经济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4&rec=45&run=13

[全省经济在治理整顿中稳定发展]1989年,山东省各级政府在党中央、国务院
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三届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精神,团结带
领全省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认真治理经济
环境,整顿经济秩序,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全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促进了国民经
济的稳步发展。 全省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190亿元(现行价格, 下同),比上年增长
8.1%; 国民收入达到1050亿元,增长7.8%;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465亿元,增长14%。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群众收入进一步增加。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用于生活费的收入
为1254元,比上年增长15.6%;农民人均纯收入630.6元,增长8%。
(一)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加强,大旱之年夺得较好收成。1989年,全省农业遭
受了多种自然灾害,特别是在连续14年干旱少雨的情况下,又出现了70多年不遇的严
重干旱。全年平均降水448毫米,仅为常年的64%,地上水位一般下降2米以上,全省
有1.76万座水库、塘坝干涸,9000多座扬水站无水可提,10万多眼机井失去作用。为
了战胜严重旱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有效供给,各级政府集中精力抓农业,动员各
行各业支援农业,采取一系列向农业倾斜的措施,努力增加对农业的投入,鼓励广大
农民扩大积累。当年全省用于农业的资金投入比上年增长30%以上,农田水利基本建
设出现了多年没有的可喜局面。一年新增灌溉面积191万亩,引用黄河水123亿立方米,
比上年多引36亿立方米。经过全省人民的顽强拼搏,减轻了灾害造成的损失,全年粮
食总产达3250万吨; 花生148.3万吨,减产46.4万吨;林牧副渔各业也有新的发展;
乡镇企业总产值增长20.4%;全省农业总产值达到548.3 亿元,比上年略有增长。
(二)稳定政策,调整结构,工业生产持续增长。1989年,各级政府把稳定经济
政策,调整工业结构,理顺轻、重工业和加工工业与基础工业的关系,改善产品结构
和企业组织结构,增加市场供给,作为治理整顿的重要任务来抓,千方百计克服资金、
能源、原材料、运力紧张和第三季度以后出现的市场疲软、部分企业开工不足等重重
困难,促使工业生产持续发展。如在政策上,省里及时提出了“两不变一不收”,即
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不变,厂长(经理)负责制不变,下放给企业的权力除中央明令
收回的外,省和各地不再上收;在生产组织上,集中解决影响全局的一些关键问题,
采取“煤电互保”解决能源紧张问题,投放启动资金解决三角债问题等等,对稳定企
业、稳定生产起了重要作用。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916.6亿元,比上年增长18%。其
中乡及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1413.6亿元,增长13.9%。优质品率由上年的18.4%上升
到19.5%。地方预算内国营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分别增长14.1%和6.9%。
(三)压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调整投资结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强
化。1989年,各级政府从严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特别是控制新开工项目,继续认真
清理在建项目,全省分四批停、缓在建项目1189个,压缩投资32.3亿元,其中停缓楼
堂馆所项目263个, 压缩投资8.6亿元。 全年地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控制在
212.3亿元, 比上年压缩21%。与此同时,积极调整投资结构,在全民基本建设投资
中,用于能源、交通、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占53.3%,引黄济青工程、
东滩煤矿、 邹县电厂4号机组等一批重点工程陆续建成投产,全年新增原煤生产能力
775万吨,原油生产能力450万吨,发电装机容量58.4万千瓦,公路通车里程1024公里,
港口吞吐能力600万吨,长途电话电路1300条,市话装机4.3万门。
(四)整顿流通秩序,增加有效供给,市场物价涨幅逐季回落。1989年各市地把
整顿经济秩序的重点放在整顿流通秩序上。一是认真清理整顿公司,全省共撤并各类
公司2938户,占公司总数的17%;调整了2534户公司的经营范围,占16%;查处有违
法经营行为的公司1941户,罚没收入1735万元;党政机关干部在公司兼职的(除特批
的外)全部辞去一头职务。二是实行物价控制目标责任制,建立健全物价的监测、检
查、 反馈体系, 商品一律明码标价,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全年零售物价总指数上涨
17.1%, 比上年回落1.2个百分点。 物价涨幅逐季回落, 第四季度比上年同期回落
24.6个百分点。 全年物价上涨因素中,上年滞后影响9.8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影响
7.3个百分点。 三是严厉打击欺行霸市、投机倒把、高利盘剥等违法乱纪行为,惩处
了一批违法乱纪分子。四是充分发挥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的主渠道作用,保护合法
经营, 国营、 集体、个体一齐上,丰富市场供应,当年全省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
540亿元,比上年增长10%。
(五)努力拓展对外合作渠道,外向型经济有了新的进展。1989年,省外经外贸
工作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国家压缩了资源性产品出口;出口产品收购价格上
涨,资金严重短缺;北京平息反革命暴乱之后,西方一些国家对我实行经济制裁,工
作难度进一步加大。在这种情况下,各级政府和经贸部门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加强对
外宣传,完善出口政策,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强化出口商品的生产收购、扩大利用外
资的规模和领域, 整个对外经贸形势比预料的要好。全省出口商品收购总值完成101
亿元,比上年增长7.2%;出口创汇30.5亿美元,增长2.4%;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有
较大上升。 全年新签利用外资合同 485项, 合同外资额5.5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
3.15亿美元,增长1.2倍;新批三资企业240家,外商直接投资1.3亿美元,增长2.4倍。
旅游创汇增长19.2%, 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营业额增长2.7%。青岛、烟台两个
经济开发区开始进入发展时期。
(六)深入开展双增双节运动,财政金融形势继续好转。在治理整顿中,通过深
入发动群众,广泛开展增产节约和增收节支运动,堵塞跑冒滴漏,强化税收征管和审
计监督,从严控制各项支出,从而保证了全省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当年完成财政收
入104.8亿元, 比上年增长15.8%,实现了当年收支平衡,略有结余。金融部门认真
贯彻中央的双紧方针,从严控制信贷规模,积极调整信贷结构,大力扩大货币信用回
笼,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429.2亿元,增长30.8%。
1989年,全省的治理整顿工作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商品短缺与市场疲软
的矛盾并存,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比较突出;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增长过猛的势头
虽然得到遏制,但许多深层次问题并未根本解决;农业基础仍然比较薄弱,生产条件
改善缓慢,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粮棉油生产连年徘徊,不适应二、三产业的发
展需要;一般加工工业发展过快,能源、交通、原材料等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发展滞
后;工业的产品质量、档次、品种,还不能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生产的专业化、
社会化程度不高,“小而全”、“大而全”的状况还没完全打破;生产、建设、流通
领域中较普遍存在着投入高、产出低、效益差的问题。全省治理整顿的任务仍很艰巨。
(费云良 姜文艺)
[全省清理整顿公司工作会议] 全省清理整顿公司工作会议于1989年11月24-26
日在济南召开。会议认真贯彻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
一步清理整顿公司的决定》,并传达贯彻了全国清理整顿公司座谈会精神,以及李鹏、
田纪云等领导同志在会议上的讲话;汇报交流了情况,研究部署了工作。省长赵志浩、
副省长马世忠分别在会上讲了话。 会议在认真总结1988年10月党中央、 国务院作出
《关于清理整顿公司的决定》以来,全省清理整顿公司工作的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
提出了全省进一步清理整顿公司的基本任务和要求:
第一, 坚决再撤并一批公司。对下列17类公司要求坚决予以撤销或合并。(1)
实际注册资金、从业人员、经营场所和设施、组织机构等不具备《企业法人登记管理
条例》 及其实施细则规定的开办条件的公司;(2)确属有严重违法乱纪问题,丧失
信誉的公司;(3)长期经营不善,严重亏损,已经资不抵债的公司;(4)违反国家
归口管理的专营等规定,专门从事重要生产资料和紧俏耐用消费品经营的公司;(5)
同一部门及同一总公司内重复设立的主营业务相同或相近的公司; (6)一个公司在
同一城市重复设置的业务相同或相近的分支机构;(7)一套机构、两个名称的公司,
应撤销一个名称; (8)无固定办事机构、无固定专职人员、无固定经费来源的非实
体的学会、协会开办的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公司;(9 )没有业务管理关系,以
各种名义和形式在各部门所属公司及直属事业单位挂靠的公司;(10)各部门及所属
公司利用权力,从事重要生产资料、紧俏耐用消费品及国家专控物资和商品倒卖活动,
牟取差价收入的联营公司;(11)未经人民银行批准、没有经营金融业务许可证、而
经营金融业务和保险业务的公司或机构;(12)金融机构直接开办或与其他企业联办
的非金融性公司;(13)未经省外贸部门批准,擅自挂进出口公司牌子或经营进出口
业务的公司;(14)自有资金与开发项目不相适应的投资开发、房产开发公司;(15)
以行政手段撮合,缺乏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经济效益差,不为联合成员所需要的联
营公司;(16)经营本部门、单位归口经营的重要生产资料供应和紧俏耐用消费品的
批发业务,人为地增加商品流转环节的各种服务公司;(17)各级政府认为其他应予
撤并的公司。各主管部门设立的从事商业、物资供销批发业务的其他不称公司的企业,
应参照上述原则进行撤并。
非流通领域的公司,也要认真清理整顿。对以技术开发、咨询服务、知识服务为
名,实际从事与本部门、本单位无关的流通领域中商品、物资经营活动的公司;科技
性社会团体设立的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科技开发、咨询服务型公司;部门、单位
为安置待业青年而办的自主经营能力达不到独立企业要求或已达到独立企业要求,而
不具备公司条件的劳动服务公司等,要坚决予以撤销或改变组织形式。
严禁党政机关和党政干部经商办公司(企业)。各级党政机关及所属行政机构、
具有政府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群众组织、社会团体,使用行政费、事业费、专项拨
款、预算外资金、银行贷款、自有资金和筹集资金等开办的公司,包括清理整顿中与
机关、团体脱钩后保留的公司,原则上都要撤销。个别符合社会需要、效益显著、确
有必要保留的,须经同级党委、政府批准并与原部门单位完全脱离关系,由相应的主
管部门实行行业归口管理。对少数仍在公司兼职的党政干部,必须严格按照有关规定,
在年底前辞去一头职务,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得以任何理由拖延,更不允许搞假辞职、
假脱钩。今后各级政府原则上不再直接管理公司。不得批准成立政企不分的公司。现
有政企不分的公司,要逐步创造条件,将经营权与行政权严格分开,以经营为主兼有
行政管理职能的公司,取消行政管理职能,把行政管理权交给相应的主管部门,按照
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原则,办成名符其实的经济实体;以行政管理职能为主,兼有
经营权的公司,取消经营权,收回营业执照。有些公司一时难以政企分开的,可结合
机构改革统筹解决。
第二,集中力量,认真查处大案要案。对公司违纪违法案件,特别是涉及党政机
关、领导干部及其直系亲属以权谋私,参与倒卖重要生产资料和紧俏耐用消费品以及
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危害严重的大案要案,要追根查源,严肃处理。
第三,逐步完善公司的各项管理法规和制度,加强监督管理,保证公司沿着正确
的方向健康发展。
(高绍辉)
[清理整顿公司工作成效显著]1989年,山东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
院关于进一步清理整顿公司的决定》,把清理整顿公司工作作为治理整顿、深化改革
和惩治腐败、振奋党心民心的一项重要措施,积极稳妥地对全省各类公司进行了认真
清理整顿,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撤并了一批公司,初步建立健全了一些公司管理制度。到1989年底,全省
拟撤并(改)各类公司4413户,占原有公司总数的27%。现已撤销、合并和不具备条
件改办其他企业的公司3404户, 占公司总数的20.7%。拟保留公司12023户,占原公
司数的73%。 经过一年的清理整顿,全省政企不分的797户公司,己撤销或实现政企
分开的有567户, 占71%。同时,各级政府积极进行公司制度建设的试点工作,初步
总结和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通过对公司清理整顿,基本扭转了公司盲目发展
和经营秩序混乱的局面。
(二)检查审计了一些重点公司,查处了一批违章违法案件。全省共抽查审计了
1935个公司, 其中重点检查审计了557户。全省共受理公司违法违纪案件1672起,已
查结了1489起。 其中非法经营、倒买倒卖和牟取暴利等案件627起,违反财经纪律和
偷税漏税案件17起, 贪污贿赂案件29起,以权谋私、弄权勒索的案件3起,其他案件
813起,罚没金额达1812.6万元。全省因公司违法违纪受处理的人员151人,其中党纪
处理的26人,政纪处理的44人,刑事处理的81人。
(三)党政机关经商办企业和党政干部在公司(企业)兼职、任职的问题已基本
解决。经过一年的清理整顿,全省兼任职的干部按照规定己办理辞去一头职务的1211
人,其中在职干部1042人,离退休干部169人;辞去行政机关职务的有243人,辞去企
业职务回机关工作的968人。在已办理了辞去一头职务的干部中,省部级干部3人,市
地厅局级干部38人,县处级干部163人。
(四)严格把握政策,积极稳妥地做好撤并留工作。全省各级政府坚持实事求是
的原则,该撤并的坚决撤并,应保留的予以保留,一切从稳定大局出发,严把政策关。
凡属确定撤并的公司,做到债权债务清楚,人员安置有着落,不给今后工作留“后遗
症”;凡是保留的公司,在清理整顿、查清问题的基础上,健全各种制度,及时换发
执照,搞好经营;对符合社会需要的公司、有正常流通渠道的老公司、科技开发公司
以及为安置就业而开办的劳动服务公司,一般予以保留,促其进一步办好;对不具备
公司条件,而社会还需要的公司,予以改变组织形式,保留经营项目和改办一般企业;
对经营业务相同的公司予以合并。
(五)利用典型引路,总结推广了一些好经验和做法。全省重点推广了济南市、
潍坊市、青岛市清理整顿公司工作的经验。
(费云良 姜文艺)
[1989年山东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1989年山东省建设领域认真贯彻
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方针,积极落实全国、全省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在继续压缩固
定资产投资规模,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进一步调整投资结构,保证重点建设,提高
投资效益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调控取得较好成效,投资完成额大幅度下降。1989年山东
省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5.5亿元, 比上年减少61.4亿元,下降16.7%。高于全
国平均压缩11.1%的水平。 其中地方全社会完成投资217.3亿元,比上年减少51.5亿
元,下降19.2%。
在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 全民所有制单位完成投资162.3亿元,集体所有
制单位完成投资69.7亿元, 城乡个体投资73.6亿元,分别比上年减少14.3%、3 1%
和4%,全民所有制单位投资下降的幅度在全国列第6位。
二、清理在建项目和控制新开工项目成效较好。按照国务院关于清理在建项目和
控制新开工项目及调整产业政策的要求,截至1989年底,全省共停缓建项目4 批1189
项,压缩投资32.3亿元,占全国压缩投资总额的5%。1989 年全省累计施工的基建和
更新改造项目4829个,比上年少2428个。其中当年新开工的1742个,比上年少2509个,
占全部施工项目的比重由上年的58.6%下降为36. 1%。 由于有效地控制了新开工项
目,使在建项目的总规模相应得到控制。
三、更新改造稳定发展。一是更新改造规模控制较好,下减幅度较大。在1989年
全民所有制单位完成的投资中,更新改造投资43.7亿元,比上年减少16.1亿元,增长
速度由上年增长58.9%变为下降26.9%。其中:中央项目完成投资10.9亿元,下降10
%;地方项目完成投资328亿元,下降34.4%,是1977 年以来投资下降幅度最大的一
年;1989年全省更新改造施工项目共2467个,比上年减少1692个,下降40.7%,其中
本年新开工项目613个, 比上年减少1767个,下降74.2%。二是更新改造投资逐步由
“外延化” 向以“内涵为主” 的扩大再生产转化。1989年用于新扩建项目的投资为
19.6亿元, 比上年下降42.4%,比重由上年的57.1%下降到44.9%,降低了122个百
分点, 用于改建项目的投资22.2亿元,比上年增长1.1%,比重由上年的36.3%上升
到50.7%,提高14.4个百分点;用于生产建设投资37.1亿元,比上年下降26.3%,比
重由上年的84%上升到84.8%, 提高0.8个百分点,非生产性建设投资6.16亿元,比
上年下降31%。 比重由上年的16%下降为15.2%,下降0.8个百分点;用于原材料、
能源工业的投资12.8亿元, 占工业投资比重由上年的14. 1%提高到15.5%,机械电
子工业完成投资47亿元,比重由上年的16.1%降到13.7%,轻纺工业完成投资11.5亿
元,比重由上年的43.3%降为33.4%。三是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有所提高。1989年更
新改造投资累计新增固定资产36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达82.3%,比上年的77.8
%提高4.6个百分点。
四、新增了一大批生产能力。198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新增的主要能力(或效
益)有:铁矿烧结26万吨、煤炭开采790万吨、天然石油开采235万吨、石油加工95万
吨、 发电装机容量69.35万千瓦、 变电设备72.3万千伏安、 水泥32.6万吨、棉纺锭
11.1万锭、机制纸及纸板4.8万吨、市内电话自动交换机3.9万门、污水处理4.5万吨。
1989年,山东省在压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调整投资结构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多年积累的投资结构不合理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应加快发展的原材料工业的
投资比重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比上年有所降低,而加工工业的投资并未得到压缩。在
全省完成的全民(不含其他投资)和城镇集体投资中,用于原材料工业的投资比重由
上年的26.1%下降为23.3%,而加工工业的投资比重却同上年持平。用于农业、交通
邮电、文教卫生部门的投资比重虽然有所上升,但还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是在建项目的总投资规模仍然偏大,1989年山东省全民单位基本建设投资规模虽然
比上年压缩13%,但在建的基建项目总投资却比上年增长16.5%,这势必拖长项目建
设周期,影响投资效益的发挥。
(叶春英)
[1989年全省工交财贸经济态势分析]1989年,全省工交财贸战线认真贯彻执行
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方针,狠抓产品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整顿流通秩序,强
化产品销售,广泛开展双增双节运动,克服了重重困难,工交财贸经济保持了较好的
发展态势。
工业生产适度增长。全省工业总产值(老口径)完成1008亿元,比上年增长13.9
%, 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增长6.8%的水平,在全国年产值过400亿元的12 个省市
中居第二位。全年工业生产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在缺煤、少电、销售疲软、资金紧
张的情况下,工业生产保持了适度增长。二是基础工业发展较快,省重点支持的13种
能源、原材料产品,增加的有12种,支农产品除拖拉机外都有不同程度的增产。三是
乡办工业发展速度较高的趋势得到控制,1989年增长速度为28.6%,比上年回落25.8
个百分点。
主要效益指标好于全国平均水平。 全省预算内地方国营工业企业产值完成289.9
亿元, 比上年增长6.44%;销售收入391.3亿元,增长15.8%;利税合计56.9亿元,
增长7%;实现利润28亿元,下降5.6%。全年财政收入完成104.3亿元,增长15.2%;
工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比上年降低2.6%, 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达到92%、优质品产
值率达到19.5%。这些指标均好于全国平均水平。但部分经济效益指标不理想,预算
内国营工业亏损企业149户,亏损面达8.05%,分别比上年增加68户和3.6个百分点;
亏损额1.32亿元,增亏1.5倍;产成品资金占用44.27亿元,增长1.07倍;可比产品成
本上升25.68%。
交通邮电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省内铁路货运周转量增长8.9%,客运周转量
由于票价上调等因素下降7.9%; 地方交通客、货周转量分别增长7.8%、9%;市地
以上国营交通企业实现利润增长22%,亏损企业减亏45.5%。全省邮电业务总量增长
18.5%,提前一年完成“七五”计划。
信贷规模控制在计划之内,结构有所调整,储蓄大幅度增加。到年底全省银行各
项存款余额达524.7亿元,比年初增加86.6亿元,比上年增加6.2亿元。银行各项贷款
余额774.5亿元, 比年初增加104亿元,比上年增加6.1亿元,贷款规模控制在总行核
批的106.6亿元以内; 其中, 工业流动资金贷款比年初增加43.76亿元,比上年增加
10.6亿元。新增贷款主要用于农副产品收购和支持大中型骨干企业适销对路产品生产。
全年银行现金收支相抵,净投放40.9亿元,比上年少投放20.6亿元。城乡储蓄存款达
429亿元,比年初增加101亿元,比上年增加5.5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
市场供应比较充裕, 物价涨势逐日回落。全省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完成540亿元,
增长10%。 其中,消费品零售额430亿元,增长9.6%,农业生产资料110亿元,增长
11.6%。 全省社会商品零售物价总指数比上年上升17.1%,比上年的涨幅减少1.2个
百分点。就各月看,物价涨势呈逐月回落态势,尤其是8月份以后,每月平均回落2个
百分点左右。
安全生产情况好于上年。全省县属以上工交财贸企业职工因工死亡、重伤人数分
别比上年下降13.8%和15.6%。军工、交通、邮电、医药等系统和地县煤矿杜绝了一
次死亡3人以上的特大伤亡事故。
1989年全省工交财贸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下半年以来,市场销售疲软,
产品库存上升,企业资金紧张,经济效益下降,亏损企业和停产半停产企业增多。
(王万杰)
[政策向农业倾斜]1989年,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全国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五
中全会精神,总结了10年来农村改革和发展的经验教训,进一步强化了各级领导和广
大干部、群众对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采取了一系列向农业倾斜的政策措施,促进了
全省农业生产的发展。
(一) 加强了对农业的领导。在1989年1月的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省委,省政
府提出,要重新认识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强领导,启动多种力量,推动全省农业再上
新台阶。一年来,各级党委和政府都把农业摆在了重要的位置上,主要抓了农业、尤
其是种植业。一是强化了农业组织机构。从省到县各级都成立了由党委、政府、人大、
政协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高层次的农业领导小组,加强了对农业的统一领导。省、
市(地)、县还都成立了农业委员会,作为政府主管农村经济工作的综合职能机构,
全面抓好农村工作。二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同志亲自抓农业。省委、省政府、人
大、政协的主要领导,经常听取农业工作的汇报,并就农村经济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深入农村第一线,调查研究,解决问题。省委、省政府多次集中讨论农业问题,对重
大事项作出决策。三是抽调大批机关干部到农业第一线,调查研究,指导工作。省市
(地)县各级派出大批干部到基层,为群众排忧解难,同时,选派一些干部到农村基
层挂职工作,包村包乡,对加强农村工作起了很好的作用。
(二)增加投入,实行对农业的倾斜。全省狠抓了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强化,调动
国家、地方、集体和农民个人的积极性,增加对农业的投入。1989年,省级预算内农
业基本建设投资达7888万元,比上年增36.6%。黄淮海平原农业、浅海滩涂、黄河三
角洲、山区开发以及农副产品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投资,比上年增加15%以上。各级都
逐步建立了农业发展基金,由财政纳入预算,列收列支,专款专用。山东省在国务院
规定的7条筹集资金措施的基础上,又补充了4条。1989年共筹集资金3 亿多元。农业
信贷规模增加,省和各市地农业事业费和支农资金的增长,都高于财政总支出的增长
幅度。
省委、省政府完善农业投入政策,引导农民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建立农
业自身积累机制,鼓励广大农民把更多的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上,积极进行劳动积累,
改善生产条件。1989年,农民投入水利的资金达9.37亿元,比上年增加2 倍多,投工
4.56亿个。
省委、省政府还下大力抓好支农工业,扩大生产能力。省委、省政府对省里 2个
中型氮肥厂和20个小化肥厂进行技术改造,增加农药中间体进口用汇,使化肥生产能
力提高了6.3%, 农药增产20%。同时还抓了农用生产资料的采购供应工作,完善经
营政策,增加有效供给。
(三)科技兴农。1989年,省政府先后批转印发了《关于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粮
棉油增产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规定》,使农业科技
的若干方面有了明确的规章。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各地都选择了一批适应面大、
投资少、见效快的良种和技术进行推广,认真组织实施“星火计划”和“农业丰收计
划”以及“燎原计划”,狠抓农业科技开发。1989年,全省安排了 146项“丰收计划”
项目,面积达3000万亩,增产粮食33.55万吨,皮棉7000吨,花生1万吨。
(四)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增加粮棉油挂钩物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989年,省里在国家统一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的基础上,又做出了提高农产品收价和
增加粮棉油挂钩物资的规定。对贸易粮中每百斤小麦增加奖售化肥 2斤。省内棉花调
拨, 每百斤皮棉奖粮差价6.4元,毛棉籽油价格每百斤由108元提高到125元,并奖售
化肥40斤。每百斤花生仁奖售化肥40斤。这些政策的实施,有效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
生产积极性,对推动全省农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邢仁良)
[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1989年,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省各级
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共完
成农业开发项目500多个, 累计扩大灌溉面积52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710万亩、增加
除涝面积270万亩, 改造中低产田450万亩, 开垦荒地110万亩, 作物增产技术开发
2000万亩,直接增加经济效益28亿元。
1989年,全省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领导,实行立项开发。省委、省政府和开发区各级党委、政府,对开发
工作高度重视,并把开发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了领导。各级都成立了由
政府分管领导同志挂帅、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开发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凡是
立项开发的项目,都要递交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为保证落实,省、市(地)、
县(区)间层层签订开发协议书,实行分级承包,明确责权利和开发任务。
二、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努力增加开发投入。全省各级始终坚持自力更生为主搞
开发的方针,把国家的投资作为“引子”和“启动力”,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筹
集开发资金,初步建立起了开发投入机制。到1989年底,全省各地农村集体和农民自
筹的开发资金达2.25亿元,与国家投资比为4.2:1。另外,劳务投入折资3.2亿元。
三、实行综合开发,连片治理。各地在项目安排上,突出了农田水利、荒地开发、
农业科技3个方面, 其投资占投资总额的80%以上;在地域上,着重安排中低产田面
积大、荒地资源多、开发潜力大的德州、菏泽、惠民、聊城、东营等5 个市地;在实
施中,坚持从治水改土为主,农林牧渔、山水田林综合开发,连片治理。
四、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开发水平。省里制订了省级科技人员参加黄淮海平原农
业开发的奖励办法,各市地、县制订了一些鼓励科技开发的优惠政策,一大批科技人
员投身于开发中去。1989年,全省投入的科技开发资金7092万元,参加开发的科技人
员达7000多人,技术培训200万人次,科技承包面积11500亩。
五、严格项目和资金管理,提高投资效益。1989年,省和市地都加强了开发项目
和资金管理工作,制订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在项目管理上,大力推行项目管理责任制。
优先安排潜力大、投资少、效益好的项目。所有的项目都要层层签订承包合同。立项
后,对工程设计,施工组织,检查监督等实行目标管理,推行招标投标承包办法。在
资金管理上,把拨款资金回收比例由65%改为50%,纠正了收取资金占用费的做法。
同时,还采取了有力措施,加强了资金使用检查监督和回收工作,保证开发资金滚动
周转使用,提高投资效益。
(王刚)
[科技“长入”农业,促进农业发展]1989年,全省农业科技工作,围绕农业科
技成果的推广,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组织实施技术开发,鼓励科技人员走向农业
生产第一线,促进了科技与生产的结合,加速了农业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农业的发展。
1989年,省委要求要把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作为振兴山东农业的战略措施来抓。各
级党委、政府树立科技兴农的思想,把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1989
年4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山东省关于进一步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规定》,
明确了农业科技机构实行所(站)长负责制、技术承包、兴办经营实体、人员流动等
政策问题。 9月,省政府批转了《省科委、省农委关于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粮油增产
的意见》,对农业技术推广、推广体系建设等作出部署。各市地也都作出了相应的规
定和安排。全省上下初步形成了启动科学技术力量,促进农业发展的局面。
综合运用现有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开展农业技术开发、组织实施“丰收计划”,
取得显著成效。 1989年,经省政府批准,省科技、农业等部门组织实施了150万亩吨
粮田高产开发, 40万亩百公斤皮棉高产开发,150万亩麦棉双高产科技开发、黄淮海
平原中低产田农业技术开发等重大科技开发。经测产验收,150 万亩吨粮田开发平均
亩产987.29公斤,比开发前3年平均亩增240公斤,总产增加3.6亿公斤。750万亩带动
田平均亩产774.8公斤,比开发前3年平均亩增129.25公斤,总产增加9.69亿公斤。40
万亩棉花高产开发平均亩产皮棉96.9公斤,比未开发田亩增42.4%,总产增加1.19万
吨。 全省“丰收计划”组织实施面积3030万亩,增产粮食657万吨,皮棉7000吨,花
生10万吨, 新增纯收益6.8亿元。桓台县唐山镇,通过组织科技开发,率先建成吨粮
镇。科技开发和“丰收计划”的实施,使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逐步走上综合配套、制
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科技承包蓬勃发展。1989年,全省共承包项目1150项,农作物承包面积8611万亩,
占全省播种面积的53.2%; 畜牧业牲畜家禽承包12367万头只。承包形式灵活多样,
有单项承包,综合承包,也有技术入股等。各种形式的承包中,集团承包发展尤为迅
速。全省集团承包989项,占承包项目总数的88.7%;种植业承包4418 万亩,占承包
面积的51.3%;畜牧业承包8281万头只,占承包总数的67%。这种集团承包,以科技
为核心,以物资作基础,以行政领导作保证,实行“科、物、政”三结合,面向产前、
产中、产后全过程,提供综合配套的社会化服务,拓宽了科学技术流向千家万户的渠
道,促进了各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创造了一种科技与生产结合的好形式。
放活科研机构,放活科技人员,促使大批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人员深入农业生
产第一线,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服务。全省参加科技承包的科技人员10241 人,其中,
高级科技人员271人。 中级科技人员2653人,初级科技人员7317人。另外,全省参加
科技承包的行政领导干部有1804人, 农民技术员5.2万人,科技人员到基层推广科学
技术,对提高农业生产水平起了重大作用。
围绕服务搞经营,搞好经营促服务。农业科技机构结合技术推广和科技承包、经
营部分生产资料, 做到“既开方、 又卖药”。1989年全省农业科技机构经营总额达
1.5亿元。 促进了技术、 物资和生产的结合, 提高了科技部门的服务能力,对科技
“长入”农业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农委科教处)
[横向经济联合在治理整顿中前进]1989年,全省横向经济联合在困难中前进,
在改革和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共达成经济技术协作项目5746
项, 执行5198项;签订引进资金协议29.3亿元,已拨款14亿元;人才交流总数达4.4
万人;物资协作总金额55.9亿元,其中协进38亿元。
1989年春季,社会上对横向经济联合工作有一些片面认识,针对这种情况,省经
济协作办公室采取一系列措施:一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写出了《关于在治理经济
环境中进一步开展横向经济联合》的调查报告,并由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各部门参照执
行,及时稳定了全省经协队伍。二是召开全省经协办(委)主任工作会议,以赵志浩
省长的讲话为主线,确立了廉洁勤奋,团结实干,改革创新,讲求效益,搞好服务的
指导思想。三是将工作重点转到开展技术、人才、管理等协作的轨道上来,加强了与
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军工大企业的联合,积极引进各种先进技术和各类技术人才,
加快老企业的技术改革步伐。四是在改革体制、改善环境、创造适合于发展横向经济
联合的大气候方面,在制定和实施鼓励联合有关政策、规定和办法方面,在会同有关
部门做好经济联合组织的审批,重大项目的考察、洽谈、论证方面,在确定横向联合
发展规划的重点方面,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了服务职能。
[区域联合有所突破]1989年省际间联合不断加强,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主要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沿黄经济协作带工作成绩显著。据统计,沿黄七省区
(青海、甘肃、山西、陕西、河南、内蒙古、山东)共签定经济技术协作项目400 多
项, 人才交流1000人次,物资协作总金额10亿元。1989年2月,协作带六省区参加了
“山东省1989年对外经济贸易洽谈会”,成交额达400多万美元。8月,首届“沿黄各
省区名优新特产品交易会”在青岛开幕,展出12 类近万件产品,成交额近2000万元。
10月25日,沿黄河经济协作带省区负责人第二次会议在郑州召开,从而标志着具有黄
河流域特色的经济贸易新格局已经初具规模。第二,积极参加多种形式的区域联合组
织。截至年底,全省己有11个市地先后加入了环渤海经济圈、中原地区经济协作会和
苏鲁豫皖接壤地区联谊会三个较大的区域联合组织,不仅相互勾通信息,而且取得了
可观的经济效益。第三,各市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各种经
济技术协作活动。如举行艺术节、风筝节、登山节、石榴节、牡丹会、孔子诞辰故里
游等活动来开展经济技术协作,均取得较好成果。
[对口支援取得进展]根据省政府对扶贫工作和对口支援工作的部署,1989年,
济南、青岛、淄博、烟台、威海等五市继续以大中型企业对口支援乡镇,扩大劳务输
出,兴办扶贫经济实体等项措施,从资金、技术、物资、人才四个方面给予沂水、沂
南、沂源、蒙阴、费县、平邑等六县支持。据不完全统计,全年累计达成对口支援项
目75项,现已执行53项。这些项目的实施,为六县引进各类工程技术人员205 人次,
代培各类专业人员911名, 招收临时工、合同工1218人,就地安排劳动力5078人,预
计新增工业产值3439万元,利税439.4万元。同时,五市优惠支援六县钢材870吨,木
材250立方米, 化肥6399吨,啤酒20吨,柴油230吨,汽油270吨,化工原料71吨,纯
碱20吨,煤炭300吨,液碱50吨,各种机电、机械设备17台,提供无息和有息资金105
万元,及时解决了六县工农业生产发展中的物资缺口。
青岛市对口支援沂水、沂南两县。一年来,青岛市累计与两县签订对口支援项目
37项, 己实施21项,可为两县新增产值1327万元,利税187万元。在项目落实中,青
岛市派出技术员104人次, 为两县代培专业人员183名,招收临时、合同工727人,就
地安排劳力150人。
济南市支援蒙阴、费县。1989年济南市与两县签订对口支援项目9项,已实施8项,
预计可为两县新增产值784万元,利税109万元。
淄博市支援沂源县。1989年淄博市确定了五县一区和八大企业对口支援沂源县12
个贫困乡的目标,经双方共同努力,共签订对口支援项目17项,预计可为沂源县新增
产值1100万元,利税130 万元。在支援过程中,淄博市还向沂源县输出劳力45000人,
提供优惠扶持资金38万元。
烟台市、 威海市支援平邑县。1989年烟台市在原支援项目的基础上,又商定了8
个技术开发项目,已实施7项,预计可新增产值200万元,利税16万元。同时,还就地
帮助安置人员11772人, 提供低息贷款30万元。威海市与平邑县经过双方多次商谈,
共签订对口支援项目3项,已全部实施,预计可新增产值38万元,利税8.4万元。
[东西协作继续深入]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东部开放、西部开发、东西结合、
共同发展”的战略,经过省内东西部地区的共同努力,企业间的资金、物资、技术、
人才、 信息等多方面的交流, 近五年来,全省东西部地区之间共达成经济协作项目
1688项,实施和还在实施的982项,新增产值7.95亿元,利税1.58亿元。1988 年,东
部、西部地区出口商品收购值分别比1984年增长了1.48倍和2.63倍。
1989年,省经济协作办公室针对东西部协作在治理、整顿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
新情况,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关于促进我省东西部地区经济联合协作的若干规定》,
在基本建设、技术改造、东西部产品开发、原料供应、科技扶贫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
优惠政策。
全省各地之间的经济联合协作,既有政府出面组织的,又有业务部门牵头的,更
多的是企业之间通过产品扩散、零部件加工、技术合作、物资串换、资源补偿、投资
建立生产基地、科研与生产联营、组建企业集团等多种形式,使经济联合协作得到了
较快的发展。
(牛虎军)
专文:以改革实现稳定 在稳定中推进改革
山东省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
1989年的改革,政治上遇到了动乱的干扰,经济上遇到了大旱、资金短缺、市场
疲软等严重困难。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坚持全面贯彻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
的方针,正确处理保持稳定与推进改革的关系,坚定不移搞改革,脚踏实地干实事,
坚持稳中求进,能进则进,决不后退;以进促稳,把人们的心思吸引到继续改革上来,
用继续改革的成果来发展经济,促进稳定,从而有效地抵制了动乱的干扰,经济发展
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收到了改革与稳定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效果。
一、以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的实际行动,稳定人心和企业。
由于1989年政治和经济上的紧张局势,社会上一度出现了否定改革、否定承包责
任制以及厂长(经理)负责制、否定个体经济的补充作用等思潮。思想上的混乱成为
影响经济、社会稳定的又一因素。面对这种情况,山东省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的
总方针, 以改革的姿态和实际行动稳定了局势。5月23日至26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召
开了全省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充分肯定了十年改革的巨大成绩,强调把深化改革
坚定不移地搞下去。由于这次会议是在动乱的严峻时刻召开的,因而在全省引起了强
烈反响,对于有效地收拢思想、稳定人心、制止动乱、坚定改革信心,起了重要作用。
7月中旬, 在全省工交生产会议上,山东省人民政府又提出了“两不变、一不收”,
即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不变, 厂长(经理)负责制不变,下放的权力不上收。7月下
旬,在全省政府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提出“五不变,一不收”,又增加了三个不变,
即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变、以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多种经济成份的政策不变、沿海经
济发展战略和政策不变。10月中旬,在全省工交生产电话会议上,中共山东省委、山
东省人民政府领导同志又对坚持和完善各项改革措施问题,作了全面阐述和要求,从
而保证了改革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在这个过程中,各级体改委都主动进行调查研
究,及时向党、政领导反映情况,提出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此外,在
开展“肃贪倡廉”的活动中,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对政策界限不清的问题,
提出既要坚定不移地开展“肃贪倡廉”,又要坚决保护改革成果,并以此为前提,区
别各种具体情况,明确了政策界限。
实践证明,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在关键时刻采取的上述措施,对于巩
固和发展改革成果,推动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对于稳定人心、稳定企业、稳定全局,
调动各方面的积级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改革服务于治理整顿,治理整顿为改革创造稳步发展的条件。
在1989年1月安排体改工作时, 山东省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就强调,注意使改革
很好地服务于治理整顿,使治理整顿为深化改革创造条件,防止和克服把二者对立起
来、割裂开来的倾向,并按照这一要求作了具体的工作部署。
一年来,各级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就压缩基建、抑制消费、
控制信贷、建立新的宏观调控体系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
施。在各方面的努力下,全省经济得以稳定发展,零售物价上涨指数比1988年降低了
1.2个百分点;压缩地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048个,压缩新开工项目789个,投资规模
由1988年的271.6亿元压缩到210亿元;职工人数压缩10万余人,工资总额由1988年增
长26%降为16.33%;1989年末,银行存款余额达542.7亿无,比年初增加86.7亿元。
贷款余额达774.5亿元,比年初增加104亿元,存贷差额为211亿元,比年初缩小1亿元,
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429.2亿元,比年初增加101亿元,增长了38%。
整顿市场秩序取得了明显成绩,各类市场在治理整顿和改革中得到了健康发展。
各类公司已撤并3404个,占公司总数的20.7%。党政机关经商办企业和党政机关在公
司兼任职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此外,还重点抓了批发市场的整顿。1989年初,由省、
市地体改部门牵头,会同商业、供销、物资、医药等有关部门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
上,提出了《关于整顿批发市场的意见》,山东省人民政府于7月25 日批转各地执行,
各地结合清理整顿公司、换发营业执照,一个行业一个行业地逐户清理。凡不符合条
件的,坚决停止其经营。1989年底,全省取消经营批发业务的企业为2000家。同时健
全了一些市场管理制度,并由工商、物价、税务、公安和有关群众团体,组织了市场
管理委员会, 负责市场的监督、检查和管理。1989年全省实现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40
亿元,比1988年增长10%。城乡集市贸易已发展到6204 处,其中专业批发市场617处,
成交额达140亿元, 比1988年增长30%;物资市场80处,物资供应网点3080处,成交
额也比1988年有所增长;金融市场在紧缩银根的情况下,仍然较好地发挥了融通资金
的积极作用; 外汇市场逐步开放了价格,全省调剂外汇达4.3亿美元;劳动市场、科
技市场、房地产市场也有了发展。市场秩序混乱的状况已大有改观。“官倒”、“私
倒”、经销假、冒、伪、劣商品及欺行霸市的现象大为减少。市场商品供应丰富,价
格稳定了下来,受到群众的欢迎。
经济环境和市场秩序的好转,缓解了各种紧张的利益关系,稳定了群众情绪,为
深化改革创造了较为宽松的外部条件。这是1989年改革得以稳步进展的重要原因。
三、稳步推进企业改革,巩固发展改革成果
深化企业改革,完善企业经营机制,既是整个改革的中心环节,也是最终实现经
济、社会稳定发展从而达到长治久安的基础。全省各地在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中,着
重推进了企业改革。
1、 认真进行了1988年承包合同兑现工作。1989年初,经过全面审计、核实,全
省完成和超额完成承包合同的企业占承包企业总数的94.3%, 未完成承包合同的占
5.7%,受奖的占80%以上,受罚的占3%。通过兑现,体现了政策的稳定性和严肃性。
2、 进一步完善了承包合同。对新一轮承包增加了固定资产增值、出口创汇、技
术进步等指标,对10%需要新承包的企业实行了招标承包。全省有70%的承包企业实
行了风险抵押承包, 仅威海市就缴纳风险抵押金1.58亿元,人均870元。在地方国营
企业中, 有5825户, 216.7万人实行了工效挂钩, 分别占企业和职工总数的78%和
79.24%,挂钩系数为1:1.22。承包制的完善,增强了社会主义企业的凝聚力,从而
促进了社会安定。
3、 企业内部的配套改革有了新进展。搞活固定工的试点企业已达6780个,人数
为179万人, 分别占全省企业总数的32.6%和职工总数的43.8%。全省实行优化劳动
组合的企业占1/3,青岛市高达94.6%。优化下来的人员占8.38%,都在本企业作了
适当安排,没有引起社会震荡。
4、 在企业管理方面,在全省推广了淄博市博山水泥厂的“规范化工作法”、新
泰毛纺厂的“三人民主管理法”和济南制锁总厂的“成本控制法”,对改变“以包代
管”现象和消除因管理不善而出现的不稳定因素,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5、企业集团得到巩固和发展。1989年,又组建企业集团2家,实现了中共山东省
委领导同志提出到1989年底组建100家企业集团的目标要求。 参加集团的企业为2472
个。这些企业集团的年产值、税利和出口创汇,均占全省总数的20%以上。有14家企
业集团被批准享有进出口自主权,有18家企业实行了计划单列。并通过“企业集团联
合会”加强了相互联系,交流了经验。
6、 结合产业结构调整, 积极推进了企业兼并。全省已有390家优势企业兼并了
640家劣势企业。
在治理整顿的条件下,通过坚定不移地推进企业改革,推动了经济的稳定增长。
在市场疲软、资金与原材料紧张的情况下,山东省经济没有出现大的滑坡,乡及乡以
上工业总产值比1988年增长13.9%。
四、按照积极而又稳妥的原则开展了各项试点工作
为了探索改革的新路子,在保证稳定的前提下,稳步推进了原有的各项改革试点
工作,并积极进行了新的改革试点。
1、 扩大了住房制度改革试点范围。烟台市房改经验在市区普遍推行后,得到了
巩固和发展。国务院住房制度改革办公室于1989年8 月在烟台召开了住房制度改革工
作座谈会,充分肯定了烟台的经验。一年来,全省又有莱阳、海阳、滕州3 个市、县
进行了住房制度改革。另有20个市县的部分单位进行了住房制度改革试点,有的集资
建房,多住房多拿钱;有的实行住房分配抵押金制度,以息抵租;有的提高房租,适
当给予补贴,形试多种多样。这些做法,既有利于加快解决职工住房困难,又有助于
克服住房分配中的不正之风。
2、 超前改革特别试验企业(以下简称“特试”企业)试点收效明显。全省各地
已有“特试” 企业123个。搞得比较好的济南市,从51家增加到61家。济南市经济体
制改革委员会要求“特试”企业的经济指标必须在原承包合同的基础上提高10%,实
行分开招标、自愿报名、考察论证,经过济南市人民政府批准,进行试点。“特试”
企业享受挂牌荣誉。当年完成“特试”指标的,授于“改革新星”企业称号,连续三
年获得“改革新星”称号的企业,其经营者,由济南市政府授于“改革新星”企业家
称号,并规定“特试”企业可以提高折旧率1%,可以从销售总额中提取1%的新产品
开发基金。执行结果,有34户全面完成了“特试”指标,实现利润比1988年增长38.3
%,上交利润增长10.3%,均高于济南市其它企业平均数的一倍。
3、 在昌邑、海阳、招远三县进行了组建县级国营商业集团公司的改革试点。昌
邑县从1988年9月开始, 将商业局改革为经济实体商业集团公司,将行政职能移交给
县商业委员会。所辖18个商业企业作为集团的成员单位,集团本身实行“双挂钩、双
指标、两个指标一肩挑”的办法,即工资总额与自身经营利润挂钩浮动,与成员企业
利润挂钩浮动;取消财政拨款,取消向企业提留,既担负集团自身经营,又担负成员
企业全面财政任务的责任。1989年,他们开辟了新的经营门路,到11月即完成销售额
408万元, 实现利润46.6万元,上交利税36.5万元,节省县财政开支11.1万元,减少
企业提留18.2万元。在县商业集团公司的带动下,又有县物资、丝绸、化工等14个县
直部门先后转变职能组建了经济实体公司。这一做法对精简机构,发展县级经济开创
了新的途径。海阳县、招远县的同类试点,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股份制试点有了较大发展。据统计,县以上企业实行股份制的有410家,股金
达10.69亿元; 在乡镇企业中,实行以资代劳和合作股份经营的企业则为数更多。国
家在淄博市周村区试行的乡镇企业合作股份试点,效果尤其明显。该区实行合作股份
制的乡镇企业已达786户,占乡镇企业总数的52.4%,入股资金达1亿元,这个区的乡
镇企业发展速度连年递增40%,经济效益居全省乡镇企业前列。
5、 积累了县级综合改革试点经验。目前,全省综合改革试点县已发展到19个。
有些未确定为综合改革试点的县,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显著成绩。全省推广的诸
城、莱芜、莱西三县的配套改革经验,对推动县综合改革起了很大作用。贫困的阳信
县,进行综合改革试点以来,中共阳信县委和阳信县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改革,
使近两年的工农业生产迈出了较大步伐。县属企业利润1988年增长1.2 倍,1989年实
现利税比1988年又增长71%; 粮食生产1989年增长5万吨,增产3成;棉花交售1.4万
吨,完成国家收购计划的120%;财政收入达1190万元,比两年前增长了近一倍。
当然,山东省的经济发展与改革是全国大局的一个组成部分,全国一些共性的问
题山东也不例外。社会供求矛盾和结构失衡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面临的困难不
少。但是,一年来的实践证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地方党委和政府,
只要审时度势,振奋精神,勇于进取,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在相同的“大环境”
中可以创造一定的“小气候”,是应该而且能够有所作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