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概况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4&rec=2&run=13

[自然地理概况],山东省简称“鲁”,是全国10个沿海省市之一。
位置。山东省居黄河下游,东临黄、渤海,南接江苏、安徽,西南与河南省交
界,西北同河北省毗连。大致介于东经114°36′~122°43′,北纬34°25′~38°
28′。
地形。山东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分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鲁东丘陵区、鲁西北
平原区。水平地形分为半岛和大陆两部分。东部的山东半岛突出于黄、渤海之间,
与辽东半岛隔海相对。海岸线长3000多公里,约占全国海岸线的1/6。沿海有296 个
岛屿。
面积。山东土地总面积为15.67万平方公里。山地约占土地总面积的15.5 %,
丘陵占13.2%,洼地占4.1%,湖沼平原占4.4%,平原占55%。
河流、湖泊。山东的河流分属黄河、海河、淮河三大流域或独流入海。山东三
面环海,长度在5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000多条,较重要的有黄河、徒骇河、马颊河、
大汶河、小清河、沂河、沭河、胶莱河、潍河、大沽河、五龙河、大沽夹河、泗河、
万福河、洙赵新河等。山东湖泊分布在鲁西及小清河沿线低洼地带,总面积1494.6
平方公里,蓄水量23.53亿立方米。较大的湖泊有南四湖(微山湖、昭阳湖、 独山
湖、南阳湖)和东平湖。
气候。山东省气候温和,雨量集中,四季分明,属于暖温带季风型气候。
[行政区划]为了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经国务院批准,1989年山东省
县以上行政区划作了部分调整:(1)6月12日,将日照市升为地级市,其行政区域
不变。(2)7月27日,撤销平度县,以原平度县的行政区域设立平度市(县级);
撤销即墨县,以原即墨县的行政区域。设立即墨市(县级)。(3)12月2日,将惠
民地区的高青县和临沂地区的沂源县划归淄博市领导;将德州地区的济阳、商河两
县划归济南市领导,齐河县的靳家乡、大王乡和桑梓店镇划归济南市历城区领导。
经省政府批准,乡镇一级行政区划作了部分变动:(1)2月24日,撤销菏泽
市高庄、马岭岗、王浩屯、皇镇、黄 和市郊6个农村办事处; 撤销菏泽市马垓回
族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胡集乡;撤销梁山县城郊、徐集、韩岗、小安山和小路口
5个区。(2)4月7日,撤销龙口市海岱乡,设立海岱镇;撤销龙口市黄山馆乡,设
立黄山馆镇;撤销龙口市下丁家乡,设立下丁家镇;撤销龙口市大陈家乡,设立大
陈家镇。这四乡撤乡设镇后,其行政区域不变。(3)4月10日,调整诸城市乡镇行
政区域:撤销范家官庄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孟疃镇;撤销曹家泊乡,将其行政区
域并入相州镇;撤销芝灵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昌城镇;撤销大仁和乡,将其行政
区域并入百尺河镇;撤销大屯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林家村镇;撤销朱家村乡,将
其行政区域并入皇华镇;撤销楼子乡、程戈庄乡,以该两乡的行政区域设立程戈庄
镇;撤销寿塔乡、郝戈庄乡,以该两乡的行政区域设立郝戈庄镇。(4)8月30日,
撤销蓬莱县南王乡,设立南王镇;撤销蓬莱县马格庄乡,设立马格庄镇;撤销蓬莱
县崮寺店乡,设立崮寺店镇。该三乡撤乡设镇后,其行政区域不变。(5)9月1日,
撤销淄博市周村区周村乡,设立周村镇;撤销周村区南阎乡,设立南阎镇;撤销周
村区南营乡,设立南营镇。该三乡撤乡设镇后,其行政区域不变。撤销周村区八里
沟乡,设立南郊镇,以八里沟乡的行政区域为南郊镇的行政区域。(6)9月29日,
设立济南市槐荫区匡山、段店北路、张庄路三个城市街道办事处。(7)10月30日,
将惠民县第三堡乡的铁角李、西村两个自然村划归淄角镇管辖。(8)11月18 日,
撤销邹县峄山乡,设立峄山镇;撤销邹县看庄乡,设立看庄镇。该两乡撤乡设镇后,
其行政区域不变。(9)12月18日,威海市25个乡撤乡设镇;即撤销荣成市寻山乡,
设立寻山镇;撤销荣成市东山乡,设立东山镇;撤销荣成市宁津乡,设立宁津镇;
撤销荣成市王连乡,设立王连镇;撤销荣成市邱家乡,设立邱家镇;撤销荣成市夏
庄乡,设立夏庄镇;撤销荣成市泊于乡,设立泊于镇;撤销荣成市崖西乡,设立崖
西镇;撤销荣成市马道乡,设立马道镇;撤销荣成市大疃乡,设立大疃镇;撤销荣
成市黄山乡,设立黄山镇;撤销荣成市崂山乡,设立崂山镇。撤销文登市草庙子乡,
设立草庙子镇;撤销文登市侯家乡,设立侯家镇;撤销文登市小观乡,设立小观镇;
撤销文登市界石乡,设立界石镇;撤销文登市晒字乡,设立晒字镇;撤销文登市苘
山乡,设立苘山镇;撤销文登市铺集乡,设立铺集镇乡;撤销文登市米山乡,设立
米山镇。撤销乳山县下初乡,设立下初镇;撤销乳山县大孤山乡,设立大孤山镇;
撤销乳山县白沙滩乡,设立白沙滩镇;撤销乳山县乳山寨乡,设立乳山寨镇;撤销
乳山县诸往乡,设立诸往镇。该25个乡撤乡设镇后,其行政区域不变。
1989年底,全省辖济南、青岛、淄博、枣庄、东营、烟台、潍坊、济宁、泰安、
威海、日照11个地级市,德州、惠民、临沂、菏泽、聊城5个地区,21 个县级市,
34个市辖区,78个县(39个市辖县),196个城市街道办事处,1个农村办事处(县
级市在农村的派出机构),14个县辖区(县的派出机构),1567个乡,856 个镇,
90102个村民委员会,2988个居民委员会,105566个自然村。
(王日敏 李茂荣)

[人口概况]到1989年底,全省总户数为2115.2万户,比上年增加76.2万户,
户均人口3.86人;据人口抽样调查推算,年末全省总人口8159.7万人,比上年增加
98.40万人,居全国第三位;全省人口密度为521人/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比上年
增加7人。在总人口中,男性占51.1%,女性占48.9%;非农业居民占18.17%,农
业居民占81.83%。全省共出生152.71万人,出生率16.88‰,比上年下降0.66个千
分点;死亡44.60万人,死亡率5.70‰,比上年下降0.34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11
.80‰,比上年上升0.30个千分点。
(杜峰)

[少数民族概况]山东省是少数民族杂居、散居省份。共有回族、满族、蒙古
族等39个少数民族成份,45万多人,占全省总人口的0.6%。
少数民族主要居住于鲁西、北四区和鲁中、南山区。30多万农村少数民族人口
拥有70多万亩耕地。4万多亩山林,1.5万亩水面。约15万少数民族人口居住在城市。
城市中的少数民族个体经营民族传统商品的较为普遍,但多系手工生产的小作坊和
个体摊贩。经营规模较小。少数民族聚居的村庄、街道有50%赶上或超过当地群众
平均生活水平,尚有10%的村庄生产、生活较为困难。
目前,全省有少数民族干部6000多人,中共党员1.2万多人,共青团员4万多人,
各级党代会、人代会和政协的代表、委员约3000人。
(马银平)

[山东省土地的人口承载力分析] 1989年,省土地管理局组织撰写了《山东
省土地的人口承载力分析》,主要内容是:
一、山东土地资源的特点
山东省土地总面积为15.67万平方公里(折合23507.5万亩),约占全国总面积
的1.6%,居全国第19位。山东省土地资源具有五大特点:
一是土地承载力重。山东是全国人口密集的省份之一,在大陆各省中人口密度
居第二位。据统计,1988年全省人口为8061万人,人口密度为514 人/平方公里,
比全国平均水平(114人/平方公里)高3.5倍。全省人均土地面积为2.92亩,仅为
全国水平的1/5。1988年底耕地总面积10344.42万亩,人均耕地面积为1.28亩, 比
全国平均水平少0.03亩。1989年,全省人口又有增加,人均土地数量又有下降。山
东以占全国1.6%的土地养育着占全国7.4%的人口,人多地少的矛盾较全国更为严
重,土地问题的压力较全国更大。
二是土地类型复杂。在山东省土地总面积中,山地丘陵(含山间谷地)占34%,
平原盆地占63%,河流湖泊占3%。山东境内山地、丘陵、平原兼有,河流、 湖泊
较多,土地类型较为复杂。全省土地可划分为中山、低山、丘陵、山间谷地、山前
倾斜地、山前平原、湖沼平原、滨海低地、滩涂、河滩高地、决口扇形地、微斜平
原、洼地、现代黄河三角洲等14种微地貌类型。如何合理利用不同类型的土地,挖
掘生产潜力,造福于人类,是山东省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研究的一大课题。
三是耕地分布不均。山东东部耕地少于西部,东西部地区土地的人口承载力相
差较大,人均土地资源分布也极不均衡,见下表:
1988年山东各市地人均土地资源情况
单位:亩
人均土地 人均耕地
山东省 2.92 1.28
淄博市 1.81 0.72
济南市 2.11 0.78
枣庄市 2.25 0.95
泰安市 2.40 0.97
临沂地区 2.96 1.11
青岛市 2.53 1.15
济宁市 2.40 1.17
烟台市 3.35 1.20
威海市 3.64 1.20
潍坊市 3.17 1.38
菏泽地区 2.42 1.40
聊城地区 2.62 1.71
东营市 7.82 1.73
惠民地区 3.94 1.76
德州地区 3.20 1.80
四是土地利用率和垦殖率较高,后备资源严重不足。据调查,全省已利用土地
近2.1亿亩(含工农业生产建设各项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85%以上。在其余
不足15%的土地中,有难以利用的土地2745.9万亩,占11.7%,其中侵蚀严重的石
质裸露山地占1500万亩以上,利用难度相当大。据统计,1988年全省能够开垦为耕
地的土地资源仅有535万亩。因此缓解全省人多地少的矛盾,只能走保护现有耕地,
合理开发利用土地的路子。
五是土地生产率较高,提高单产难度大。山东是历史悠久的农区,耕作水平较
高。全省农业总产值和种植业产值均居全国第一位。1987年每亩耕地创造产值223
.16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3.6%。1988年全省粮食耕亩单产为497公斤,棉花单产
为55公斤,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目前情况看,如果生物技术没有新的发展,生
产条件没有较大改变,现有综合生产能力不可能有较大的突破。今后如果不稳定耕
地面积,保持现有的生产规模,全省农产品的供应将得不到可靠的保证。
二、山东省人口、耕地变化预测。
人口变化预测
1、建国以来全省人口增加情况。1949年全省人口总数为4549万人,1988 年底
达到8061万人,39年增加了3512万人,平均每年增加90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4.7‰

2,到本世纪末全省人口情况的预测。
(1)理想指标(即国家计划控制指标):到2000年, 国家下达给山东省的人
口控制指标为8990万人口,年平均递增率为10‰。但当前正值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
今后10年全省人口形势十分严峻,要把人口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指标以内难度很大。
所以,我们称国家下达的人口控制指标是“理想指标”。
(2)现实指标:据统计,1988年全省人口为8061万人。如果加上往年(1982
-1987年)漏报的出生人口,全省人口可能在8171万左右。根据“这个基数”, 如
果按10%的人口平均递增率(包括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计算,到2000年全省
人口可达9207万人;如果按11‰的人口平均递增率计算,到 2000 年全省人口可达
9315万人。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我们认为按11‰的人口平均递增率预测,比较现
实一些。也就是说,到2000年,全省人口比较现实的数目是9315万人。
耕地变化预测
1、建国以来全省耕地减少情况:据统计数字,1949年全省耕地面积为13091.9
万亩。1988年减少为10344.42万亩,39年共减少耕地2747.48万亩,年均减少70. 4
万亩,相当于一个县的耕地面积,可生产35万吨粮食,作为190 万人一年的口粮。
由于各个时期的具体情况不同,耕地减少的幅度也有所区别,见下表:
建国以来各时期耕地增减变化情况
单位:万亩
时 期 增减数 年均增减数 年递减(增)率%
恢复时期 +682.2 +227.4 +1.71
“一五”时期 -45.2 -9.04 -0.06
“二五”时期 -1710.3 -342.06 -2.63
三年调整时期 -17.2 -5.73 -0.05
“三五”时期 -437.8 -87.56 -0.74
“四五”时期 -340.86 -68.17 -0.60
“五五”时期 -360.67 -72.13 -0.65
“六五”时期 -305.49 -61.10 -0.57
“七五”头三年 -212.16 -70.72 -0.67
值得注意的是,“六五”末期和“七五”前期(1985-1988 年)全省耕地减少
399.25万亩,年均减少99.81万亩,是60年代以来耕地减少最多的一个时期。 其中
1985年减少耕地达187.09万亩,是20多年来减少耕地最多的一年。
山东耕地减少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占用
耕地失控。1986-1988年,全省退耕还林种果的耕地面积达127.19万亩, 占同期全
省耕地减少总数的49.1%;二是非农业建设占地较多。近三年全省非农业建设占用
耕地达115.93万亩,占耕地减少总数的44.8%;三是人为和自然毁损严重。胶东沿
海地区由于地下水位降低,海水入侵,每年约有七八万亩土地丧失生产能力;此外,
由于水土流失,土地污染,也不同程度地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四是缺乏必要的经济
手段,调节土地使用结构,有效地对管理土地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因而导致土地长
期无偿、无限期使用,吃“大锅饭”,助长了滥占滥用土地之风。
2、本世纪末全省耕地面积的简单预测
自1987年以来,山东省委、省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土地管理,制止乱占耕
地,取得一定成效。特别是1988年由于全省认真贯彻执行《土地管理法》,使全省
耕地锐减的势头得到初步控制。1988年全省耕地净减少数为42.07万亩,递减率为0.
41%,是近些年来耕地减少数最少、递减率最低的一年。但要保住这种态势,仍需
作出艰苦的努力,据初步分析,今后12年全省各方面对土地的需要量仍然很大。(
1)城乡建设及工业、交通的发展,仍将占用大量耕地;(2)农民建房。伴随着第
三次人口生育高峰,结婚和分家必然导致新的建房高潮。(3)为了改善生态环境,
提高绿化面积,据林业部门规划,平原防护林建设将占用耕地80万亩,应退耕还林
的耕地还有200万亩,两项共计280万亩。总之,今后12年全省耕地形势相当严峻,
见下表:
本世纪末山东省耕地面积预测表

单位:万亩
┌─────┬────┬─────┬─────┬─────┬─────┐
│年 份 │ 0.35% │0.40% │0.45% │0.50% │0.55% │
├─────┼────┼─────┼─────┼─────┼─────┤
│1988年 │10344.42│10344.42 │10344.42 │10344.42 │10344.42 │
├─────┼────┼─────┼─────┼─────┼─────┤
│2000年 │9918.2 │9858.7 │9799.4 │9740.5 │9682.0 │
├─────┼────┼─────┼─────┼─────┼─────┤
│12年净减少│426.2 │521.2 │545 │603.9 │662.4 │
├─────┼────┼─────┼─────┼─────┼─────┤
│年均减少 │35.5 │43.4 │45.4 │50.3 │55.2 │
└─────┴────┴─────┴─────┴─────┴─────┘

由上表看出,今后即使耕地递减率控制在0.4%以内, 到本世纪末全省耕地也
仅有9858.7万亩,届时人均仅有1亩左右的耕地。
三、山东省土地的人口承载力分析
在今后12年内,人口增加,耕地减少,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到本世纪末,人地
之间的矛盾将更加尖锐。届时土地的承受力如何?这是摆在全省人民面前的一个紧
迫而又现实的问题。
山东人口众多,粮食压力一直很大。国家对山东粮食生产的要求是:自给有余。
同时,山东是全国重要的棉花、油料、黄烟和蔬菜生产基地,为保证本省和国家对
农副产品需要,必须要有稳定的农田面积作基础。本着“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
原则,我们对全省人口、粮食、耕地算了四笔帐(详见附表):

2000年山东耕地人口承载量分析表

┌─────────────────────────┐
│ 按人均占有400公斤粮食计算 │
│ 单位:万吨、万亩 │
├──────┬───┬────┬────┬────┤
│粮食需要量 │粮田 │经济作物│耕地 │耕地 │
│ │需要量│其它作物│总需要量│余缺 │
│ │ │用地量 │ │ │
├───┬──┼───┼────┼────┼────┤
│按理想│3595│6198 │3337 │9535 │+323 │
│的人口│ │ │ │ │ │
│指标 │ │ │ │ │ │
│8990万│ │ │ │ │ │
│人计算│ │ │ │ │ │
├───┼──┼───┼────┼────┼────┤
│按现实│3776│6510 │3505 │10015 │-157 │
│的人口│ │ │ │ │ │
│指标 │ │ │ │ │ │
│9315万│ │ │ │ │ │
│人计算│ │ │ │ │ │
├───┴──┴───┴────┴────┴────┤
│ 按人均占有450公斤粮食计算 │
│ 单位:万吨、万亩 │
├───────┬───┬────┬────┬───┤
│粮食需要量 │粮田 │经济作物│耕地 │耕地 │
│ │需要量│其它作物│总需要量│余缺 │
│ │ │用地量 │ │ │
├───┬───┼───┼────┼────┼───┤
│按理想│4045 │6974 │3755 │10729 │-871 │
│的人口│ │ │ │ │ │
│指标 │ │ │ │ │ │
│8990万│ │ │ │ │ │
│人计算│ │ │ │ │ │
├───┼───┼───┼────┼────┼───┤
│按现实│4190 │7224 │3890 │11114 │-1256 │
│的人口│ │ │ │ │ │
│指标 │ │ │ │ │ │
│9315万│ │ │ │ │ │
│人计算│ │ │ │ │ │
└───┴───┴───┴────┴────┴───┘

说明:1。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的用地比例一般
为65:35,本表按此推算的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用
地量;
2.粮食亩产按1.3%的递增率推算,到2000年为
580公斤;
3.按0.4%的递增率计算到2000全省耕地面积为
9858万亩。
第一笔帐:按照理想的人口指标8990万人和人均占有粮食 400 公斤计算, 到
2000年全省粮食需要量为3595万吨,粮田需要量为6198万亩,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
用地量为3337万亩,耕地总需要量为9535万亩。届时耕地需要量和实有量大体相符。
第二笔帐:按理想的人口指标8990万人和人均占有450公斤粮食计算,到 2000
年全省粮食需要量为4045万吨,粮田需要量为6974万亩,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用地
量为3755万亩,耕地总需要量为10729万亩。届时耕地缺口为871万亩。
第三笔帐:按现实的人口指标9315万人和人均占有400公斤粮食计算,到 2000
年全省粮食需要量为3776万吨,粮田需要量为6510万亩,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用地
量为3505万亩,耕地总需要量为10015万亩。届时耕地缺口为157万亩。
第四笔帐:按现实的人口指标9315万人和人均占有粮食450公斤计算,到 2000
年全省粮食需要量为4190万吨,粮田需要量为7224万亩,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用地
量为3890万亩,耕地总需要量为11114万亩。届时耕地缺口为1256万亩。
综上所述,即使人口按理想指标计算,粮食消费按低水平指标计算,到2000年
全省耕地承载力也会接近承载极限,进入人口负荷过重的临界状态。
四、解决山东人地矛盾的对策
山东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潜在危机,将成为全省现代化建设的主要障碍因素之一,
必须从现在开始坚决控制人口的增长,保持现有耕地面积的基本稳定,力争人均占
有耕地保持在1-1.2亩的水平。否则,其后果是很难设想的。 但解决土地问题是一
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面广,工作量大,必须全党动手、全民动员、部门配
合,同心协力来抓。具体采取如下对策:
1、加强国土观念教育,强化公民的国土意识, 进一步加强全省人民保护耕地
的自觉性。
2、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要制订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根据规划
制定农田保护区;要修订原有的各项建设用地标准,从中国国情出发,制定科学、
合理的用地定额,杜绝建设用地中宽打宽用、浪费土地的现象;要科学地进行村镇
规划,加速旧村改造,力争农民建房少占耕地;在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中,发展林果
业生产要坚持上山下滩,不得占用耕地,对优质农田改种果树的,应逐步退回;对
土地违法案件要依法查处,对越权批地、非法占地者,要严肃处理。
3、加强土地开发,增加耕地面积。目前全省待开发的土地资源大约有1372. 9
万亩。今后应有计划有领导地开发这些有限的土地资源,首先是开发农业用地,力
争做到每年开发的新耕地和当年减少的耕地基木平衡。各地要逐步搞好明渠、田埂
的改造,将部分明渠改造为暗渠,变坡大的田埂为水泥的立埂。同时,要努力提高
废弃地的复垦率。
4、努力做好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 力争
将人口平均递增率控制在10‰以内,本世纪末人口总数控制在9000万以内,以缓解
人口对土地的压力。
5、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提高土地生产率。首先, 要注意加强对土地
的物质和资金投入,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以提高作物单产水平。
其次,要努力改造好全省7387万亩中低产田,同时,要进一步巩固现有高产稳产田。
第三要适当提高复种指数,发展间作套种、多熟制和高效可行的立体种植。
6、深化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不论国有土地、集体土地,不论城市土地、 农
村土地,都应改无偿无限期使用为有偿有限期使用。
(省土地管理局)

[自然灾害概况]1989年,山东省在连续十几年严重干旱的情况下,又遇到了
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旱灾,同时,局部地区还发生了风雹、暴风雨、霜冻和病虫害等
自然灾害,给全省经济,尤其是农业生产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危害,给灾区群众的生
产、生活带来很大因难。据核实统计,全省农作物受灾面积8044 万亩; 成灾面积
4307.7万亩,其中粮食作物2942.4万亩,经济作物1365.3万亩;绝产面积1007.6万
亩,其中粮食作物707.7万亩,经济作物299.9万亩。因灾减产粮食473.25万吨,减
产棉花23.05万吨,减产油料68.5万吨,减产烤烟8.4万吨。因灾死亡27人,死伤大
牲畜610头,倒塌民房8231间,损坏民房210839间。全省成灾人口3506.23万人,其
中特重灾民805.16万人,重灾民1104.27万人,轻灾民1596. 8 万人。 因灾缺粮的
2074.7万人,共缺口粮119万吨。灾情较重的市、地有烟台、威海、潍坊、 淄博、
济南、泰安和临沂;较重的县、市、区有莱州、招远、龙口、栖霞、荣成、青州、
临朐、安丘、高密、胶州、博山、淄川、邹平、章丘、长清、平阴、泰安市郊区、
莱芜、新泰、宁阳、沂水、沂南、费县、苍山、山亭、邹县、泗水等。
1989年发生的灾害中旱灾最为严重,其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危害之重是多年
未有的,给全省农业生产,工业发展和群众生活造成严重困难。全省年平均降水量
449毫米,较常年少36%,出现了汛期无汛,雨季缺雨的现象。尤其是7月下旬至 8
月中旬的30多天里,全省平均仅降雨49毫米,比历年同期偏少74%,是山东省有资
料记载以来70年间罕见的少雨时段。从地区分布上,郯城县年降水量达742 毫米,
而降水较少的邹平县年降水只有265毫米。由于汛期无汛,雨季缺雨, 使全省大部
分中小河流干涸,较大的大沽河、潍河、泗河、大汶河等,自1988年秋就已断流干
涸。靠地面径流补给的水库、塘坝枯竭,出现了建库以来的最低值,全省有2.47万
座水库塘坝基本干涸,占总数的69%。6月1日共蓄水7.764亿立方米,分别比历年、
上年同期少10.259亿和5.14亿立方米;汛末10月1日共蓄水7.336亿立方米,讯期蓄
水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比汛前减少0.428亿立方米,出现了建库以来的最小值。地下
水位不断下降,已降到历史最低点。据水利部门9月26日实地测量分析, 全省地下
水位平均比上年下降1.35米,其中,济南市汛期下降到历史最低点22.51米, 在警
戒水位以下;莱州湾地区负值区扩大到近千平方公里,最大埋深105米, 低于海平
面56米,漏斗区明显扩大,海水浸染面积逐步向大陆延伸。全省提不上水来的扬水
站1.35万处,占总数的53%,几经换泵下卧仍提不上水来的机井18.2万眼,占配套
机井总数的32%。干旱大大增加了解决人畜吃水的难度。据统计,全省因旱造成人
畜吃水因难的村庄,增加到9424个,674.7万人,108.6万头牲畜。
干旱严重威胁到农业生产。去秋播种小麦6600万亩,入春后有2000万亩缺苗断
垄,基本死苗的达150万亩。淄博市博山区去年秋种小麦11万亩,夏收时仅收割5.4
万亩,总产量235吨,比上年少收3105吨。七八月“三伏”期间高温少雨, 出现了
罕见的“卡脖子”旱,受旱面积多达7000万亩,其中重旱3000万亩,入秋之后降水
仍是偏少,导致大秋作物严重减产和加重了秋播小麦的困难。招远县71.4万亩农田,
在夏播的34万亩玉米中,有1万亩播后无水旱死,秋收时10万亩绝产,秋粮减产125
万吨;28万亩花生,有9.5万亩绝产,13.5万亩减产五成,花生减产2.5万吨;30 万
亩果园中,有7万亩落果严重,果品减产3.5万吨,以上减产造成减少收入达1.6 亿
元,农业人口人均少收320元。
干旱缺水也给工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全省有300多个县属以上工业企业, 被
迫限产停产,影响产值50多亿元。潍坊市因缺水有64个县属以上企业停产、半停产
或限产,到10月底产值就减少8亿元左右,减少利税9000多万元; 龙口市上半年工
业停产累计60余天,减少工业产值1.05亿元。
山东省还发生了风雹、水涝、病虫、霜冻灾害。风雹灾多发生在小麦黄熟和棉
花、夏播玉米生长前期,给小麦生长造成严重影响,对其它作物也有一定影响。对
群众生活造成的损失较大,有的农房倒塌或被揭去房瓦,有的衣物、用具被刮走。
发生在6月上、中旬的水灾和连续阴雨天气,给菏泽、聊城、济宁、 枣庄和临沂南
部地区造成小麦霉变、发芽等损失。由于长时间干旱,山区丘陵地带发生土蝗、红
蜘蛛,小麦白粉病等灾害。4月上、中旬,由于气温骤然下降, 东部和南部地区温
差较大,致使正在拔节的小麦受到严重冻害。
(王枫)

[1989年山东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简况]1989年,全省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
省委、省政府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方针,国民经济和各项
社会事业取得了鼓舞人心的成就,治理整顿获得初步成效。从总体上看,控制社会
需求,增加有效供给,供需矛盾有所缓解,物价涨势逐月回落,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经济过热开始降温,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主要比例关系有所改善,国民经济
在治理整顿中出现了好的转机,并继续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初步计算,全省国民生
产总值1190亿元,比上年增长8.1%,比全国增长高4.2个百分点;国民收入1050亿
元,比上年增长7.8%,比全国增长高4.1个百分点。
一、稳步发展的新成就
(一)农业生产。1989年在连续多年干旱的情况下,全省又出现了多年不遇的
严重旱情,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困难。全省上下一齐动员,大力支援农业,农
业生产在大旱之年保持平稳发展。全省农业总产值达到548.3亿元,比上年增长1.4
%;粮食总产量达到3250万吨,比上年增长0.8%;棉花102.5万吨,减产11.26 万
吨;花生148.31万吨,减产46.34万吨;当年造林面积172.49万亩,比上年减少32
.5%;肉类总产量195.6万吨,比上年增长14.1%;水产品产量达到153.99 万吨,
比上年增长13.6%。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获得改善。 年末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达
316.3亿瓦特,比上年增长6.9%;农用拖拉机62.56万台,增长7.8%;农用汽车4
.78万辆,增长4.1%;农用排灌机械总动力125.01亿瓦特,增长8.2%; 化肥施用
量(折100%)227.45万吨,增长9.8%,平均每亩耕地施用22公斤,比上年增加 2
公斤;农村用电量73.43亿千瓦小时,增长13.4%。农村工业、建筑、 运输和商业
饮食服务业部有新的发展。
(二)工业、交通运输和邮电业。1989年工业生产在治理整顿中遇到财政紧缩、
资金、能源、原材料短缺、市场销售疲软等一系列困难和矛盾。各级政府与广大企
业中的干部职工克服重重困难,工业生产仍保持了一定的增长速度。全省工业总产
值完成1920.94亿元,比上年增长18%,比全国的增长速度高9.7个百分点;不包括
村及村以下工业总产值为1417.92亿元,增长13.9%,比全国的增长速度高7.1个百
分点。在工业总产值中,全民所有制工业增长8.9%;集体所有制工业增长19.9%,
其中乡镇工业增长28.1%;村及村以下工业增长30.1%。随着企业改革继续深化,
经营管理有所加强,工业产品优质品率比上年提高1.1%,全省有33 个产品获得国
家优质产品金、银奖,有863个产品获省优质产品称号,588个企业被评为省级先进
企业。
交通运输挖掘潜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运输能力,全年完成货物周转
量789.96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8.6%;旅客周转量322.86亿人公里, 与上年基本
持平,其中铁路旅客周转量165.52亿人公里,比上年下降8%。
全省邮电业务总量完成3.2亿元,比上年增长18.5%; 年末城市电话用户达到
22.31万户,农村电话增至6.87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20.59%和7.34%。
(三)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 为了控制过热的经济发展, 抑制通货膨胀,
1989年全省严格压缩基建投资,严格控制新项目开工,对在建项目进行了认真清理,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89.8亿元,比上年下降21.6%,其中,全民所有制投资162.3亿
元,下降15.6%,集体所有制投资69.7亿元,下降31%,个人投资57.8亿元,下降
24.6%。全民所有制固定资产投资新增生产能力主要有:煤炭开采796万吨, 原油
开采450万吨,发电装机容量78.1万千瓦,纯碱10万吨,化肥7.8万吨,水泥72.7万
吨,内燃机1.1万台,公路通车里程1024公里,港口吞吐能力600万吨,长途电话电
路1300条,市话装机4.3万门。
(四)商业。1989年全省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541亿元,比上年增长10.2%,
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比上年下降6%。其中,居民消费品零售额391亿元,农业
生产资料零售额110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分别比上年下降6.1%和6%。 社会
集团消费品零售额39亿元,比上年增长8.1%,增幅比上年降低17个百分点, 扣除
价格因素,实际下降7.4%。全省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138.6亿元,比上年增长22.4
%。增长过快的消费势头受到遏制,市场趋向稳定。
(五)财政、金融。1989年财政支出108.88亿元,全年总收入104.28亿元,比
上年增长15%,加上中央返还部分,实现了当年收支平衡,并略有结余。1989年银
行信贷在治理经济过热和控制需求膨胀方面起了很大作用。在国家紧缩银根的情况
下,各级金融部门积极工作,努力增加储蓄,扩大资金来源,年末银行各项存款余
额达到724.66亿元,比年初增加134.65亿元。银行贷款余额941.34亿元,比年初增
加139.52亿元。新增贷款重点支持了农副产品收购、出口商品收购及大中型骨干企
业;工业流动资金贷款增加45.53亿元,商业流动资金贷款增加37.34亿元,分别占
新增贷款的45.3%和37.1%,贷款结构有所调整。全年现金收入1291.41亿元, 比
上年增长16.5%,现金支出1332.30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净投放40.89亿元,
比上年少投放20.64亿元,下降66.5%。
(六)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业。在对外经济贸易方面,1989年北京平息反革命
暴乱后,西方某些国家对我实行经济制裁,受国际大气候影响,山东省同全国一样,
外经外贸工作遇到了许多新情况、增加了工作难度。在困难的情况下,全省各级政
府和经贸部门顶住外来压力,坚持对外开放,积极拓展对外合作渠道,对外经济贸
易仍取得了新的进展,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36.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3%,其中,
出口创汇30.5亿美元,增长2.4%。出口产品结构有所调整, 压缩了资源性产品出
口,扩大了工业制成品出口,在出口总额中,扣除石油后,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由
上年的56%提高到61%;机电产品出口额3.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6%。 全省新
签利用外资合同485项,合同利用外资额5.53亿美元,实际利用3.15亿美元, 比上
年增长1.2倍;新批准三资企业240家,外商直接投资1.31亿美元,增长2.4倍。 对
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项目新增45项,合同金额2447万美元,实际完成营业额1012万
美元,比上年分别增长40.6%和2.7%。
在旅游业方面,全省共接待来华参观、访问及从事各项经济贸易、旅游、交流
活动的国外和港、澳、台地区入境人数8.8万人次,比上年下降36.2%; 旅游外汇
收入1.25亿元,比上年增长19.2%。
(七)各项社会事业。1989年在国民经济稳步发展的同时,科技、教育、文化、
卫生、体育、环保等各项社会事业也获得了全面发展。
全年共取得重要科技成果1957项,推广应用重大科技成果50多项;有135 项重
要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081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3项重要科技成果获得
国家发明奖,7项获星火奖,29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全省受理专利申请1799 件,
获批准的1101件;年内实施专利252项,新增产值3.88亿元。共签订技术合同15251
项,成交金额1.6亿元。全省866家大中型工业企业共设立专门技术开发机构629个,
共有38169人从事技术开发活动,有2770项累计经费支出总额1万元以上的技术开发
项目已经完成或正在实施。年内增加了对科技的资金投入,全年科技三项费用和科
学事业费1.89亿元,比上年增长19.8%。年末全省县及县以上全民所有制独立科学
研究和技术开发机构达391个,民办科研机构发展到660家,科技队伍进一步壮大。
全省对教育的资金总投入全年达35亿元,其中财政预算内教育事业费19.4亿元,
比上年增长17.2%。90%以上的农村中小学校舍得到改造,城镇中小学校舍改造逐
步展开,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10.61万人, 其中研
究生2158人;成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11.58万人,比上年增长13.92%;高中阶段各
类职业技术学校在校学生45.9万人,比上年增长19.5%。普通中学在校学生363. 7
万人,比上年减少9.8万人;小学在校学生823.19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8.3%。
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发展,全省共有各类电影放映单位11833个, 文化艺术表
演团体121个,公共图书馆113个,文化馆143个,博物馆40个,档案馆163个,共有
广播电台64座,电视台28座,电视发射台和千瓦以上的转播台56座;广播和电视人
口覆盖率分别达到86%和8.1%,比上年分别提高1%和5%。全年共出版图书3.4亿
册,杂志5359.7万册,报纸60种、7.1亿份。
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医疗条件有所改善。年末各类医院达到2796个,比上年增
加29个,医院病床共15.53万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3.41万人,比上年增长2.7%。
全省人口平均寿命达71.72岁。
体育事业有新的发展。1989年全省共举办乡镇以上运动会8815次,共有182 万
人参加,分别比上年增加15.3%和5%。年末《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人数, 全
省共有562万人,比上年增长1.12%。年内全省有1人1次打破1项亚洲纪录,6人7次
打破6项全国纪录。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共获得59枚金牌,34枚银牌,56 枚铜牌。
全省共有体育场地3.1万个,比上年增加751个。
在环境保护方面,全年处理工业废水30902万吨,比上年增长11.5%, 城市烟
尘、噪声等污染治理都取得了新进展。但是,从总体上看,全省工业“三废”排量
有所增加,污染呈发展趋势,环保工作日益受到重视。
(八)人民生活。1989年在物价增长幅度回落,市场趋于稳定的同时,全省居
民消费需求有所控制。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可用生活费的货币收入为1254元,比上年
增长15.6%,农民人均纯收入630.56元,比上年增长8%。 如扣除物价上涨因素,
则部分城乡居民实际生活水平略有下降。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429.15亿元,比
上年增长31.4%。城镇居民人均住房10.3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18平方米,分别比
上年增长7.3%和3.8%。全年各类财产保险总额达1700多亿元,比上年增长119.35
%。全省432.56万户城乡居民参加了家庭财产保险,各种人身保险投保101611万人
次。
二、治理整顿的新成果
(一)固定资产投资得到控制,产业结构有所调整。1989年全民所有制单位基
本建设投资达85.6亿元,比上年下降14%,使1984年以来基本建设投资连年膨胀的
势头,第一次得到控制,同时全民所有制基本建设投资结构有所改善。在基本建设
投资中,生产性建设投资完成67.3亿元,比重由上年的77.2%上升到78.6%;非生
产性投资完成18.3亿元,比重由上年的22.8%下降到21.4%。在投资下降的情况下,
能源、交通、科技、文教卫生、农林水利气象等重点建设项目投资比重有所增加。
全省施工的大中型基建项目53个,完成投资55.4亿元,占全民基建投资总额的比重
由上年的60.8%上升到64.7%。企业技术改造投资结构有所改善,全省全民所有制
单位更新改造措施完成43.7亿元,比上年下降27%。其中,用于增加产品品种的投
资比重由上年的14.1%,上升到15.7%;用于提高产品质量的由3.5%上升到3.7%;
用于三废治理的由1.2%上升到1.8%。
工业生产在保持了一定的增长速度的情况下,能源、原材料工业稳定增长,人
民生活日用消费品和耐用消费品的生产有所增加。在努力增加有效供给方面,1989
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
产 品 产量 比上年增长%
化学纤维 3.39万吨 40.1
纱 62.16万吨 22.9
原盐 551.75万吨 52.6
糖 0.69万吨 122.6
电视机 70.15万部 19.1
其中:彩电 28.56万部 5.3
家用电冰箱 21.79万台 41.6
原煤 5694.85万吨 2.4
原油 3335.48万吨 0.2
发电量 419.81亿千瓦小时 10.6
生铁 261.88万吨 5.2
钢 210.42万吨 10.0
成品钢材 150.38万吨 6.4
水泥 1941.58万吨 4.1
纯碱 49.96万吨 35.9
化学肥料 143.25万吨 4.3
化学农药 1.18万吨 7.3

农业生产在增加资金投入(比上年增长30.27%)的同时,国家、 集体和个人加
大了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资,全省共完成各项水利工程17.58万项, 增加灌溉面积
191万亩,改善灌溉面积774万亩。引用黄河水123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36 亿立方
米。
农村二、三产业迅速发展,全省农村社会总产值完成1505.21亿元, 比上年增
长12.6%,其中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和商业饮食业总值达956.91亿元,比上
年增长33.5%,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53.8%上升到63.8%。乡镇企业
在治理整顿中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增强了应变能力,保持了继续发展的势头。
(二)1989年全省各级政府在控制物价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零售商品价格上涨幅度得到初步控制。全社会零售物价总指数比上年上升17.1%,
涨幅比上年低1.2个百分点;第四季度比上年同期回落24.6个百分点。 供应人民生
活的粮、肉、蛋、菜、水产品等产量明显增加,价格稳中有降。衣着、日用品、医
药用品、建材、燃料、农业生产资料等各类商品价格指数比上年都有不同程度的上
升。
职工生活费用价格指数比上年上升15.7%,涨幅比上年降低4.9个百分点; 农
民生活费用价格指数比上年上升18.9%,涨幅比上年高1.9个百分点。从总体上看,
1989年物价上涨逐月、逐季趋缓、上涨幅度明显低于上年。
(三)1989年在治理整顿中加强了行政措施,通过清理整顿公司,加强税收征
管,整顿了流通秩序和税收秩序,改善了经济环境。年内全省共撤并各类公司2938
户,占公司总数的17%;调整了2534户公司的经营范围,占16%;查处有违法经营
行为的公司1941户,罚没款1735万元。全省在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中,查出各
类应交财政的违法金额5.56亿元,上缴国库4.39亿元。在制止乱涨价中,各级政府
有关部门作了大量工作,发挥了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经济的主渠道作用,在社会
商品零售额中所占比重由上年的57.5%提高到57.9%。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第一,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一般加工工业发展过快,能
源、交通、原材料工业发展滞后。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程度不够高,“小而全”、
“大而全”的状况还没有完全打破。 工业产品质量差、 效益低的问题仍然存在。
1989年由于市场销售不畅,资金紧缺相互拖欠等方面的原因,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
益指标多数不够理想。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21628元, 比
上年仅增长3.7%;亏损企业亏损面比上年增大85.2%, 全省地方预算内国营工业
企业资金利税率由上年的26.2%下降到22.9%,销售利税率由15.7%下降到14.7%,
可比产品成本上升24.7%,在生产、建设、流通领域中较普遍存在投入高、产出低、
效益差的问题。
第二,市场销售疲软,企业开工不足, 就业压力增大, 生产面临不少因难。
1989年大部分商品销售量都有下降。在吃的方面,粮食、食油、猪肉、鲜蛋、水产
品等主要食品分别下降10-20%左右;在穿的方面,棉布下降34.6%, 化纤布下降
17%,呢绒下降11.6%,各类服装下降3.1%;在耐用消费品方面,除名优彩电外,
其它销售量普遍下降,其中,电冰箱下降7.9%,洗衣机下降47.2%, 录音机下降
26.9%,照相机下降27.4%;在农用生产资料方面,除柴油、化肥增长外,拖拉机、
动力排灌机械和农药的销售都有所下降;在物资销售方面,全省物资系统各种生产
资料销售总额达241.32亿元,比上年下降10.5%;其中钢材销售下降17.8%,煤炭
下降11.9%,水泥下降13.9%,木材下降32.2%。因市场疲软,商业库存增加,年
末库存总额达246.45亿元,比上年增长19.4%。
第三,淡水资源严重不足,农业基础仍然相当薄弱。由于连年严重干旱,全省
地下水位一般下降2米以上,地上蓄水总量仅有8.7亿立方米,不及常年的1/5,城
乡供水普遍紧张。在严重的旱情面前,由于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缓慢,抗御自然灾害
的能力不强,粮棉油生产连年徘徊,不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另外在财政、外汇、受灾群众生活安排、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提高经济效益等
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因难和问题。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既有客观自然条件方面的原因,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从
主观上看,大家共认的主要问题是:多年来在经济建设中一直存在着急于求成的指
导思想。在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只要正视存在的问题,改变急于求成的
思想,认真克服因难,国民经济就一定能够走上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轨道。
(吴德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