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地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4&rec=189&run=13

中共地委书记 王乐泉※ 郑义堂
副书记 郑义堂※ 滕昭庆 徐祥之 阎廷琛
地区人大工委主任 郑衍柱
副主任 翟瑞华 王宪章 张震
地区行政公署专员 郑义堂※徐祥之
副专员 阎廷琛杜九西 张锡九徐士高
地区政协工委主任 许继善
副主任艾尚惠 杜传钧 赵鲁贵
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刁立山
人民检察分院检察长 王学武
1989年,聊城地区辖6县、2个县级市,共160个乡镇、6个办事处。总面积8590平
方公里, 总人口489.40万,其中非农业人口占9.8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1‰,人
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70人。
1989年,全区人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治理整顿和深
化改革的方针,及时排除北京发生的动乱和反革命暴乱的干扰,齐心协力,艰苦奋斗,
农业生产取得了较好收成,工业生产保持了一定的发展速度,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物
价上涨趋势得到有效控制,经济环境和经济秩序大有好转,整个国民经济正朝着好的
方向发展。全区社会总产值达到124.37亿元,比上年增长9.2%;国民收入50.67亿元,
增长7.7%; 国民生产总值60.43亿元,增长7.9%;工农业总产值104.46亿元,增长
10.5%。
在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中,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各级党组织深入贯彻党的十三
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
自由化的教育,开展了为政清廉和向“共和国卫士”学习的活动。认真组织了清理清
查、反腐败和打击经济犯罪活动,成立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举报中心,立案查处了一
批大案要案,一些违法违纪的党员、干部受到严肃处理。机关进一步推行了岗位目标
责任制,并做到了奖惩兑现,全区评出县级先进单位29个,升级奖励个人81名,记大
功个人212名。 为了密切干群关系,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组织地、县、乡三级
干部1780名采取一年一轮换的方式深入农村,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宣传党的
路线方针政策。对于群众反映强烈的紧俏农用物资农药、化肥,实行了专营。在招干、
招工等工作中实行了报名条件、考试成绩、录取结果公开的办法。所有这些均受到群
众的欢迎,提高了党的威信,为稳定形势,发展经济,深化改革创造了条件,打下较
好的基础。
农业生产在多灾尤其是大旱之年夺得丰收。 全区农业总产值46.33亿元(不变价
为25.93亿元),比上年增长6.5%。其中,种植业产值36.40亿元,增长5.4%。粮食
产量创历史最好水平, 达251.2万吨,比上年增长13%,棉花产量与上年基本持平。
全区牧业产值6.87亿元,比上年增长19.2%;林业产值1.14亿元,减少16.6%。畜牧
业出现了全面发展的好势头,肉类总产量6.82万吨,禽蛋总产量5.84万吨,大牲畜年
末存栏84.05万头,生猪年末存栏197.65万只,分别比上年增加34.7%、3.5%、16.9
%、11.6%和11%。
工业生产在相当困难的条件下保持了一定的发展速度。 工业总产值58.13亿元,
(不变价为40.95亿元) , 比上年增长13.3%。其中,轻工业产值40.18亿元,增长
5.1%; 重工业产值17.95亿元,增长33.6%。13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7种比上年有
较大增长, 原煤15.08万吨,发电量0.92亿千瓦小时,棉纱5.93万吨,布1.53亿米,
农用化肥8.4万吨,水泥12.07万吨,小型拖拉机2.05万台,分别增长50.8%、9.5%、
37.3%、75.9%、22.2%、39.7%和20.6%。在一些原材料产品、支农产品以及轻纺
产品有较大幅度增长的同时,出口产品增加,优质产品率上升。全区出口工业品47种,
完成出口交货额0.76亿元, 比上年增长12.2%;完成优质品产值2.8亿元,增长33.0
%;但是由于市场疲软,销路不畅,部分产品积压严重,企业经济效益出现滑坡。全
区预算内国营工业企业年末产成品资金占用额1.45亿元,比上年末升高85.7%;全年
实现利税1.41亿元,比上年减少2.0%;百元销售收入提供利税13.10元,减少5.22元。
全区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1.48万元,比上年降低4.3%。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得到有效控制,重点建设项目得到保证。全区全民所有制单位
投资完成额2.87亿元,其中用于基本建设投资2.13亿元,由于重点工程投资增加,比
上年增长99.8%。 全区重点工程之一的聊城2×5万千瓦发电厂,自1988年9月动工至
1989年末,累计完成投资1.54亿元,占计划投资的94.6%,年末土建工程接近尾声,
绝大部分设备已经就位,并开始试运。邯(郸)、馆(陶)、聊(城)地方窄轨铁路,
简易铺轨50多公里,桥涵、车站工程基本完成。
交通、 邮电事业有了新的进展。全年完成公路建设投资1543.12万元,改建公路
12公里。公路物资货运量498.8万吨,比上年增长28.4%;货物周转量7.27亿吨公里,
增长16.5%。公路旅客运输量1282.3万人,增长8.2%;旅客周转量8.7亿人公里,增
长6.5%。 邮电业务总量1019万元,比上年增长16.1%,年末市内电话达到6695户,
比上年增长18.8%,农村电话达到2429户,比上年增长3%。
城乡市场趋于平稳,市场物价涨幅过猛的势头得到控制。零售物价总水平上升幅
度逐月回落, 由1月份的28.3%, 下降到12月份的1.8%。 全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20.81亿元,比上年增长1.6%,扣除物价上涨因素降低13.6%,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
售额降低12.8%。但是,由于翘尾巴因素的影响,全年平均零售物价总水平上升幅度
仍然偏高,达到17.6%。如:食品类上升12.5%,衣着类上升18.8%,农业生产资料
类上升16.4%,职工生活费用上升17.6%。
金融事业在扶持生产、平抑物价、稳定市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年末,全区银
行存款22.83亿元,比上年增长21.9%,各项贷款余额33.23亿元,比上年增长10.6%。
现金收入60.01亿元, 支出67.62亿元,货币净投放7.61亿元,比上年减少9.9%。保
险业务收入2689万元,比上年增长32.9%,对外贸易出口商品供货总值2.04亿元,超
额5%完成省下达的任务。 全区财政收入2.22亿元, 比上年增长24.7%, 为预算的
114.4%。
在科技事业建设上,各级认真落实了知识分子政策,注意发挥科技人员在各行各
业中的作用,深入开展了“科技兴农”、“科技兴工”活动。全年共取得科技成果74
项, 有6项获省级科技进步奖。 全区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75万人, 比上年增长
19.3%,已获技术职称的6.66万人,占76.1%,其中,获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1.53
万人,占17.5%。
教育事业在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师资队伍素质的同时,对各类学校加强了思想政
治工作和“五爱”教育,重点中学以上的入学新生进行了军事训练。各类教育事业都
有了新的发展。
文化事业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加强了对文化市场的管理,进行了扫黄活动,
收缴了一批黄色书刊、录相带。在文学艺术创作中,地区杂技团编排的《小小炊事员》
节目,在国庆40周年晋京汇报演出中,多次出台,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称赞;反映杂
技艺人生活的电影《夜明珠》上映后受到观众的好评。地区文化局戏剧创作研究室编
写,阳谷县豫剧团排演的现代剧《老榆树下》在全省戏曲会演中,获演员表演、作曲
一等奖和其它6个单项奖。
卫生、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18万人,比上年增长0.6%,
有医生0.5万人, 比上年增长18.9%,同时添置了一批较为先进的医疗设备,改善了
医疗条件。卫生防疫保健工作贯彻了“预防为主”的方针,对各种急慢性传染病的监
督监测及预防、 治疗有了进一步加强和提高。体育工作在参加国家级比赛中获奖牌2
块;参加省级比赛中获金牌17块,银牌7块,铜牌13块;有1人2项2次打破省纪录;地
区举办运动会6次,有80%的中小学生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提高, 生活进一步得到改善。 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人均收入
1674元, 集体所有制单位职工人均收入129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06元,分别比上年
增长9.1%、 9.7%和10.8%。银行储蓄有较大幅度增长,存款余额21.20亿元,比上
年末增长29.2%。全区有福利企业222个,比上年增长28%,同时,有120个乡镇实行
了“五保”供给统筹;乡镇敬老院安置“五保”老人2241人,比上年增长21%。
(韩保宏 董怀珍)
搞好企业技术改造 提高经济效益
1989年聊城地区技术改造工作克服资金严重不足的困难,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全年共实施技术改造项目85个,年新增产值可达3.38亿元,新增利税1.13亿元。
围绕优化产品结构,调整技术改造资金投向。一是进行适应性调整,根据产品的
优劣短长,以技改资金和原材料分配供应合理调整,以适应市场的选择,重点抓了临
清飞轮厂飞轮改造,茌平味精厂千吨味精改造等项目的实施。二是开拓性调整,根据
对市场的预测,调整企业生产方向,以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重点抓了省二轻机械厂
高速圆网纸机、临清机床附件厂电磁吸盘等项目的改造。
高点起步,实现工业技术跳跃式发展。以“三上”(上档次、上水平、上质量)、
“两节”(节能、节原材料)、“一提高”(提高经济效益)为主攻方向,瞄准世界
工业先进水平,积极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改造现有企业。全年共实施技术引进项目
5个,总投资3207万元,其中外汇565万美元。
坚持成龙配套,走联合的路子,解决过去单打一,整体效益差的问题。如针对全
区纺织工业前大后小的状况,重点支持了聊城印染厂160印染生产线等5个项目的改造,
为纺织品增值创造了条件。
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狠抓出口创汇项目。把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增加出口
创汇,降低换汇成本当作一个重点来抓。在全年年度计划。超百万的11个新开项目中,
有10个有出口创汇计划,这对缓解地区外汇紧张的状况起到了一定作用。
以培植财源为目的,狠抓农副产品深加工和支农项目。针对聊城地区以农业为主
的特点,狠抓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提高产品的水平和档次,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
优势。全年共安排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22个,产值创历史最高水平。
(尚常铸)
重视水利 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1989年,聊城地区在连续几年遭受灾害的情况下,又遇到历史上罕见的大旱,全
区平均降雨量379毫米, 比常年少36%,而且旱期长,春旱接夏旱,夏旱连秋旱,受
旱农田面积比任何一年都大。但是,由于充分发挥了各种水利设施的作用,较好地改
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全区提引黄河水、井水30多亿立方米,比上年多6亿立方米,抗
旱浇地790万亩,2940万亩次,比上年多540万亩次,把受旱面积降到最低限度,保证
了大旱之年粮食大丰收。
聊城地区在水利建设中,主要采取了三项措施:
一是加强了对水利建设工作的领导。各级抗旱防涝机构健全,动手早,行动快。
并采取国家、地方、集体、群众多渠道集资投入的办法,想方设法,增加发展水利建
设经费1亿多元, 保证了水利设施的配套成龙。加强了对引黄灌溉的管理,全区一盘
棋,实行了统一调配用水。
二是有目标有计划地抓好重点工程建设。聊城地区濒临黄河,有提引黄河水灌溉
的优势,位山引黄灌区控制东阿、聊城、茌平、高唐、临清大部分土地及阳谷、冠县
的部分土地。为了扩大灌溉面积,减少渠道淤积,提高引黄灌溉的经济效益,全区组
织近百万人上阵,用工日3676万个,动用土石方7830万立方米,进行了位山引黄灌区
的清淤,陶城铺灌区的开发和徒骇河、马颊河的复修工程,开挖疏通排灌沟渠4217条,
修建桥涵闸2077座,扬水站141座,新增改善灌溉面积135万亩,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
714.02万亩,比上年增长3.7%。
三是积极合理地开发地下水资源。针对全区地势平坦,地下水位较高的特点,广
泛发动群众打井浇灌,并制定了每打一眼井奖励1000元的政策。全年新打机井5590眼,
其中,配套5281眼,全区机电井达7.21万眼。农用排灌机械总动力163.21万千瓦。水
利建设的发展,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为农业丰收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马保安 王福禄)
对8县市无线通话、传真已开通
1989年底, 聊城地区行署对所属8县市政府无线电话、传真已开通,较好地落实
了省政府关于在全省县以上政府之间,建立一条通信专网的决定。
聊城地区地县政府间通信采用了无线接力机组成无线电通信专网, 一次性投资7
万元。根据工作需要,行署办公室还按要求封闭了三间机房,购置了传真机、汇接机、
多功能收录机、微机和复印机等。现在,该通信网已具备如下功能:一是行署与各县
市政府间,可同时开通两个话路和两个报路,相当于架通了两对长途专线;二是无线
接力机与电话单机、汇接机、各类传真机和电话交换机连接后,改善了原来挂长途电
话和邮寄非机密文件、信息、资料和通知的状况,以前两三天才能办完的事情,现在
两个小时就可以完成,既节约了邮电费,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吴凡普)
聊城市中共市委书记 王曙光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傅静斋
市长 胡元亭
市政协主席 何友庆
1989年聊城市辖8镇11乡, 3个办事处, 总面积1231平方公里, 耕地120万亩,
78.4万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43‰。全市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4.1亿元,其中,
工业总产值完成10.4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农业总产值达到3.71亿元,比上年增
长7.4%。乡镇企业实现产值5.3亿元,比上年增长9.39%。财政收入6374万元,比上
年增长19%。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2亿元,比上年增长5.32%。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
值4328.6万元, 比上年增长5.4%。全市城乡居民储蓄金额达5.78亿元,比上年增长
39.6%。
依靠科技振兴农业
1989年,聊城市在农业发展上,强化科技兴农意识和手段,大力推广科学技术、
重点突破科技开发项目,全市农业总产值达3.71亿元,比上年增长7.38%。农民人均
纯收入687元, 比上年增加70元。粮食总产达40.5万吨,比上年增长18.4%;棉花生
产在面积减少的情况下,总产仍达3万吨。
年初,聊城市从分析近几年种植业徘徊原因入手,进一步坚定了依靠科技振兴农
业的思想。 先后承担了省科委下达的4万亩吨粮田开发、 10万亩夏玉米高产开发、
5000亩立体农业开发和省棉办10万亩麦棉两熟技术开发项目,并设带动田25万亩、高
产攻关田2万亩。 这些科技开发项目都实现了突破,有的项目当年实施,一步到位。
其中吨粮田开发区小麦平均单产355.3公斤, 较前三年平均亩产增加65.3公斤,增长
22.5%,玉米平均单产526公斤,较前三年平均亩产增加237.6公斤,增长82.4%。夏
玉米开发区,平均单产503.6公斤,较前三年平均亩产增加148.6公斤,增长65.1%;
有的地块高达810公斤, 创全区历史最高纪录。在实施农业科技开发中,聊城市做到
了:开发项目与组织措施配套。市成立了农业科技开发领导小组,开发区内各乡镇普
遍成立了技术指导小组,各乡镇还建立了乡(镇)、管区、村三级科技推广网络,各
村都确定一批科技带头示范户。
科技承包与奖励机制配套。市里《关于放宽放活科技人员的暂行规定》颁布后,
激发了广大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农村搞技术服务和技术承包的热情,涌现了多个以科技
为先导,物质供应做基础,行政领导做保证的三位一体的承包集团。市政府组织各开
发区分别与各承包集团签订合同,明确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责任和奖惩办法。年
终这些农业开发项目全部超标,全市农业科技开发奖励兑现额达4.16万元,其中奖励
承包集团2.87万元,奖励开发区农民1.34万元。
技术与物资配套。1989年市里先后聘请全国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几十名专家、
教授来讲课、巡回指导,受训人员达10万人次。市开发办公室还采取多种形式及时将
先进技术传授到千家万户。市直各部门围绕农业科技开发,集中全力搞好产前、产中、
产后的各项服务。在开发区内,市里统一调进玉米良种100万公斤、柴油325吨、化肥
1190吨。市复合肥厂还专门生产玉米、小麦专用复合肥1200吨。开发区内农民亩投入
较上年普遍增加20多元,投入产出比一般是1:6。
(张洪臣 孟繁志)
临清市中共市委书记 滕昭庆※ 王荣亭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邵长珠
市长 王荣亭
市政协主席 马清晨
1989年, 临清市辖14乡5镇3个街道办事处,63.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8万。
总面积957平方公里, 耕地100万亩。 全市工农业总产值11.6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
8.4亿元,农业总产值3.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加4.3%和6.7%;财政收入4777万元,
财政支出4512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3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94元。
创办中外合资企业 发展外向型经济
临清市位于鲁西北内陆地区,不具备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优越条件。但市委、市
政府充分发挥本地棉花资源优势,捕捉机遇,打破封闭状态。1987年以来,先后与香
港、澳大利亚合资兴建了“华临纺织有限公司”和“临景针织实业公司”。
“华临纺织有限公司”是由香港华润纺织品有限公司、山东省纺织品进出口公司、
临清棉纺织厂三方合资兴办的,设备总投资740万美元。该公司1988年3月筹建,1989
年11月正式投产, 为山东省纺织行业中最大的中外合资企业。现有规模20736纱锭,
年产纯棉纱15000件, 产品90%以上出口,年产值可达3251.52万元,实现利税300万
元,年创汇700万美元。
“临景针织实业公司”,由澳大利亚景州实业公司与临清针织厂于1988年元月合
资兴建, 至1989年底基本完工,总投资840万元,中外投资比例各占50%,合同期限
10年。 主要产品有针织坯布、针织衬衫,年产针织坯布1500吨,针织衬衫360万件,
年总产值可达2200万元,实现利税400万元,纯利润300万元,创汇528万美元。
对外经贸活动亦有新的发展,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逐年增加,创汇水平不断提高。
1989年出口商品发展到44种,地毯、棉纱、棉布、针织衬衫等15种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全市出口商品收购总值完成6880万元,比1986年增长36.5%。
(张承岭)
高唐县中共县委书记 谷庆雪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赵忠善
县长 孔昭信
县政协主席 李宗生
1989年,高唐县辖4镇11乡,有42.55万人,总面积960平方公里,耕地92.91万亩。
全县工农业总产值6.19亿元, 比1988年增长10.6%,其中农业产值2.7亿元,工业产
值3.49亿元, 分别比1988年增长3.7%、19%。粮食总产24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
夏粮生产受到国务院嘉奖;棉花总产3.25万吨,在全省率先完成国家定购任务,人均
贡献皮棉80公斤。工业实现利税2551万元。农民人均收入650元,比1988年增长79元。
全县财政收入2157.9万元,支出2157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01亿元,外贸收购总
值2461万元,出口创汇922万美元。
组织“百村会战”发展农村专业生产
1989年,为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高唐县委、县政府制订了《关于进一步发展农
村经济的意见》,决定在全县农村开展“百村会战”,促进农村多种经营来一个突破
性的发展。县成立“百村会战”领导小组,在全县选定100个村作为第一期会战试点,
共选派300名县乡干部组成工作队到这100个村包村,集中发展林果、畜牧、蔬菜、工
副业等四大专业,要求当年达到县委、县政府制订的专业村标准。
在一年的会战中, 全体下派干部帮助农村干部群众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一) 因地制宜,选准专业。对参加会战的100个村逐个进行调查分析,确定林果专
业村41个、畜牧专业村29个、蔬菜专业村16个、工副业专业村14个。(二)落实各项
优惠政策和措施。根据县、乡对专业生产制订的优惠政策,帮助党支部和村委会就发
展专业生产的奖励、减免提留、义务工、供给生产资金、农用物资等方面,研究制订
了切实可行的办法,并抓好落实兑现。(三)搞好科技培训,推广科学技术。发挥工
作队员技术优势, 并聘请专业技术人员, 举办各类培训班4次,技术讲座6期,培训
800人次。 (四)帮助农民解决农用物资供应、农产品销售和良种、苗木引进等方面
的困难。 (五)推广典型经验。召开现场会、经验交流会共4次,推广了仓上村、小
李六村、张庄等一批先进典型,推动了专业生产。
1989年, 参加会战的100个村,四大专业总收入1989万元,比1988年增加1096.8
万元,仅此一项人均收入345元,比1988年增收191元。共有90个村当年达到专业村标
准,其中林果专业村37个,畜牧专业村25个,蔬菜专业村15个,工副业专业村13个,
达标率90%,为全县以专业村为中心的专业化小区生产基地的建设开了个好头。
(赵建民)
茌平县中共县委书记 孙宗安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马怀进
县长 孙宗安(兼)
县政协主席 宋茂林
1989年, 茌平县辖22个乡镇, 总人口59.64万, 总面积1105平方公里, 耕地
109.23万亩。全县工农业总产值8.17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其中农业总产值3.17
亿元, 增长4.3%,工业总产值4.8亿元,增长26.3%。粮食总产32.26万吨,人均占
有粮食624公斤, 棉花总产3.05万吨。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6.4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
入679元, 比上年增加56元。全县财政收入1924万元,比上年增长28%,社会商品零
售总额2.1亿元。
贯彻治理整顿方针 促进经济稳定发展
1989年,茌平县认真学习贯彻党中央治理整顿的指示精神,坚持在治理中发展,
在整顿中搞活,在改革中前进,正确处理经济过热同治理整顿的关系,防止大起大落,
特别是防止大落。一年中,县组织财税物价大检查三次,查出违价金额10万余元,违
纪金额2651万元,清理和压缩基建项目5个,节约资金650万元;清理整理公司37个,
查处假冒伪劣商品价额458万元。 严厉打击了各种“官倒”、“私倒”。经济环境得
到有效治理,流通秩序好转。同时,充分利用治理整顿带来的良好外部条件,在面临
资金紧张,能源、原材料短缺的情况下,全县上下团结奋斗,对上疏通,对下发动,
对外联合, 对内挖潜,从而保证了经济的稳定发展。全县工业总产值4.8亿元,比上
年增长26.3%。
(刘贵元 孙世祥)
东阿县中共县委书记 宫本欣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杨广森
县长 宫本欣(兼)
县政协主席 于洪昌
1989年,全县辖14个乡镇,总面积787平方公里,耕地73万亩,比上年减少0.2万
亩。 年末总人口为38.41万人,比上年增加2292人。全县财政总收入1097.4万元,比
上年增长24.6%;工业总产值2.88亿元,农业总产值2.2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3
%和13.8%; 粮食总产量24.72万吨,棉花总产量1.67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22.9%
和7.4‰。农民人均纯收入570元,比上年增长20.4%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37亿元,比
上年增长14.8%。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1.20亿元,比上年增长22.7%。
强化农业基础 促进良性循环
东阿县针对农村经济徘徊不前、农业生产后劲不足的现实,确立了强化农业基础、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工作方针,重点抓了水利建设、土地建设、农机建设、科学种田、
强化服务等项工作。 1989年在银根抽紧、 信贷紧缩的形势下,县财政拨发支农资金
365万元, 金融系统发放农村贷款4392万元,支援农业。在水利建设方面,坚持井河
并重, 排灌并举的原则,全年清挖沟渠河道634条,长达1720华里,动土方898.07万
立方米, 累计投工373.18万个;修建桥、涵、闸471座,使沟渠河道的通水设施达到
了基本配套。县政府还制定了鼓励农民打井的奖励措施,集体或联合体每打1眼机井,
县财政补助现金1000元,乡(镇)政府根据情况适当照顾一部分。这样,大大调动了
农民打井的积极性,全年新打机井650眼,超过了1982年以来7年的打井总数。全县有
效灌溉面积达到78.7%。在农业机械化建设方面,主要进行了水利、收脱、播种机械
的配套工作,年末,农用排灌机械总动力达6.92万千瓦。县政府制定了进一步完善家
庭承包制的具体措施,多数乡镇与村民重新签订了经县公证处公证的土地承包合同,
稳定了群众的思想。 农民扩大土地投资,广造农家肥。全年造土杂肥150万立方米,
施用化肥80438吨, 分别比上年增长了30%和17.7%,土壤结构有所改变。为提高单
位面积产量,解决地少人多、粮棉争地的矛盾,县里采取有力措施推广立体种植技术。
秋种时同时安排麦棉面积,完成小麦40万亩,棉田38万亩的任务,保证了麦棉面积的
双扩大。在强化服务方面,重点抓了农用物资的系列化服务,有关部门广辟货源,对
大宗的化肥、农药直接供应到村组。各乡镇、村建立了科技服务站,开展技术指导和
咨询,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袁炳臣 司统文)
阳谷县中共县委书记 吕绍勤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柳汝华
县长 周晓德
县政协主席 王允仙
1989年, 阳谷县辖6镇,15乡,1049个自然村,67.7万人口。总面积1048.5平方
公里,耕地面积102.2万亩。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55‰。全县工农业总产值7.72亿元,
比1988年增长22.8%,其中:工业总产值4.59亿元,增长32.3%;农业总产值3.13亿
元, 增长11.5%;粮食总产33.2万吨,比上年增长8.1%。农民人均纯收入由上年的
489元增至576元。全县财政收入2361.5万元,比上年增长32.5%。城乡储蓄2.51亿元,
比上年增长32.8%。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35亿元。
棉花生产滑坡的局面得到有效控制
1985年以来,阳谷县的棉花生产一度出现滑坡,棉田面积缩小,投入减少,产量
下降。为扭转被动局面,县委、县政府针对棉花生产面临的严峻形势,从加强服务入
手,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较充分地调动了广大棉农的植棉积极性,使延续
数年的棉花生产滑坡局面得到控制,并逐步有所回升。
思想发动好,组织强有力。县委、政府把大上棉花提到为党分忧、为国解难、稳
定经济、帮农致富的高度来认识,明确提出了“棉花生产是全县农村工作的重点”。
广造“爱国发家,大上棉花”的社会舆论,收到了较好效果。在组织上,成立了由县
长挂帅的领导小组,乡村两级也成立了相应组织,把棉花面积、产量、交售量列入目
标管理责任制,各级包乡、包村、包户,层层落实任务和责任,定期检查,年终评比,
奖惩兑现。
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县委、县政府于年初制定了《1989年鼓励棉花生产的若
干规定》,县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发展棉花生产的决议》,明确规定粮棉挂钩,
少交棉则多交粮,柴油、化肥、农药等奖售物资及时按规定供应到农户,严禁截留、
挪用和拖欠,用政策保证种棉不吃亏。同时加强了棉花科技队伍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
为棉花生产创造了比较优惠的条件。
扎扎实实搞好服务工作。围绕农业丰产丰收,确保棉花生产长兴不衰,狠抓了以
治水为中心的基本建设,使95%以上的棉田成为旱涝保收的丰产田。为提高土地产出
效益,积极稳妥地推广了套种、串种春棉和夏播棉生产技术。1989年套种、串种春棉
和夏播棉达到17万亩,占棉田总面积的42.5%,缓解了粮棉争地的矛盾。普及了“中
棉12” 和“中375”抗病高产良种。县乡村普遍建立了棉花技术组织,多次举办技术
培训班和夏棉技术训练会,学习、推广了高产栽培管理技术。棉办、农业局、科委、
科协及乡镇农业技术人员密切协作,深入田间进行技术指导,使棉花生产中的技术问
题得到较好的解决。1989年,县还受省、地委托,安排了农业部“丰收计划”20万亩,
省农业厅麦棉两熟高产开发10万亩,地区麦棉两熟高产开发,抗病夏播棉双熟丰产技
术开发10万亩,各级技术人员实行技术承包,围绕高产开发大搞科学试验,棉花单产
由上年的56公斤增加到72.5公斤。在优质化肥和高效低毒农药紧缺的情况下,县供销
部门广收信息、 积极联系,并不顾利息负担,早调早运。当年6月底,就组织调进农
药409吨、化肥6.9万标准吨,保证了粮棉生产的急需。在大化肥供应上,严格按政策
及时兑现, 保证了专奖专用。 在流通环节上,县有关部门还加强了收购管理,坚持
“一试五定”收购规程,实行优质优价,维护了棉农的利益。
1989年,全县棉花总产达到2.88万吨,比1988年增加2095吨,增长7.1%。
黄淮海开发工程陶城铺引黄灌区建设进展顺利
阳谷县陶城铺引黄灌溉工程是聊城地区黄淮海平原开发和引进外资的重点工程,
涉及阳谷、莘县的28个乡镇,县委、县政府对此项工作十分重视。从1988年11月施工
以来,县内16个乡镇先后组织出动民工7.5万名,累计完成工日185.4万个,完成土方
2000万立方米,清挖河道73.6公里,圆满完成了第一、二期工程的施工任务。计扩大
和改善灌溉面积40万亩,使全县有效灌溉面积增至96万亩,1989年,陶城铺灌区共引
水4次,总水量1.3亿立方米,实浇地110万亩。
(张万智 朱丙林)
莘县中共县委书记 白志刚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国治
县长 曾昭起
县政协主席 张继成
莘县辖28个乡镇,82.6万人口。总面积1388平方公里,耕地129.36万亩。1989年
工农业总产值7.97亿元, 比1988年增长4.4%。其中农业总产值4.25亿元,工业总产
值3.72亿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1.2%和8.3%。 全县粮食总产42.8万吨,比上年增长
5.26%。 棉花总产3.4万吨, 比上年减少2.57%。 油料总产1.3万吨, 比上年增长
30.36%。 新增经济林面积1.86万亩。农民人均纯收入584元,比上年增长4.5%。社
会商品零售总额2.3亿元,比上年增长6.2%。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5亿元,人均183元,
比上年增加15元。财政总收入4696万元(其中灶内收入2184万元),总支出4688万元。
种植业改革 大搞间作套种
莘县为打破农业生产近几年的徘徊局面,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1989年,狠抓了种植业改革,大搞了粮、棉、菜、果多种形式的间作套种。全县复种
指数由1988年的166%提高到179%。 农业产值达到33938万元,比上年增长2.08%。
套种夏棉15万亩, 平均单产65公斤;套种玉米30万亩,平均单产375公斤,高产地块
达到600公斤。在秋种中,全县上下齐心协力,战胜了严重干旱,种植小麦100万亩,
比上年增加20万亩,其中,大垄套25万亩,比上年增加14万亩;小垄套53万亩,比上
年增加37万亩。当季套种油菜9万亩,越冬蔬菜7万亩。为夺取1990年农业全面丰收打
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确保种植业改革的顺利进行,莘县县委、政府着重抓了四项工作。首先,针对
农村土地零散,不宜耕作,不宜统一服务的实际情况,在秋种前全面进行了归并调整,
并实行了“宅田挂钩”,调整面达到80%以上,使农户承包田由过去的4-13块不等,
调整到3块以内。 其次,大搞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1989年春冬两季全县组织19万民
工上阵, 清挖沟渠914条,全长891公里,开挖坑塘93处,动土1400立方,投工692万
个;新打机井1500眼,配套685眼,修旧井2000眼,年终保有配套机井达到14000眼。
全县年度引水量达到1.9亿立方,提取地下水1.8亿立方,增加有效灌溉面积45万亩。
第三,狠抓了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应用。县政府从省农科院聘请了农业科技副县
长,乡镇、管区和村配备了科技专职或兼职干部。举办了各种类型的农业技术培训班,
发展了一大批科技带头户、示范户。同时,还建立了棉花、小麦、玉米、蔬菜良种繁
育基地,满足了全县良种需要。第四,组织各行各业加强为农业服务。农业部门加强
了技术指导,技术人员下乡下村进行农业技术承包;农机部门引进了大批适宜间作套
种的农业机械,成立农机作业联合体70多个,使全县机械作业面积增加了10%;科技
部门进行了吨粮田开发、黄淮海中低产田开发和棉花、花生等农业高产开发性试验;
流通部门增加了农药、化肥、柴油、农膜等重要农用物资的采购供给量;金融部门增
加了支农资金,形成了多位一体的支农体系,在农业生产供、产、销各环节,较好地
解决了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
(宋景润 刘义军)
冠县中共县委书记 张洪恩※ 曾昭起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许洪海
县长 石金铭※杜清雷
县政协主席 张其隆※
1989年,冠县辖7镇15乡,总面积1152平方公里,耕地112.92万亩;人口67.22万,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02‰。 全县工业总产值3.05亿元,比1988年增长22.62%;农业
总产值3.51亿元, 比1988年增长5.3%。财政收入1647万元,财政支出3615万元;社
会商品零售总额2.19亿元, 出口商品收购总值3133.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0元,
职工平均年工资1564.5元;城乡人均存款301.38元。
“麦棉两熟综合丰产技术”开发试验项目获大面积成功
冠县是国家优质棉基地县之一,棉花种植面积较大,粮棉争地矛盾十分突出。为
缓解这一矛盾,县里前些年引进了“中棉10”、“中棉117”等夏播棉种与小麦套种,
变棉花一年一熟为麦棉两熟,经试验效果较好。为探索大面积实行麦棉两熟、提高土
地复种指数、增加农业收入的路子,1989年初,冠县承担了省农业厅10万亩“麦棉两
熟综合丰产技术”项目,安排在冠城镇等9个乡镇。
为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县委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是:(一)建立管
理网络,切实加强领导。县成立了开发项目行政、技术两个领导小组,项目所在乡镇
也成立了相应机构。乡镇各管理区除恢复设立棉管员外,还配备了专职项目技术员,
从上到下形成了领导和技术网络。(二)抓好技术培训,强化技术指导。县多次在项
目区举办技术培训班,累计受训人数达7000余人次。聘请了外地棉花专家为顾问。在
关键时期,一些技术人员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技术指导。(三)千方百计保证
物资供应。除正常渠道的供应外,县里还四方求援,为项目区提供了2000公斤优质农
药,有效控制了虫害。
虽然遇到后期严重干旱和霜期提前等不利因素,但开发项目仍超额完成了预定指
标。 据专家组验收, 全项目区棉花核准单产59.71公斤, 比开发指标57.2公斤增产
4.39%,比前三年的平均单产52公斤增产14.39%;小麦单产达281.6公斤,比开发指
标230公斤增产22.43%, 比前三年的平均单产215公斤增产24%。项目区棉麦共增加
产值1141.58万元,亩收入比一年一熟增加190元。
通过开发项目的实施,还总结出一套麦棉两熟的技术经验,主要是:(一)主攻
方向应着眼于缩短棉、麦共生期,促进棉花早发早熟。(二)种植规格要麦棉兼顾。
(三)应选择适宜的配套品种。(四)采取有效的栽培措施,如抓准播期,足墒播种,
适度密植,麦后抢管促早发,适时追肥、浇水防晚熟等。
(史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