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地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4&rec=188&run=13

中共地委书记 刘洪仁
副书记 樊思宝 王玉柱 丁宗山
地区人大工委主任 于法杰
副主任 张宝光 刘光欣 吴倩之
地区行政公署专员 王玉柱
副专员 毕可文 阎世海 李明先 刘延谟 李玉祥 邢德茂
地区政协工委主任 樊思宝
副主任 邹学信 刘温如 李宝珊 黄爱菊
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许修堂
人民检察分院检察长 王进宝
1989年12月,菏泽地区的梁山县划归济宁市,1990年1月1日正式变更隶属关系。
1989年, 菏泽地区(含粱山县,以下各项统计数字同)辖1市9县,276个乡、镇、办
事处, 14719个自然村,总面积13079.5平方公里,总人口816.8万,其中非农业人口
为61.43万人。
1989年,全区各级党委和政府,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坚持治理整顿和深化
改革的方针,排除北京反革命暴乱带来的影响,克服自然灾害、市场疲软造成的各种
困难,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方面都取得了新成就。安定团结的政治局
面更加巩固,治理整顿初见成效,改革开放有了新的进展,工农业生产全面发展。全
区国民生产总值达57亿元,比上年增长9.6%,工农业总产值70.74亿元,比上年增长
12.1%。财政收入增长24.3%,全区统算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物价下降,市场繁荣。
惩治腐败,廉洁从政,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年初,地县市都建立了一系
列防腐拒变的规定。地委先后制定了《严禁利用公款请客送礼、大吃大喝的规定》、
《地专级领导干部清廉从政的规定》 和《关于政务公开的规定》 。地县乡三级抽调
8803名干部进驻276个乡镇、 4350个行政村和群众搞“三同”,党群、干群关系进一
步密切,政府机关的自身建设不断加强。
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逐步深入。 1989年全区对849家公司进行了整顿清理,撤销
合并227家, 变更经营范围、方式的298家;党政机关中参与经商办企业的108名干部
辞去了一头职务。严厉打击了囤积居奇、倒卖倒买、投机倒把、制造和销售假冒伪劣
商品等不法行为,年内查处罚没款47.4万元,为国家集体挽回经济损失156万元。
企业内部的改革和外部的配套改革进一步深入,厂长负责制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
制进一步完善。 全区297家全民企业实行工效挂钩,占企业总数的54.5%,1216个企
业的13.49万名职工实行优化劳动组合。企业党政关系进一步理顺,出现了党政一心,
共同致力于振兴企业的新局面。
横向联合和对外开放迈出了较大的步子。全区“三资”企业已发展到13家,投资
总额3222万美元,已投产和试生产的5家合资企业,创汇500万美元。
农业生产有了新的突破。1989年全区按照强农兴商的发展战略,加强了对农业的
领导,从政策、物资投入和领导力量等方面向农业倾斜。全年农田基本建设共投入劳
力135万人, 集资7012多万元, 累计完成工程12663项,开挖整修沟渠4769条,长达
6605公里, 新建和扩建维修各类建筑物3491座,新建配套扬水站413处,完成土石方
4694.4万立方米, 用工日2443.4万个。 新打机井15903眼, 修洗旧井9385眼,配套
11836眼, 扩大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181.5万亩。全区粮食高产开发300万亩,平均亩
产875公斤。在严重灾害之年,粮食总产313万吨,超过了历史上最高年份(1987年)
的产量,比上年增产14.1%。花生总产达12.4万吨,比上年增长23%。林牧副渔各业
都有了新的发展。全年新造林15万亩,育苗3万亩,完善农田林网185万亩,补植农桐
间作286万亩,林木蓄积量达到1000万立方米,大牲畜存养量达107万头,比上年增长
9.0%;生猪139.59万头,比上年增长5%;羊603.8万只,增长9.9%。水产品产量达
到1.32万吨, 增长12.9%。多种经营收入达到24亿元,增长7.7%。乡镇企业总产值
达到17.6亿元。全区农业总产值完成30.72亿元,比上年增长6.3%。
工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 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40.02亿元,比上年增长17%;实
现利税1.32亿元,增长1.23%;重点考核的114种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的有107种,稳
定提高率为93.8%; 重点检查的20项主要物耗指标,稳定降低率为85%。有4个企业
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 14个企业晋升为省级先进企业。有4个产品创部优产品称号,
12个产品创省优称号。交通运输客运周转量11.17亿人公里,增长8.9%;货运周转量
7.35亿吨公里,增长15.3%。邮电业务总量1269万元,增长9.9%。
金融形势日趋好转,贸易不断扩大。金融部门立足发展菏泽经济,主动争取和从
外地融进资金,积极调整信贷结构,努力吸取社会闲散资金,工作开展得卓有成效。
年底全区城乡各项贷款余额达37.28亿元, 比上年增长13.8%,有力地支持了工农业
生产。商业重点整顿了流通领域的各种混乱现象,进一步完善了批发体制,发挥了国
营商业主渠道作用, 贸易不断扩大。年底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25.56亿元,比上年增
长12.2%;集市贸易成交额5.57亿元,增长22.06%;国营商业纯购进22.33亿元,增
长10.3%; 纯销售20.52亿元,增长8.51%;外贸出口商品供应出口总值2.34亿元,
增长10.5%。
在“科教兴菏”战略方针的指导下,科技教育有了新的进展。全区组织鉴定验收
科技成果70项,获省1989年度科技进步奖11项;重点推广了15项新成果、新技术,增
加经济收入4.5亿元; 新上省、 地“星火项目” 19项,总投资1751万元,年增产值
5955万元, 利税1383万元,创汇185万美元;“12万亩吨粮田科技开发”、“12万亩
夏玉米丰产技术开发”、“麦棉两熟丰产技术开发”、“10万亩沙旱涝地综合生产技
术开发”和“两万亩农桐间作丰产栽培试验”等农林牧科技开发试验都取得了较好的
经济效益。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办学条件逐步改善,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加强。在财
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动员社会各阶层积极贡献力量兴办教育,教育投入1.67亿元;
在完成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以后,1989年又投资2447万元,对国办中小学校舍进行改
造。勤工俭学收入比上年增长20%,首次突破千万元大关,创历史最好水平。
文化事业。 年内投资600余万元,先后建成了菏泽市图书馆大楼、曹县文化服务
楼、定陶影剧院、鄄城文化活动室等设施共6500平方米。曹县、梁山、单县、郓城四
县建成了卫星地面接收站。 全区增设了7部电视发射机,扩大了省台、中央一台、中
央二台的电视覆盖面。地区制定了《文化市场管理条例》,整顿了文化市场,清除了
文化垃圾,文艺创作又获丰收。长篇历史小说《血雾》、现代小说《乱世风流》、通
俗小说《天罡地煞剑》、《魂断京门》等新作问世。电视剧《花仙情缘》(三集),
被收入《聊斋》系列剧。
卫生、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全区卫生系统普遍实行了不同形式的承包责任制。
有295个医疗单位, 实行院(站、所)长负责制。坚持内引外联,开展横向联合,完
善专科建设。有39个医疗单位分别与省内外、本区医院建立了协作关系,有34处医院
各自定出了精神、中医、正骨、针灸、皮肤等专科特长,在扩大服务项目,增加收入,
引进技术,培养人才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效果。菏泽市二院先后从北京、武汉、济南
等地聘请专家100余人来院坐诊、手术、讲学,专家门诊量达3万余人次,从而提高了
医院的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各类体育活动活跃。1989年举办各类群体比赛15次。参
加山东省比赛14次,夺得金牌18枚,银牌24枚,铜牌15枚。在省业余武术比赛中,又
获三个团体第一名,实现“三连冠”。全区83.6万青少年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人民群众生活进一步改善。 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405元,比上年增长11.6%;职
工年人均工资1540元, 比上年增长13.1%;年内安置16924人就业,待业率由去年11
%下降为8%;年末城镇居民储蓄余额21.88亿元,比上年增长19.3%,农村居民储蓄
余额9.82亿元,增长7.7%。
(李顺广 马涛 张煜)
黄河故道区农业开发取得明显效果
菏泽地区黄河故道区,似百里长带镶在单县、曹县和东明三县南部,共有42个乡
镇,总土地面积365万亩,总人口123.8万人,分别占菏泽地区土地面积的18.5%,总
人口的15.3%。该区人少地多,农业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很大。
黄河故道系1194年黄河于河南阳武决口夺淮入海流经本区,至1855年铜瓦厢改道
北流, 在本区660多年的频繁决溢,形成的波状起伏的独特地貌,多是沙丘秃岭和颗
粒不收的光板地,是旱涝、风沙和盐碱三害灾区。“黄河在时水汪汪,黄河离去白茫
茫,守着土地无衣食,携儿带女去逃荒。”这是故道贫穷荒凉的写照。
建国后,故道区人民兴修水利,植树造林,为改变乡村面貌做出了努力。但由于
“左”的影响,一直没有摆脱贫困的处境。1978年故道区还有沙荒、碱荒和水荒沼泽
地60多万亩,占耕地面积的近1/3,人均收入仅有30多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地县两级党委和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的方针政策,边
规划边治理,采取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制订了开荒优惠办法;
积极筹措资金,增加物资和技术投入;认真抓好试点,总结推广先进经验,使故道区
的农业开发取得了明显效果。近几年来,已开发亦农亦林荒地20万亩,利用未开发水
域养鱼植藕9万亩,改造中低产田20多万亩,发展用材林防护林17万亩,农林间作118
万亩,农田林网150万亩,果园16.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3%上升到17.1%。
正在建设的粮、棉、油、肉牛、鱼和林果六个商品生产基地已初见规模。1989年新开
发资源实现产值1亿多元, 人均增加收入60多元。过去的荒丘秃岭、光板地,已变成
了青杨碧桐,沃野红果。
重点开发促进了整个故道区的经济发展。 1989年,该区农村社会总产值达到8亿
多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0多元增加到390元,人均占有粮食由100多公斤增加到370
公斤。绝大多数农民生活已达到“温饱型”,并有一部分跨入“宽裕型”。朱洪庙乡
杨堂村将6000亩沙荒地全部开发种植果树, 1987年果品产量达到350万公斤,仅林果
业收入650万元,人均1250元,森林覆盖率达34%。魏湾镇的马楼张菜园、武常寨村,
1988年开荒植藕5000亩, 亩均收入1500元,种水稻1000亩,亩均收入500元,种苇蒲
3000亩,亩均收入250元,人均年增收870元。农业的开发,将使黄河故道逐步繁荣昌
盛。
(张煜 李振宝 许庆平)
奋战三年公路面貌大改观
菏泽地区公路,由于油路使用期限过长,交通量却已超过现有等级所要求的流量
高限,路面老化严重,桥涵工程不能及时配套,造成一些主要干线和城市出口“卡脖
子”现象日益严重。1986年菏泽地委、行署规划了公路建设蓝图,并采取国家投资和
地方交通集资两条渠道,发挥两个积极性,形成了全民办交通、全民建公路的热潮。
至1989年全区公路面貌大为改观。
从1986年到1988年, 全区公路建设共计投资12088.4万元,为1978年至1985年公
路建设投资的1.2倍。 三年地方交通集资近3000万元,是菏泽地区公路建设史上前所
未有的。三年全区改建干线公路9条,261.7公里;完成大修工程61.1公里。其中,改
建城市“卡脖子”路段13条,43.2公里。目前,全区国道、省道已全部实现了路面黑
色化。 其中, 国道二级公路已达227.8公里, 占所辖国道里程的69.7%;三级公路
99.1公里。 占所辖国道里程的30.3%, 省道二级公路96.1公里,占所辖省道里程的
9.95%; 三级公路811.3公里,占所辖省道里程的84%;四级公路57.6公里,占所辖
省道里程的6%。全区通沥青路的乡镇已达233个,占乡镇总数的84%。三年来,公路
干线路旁植树29万株,矮林85万墩,干线公路已全部绿化,被评为山东省绿化先进单
位。全区公路已形成了以国道、省道为主干线、县乡公路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对振
兴菏泽经济、发展工农业生产起到了巨大作用。
(张煜 刘镇)
新兴的菏泽石化工业
菏泽地区的石油、天然气化学工业,是80年代以来,随着中原油田在菏泽地区的
开发建设而同步发展起来的。现已建成东明县天然气化工厂和东明县石油化工厂两处
石化企业,四套装置,主要产品有合成氨、碳酸氢铵、半补强炭黑和溶剂油、直馏汽
油、轻柴油等。1989年石化工业产值为1842万元,占全区化工总产值的13.6%;实现
利税1266.3万元,占全区化工总利税的46.2%。
东明县天然气化工厂, 1985年开始建设。其中,以天然气为原料的1.5万吨/年
合成氨装置, 配套生产6万吨碳酸氢铵,1987年投产,1989年生产合成氨6089吨;以
天然气为原料的4500吨/年半补强炭黑装置, 1988年建成。年产1万吨甲醇装置正在
设计。1990年,由省政府立项,将对该厂进行扩大规模和品种改造,年增加合成氨生
产能力2.5万吨,并生产4万吨尿素。
东明县石油化工厂, 1988年开始建厂。 第一期工程10万吨/年常压炼油装置,
1989年4月投产,当年加工原油6.1万吨,主要产品为溶剂油、直馏汽油、轻柴油。第
二期工期6万吨催化裂化装置, 1990年动工建设,1991年形成能力。“八五”期间将
改造扩大为年处理原油50万吨的中型炼油厂,形成油头化尾的燃料化工型石化企业。
菏泽市化肥厂,1988年建成以天然气为原料的3000吨/年半补强炭黑装置,产品
已出口东南亚。1989年开始建设以天然气为原料的2500吨/年氰化钠装置,1990年建
成投产。氰化钠及其中间体氢氰酸是重要的化工、医药原料,氢氰酸可发展系列化工
产品。该产品在黄金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国内外市场都属短缺产品。
菏泽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中原油田预测,黄河两岸菏泽地区境内将成为
全国最大的油气田之一。东明、菏泽、单县、曹县、成武五县市均属于中原油田开发
范围。其中东明、菏泽两县市已开始开采石油、天然气。“八五”期间,菏泽地区将
成为山东省重要化工基地之一。
(张煜 王在平)
菏泽市中共市委书记 潘兴玺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李宝珊
市长 郭仲生
市政协主席 刘传荣
1989年, 菏泽市辖5个城区办事处,10个镇,21个乡,人口110.92万人。总面积
1400平方公里,耕地126.9万亩。人口自然增长率9.73‰。全市工农业总产值10.42亿
元,比1988年增长19.8%,其中工业总产值6.32亿元,比1988年增长20.2%,农业总
产值4.1亿元,比1988年增长8.6%;财政收入3490万元,财政支出7801.2万元;社会
商品零售总额4.5亿元, 出口商品收购总值4286.4万元;吸收外资1834.6万美元;农
民人均纯收入427元;城乡存款余额4.8亿元,人均530元。
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
1989年,菏泽市充分利用资源、地理、交通、气候为经济发展提供的有利条件,
发挥菏泽牡丹甲天下的优势,积极吸引外商、侨胞投资办企业。至1989年底,菏泽市
“三资” 企业发展到6家, 投资额达1219万美元, 合同外资金额615.6万美元, 共
1834.6万美元。这些企业从食品生产到纺织,从原料加工到生产成品组合较为齐全,
已成为菏泽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掌握来意,捕捉信息。外商和侨胞来菏旅游、探亲时,注意有意识地同他们
商讨有关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的问题,从中捕捉信息。1988年曹州牡丹盛开季节,
旅日台胞萧柏青先生来菏旅游考察。当了解到他是日本一商会社社长,而且在日本和
台湾都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联络能力后,加强了对他的宣传和引导,从而使他了解了
菏泽, 激发了在菏泽投资办企业的浓厚兴趣。1989年,他决定投资300万美元在菏泽
市独资兴建一座高13层、占地11000平方米的国际三星级“柏青大酒店”,并于是年4
月20日举行了奠基仪式。1988年底,香港达富行的董事长廖芝先生来参观考察桐木资
源,市政府由一名副市长出面接待并宴请,当场签订了由“菏泽市侨汇公司”和“香
港达富行”各投资20万美元,合资兴建“菏泽市三利实业有限公司”的合同。
二、热情服务,排忧解难。每个外资、合资企业,都要具有合同、章程、可行性
调查报告,以及有关部门的证明,还有各种审批、呈报的文件报告等29种材料。为了
提高效率促使合资独资企业尽快建成投产,菏泽市提供了优质服务。在为“柏青大厦
有限公司”办理审批手续时,曾多次去上海、北京、青岛,往返菏泽、济南不计其数。
为领取“柏青大厦有限公司”的营业执照,市长曾亲自三次去北京。主动为外商排忧
解难。外商独资企业“菏泽柏青大厦”座落在居民区,为使当地居民尽快搬迁,菏泽
市一方面把搬迁费替萧先生送到搬迁户手中,一方面由市领导深入到户中做细致的工
作,终于如期完成了搬迁任务。接着,又帮助“柏寿大厦有限公司”进行了地质勘探,
工程设计,建筑招标,场地平整,接通电源,组织奠基仪式等。并按照萧先生的意图,
想方设法去北京找到国内有名望的书法家为奠基石和大厦题字、题名,尽量满足其要
求。
三、深入宣传,消除疑虑。1989年春夏之交,北京平息反革命暴乱前后,由于受
西方某些舆论的蛊惑,外商疑虑重重裹足不前。对此,菏泽有关方面及时宣传解释,
讲明北京“平暴”真象,使之消除了疑虑,坚定了信心。萧先生不但没有收回投资,
又拿出50万元人民币租赁市服装总厂一所楼房,并进行装修,成立了柏青大厦筹备处”,
招收了职工,办起了“柏青大厦”培训中心,开设了对外营业的中、西餐厅。
一年来,全市六家外向型企业,有三家正在紧张施工,三家已建成投产。据三家
已投产的企业统计,年产值已达6056万元,创汇848万美元。它不仅繁荣了菏泽经济,
推动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也缓解了劳动就业的社会问题。
(陈作生 郭献诚)
鄄城县中共县委书记 陈兴之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张福连
县长 段连湘
县政协主席 陈心义
1989年,鄄城县辖3镇22乡,总面积1032平方公里,耕地97.67万亩,总人口65.9
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62.4万人。 全县工农业总产值5.2亿元, 其中农业总产值达到
2.49亿元。 粮食总产达到26.99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农用机械总动力达到17万千
瓦。年底大牲畜存栏量7.9万头,生猪14.2万头。水产业总产值863万元。年末林木蓄
积量93万立方米, 全县林木覆盖率达到22.5%。全县乡镇企业发展到12891处,完成
总产值2.79亿元;多种经营总收入2.4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409元。
小麦生产遭受特大损失
1989年6月6日至6月17日, 正当小麦收割时节,鄄城县阴雨连绵,几无晴日。全
县平均降雨185毫米, 部分乡镇降雨达到220毫米,为常年同期雨量的4倍。全县66万
亩小麦遭受雨灾,占小麦播种面积的87%。据统计,因小麦大面积倒伏、落粒、发芽
全县共减产4.71万吨; 因发芽、 霉变造成质量损失3.9万吨, 两项合计共损失小麦
8.61万吨,加上麦秸饲草损失,全县共损失9300多万元。
工业生产紧中求活
1989年,鄄城县完成工业产值2.73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9%,
完成计划的100.4%。工业总产值第一次高于农业总产值。
1989年的工业生产,面临资金紧缺、原材物料涨价、市场疲软的困难,鄄城县委、
县政府特别注意抓了以下两点:一是以科技为先导,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制定了《关
于对外实行优惠,对内进行鼓励的若干规定》,积极鼓励引导县内外科技人员到工业
生产第一线, 搞好技术服务。全县工业企业共引进外地科技人员200多名,引进外地
技术项目42个。 全县完成技改投资1176.5万元,竣工投产9项。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活
力。 有7种产品获地区级以上优质产品称号,优质产品率比上年提高1.38个百分点。
二是大力开展“抓管理、上等级、全面提高企业素质”活动。坚持眼睛向内,向管理
要效益;提高素质,适应市场变化。年内有1个企业晋升为地区级先进企业,3个企业
达到了地区级企业标准。 全县万元产值综合耗能1.79吨,比上年降低9.2%;工业产
品物质消耗稳定降低率达到100%,比全区平均水平高出20个百分点。
(李允贵)
郓城县中共县委书记 魏昌启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吴方才
县长 张国敏
县政协主席 周庆文
1989年, 郓城县辖7区6镇32乡, 95.65万人口。 总面积1573平方公里, 耕地
157.93万亩。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3‰。全县工农业总产值8.33亿元,比1988年增长
13%; 工业总产值4.12亿元,增长23.1%;农业总产值4.21亿元,增长4.7%。财政
收入2682.3万元, 财政支出3865.7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0239万元,出口商品收
购总值363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8元;城乡人均存款262.56元。
深化改革 强化管理 企业再上新水平
郓城县搪瓷厂是轻工业部日用搪瓷制品的定点生产厂家。1987年晋升为“省级先
进企业”,生产的“黄牛牌”38厘米双花面盆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89年该厂进一步
深化改革,强化管理,企业再创新水平;被国务院企业管理指导委员会命名为“国家
二级企业,”成为全省搪瓷行业和全国小型搪瓷行业中唯一的国家二级企业。
1989年该厂在市场疲软、原材料涨价、资金紧张的困境中再创新水平。一是进一
步健全和完善了经济承包责任制。 变一人承包为全员承包,对全厂139个岗位建立了
聘任工作标准,对各岗位定员、定岗、定指标、定奖惩,责权利相结合,效益风险共
承担,增强了职工们的责任感、事业心,给企业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二是强化了
基础管理。1989年该厂调整了中层管理人员,选拔有能力、会管理的年轻人充实到管
理岗位,认真学习先进单位的经验,请上级职能部门的专家来厂指导授课,提高了管
理队伍的素质。全厂建立了全面质量管理三级管理网及安全生产三级管理网;财务工
作达标;对车间实行二级核算;档案工作进入“省级先进企业档案管理”行列;建立
了以技术标准为主题的一整套标准化体系。三是开展了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双
增双节”运动。发动群众算细账、订措施、挖潜力,对资金实行定额控制,指标落实
到有关车间、科室,定期检查考核奖惩。尽力降低资金占压额,责成销售员按期回收
贷款,超期的减少或取消提成。压缩非生产性开支,使企业消化了原材料涨价引起的
增支因素,经济效益持续稳定增长。该厂1989年被轻工业部命名为“国家二级节能企
业”,并荣获“二级计量证书”。
1989年郓城县搪瓷厂完成产值546.46万元, 为年计划的118.8%,产量1316吨,
为年计划的119.6%, 利润完成216万元,为年计划的561%,利税总额291.53万元,
为年计划的329.4%。 质量指标、综合耗能、劳动生产率、人均创利税、资金利税率
等均达到了国家一级企业标准及全国搪瓷行业先进水平。
(陈兴立)
巨野县中共县委书记 朱先瑞※ 韩广洁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杨立品
县长 穆衍峰※李德章
县政协主席 邵庆慈
1989年, 巨野县辖26个乡镇,总面积1270平方公里,耕地111万亩,人口76万。
财政收入1859.9万元。工农业总产值5.53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58亿元,农业总产
值2.95亿元,比上年增长10.9%。粮食总产23.5万吨,增长23.2%;棉花3.24万吨。
乡镇企业产值1.87亿元, 增长16.9%;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5亿元。 各项存款余额
2.85亿元。职工平均工资14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4元,比上年增加17元。
党政干部深入第一线
1989年,巨野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县六大部门领导干
部分片包乡, 并从县直选拔306名中青年干部到乡(镇)、村任职,加强基层力量,
改变了干部流向。尤其在麦收和秋种期间,县委、县政府适时抽调县直千余名干部组
成“双抢”和“三秋”工作队,下乡驻村,不失时机地完成了夏收夏种和“三秋”工
作。
干部下乡,加强了农村基层领导班子建设。以进驻的90个自然村为例,入村前一
类班子11个,占12%,二类班子29个,占32%,三类班子38个,占42%,空白12个,
占14%。经过努力工作,在很短的时间内,一类班子达到47个,占56%,二类班子41
个,占45%,消灭了班子空白村,卓有成效地改变了后进村的面貌。
干部深入第一线,不仅促进了基层村组织和党组织的建设,而且提高了干部素质
和实际工作能力,密切了党群关系。大批干部在基层,想群众所想,办群众所需,千
方百计为群众生产,生活着想。广大群众通过实践,看到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继
续发扬光大,更坚定了“跟着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王红云)
成武县中共县委书记 李胜华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刘统振
县长 霍正气(代)
县政协主席 秦新春
1989年,成武县辖4镇14乡,57.4万人口。总面积988.1平方公里,耕地74.9万亩。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8‰。 全县工农业总产值5.04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69亿元,
农业总产值2.35亿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15.8%、23.8%和7.8%;财政收入1330.7万
元,财政支出3392.9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11亿元,出口商品收购总值1583万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403元;城乡人均存款245.77元。
在废窑坑上开展立体种植养殖业
农民孙存忠承包废窑坑300亩,3年创产值70万元,利润30万元;其中1989年产值
30万元,利润16万元;超额完成了交纳税金计划。现有固定资产80万元,职工45人,
其中有聘请的兼职工程师4人、高级讲师1人。生产经营已形成规模。
孙存忠是成武县九女集乡苗庄村人。1973年高中毕业后当了几年生产队长。1984
年买了1部大客车,经营一年,获利1万余元;1985年承包村窑厂一年,又获利10万余
元。 这时他看到康集乡因烧窑取土而形成的300亩窑坑废弃在那里,觉得十分可惜。
经过充分的可行性分析, 同乡政府签订了为期20年的承包开发合同。从1986年5月动
工, 到1987年5月,他克服重重困难,投资32万,按期完成了计划工程。第一步他确
定了总体开发模式:以养鱼为主,辅以农、林、牧、副,造成一个小小的立体生态种
养体系。如今,这一计划基本实现:已建成16个鱼塘170亩水面,放养各种鱼70万尾;
沿塘植桐1300棵;用挖塘的泥土造田130亩,栽植苹果树13000棵,树间套种红薯、小
麦、大蒜等农作物。他养鱼采取立体放养,即根据不同鱼种习性,在同一塘里放养适
于不同水层的几个鱼种,充分利用空间。如每亩放养鲢鱼500条、草鱼100条、鲤鱼30
条、 鲫鱼50条、罗非鱼100条,另加其它鱼苗400条,这样,年产都在350公斤左右。
他从原县良种场租了饲养场, 买进了50头牛、200头猪和9000只鸭,原意是用牲畜粪
便作鱼饵料。 结果由于科学饲养,效益也很可观。三年来出栏肉猪25500余公斤,有
32头牛植上了牛黄,16头下了牛犊,鸭蛋加工成松花蛋出口到香港、日本,共收入近
10万元。在种养体内部,初步形成了良性循环:用塘土造田种粮栽树,用粮草饲养禽
畜,用禽畜粪便肥塘,用鱼粪肥田,如此循环,成本降低,收益增加。为了实施其五
业并举开发计划,孙存忠又承包了康集窑厂,投资16.5万元,购进全国一流砖机一台,
备煤2500吨,不久即投入生产。
孙存忠的综合开发取得成功,受到了地县领导的表扬与鼓励,启发了四邻乡亲,
也引来了外国客人。1987年10月,印度、尼泊尔等国农业专家专程前来考察,给予很
高评价。 目前,成武县还有1万余亩因烧窑取土而荒废的土地,人们准备把它们开发
起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陈广斌)
单县中共县委书记 温新月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笃信
县长 周书运
县政协主席 周书运
1989年、单县人口达103.7万,人口自然增长率10‰,有耕地147.3万亩。工农业
总产值7.23亿元, 其中农业总产值3.53亿元,工业总产值3.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
9.7%和14.2%;财政收入2935.4万元,比上年净增680万元;社会商品零售额2.34亿
元; 集市贸易成交额7100万元; 城乡储蓄额2.1亿元;农民人均收入343元。新上了
2000门自动电话交换机,实现了县城电话自动化。
加强井泉建设 开发地下水源
单县县委、县政府在吃透县情的基础上,确定了“南河北闸中间井”的水利建设
格局和“以井保丰,以河补源的原则”,1989年新打机井5367眼,修复旧井3000眼,
建简易扬水站26处,开沟筑渠19公里,使全县灌溉面积达到66万亩,在菏泽地区水利
工程评优活动中,有14项获奖,占全区的29%。为了解决好打井的资金来源,县财政
拿出110万元和500吨柴油, 每新打一眼井,补助1000元和600斤柴油或300元和300斤
柴油,乡镇补助300元。全县农民除投入241万个劳动日外,还自筹1597万元。为了确
保井的质量和数量,县里组织专人对每眼井验收到位,不合格不予补助。抓打井的同
时,狠抓了管理、使用和配套。
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
1989年, 单县财政收入2935.4万元,比上年增收680万元,增长30%。①扶持生
产,培植财源。全年支持企业889万元,其中用当年财政补贴278万元扶持县棉纺厂等
5个重点企业, 使其及时调整产品结构,经济效益显著。5个企业当年上交利税786万
元,比上年增长74%。②加强税收征管,防止跑冒滴漏。如对个体工商户开展税收检
查, 全县5975个个体户有1743户自查补税52万元,专项检查收补税152万元。③完善
企业承包责任制,坚持按承包上交财政数组织收入,实行平均按月上交。④积极组织
各项罚没款收入。在有罚没收入的13个执法机关中,共审计罚没收入63万元,加上其
它罚没收入共128万元,是完成最好的一年。
蔬菜高产开发
1989年, 单县单城镇蔬菜发展到两万多亩, 年产15万吨(外销10万吨),产值
3000万元。平均亩纯收入1500元,最高达万元以上。由于蔬菜面积大、产量高、质量
好、品种多、上市早,成为远近闻名的蔬菜基地。他们的主要做法:一是实行间作和
立体种植,改一年两作两收为五作四收;二是推广保护性栽培进行反季节种植,蔬菜
提前上市50天左右;三是发展精细菜;四是加强综合服务。
(惠正法)
定陶县中共县委书记 张朝玉※ 李广生※ 文廷良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马近舜
县长张作田
县政协主席 王效春
1989年,定陶县辖4镇15乡,54.9万人。总面积846平方公里,耕地76.7万亩。人
口自然增长率为19‰。全县工农业总产值7.32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4.93亿元,农业
总产值2.39亿元,分别比1988年增加17.4%和21.8%;财政收入1823万元,财政支出
3304万元; 社会商品收购总值1.89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471元, 职工年平均工资
1451元,城乡储蓄余额1.43亿元,分别较1988年增长63元、178元和2276万元。
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1989年,定陶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结合本县实际,采取向农业
倾斜的政策和一系列有效措施,把发展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重要地位。
增加农业投资,进一步改善生产条件。1989年,狠抓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以井保
丰, 以河补源,大打机井,疏通河道,共兴建水利工程2000多项,治理河沟283条,
长572公里; 新打机井990眼,淘旧井1198眼,扩大灌溉面积8万余亩,基本形成一个
宜井则井,宜河则河,井河并用的水利网络。在严重干旱等多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
粮食总产仍达25.14万吨, 比1988年增加4.08万吨,棉花总产达1.97万吨,超额完成
了国家定购任务。
定陶县自1986年被评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以来,林业生产紧密围绕着提高社会
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一中心,突出了林网的补植和种植,完善了林业生产承
包责任制,加强了林业资源的护管。近三年来,造林5.5万亩,新辟果园3.4万亩,林
木覆盖率达到18.7%。
以种植业为基础,以养殖业为重点,以庭院经济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多种经营。
1989年,全县拥有各类专业户2万个,专业村265个。大牲畜存栏量达到9.17万头,生
猪14.58万头, 羊35.23万只,分别较1988年增加0.9万头、0.23万头和4.06万只;肉
类和蛋类产量也比上年有所增加;淡水养殖面积发展到6250亩,水产品产量达到51万
公斤。
大力推广采用增收效益显著的新机具,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机械化程度。1989年,
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2.85万千瓦, 比1988年增长18.5%,其中农用拖拉机4275
台,增长37.8%,柴油机13486台,增长20.5%;电动机4900台,增长10.8%。同时,
全县90%以上的行政村架设了高压线,做到了电机、柴油机双配套,为夺取农业丰收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李应松 朱向勇)
曹县中共县委书记 孙健民※ 路绍昌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谢新治
县长路 绍昌※刘天臣
县政协主席 王鸿烈
1989年底,曹县辖12镇19乡,125.3万人口。总面积1974平方公里,耕地156.7万
亩。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30‰。全县工农业总产值7.87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4.20
亿元, 农业总产值3.67亿元, 分别比上年增加5.8%、 11.1%和1.8%; 财政收入
2635.8万元,财政灶内支出4193.4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25亿元,出口商品收购
总值420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6元;城乡人均存款174.1元。
调整产品结构,努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曹县发挥本县资源优势,调整产品结构,积极利用外资,实行全方位出击,拓宽
出口门路,使曹县外向型经济走上了稳定发展的道路。1989年,全县共有出口创汇企
业32家,年创汇额达1800万美元。
一、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曹县是全国青山羊、黄牛和优质棉生产基地县,是
省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桐木、花生主要产地。他们立足本地实际,以政策作引导,
不断开发出口创汇产品,形成了以卫生医药敷料、皮革制品、食品罐头、蹄角粒饲肥
料、工艺家具、工艺美术品、蜡烛、草条编制品、柳木产品、桐木拼板、花边和服装
等多种产品为主的外向型经济新格局。
二、调整产品结构。曹县二轻工业以手工生产为主。在治理整顿中,他们积极引
导企业抓住机遇,及时调整产品结构,注重开发投资少、周转快、耗能低、效益高的
新产品及创汇产品,使全系统15家企业中的11家转向为出口创汇企业。县鞋厂压缩布
鞋生产,新上卫生医药敷料项目后,实现产值1135万元,比上年增长928万元。
三、引进外资。1989年全县发展中外合资企业两家,补偿贸易企业两家,利用外
资800万美元。 本县台胞沈炳烁先生与县供销社合资兴建的泽祥医用保健品有限公司
规模较大,第一期工程总投资800万美元,注册资本700万美元,主要生产医用纱布垫。
该项目1988年8月签约,12月领取了批准证书,仅用半年时间就完成了2万纱锭的设备
进口、安装和调试工作,1989年9月正式投产,当年生产棉纱700吨,创产值950万元;
第二期工程投资1200万美元,正在兴建中,1990年可投产。全部工程建成后,年创汇
可达2000万美元。
四、强化销售。1989年面对市场疲软等困难,曹县采取了全方位、多口岸的经营
策略,加强产品销售工作。产品出口在巩固青岛口岸的基础上,又发展了北京、天津、
广州、上海、深圳、武汉、大连、郑州等口岸,打开了国际市场。
(杜海生 姚少华)
东明县中共县委书记 孔令昌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孔令昌
县长 马欲圣
县政协主席 马欲圣
1989年,东明县辖3镇19乡,61万人,总面积135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05万亩。
1989年工农业总产值4.92亿元,比上年增长12.7%;财政收入1640万元,比上年增长
44.45%。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8亿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4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349元。
引黄兴农
东明县是黄河入鲁第一县,境内黄河流经66公里。1985年以来,县委、县政府从
实际出发,带领全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探索引黄兴农之路,取得可喜成果,
1989年被评为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县。
六年来,为了搞好引黄建设,东明县相继采取四项措施:一是因地制宜,确定引
黄兴农之路。把引黄治水列入了“七五”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确立了“引黄兴农”的
指导思想。 二是科学规划,集中会战分区治理。六年间,共组织9次大会战,修建10
座引黄闸,73座大中型扬水站,2700座建筑物,开挖干支斗级渠道2220条,全长3100
公里,使引黄配套工程逐步实现科学化、系统化。三是自力更生,增加水利投入。通
过采取建立投劳制度、制定倾斜政策、发动群众集资等办法,使水利投入不断增加。
六年共发动群众投工1456万个,多方面投资、集资5200万元,保证了引黄灌溉工程建
设。四是加强领导,确保水利建设顺利进行。县里成立了水利规划领导小组;县、乡、
村三级建立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领导小组;每逢冬春,县、乡两级都在各会战区建立
会战指挥部。三个组织的建立,使各级领导责任明确,分工具体,促进了水利建设计
划的尽快实施。
由于采取上述措施,水利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灌溉面积由39.9万亩扩大到75万亩,
农业生产连续六年取得丰收。在1989年遭受严重干旱的情况下,粮食总产27.5万吨,
创历史最高水平,是1984年的3.26倍;棉花总产1.62万吨,是1984年的1.85倍;油料
总产1.97万吨,是1984年的40倍。“一水带来百业兴”。水利的发展,还带来了林、
牧、副、渔业的振兴,农村经济出现了全面持续稳定发展的好势头。
(李怀立 高鸿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