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地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4&rec=187&run=13

中共地委书记 王渭田
副书记 王久祜 刘兴武 辛云岩※ 张守业
地区人大工委主任 刘兴武
副主任 于兴和 袁安珍 孙成顺
地区行政公署专员 王渭田※ 王久祜
副专员 曹正寅 王家政※ 高广田 张守业※ 冯登善 郝洪琪 李邦秋
地区政协工委主任 王有明
副主任 支玉斌 侯曰田 程彩霞(女)
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张怀三
人民检察分院检察长 刘广伦
1989年,全区辖2市、11县,321个乡镇、办事处(国务院于6月12 日批准日照市
升格为地级市,11月5日正式对外办公;12月 2 日批准沂源县划归淄博市领导,1990
年1月1日正式交接。其各项数字仍在地区内统计。)总面积(含日照市、沂源县,以
下各项统计数字同)2.28万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1275.12万亩,比上年减少3.4‰,
即4.38万亩, 超过省政府确定的3‰的控制目标。总人口1169万人,比上年增加14万
人,增长11.9‰。
1989年,地委、行署带领全区人民,认真贯彻“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方针和
党的十三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发扬老区人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光荣传统,克
服各种困难,开拓前进,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促进了国民经济
和社会各项事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全区社会总产值达到143.71亿元, 比上年增长
11.1%;国民生产总值达到65.75亿元,比上年增长8.9%;国民收入为54.7亿元,比
上年增长3.3%;工农业总产值为124.23亿元,比上年增长11.7%。
农业经济因受多种自然灾害,特别是严重干旱的影响,总的是稳中有降,各产业
之间有增有减。 农业总产值完成41.3亿元, 比上年下降2.91%。其中,种植业产值
25.39亿元,比上年下降6.75%;林业产值1.14亿元,下降4.62%;牧业产值9.9亿元,
比上年增长4.59%;副业产值3.76亿元,比上年增长2.56%;渔业产值1.11亿元,比
上年增长12.9%。在主要农产品产量中,粮食总产量437.17万吨,比上年减少13.7万
吨, 下降3.05%;棉花总产量0.58万吨,比上年减少0.07万吨,下降10.72%;花生
总产量43.5万吨,比上年减少7.76万吨,下降15.14%;肉类总产量34.46万吨,比上
年增长6.03%。 全区新造林面积32.57万亩,年末实有林地596.86万亩,比上年增长
2.78%, 新增农田林网43.63万亩。肉、禽、蛋等主要畜产品继续增长,但由于饲料
价格涨幅较大,生猪生产不够稳定。
由于贯彻了对农业的倾斜政策和措施,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1989年全区金融
部门发放农业贷款2.91亿元, 比年初增加0.61亿元。 农民购买农业生产资料总额
10.88亿元, 比上年增长18.5%。年末,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242.97万千瓦,比上年
增长2.58%。 拖拉机7.84万台, 比上年增长5.52%。农用汽车4017辆,比上年增长
11.89%。 全年化肥施用量25.62万吨(折纯) , 比上年增长11.78%。农村用电量
4.71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7.88%。农村配套机井1.67万眼,喷灌机械3.14万套,
年未有效灌溉面积571.25万亩,占全部耕地面积的44.8%。
工业生产保持了适当发展速度。 1989年全区工业总产值完成83.93亿元,比上年
增长20.7%, 增幅比上年回落20.5个百分点。在工业总产值中,全民所有制为26.56
亿元, 增长10%; 集体所有制为25.31亿元, 增长25 % (其中乡镇办工业总产值
14.59亿元, 比上年增长26.1%);其他经济类型工业总产值1.04亿元,比上年增长
119.6%; 村及村以下工业总产值31.02亿元,增长25.64%。全区轻重工业比例由上
年的67.4:32.6变为68.4:31.6。
全区重点考核的40种产品产量,完成或超额完成计划的32种,占80%;比上年增
长的28种,占70%。全区重点考核的120项主要产品质量指标,稳定提高率为93.58%,
优质产品率为18%, 有81种产品分别获省及省以上优质产品奖。全年新开发产品124
项, 其中有3项填补了国内空白,37项填补了省内空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全员劳
动生产率达1.71万元/人, 比上年提高4.3%。1989年地方预算内全民工业企业实现
利税2.83亿元, 比上年增长5.63%,工业销售利税率为13.47%,比上年下降2.06个
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得到控制。1989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87亿元,比上年下降30
%。其中,全民所有制基本建设投资2.9亿元,增长33%;更新改造完成1.5亿元,下
降49%,城镇集体所有制固定资产投资完成0.47亿元,下降75%。生产性投资4.02亿
元,比上年下降29%;非生产性投资0.85亿元,下降37.5%,其中文教卫生事业的投
资为3194万元, 仍比上年增长9.3%。固定资产投资交付使用率为71.9%。竣工项目
181个, 投产率为67%。临沭发电厂和傅庄发电厂、石臼港扩建码头工程、济南至临
沂微波程控电话等重点工程已竣工或基本竣工。全年县以上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1.98
亿元,比上年增长16.7%。1989年,新开项目明显减少,全区新开工的固定资产投资
项目只有18个,比上年减少265个。
交通、邮电事业继续发展。1989年,全区地方交通全年完成货运量1629万吨,增
长9%;完成货运周转量11.61亿吨公里,增长9.1%;客运量2434万人,下降28.3%;
客运周转量17.92亿人公里,增长7.7%。全区邮电业务总量完成2266万元,比上年增
长14.6%。其中,信函2486.3万件,增长22.1%;电报155.5万份,增长0.4%;长途
电话增长9.2%; 报刊累计发行量1.01亿份,全区共安装电话3.41万部,通讯能力明
显提高。
城乡市场稳定, 内外贸易活跃。1989年全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实现48.93亿元,
比上年增长11.2%。其中,居民消费品零售额35.51亿元,增长9%;社会集团消费品
零售额2.54亿元, 增长12.3%;农业生产资料零售额10.88亿元,增长18.5%。全区
农副产品收购总额31.36亿元, 增长7.6%。综合集市贸易年成交额24.08亿元,其中
农民卖给城市居民2.16亿元,比上年增长28%。全年出口商品收购总额完成8.85亿元,
比上年增长14.7%。全年全区共批准利用外资项目19项,利用外资1640万美元。
财政收支实现平衡,银行储蓄有了较大增长。1989年全区完成财政收入4.99亿元,
比上年增长13.2%。其中工商税收入4.16亿元,增长21.3%,占全部财政收入的83.4
%。全年财政支出7.43亿元,增长12.2%,加上财政定额补贴,实现了当年收支平衡。
年末全区银行(信用社) 各项存款余额46.24亿元, 比上年增长17.6%; 贷款金额
56.84亿元, 增长18.4%。全区开办国内保险种类27种,承保金额98亿元,保险费收
入5460万元,比上年增长49.6%。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项事业有了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
高。 1989年末,全区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4.22万人,比上年增长12.1%;全区共
取得各类科研成果90项,其中有13项获国家和省科技进步奖,有55项获地区科技进步
奖。全区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在校学生6348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1.08万人,职
业高中在校学生1.83万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44.25万人,小学在校学生111.46万人,
技工学校在校学生1.12万人。1989年全区用于教育事业的财政支出占全部财政支出的
22.7%。全区共有各类文化机构305处,其中影剧院50处,(电影队1387个),文化、
艺术馆14处, 博物馆5处,图书馆13处,艺术表演团体8个;共有广播电台4处,调频
广播台11处, 电视台2处,电视转播和差转台40处。共出版各种图书、刊物50种,发
行图书、刊物500.7万册。1989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卫生机构947处,其中医院317处,
疗养院2处,门诊部(所)532处,卫生防疫站14处,妇幼保健站14处。全区卫生技术
人员1.97万人,医疗床位1.5万张。全区运动员参加国家级比赛获银牌2枚、铜牌4枚,
其他奖牌11枚;在省级比赛中共获奖牌130枚,其中金牌28枚,银牌20枚,铜牌25枚,
其他奖牌57枚; 有2个运动队、18名运动员获省级以上比赛“体育道德风尚奖”;共
破地区田径最高纪录3项, 破省女子儿童400米自由泳纪录1项;全区各类学校学生有
70.7万人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据抽样调查,全区全年人均总收入为834元,其中人均生产性收入796元;全年人
均总支出747元, 其中生产性支出254元。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36元,比上年增长
1.3%。 年末人均存款约279元。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36.84万人,全年职工工资总额
6.5亿元, 比上年增长15.9%;集体所有制单位职工为11.2万人,工资总额为1.47亿
元, 比上年增长15.4%。 全区安置城镇待业人员2.63万人。年末城镇个体从业人员
7237人, 比上年减少2414人。年末全区域乡居民储蓄余额为34.01亿元,比上年增长
27.5%。其中,城镇居民存款15.87亿元,增长48.2%;农村居民存款18.14亿元,增
长13.6%。 根据抽样调查推算,1989年农村新建住房959万平方米,农民人均居住面
积为15.78平方米。年末社会福利单位达534处,其中乡镇办299处,村办245处,收养
老人7010人。
(魏贤胜)
发挥山区优势,发展果品生产
临沂地区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利用山坡、岭地、河滩,大力发展果树生产,
取得显著成绩。1989年全区果品生产在遭受严重干旱灾害情况下,仍然取得大丰收。
一是全区210万亩果园, 果品总产首次突破10亿斤, 达到11.39亿斤,比1978年增长
1.7倍。果品产值达5.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3%,成为全区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
业。 二是果品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一级果率达63.5%比上年提高1.6%;病虫果率
为2.58%,比上年下降0.2%;保叶率达92.2%,比上年提高3.2%。三是新品种面积
不断扩大, 红富士、新红星、北斗、乔纳金苹果面积已达30余万亩,总产300万斤。
桃、杏、樱桃、葡萄等新品种的大量引种试栽,优化了全区果品品种构成。在1989年
度全省、全国优质水果评比中,全区选送赴省参评的13份苹果样品,全部被评为省优
水果,中选率名列全省第一。经省推荐参加全国评比的4份苹果样品,有3份被评为部
优水果(沂源、蒙阴的红富士、金帅、秀水苹果),中选率名列前茅,为全区争得了
荣誉。一年来,全区果树种植工作,主要采取了以下五项措施:
①加强果业生产的领导,去春以来,地委、行署先后二次在莒南、莒县、沂源、
蒙阴等县召开由各县市和重点果产区负责人参加的果业生产培训和现场会。省农业厅
于3月在莒县召开全省果品生产现场会, 这对促发展,促管理,提高产量和质量起了
重要的推动作用。
②普及常规技术,积极推广新技术、新成果。根据全区果园大部建在山丘地带,
土层薄,有机质含量低,立地条件差的特点,在管理上把增加投入,加强土肥水基本
建设放在首位。 一年来,全区果园改土33.4万亩,施肥179万亩,兴修塘坝2500个,
抗旱浇果园98.6万亩(次) , 推广果园覆草面积43万亩。与此同时,普及推广人工
(放蜂)授粉、疏花疏果、幼树夏剪、福美砷防治腐烂病新技术,面积分别达22万亩、
41.7万亩、65万亩和37.2万亩。白僵菌防治桃小食心虫试验,通过了中国农科院的阶
段性验收。
③继续开展了省级果树样板园评比工作。根据省农业厅的部署,1989年继续抓了
苹果、梨成龄果园省级样板园的评比工作,经过广大果树科技人员和果农的努力,共
评出省级样板园776个(不包括日照市) , 比1988年增加近一倍, 名列全省第二名
(如包括日照市名列全省第一名),受到省农业厅的表彰。
在样板园评比中, 全区有莒县、蒙阴、沂源、临沂、莒南5县(市)省级样板园
均超过100个以上,有42个乡镇样板园达到10-20个。对上述单位,地区予以表彰。由
于连续3年开展省级样板园的评比活动, 使全区果园管理朝着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
展,起到了示范群众、培养人才、促进管理、提高质量和产量的重要作用。
④苹果低产园改造取得显著成效。 全区自1986年承担了省科委、 农业厅下达的
“苹果低产园改造技术推广项目”,经过4年努力,全区13.82万亩苹果低产园亩产由
开发前的450公斤,增加到1989年的1274公斤,4年总增苹果1.91亿公斤,一级果率由
1985年的40%,提高到1989年的63.5%,病虫果率由1985年的10.6%,1989年下降到
2.25%, 保叶率由63%提高到93.16%,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1989
年8月, 省科委邀请有关专家对全区苹果低产园改造工作进行了测产验收和鉴定,给
予很高的评价。
⑤搞好技术培训,提高了果树管理干部和果农的技术素质。1989年,地区果茶站
先后举办了三期有县、乡、村果树技术干部和果农参加的病虫害预测预报、果树修剪、
果园覆草培训班。并且编写了“苹果、山楂幼树促花修剪技术”、“苹果树修剪技术
考察报告”、“果树保护通讯”作为培训教材。各县(市)乡镇业务部门也都积极开
展了培训工作, 全区共培训果农5万人。为了加强技术信息的交流,还编印17期《果
树病虫简报》和14期《苹果低产园开发简报》,及时指导果树生产,推动面上的工作。
(李昌怀)
认真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1989年,中共临沂地委把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巩固农业基础,帮助农
民群众脱贫致富和稳定全区大局的关键措施来抓,各级党委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
措施:①是广泛开展农村党支部达标升级活动。以乡镇为单位,将农村党的建设、经
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三个方面,量化分解成具体指标,制定标准,统一考核,划分
党支部类别。针对支部工作的薄弱环节,制定年度升级目标达标规划,并把达标升级
与乡、村干部报酬、奖金挂钩,层层落实工作责任制,严格兑现,奖优罚劣,初步形
成了农村党支部分类管理体系,启动了党支部的内在活力。全区有94%的农村党支部
开展了这项活动, 年底经过考核,有627个三类党支部进入一、二类党支部行列。②
是狠抓了党支部领导班子的整顿工作。紧紧围绕达标升级活动,采取集中整顿与经常
性整顿相结合,对1436个农村后进党支部进行了改造、调整和充实,特别注意加强了
贫困村领导班子建设,重点选好“班长”。在立足本村培养、选拔人才的同时,广辟
用人渠道,通过下派、外返、跨村任职等形式,较好地解决了后进党支部选人难问题。
全区先后选拔了2430人充实支部领导班子, 其中921人担任了党支部书记。优化了班
子结构。到年底。农村党支部成员平均年龄38.7岁,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达到60.2%;
党支部书记平均年龄39岁,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67%,③是对农村党员、干部进行
了分级分层次培训。充分发挥县、乡、村三级培训网络的作用,由县(市)委党校重
点培训党支部书记和村民委员会主任,乡镇党校培训村两委成员,村党员活动室组织
党员集中学习。根据农村工作的需要,大规模地开展了政治形势、党的基本路线和基
本知识、领导方法、实用技术和商品经济五个方面的教育培训,提高了农村党员、干
部的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县、乡党校共举办各类培训班816期,培训农村干部5.5万
人次,到年底党支部书记和两委成员已普训一遍。④是完善落实了各项制度、加强了
党员管理。全区80%以上的农村党支部健全了党员活动日,党员联户、三会一课、党
员和干部目标化管理、民主评议、廉政和议事规则等项制度;适当调整了组织设置,
对外出党员实行了跟踪教育管理,促进了党的组织生活正常化,制度化,同时还总结
推广了党群致富小组、党员责任区、党员服务队等经验和做法,为农村党员发挥作用
创设“舞台”。通过以上措施,使全区1.07万个农村党支部逐步纳入了系统化、规范
化管理的轨道,提高了农村党建水平,促进了两个文明建设。
(陈志晓)

临沂市中共市委书记 张敬涛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姚学益
市长 徐志顺
市政协主席 张崇祥
1989年, 临沂市辖6镇、21乡、3个办事处,150.33万人口。总面积1748.46平方
公里, 耕地134.35万亩。人口自然增长率10.9‰。全市工农业总产值30.51亿元,其
中工业总产值25.23亿元, 农业总产值5.2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加16.74%、20.35%
和2.1%。 粮食总产60.5万吨, 农民人均纯收入701元,比上年增加67元。财政收入
1.02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1亿元,出口商品收购总值1.96亿元,年末城乡储蓄育
款余额6.85亿元。人均存款455元。
税务工作致力促产增收扩大税源
临沂市在1988年税收入库过亿元的基础上,1989年税收入库增至1.2亿元,超额7
%完成年度计划,进入全省税收入库超亿元的先进县市行列。一年来,在税收工作中
主要抓了四个方面:一是政策促产。用好用活税收政策,调动纳税户的积极性,在掌
握减兔税和以税还贷问题上,严格履行批报手续,确保财政收支,由原来照顾企业困
难为主, 转变到以促产增收为主,年退库率始终掌握在年总入库数的10-13%。二是
资金促产。将1985年以前积累的所得税留成及以后超收分成资金作为周转金,先后投
放320万元, 周转2.8次,增加产值8200万元,获税金351万元。三是智力促产。积极
参与考察论证和决策,帮助企业上好项目,开发新产品。1988年市美术陶瓷厂与香港
一家公司签订合同,新上乳胶生产线,系两头在外项目,经调查论证,市场前景可观,
就具体帮助企业解决资金不足等困难,于当年8月建成投产,年利税达430万元。四是
信息促产,千方百计为企业提供有效信息,促使企业摆脱困境,焕发生机。市毛巾厂
1985年因无力偿还贷款而濒临倒闭,市税务局了解后,一面确定该厂欠税缓交,一面
提供部分流动资金及信息资料,协助该厂强化管理,提高产品质量,第二年即扭亏为
盈,上交税金17万元,1987、1988两年上交税金61万元,连续三年被评为市级先进单
位。
鲁东南的批发城
在坚持改革开放、发展商品经济的新形势下,临沂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把搞
活流通当作促进工农业生产的杠杆, 先后投资870万元,在临沂市区、近郊建起纺织
品、小百货、服装鞋帽、农副产品、机动车辆、金属制品、木材、蔬菜等14处专业批
发市场, 总面积15万平方米。长期摊位由3500个增加到4100多个,平均日上市6万余
人,日成交额110万元。进场经商者有8个省市的个体户,以及部分国营、集体企业,
60%的商品来自外地。 1989年,在市场销售疲软的情况下,总成交额仍突破5亿元,
比1988年增长40%。
在全国出现个体经济“滑坡”现象时,市委、市政府及各职能部门负责人,迅速
深入批发市场,宣传国家个体经济的政策,使其认识到个体经济在发展社会主义商品
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广大个体经商户吃下了“定心丸”。春节刚过,各市场房间、
摊位被租赁一空。市政府还制订了鼓励外商前来经营的优惠政策。
提供系列化服务,增强市场吸引力、凝聚力。市场内建有城市信用社、医院、托
儿所、餐厅、娱乐室、茶水房、电话室,还设立了信息服务机构,与全国各地建立了
信息联系,1989年工商、税务为个体工商户提供有价值信息1100多条,对外地客户,
优先安排房间、摊位,携带家眷的就帮助解决住房及子女入托入学问题。现在外地进
场经商的长期个体工商户有640多户,成交十分活跃。
保护合法经营,制止违法活动。工商、公安、税务部门协调一致,齐抓共管,对
遵纪守法、照章纳税、正当经营者给予保护;对违法经营、短尺少秤和哄抬物价的,
区别情况予以处理。
(唐毓光 辛茂刚 王依山)
沂南县中共县委书记 肖开富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孙风恩
县长 牛泉然
县政协主席 王九如
1989年, 沂南县辖7镇21乡,人口83.5万,总面积1774.08平方公里,耕地107.7
万亩。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66‰。工农业总产值7.27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4.45亿元,
农业总产值2.82亿元, 分别增长26.0%和减少4.9%。 粮食总产6.2亿斤,花生总产
3.39万吨, 烤烟总产980万公斤;分别比1988年减产7.7%、19.2%、7%;果品总产
2.37万吨, 比上年增产7%。乡镇企业总产值1.81亿元,增长12.7%。1989年县乡工
业产值、效益增长幅度均居全临沂地区首位。财政收入2940.3万元,增长20.7%,社
会商品零售总额2.91亿元,出口商品收购总值3299万元,职工年平均工资1528元,农
民年人均纯收入477元,城乡储蓄2.07亿元,其中农村储蓄1.14亿元。
扶贫与计划生育相结合促进经济和人口的协调发展
沂南县地处沂蒙山区腹地,系国家确定重点扶持的贫困县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
全会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沂南县委、县政府在实际工作中,逐步认识到经济发展
与计划生育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坚持扶贫与计划生育工作的紧密结合,
把计划生育工作列入贫困山区经济开发总体规划,作为脱贫致富的重要措施来抓,取
得了控制人口增长, 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的显著效果。到1989年底,全县438个贫困村
中已有407个村人均收入超过200元,越过了温饱线,占原来贫困村数的93%。人口自
然增长率比扶贫前的1984年降低了3个千分点。 这一做法,受到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
开发领导小组、计划生育委员会和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深入宣传发动,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算好五笔帐,即:人口消费帐、人增地减帐、
文化教育帐、劳力剩余帐和人均占有粮食帐。通过算帐对比,使广大干部群众深刻认
识到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密切关系,进一步增强了人均意识和忧患意识。
健全组织,加强领导。县、乡(镇)成立扶贫工作领导小组,都任命计生委主任
为成员,并在扶贫对象、扶贫项目的确定、扶贫资金的发放等方面听取计生委的意见,
优先考虑有利于计划生育工作。
扶贫政策与计划生育政策协调配套。为保证政策的相互衔接和配套,县里确定,
在扶贫工作中对独生子女实行优先入托、入学;优先划给宅基地、安排住房,优先并
免费对独生子女定期查体,优先发放扶贫款,发展项目,优先提供技术服务等“十优
先”政策,促进了扶贫与计生工作的有机结合。
建立扶贫与计划生育工作相结合工作责任制。县委、县政府及县直各单位实行包
点扶贫工作责任制时,坚持把扶贫与计划生育捆在一起,两项工作指标同时下达,同
时检查、考核、评比,并坚持在所有评比中实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权”,有力地促
进了扶贫与计生工作的协调发展。
(岳荣传 王瑞谨 孙爱军)
沂水县中共县委书记 段明福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孙隆茂
县长 莫西云
县政协主席 宋奎元
沂水县总面积2434.8平方公里,山丘面积约占总面积的70%,耕地121.17万亩。
全县辖31个乡镇,1219个行政村,28.25万户,107万人。1989年,工农业总产值9.32
亿元,比1988年增长26.47%,其中工业总产值6.22亿元,农业总产值3.1亿元,出口
商品收购总值5159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87亿元。职工年平均工资1724元,农民
年人均纯收入343元。
扶贫开发成绩显著
沂水县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之一。自1985年集中开展扶贫开发工作以来,在
上级党委、政府的帮助、支持下,全县通过不断探索,逐步确立了“立足山区资源优
势,以林果牧为主,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种养加销一体化经营”的开发之路。经过
几年来的艰苦努力, 到1989年底,全县共有694个贫困村,12.4万户、49.6万口人初
步解决了温饱问题, 分别占原有贫困村、 贫困户和贫困人口数的96.9%、87.6%和
72.7%,并使509个村通了车,516个村通了电,316个村通了广播,341个村解决了人
畜吃水困难,分别占其总数的100%、89%、75%和79%。
几年来,该县扶贫开发的主要做法是:①建基地,选龙头,搞服务,进行系列开
发。在乡村建立有开发价值的种养业生产基地,实行连户,连村,连片开发,以取得
区域整体效益。全县建成基地村750个,占全县总村数的62%。同时,以市场为导向,
选择建立了10个具有扶贫“双功能”的龙头企业为扶贫经济实体,通过综合的系列化
服务,使基地生产和龙头企业经营活动融为一体,向农工商一体化迈进,实现了富民
富县同步进行。1988年全国贫困地区经济开发经验交流北方片会议参观考察了该县羽
绒制品厂、抽纱厂两个龙头项目和新民官庄乡凤落院基地村,对该县的系列开发给予
肯定。②管好用好扶贫资金、物资。经过不断改革,扶贫资金、物资的投放已由过去
的撒“胡椒面”,转向按项目管理,综合输入,配套扶持,利用经济实体组织扶贫。
上级累计投放该县4000多万元的扶贫资金、物资,已成为启动自身经济开发的巨大动
力,体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山东省贫困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山东
省农业银行发文介绍了该县扶贫资金和物资管理使用的经验。③加强横向经济联合。
乘借商业部、省地直部门、企业包点扶贫和青岛市对口支援的机遇,通过多渠道,多
形式的联合与协作, 本县与全国19个省市的390多个单位建立了关系,共签定经济技
术协作项目540项,已实施和正在实施的450项,引进资金910万元,物资协进总额1.4
亿元,有力地推动了全县扶贫开发的进程。④致力于科技扶贫。以科技部门为依托,
大力推广实用科学技术。突出抓了瘦肉型猪基地建设、快速养猪法的推广、半细毛羊
改良、鲁西黄牛的引进繁育、配方施肥和地膜覆盖等项目,并注重在系列开发中加强
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效益十分明显。⑤加强基层领导班子建设。贫困村领导班子大
多数软弱无力。“给钱给物,更要建个好支部”。几年来,对全县农村基层领导班子
进行了认真的调整、充实和提高,广泛开展了升级达标活动,使一、二类班子上升为
448个和647个,三类班子下降为124个,分别占班子总数的37%、53%和10%。
(焦恒怡 邵振炯 党宝修)
莒南县中共县委书记 邵长福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崔振远
县长 王军平
县政协主席 尚延生
1989年,莒南县辖6镇19乡,94.41万人口,总面积1752平方公里,耕地109.52万
亩,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68‰。全县工农业总产值8.8亿元,比1988年增长0.5%,
其中工业总产值5.28亿元, 比1988年增长4.1%;农业总产值3.52亿元,比1988年减
少4.4%。粮食总产32.7万吨,花生总产9.33万吨,黄烟总产6184吨,蚕茧总产825吨,
果品总产4.52万吨。全县财政收入3168.9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41亿元,出口商
品收购总额6402万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560元,职工年平均工资1468元,城乡各项存
款年末余额3.5亿元,其中农民存款1.7亿元。
加大水利投资 强化农业基础
莒南县水利建设基础较好,但从实行农业生产承包责任制后,水利投资渐趋减少,
设施老化失修,加之连年干旱,使农业生产又出现了徘徊不前以至“滑坡”的状况。
对此,县委、县政府在1988年就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认为强化
农业基础,增加农业后劲,首先应抓好水利建设,并于当年向水利建设投资900万元,
投工650万个。 1989年,县委、县政府又作出“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决定”,在
全县范围内掀起了更大规模的水利建设高潮。全年水利总投资达到1905万元,比1988
年增加一倍多。 先后开工和完成的水利建设项目有2794处,新建库塘520座,其中小
(二)型水库35座,修石渠24.8万米,铺设地下管道8.4万米,建机电扬水站148处,
维修改建92处。打机井、大口井472眼,维修配套280眼,建拦河坝65处,总长3100米,
挖水盆、建水囤94座,兴建民用饮水工程22处,解决了1.79万人的吃水难问题。新增
水土保持治理面积30平方公里, 改善20平方公里,完成土石方728万立方米,1989年
冬天,全县水利建设达到高潮,日出勤劳力达20万人左右,最高达25万人。全县25个
乡镇, 935个村,全年投资每人平均10元以下的有196个村;10元以上的505个村,其
中50元至100元的94个村, 100元以上的21个村。全年投工每人平均30工日以下的393
个村;30个以上的385个村,其中50个至100个的180个村,100个以上的41个村。1989
年, 全县扩大水浇面积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0万余亩。是年,莒南县被临沂地区行
署授予“水利先进县”光荣称号。
(王相连 刘建增)
临沭县中共县委书记 张杰文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万青枝
县长 魏本建
县政协主席 张汉三
1989年,临沭县辖20个乡镇55.7万人,比1988年增长1.4%。有耕地79.26万亩,
比1988年减少0.3万亩,全县工农业总产值4.99亿元,比1988年增长4.8%,其中工业
总产值2.95亿元,比1988年增长13.6%;农业总产值2.04亿元,比1988年减少5.8%。
粮食总产量21.13万吨, 比1988年减少8.7%; 花生总产量5.05万吨,比1988年减少
16.5%。农民年人均生产纯收入405元,比1988年减少5.6%。全县财政总收入2214万
元,比上年增长24%,财政总支出2432万元,比去年增长27%。社会储蓄余额1.52亿
元,比去年增加28.8%。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4亿元,比去年增长9.3%,外贸出口商
品收购额3850万元,比去年增加2.1%。
完善城乡建设规划加强组织实施办法
1989年,临沭县城乡建设有了新的发展。在1982年县城乡建设总体规划的基础上,
对规划又进行了补充、调整和修订,使总体规划设计得到了进一步完善。编制了县城
街道、供电、供水、排水、通讯、绿化等专业规划和常林路、中心路、沭水路、苍山
路的街道规划,为以后的建设提供了比较科学的依据。
年内严格按照规划设计,充分利用有限资金,狠抓了县城的基础设施。整修和拓
宽了城内5条街道, 全长6323米,其中完成中心路人行道板铺设7000平方米,砌筑地
下排水沟1797米; 平整路面1725平方米。砌筑沿河公园挡土墙143.5米;安装金属栏
杆127米,共用资金35万元。县城园林绿化,1989年投资3.6万元,重点搞了常林路、
富民路、光明路以及沿河公园绿化建设,共栽植法桐、芙蓉、冬青、松柏等树6200余
棵,同时促进和加强了县直各单位的庭院绿化,使县城的绿化覆盖率达到23%。
1989年村镇建设,按照1986年的规划及其实施情况,又进行了“五图一书”(村
镇现状图、近期规划图、远期规划图、电力电讯图、给水排水图和说明书)的编制工
作。 南古、 蛟龙两镇编制工作已经完成。全县20个乡镇成立了建筑管理站,组建了
493个农房建筑队。 对农村建房实行了统一规划、统一施工、统一收费标准、统一检
查验收制度, 使农村建设形成了良好的风气。1989年,全县有552个行政村,按照规
划已完成旧村改造的386个,占70%。有188个贫困村通了车,有75个贫困村解决了吃
水难问题,并且有23个村吃上了自来水,28个村安上了路灯,298个村建起了篮球场。
蛟龙镇的前蛟龙村,按照规划加强景点建设,形成了临沭地区第一个农民公园。
(刘贯让)
郯城县中共县委书记 张传林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孟昭义
县长 马鸣皋
县政协主席 赵明亮
1989年, 郯城县辖5镇17乡,83.47万人口。总面积1307万平方公里,耕地99.09
万亩,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15‰。全县工农业总产值8.77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5.69
亿元,农业总产值3.08亿元,财政收入3481.7万元,财政支出3229.3万元,社会商品
零售总额3.08亿元, 出口商品收购总值4695.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28元,城乡居
民储蓄1.81亿元。
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 大灾之年夺得好收成
郯城县地处郯苍平原腹地,是山东省优质商品粮基地县之一。1989年,县委、县
政府贯彻全国、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种,加强领导,不断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促进
了农业的全面发展。
一、通过深化农村改革,普遍完善土地、果园承包责任制,改革了农村提留方法,
加强了农村财务的审计和管理,稳定了农业政策。县委、县政府还制定了向农业倾斜
的具体政策,为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保证农业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 增加农业投入,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全县共投资950万元,完成水
利工程1875项; 为前三年工程量的总和。新打机井353眼,大口井27眼,真空小机电
井2563眼; 修复旧井413眼,新建和整修扬水站37处;新建防渗石渠281条,总长7.6
万米, 扩大改善灌溉面积11.7万亩,改善治涝面积2.5万亩。还重点抓了郯南、沂沭
河两岸、马陵山区三大片水利工程综合配套,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三、开展农业综合开发,推广应用新科技。通过商品粮基地建设和黄淮海平原开
发,全县建成高标准畦田化稳产高产田30万亩,开发中低产田30万亩,被评为全国商
品粮基地建设先进县。通过建立科技示范点(100个示范户,10个示范村,1个示范乡),
以点带面,推广了小麦精播、稻茬麦苫插、玉米大豆同穴播种、立体种植、配方施肥
等5项农业新技术,拓宽了科技兴农的路子。
四、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在保证粮田面积稳定在75万亩的前提下,扩种了棉、桑、
烟、瓜、菜等经济作物。造林2万亩,其中银杏、板栗、苹果为主的经济林1.4万亩,
全县森林覆盖率达16%。 年末大牲畜存栏8.9万头,生猪存栏22万头,畜牧业总产值
达6500万元,庭院经济也有了很大发展。
五、各行各业支援农业,初步形成了以县乡为龙头、村为基础、个体及联合体共
同发展的综合服务体系,在良种繁育调拨、农资供应、植物保护、畜禽防疫、农机具
推广及维修等方面增强了服务功能。
六、大抓了减灾工作。1989年,在麦季遭受历史罕见的暴雨灾害,夏秋又持续干
旱70多天,秋旱面积达70万亩的严峻形势下,县委、县政府及时动员全县人民投入抗
旱斗争。夏季抗旱保苗40万亩,秋种造墒40万亩,共浇灌农田95万亩,把灾害损失减
少到最低限度,在大灾之年仍夺得较好收成。
(秦士杰 杨贯臣)
苍山县中共县委书记 李荣强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张保忠
县长 潘本学
县政协主席 周爱三
1989年,苍山县辖28个乡镇,104.36万人,总面积1780平方公里,耕地127.13万
亩。全县国民生产总值9.03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工业总产值3.96亿元,农业总
产值3.86亿元,分别比1988年增长17.8%、0.2%。粮食总产4.7亿公斤,农民年人均
纯收入553元, 比1988年增加50元。财政收入3664.6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24亿
元,出口商品收购总值1500万元。
“翡翠玉”工厂的崛起
苍山的“翡翠玉”工厂是由苏圈村发展起来的。当时,全村33户筹资11万元,建
起总面积23亩塑料大棚,种植黄瓜、辣椒等冬鲜蔬菜,当年获纯利27.6万元,人均收
入提高到724元,净增274元。塑料大棚经济效益之好、致富之快,燃起农民心底的希
望之火,并亲呢地称为“翡翠玉”工厂,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畅其所流,积极推
广苏圈的经验, 组织县直有关部门提供服务,在全国建立400多个信息点,将本县西
部6个乡镇定为蔬菜生产基地,专设2个蔬菜批发市场。为促进适度经营,给予一定优
惠政策, “翡翠玉”工厂迅速崛起。1989年扩大到5.5万亩,黄瓜、辣椒、西红柿等
蔬菜总产量6万吨, 总收入突破1.5亿元。每天的上市量达270万吨,其中黄瓜日上市
量就达50多吨。仅“翡翠玉”工厂收入全县人均可达100元。
西町村靠民族传统技艺优势致富
磨山镇西町村有1500余名回民,他们充分发挥民族传统,走出一条养殖、屠宰、
加工运销相结合的致富道路。其养殖方法为,购小养大,待价而沽;购瘦育肥,内销
外贸;饲养母畜,良种繁殖;养役结合,灵活调节。全村共养牛600头,马驴200头,
羊2000只,年收入50万元。平均户养大牲畜2头,羊5只。屠宰业有常年经营与农闲见
缝插针两种形式,年收入10万元。最为兴旺发达的是羊皮加工运销业,年加工销售羊
皮150多万张,获利150万元以上,向国家缴纳税金13万元。仅此一项,户均收入即达
4000元。 1989年,全村总收入300万元,人均收入1875元,其中靠民族传统技术务工
经商收入210万元, 占总收入的70%以上。同时,以工副补农,粮食生产稳步上升。
1989年粮食总产100万公斤, 人均占有粮食650公斤。全村有电视机350余台,电风扇
600多台,购买摩托车40余辆,新建回民小学1处,成为闻名全县的富裕村、文明村。
群众自豪地说:“瓦房宽又亮,摩托嘟嘟响,家家有电视,人人穿时装,亏得改革和
开放,全靠领导咱的共产党。”
(张富敏)
费县中共县委书记 李延华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陈开方
县长 张伟祥※ 王培廷(代)
县政协主席 王爱菊
1989年,费县辖7镇18乡,84.7万人口。总面积1903.7平方公里,耕地92.5万亩,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88‰。 全县工农业总产值6.79亿元,比1988年增加2.9%,其中
工业总产值3.95亿元, 农业总产值2.84亿元。 粮食总产量28.57万吨, 国民总收入
5.55亿元。财政收入2644万元,财政支出4226.7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75亿元,
农副产品收购总额1.72亿元,出口商品收购总额3539万元。职工平均工资1539元,农
民年人均纯收入396元,城乡人均储蓄余额216.17元。
强化农业基础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狠抓“四个完善”,不断深化农村改革。一是完善果园承包责任制,全县1736处
果园依法依理进行了完善,共完善合同4105份。二是完善土地承包合同,在1018个行
政村开展这项工作, 年底完成763个村;同时,认真贯彻实施《土地管理法》,加强
土地管理,逐步实行宅基地有偿使用,使土地使用、管理基本纳入法制轨道。三是完
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县、乡镇、村共建立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服务组织1202个,
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实际困难。四是实行市场机制,在大宗农副产品生产区域,设
立山楂、黄梨、金银花等专业批发市场,改革化肥、柴油、农药等供应办法,扩大和
改善了流通渠道。
狠抓农田水利和山区开发建设,增强农业后劲。自年初以来,县政府制定《关于
建立乡镇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发展基金和劳动积累制度的暂行规定》,建立并逐步完
善投入机制,突出抓了整山、治水、小流域治理等工作,其中许家崖水库除险加固工
程一年完成工程量39.74万方,工日49.1万个。投资589万元,当年施工,当年蓄水,
当年发挥作用。
狠抓农业综合开发, 大力推广农业科技。全县组织47个承包集团,335名科技人
员承包开发了68个项目,对粮、油、林、果、牧、渔等重点产业实行集团承包。粮食
生产注重耕作制度改革,推广优良品种,推行间作套种、配方施肥、机耕、机插、精
量半精量播种等,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畜牧业生产狠抓了基地建设、良种引进繁
育、疫病防治等。林果生产突出抓了“三丰”建设,积极开展果园管理达标活动。渔
业生产重点抓了网箱养鱼开发试验。
1989年是费县60年来降雨最少、汛期无雨、干旱持续时间最长、旱情最严重的一
年,但由于基础牢固、措施得力,仍然取得了较好的收成,粮食总产量比1988年略有
减少。
(刘文宣 赵俊臣)
平邑县中共县委书记 綦敦祥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李崇仁
县长 杨培才
县政协主席 王继瑞
1989年, 全县辖7镇19乡,1057个行政村,88.5万人,总面积1825平方公里,耕
地86.2万亩,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05‰。工农业总产值6.9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3.2
亿元, 工业总产值3.7亿元,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9亿元, 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额
1888.2万元,城乡居民年末储蓄余额1.5亿元,财政收入2629.8万元。粮食总产2.8亿
公斤, 花生总产2861万公斤,果品总产8375万公斤,水产品165万公斤,畜牧业总产
值9034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422元,职工年平均工资1537元。
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平邑县境内没有利用的土地共有56万亩, 其中可开垦的丘陵荒地24.86万亩。县
委、县政府作出决定,坚持“内涵”“外延”并重,工程措施与经济措施相结合,生
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相结合的方针,科学地开荒造田,为
农业增强后劲。计划全县每年开荒造地5万亩,用5年时间,把荒坡地开垦完。
1989年,县委、县政府组织人力、物力,在全县范围内重新进行了土地普查,制
定了科学的开发规划,成立了土地开发指挥部。县领导分组包片,现场办公,跟踪服
务,面对面解决问题。在开发荒地中,坚持统一规划,科学开发,在深入调查和充分
利用农业区划成果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出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的总体规
划。对新开发的土地实行优惠政策,坚持谁开发谁受益,承包期长期不变。开发经费,
进行多渠道筹集。采取“五个一点”,即国家补一点,县财政拿一点,乡镇挤一点,
集体出一点,群众集一点的集资办法。并规定山区每个农村劳动力每年出20个义务工
用于土地开发,其中20%-30%由集体统一调配使用,不出工者以资代劳。开发形式:
一种是以乡镇为单位举行大会战,对一个小流域或几个小流域统一规划,统一组织开
发,受益村出资出工,逐年找平;不受益村,出工顶乡镇的义务工。有的则以管理区
为单位,组织相邻的几个村,共同治理,一起得利;另一种是村、户各自为战,家家
出资出工,户户受益。1989年冬,全县乡镇级万人以上的治山整地战场14个。全县总
投资443.1万元; 其中国家投资74万元,群众自筹资金369.1万元;投工184.1万个,
共整地9.3万亩。其中新增耕地2.34万亩。
(李有仁)
蒙阴县中共县委书记 韩修民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彭立江
县长 于光兰
县政协主席 薛庆德
1989年,蒙阴县辖10乡5镇,49.06万人,总面积1607.6平方公里,耕地50.9万亩,
人口自然增长率10.59‰。 全县工农业总产值6.64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3.72亿元,
农业总产值2.92亿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11%和7.4%;财政入库2338.8万元,当年收
支平衡;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72亿元,出口商品收购总额1亿元(首次过亿);农民
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加30元,达到483元;城乡人均存款432.82元。
抓经济材建设促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1989年蒙阴县持续干旱少雨, 年平均降水仅542毫米。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执
行了“以效益为中心,巩固改造,适当发展”的方针,多层次、多渠道筹措资金,增
加投入,依靠集体、群众的两个积累,以经济林建设为重点,大搞了农田水利基本建
设。当年开工水利建设项目541处,1090项,投资994.95万元,用工352万个,完成总
工程量491万立方米,建成各类水利建设工程431处,714项,修复配套318处。新增有
效灌溉面积1.42万亩,恢复改善2.16万亩。建设高产稳产田0.5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
面积33.3平方公里,其中深翻整平5.57万亩。
1989年2月4日县委、县政府召开了县乡骨干会,并组织到平邑县九间棚等单位参
观学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本着“宜土则土,宜林则林,宜水则水”的
原则,制定了长期和近期的规划及实施方案,把任务层层落实,达到了村村有项目,
处处有工程,并做到投资一项,完成一项,发挥效益一项。
为了加强经济林建设,县人大常委会作出了到1991年全县计划发展经济林45万亩,
达到农业人口人均1亩的决议。 县内对林果生产作到层层有人抓,县有果树办公室,
乡镇有林果站,村有果树主任。年内全县新整高标准经济林6.1万亩,栽植5万亩。果
树施肥面积达80%, 覆草1.2万亩。由于全县上下共同重视经济林建设,使这项工作
有了很快发展,并取得了一定成绩。1989年在县内经济林生产中评出部级、省级优质
果品各一个, 省级样板园133个,生产果品5090万斤,创历史最高水平,果品质量也
有较大提高。
1989年入冬后,通过全县山区开发建设会,县、乡干部下基层,掀起了多年未有
规模空前的兴修水利、整地改土,治山造林,以经济林建设为重点的冬季生产高潮,
上阵劳力多达15万人, 县6个经济林重点片,县、乡22个山水林田综合治理小区,实
行统一领导、 统一规划、统一标准质量、统一调集劳力施工。突击1个多月,大都超
额完成了计划任务。
(张德新)
莒县中共县委书记 任福堂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郑培松
县长 谢恩学
县政协主席 张洪举
1989年, 莒县辖28乡4镇,103.02万人。总面积1952.4平方公里,耕地115.49万
亩。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53‰。全县工农业总产值9.03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3.73
亿元, 工业总产值5.3亿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11.9%、 -2.5%和24.9%;财政收入
3331.4万元,财政支出5046.5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49亿元,出口商品收购总值
6272.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5元;城乡人均存款275元。
自力更生,加大投入
大搞以水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
莒县是个以农业为主的山区县。自然气候十年九旱。1986年冬季以来,县委、县
政府从实际出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原则,多方增大投入,狠抓农田水利基
本建设。至1989年,累计投资4691万元,投工2030万个;完成各类水利工程3057项,
治理小流域78条、 194平方公里,扩大灌溉面积24万亩。至此,全县水浇地面积达62
万亩。超过历史最好水平。
搞农田水利建设首先需要大量的资金和劳务投入。几年来,县委、县政府采取县
里出一点,乡镇拿一点,农民集一点的办法,千方百计解决资金投入的困难。其具体
做法为“三增加” 、 “两筹集”,三增加:一是增加县财政对水利建设的投资。自
1986年到1989年, 县财政共投入926.6万元,年均231.6万元,均占当年财政支出的8
%左右;占当年财政对农业支出的60%左右。二是增加水利贷款。1987年以来,共投
放水利贷款2541万元。三是增加以工补水项目,逐年从乡村两级企业实现的利润中提
取一部分补水建水。1987-1988两年共提取270万元投入水利建设。两筹集:一是向与
农业有直接关系的部门征集适量资金,在其各自的商品生产基地上投资办水利。1987
年以来,共投资500万元于水利,扩大灌溉面积2万多亩。二是鼓励农民集资办水利。
主要方式是适当从集体收取于农民的土地承包费中抽取部分资金办水利。1988年全县
实行土地有偿承包, 其收费2400万元,当年即将964万元用于水利建设。此后每年收
承包费3500万元。每年以承包费的1/4为水利投资。同时又鼓励农民投资建成了1000
多个“自办自有自管自用”的小型水利工程,并己见到效益。
再就是按照以水养水的原则, 动员有关部门从所收104万元水费中抽取过半返回
工程;以扶贫包点办法鼓励各包点单位出资36万元搞水利。
与此相辅而行,劳务投入实行义务工、基建工倒扣为主要形式的劳务积累制度。
自1987年开始,规定每个农村劳力每年承担30个义务工制度。根据实际确定工值,依
工折价到人。年终按用工情况结算,投工多寡均以钱找补。变为欠投无偿变有偿。似
此又间接增加了资金积累。工日使用实行县、乡、村统算。乡村工程以乡村为单位统
筹安排;全县重点工程由县统筹安排。这样合理调节了三级劳务投入的使用,从而加
快了全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步伐。
(刘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