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地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4&rec=186&run=13

中共地委书记 董凤基
副书记 王道玉 冯宝璞 赵玉兰 (女)
地区人大工委主任 胡兆坤
副主任 杜洪三 周茂林
地区行政公署专员 王道玉
副专员 胡安夫 赵延孝 宋存胜 王天瑞 蔡玉昌
地区政协工委主任 商功阁
副主任 刘翠英(女) 尹致中 徐晓东
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周镜福
人民检察分院检察长 于三杰
1989年12月,惠民地区所辖高青县划归淄博市。年底全区辖1市6县,共110 个乡
镇,总面积9473.46平方公里,人口341.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占9.17%,人口自然
增长率为8.34‰,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46人。
1989年惠民地区各级党委、政府从稳定大局出发,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中央、国
务院的指示精神,以治理整顿为中心,紧紧把握压缩需求,调整结构,整顿秩序,提
高效益四个环节,积极工作,排除了北京动乱和反革命暴乱带来的干扰与影响,克服
了资金、能源、原材料以及农用生产资料严重不中的困难,战胜了风雹干旱、虫害等
自然灾害,确保了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巩固和发展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
面。与上年相比,全区国民生产总值增长12.4%,为46.7亿元;社会总产值增长13.2
%,为56.1亿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分别增长30.1%和8. 4%,为1243元
和634元; 工农业总产值增长14.8%,为45.9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增长21.7%;地
方财政收入增长33.1%,为2.38亿元。
年内行署采取一系列措施,狠抓了以流通领域为重点的治理整顿,收到了明显效
果。全区582户公司通过清理,撤并转145户,占公司总数的25%,查处公司违法违纪
案件172起,挽回经济损失66.5万元,21 名在公司兼职的党政干部辞去了一头职务;
财税物价大检查查出违价违纪金额3710万元;清除假冒伪劣商品总值375. 5万元;一
些重要物资实行了专营。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有所改善,年内安排投资2.97亿元,其中
县以上基本建设投资1.76亿元,占总投资的59.2%。停缓建项目16个,压缩投资4200
万元。全地区从稳定大局出发,狠抓了企业政策的配套落实工作。在北京发生动乱和
反革命暴乱期间,地委、行署领导多次召开企业党委书记和厂长(经理)座谈会,肯
定改革成绩,澄清各种模糊认识,稳定了民心,稳定了经济。全地区本着保重点压一
般的原则,认真抓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工作。农业突出抓粮棉、畜牧业三突破;工业重
点抓了产品结构和信贷结构的调整,年初优选出28户重点企业和35个重点产品,给予
资金、原材料、能源重点扶持,并对18个利税大户进行了现场办公。为增强经济发展
后劲,大力推进了技术进步和对工业、农业的投入。年内完成工业开发项目81项,
其中4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6项填补国内空白,17项重点项目通过了验收,新增产值
1.8亿元, 利税4500万元。农业主要抓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以及黄淮海平原、黄河三
角洲、 徒骇河流域三大开发,群众投工投劳、多渠道集资1亿元,年内完成水利投资
8300万元;按照省地规划要求,加快了引黄济青工程渠首开通放水和簸箕李、韩墩、
道旭等重点引黄灌区的配套建设及邹平山区小流域治理。
改革、开放在治理整顿中得到了稳步发展。农村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
础上,重点抓了农村商品流通体制改革,推广了招远、荣成经验,逐步形成了具有本
地区特色的实体型、合作型、契约型、挂钩型和加工型五种类型的农产品产供销一体
化体系, 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发展。与1978年相比,农村社会总产值增长了5.3倍,
粮食翻了一番多, 棉花增长12倍,乡镇企业产值增长15倍,农村人均收入增长了6.7
倍,困扰全区几十年的农民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并向小康水平迈进了一大步。与农
村改革配套进行的城市改革也取得了可喜成绩,年内紧紧围绕搞活企业这个中心环节,
采取了一整套措施理顺国家与企业关系;调动了企业积极性,经济效益倍增。与1978
年相比,工业产值增长了6.2倍;产值过千万元、利税超百万元的企业由1978年前的4
个和5个, 分别增加到34个和51个。在对内搞活的同时,还注意了对外开放和横向经
济联系,年内同省内外达成各类经济联合与协作项目 308项,人才交流3712人次,引
进外资1.4亿元,物资协作总额2.27亿元。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外贸出口总值达4.3
亿元,较1978年增长13倍,有79个企业的159种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政治优势在治理整顿和经济建设中得到了充分发挥。年内召开了全区党建工作会
议,限期解决了基层党组织瘫痪、半瘫痪问题,成立各级机关党校30处,分期分批地
对党员进行了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为重点的思想教育,推广了
阳信县政治体制改革和干部竞争聘任制经验。围绕肃贪促廉和配合两院《通告》,地
区下决心抓了五件实事,狠刹了公款吃喝送礼风,查处了215 辆小汽车违控购买事件,
解决了流通领域公司过多、过滥、过乱问题和“三招一转”(招生、招工、招干、农
转非)中弄虚作假行为,严肃查处并通报了一批党员违纪案件。
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在改革、开放和治理整顿中得到稳步发展:
农业喜获丰收, 林牧渔业得到协调发展。 与上年相比, 粮食增长10.7 %,为
175.6万吨, 创历史最高水平;棉花产量与上年持平,为14.2万吨;大牲畜存栏量增
长9.4%, 为64万头,生猪增长6.2%,为53万头,肉类增长48.2%,为6.7万吨,水
产增长6.7%,为6.24万吨。全区造林7.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02%,农田有效灌
溉面积由上年的400万亩,扩大到439万亩。
工业生产实现了速度与效益的同步增长。与上年相比,工业产值增长21.7%,为
42.5亿元, 预算内工业企业实现利税增长15.8%, 为1.43亿元,其中实现利润增长
13.7%, 为8300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20.4%,为19326元/人。企业管理水平
也大大提高,有三个企业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17个企业晋升为省级先进企业。通过
层层落实“双增双节”目标责任制,全区节电2437万度,节煤3.24万吨,节约成品油
2715吨。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全年公路总投资1687万元,完成主干
线2条, 大小桥涵17座,博兴城铁路立交桥建成通车,东风港扩建工程基本完成。全
区邮电业务量完成887.8万元,比上年增长10.9%,开辟自动、半自动长途线路79条。
城乡建设事业稳步发展。年内基本建设投资3690万元,城市建设以改善生活和生
产条件为主,结合旧城改造,重点进行了住宅小区开发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年内开
发城市居民小区2个,城市人均居住面积11.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5平方米。滨州市
城市卫生达标实现“五连冠”,被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卫生城”。
财政、金融形势趋于好转,内外贸日趋活跃。财政首次实现收支平衡;年末全区
流动资金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1.1亿元,城乡储蓄存款余额达15亿元,比年初增加3.2
亿元; 全年实现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8.8亿元,比上年增长6.7%;全年零售物价总指
数比上年平均上升16.9%, 上升幅度较上年降低2.5个百分点;新增商业网点16个,
网点场地总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
科技开发及技术推广有新突破。年内4012名科技人员走上生产第一线,从事技术
承包和技术服务, 棉花摘早蕾等一批技术项目得到了推广和应用,在取得的127项新
成果中,有67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60项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文化教育和广播电视事业蓬勃发展。年内加强了对文化市场的管理,结合“扫黄”
和除“六害”,收缴了一批黄色书刊、录像带。滨州电视台开播,并能自办节目,全
区广播电台发展到7座,电视转播台9座,电视覆盖率由1978年前的19%,提高到85%。
《大墙之下的透视》、《为渔民壮胆》等节目获省广播、电视优秀节目一等奖,全区
广播电视系统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广播电视系统先进集体。全区各类高等学校在校学
生2190人, 比上年减少5.8%,中等专业学校发展到32处,在校学生4114人,普通小
学发展到4892处,儿童入学率达到99.25%。
卫生、体育事业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普遍得以改善。全区146 处医院实行了
院长负责制, 医疗床位增加到7146张,新增医疗用房2万平方米;人口出生率得到了
较好控制, 为14.5‰。全区职工人均工资1736元,比上年增长6.7%,城镇居民人均
用于生活费的收入1374.7元,比上年增长16.2%。全年在全国、全省重大体育比赛中
共获金牌20枚,银牌41枚,铜牌31枚。
(王博 谭栓海)
粮食总产创历史最高水平
惠民地区粮食生产,在经历了几年徘徊之后,1989年出现了新的转机。全区粮食
播种面积721.73万亩,比上年减少5.1万亩;平均单产243公斤,比上年增加25公斤;
总产175.6万吨, 比上年增产17万吨,增长10.8%,比历史最好水平的1986 年增产6
%。特别是夏粮增产显著,全区370.45万亩小麦,平均单产255公斤,总产94.5万吨,
比上年增产30%以上。
1989年,是惠民地区自然灾害较重的一年,特别是干旱面积之大、程度之重、时
间之长,是几十年罕见的。大旱之年,粮食生产能创历史最好水平,首先是加强组织
领导,稳定、完善农村政策。有关职能部门在资金、农用生产资料、能源、技术等方
面搞好服务。其次是靠科学技术增加产量,靠投入改变生产条件。全区主要农作物在
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基本实现了良种化。 推广玉米套种面积149.5万亩,占玉米播种面
积的64%。 小麦中低产田开发、 高产田开发70多万亩,一般亩增30%左右。全区在
118.8万亩农田实施小麦精播、 半精播高产配套栽培技术,产量平均增长17.7%。全
年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综防技术591.76万亩,实施农作物秸杆还田236.37万亩,配方施
肥337.23万亩,均收到了显著的增产效益。一年来,全区人民立足于引水抗旱,积极
主动地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全区投入农田基建劳动力55万人,疏通、清挖、兴建
引水蓄水工程2000多项,动用土方3500万方,比上年多1300万方,扩浇面积30多万亩。
全年引水、提水量30多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14.4亿立方米,农田灌溉面积603万亩,
比上年多浇107万亩。 全年累计浇地2700万亩次,比上年多浇1200万亩次。为大旱之
年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刘成祥)
棉花摘早蕾技术推广获成功
1989年,惠民地区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合作,在全区早发棉田推广了“提高
二代棉铃虫经济阈值辅以人工摘除早蕾技术”。该项技术的推广,有效地解决了早发
地膜覆盖棉花存在的易早衰、烂铃多等问题,协调了棉花前期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
关系,促使棉花搭好丰产架子,起到增产增收作用。全区推广面积29.31 万亩,平均
亩增籽棉35.93公斤,共增加经济效益2485万元。1989年9月,此项技术推广通过专家
考察验收,认为,该项技术的推广面积之大,为国内外首例;这一技术的推广成功,
为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提供了经验,创出了路子。
在这项技术的推广中,惠民地区的主要做法是:
一、切实加强领导。地、县、乡各级都建立了棉花增产新技术领导小组和技术指
导小组;科技部门加强了技术指导;保险公司对摘早蕾棉田开展了保险业务;供销、
石油、农行等部门搞好物资供应,保证了技术推广的顺利进行。
二、因地制宜推广。早发棉田是推广该技术的前提,根据本地区棉花的栽培方式,
把推广的重点放在地膜覆盖棉田,充分挖掘了地膜覆盖棉花的增产潜力。
三、 建立健全推广体系。从5月份开始,全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培训工作,全
区培训人员达3.13万人次。全区还聘任农民技术员2647名,达到每百亩地聘任一名,
具体负责分管地片的技术指导。
四、严格执行技术规程。根据摘早蕾技术本身的要求,摘除早蕾的时间在6 月底
以前,按照先摘虫害蕾,然后由下而上,由内及外,由大到小摘除棉株底部蕾,摘蕾
数量每株6-8个,二代棉铃虫的防治指标,控制在百株累计卵量100粒以下时不防治,
100-300粒时以保顶尖为重点防治一次,300粒以上时全面防治。由于认真贯彻落实了
技术规程,保证了技术推广的成功。
五、坚持抓点带面,有计划的推广。
(常俊喜)
滨州化工厂在全区首创利税2000万元
滨州化工厂是以石油化工为主导的化工企业,主要产品油田化学剂,是全国13个
定点厂中产量最大的厂家。 该厂始建于1968年, 现有职工1433人, 固定资产原值
6244.5万元。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4.6%,
利税总额平均递增21.88%,利润递增14.6%。1989 年他们克服北京动乱和反革命暴
乱带来的影响,在原材料涨价、市场疲软的不利条件下,完成工业总产值 3705.91万
元,实现销售收入8288.39万元,利润1065.64万元,利税总额2081.31 万元。成为惠
民地区利税突破2000万元的首家企业。
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以“滨化精神”为轴心,全厂形成凝聚力。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
点”的基本路线教育和四项基本原则教育,注重在干部、职工中培植“爱我化工,严
细求实,开拓进取,勇创一流”的滨化精神。在北京发生动乱和反革命暴乱期间,全
厂掀起了大干社会主义的热潮,干部、职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奋斗,开
拓前进。
二、深入开展双增双节、技术革新活动,充分挖掘企业内部潜力。自行设计、安
装3000吨环氧丙烷项目, 工艺合理,成本低,年增效益150万元;采用本厂产品,替
代外地原料,年节约成本150万元;投资20万元,将原来的烧碱皂化改为石灰乳皂化,
又新增效益100.80万元;另外,通过裂解调优、三废处理、研制新产品等工作,修旧
利废、 清仓利库、小改小革节约200多万元。他们重视产品质量,确保用户满意,做
到了“市场疲软,我不疲”。
三、靠改革调动职工积极性,靠科学管理出效益。在1988年实行“三定一包一保”
的承包基础上,1989年进一步深化了承包合同,变个人承包为全员承包。以经济效益
为中心,实行“包死基数,确保上交,超收多留,欠收自补”的工效挂钩办法,加强
了第一线的承包能力,做到了责、权、利相结合。在管理上他们学习吉林化学工业公
司先进的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管理体系,依靠科学管理,上水平、增效益。大大调动
了干部、职工积极性,从而确保了速度和效益的同步增长。
(希华 杨立)
滨州市中共市委书记 阎启俊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杨玉禄
市长 张英民
市政协主席 陈德金
1989年,滨州市辖5个镇8个乡3个街道办事处,51.65万人口。总面积1016平方公
里,耕地63.97万亩。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13‰。全市工农业总产值6.39 亿元,其中
工业总产值4.53亿元,农业总产值1.86亿元(均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分别比上
年增长17.1%、22.1%和6.8%;财政收入6532.3万元,财政支出5518.4 万元;社会
商品零售总额3.19亿元,出口商品收购总值5898万元,零售物价指数15.4%;农民人
均纯收入603元,职工平均工资1668元,城乡储蓄余额3.39亿元,城乡人均存款657元。
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公办校舍改造
滨州市自1987年全面完成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后,1988年又开始了对公办学校校
舍的改造。按照上级政府要求,全市公办学校校舍改造需要资金2000万元,市财政无
力全部承受,为此决定,多渠道集资,用3年的时间,完成公办学校校舍改造任务。
1989年,公办学校校舍改造资金筹集渠道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市财政拨专款170万元,并将财政超收部分的20%用于校舍改造。
二、提取20%的城镇肆设配套费;
三、提取20%的城镇维护费。
四、县以上全民、集体企事业单位自筹资金搞非生产性建设的(科技、教育、卫
生除外)征收投资总额5%。
五、征收的社会集团购买力附加费。
六、城镇“三税”和教育费附加由1%提高到3%。
七、驻市乡镇以上企事业单位中农业户口的临时工、合向工(工龄一年以上者)
每年交50元校改费。
八、 运输车辆(包括拖拉机)每吨位每年交纳100元,非生产性汽车每辆每年交
纳500元,三轮车、摩托车每年每辆交纳200元。
九、 凡驻市企业单位(包括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每个正式职工每年捐资100
元。
十、行政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每人每年捐助工资总额的2%。
十一、向全市每个农民征收农村职业教育费附加3元。
十二、个体工商户、专业户和有固定收入的城镇居民每人每年交100元。
十三、外地在本市的建筑工程队,从结算中提取2%。
为保证集资工作的顺利进行,市委、市政府成立了校改和校改专项资金筹措领导
小组,各设校改、集资两个办公室。集资工作采取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办法,各大
系统分别成立集资小组,负责本系统的集资工作。地、市两级领导,实行了岗位目标
责任制,每人包一个系统,保证了集资任务的完成。
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至1989年底,全市共集资730.68万元,其中市财政部
分403.31万元,社会集资部分327.37万元。当年用于公办校舍改造465.74万元,开工
面积13283平方米,其中教学楼开工面积6725平方米,投资269万元;宿舍楼开工面积
6558平方米,投资196.74万元。
(韩会英 关增岭)
沾化县中共县委书记 白殿忠※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孙宝珩
县长 原野※
县政协主席(暂缺)
1989年,沾化县辖3镇11乡、1个国营农场,36.56万人口。总面积2214.57平方公
里,耕地80.77万亩。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57‰。全县工农业总产值3.0亿元,其中农
业总产值1.69亿元。粮食总产12.57万吨,棉花总产1.64万吨,水产品总产 2.66万吨。
预算内财政收入1462.6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35亿元,农村储蓄年末余额2967万
元,农民人均储蓄80.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9元,职工平均工资 1596元。
建成全国七大羊毛生产基地之一
广阔的滨海草场,优良的地方畜种资源,是沾化县发展畜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
为使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沾化县优化畜牧业内部结构,确立了以养羊为突
破口发展畜牧业的新路子,狠抓羊毛基地建设。1989年全县羊饲养量18.5万只,其中
绵羊10.1万只。年末存栏量为12.3万只,羊毛总产233.42吨,实现牧业产值2232万元,
比1988年增长20%。
推行工牧直交。为了改变产销脱节、买难、卖难、养羊业长期处于低水平徘徊状
态的局面,沾化县制定了羊毛基地建设规划,并从流通渠道入手,扩大畜牧部门职能,
改革羊毛经营机制,大力推行工牧直交。1986年,县畜牧部门为保护养羊户利益,首
先与滨州毛纺厂签订协议:畜牧部门负责养羊规划、生产指导、技术管理、疫病防治、
良种改良与人工种草,按要求搞好羊毛收购;毛纺厂承担羊毛收购周转金和部分羊毛
基地建设资金,配合畜牧部门搞好羊毛收购工作。当年直交羊毛22.5吨,直交额21万
元。流通环节费用由19.8%降至10%。节省的资金全部让利于养羊户。1987年,县毛
纺厂参与工牧直交, 三年内提供养羊周转金170万元,畜牧部门以羊毛折价归还。三
年来共直交羊毛115吨,直交额120万元。工牧直交,促进了养羊业的发展。1989年羊
存栏量比工牧直交前的1985年增长186%,羊毛总产增长631.7%。
制定优惠政策。 一是增加投入。1986年以来,全县扶持畜牧生产的资金达520万
元,农业贷款用于畜牧业的比例每年不低于 25 %。1989年,从农业发展基金中拿出
10万元用于发展养羊业。二是进行重点扶持。县委、县政府先后做出扶持畜牧业生产、
扶持畜牧专业大户等若干规定,县直有关部门通力协作,搞好“大合唱”。三年来,
用于畜牧业的开发性贷款达270万元,提供平价粮食20万公斤,奖售兑现标准化肥120
吨。1989年下半年,在畜牧市场疲软,贷款利率上浮的情况下,县政府对贴息一年的
37.32万元两年期贷款, 又实行上浮利率由财政贴息一年的优惠,从而极大地调动和
保护了广大农民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 全县出现了7个万只羊乡镇,养羊专业户发展
到860户。 其中利国乡320 个养羊专业户,年均纯收入2800元,全乡畜牧业总收入占
农业总收入的30%,有90%以上的畜牧专业户靠养羊摘掉了贫困帽子。
1989年5月, 由纺织工业部、《中国百业信息报》组成的电视片《羊毛春秋》摄
制组,在沾化县进行了实地拍摄。
(郭吉泽)

博兴县中共县委书记 樊信泉
县政协主席 樊信泉(兼)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张善举
县长 张乐敏
1989年,博兴县辖4镇8乡43.98万人口。总面积897.44平方公里,耕地68. 999万
亩,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9‰, 工业总产值3.20亿元,农业总产值2.0亿元,分别比
1988年增长15.1%和4.9%; 粮食总产22.6万吨, 棉花总产1.53万吨, 财政收入
2870.5万元,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36亿元,农民人均收入610元。博兴县被国务院嘉
奖为“1989年夏粮总产超历史最高水平”单位;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棉花贡献先
进单位”,教育、卫生、体育、广播电视、计划生育均被评为省级先进县。县城规划
被省政府授予“全省城市规划管理先进城市”。
引黄济青做贡献
引黄济青工程是经国务院批准的重点建设项目,是山东省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跨
流域调水工程。博兴县位于引黄济青工程的渠首,县内工程量大,占地多,迁移任务
重。全县人民识大体,顾大局,历经三年艰苦奋斗,完成了国家规定的工程任务。
引黄济青工程在博兴县境内总长43.385公里,由高低输沙渠、沉沙池、输水河组
成, 占地1.1万亩。这些工程施工后,可造成万余农民基本失去生活保障,其中5300
人急需生活安置。如:“一干”农田排灌系统不能使用后,10万亩农田灌溉受到影响;
济青工程通水后,渠首会沉淀大量泥沙和地下水位上升,将造成近5 万亩农田潜在沙
化和土壤盐渍化的威胁。为了保证工程的按期施工和通水,博兴县成立了强有力的组
织机构, 在工程施工的关键时期,县委等几大部门的主要领导同志带领300多名县直
机关干部深入到渠首农村,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群众排忧解难。根据国
家政策规定, 为2585名农民办理了农转非手续,并安排合同制工人723名,农民合同
制工人400名, 这些工作进一步激发了全县人民爱国热情和主人翁精神,仅征用土地
补助费一项,1987年1 月实行《土地法》以前办理济青工程征地手续的,每亩国家少
支付补助费4500元, 这样渠首人民减少收入5000万元,县财政减少土地征用税600万
元。 1989年5-6月间正值输沙渠施工的关键时期,北京发生动乱和反革命暴乱,全县
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表现出了高度的组织纪律性,2800名民工大干20天,
高标准地完成了52万立方米的土方工程。在工程施工中,因国家下拨的费用不足,全
县农民集资600万元,保证了工程按期竣工。在工程建设中,博兴县坚持“质量第一”
的指导思想,把竞争机制引入施工过程,从而保证了博兴县地段41个单项工程的合格
率达100%, 优质率达90%以上。全县共投 1120万个,完成投资6063万元,土方610
万立方米,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3.95万立方米,砌面2.03万立方米。
1989年11月25日,浊浪翻滚的黄河水,经沉沙池进入输水渠后,变得清澈透明,
滚滚流向青岛市,引黄济青工程每年为青岛市供水1.21亿立方米,可增加工业产值64
亿元;并为沿线高氟区的61万人民每年供水1100万立方米,还可以每年为上游部分良
田供水6400万立方米,博兴县人民为引黄济青工程做出的贡献对振兴青岛,促进山东
经济建设必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郝德田)
邹平县中共县委书记 郑锡昌※ 苏乃军※ 张贵云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曲克祥
县长 苏乃军※ 燕钦国
县政协主席 陈元德
1989年, 邹平县辖3镇14乡,66.50万人。总面积1252平方公里,耕地112万亩。
工农业总产值8.83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3.04亿元,工业总产值5.79亿元。粮食总产
33.40万吨, 棉花总产1.79万吨。社会商品零售额3.78亿元,财政收入4204万元,城
乡居民储蓄2.9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2元。
募捐救灾
1989年, 邹平县在遭受了数年持续干旱后,又遇严重干旱。全年降水256毫米,
只有常年的1/3。旱情之重,百年罕见。尤其是地处山区、半山区的西董、临池、好
生、青阳、邹平五乡镇,水库、塘坝干涸,地下水位急剧下降。20.2万人口中,12万
人吃水困难, 18.3万亩秋季作物中,成灾15.7万亩,绝产或基本绝产8.2万亩,山区
绝大部分群众处于麦荒连秋荒的困境之中。
为了帮助山区群众度过灾荒,省、地、县各级党委和政府都采取了许多积极有效
的救灾措施,给予了大量的人、财、物力支援。但由于山区受灾面积过大,难以满足
救灾需要。为了弘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互助友爱精神,解救灾民于危难之中,邹
平县红十字会、民政局、妇联、团县委联合发起了旨在救危济困的募捐救灾活动,得
到了全县广大干部职工和平原地区群众的积极响应。全县66万人口中,有46.5万人参
加了募捐活动,其中个人捐款50元以上的有115人。驻邹54876部队和地直经委、工会
等17个单位也参加了募捐,共向灾区捐献人民币41万元、粮食30万公斤、粮票8300公
斤、食油13000公斤、布匹8000米、衣物245件。这次募捐救灾活动的开展,不仅给山
区灾民以有力的物质支援,而且使全县人民普遍受到了一次社会主义和艰苦奋斗的教
育,深切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
(邹平县政府办公室)
农田灌溉节水工程
邹平县地处鲁中山区与鲁北平原的叠交地带,水资源严重不足。特别是东部井灌
区,由于连年超采,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已形成两大降落漏斗区,供水矛盾日趋尖
锐。发展节水型农业灌溉技术成为当务之急。为此,从1980年开始,邹平县利用当地
砂土资源,研制生产砂土水泥管。在1984一1985年间,全县建成了千亩管道灌溉试验
区,并在1500亩耕地上推广。这项成果于1985年12月通过地区级鉴定。它具有节水、
节能、省地、省工、投资少、效益好等优点。因此,在山东省水利厅组织召开的管道
输水灌溉试区论证会上, 确定了在邹平井灌区建立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综合试验
“万亩试区” 。同年4月,水利部科技司列为部级“七五”攻关项目,委托山东省水
利科学研究所、邹平县人民政府、惠民地区水利局三方共同承担,四级总投资64万元。
1987年4月, 国家科委又列为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到1988年10月,在各方的共同努力
下,提前完成了“万亩试区”工程建设任务,各项试验内容全部达标。经过运行考核
和效益分析表明, 管道灌溉与土渠灌溉相比, 亩次可节水40%,节能38.5%,节地
1.6%,省工0.25个,灌溉周期缩短一半,亩增粮食110公斤。部级鉴定认为,邹平试
区的规划设计、管材制作、管道施工及运行管理的整套经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
著,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特别是在工程建设中研制成功的自动立式挤压制管机组,为
制作质优价廉的砂土水泥管材,提供了机械化生产的有利条件。同时,还取得了一整
套制管工艺和工程施工技术的成熟经验,为我国北方井灌区大面积推广节水技术树立
了成功的样板。1989年,邹平县委、县政府又加强了对农田灌溉节水工程的宣传和领
导,采取有效措施,大面积推广管道灌溉2万亩,计划到1995年发展到25万亩。
(邹平县政府办公室)
惠民县中共县委书记 张俊华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赵山水
县长 马东向
县政协主席 李正教
1989年,惠民县辖6镇15乡,总面积1357平方公里,59.5万人口,耕地111.4人万
亩,全县工农业总产值为6.65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3.42亿元,农业总产值3.23亿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10.3%、20.7%和1.1%;粮食总产35.05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向
国家贡献3.13万吨,财政收入3174.6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52亿元;出口商品收
购总额607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7元;城乡居民年末存款余额1. 93亿元。
畜牧业产值连续10年稳定增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惠民县畜牧业产值连续10年以15.1%的速度递增。
1989年,肉类总产量2.23万吨,禽蛋产量1.03万吨,大牲畜存栏13.2万头(出栏3.24
万头),生猪存栏16.34万头(出栏14.6万头),羊存栏13. 34 万只,分别比1978年
增长9.2倍、2.7倍、4倍、0.6倍和2倍,家禽存养180.2 万只,畜牧业产值4947万元,
比1978年增长6.2倍, 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5.3%,成为农村经济中仅次于种植
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
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作用,着力组织实施“四条龙”生产。一是以县供销社冷藏厂
为“龙头”的肉食鸡系列生产,二是以县供销社乳制品厂为“龙头”的奶山羊系列生
产,三是以商业局冷藏厂为“龙头”的生猪系列生产,四是以农牧业局肉联厂为“龙
头”的肉牛系列生产。1989年,“四条龙”生产体系建设已初具规模,与之相配套的
肉食鸡、奶山羊、生猪、肉牛生产基地基本形成,冷藏、加工能力达到1520吨。
强化服务体系建设。一是领导体系,县乡都成立了牧工商委员会或畜牧办公室,
主要领导在抓全面经济的同时,重点抓畜牧业;二是技术推广体系,形成了县、乡、
办事处、村四级科技推广网络;三是疫病防治体系,推行了疫病防治技术承包;四是
饲料加工供应体系, 年加工能力达到2.8万吨,全县21个乡镇都设立基层供应点,并
大力推广了麦秸氨化、玉米秸青贮和棉饼去毒等饲草饲料开发新技术,1989年氨化麦
秸256万公斤, 青贮玉米秸3.22万吨,达到农业部表彰奖励标准;五是良种繁育推广
体系,各“龙头”单位都建起了良种繁育场。
制定优惠政策,发展畜牧大户。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畜牧业生产
的暂行规定》,对畜牧大户实行贷款、提供饲养场所和饲养地、供应免税砖、供应饲
料、 供应良种“五优先”。全县畜牧大户已达7408户,占农户的5.2%,饲养专业村
已有158个。
(许国福 张延才)
阳信县中共县委书记 黄学军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金智
县长 盖国强
县政协主席 姜秉占
1989年, 阳信县辖13个乡镇,41.5万人口,总面积792平方公里,耕地71万亩,
人口自然增长率8‰。 工农业总产值3.45亿元, 工业总产值1.64亿元, 农业总产值
1.8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3.7%和11.3%。财政收入1200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2.05亿元, 出口商品收购总值308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5元,城乡居民年末储蓄
余额9087万元。
综合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阳信县从贫困落后的实际出发,紧紧扣住引入竞争、转变职能、强化服务这一主
题,进行了全方位的综合配套改革,形成了靠改革推动经济和各项事业迅速发展的新
格局。
以增强经营机制为重点,不断深化企业改革。各工商企业继续坚持了厂长(经理)
负责制和承包经营制,并积极稳妥地推行了股份制与兼并联合。在企业内部,对分配
制度进行了大胆改革,进一步推广和完善了职工身份、工资“档案制”,岗位合同化
管理和“块式结构工资制”,形成了“岗位靠竞争、收入靠贡献”的新格局;为了增
强企业的自我约束、自我激励机制,在企业中推行了“双全制”(全员金额风险抵押)
和“双投制”(职工劳务、资金并投)。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使企业运行机制发生
深刻变化,实现了速度、效益、后劲的同步增长。198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和利税,
分别比上年增长33.7%和55%,技术改造也取得突破性进展。
以增强活力为重点,积极推进各项事业改革。在农村中小学,实行“双向选聘制”,
教师选择自己满意的办学单位,办学单位择聘村民满意的教师,充分调动了教学与办
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全县多渠道集资2500多万元,改造了700 多处农村中小学校舍,
实现了“六配套”,其中80%的达到了规范化学校标准,使阳信县被省委、省政府命
名为“全省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先进单位”;县里还集资40多万元,建立了人民教育
奖励基金,教育质量也跃入全区先进行列。在卫生事业中,全面推行和完善了院、站、
所长负责制和承包经营服务责任制,积极发展医院间的横向联合,坚持以城带乡、以
大包小,同时,还改革了公费医疗管理办法,建立了财政、个人“双向制约、分档包
干”的机制,有力地促进了卫生事业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1989年,全县医疗业务收
入比上年增长20%,新增大中型医疗设备60多台,病床使用率、诊断符合率、平均治
愈率,分别比上年提高20%、11.4%和3.5%。
以建立健全服务体系为重点,继续推进农村改革。在稳定和完善家庭经营联产承
包责任制的基础上,从强化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需要出发,开辟了农村劳务、金
融、农机、科技服务市场,建立以棉麻公司、果品公司、食品公司为主体的,棉花、
林果、畜牧生产、收购、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经济实体,并把县直设在乡镇的14个分
支机构下放到乡镇管理,健全了乡镇综合服务功能,有力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1989年,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1.3%,粮食、棉花、果品总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
30.7%、9.6%和12.5%,大牲畜年末存栏量也比上年增长17.7%。
以转变职能为重点,积极稳妥地推行党政机关改革。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对党政部门的领导干部实行了公开竞争,择优选聘;重新确定各部门的职能,精减中
层科(股)36个;层层优化机关工作人员,逐步完善了岗位目标责任制、考评制和奖
惩制,并建立了机关工作人员定期考试制度和考试录用制,从而促进了党政机关职能、
作风的转变和廉政建设的加强。
阳信县的全方位综合配套改革,为阳信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
活力,阳信县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县级综合改革试点县,《人民日报》,中央
电视台等新闻单位对阳信县的配套改革作了报道。
(赵和祥 王树丛)
无棣县中共县委书记 冯梦令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孙金环
县长 周清利
县政协主席 武继信(兼)
1989年,无棣县辖18个乡镇,40万人口。总面积1982平方公里,耕地82.6万亩。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7‰。 工农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4.30亿元,其中工业总
产值2.41亿元,农业总产值1.89亿元,分别比1988年增长19.7%、39.2%和1. 5%。
财政收入2541.7万元, 比1988年增长34.7%,出口商品收购额4711 万元,比1988年
增长5.5%,社会商品零售额1.4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2元,职工平均工资1720元,
城乡储蓄余额1.12亿元,粮食总产量14.5万吨。
大搞开荒植棉
无棣县土地资源丰富,有40万亩荒碱地可开垦植棉;光照条件充足,适宜棉花生
长。1989年,无棣县响应上级号召,瞄准国际市场棉花走俏的形势,充分利用土地资
源优势,以开发利用荒碱地为发展棉花生产的重点和突破口,开荒植棉10万亩,使全
县的植棉面积达到35万亩,总产皮棉1.50万吨,创经济收入8250万元。
无棣县在1989年的开荒植棉中,主要采取了五条措施:一是制定了《关于开发承
包荒地的几项规定》、《关于棉花生产的奖励办法》等一系列优惠政策。规定谁开发
谁有承包使用权, 30年不变,允许转让和继承;5年内不交承包费和提留;对开荒大
户, 在资金、物资供应上实行优惠,双方签订合同,经司法部门公证。全县共有5个
乡镇的开荒植棉面积在万亩以上, 开荒植棉5亩以上的农户有4000多户。二是依靠科
技进步提高开荒植棉经济效益。全县经培训择优聘用了78名农民技术员,鼓励科技人
员下乡与棉农签订技术承包合同,在全县范围内形成了科技服务网。推广了棉花摘早
蕾技术和地膜覆盖技术, 1989年,棉花摘早蕾面积4.1万亩;地膜覆盏33万亩,达到
植棉面积的95%,在遇到严重旱灾的情况下,保证了棉花的正常生长。三是加强了农
田水利基本建设。全面推行了水利劳动积累工制度,为开荒植棉修建了两座蓄水能力
分别是280万立方米和30万立方米的水库,开挖了2358 条引水沟渠。四是保证了物资
的供应和充足的垦荒植棉机械。通过横向经济联合引进开荒植棉资金2100万元,积极
筹措了一大笔植棉专项贷款。 全县投入垦荒植棉的推土机、铺膜机250台,大大加快
了植棉进度。五是确保兑现了棉花种植奖、售棉大产奖、科技推广奖等10多项奖励政
策, 调动了棉农的积极性。 1989年仅开荒植棉一项,全县农民人均向国家贡献皮棉
16.2公斤,获得经济收入60元。棉花已成为无棣县的经济支柱之一。
瞄准机遇发展原盐生产
无棣县濒临渤海, 海岸线曲长102公里,地势平坦,盐卤资源丰富,蒸发量大,
利于原盐生产。境内现有埕口盐场、无棣县盐场和鲁北化工总厂车网城盐化场等三个
大中型盐业企业,盐田总面积95万公亩,县内还有531 万公亩的宜盐面积有待开发利
用。这里是全省四大产盐区之一。1989年,县里瞄准原盐产销两旺的良好机遇,不失
时机地大力抓好原盐生产,进一步扩大了原盐生产能力,使原盐产量达到 32.35万吨,
实现盐税1286.4万元,占全县财政总收入的50.6%,创历史最好水平。在抓好原盐生
产同时,县里还坚持统一规划,科学施工,生产与开发并举,生产与建设配套。1989
年,克服各种困难,接转了埕口盐场东结晶区技改、县盐场技扩和车网城盐场兴建项
目,开发盐田28.3万公亩。扩建了东风港港口,使其年吞吐量由原来的28万吨,增加
到80万吨。配合地区修筑了“滨东公路”,使原盐运输达到了水陆畅通。为了确保原
盐生产的电力需要,新上了东风港11万伏变电站。
(张延新 梁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