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4&rec=183&run=13

中共市委书记 李太启
副书记 李文全 陈建国※ 李仕恩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李太启
副主任 张崇德 门兆英
市长 李文全
副市长 臧海强 张锦超 王大海 李同轩 邵恒斋
市政协主席 李文全
副主席 桂占山 张春璞 王金田 邱铁铠 戚遵烈 张锦升 李耀辉(女)
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华义明
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刘世俊
1989年,戚海市辖1县1区2个县级市,共74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5436
平方公里, 总人口236.15万(非农业人口占10.2%),其中市区面积408平方公里,
人口24.4万。 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04‰,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34.4人。1989
年全市社会总产值达100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国民生产总值达55.17亿元,增长
7.9%; 国民收入达51.06亿元, 增长8.3%;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分别达
2336.23元和2162.19元,增长7%和7.5%;工农业总产值达92.24亿元,增长24.3%;
财政收入完成3.3亿元,增长13.4%,实现了当年财政收支平衡,并略有节余。
农业生产获得了较好收成。1989年全市农业生产遇到了持续严重的干旱和风、雹、
病、虫等多种自然灾害。在严峻的形势面前,全市各级党委和政府积极组织和带领人
民群众奋力抗旱救灾,市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向农业倾斜的政策,确保农业生产的发
展。这一年全市投入农业的资金达1.2亿元,是1988年的5倍多;农村劳力投入的劳动
积累工2500万个,劳均25个,比上年增加10个。共完成各类水利工程5300多项。扩大、
改善和恢复水浇地30多万亩。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有了新的突破,共建立健全县级推
广服务中心3个,乡镇农技服务站90处、村级科技组955个,大力推广应用农业技术成
果,取得了明显的增产效果。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全市农机总动力达
到153.7万千瓦, 比上年增长0.1%;各种配套机具达到36815台(部),比上年增加
6139台(部),增长20%,增长幅度是近几年最大的一年。1989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
101.2万吨, 大旱之年仍比上年增加2.5万吨,其中夏粮单产达292公斤,总产达59万
吨,均创历史最高水平,成为全省唯一受国务院通报表彰的市。除花生因不可抗拒的
灾害比上年有所减产外, 林、 牧、副、渔各业都有新的发展,其中水产品总产量达
59.6万吨, 增长15%;渔业总收入达21.4亿元,增长19.87%。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
(不含乡镇企业)达54亿元,增长20%。农村集体积累达6.8亿元,增长6.2%。
工业生产保持了适度增长。在资金短缺,能源、原材料紧张,市场疲软的情况下,
全市各级主管部门积极调整产品结构,确定重点支持的产品57种,一般支持的产品27
种,限制生产的23种,停止生产10类淘汰产品。全市共开发新产品229种,其中1种产
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9种产品填补国内空白,60种产品填补省内空白。
大力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全市工业技术改造共完成财务支出2.93亿元,其中竣工
技改项目76个,完成投资2.47亿元。竣工项目新增产值5.7亿元,新增利税1.2亿元,
创汇4152万美元。
狠抓节约挖潜。全市县及县以上工业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耗能2.01吨标准煤,比上
年下降15.2%,节能12.2万吨标准煤。由于加强了销售队伍建设,销售情况较好。全
市工业在困境中保持了适当的发展速度。 1989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75.37亿元,比
上年增长31.61%, 增长幅度居全省第一位。其中乡镇及以上工业产值增长29.7%,
达59.17亿元,在全省的位次由1987年的第11位跃居到第6位。乡镇及以上独立核算工
业企业实现利税7.52亿元,增长16.2%;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2.68万元,增长20%。
有63种产品获省优质产品称号。 飞轮牌阳梨罐头、注塑布鞋等3种产品获国优称号。
威海市地毯一厂晋升为国家一级企业,15个企业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40个企业晋升
为省级先进企业。全年完成客运周转量5.54亿/人公里,完成货运周转量7.69亿吨,
分别比上年增长10.2%和8.9%。
对外经济贸易有了新的发展。1989年外经外贸工作面临的困难很多,特别是西方
一些国家的经济制裁,给外经外贸工作造成很大障碍。在这种情况下,全市各级主管
部门,努力开展对外宣传联络,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完善外商投资和出口创汇政策,
调整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千方百计组织出口货源,使外经外贸工作
在逆境中实现了新的发展。1989年全市新批准利用外资项目32个,合同外资额2570万
美元, 增长44.6%,居全省第3位;签订利用外国政府贷款合同2项,金额431.7万美
元,增长近10倍;实际利用外资767万美元,增长30.8%;新批准成立三资企业28个,
其中已开工投产的6个; 签订对外劳务合作合同12项,合同总额88万美元。全市外贸
出口商品收购总额达8.05亿元,增长6.2%,绝对值连续两年在全省15个市地中居第5
位,人均值由全省的第2位跃居到第1位。全市有工业品出口的乡镇(办事处)达71个,
占总数的90%;乡镇办以上出口企业达264个,其中县属以上的企业143个,占总数的
40%;有11个乡镇、40个企业有了三资项目。出口额超千万元的乡镇有17个,比上年
增加8个。全市工业品出口收购额达6.7亿元,占出口收购总额的83.2%,比1987年提
高7个百分点。
治理整顿、深化改革和稳定物价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在治理整顿方面,着重抓了
压缩需求,清理整顿公司等项工作。共停建缓建基建项目105个,压缩投资2.35亿元;
县以上单位33种专控商品准购额比上年压缩60%,撤并流通领域的公司88个。在改革
方面,工业上重点围绕稳定和完善企业经营承包责任制,进一步深化企业内部的配套
改革。到1989年末,全市县级以上企业已实行承包的有280个;163个企业实行了优化
劳动组合; 269个企业实行了风险抵押承包;83个企业推行了“厂内银行”;“满负
荷工作法”、“三大民主管理法”、“规范化工作法”、“成本控制工程”等先进的
企业管理方法也在部分企业试点和推广。农业上主要是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完
善双层经营体制, 推行适度规模经营。全市已有571个村庄搞了不同形式的土地规模
经营。在稳定物价方面,重点抓了两项工作:一是努力增加有效供给。在大力发展适
销对路工农业产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国营商业和供销社的主渠道作用,全市社会商
品零售总额达27.4亿元,增长15.8%;狠抓了副食品基地建设,全年共向市民供应猪
肉170万斤,鲜蛋160万斤,蔬菜2600万斤,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二是切实加强
了市场物价管理,层层落实了物价目标管理责任制,进一步加强了对市场物价的监督、
检查和管理,从而使市场物价呈现稳中有降的好势头。1989年,全市零售物价总指数
上涨13.2%, 比上年下降4.5个百分点,上涨幅度是全省各市地中最低的,基本达到
国务院提出的物价上涨幅度明显低于上年的要求。
科技、 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得到较快发展。全市共实施各类科研计划118项,
取得科技成果91项,其中33项获得地市级以上奖励。便携式圆钢切断机、硬质合金双
刃镗孔工具等3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有11项填补国内空白;45项达到国内先进
水平, 31项居省内先进水平。推广应用科技成果96项,总效益可达5.4亿元。市内还
创办了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高技术产业服务中心。各级各类教育有了新的发展,学龄
儿童入学率达99.4%,农村校舍改造任务基本完成。卫生、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显著。
各种传染病、慢性病得到有效预防,计划生育率达99.9%。体育事业成绩突出,全市
运动员在亚洲及全国比赛中获金牌6枚,银牌2枚,铜牌4枚,打破3项亚洲纪录。在省
级比赛中获各种奖杯12尊,奖牌82枚。23.2万名学生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全省第一条全封闭汽车专用公路正式通车,威海港
万吨级泊位扩建工程主体工程竣工, 电信枢纽主体工程建成并已开通了与全国200个
大中城市的直拨电话和2条国际电话线路, 二热电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全市电力统调
工作正式运转。 市区引水工程、第一期工程已经完成。桃威铁路已经立项;装机2×
12.5万千瓦的威海电厂的前期准备和争取立项工作以及威海港新区的勘测评估工作,
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有了新的起色。威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威海市市域城镇体
系规划和威海市城市管理暂行规定已经制定,这些工作的完成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奠
定了基础。市区4个生活小区建设,4个生活小区改造,地下管道铺设工程等,都取得
了很大成绩,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1989年城市供水总量1434万吨,比上年
增长17.1%;供应液化气总量2059万吨、达1.89万户,比上年增长38.9%。煤气工程
进展顺利, 段炉安装通过了部级鉴定, 热试成功。年末市区公共汽车营运线路长度
117公里,比上年增加14公里;年客运总量452万人次,增长42.1%。城市绿化、美化、
净化水平有了新的提高,被省评为城市规划管理先进单位。
人民生活水平有新的提高。全市职工工资总额比上年增长17.6%,人均工资性收
入增加138元;农民人均生产性纯收入达870元,多灾之年仍比上年增加39元。城乡居
民储蓄余额达24.29亿元, 增长27.1%,人均1029元,位居全省第一。城镇新建住宅
12.2万平方米,农村新建住房116万平方米。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廉洁勤政建设不断加强,全市成为全国开展军民共建活
动的先进地区之一, 涌现出省级文明单位21个,市级文明单位111个,在廉洁勤政方
面,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关于廉洁勤政的规定,实行了政务公开,大批干部深入基层,
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进一步密切了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
(阎荣臣 李丹 王祝玉)
消除动乱影响 发展外向型经济
1989年北京的反革命暴乱给威海市外向型经济带来的直接损失和受到影响的外资
金额达4754万美元。为消除动乱影响,变被动为主动,全市以党的对外开放政策为依
据,分析形势,统一认识,采取有效措施,使外向型经济保持了适度的增长,各项指
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①讲明真相,坚定信心。市委、市政府针对外商不明事件的真相,要求全市的三
资企业和与外商有接触的单位积极开展“五讲”活动。即讲暴乱的事实真相、讲对外
开放形势、讲合作诚意、讲安定团结、讲合作前景。各有关单位普遍走访了动乱、暴
乱期间在威坚持工作的外商,为他们排忧解难,稳定思想情绪。还召开合资企业负责
人座谈会,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市内还开展给外商一封信活动,积极宣传党
的方针政策,打消外商疑虑。六、七月份,全市共对外发函、电1000多封,收到外商
复函、 电400多封。市塑料一厂外商受西方舆论歪曲影响曾发来言词激烈电报要中止
企业合资合同。厂里按“五讲”要求给他复电,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外商迅速改
变认识, 表示愿长期合作。这个工厂很快进入试生产。动乱期间全市有5个外商投资
企业经批准领取了营业执照。1989年,全市已开工投产的14个三资企业(含当年新开
工投产6个),共完成工业产值8878.09万元。
②提高效率,搞好服务。根据外商犹豫徘徊心理,全市重点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服
务水平来促进外商投资工作。提出:“在效率和质量面前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一面镜
子”,加强对干部作风的培养。对外商投资项目,从立项到审批,凡是能以时间作限
定的,都做出明确规定。对项目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都给予帮助和监督,必要时
派专人协助。荣成港龙有限公司与香港合资的一个项目,从立项、签合同、领取批准
证书和营业执照到企业开工投产、产品出口创汇,前后仅用58天。日本王屋光学有限
公司杜先生来威考察,针对他投资有疑虑,接待人员对他作好宣传解释,并在投资发
展规划上诚恳地与他交换意见。考察结束后,他主动提出签订合同。市里又派专人为
他办理有关手续,仅28天就领取了营业执照。他大为惊讶地说:“没想到中国人办事
效率这么高,服务这样好”。
③主动出击,扩大渠道。针对外商在对华投资上出现的降温现象,积极开展工作,
扩大合作领域。市内注意与没有建交但具有自然优势,而且发展前景广阔的国家进行
民间贸易。多次派人参加国内外举办的各类交易会、洽谈会、博览会,并利用本市的
华侨、侨眷多做工作。在青岛小交会上,打破“等客上门”的常规,广泛开拓合作领
域,与会人员深入外商居住的宾馆洽谈业务,仅几天就签订合同、协议32项,外商投
资达47.52万美元。
(阎荣臣)
改善投资环境 好钢用在刀刃上
威海市针对1989年资金短缺、大力压缩投资规模的实际和本地区经济发展战略要
求,从长远计议,从急需入手,积极采取措施,改善投资环境,把有限的资金重点投
入到加强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原材料工业等基础产业和城市供水、供气、商
业网点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上,在减少投资规模的前提下,保证了经济建设的稳步增
长。
优先发展能源工业建设。工业能源缺乏,电力紧张,一直困惑着威海经济发展。
为扭转这种局面,全市挤出资金优先强化发展能源工业,特别是让电力先行。1989年
在资金缺口较大的情况下,安排5495万元资金用于扩建、改造原有的火电厂。其中威
海第二热电厂2×3000千瓦机组和荣成电厂1×6000千瓦机纽建成投产。乳山、文登热
电厂也相继开工建设。为适应经济建设和配套要求,投资1000多万元,扩建崮山变电
站、威海变电站、夏村变电站、崖头——成山等二十几条(个)输变电工程。为缓解
本地区电力紧张局面,几年来还多方集资1.37亿元投入龙口电厂建设,使全市增加供
电能力76800千瓦。
重点改善交通通讯条件。全市近两年来用于交通改造和通讯建设的资金1亿多元,
约占年度完成总投资的10%以上。 其中投资200多万元,改建了大水泊机场,开通了
威海——济南——北京航线。投资近4000万元新建和扩建了威海——文登的全封闭式
汽车专用公路、崖头——江家寨2级公路、夏村、南黄2级公路,威海汽车站等。投资
2614万元扩建了威海港万吨级泊位,年增加货物吞吐量60万吨。投资4000多万元兴建
了威海综合通信枢纽工程,增加市话5000门,长途线路240条,开通了与全国200个大
中城市的直拨电话。全市通过重点改善建设,公路交织如网,通讯四通八达,经济蒸
蒸日上。
注重发展科技、文教卫生事业和加强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科技兴威、教育兴
威、建设一流城市,是威海经济发展战略的又一要求。1989年投资1882万元兴建了威
海市高科技开发区、 教育学院、中医院和计划生育中心等。投资869万元兴建所前泊
水库调水工程,使市区日供水能力由3万吨增加到8万吨。近两年还投资5000多万元建
起威海煤气、文登沼气等城市供气节能工程。
(丛建旭 阎荣臣)
环翠区中共区委书记 李仕恩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李光秀
区长 刘家钦
区政协主席 王庆发
1989年, 环翠区辖7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23.3万人口。总面积408平方公里,
耕地17.42万亩。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75‰。全区财政收入9304万元,工农业总产值
12.2亿元。 其中农业总产值1.08亿元。粮食总产3.1万吨,花生总产1951吨,果品总
产2.11万吨, 水产品总产5.47万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7亿元。职工平均工资1720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18元,城乡储蓄4.8亿元,其中农村储蓄2.7亿元。
调整、发展乡镇企业
环翠区乡镇企业在全区工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1989年乡镇企业产值5.74亿元,
占工业总产值的5.17%。乡镇企业能够在资金短缺,原材料紧张的情况下得以健康发
展,避免“滑坡”,主要是区委、区政府因势利导,审势度时,对全区一批严重浪费
原材料、能源,管理落后和经济效益差的企业进行限期整顿。整顿不见好转的,实行
关、停、并、转。本着经济手段与行政手段相结合的原则,以产品对路、耗能低、效
益好的乡镇企业为轴心,通过兼并、转让、租赁、拍卖、联合等形式,采取“四靠四
带(代)”的措施,即靠短(短线产品)代长(长线产品),靠强(竞争能力)带劣,
靠外(外销产品)带内,靠转(转让、转产)代守(守摊子),为关、停、并、转企
业找出路。并以此为契机,重新调整了全区乡镇企业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
“靠短代长”,是骨干企业通过兼并,利用关停并转企业的厂房和基础,使骨干
企业的优势得到发挥,短线产品迅速发展。田村镇渔杆厂,产品供不应求,但由于缺
少基建资金,生产规模无法扩大。后来,渔杆厂兼并了镇皮鞋厂,利用皮鞋厂的厂房,
新上两条流水线, 渔杆生产迅速形成年产100万支的能力。上半年实现利润56万元,
产品进入欧洲市场。
“靠强带劣”,是通过联合,把劣势企业办为骨干企业的分厂,由骨干企业派人
参与分厂管理,扶持分厂发展生产。蒿泊镇皮鞋厂年初与美国罗丽开发公司联营,准
备引进一条高档皮鞋生产流水线,但由于工厂管理水平差、知名度低、合资项目步履
艰难,工厂摇摇欲坠。后来皮鞋厂变为国家二级企业镇木机厂的分厂,企业很快出现
了生机,领取了合资执照。
“靠外带内”,是把一些工艺工装基本相同,但分散经营、各自为政的小企业组
建企业集团公司,实行专业化生产,发展外向型经济。全区先后组建了5家企业集团。
服装集团成立后, 成员厂家已发展到8家,扩大了出口服装的生产能力。1989年上半
年服装出口交货值达1407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倍。
“靠转代守”,是打破镇办企业传统单一的管理模式,采取转让、拍卖或承包等
措施,把那些守摊子、甚至亏损或实亏虚盈的企业甩出去,避免集体经济蒙受大的损
失。羊亭镇康乐食品厂转让给本镇一农民经营后,转产塑料管材,生意兴隆。
采取这些行之有效的调整措施,较好地挖掘了关停并转企业的原有人力和物力的
潜力,使那些长期作用不大或闲置的厂房和设备、能源得到充分利用,为一批产品适
销对路、经济效益好的骨干乡镇企业,注入新的活力。乡镇企业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
织结构进一步趋向合理和优化。1989年全区共调整了37家乡镇企业,不仅2000多名职
工得到妥善安置,而且企业债务也全部处理。乡镇企业全年实现利润2862万元,比上
年增长28%,乡镇经济保持着健康发展的好势头。
(曲良伴 阎荣臣)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给农业带来新的生机
环翠区委、区政府根据本区地处沿海,近几年农村经济发展较快的实际情况,坚
持以生产力为标准,尊重群众意愿,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大力推行土地适度规模经
营。到1989年底,全区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村已达98个,占全区有耕地村的61.2
%;经营土地面积2.89万亩,占全区耕地面积的20%。其中,1989年新发展土地适度
规模经营村50个,新增土地面积1.13万亩。在推行过程中,全区根据不同村的不同状
况及生产力水平,推行了以下五种形式:一是技术装备和机械化水平较高,服务组织
比较健全,经营管理水平较高的农业专业队;二是集体提供全套服务,务农人员纳入
村办企业编制的农业车间;三是土地家庭承包基础不变,作物实行区域化种植,集体
统一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双层经营服务型;四是由多个农户组织起来,集劳
力、机械、生产资料于一体,统一进行生产的农业联合体;五是以家庭为经营单位的
种田大户。在推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同时,全区还对畜牧业、水产业、果业等产业
的适度规模经营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蒿泊镇还被列入省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试点单位。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推广,有利于发挥规模效益、增加投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给
农业带来了新的生机。
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粮食商品率普遍提高,重新焕发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
1989年,在遭受严重干旱和雹灾的情况下,规模经营单位劳均产量2080公斤,比个体
农户平均高4.8倍;粮、油单产分别比农户平均高5.7%和39.6%;粮食商品率达80%,
比个体农户平均高10倍;劳均总收入4273元、净收入2090元,分别比全区农村劳均高
36.4%和25%。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推行,提高了成本利润,较好地解决了目前粮食
生产低效益的问题,农民感到吃苦不吃亏,种田也能致富,有些原来不想种田的农民,
现在也积极要求加入各种规模经营组织。
农业投入显著增加。实行规模经营后,“效益动力”促使农民不仅精耕细作,投
工投劳,而且舍得投资投物,购机械,上水利,涵养地力,积攒后劲,解决了好多一
家一户解决不了的问题。仅1989年,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村向土地投资达1450万
元,占全区农村土地投资总额的86%。目前,实行规模经营的村机械配套,水利设施
齐全,基本上都实现了机械化和水利化。1989年,占61.2%的规模经营村,积累额达
到1600万元,占全区有耕地村集体积累的82%,初步建立了自我积累、自我发展机制。
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得到了广泛应用,较好地解决了农业科技推广“断层”问题。
以前,农业科技是“买方市场”,许多实用技术被拒之于农门之外。现在,成为“卖
方市场”,一项新技术、新成果很快就会被规模经营单位所采用,使机械与农艺,技
术与管理在生产中得到很好的结合,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步伐。
1989年,全区推广的大沟麦,规模经营单位的种植面积占80%,推广的花生地膜覆盖,
占90%以上。秸杆还田、配方施肥、精量播种、规范种植等新技术,基本上都是在这
些单位推广示范和应用的。
促进了农村劳力向非耕地转移,提高了社会效益。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推广,促
进了农村专业分工,转移了劳力,开辟了生产门路,促进了农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
全区6.55万名农村劳力,有80%以上转移到了其它产业。1989年,全区乡镇工业总产
值达到5.74亿元,村办工业总产值达到3.02亿元,分别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51.7%和
27%。农村从事养殖、运输、服务等行业的专业户大批涌现,多种经营收入达到5.92
亿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97.3%。整个农村经济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张宗波)
荣成市中共市委书记 吴隆江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姜保国
市长 张执政
市政协主席 彭晋盛
1989年,荣成市辖12镇16乡,总积1563平方公里,耕地94万亩。海岸线505.89公
里。全市75.4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5.98‰。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0.7亿元,比上年增
长21.8%, 比1986年增长1.2倍。三项主要经济指标分别实现了翻两番;提前12年完
成了党中央提出的三步走战略中第二步规定的翻两番任务。
1989年,粮食总产量33刀7万吨,比上年增长2.2%;水产品总产量43万吨,比上
年增长13.8%。 财政收入1.002亿元,比上年增长18.9%;财政支出8003万元,比上
年增长20.7%。固定资产投资1.51亿元,比上年下降61.3%。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
额7.87亿元,比年初增长23.4%。农民人均纯收入928元。比上年增加26元,增长2.9
%; 职工人均工资收入1634元,比上年增加59元,增长3.7%。社会商品零售额9.44
亿元, 比上年增长9%。外贸出口收购总额2.64亿元;比上年增长13%。与外商签约
成交项目40个,利用外资5309万美元。
荣成外贸向以出口工业制成品为主转变
荣成,曾以“花生外贸”、“水产外贸”的出口闻名遐迩。近几年,随着改革的
不断深入,多口岸出口的竞争日趋激烈,国际市场对原料性出口日益淡漠,市内的出
口资源也日益匮乏。 1986年至1987年,荣成市的出口商品收购额,由80年代初连续5
年列全省首位,跌到第二、三位。为了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改变出口商品收购
徘徊不前的困难局面,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反复论证,市政府提出了“立足资源,发
挥优势,扬长避短,以工业品为主导”的全市外贸出口方针。
市内各承担出口任务的单位,在充分发挥以化工、抽纱工艺、粮油食品为主的出
口资源优势的同时,大力发展适应国际市场需要的工业产品生产和农副产品的精深加
工,实现了由以原材料出口为主,向以工业制成品出口为主的转变,全市的外贸出口
又上了一个新台阶。1989年,实现外贸收购总额2.64亿元,比上年增长13%,再次名
列全省县、市、区首位,其中,工业品和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制成品的出口额占
整个出口比重70%以上。
其主要做法是:
一、建立出口企业集团,使工业产品的出口形成集约、规模效益。他们以出口创
汇和名优产品为龙头,打破条块分割、部门所有的界限,广泛开展纵横联合,逐步形
成以“集团军” 为主体、多“方面军”协同作战的8个工业出口创汇集团。如:以外
贸花生加工厂为龙头, 联合花生食品厂、罐头厂等5家企业,组建成花生制品加工群
体,年加工制品达1万多吨;以市橡胶厂为龙头,联合橡胶机带厂、轮胎翻新厂等6家
企业,组建橡胶出口创汇加工群体,年出口额达7500万元;以市绣花厂为龙头,联合
12个企业,组建成了工艺品出口加工群体,使工艺品的出口形成规模效益,年出口额
达5000万元。此外,玻璃、塑料、建材、皮革和机械等出口创汇加工群体的产品出口
也初具规模。1989年8大工业集团的供货额,占工业品出口总值的93%。
二、吸收、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改造、“嫁接”现有企业。根据现有工业企业的
整体发展水平,市内充分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对现有的工业出
口企业,进行改造、“嫁接”。近几年,先后利用外资1000万美元,兴建三资企业15
个、三来一补项目10个。不惜巨资,为出口企业引进成套生产线50余条、设备1000多
台套,先后开发子午胎、机制渔网等50多个出口产品。仅引进先进设备一项出口增值
达2亿元, 增创外汇5000万美元。通过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的引进,不仅加快了传统
骨干企业的改造步伐,而且扩大了工业品的出口规模,适时顺应了国际市场的需求。
三、加强农副产品的“再生利用”,努力提高农副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制成品,在国外有着广阔的市场。为此,市内出口企业以传
统的花生、水产品为原料,下大力气抓好这些农副产品的加工增值。近几年来,市内
相继建成了10余处花生加工厂, 引进了7条花生生产加工流水线;对全市的水产品加
工厂进行了改造, 修建了专业外贸冷藏加工厂24个,组装式冷库2座等一大批设施,
使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又上了一个档次, 为牢牢占领国际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9年, 出口花生制品达1.1万吨,出口额3300万元。荣成的速冻蔬菜也相继投放到
了日本、香港等市场。1989年,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制成品出口,比1988年增加
了40%。
四、加速新产品的开发研制,为全市外贸出口储足后劲。荣成外贸部门在抓好大
宗骨干产品生产的同时,努力带动全市其它门类新产品的开发研制,使之快速向国际
市场迈进。他们广泛收集信息,及时加以反馈。在青岛设置了办事机构,在全市设立
了4处技术信息指导站。 1988年以来,先后开发了糖精钠、活络板手等30余种劳动密
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1989年已有17种新产品打入了国际市场,出口额
达1000多万元,使工业品的出口方兴未艾,后劲十足。
(周耀武)
文登市中共市委书记 焉荣竹※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刘昌英
市长 李书绅
市政协主席 于新明
1989年, 文登市辖23个乡镇,72.15万人口。总面积1797平方公里,耕地98.1万
亩。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91‰。全市工农业总产值23.38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4.5亿
元。粮食总产36.1万吨,花生总产6.5万吨,果品总产8.2万吨,水产品总产6.69万吨,
两茧总产152.3万公斤。 全市财政收入7254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8.45亿元,出口
商品收购总值2.4亿元。 职工年均工资1775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791元,城乡储蓄7
亿元,其中农村储蓄3.98亿元。
认真搞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
文登市委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为进一步加强农村的思想政治工作,注意在农
村和基层建立新体系,落实责任制,搞好思想政治工作“大合唱”。
首先建立健全政工队伍。市委针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分户经营行业杂、
人员散、思想活,思想政治工作难度大的特点,重新组建党小组,实行党员联户制度。
每30-50户划方成片, 每5-10名党员成立一个党小组,每个党员联5-6户农民,全市
形成乡镇党委——村党支部——党小组——党员——联户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
同时组建“三支队伍” ,乡镇企业中普遍健全党、团组织,共配备专职政工干部710
人;全市共建立23处个体劳协分会,399个会员小组,设专职政工干部26人,兼职445
人,管理着1.1万名个体从业人员;全市农村2800名离退休老干部中,建立461个老干
部活动小组。各村还普遍配备了党课教育辅导员、普法宣传员、好人好事记录员、广
播员、板报员等“五大员”,使政工人员“上岗到位”,有名有实。
其次,加强政工考核,变“软任务”为“硬指标”。该市将乡镇、村两级思想政
治工作具体划分为5个方面、30个具体指标,实行500分考核。从市委书记到每个党员,
层层签订思想政治工作责任状,形成了上下贯通的思想政治工作目标责任体系。年内
进行两次考评,年底集中总结表彰。考评时,联户群众给党员评分,党员给村支部和
乡镇党委评分;乡镇有关职能部门给农村“五大员”评分;乡镇之间互相评分。评出
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模范共产党员及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部分村庄村民的考绩,
记入村民档案,公布于众,效果明显。
第三、在教育内容上有的放矢,理论联系实际。他们根据新时期新形势,结合党
章中有关党员的权利和义务, 对党员提出8方面的教育内容,10项行动要求;结合群
众对国家、 集体、他人法律上的义务和权利,对村民确定7方面的教育重点,10项行
动要求,分别实行百分考核,使教育内容具体化,教育与管理结合,党员、群众努力
有方向,行动有规范。
第四、加强领导,齐抓共管,变“独唱”为“合唱”。各级党组织是思想政治工
作的总指挥,书记、组室委员、纪检书记皆以主要精力抓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
每季度召开一次各有关部门的思想政治工作联席会,协调工作。青年、妇女、民兵、
政法、教育、文化、计划生育、信访等群众团体和部门,也根据各自分管的工作、对
象、自觉唱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角。各行政及经济、业务主管部门在下达经济建设指
标的同时,提出切实的思想政治工作指标。
思想政治工作“大合唱”格局的形成,提高了党员、群众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
1989年,全市经济稳步发展,社会总产值较上年增长20%;社会安定,全年刑事、治
安发案率, 分别比上年下降50%和33%,民事纠纷发案率下降1.2%,计划生育率达
100%; 并涌现出见义勇为、舍己为人、关心集体、拾金不昧、帮贫致富等好人好事
1.3万件,积极要求加入共产党、共青团的3.2万人,创历史最高纪录。
(王梅胜)
乳山县中共县委书记 薛洪振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矫明信县长 王建智县政协主席
刘京湖
乳山县辖16个乡镇, 总面积1583平方公里,人口63.44万。1989年工农业总产值
16.18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4亿元。财政收入4891.9万元,城乡储蓄4.55亿元,社会
商品零售总额4.9亿元,外贸商品收购总值1.6亿元,职工年平均工资1463元,农民人
均年收入702元。

贯彻治理整顿方针 加强产业结构调整
乳山县以国家产业政策为依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认真贯彻治理整顿方针,加
强产业结构调整,在市场疲软、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保持了工业适度发展。1989年全
县工业总产值达到12.18亿元, 比1988年增长31%,工业利润达到7517万元,比上年
增长13%。
在调整产业结构中,县委、县政府重点抓了以下三点:一是发展外向型经济,加
强工贸联营和发展中外合资企业。 1989年外贸部门投资650万元,用于扶持企业发展
出口产品,全县建立工贸联营企业12个,开发新的出口产品20余种。经外贸部门搭桥
先后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技术合作关系,建成13
个中外合资企业,总投资达2169万美元,其中国外投资884万美元,现已有6个合资企
业投产创汇。二是搞好企业的扩、联、并、转。对产品畅销的企业进行重点扶持,使
其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全县确立重点支持发展产品21类,重点支持企业19个。对这
些企业在信贷、资金、技改立项、税收价格、能源材料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黄金、
花生制品、地毯等10种主要产品产量比上年增加40%以上,重点支持的19个骨干企业
完成产值3.36亿元,实现利润3191.5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2.3%和35.4%,分别高
出全县工业平均产值、 利润增长3个和22个百分点。巩固发展以骨干企业为群体,以
名优产品为龙头的企业群体联合。 至1989年,参加联合的企业单位发展到146家,联
合形式发展到城乡联合、 技术联合、资金联合等8种。全县相继组建了造锁、轻机、
地毯、服装等4大专业集团,初步形成矿产、食品、服装、五金机电、工艺品等5大支
柱产业,使企业生产能力在短时间迅速扩大。实行对劣势企业的兼并和滞销产品的转
产。 兼并效益差、产品销路差的县办企业2处,对限制发展的5类产品已有4类实现了
转产,转产后上新产品15种。三是发展基础产业。围绕发展基础工业和支农工业,已
上马开工1.2万千瓦热电、年产3万吨磷酸二铵、年产合成氨2.5万吨氮肥的扩建改造、
年产黄金3万两的乳山金矿深部开拓四大工程建设,预计3年内全部投产。
(宋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