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4&rec=182&run=13

中共市委书记 宋法棠※
副书记 王建功 周兴礼 王彦善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张海涛
副主任 薛允志 许希亮 蒋先明 郑建栋 郑洪超 王锡禄 刘振健 王文元 乙恩波
周兴礼
市长 王建功
副市长 曲进贤 宋广吉 张敬茂 杨庆蔚 鲍升春
市政协主席 崔建文
副主席 盛钊喻衡 平继元 高淑源 张逸芳(女) 林光 麦加腾 张国骏 李永昌 於
益民
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赵风启
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单德环
1989年,泰安市辖2区、3县,代管2个县级市,共136个乡镇(办事处),总面积
9840.14平方公里,总人口622.57万,其中非农业人口93.71万(因统计口径变化,比
上年减少6.29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66‰,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32.6人。
1989年是贯彻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方针的第一年,也是极不平常的一年。在这一
年里,政治上遇到了北京动乱和反革命暴乱的干扰,农业上遇到了特大干旱。全市各
级党委和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三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组织和带领全市广大
干部群众排除干扰、克服困难、顽强拼搏,稳定了全市的政治局势,保证了经济和各
项社会事业的持续发展。 全市实现社会总产值152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国民收
入60亿元,增长10.3%;国民生产总值70亿元,增长8.7%;工农业总产值88.1亿元,
增长17%;财政收入4.75亿元,增长18.7%,实现了收支平衡,略有节余。
认真进行治理整顿,稳步推进改革。1989年全市大力压缩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调整了投资结构。全市停、缓建了56个非生产性建设项目和一般加工项目,压缩投资
2.5亿元。清理整顿公司工作进展顺利;撤销公司106户,变更、合并71户,79名兼任
公司职务的党政干部,除7名按有关政策规定允许保留外,其他全部辞去了一头职务;
查处公司中的各种违法违纪案件420起, 其中万元以上的大案30起。在产业政策方面
实行向农业倾斜,注重发展能源、原材料、交通运输等基础产业和大中型骨干企业,
积极鼓励其它企业特别是“三资”企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为稳定和完善各项政策,
市县两级政府在宣布政策稳定不变的同时,还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制定
了87个从当地实际出发的地方行政性规章,对进一步稳定农村、稳定企业、稳定经济、
稳定全局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得到加强,多渠道增加了对农业的投入,全年从财政预算
内安排支农经费5644万元,比上年实际支出增长40.5%,建立了农业发展基金、畜牧
业发展基金、农田水利建设基金等专项基金,增加了劳动积累工的数量,制定了使用
办法。全市抽调5000名机关干部下派挂职、包村。狠抓了乡村两级的服务工作。目前
全市1043个农口事业单位,开展经营服务的有841个,其中有408个单位实现了经费自
给。 各级还从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搞好村级组织建设入手,建立村级各类服务组织
1.6万个, 使多数的行政村初步具备了为农户服务的基本功能,坚持常年大打以抗旱
治水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建设总体战, 共完成各类水利工程5.8万处, 扩大灌溉面积
19.1万亩,恢复、改善60万亩,解决了4.35万人的吃水困难。生产条件的改善使农业
在大旱之年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全市农业总产值实现18.04亿元,比上年下降4%,
粮食产量下降11.7%, 农民人均收入增加5.2%。多种经营乡镇企业在治理整顿中持
续发展, 全市完成多种经营总收入54.04亿元,比上年增长22.2%;乡镇企业总产值
55.68亿元, 增长33.1%,其中乡村工业产值34.8亿元,增长35.8%;实现利润4.16
亿元,增长8.3%;实现税金2.72亿元,增长39.3%。
工交财贸工作稳步发展。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70亿元,比上年增长24%,其中市
及市以下工业总产值57.1亿元,增长27.8%;乡镇以上工业产值47.5亿元,增长15.8
%。营业性交通运输完成客运周转量15397万人公里,货运周转量69085万吨公里,分
别比上年增长40%和14.1%;邮电业务总量完成717.5万元,增长13.6%。市地方107
户预算内国营工业企业完成工业产值16.4亿元, 比上年增长14.3%;实现利税2.2亿
元, 增长6.98%。产品质量有新的提高,有1种产品获国家银质奖,31种获省优产品
称号。 有8户企业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20多户企业晋升为省级先进企业。工业信贷
结构趋向合理, 在新增加的贷款中,用于一、二级企业的增长125%,用于三类企业
的下降12.6%。 企业后劲明显增强,全年完成技改项目55项,新产品开发137项,新
技术推广152项。 城乡市场货源充足,销售平稳,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31亿元,比上
年增长7%,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达到9.19亿元,增长20.8%;外贸收购总值为3.1亿
元, 增长2.3%,全年批准利用外资项目19项,当年签约的8项,总投资10178万元,
利用外资1844.5万美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到23.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4.7%。
因受北京动乱和反革命暴乱的影响,来泰安旅游、访问以及各项交流活动的国外
游客减少,旅游外汇收入下降。旅游部门接待外国及华侨、港、澳、台旅游者3992人,
比上年下降69.4%;旅游外汇收入104.78万元(外汇人民币),下降65.6%。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1989年市政府确定的18项重点工程,已完成工程量
的96%。宁阳涕灭威工程、大麻试验项目和泰山微波站工程建设已基本完成,电信程
控大楼、22万伏变电站,泰城火车站人防工程和泰安烈士陵园改建工程均完成土建任
务,泰莱一级公路改建工程完成投资2910万元。泰城市政建设完成17项工程,续建了
黄溪河水库大坝工程、二期供水工程、市区供水管网配套和煤气工程等,使泰城供水
紧张局面得到缓解,52%的居民用上了煤气或液化石油气;改建了岱宗坊游园,续建
了虎山公园。1989年,泰山被省爱卫会命名为“风景名胜卫生山”,莱芜市被省命名
为卫生市,莱芜、新泰、肥城3市被命名为城市规划管理先进单位。
立足为经济建设服务,进一步发展了科技教育事业。1989年科技“双放”、“双
引”工作继续深入,全市引进科技人才1172人,有3267名科技人员承包、租赁领办企
业。同时,重点发展了农村科技网络,全市136个乡(镇、办事处)全部建立了科委,
配备了专职干部181人; 有98%的管区或片配备了专职科技网长;有92.7%的行政村
配备了科技村主任, 89个乡镇建立了科技服务站,确定科技示范乡镇145个,示范村
808个, 示范对738个,示范户44242个,示范企业98个。全市初步形成了上下贯通、
纵横交织的农村科技网络,在进行技术培训科技服务、推广应用先进技术等方面发挥
了较好的作用。 1989年全市共取得重要科技成果260项,并代表山东省参加了在新加
坡举办的中国科技适用成果展览和在比利时举办的“第38届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
获金牌2枚,银牌1枚,铜牌1枚,优秀产品奖1项。教育事业继续稳定发展。全市已有
126个乡镇开始实施五年制义务教育, 11个乡镇开始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入学
率达到78%, 比上年增加6个百分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招生数占高中阶段招生数的
比例达到48%,比上年增长4个百分点;“燎原计划”的实施初见成效,全市又有3.2
万人脱盲; 农函大招生1.2万多人。乡镇第一初中已基本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公办
中小学校舍改造逐步铺开。全市参加各类岗位、业务、技术培训的职工达到8.7万人,
占职工总数的34.2%, 比上年增长9.6%,其中培训企业班组长6401人,占企业班组
长总数的42.7%,提前完成了“七五”规划任务。
计划生育、 文化、 卫生、体育等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做出了新的贡献。
1989年,全市晚婚率达到79.8%,节育率达到91.1%,计划生育率达到99.1%。文化
工作突出抓了文化大院建设和文化市场管理, 1989年《泰山挑夫》等105件文学艺术
作品获市以上奖励。城乡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传染病发病率比上年下降11.2%,
有110个乡镇建立了卫生院(所) 村村建有卫生室,其中有60.5%的村达到甲级卫生
室标准。体育运动水平不断提高,1989年全市共组队参加省级以上比赛21项次,共获
奖牌138枚, 其中金牌57枚,银牌45枚,铜牌36枚。有3人4次破省少年纪录,1人3次
破全省最高纪录。
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据抽样调查,1989年城市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为1259.85
元, 比上年增长16.7%,人均生活费支出1224.02元,比上年增长14.2%。全市农民
人均纯收人为584元, 比上年增长5%。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9.2平方米;农民
人均居住面积为15.9平方米。 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安置待业人员3.8万人,年末职工
达52.6万人, 其中合同制职工达到10.64万人, 增加295万人。全年职工平均工资为
2006元,比上年增长10.5%。
全面振兴农村经济的“三、四、五”工程
泰安市在总结经验教训,认真调查研究,反复酝酿、论证,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
的基础上,按照技、政、物结合,领导、科技、政策、资金物资融为一体的原则,确
立了把农业作为系统工程来抓的指导思想,制定并于1989年全面实施了发展农村经济
的“三、四、五”工程,即突出三个重点:一是突出抓好粮棉油生产,保证面积,提
高单产,增加总产。二是突出抓好畜牧业养殖生产,大力发展食草、节粮、高效畜牧
业。三是突出抓好乡镇企业。
实施四项计划:一是实施丰收计划和吨粮田开发计划,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二是
实施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计划,不断改善中低产田生产条件。三是实施菜篮子工程计
划,搞好副食品供应。四是实施乡镇企业出口创汇计划,推动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加强五个基地建设:一是加强以优质小麦和玉米为主的粮食基地建设。对国家和
省安排的五个粮食生产基地重点搞好续建和完善工程,全面完成建设任务。二是加强
以鲜果为主的果品基地建设。对已初步建成的泰山区、郊区金帅苹果,莱芜山楂,宁
阳大枣、肥城佛桃四个果品基地进一步完善,提高产量和质量,力求达到规范化、标
准化。 同时在泰山区、郊区、莱芜和新泰发展1万亩板栗基地,在新泰发展5000亩樱
桃基地。 三是加强以瘦肉型猪和淡水鱼为主的畜牧、水产基地建设。初步建成6个瘦
肉型基地、3个商品牛基地、5个羊毛基地、6个肉食鸡基地、3个肉兔基地,1990年完
成建设任务;淡水养殖基地主要是继续搞好东平湖开发和泰山区、郊区防渗高产鱼塘
建设。四是加强以速生丰产林为主的用材林基地建设,加快山区防护林体系和平原绿
化体系建设步伐。 完成荒山造林面积6万亩。再沿汶河5个县市区发展用材林基地2万
亩; 除平原绿化已达标的3个县外,再争取1-2个县达到部颁绿化标准,五是加强蔬
菜基地建设。 在巩固原有蔬菜基地的同时,新发展蔬菜基地5万亩,并在郊区新发展
常年蔬菜基地1000亩。
40项科技成果分获国家、省级科技进步奖
1989年,泰安市有40项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山东省科技进步奖,获奖
总数名列全省各市地之首。经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委会审批、核准,泰安市山东省塑料
机械厂承担的“塑料微薄膜吹塑机组”研制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经省科技进步奖评委会审批,全市有39项成果荣获1989年山东省科技进步奖。山
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与泰安市、新泰市水利水产局联合完成的“水库网箱投饵养鱼高
产技术研究”获一等奖;泰安市农业区划办公室等单位完成的“泰、莱、肥、宁精种
区高产、稳产、低成本综合技术研究”,肥城轻工机械厂、上海酒精二厂完成的“高
压二氧化碳回收系统”,山东塑料机械厂完成的“五米折经宽幅薄膜吹塑机,泰安电
车线厂、 铁道部电气化工程局联合完成的“TCW无焊接铜电车线”,青岛化工学院、
泰安化工机械厂联合完成的“轮胎厂脱氧热水站装置”等五项成果获二等奖;获三等
奖33项。
(刘斌范 董树平)
泰山区中共区委书记 张仁敬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赵黎光
区长 胡化泉
区政协主席 贾思瑞
1989年, 泰山区辖3乡4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294.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
8.49万亩。 总人口35.83万人,农业人口占40.7%。全区工农业总产值3.95亿元,比
上年增长29%。其中工业总产值3.52亿元,增长34.3%。粮食总产达到3.39万吨,比
上年略减。 完成农业总产值4263万元,比上年下降3.2%。蔬菜面积已发展到8300亩
(其中, 保护地栽培3500亩);干鲜果基地38000亩;水产品养殖基地2300亩;畜禽
在养量,大牲畜3106头,家禽家畜93.1万头(只);花卉苗木面积稳定在2500亩。五
个商品基地自1986年建设以来到1989年末已累计向社会提供蔬菜11.13万吨、 干鲜果
品2.02万吨、 水产品9.56吨、肉蛋奶2.39万吨、花卉苗木550万株。全区实现社会商
品零售总额2.91亿元; 增长9.7%。 城乡集市贸易成交总额7406万元, 比上年增长
12.5%。农民人均纯收入719元。
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
自1985年以来,泰山区委、区政府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
努力做好基础工作。五年来,全区用于教育的投入达4046.1万元。其中,多渠道、多
层次筹资2230万元, 新建中学7处,建筑面积51090平方米,改建校舍9处,使教学条
件有了较大改善。 全区城镇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小学升初中率由1985年的62
%上升到98%,长期存在的升初中难问题彻底得到解决。1989年,部分办事处(乡)
已开始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师资质量明显提高,教师学
历合格率达到85%,中学达到62%。
目前,全区有中小学校117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中小学在校生2.23万人。
(宋晓冬)
郊区中共区委书记 王景堂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石书春
区长 刘仁安
区政协主席 张锡印
1989年全区辖8乡11镇,总面积1773.5平方公里,29.31万户,104.45万人,其中
农业人口100.59万人。全区工农业总产值10.42亿元,农民人均收入616元,比上年净
增38元。1989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3.82亿元,粮食生产战胜了百年未遇的大旱,获
得了总产39.8万吨的好收成。全区有林面积65.8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32.8%,果品
总产量2.63万吨;肉类总产量3.1万吨,蛋类总产量1.96万吨,水产品产量640吨,蚕
茧总产量171吨。 全区总投工5034万个,投资4023万元,完成水利项目2.13万个,恢
复、扩大灌溉面积9.5万亩,水利设施在大旱之年发挥了重大作用。
区直工业和乡镇企业克服了资金、原材料、能源紧张、市场疲软的困难,取得了
突破性进展。一年来,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开发,全市瞩目的大汶口盐化厂投入试生
产, 等级面粉厂、 水泥砌块厂等一批骨干企业全部投产。区直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
8596万元,比上年增长37.6%;乡镇企业数达17903处,实现总产值8.7亿元,比上年
增长110.6%。 1989年,泰城商业营业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农村集贸市场发展到98
处。全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3.7亿元,与上年持平;集市贸易成交额1.3亿元,比上
年增长18.1%;外贸出口商品收购余额达到4.27亿元;完成财政收入3303.7万元,比
上年增长27.2%, 首次实现了当年财政收支平衡。全市计划生育率达到99.96%,人
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7.83‰。
(马方源)
莱芜市中共市委书记 朱应铭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何心振
市长 汪明培
市政协主席 王锦峰
1989年, 莱芜市辖28个乡镇、办事处,有109.84万人,耕地85.97万亩。人口自
然增长率9.27‰。 全市工农业总产值20.37亿元,比1988年增长17.2%。其中工业总
产值17.24亿元, 增长21.6%, 农业总产值3.13亿元,比上年减少2.2%。粮食总产
34.17万吨, 比上年减产8万吨。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10015万元,增长21.1%;社会
商品零售总额5.93亿元,增长14.5%;外贸出口收购总值5313万元,增长21.7%;农
民人均纯收入735万元,增长1.1%;城乡储蓄余额4.31亿元,增长23.9%。
莱芜市高层次实施“燎原计划”
1989年,莱芜市的“燎原计划”,即依靠大教育,运用大科技,开发大农业,大
打振兴莱芜经济之仗,已在全市初具燎原之势。
层层建立组织,切实加强领导。从市到乡镇、村、市直各部门、各企业,层层成
立了由党政一把手挂帅的领导小组,并建立了相应的办事机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领
导体系和工作网络。一年内,市委有五次常委会,市政府四次常务会,专题研究“燎
原计划”的实施问题。
认真搞好规划,积极组织实施。市委、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通过大量调查研究,
摸清了全市人口素质、技术力量、已推广的科技项目及经济基础的现状。根据经济发
展规划和对人才的需求,从大教育的角度,制定了全市高层次实施“燎原计划”的总
体规划。各乡、镇、村、各企事业单位,也相继制定了人才培训计划和年度培训计划。
据此, 市委、市政府筹措资金2400万元,完成了市属学校标准化建设任务。将6处中
学先后改为职业中专、职业高中和成人中专,新建了11处市属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学
校, 28个乡、镇、办事处全都办起了成人文化技术学校,724个村办起了农民技术业
校,200人以上的企事业单位也都设置了固定的培训设施。
农科教紧密结合。在示范乡镇,由党委、政府的主要负责同志挂帅,教育部门牵
头, 分工协作,充分发挥教、科、农、企各家之所长,全市先后建立了302个服务体
系。通过开展以科技推广应用为重点的系列化服务,促进农村人才开发与技术进步。
为做到农业出课题,科技出项目,教育出人才,三者拧成“一股绳”,市政府在全市
15个经济开发示范点分别确立了“燎原”内容,面向全市各个乡镇,实行“上挂,横
联,下辐射”,在全市形成了“燎原”网络。
制定政策和制度,促进“燎原计划”顺利实施。①制定奖惩制度。规定年龄在15
-45岁的青壮年都是重点培训对象, 必须按计划参加学习,否则,职工不提资晋级,
农民不得经营或承包集体经济资源。②建立检查评比制度,实行奖励政策。市年终组
织检查评比,对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取得优异成绩的职业
学校、成人学校毕业生、结业生,提供深造的机会;对在农村搞科技承包的国家科技
人员和职业学校、成人学校教师,在工资待遇、生活安排及子女就业等方面给予优先
照顾。③实行技术考核定级和“资格证书”制度。经考核凡达到规定标准的学员,发
给相应的“资格证书”可以承包经营适度规模的农、工、副生产项目,并有评定农民
技术职称和获得农业生产资料的优先权;而未取得“资格证书”者,则不得承包经营
政府规定的某些经济资源,不能进入经济服务组织任职。
实践证明,实施“燎原计划”是促进教育改革、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
措施。 1989年全市开始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职业学校生源超过招生名额的3倍,有
6500名中级技术工人和7800名初级工人接受了岗位技术培训,12.5万名农民参加了实
用技术培训,农村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97%,省教委授予“扫盲先进市”称号。教、
科、农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促进了农村两个文明建设。
莱芜市被国家教委列为高层次实施“燎原计划”的联系点。
(张有广)
新泰市中共市委书记 公丕汉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延丰
市长 亓志文
市政协主席 朱尔敬
1989年, 新泰市有23个乡镇、办事处,面积1990.6平方公里,人口125.6万,其
中非农业人口21.6万。 全市工农业总产值达19.1亿元, 财政收入突破亿元大关,达
1023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563元。新泰市是全省重点花生产区和全国瘦肉型猪基地
县(市)。
大力改善办学条件 促进教育事业发展
新泰市从1979年开始以改善办学条件为突破口,加速发展教育事业,十年登上三
个台阶,成为全国校舍改造、基础教育和幼儿教育先进市。首先是在农村中小学采取
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的做法,大规模改建学校,1986年,全市农村中小学校舍达
到省政府规定的“六配套” 要求。 1987年开始建设标准化学校,现在这类学校已有
200多处。 在校舍改造过程中,建立了多渠道筹资机制。六年累计用于教育投资6961
万元,每年财政支出的38%以上用于教育事业,教育经费增长连年超过财政收入增长
速度。农村教育费附加征收通过工商、财税部门年年足额按时收缴。同时加快了对15
所国办中小学的改造,现已投资2550万元,完成建筑面积6.39万平方米,计划在1990
年再筹集资金1万元全面完成国办中小学改造任务。
全市上下尊师重教蔚然成风,为教育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市里先后为1000
名教师办理了家属农转非,为9870名教师评定了职称,对民办教师工资和口粮实行乡
镇统筹,推行民办教师退休制度。现在全市99%的适龄儿童、85%的青少年、70%的
初高中回乡毕业生分别受到小学、中学和职业教育。1984年以来,全市向大中专院校
输送人才每年增加30%,累计已达5650人。
新泰兴办教育的又一特点是树立从娃娃抓起的大教育观,具体表现在园所建设起
步早、归口早、普及率高等方面。从1976年开始抓幼教,1987年底归口教育行政部门,
与普通教育处于同等地位。园所建设采取分级办园、分类指导办法,农村村办为主,
鼓励厂矿自办, 厂村联办,现在全市有村办幼儿园907处,办园率达97%,基本达到
了村村有园所,校校有学前班。近几年着重建立合格稳定的幼师队伍,提高幼教质量。
先后两次调整了幼师队伍,重新聘用教师1917名,其中高中(中师)文化程度的占74
%。利用教师进修学校、职业中专、函授等形式培训师资2000人次,大大提高了教师
合格率和幼教质量。现在新泰已形成一个幼儿教育——普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相配套的教育体系。
(王光锋 刘炳新)
宁阳县中共县委书记 乔善泉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成才
县长 赵一民
县政协主席殷修明
1989年, 宁阳县辖8镇12乡,78万人口,总面积1170平方公里,耕地92万亩,人
口自然增长率为7.71‰。 全县工农业总产值7.56亿元,比1988年增长8.8%,其中工
业总产值5.04亿元,农业总产值2.52亿元,财政收入3872万元,比上年增长28.4%,
财政支出3712万元;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77亿元, 增长12.8%;出口商品收购总值
141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1元,增长2%;城乡储蓄110亿元,增长34.3%。
饲草青贮工作搞得好
宁阳县畜牧业在全县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1989年,在遭受百年不遇特大灾
害,粮食减产,饲料不足的情况下,由于大搞了饲草青贮,保证了畜牧业的持续稳定
发展,产值7177万元,比1988年增长12%,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88年的22.5%,
上升到28.4%。1989年全县青贮、氨化饲草13.9万吨,开展青贮、氨化的有536个村,
5.60万户,分别占全县行政村和总农户的86%和32%,食草畜禽(大牲畜、羊、兔)
平均比上年增加15.9%。
宁阳县人多地少,人畜争粮的矛盾异常突出。而宁阳县丘陵面积大,饲草多、农
作物秸杆丰富, 各种饲草近100万吨,现有畜禽仅能消化饲草30万吨,尚有60%多的
饲草得不到开发利用。 另据测算, 100万吨饲草经过畜禽转化为有机肥料, 相当于
2.15万吨氨肥,1.73万吨磷肥和1.65万吨钾肥,对促进农业的良性循环也将起到很大
的推动作用。但大量的农作物桔杆,不能直接喂养畜禽,必须经过青贮或氨化。为此,
县委、县政府利用各种形式,广泛宣传饲草青贮的重要意义,并于1986年提出了“一
年试点、两年推广、三年普及”的要求,层层建立机构,加强领导,青贮工作连续三
年翻番,达到部颁重点县的标准。
制定和落实饲草青贮政策。一是县、乡镇、村、户逐级落实任务,签订责任状,
制定奖罚办法,年终检查兑现。二是在机械、物资、技术方面给予支持帮助。1987年
以来, 全县无偿支援基层和群众铡草机76台,塑料薄膜5吨,柴油20吨,化肥50吨。
三是将畜牧业发展经费分配办法由按单位平均分配改为按完成任务好坏给予奖励。对
完成青贮任务的乡镇,每完成500吨奖100元,每超500吨奖200元,每建容量万斤以上
的永久青贮窖奖50元。几年来,县、乡两级用于以奖代补的奖励款54万元、化肥2000
吨、柴油800吨、农膜40吨。
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保证青贮质量。一是青贮之前,采取集中分散相结合的办
法,进行技术培训。二是青贮期间,全县统一抽调技术人员,分赴乡镇、村进行技术
指导,从作物收获的适宜期到秸杆运输、铡制、入窖、肥草配比、踩实、密封等环节
上加强指导,严格把关。三是改革青贮办法。土窖青贮,用农膜把饲草裹严,培土密
封;有条件的建设水泥永久窖,秋冬搞青贮,春季搞氨化、夏季沤肥,一池多用。四
是科学安排时间。青贮其间,正是“三秋”大忙。为了解决青贮和“三秋”争时间、
争劳力的矛盾,采取干部分工、劳力分线,实行“四集中、四突击”、即集中领导、
时间、劳力、机械,突击收获、运输、铡制、掩埋,边收边运边铡边贮,做到贮一窖
成一窖,保证了质量,加快了青贮技术的推广。
(许崇良)
肥城县中共县委书记 仲崇高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肖思瑞
县长 路玉山
县政协主席 母兴连
1989年, 肥城县辖17处乡镇, 总面积1263平方公里, 耕地94.88万亩,总人口
94.42万人。全县财政收入7316万元。工农业总产值15.57亿元。其中,县属工农业总
产值10.30亿元, 比上年增长22.7%,在县属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产值7.40亿元,
比上年增长37.5%, 农业总产值2.90亿元,比上年减少3.8%。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
额4.6亿元,职工平均工资143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00元。
发展工业生产
1989年,肥城县委、县政府在对经济工作的指导上,既强化了农业的基础地位,
又突出了工业的主导作用,促进了全县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他们在工业生产上主要采
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坚持了稳定发展方针,正确处理了速度与效益的关系和国家、集
体、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面对国家抽紧银根,压缩信贷的新形势,及时采取措施,
引导企业由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向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转变,由速度效益型为主,
向管理效益型转变,由依靠大量投入,向依靠科技为主转变;由单纯依靠银行贷款解
决资金问题,向自我积累,自我调整转变,有效地保证了工业生产的健康发展。二是
依靠稳定政策稳定企业。1989年,针对春夏之交北京发生动乱和反革命暴乱之后,干
部职工对政策产生一些疑虑和对正常经济交往认识上出现的偏差,按照省市要求,县
委、县政府较早地提出了“三不变,一不收”。正确处理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
开放,惩治腐败与搞好经济及企业党、政、工之间的关系,稳定了人心,稳定了干部
队伍,稳定了全县经济,稳定了改革大局。三是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在抓关键上,
突出抓企业管理、技术进步和影响企业发展的资金、能源等关键性制约因素。1989年,
全县有33个企业获得了国家二级和三级企业计量合格证书,有10种产品创省优部优产
品称号;有24个企业达到市级以上先进企业标准,县化肥厂晋升为国家三级企业。在
抓重点上, 重点抓了产值过1000万元、利税过100万元的骨干企业,在资金、能源、
原材料供应上实行了同步倾斜,优先扶持。同时,还投资5242万元,用于重点项目和
重点工程建设,完成了13项基建、技改和外向型项目,既发展了全县经济,又增强了
后劲。
(许文学)
东平县中共县委书记 刘静海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赵庆森
县长 韩振明
县政协主席 傅茂森
1989年, 东平县辖17个乡镇,共71.6万人。总面积1269.5平方公里,耕地92.75
万亩。全县工农业总产值5.72亿元,比1988年增长8.1%,其中工业总产值3.50亿元,
增长19.9%;粮食总产26.72万吨,比上年实际减产3.9%,全年农业总产值2.21亿元,
实际下降6.4%; 多种经营总收入达到4.99亿元,比上年增长21.2%;农民人均收入
441元, 比1988年增加15元;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额2641万元;财政总收入完成2351
万元,比上年增长16.95%。
大抓以治水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
1989年以来,东平县从本县实际出发,按照统一规划,集中连片,当前与长远结
合,土洋结合的原则,立足长期抗早抗灾,广泛发动群众大搞了以治水为中心的农田
基本建设。 截至年底,全县共铺开各类工程16682项,已完成14827项。新打机井801
眼,配套机井753眼,挖潜改造机井1733眼;新建调水工程38处,修防渗渠道689条,
维修和新建排灌站11处,改造涝洼地6612亩。共完成土石方1200万立方米,投工1080
万个,投资2312.3万元,扩大灌溉面积2.7万亩,改善灌溉面积9.4万亩,是近几年来
水利建设投资最大、投工最多、效果最显著的一年。在这项建设中,主要抓了以下几
项工作:(一)强化了对农田基本建设的领导。(二)突出重点,实行分类指导。集
中力量抓了四大片的建设:平原地区节水工程建设片,以机井配套为重点;东平湖库
区开发建设片,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实行旱涝并治;黄河滩区水利建设片,主
要抓了10处扬水站维修,新建一处;北部山区综合治理片,围绕抗旱保麦、保春播、
保林果、保人畜吃水,狠抓了打深井配套,修建渡槽管道调水工程。(三)制定和完
善了各项政策措施。一是多渠道增加了对农田基本建设的投入;二是实行以奖代补的
政策,对成绩突出的单位,给予物资奖和荣誉奖;三是坚持谁受益谁负担的政策;四
是对农户和联户投资维修或兴建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给予鼓励和支持。五是认真落
实了工程开发建设和管理责任制。
(梁瑛 解庆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