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4&rec=179&run=13

中共市委书记 于潮
副书记 邵桂芳 齐乃贵 孙嘉炼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于成风
副主任 王灿德 李汉※王鹤田 戴耀西 王华民 滕司宪 董建春 韩理 王荆玉
市长 邵桂芳
副市长 宋希焕 房忠昌 李惠信 张文玉 刘景云
市政协主席 远东
副主席 刘玉兰(女) 姜曰绍 王金源 钟华德 王文岳 杨明立 曾文戊 李在连 张
平治
┌────┐
│ 王振纶 │
└────┘
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高新亭
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李学义
1989年,潍坊市行政区域为3区、7县、2县级市,共283个乡镇、7 个街道办事处,
总面积1.7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834.2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2.32万人,占11.04%,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5.44‰,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83.38人。
1989年,全市人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
点”,坚决执行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方针,克服北京发生动乱和反革命暴乱的影响,
战胜了重重因难,使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都有了新的进展。全市国民生产总值、国民
收入、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分别达到130亿元、108亿元、310亿元、277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 分别比1988年增长5.6%、 5.4%、 13.3%和17.2 %。财政收入
10.29亿元,与支出平衡,略有结余。
农业获得较好收成。在遇到特大干旱的情况下,经过全市人民的艰苦奋斗,完成
农业总产值73.95亿元,在全省居第2位;粮食总产量406.86万吨,占全省的12.5%;
棉花总产量6.52万吨,占全省的6.4%;烤烟总产量14.17万吨,占全省的63%,出口
量占全国的50%;花生总产量13.64万吨,水果总产量28.77万吨,均居省内 3位之前;
蔬菜总产量208.52吨,行销全国24个省市区。农民人均纯收入670.5 元,比1988年增
加17.5元, 比1978年增长6.1倍。通过贯彻向农业倾斜的政策,农业基本建设取得明
显成绩,全年投工1.25亿个,完成土石方1.7亿方,控制水土流失面积1234平方公里,
扩大改善灌溉面积169万亩。 农业机械总动力352万千瓦,比1988年增长8.1%,农村
用电量8.72亿千瓦小时, 比1988年增长19.7%;原盐产量达到400万吨,比1988年增
长近1倍。
工业生产稳定发展,过高的增长速度有所遏制。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203.1 亿元,
居全省第3位,比1988年增长23%,增速回落了8.4个百分点;其中乡镇以上工业完成
产值139.1亿元, 增长12.6%。产品结构趋向优化,限制长线产品43种,重点支持短
线和基础产业产品142种, 开发填补市内空白产品485种,其中19种填补国内空白,2
项填补国际空白,形成了以机械、电子、纺织、造纸、化工建材等几个支柱行业为主,
包含30多个小行业的工业体系。 有105种产品获省优称号,潍坊预制构件厂生产的潍
菱牌环型预应力混凝土电线杆获国家金质奖;潍坊计算机公司生产的华光牌IV型汉字
激光精密轻印刷系统、 潍坊第二印染厂生产的十笏园牌13×2/26涤棉深什色府绸、
诸城布鞋厂生产的墨菊牌注塑男布鞋、 高密再生胶厂生产的夜鹰牌胎面再生胶等4种
产品分别荣获国家银质奖; 省优以上产品累计已达562种。乡镇及其以上工业实现利
税13.6亿元,比1988年增长8.1%。全部职工平均工资 1802元,比1978年增长2.5倍。
有27个企业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65 个企业晋升为省级先进单位。
经济环境和经济秩序向好的方向转化,做到了“四个初步控制”。一是固定资产
投资规模得到初步控制, 自1988年第四季度到1989年末, 停缓项目97个,减少投资
3.36亿元。二是物价上涨过猛势头得到初步控制,全市零售物价总指数上升16.3%,
上涨幅度比1988年回落了3.3个百分点,而且涨势逐月减弱,实现了“明显低于去年”
的目标。三是信贷规模得到初步控制,农业贷款、工商企业流动资金贷款比重上升,
乡镇企业贷款得到控制,固定资产贷款明显下降,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到40.01亿元。
四是流通领域的混乱现象得到初步控制,撤并公司182户,140 户改变了组织形式。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保持了好的发展势头。①企业改革不断深化。
全市有1088户县属以上企业全面落实了承包经营责任制,占同类企业的95%以上。并
在搞好承包兑现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完善承包内容和办法,对承包到期和提前完
成承包任务的企业,签订了新一轮承包合同或实行了滚动承包。企业兼并和企业集团
有所发展。至1989年底,全市已有26个县属以上企业被兼并,企业集团发展到42个。
②农村改革继续深化。为完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全市所有乡镇设立了专门机构,
使农业承包合同管理开始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多层次、多形式、多成分的农
村科技服务体系开始形成。通过推广诸城市贸工农一体化的经验,开始出现产供销配
套的新型农村经济形式。③利用外资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又有新的进展。通过贯彻对
外开放的政策,进一步改善了外商投资环境。全市批准利用外资项目39项,合同外资
金额3296万美元,实际使用外资1916万美元,比1988年增长 199%。“三资企业”发
展到48家,其中1989年兴办21家。全市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值达11.98亿元,养殖虾、
烤烟、冻兔、机制纸、钡盐化工、铜制品等12 种产品出口额居全省首位。接待外宾、
华侨、港澳台湾同胞共920批,6952人次,创292万元外汇人民币收入。
城乡市场日趋稳定,有效供给进一步增加。商业、供销部门,面对销售疲软、渠
道不畅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千方百计扩大购销,全市实现社会商品零
售总额57.06亿元,农副产品收购总值完成31.6亿元,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实现15.56
亿元,分别比1988年增长8.8%、11.3%和12%。
城乡建设取得新进展,重点建设得到加强。城市建设突出抓了供水、供气、道路、
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完成城建投资1.16亿元,比1988年增长16.8%。峡山水库
供水工程已累计完成投资3928万元,占计划总投资的42.7%,白浪河治理工程已收缩
布局全面结尾,部分景点已投入使用。又有6000户居民用上了煤气,城区气化率达到
68%。重点工程得到保证。全市重点工程12项,完成投资3.62亿元。其中:潍坊柴油
机厂万台斯太尔柴油机已正式投入生产,潍坊纯碱厂60万吨纯碱生产已进入试车阶段,
1.3万门市话程控工程建设进展顺利。 通过强化环保工作,环境污染得到一定控制,
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科技事业取得重大进展,科技成果喜获丰收。科技队伍不断壮大,全市共有各类
专业技术人员17.7万人, 其中被评为高、 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分别为 2991 人、
27693人。取得重大科技成果252项,其中YG814织物光泽仪、胎儿胰岛移植治疗I型糖
尿病等12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1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54项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131项发明申请了专利, 80项发明获专利权。诸城市卫生防疫站和潍坊市医学研究所
研制的“应用金葡萄A 蛋白协同凝集试验早期快速诊断流行性出血热方法”获国家发
明四等奖,潍坊造纸总厂的“高填料造纸工艺”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40万
亩吨粮田技术开发和200万亩带动田,增产粮食3.3亿公斤;通过工业新产品、新材料、
新工艺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增加产值5.7亿元,4300 多名科技人员参加农业技术承包,
累计增收3亿多元。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小学教育已经普及,有普通中学822处,在校学生41.41万人,
向国家输送大中专毕业生10055人, 约占全省的15%;各类中等专业学校21处,在校
生12983人,职业技术学校84处,在校生43505人;高等学校3所,在校生 4457人。通
过整顿办学秩序,改善了育人环境,教育质量提高,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公办学
校校改竣工面积46万平方米,占全市校改任务的58%,有3102处学校达到了电化教育
三类以上标准。
文化事业有了较大发展。通过“扫黄”,文化市场繁荣,政治思想战线出现新的
转机,全市共发表各类文艺作品2260多件,其中省级获奖的75件,全国获奖的86件,
分别为1988年的3倍和7.8倍。有两件作品在全国第七届美展中获银牌和铜牌奖,创作
的现代戏《盼儿记》 演出总场突破400场,受到国家有关部门领导的重视和赞扬。全
市乡镇全部建起了文化站, 群众文化生活活跃。电影发行收入388万元,专业剧团收
入110万元,分别比1988年增长40万元和50万元,增长幅度居全省首位。
卫生、 体育事业取得可喜成绩。全市拥有各类医疗机构957个,取得医学科研成
果15项, 其中14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职业道德建设和预防
保健工作也得到加强。潍坊市运动员在省以上体育比赛中,共夺得金牌36枚、银牌41
枚、 铜牌61枚。其中获全国冠军3个、亚军4个,有1人次破1项全国青年纪录、3人次
破3项省纪录。 还成功地举办了第六届国际风筝会和第三届全国风筝邀请赛。到1989
年底,全市已有昌乐、高密、诸城三个县(市)成为全国体育先进县。
治理整顿促进了政府廉政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通过贯彻省委在昌乐召开的廉政
建设现场会议精神,各级政府从提高认识,健全制度入手,不断完善监督机制,坚决
惩治腐败、 狠刹各种不正之风。 全市行政监察机关受理举报1900多次,集中查处了
240多起违纪案件,处分干部152人。广大干部的整体素质有很大提高。在民主建设方
面,市政府自觉接受人大常委会监督,就重大决策及时向市政协、各民主党派通报情
况、征求意见。政府及各部门实行了政务公开、建立新闻发布会制度,提高了工作透
明度。 通过加强信访工作,设立市长电话和深入基凄现场办公,派市直机关200多名
干部到贫困地区包村等多种形式,密切了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普法教育继续深入,
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保持了社会秩序的基木稳定。
(孟庆云 李长山)

推行环境目标责任制促进环保工作发展
1989年,潍坊市在总结1988年县(市区)长环保责任制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认真
贯彻《环境保护法》 ,在全市全面推行环保责任制,环境质量大为改善,荣获全省4
个试点城市环保责任制检查验收第1名的成绩, 邵桂芳市长被评为“全国环保工作带
头人”。
1989年全市用于污染防治总投资3499.9万元,比1988年增长29.9%,完成污染治
理项目157项,新增处理能力为:废水每天2.74万吨,废气每天429万标立方米,废渣
每年3500吨。年节水672.6万吨,增加经济效益607万元,全市消烟除尘更新改造锅炉
57台, 窑炉41座, 已建成烟尘控制区16处, 35.8平方公里, 集中联片供热53处,
144.8万平方米,大气环境质量有了改善。据监测,大气中氮氧化物比1988 年降低了
4.6%,二氧化硫降低了21.5%,总悬浮微粒降低了2.1%;市区22条主要交通干线平
均噪声为69.8分贝,降低了3分贝。
潍坊市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是层层签订责任书。根据1989年应完
成的环保指标,由市长与县(市区)长,县(市区)长与乡镇长、企业负责人逐级签
订环保责任书,分解指标,落实责任。其次是环保部门成立责任书专门班子,加强监
督检查,为市政府当好参谋,解决关健问题;再次是严格考核验收标准。防止搞形式
主义,在全市形成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局面。并根据环境目标的内容既
全面,又突出重点的原则,重点加强了行业污染治理。具体做法是:
①突出抓水污染防治。水污染严重是潍坊市最突出的环境问题。市政府将纺织印
染、小氮肥、肉类加工等一批污染重、影响大、治理难度大的重点污染源分别列入了
市长及县市区长环保责任书,使各级政府领导和治理项目单位,明确了任务,增强了
责任感和紧迫感,从而自觉加大措施,克服因难。到1989年底,所定水污染治理项目
指标全部按期完成。全市所有的氮肥厂全部实现了两水闭路循环,纺织印染行业的废
水处理率达到60%,肉类加工行业的废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据统计,全年仅市长
责任书的12个水污染治理项目投资就达912.6万元, 可新增废水处理能力每天2.04万
吨,年节水408万吨,对减轻污染、缓和全市用水紧张的矛盾起了重要作用。
②加强预防措施,强化建设项目和治理设施的管理。预防新污染源的产生,是提
高环境质量的积极措施。潍坊市明确把“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和污染治理设施同时设计、
同时施工、同时投产运行”的三同时执行率100 %作为指令性指标列入了各县市区长
环保责任书。各县市区政府又将责任分解到各有关部门,如建设项目单位若不填报环
境影响报告书(表),计委不立项,建委不批开工报告,银行不予贷款,工商部门不
办营业执照。这样各司其职、齐抓共管,使全市“三同时”执行率,大中型建设项目
达到100%, 小型建设项目达到96.2%。污染治理设施运转率不断提高,1989年底达
到80.9%。
③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文件精神。 潍坊市把乡镇企业不得新上国发(1984)135号
文件明令禁止的污染严重的生产项目,作为一项硬指标,落实到各县市区长责任书。
各县市区长又与各部门、乡镇签订责任书,克服了乡镇企业管理软弱无力的现象。如
1988年底前后,青州市部分村庄出现一股“土炼油热”,管起来很 手,青州市政府
责成环保、公安、工商、乡镇政府等部门联合行动,强行拆除了10多处土炼油装置,
并进行了罚款,杜绝了此类事情的再次发生。据统计,全市1989年乡镇企业没新上一
处污染严重的项目。同时还关停了5 处原有的碱法造纸制浆车间和一批污染严重的生
产厂点,获得了“山东省乡镇企业污染源调查一等奖”,使乡镇企业环境污染的问题
也得到了有效控制。
(徐鹏志 李长山)
沿海经济开发蓬勃发展
潍坊沿海地区位于渤海莱州湾底部以南,包括潍坊市所辖的寿光、寒亭、昌邑三
县区北部的浅海、滩涂和滨海平原三部分,海岸线长113公里,总面积2400 多平方公
里,这里资源丰富,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几年来,沿海地区广大干部群众,按照市
委市府提出的“全面规划、综合开发、突出重点、带动其他”的发展战略,抓科技、
抓管理、抓政策、艰苦创业,使开发建设取得了蓬勃发展的崭新局面。
①原盐生产有了突破性进展。1989年,全市生产原盐400万吨,占全国产量的1/
7,比1988年增长近1倍,创历史最高水平;实现利税1.71亿元,比1988年增长15.5%。
到1989年底,全市已形成450万吨原盐生产能力,成为全国最大的海盐生产基地。
②盐化工生产由过去零打碎敲的发展,转变为有计划、有目的、综合全面的发展,
向建设规模大、水平高的盐化工基地的目标迈进。现已建成盐化工企业17处,生产19
种产品,并逐步向相互配套、产品系列化方向发展,1989年生产溴素3450吨,比1988
年增长130%; 溴素的生产能力达到5800吨,成为全国最大的溴素生产基地;溴系列
产品产量完成603吨,比1988年增长244%。年产60万吨的纯碱厂己投料试车,其他盐
化工产品也比1988年有较大提高。
③海水养殖走出了扩面积、上能力阶段,开始走上抓管理、上水平、增效益的轨
道。1989年对虾总产量达万余吨,规格平均为12.5厘米以上,比1988年增大1 厘米;
出口成品对虾2991.65吨,比1988年增长50%。全部食品交货值1.2亿元,占全市出口
收购总值的10%;同时,寿光还利用太阳能进行亲虾越冬的试验获得成功。全市对虾
育苗达到自给有余, 并有70%的虾苗实行了暂养,斤虾饵料由往年的4- 5斤降低到3
斤左右,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④农林牧业稳步发展。1989年,在遇到特大干旱的情况下,生产粮食4 亿斤,棉
花60万担。 林地面积发展到9.9万亩,比1988年增加1.3万亩;枣粮间作5.5万亩,比
1988年增加3.3万亩,果品产量达1万吨,比1988年增长39%。昌邑县卜庄乡引种沙 
成功,通过省级鉴定,为绿化盐碱荒滩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到1989年底,沿海地区牲
畜存栏量达到9.6万个标准畜,比1988年增长了21.5%。
⑤基础设施建设开始向标准化、规范化、网络化、提高整体功能方向发展。为适
应沿海经济开发建设的需要,1989年已基本建成了环海公路的12座大中型桥梁,拓宽
了益羊公路,铺设了央子港进港柏油路面,建成开通了一批盐区公路,使沿海地区公
路总里程由1986年的216.7公里,提高到现在的491.1公里。潍坊北港一期工程(20万
吨能力)已经完成并开始营运。开工建设的7座小电厂,已有5座建成投产,发电能力
3.45万千瓦。沿海城镇建设速度加快,面貌有了很大变化,引黄济青沿海段提前优质
完成,按时送水,初步缓解了沿海县区淡水资源紧缺的状况。
开发建设取得的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给潍坊市沿海地区注入了新的生机
和活力。1989年,这一地区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5.2亿元,比1988年增长44.8%,占全
市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88年的6.5%提高到8%。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战略规划,
这一地区将最终建成为“以工业为主、工农贸并举、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外向型,
综合性的经济开发区”。
(李长山 高金铸)
潍城区中共区委书记 王玉芬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国勋
区长 梁吉人区
政协主席 唐昌星
1989年,潍城区辖10个乡镇、7个街道办事处,307个村委会,98个居民委员会,
52.87万人口, 其中城镇非农业人口27.92万人。总面积355平方公里,其中郊区面积
为56.9平方公里,耕地29.4万亩。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17‰。全区工农业总产值10亿
元,比1988年增长19.3%,其中工业总产值9.02亿元,比1988年增长21.6%,农业总
产值9819万元,比1988年增长2%,粮食总产1.3亿公斤,比1988年增长4. 8%,农民
人均纯收入809元,比1988年增长8.6%。全区财政收入6783万元,城乡居民储蓄6.65
亿元,其中城镇储蓄5.59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6.42亿元,出口商品收购总值5183
万元。 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396万元,比1988年减少69.2%。城市建设综合开发投资
额完成2624万元,比1988年增长4.1%。
潍城区社区服务社会化网络化
潍城区是潍坊市的市中区。为了搞好区域内的服务工作,从1988年开始,区政府
对街道管理体制和街道企业进行了改革,理顺了各方面的关系,明确了职责,激发了
广大街道干部的工作热情,使全区街道工商企业发展迅速,增强了社区服务的实力,
使之走上了管理社会化、结构网络化、工作规范化的轨道。到1989年底,全区的专、
兼职的服务队伍已扩大到1300多人, 初步形成4大服务系列,即:建成烈军属服务站
83个, 活动中心7处,服务小组98个,形成了街办居委会两个层次,党政群工团“五
位一体”的服务网络。老弱病残的服务体系,建老年人服务站37个,活动中心58处,
包护组37个,并通过各种途经安置残疾人300多名。居委会办有服务网点408个,服务
项目40多种。成立红白理事会83个,婚丧服务店(组)15个。
潍城人口出生减少 晚婚、晚育率提高
1989年初, 全区总人口51.5万人, 年末总人口52.87 万人。 1989 年全区出生
6459人, 比1988年减少1015人。出生率12.38‰,比1988年下降2.32‰,人口自然增
长3739人, 自然增长率7.17‰,比1988年下降1.83‰。晚婚率提高6.8%,晚育率提
高12.3%。完成了《人口目标责任书》规定的出生人数、出生率、自然增长率、晚婚
率、晚育率五项指标。
这个区所以完成人口计划,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①通过逐级签订《人口目标责任书》,加强了人口计划观念,多数乡镇、街办工
作主动;同时实行“生育证”制度,有效控制人口增长,使1989年出生人数比市下达
的人口指标减少1541人。
②严格执行生育政策。从严掌握二胎审批标准,计划内二孩出生数比1988年减少
655人,其中“间隔式”二孩出生人数减少559人。
③深入贯彻落实《山东省计划生育条例》,加强晚婚、晚育宣传教育工作,严把
结婚、生育关,有效地缓解了生育高峰。
④开展了计划生育治理整顿工作。彻底清理已婚育龄妇女的底子,把落实节育措
施作为工作重点,对完成人口计划起了一定作用。
(潍城区史志办)
坊子区中共区委书记 孟庆臣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牟振生
区长 贾东起
区政协主席 李永祺
1989年坊子区辖9个乡镇。23.63万人,总面积361.7平方公里,耕地32.97万亩,
人口自然增长率8.46‰。全区工农业总产值5.91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4.42亿元,比
1988年增长34.1%;农业总产值1.19亿元,比1988年降低1.6%。农民纯收入717元,
比1988年增加100元。 全区财政收入2132.8万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24亿元,人均
存款526元, 比去年增长33.2%。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64亿元, 出口产品收购总值
1740万元。
战胜自然灾害,喜获农业丰收
1989年坊子区干旱、风雹、病虫害等多灾并举,尤其干旱严重,为历史所罕见,
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困难。由于全区上下齐奋力,夺得了历史上第二个丰收年。粮食
总产达到9.72万吨,黄烟总产5461吨,棉花总产610吨,花生总产3416吨。
是年,坊子区委、区政府向全区人民明确提出以农业为基础,实行“固本兴农”
的战略方针,集中主要精力办好农业,把农业摆到首要位置,保证了农业的稳定发展。
在农业生产中,以治水为重点增加农业投入。始终抓住水这个农业的最大制约因
素,打兴修水利总体战,实现六个转变。即由过去的注重秋冬大干转变为长计划,短
安排,四季不停闲;由过去的重建轻管转变为建管并重,加强管理,充分发挥现有设
备的最大效益;由过去的重挖轻节转变为开源节流并举,发展塑管、防渗渠道,保重
点,促一般,实行计划用水;由过去的单纯找水转变为治水与改土结合,以改良土壤,
增强保水蓄水能力;由过去单一的靠集体组织水利建设转变为区、乡、村、户一齐上,
大打总体人民战争。在确定主攻方向和治水重点的同时,因地制宜,开发水源。落实
以奖代补,先干后补,水利设施有偿转让,井随地走等有效措施,较好地调动了群众
治水积极性。 年内全区向农业基本建设投资954万元,投工129.5万个,新打机井302
眼,大口井90眼,小土井760眼,修塘坝23座,新建水库一座,扬水站4处,改善扩大
浇水面积2万亩,全区年底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4万亩。
科技兴农,是坊子农业稳步发展的又一个主要环节。在改变传统种植业的基础上,
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建立健全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对农民进
行科技教育和培训,在提高农民素质和科学种田水平的基础上,重点抓了占耕地面积
2/3的中低产田开发,在狠抓旱薄地小麦开发,吨粮田开发,间作套种、立体种植、
有机旱作、地膜覆盖,农作物病虫综合防治,配方施肥等同时,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
作业。年内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0.89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 3179台,农村用电量
2173千瓦时,较好地改善了农村生产条件,增强了农业后劲,给农业增产注入新的活
力。在干旱严重的情况下,1989年粮食亩均产量比1988年提高16公斤。
对区直机关,要求固农、支农、帮农、强农,实行科学指导,强化服务意识。针
对农业生产的季节特点,坚持工作超前安排,干春季,想夏季,忙着“三夏”,安排
“三秋”,秋天落实冬天大干的规划,互相衔接,环环紧扣,为整个农业生产赢得了
主动,为大旱之年喜获丰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任光明 董兴周)

寒亭区中共区委书记 王光明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光明(兼)
区长 孙承志
区政协主席 杨学洪
1989年,寒亭区辖6镇6乡,34.5万人。总面积810平方公里,耕地56.8 万亩。人
口自然增长率为8.45‰。全区工农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6.27亿元,其中农业
总产值1.72亿元,工业总产值4.55亿元,财政收入3787万元,较 1988 年增加1643万
元。出口商品收购总值4863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23亿元,职工平均工资1627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743元,比1988年增加65元。城乡年末储蓄余额1.78 亿元,其中农业
居民储蓄0.98亿元,农民人均储蓄320元。
坚持以农为本 粮棉持续增产
寒亭区是沿海开放城区,工副业发展速度快,效益高。1988年工业总产值已占工
农业总产值的73%,但区委、区政府仍坚持以农为本全面发展的方针,继续贯彻向农
业倾斜政策,1989年,在连续14年干旱和遭受风、雹、虫、海潮等多种自然灾害的情
况下,又夺得了粮棉大丰收,实现了“夏增、秋增、全年增”的奋斗目标。粮食总产
达到21万吨, 平均亩产596公斤;棉花总产4939吨,平均亩产60公斤,农业总收入达
到3.1亿元。区委、区政府加强农业,确保粮棉持续增产的措施是:
发挥集体统一经营的作用。全区各级党委、政府把搞好村级服务作为常年工作重
点,突出地抓了农业生产的统一耕、统一种、统一浇、统一购买生产资料、统一品种
布局、统一技术指导等几个统一。切实解决了单家独户办不好和办不了的事,加快了
农业发展的进程。
狠抓“两改革”、“三条措施”及“四个开发”。“两个改革”:在夏玉米种植
上,改直播为套种,改不加行为加行,改点播为条播,套的早,套的多,种植密度每
亩平均为3500株, 最高单产达到827公斤。小麦种植改大畦埂为小畦埂,改密植为精
播, 改不留套种行为留2个套种行。全区小麦在春旱连冬旱,冬旱接秋旱的情况下,
平均单产达到310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
“三条措施”:一是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全区进行了土壤化验推广,优化了配
方施肥,推广了秸杆还田,增强了农业生产后劲。二是抗旱治水。1988年秋种时,除
增加物质投入外,重点抓了造墒播种,把足墒播种放在各项措施的首位,全区造墒播
种面积达到29万亩,占小麦总播种面积的98%。1989年,新打机井5548眼,修防渗渠
道143公里, 建蓄水池59个,完成引黄配套工程挖土石方2605万立方,扩大灌溉面积
15万亩。 三是狠抓以增加施肥量为重点的投入。 全区小麦追肥量比1988年平均亩增
11.3公斤,玉米平均亩增23公斤,全年化肥总用量比1988年增加1000万公斤,增长28
%。
“四个开发”:一是黄淮海平原农业科技开发,在高里、双杨2 个镇落实小麦科
技开发8万亩, 采取市、区、乡(镇)三级领导和科技人员集团承包的方式,当年见
成效, 小麦单产达到416公斤。 采取同样承包方式,夏玉米科技开发8.4万亩,单产
440公斤。二是“丰收计划”开发。1989年,承担农业部10 万亩小麦丰产田开发任务,
采取综合丰产措施,平均单产达414公斤。三是吨粮田开发,全区有2万亩吨粮田,10
万亩带动田。平均小麦单产458公斤,玉米单产560公斤。四是10万亩玉米高产开发。
平均单产452公斤。 由于区委、区政府既重视了点上的开发实验,又抓住了科技成果
在面上的推广应用,使全区粮棉持续增产。
(于兆岁)
昌邑县中共县委书记 赵凤池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张占博
县长 董法进
县政协主席 王德仁
1989年,昌邑县辖8镇14乡,66.5万人。总面积1578.7平方公里,耕地110.6万亩。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07‰。全县工农业总产值19.74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为16.63亿
元, 农业总产值为3.1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9%、16.5%和3%;财政收入6967
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4.32亿元,出口商品收购总值1.3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750元;城乡人均存款593元。
转变职能建立服务实体公司效果显著
昌邑县是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县。县委、县政府把对企业主管局(公司)的改
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和县级机构改革的突破口,从转变职能入手,将商业、粮食等13
个局、行政性公司改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照章纳税的经营服务型实体
公司,变三级管理为二级调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随着承包制的推进和改革的深化,企业成了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和经营者,这就
使主管企业的行政局(公司)与企业和政府部门之间的矛盾日渐暴露。它不仅是政府
部门的“蛇足”,而且是企业的二层“婆婆”。职责重叠导致互相推诿扯皮的现象不
断发生。鉴于此种情况,县委、县政府决定对13个行政局(公司)进行彻底改革。①
围绕转变职能这个关键,确定改革的总体方案,做到又“收”又“给”。所谓“收”
就是收回这些局(公司)代表政府行使的对企业的劳动人事、财务管理等行政职能,
所谓“给”就是给予应有的宏观调控权力;②根据行业特点,设计不同的实施办法。
如对商业、 供销等7个部门,采取“双挂钩、双取消”的方法,即自身效益、成员企
业效益与工资总额挂钩浮动,取消财政拨款和向企业收取的管理费,实行双指标考核,
统算奖惩。而对丝绸公司,除在县内采取上述方法外,保留市以上业务部门收取管理
费。③强化综合职能部门,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对政府各经济综合部门进行了配
套改革,使之承担起原企业主管局(公司)转移过来的一些行政职能。
实行了行政局、公司转经济实体的改革之后,收到了十分明显的效果。一是减轻
了国家和企业的负担。仅半年的时间,13个实体性公司除节约财政开支20万元,减少
企业管理费170万元外, 还向国家交纳利税50多万元;二是变行政干预为指导服务,
增强了企业的活力;三是增强了机关人员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四是发挥了集团优势,
拓宽了经营服务渠道。
(董云卿)
高密县中共县委书记 王在辉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在辉(兼)
县长 姜玉生
县政协主席 张凤玉
1989年, 全县辖29处乡镇, 总面积1605.55平方公里, 耕地135.3万亩。 人口
82.84万人, 比去年增加1.43万人。 1989年财政收入6857.4万元,工农业总产值15.
94亿元,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63亿元,出口商品收购总值7209 万元。职工人均工资
161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24元。城乡居民人均存款315元。比去年增加24.5%。
群策群力大搞水利建设
高密地处平原,农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棉花以优质高产而闻
名全国。1989年,继连续战胜14年旱灾之后,县委、县政府又及时制订措施,发动全
县干部打井挖水、完善水利配套工程,利用多种形式投入抗旱运动。各地群众根据本
地的地质水文特点,发挥自己的智慧才能,创造了拦、蓄、保、挖和截、引、强调配
套等多种方法,采用了小口径多管井、大口径多管井、漏沙管组合井、独眼井、火罐
井、多管井下卧、截潜流蓄水井等先进技术,全年新打机井4375眼,大口井3199眼,
方塘667座, 多管井1726组,小土井1.69万眼,手压井6812眼。同时,组织各乡镇修
复启用原有的水利设施:南部,发动3处乡镇4000 多名劳力对王吴水库西灌区7000多
米干渠进行了清淤,并采用先进防渗技术衬砌砼“U ”型防渗渠道1000多米;西部,
发动9处乡镇,投工11万个,对峡山水库四屯灌区干渠1.18 万米进行清淤;西南部潍
河、东部胶河,沿河打组合并截潜流,复活了5处扬水站,还冲洗机井434则比修复大
口井2710眼, 加深方塘884座,搭坝截流84处,建扬水站 3处。还利用引黄济青工程
经过县境的有利条件, 投资140多万元,建立了两条引黄输水线,由县境西北和平度
市亭口引入本县农作区,开明渠以便引水灌溉,在明渠周围开挖排水沟,使之纵横田
间,首尾衔接,与河道相通,实行旱涝并防,旱时引水入沟,浇灌农田,涝时可利用
水沟排水入河。1989年还新打自来水井22眼,借井联井19眼,新增供水能力7000万吨,
并投资265万元,于县城南建水处理厂1处。新水源的开挖和水利设施的配套及修复启
用,为高密战胜农业干旱提供了条件,也为企业生产和城镇生活用水提供了保证。在
治水抗旱中,还把绿化,淡水养殖与水利建设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蓄水养鱼,如马旺
水库大规格鱼种育苗、王吴水库网箱养鱼、夏庄镇四店村池塘养鱼等,很有成效。在
河堤、塘坝、水渠栽杨植柳,既巩固了水利设施,又绿化、美化了环境。
1989年,高密县水利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全县灌溉面积由原来的91.3万亩扩
大到92万亩。随着水利建设的加强,在大旱之年,又获得粮食37万吨,棉花26万担,
花生8560吨的好收成,并为今后继续完善加强水利建设,夺取农业大丰收,奠定了坚
实的基础。
(栾世杰)
诸城市中共市委书记 陈延明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崔功甫
市长 黄存福
市政协主席(缺)
1989年, 诸城市辖15镇12乡,总面积2182.7平方公里,161.4万亩耕地。101.33
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97‰。工农业总产值20.43亿元,比上年增长10.5%。社
会商品零售总额6.32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值2.48亿元,比
上年增长17.3%。粮食总产66.76万吨,比上年增长2.9%,农民人均净收入 753元,
比上年提高9.4%。
推行贸工农一体化 把城乡改革引向深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诸城市农村经济发展较快。近几年,由于开展商品生
产“大合唱”,推动了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但是,城乡经济深层次中的流通与生产
环节、农业生产与城市加工业分离以及小生产格局与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矛盾随之显
露出来。为了解决这些矛盾,近几年,市委、市府根据中央关于沿海地区要逐步形成
“贸工农”型生产结构的指示精神,结合诸城实际,抓住商品市场容量增加的良好机
遇,在大力发展养殖业的同时,大力开拓畜产品主体市场和加工基地,建立起良种繁
育、饲料供给、疫病防治、加工储运四大服务体系,把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联结起来,
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使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融为一体,实
现城乡之间、农工贸之间的优势互补、利益互补、促进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的有效结
合, 有利于建立新的宏观调控机制。1989年与1978年相比,全市粮食亩产由577斤提
高到1335斤。在粮田面积调减42万亩的情况下,总产量由7.2亿斤提高到13.35亿斤。
经济作物收入由6855.5万元增加到2.7亿元, 翻了两番,近三年,市级对农业的无偿
投资共计3600万元,其中市直经济部门和龙头企业的投入达2100万元,占53.5%;市
级为建立健全农业配套服务设施,共投资1136万元,并为引进先进的科技和大面积推
广创造了有利条件。现在,一体化体系内80%以上畜禽和95%以上农作物实现了良种
化,全市畜牧业实行规模饲养的畜禽已达到10余种,肉类产量占总产量的40%以上。
以生猪为例,建立起49处规模饲养场,每处年平均交售生猪1000头左右。
在贸工农一体化,商品生产“大合唱”不断深化的过程中,诸城市做到了以国际、
国内两个市场为导向,以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千家万户的家庭经营为基础,
通过社会化服务和利益吸收,使农工商贸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互惠互利的经济
利益共同体,使一体化的主体结构包括:以农户和村级集体经营为主体的农副产品生
产基地;以城乡工业和商贸企业为主体的农副产品加工经营体系;以政府职能部门为
主体的宏观调控体系。这样,为城乡改革的配套和不断深化,找到了一条现实的途径。
到目前,全市从事农副产品加工的大小龙头企业发展到855 家(其中市直38家,乡镇
109家,村办700多家),拥有固定资产3.44亿元,从业人员近10万人,从而增强了加
工能力。1989年,市直龙头企业已建成粮油、畜禽、烟草、果品、蔬菜、饲料等生产
加工流水线34条,乡(镇)、村各类农副产品加工厂、点达到1000多个,到1989年底,
全市加工能力粮油达22万吨, 肉类5.6万吨,饲料 15万吨,烟草复烤1万吨,各类罐
头15万吨。同时,发展了10 多处综合利用加工厂,把畜禽下脚料加工成裘衣、皮褥、
骨胶、骨碳、羽毛粉、血粉、胆红素、胆素钠、饲料添加剂等几十种出口创汇产品。
1989年,各级龙头企业加工农副产品实现的产值达7.34亿元,利税4200万元,分别占
全市工业产值和利税总额的56%和57%。随着龙头企业建设的发展,对外开拓市场和
对内引导生产的能力不断增强。1989年,该市建立较为稳定的农副产品供销关系的省
市已发展到20多个,并直接与1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外贸关系。1989年,农民通过流
通渠道出售产品3.97亿元,比上年增长21.3%;农副产品及其制成品、半成品出口额
1.27亿元,占全市出口额的60%以上。
为保证贸工农一体化的健康发展,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推行贸工农一体化列入重
要议事日程,对重大政策措施,经集体讨论决定后,由主要负责同志组织实施,并建
立了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联合办公制度,做好协调和调度工作。对乡(镇)、村,
注意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帮助基层干部牢固树立“领导就是服务”的思想观念,多办
实事,为群众排忧解难;加强宏观决策,把各个层次、各种形式的产供销一条龙体系
纳入全市经济一盘棋之中,对重大问题,及时作出决策。如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抓住
市场机遇,立足当地资源,大力发展了纺织和食品行业;完善了纺、织、染、衣生产
加工系列; 搞好肉蛋奶的精深加工,同时扩建了万吨玉米淀粉厂,新建了3万吨地瓜
淀粉厂和年产500吨的乳酸厂。 1989年,根据多年来猪肉市场的变化规律,市制定和
落实了稳定生猪生产的措施,适当调整毛猪收购价格,以平价饲料粮补贴给母猪饲养
户,缓解了矛盾,稳定了猪源。在处理好龙头企业与参与一体化配套服务系统和部门
的关系中,做到明确责任,分工协作,有偿服务,兼顾各方面利益。1989年,仅市直
龙头企业就分别支付各服务单位代收代存费41万元, 防疫服务费100多万元,生产指
导费95.4万元;同时,处理好龙头与农民的关系,通过合理让利的办法,把加工和流
通环节的一部分好处让给农民,龙头企业通过预付定金、提供贴息贷款、赊售种苗等
形式,扶持农民发展生产。
(诸城市史志办)
五莲县中共县委书记 李明启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贺炳忠
县长 孙长华※ 徐善来
县政协主席 王聚先
1989年,五莲县辖6镇16乡,49.39万人口。总面积1442.7平方公里,耕地62.2万
亩。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5‰。全县工农业总产值7.84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 5.35亿
元,农业总产值2.4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加10%、13%和6%;财政收入 2899万元,
财政支出3531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58亿元,出口商品收购总值6295万元;农民
人均纯收入687元;城乡人均存款441元。
后梭头村两个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五莲县后梭头村有173户,670口人,村党支部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
设常抓不懈,使后梭头村的社会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1988年,被命名为“省级文明
单位”。该村支部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领导作风民主,政务公开。每临重大决策,村党支部、村委会均先提出主导方案,
让党员讨论,广泛听取村民意见,然后再拍板决定,张榜公布。并组织了支部工作监
督小组及时搜集和反映群众意见。做到了问题矛盾不积存,不激化,不上交,已连续
6年没出现过人民来信和上访人员。
发挥党员先锋作用,密切党群关系。村里从第一任党支部书记上任起,就树立了
勤政为民的工作作风,就连到公社开会也推着小车为集体推回化肥农药来。现在这种
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1982年开始,村里25名党员与153户村民挂钩联户,帮思想,帮
智慧,帮技术,扶贫济困。党员的模范作用,密切了党群关系,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
力和吸引力,仅1982年,就有4名村民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在村民中开展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创四户
(遵纪守法户、 卫生户、 精神文明户、双文明户)活动。村里每年还在青年中评选
“四有” 青年7-8名,在妇女中开展争创好小姑、好熄妇、好婆婆、好妯娌活动。村
里建立了“干部创业簿”“党员成绩册”,还建有姑娘媳妇档案等。法制教育已形成
制度,村里多次组织党团员和青年进行法律知识考试。每逢长期在外人员回村,党支
部总是让他们汇报思想,补上法制教育课。在后梭头村,团结互助、拾金不昧、舍己
为人等道德规范已为绝大多数人自觉实践。村里连续多年没有出现过失窃现象,30年
没有发生过刑事案件。1982年以来,没出现过上街吵架的,没出现过因邻里纠纷、家
庭纠纷找干部告状评理的。好些地方存在的农村干部两大愁(计划生育和交提留款),
在这里已成顺茬。 最近12年,没出现过一例计划外生育。每年集体提留款,不出3天
就全部交齐。 1989年麦季,全村只用3个小时就超额2000斤卖完全年的任务粮。团支
部书记王义年,为腾出时间帮助村民发展蔬菜等生产,退掉了自己承包的菜地,个人
心甘情愿减少收入2000元。讲文明树新风,已成为村民的生活规范。在后梭头村,求
神拜佛、卜卦算命、看风水查日子等迷信活动和买卖婚姻、近亲结婚等陋习流弊已经
绝迹,土葬也己根除。村里成立了红白事理事会,统一为村民服务。村里建有党员之
家、妇女之家、青年民兵之家,常年开展健康文明的文体娱乐活动。
教育为本,科技先行。村里投资13万元,建起一所五莲山区标准最高的小学。3-
6周岁的孩子,全部进入幼儿班和学前班。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连续多年100%。1989
年, 有4名初中生升入中专。1984年,团支部发起组织了蔬菜研究协会,后又陆续成
立了林果研究协会和农业技术服务协会,推广新技术、新成果10多项,光蔬菜一项就
年增收12万元以上。
发展经济,建设家乡。几十年来,村干部带领群众治山整地,植树栽果,兴修水
利,筑路架桥,大干不止,生产条件明显改变,使后梭头呈现一派山青水秀,林茂粮
丰的新气象。 1986年村庄完成了统一规划,新辟3条主街,其中一条为花园街,大街
小巷皆用白砂铺垫,村民庭院中大部栽植了葡萄和花卉。全村现有耕地650 亩(其中
水浇地500亩),年总产粮食37.3万公斤,花生16.3万公斤,有各种果树3.7万株,年
产果品75万公斤。 有村办企业4处,年产值60万元。自1986年以后,村民人均收入每
年以百元左右幅度增加,1989年达1010元,全村已没有人均收入600 元以下的户。人
均存款500元。
花岗岩开采加工规模日渐扩大
五莲地处沂沭断裂带、胶南隆起及胶莱盆地三大构造单元结合部,花岗岩储量约
在1亿立方米以上。 矿体广泛出露地表,易开采;矿体大,可采大块及特大块荒料;
岩石抗压强度大,耐酸碱,质量在国内国外均属上乘。
进入80年代后,县、乡镇、村一齐上马,立足当地资源,面对国内外市场,大力
进行花岗岩开采与加工,并由初期的手工作业、零星分散开采,发展到机械化作业、
集中大批量开采,由单纯开采外销荒料,发展到加工普通板材、异型板材及雕刻。到
1989年,己有较大的集体开采加工单位9个,从业人员956人,拥有火焰切割机、风钻、
磨石机、 抛光机等开采加工设备110余台(部)。其中,洪凝镇花岗石厂为省外贸公
司花岗石板材生产定点厂。
加工板材近20种,其中主要产品“五莲花”、“五莲红”的平整度、光洁度、尺
寸精确度均达到或超过了部颁标准, 被评为省部优产品, 成为国内外市场抢手货。
1989年,共开采荒料7500立方米,加工板材9.32万平方米,销往美国、日本、意大利
等国家及国内京津沪宁等各大城市。
(厉保津)
安丘县中共县委书记 王玉芬※ 刘德仕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赵星增
县长 刘德仕代
县长 李宗步
县政协主席 吴永富
1989年,安丘县辖10镇22乡,104.77万人口,总面积2010平方公里。一年来,认
真贯彻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方针,排除动乱和北京反革命暴乱的严重干扰,克服自
然灾害、资金紧张、能源不足,原材料短缺等严重困难,狠抓农田基本建设,科技兴
农,调整工业结构,整顿流通秩序,使全县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都有了新的发展。工
农业总产值(1980年不变价)达19.38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其中工业产值13.38
亿元, 增长20.1%,农业产值5.52亿元,增长0.2%,粮食总产60. 47万吨,比上年
稍有减产, 烤烟(2.83万吨)、棉花(7500吨)、蔬菜(45.9万吨)、水果(3.9万
吨)和畜牧、渔业有较大幅度增长。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13.6 亿元,比上年增长9.3
%, 农民人均收入685元,增加31元,职工年均工资1642元,增加33元,年末居民储
蓄余额3.8亿元,增长33.1%。社会商品零售额5.4亿元,农副产品收购总值4.8亿元,
出口商品总值1.3亿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2.2%、24.9%、11. 5%。财政收入7550.6
万元,增长7.3%,财政支出5550.9万元,增长9.1%,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发挥协会群体优势,促进计划生育
根据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关于把协会建到村的要求,从1986年4 月临浯乡成立第一
个乡级协会起,至1989年,全县32处乡镇,1437个行政村,均建立了计生协会,共发
展会员9.88万人, 会员联系户17.75万户,同时基层协会还建立了“会员之家”。计
生协会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协助政府实行计划生育的群众性组织。在推进计生工
作中执行着参与社会协商对话,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任务,发挥了政府联系群众的
桥梁、纽带作用,协调团结各界人士的作用,以及群众性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
我服务作用。协会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普遍开展了会员“四带头”活动,即带头
学习和宣传党的计划生育方针、政策,促使人们转变旧的婚育观;带头实行计划生育,
不攀生,不抢生;带头联系群众,团结更多的人实行计划生育;带头劳动致富,不断
巩固计划生育成果。全县形成了一支“三自”群众骨干队伍,协助计划生育部门,为
控制人口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1989年全县计划生育率达9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
控制在9.1‰。 安丘县计生协会员“四带头”活动的经验,在中国计生协会二届理事
会上作了介绍和推广,县计生协会被评为省计生工作先进集体,参加会议的代表受到
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其经验刊入中国计生协会编印的《基层计划生育协会工作
问答》一书。
(辛星华 张乐圣)

临朐县中共县委书记 张广恂※ 迟昭厚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张彦士
县长 迟昭厚※王庆德(代)
县政协主席 王光庭
1989年,临朐县辖9镇19乡,83.4万人,总面积1835平方公里,耕地78 万亩。全
县工农业总产值15.85亿元(现行价),比上年增长5.8%,其中工业总产值 10.18亿
元,农业总产值5.67亿元;全县财政收入4176万元,财政支出4921万元;社会商品零
售总额3.17亿元; 出口商品收购总值58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3元;年末城乡居
民储蓄余额2.9亿元,比上年均增长20.3%。
产供销一体,发展区域经济
临朐县立足启动内部活力,走产供销一体发展区域经济的路子,逐步形成规模效
益。自1985年始,先后发放资金200万元,在乳品厂周围200多个村庄建起了奶山羊生
产基地, 至1989年,奶山羊发展到5万只,乳品厂的鲜奶收购、奶粉产量和奶款投放
连年翻番,使8000多贫因户发了“羊”财,走上了致富道路。自此,根据本地资源优
势,制定开发规划,建立商品生产基地,有计划有重点地利用加工企业,通过产供销
一体化的系列开发,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全县已初步形成林果业、畜牧业、矿产加工
业等区域经济发展的雏形。
根据资源优势,建立适度规模的生产基地。将28处乡镇划为不同类型的经济区域,
每个区域以拳头产品为主,开发自己的优势产业。全县已形成果品、烤烟、瘦肉型猪、
肉食兔、肉食鸡、桑蚕、奶山羊、养蜂、淡水养殖等18个生产加工基地。基地所提供
的产品约占全县的一半。肉食鸡生产,采取了集体建场统一经营、村办户包、村户联
办、村牵头户饲养和联产饲养等形式,建起存养万只以上鸡场23处,养鸡专业户发展
到175户, 总饲养量占全县的80%。果品生产采取了大规模集约经营,把原有果园连
片成方,形成了百万株山楂基地、聚粮崮流域、麻坞流域、龙马岭、马脚岭、烘山岭
等大型果品生产基地。地处聚粮崮流域的申家庄,自1984年起,治理山滩1800亩,植
果树8.3万株,人均120棵。朱家沟村,1989 年人均果品收入667元。县食品公司先后
投资240万元, 建起了8处中小型养猪场,同时在4处乡镇发展年出栏15头以上养猪大
户1040户,形成稳定的生猪货源基地。
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根据资源情况,集中资金、能
源、技术和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发展县乡(镇)龙头企业。在全县实力较强的16家龙
头企业中,先后建成冷库、恒温库22座,总储量达1万吨位,以及3500 立方米的普通
仓储设施。这些龙头企业在国内设了56个固定推销网点,与6 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
易关系。同时狠抓产品的综合利用和深加工。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援助下,成立了
山楂科研和产品开发中心,开发出山楂蜜浆、山楂羹、山楂酱、山楂冻、山楂饴糖、
天然山楂汁等16种产品, 其中3种产品已获省优、部优称号。县果品公司为龙头的产
供销一条龙,已初步形成融科研、生产、销售于一体,为果品生产能提供优质苗木、
技术、物资、储藏、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等系列化服务体系。1988年建立的中国
北方果树苗木繁育场, 每年可提供无病毒良种苗木200万株,还以公司为依托,成立
了“临朐县果品协会”,采取多种形式传授果树管理知识、物资供应和销售服务。建
起了储存能力2000吨的冷风库、 加工能力1000吨的综合加工厂和年产200万套的中、
高档包装箱厂,以及年产5000吨的果树专用复合肥厂。
增加对基地的投入和设施建设。自1987年起,商业、供销、外贸、烟草、丝绸等
部门,采取定额补助、贴息贷款、预付资金、入股联营等方式,为基地建设投资2200
多万元;坚持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科普教育,县分两级办起了农业、畜牧业、林
果、 蔬菜等中等技术学校3处,在校生2000多人;还运用岗位培训、短期集中培训等
方式,每年培训农民万余人次。全县农民技术员达3200多人,科技示范户1065户,农
民专业技术研究会、协会73个,有20万人掌握了一门以上实用技术。几年来,自筹资
金修建乡村路和经济开发路20余条,长达200余公里,全县已基本形成了国、省、县、
乡、村各级公路相互连接,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全县所有行政村通了电,农村
电话也发展至1525部,为区域经济发展提高了服务功能。
(熊超)
青州市中共市委书记 隋华堂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刘兆坤
市长 王治华
市政协主席 孟宪欣
1989年,青州市辖13镇23乡,总面积1569平方公里,耕地98万亩;人口84.1万,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3.3‰;工农业总产值29.67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3.8 亿元,农
业总产值5.87亿元;财政收入1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5亿元;职工平均工资1683
元,农民人均收入608元;城乡储蓄4.88亿元。
蓬勃兴起的民族企业
青州市是一个少数民族散居区,有回、满、蒙、朝鲜、土家、苗、壮、侗、京、
水等10个少数民族,共2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2.5%。其中,城区少数民族占城区
人口总数的16%。过去,少数民族经济比较落后,大部分少数民族村经济基础薄弱,
发展缓慢,不仅影响了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拖了全市经济的后腿,还
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民族团结和进步。
近几年来,青州市各级党委、政府通过认真学习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党的民
族政策,进一步认识到,少数民族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到整个经
济建设的重大问题。要振兴青州,就必须加强民族工作,把帮助支持少数民族发展民
族企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市委、市政府分工一名副书记和一名副市长抓民族企
业工作,市委统战部和市民族事务委员会的主要领导同志具体抓。同时,在全市少数
民族较多的乡镇,选拔任用一批民族干部,担任了民族企业的主要领导,使全市形成
上下一致,齐抓共管的局面。
在帮助支持少数民族发展企业中,青州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主要抓了
以下几点。一是创造条件,积极引导。益都镇北城满族村靠近市区,市、镇两级政府
利用这个有利条件,于1983年扶持该村在最繁华的云门山路建起了鲁青饭店大楼。接
着,又帮助该村先后上了18个骨干项目、64个经济联合体,使全村从事务工经商的劳
力达920多人,占全村劳力总数的90%。1989年,全村总收入6813 万元,人均1270元。
二是突出重点,落实优扶政策。对少数民族创办的各种工业生产项目,普遍实行“四
优先”,即优先定点、优先扶持、优先贷款、优先供应所需原材料,让他们尽量发挥
具有民族传统的技艺特长。三是发挥优势,拓宽道路。青州市的少数民族群众,历史
上就有经营商业、搞建筑运输、从事服务行业的传统。该市根据当地优势和少数民族
特点,支持少数民族村庄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实行个体、集体一齐上。另外,
青州市还注重加强当地民族企业同国内外各民族地区的经济往来,推动了民族企业的
不断发展。
到1989年底, 青州市已建起少数民族集体企业135处,经济联合体56个,发展少
数民族专业户637家。全市少数民族村及非村办企业总收入1.4亿元,其中工副业收入
1.32亿元,实现利税683.4万元,少数民族人均收入1864元,高出全市人均收入156元。
(青史办)
寿光县中共县委书记 王伯祥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张本诚
县长 姜洪佩
县政协主席 王明新
1989年,全县辖10镇、24乡,总面积2200平方公里,耕地148万亩,人口98. 7万。
工农业总产值19.55亿元,比1988年增长15.9%。其中工业总产值14.32亿元,比1988
年增长22.1%;农业总产值5.23亿元,比1988年增长1.7%。粮食总产5. 79亿公斤,
比1988年增长1.5%。 财政收入1.42亿元,比1988年增长19.3%。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5.43亿元。外贸出口收购总值1.16亿元,比1988年增长15.8%。职工平均收入2002元,
农民人均所得820元, 分别比1988年增长8.7%和9.8%。城乡储蓄余额4.95亿元,较
年初增加1.11亿元。
推广四项新技术蔬菜生产大发展
寿光县是全国闻名的蔬菜之乡,近几年蔬菜产量都在20亿斤以上。1989年以来,
为适应全国各地大抓“菜篮子工程”的新形势,确保蔬菜生产长盛不衰,推广应用了
4项新技术。
①利用黑籽南瓜嫁接黄瓜。多年来,在黄瓜生产上,影响产量和质量的最大因素
是枯萎病,黑籽南爪和黄瓜嫁接后,能防止此病发生,比自根系黄瓜增产15%以上。
据孙集镇三元朱村实验,嫁接后亩产黄瓜由原来的7960斤,提高到9800斤,增产23%。
这项技术还用于西瓜、银瓜等瓜类嫁接,有效地克服了因重茬造成的病害。
②韭菜强控早盖。采用“立秋”重施肥水、“寒露”停水控长,“立冬”覆盖薄
膜等管理技术,使韭菜早长早发,11月底即收割上市,比一般管理方法提前一个多月,
填补了淡季空档。采用这一技术,还能将覆盖苫草的利用率提高40%左右,而且培土
少,省工省力,成本一般降低10-15%。
③兴建冬暖式大棚。冬暖式大棚在结构、保温设施等方面优于普通大棚。这种大
棚用无滴膜盖棚,细竹杆封膜,稻草苫覆盖,坡面角度大,封闭严,抗风雪能力强,
白天能充分采集阳光,提高棚内温度并积蓄起热量,夜间最大限度地减少热量散失,
较好地解决了普通大棚自然温度低、用煤提温成本高的问题。同时,由于棚膜采用无
滴膜,地面铺设地膜,能有效地降低棚内湿度,并避免因夜间排湿引起的降温现象。
冬暖式大棚种菜,发育快,生长期短,收获量大,比一般大棚菜经济效益增加30%左
右。
④大棚增施二氧化碳气肥。利用农用碳酸氢铵与硫酸发生反应放出二氧化碳,以
满足棚内蔬菜光合作用中对二氧化碳的需要,使光能得到充分利用,增加光合产物,
使蔬菜增产二至七成,质量也有明显提高。在种黄瓜的大棚里增施二氧化碳气肥,可
增产40%以上,扣除气肥成本,还可均收35%左右。
由于应用以上新技术,全县蔬菜生产继续保持了长盛不衰的发展势头,经济效益
大幅度提高。1989年总产量达25亿斤,收入2.5亿元。1990年1月,这4 项新技术通过
了省、市农业科技部门鉴定,在潍坊市各县市区推广。
加强交通建设促进商品流通
寿光县地处渤海之滨,自然资源丰富,多种优势并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在党中央关于改革、开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指引下,立足发挥优势,取长补短,南
兴粮、菜、果,北抓盐、虾、牧,农副产品产量连年提高,商品率日益增加,每年外
销蔬菜20亿斤, 运销原盐200万吨以上。随着货物运输量的增加,公路密度低和机动
车流量大的矛盾日趋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商品经济的发展。1989年,县委、县
府把兴修公路,改善交通条件作为一项战略措施来抓,组织专门力量,进行全面勘测,
设计制订了全县公路建设方案。为解决修路资金的不足,采取了县财政拨一点,有关
部门拿一点,各乡镇挤一点和农民出义务工的办法。秋种结束之后,组织20万名劳力
上阵, 大干20天,投入工日50万个,搬动土沙30万立方,新修高标准沙子县路300多
公里, 公路总里程达到了886公里,公路密度由1988年的每百平方公里占有26公里,
提高到了每百平方公里占有40.3公里。同时,还维修疏通乡村路1900公里,修建桥梁
106座。 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国道、省道为骨架,县、乡路纵横交错,镇、村路
相互连贯,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一举缓解了公路运输紧张状况,促进了商品经济的
发展。
(柴兰会)
昌乐县中共县委书记 李光信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张克泰
县长 王继东※ 于生
县政协主席 郝雨东
1989年, 昌乐县辖8镇14乡,868个行政村,53.86万人。总面积1033平方公里,
耕地87.9亩。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94‰。 全县工农业总产值9.61亿元,比上年增长
19.3%;工业总产值7.06亿元,增长27.3%,农业总产值2.55亿元,增长1.5 %;财
政收入3668.1万元,增长15.2%,财政支出4258.2万元,增长10%;社会商品零售总
额3.73亿元,增长15.1%,出口商品收购总值6190万元,增长10.5%;农民人均纯收
入739元,比上年增加73元,职工平均货币工资1640元,比上年增加134元;城乡居民
储蓄2.14亿元,均长23.4%。
强化种植措施严肃收购纪律夺取烤烟生产、收购双丰收
昌乐是全国优质烟基地县。1989年认真贯彻落实治理整顿方针,树立稳定面积,
规范种植,科学管理,主攻质量,提高单产,增加效益,高标准、高质量地建设好优
质烟基地的指导思想;强化区域化、良种化、规范化种植措施,严肃收购纪律,严格
按国标收购。1989年,烟农战胜了历史上少有的严重干旱,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全县
20处植烟乡镇, 种烟面积14万亩,收购42万担,完成国家计划的159%,上中等烟比
例达到85.6%。收购等级质量,经中国烟草总公司和省烟草公司检查,等级合格率平
均达到87.6%。省烟草公司三次检查,等级、水分、扎把合格率分别为86.7%、95.9
%、97.9%,达到国家标准要求。1989年,国家烟草专卖局、中国烟草总公司分别在
5、 7、9月份,对全国14个优质烟生产基地烤烟规范化种植、大田管理和收购等方面
进行百分制检查评比,昌乐县总分列全国第一。1989分别被中国烟草总公司、省烟草
公司评为黄烟生产收购先进县。
(赵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