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4&rec=178&run=13

中共市委书记 李晔※ 李敬※ 周永康
副书记 唐生海※ 陆人杰 李殿魁 赵芳清 张庆黎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唐生海
副主任 唐恩来 刘怿 严大凡(女)高树林 郭洪涛
市长 李殿魁
副市长 张庆黎※ 耿佃杰 张万湖 李吉祥 滕化迎
市政协主席 赵芳清
副主席 梁树 赵正修 周自立 卢爱珠(女)刘希 
┌───┐ ┌───┐
│王力夫│ │王成山│
└───┘ └───┘上官正昌
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闻祥德
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李长君
1989年,东营市辖2区3县57个乡(镇),年末总人口154.0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
口32.97万人)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52‰。总面积7824.9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每
平方公里197入。
1989年,中共东营市委、市人民政府,组织和带领全市人民,认真贯彻党的十三
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充分利用省和国家对黄河三角洲开发实行的倾斜政策,
坚决执行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方针,战胜严重天灾,排除北京政治动乱和反革命暴
乱的干扰,完成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巩固和发展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国民经济稳定上升。1989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53.95亿元,比上年增长4.1%,
其中地方工农业总产值15.70亿元,比上年增长13%。
农业。1989年,全市进一步完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认真落实加强农业的政策。
市、区(县)、乡(镇)三级投入农业的资金达9000多万元,是建市以来农业投入最
多的一年。在农业投入中,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资金达4559万元,完成各种水利
工程6542项, 扩大灌溉面积11.5万亩,解决了近5万人的吃水困难。引水能力60立方
米/秒的麻湾引黄闸主体工程已经竣工,即将发挥效益。全市新垦荒地植棉、种稻10
万亩,改造中、低产田55万亩。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的加强和农业大面积开发,提高
了农业抗灾能力和生产能力。在遭遇特大雹灾和严重旱灾的情况下,全市粮食总产创
历史最高水平,达到59.30万吨,比上年增长1.6%;棉花总产比上年下降12.6%,达
到3.90万吨; 蔬菜总产比上年增长16.7%,达到38.75万吨。全年造林3.32万亩,新
增农田林网1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7.6%。全市年末大牲畜存栏16.12万头,生猪存
栏18.17万头, 羊存栏34.04万只, 肉类总产量2.19 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5.4%、
2.7%、5.5%和20.6%。全市水产品总产3.02万吨,比上年增长17.9%。农场经济保
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6.35亿元,比上年增长0.1%。
工业。胜利油田发扬大庆精神,战胜各种因难,保持了生产建设持续发展的好势
头, 总产值达到37.91亿元,比上年增长0.4%,生产原油3335.48万吨,比上年增产
5.22万吨,完成天然气工业产量15.4亿立方米。石油勘探取得新成果,增加含油面积
164平方公里,新增石油地质储量1.5亿吨,增加天然气含气面积10平方公里,新增天
然气储量10亿立方米。地方工业总产值达到9.35亿元,比上年增长23.7%;预算内国
营工业企业完成产值7634万元, 销售收入16836万元;实现利税3838万元,分别比上
年增长13.1%、 17.4%和23.5%,综合经济效益7项指标居全省前列;乡镇工业产值
完成4.04亿元,实现利税1.5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8%和18.3%;技改项目完成
40项,形成生产能力7827万元。地方工业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达到92%,市级以上监
督检查产品平均合格率达到74.7%,有7个产品分别获得部、省优质产品称号,8个产
品获省行业优质产品称号,14个产品获市优良产品称号,是建市以来获优最多的一个
年份;45个企业升为市级先进企业,5 个企业被评为省级先进企业,57个企业达到国
家三级以上计量单位标准,市造纸厂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
交通、电力、通信、城建。全市完成干线公路工程建设投资3761万元,年内博新
路东西城段、滨港路利津段等5项干线公路工程相继建成通车,新建县乡柏油路113.8
公里。 1989年客运量、客运周转量分别比上年增长8.3%和15.9%;货运量、货运周
转量分别比上年下降12.1%和7.5%。 在省内开通了除枣庄以外直达各市地的营运班
车;跨省开通了抵达北京、天津、任丘的班车。市区新建两个公共交通公司,城市居
民乘车难的问题有所缓解。市海运公司当年建设,当年投入营运,结束了东营市有海
无运的历史。全市地方用电量完成24918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9. 4%;农村通电率
达到95%。东营电力调度大楼已交付使用,具备了成立东营市电力局的条件。邮电通
信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市和3县1区实现了电话自动拨号,全市长途电话电路发展到
133条,实现了长话直拨。邮电业务计费总量达到666万元,比上年增长20.5%。无线
电通讯和管理跨入省先进行列。城市总体规划按照省政府批准的规划,配套建成了东
营市中心城东城办公和居民生活小区,市直单位大部搬进新区。
外经外贸。全市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值完成1.33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外汇
收入387.88万美元,外汇支出345.39万美元,收支基本平衡,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项目
45项, 己批复和转报项目建议书的23项,总投资 13411 万元,其中利用外资2543万
美元,签订经济技术协作项目54个,引进资金3670万元,物资协作金额1.90亿元,分
别比上年增长42.1%、83.5%和46.2%。
财贸、 金融。 在市场疲软、 销售滑坡的情况下, 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
10.52亿元,比上年增长9.7%。供销、物资系统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增长幅度居全省前
列。粮食定购完成32984吨,议价收购完成32769吨,均超额完成了原定计划。棉花收
购完成3.45万吨,占收购计划的95.8%。工商税收完成9.87亿元,其中市级税收完成
2.0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5%和23.4%。财政收入(不包括耕地占用税)2.21亿
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22%;财政灶内支出2.64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30.4%。
按现行财政体制计算,实现了当年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10.89亿元,比年初增长27.9%。各项贷款余额23.83亿元,比年初增长20.6%。人民
生活有所改善,农民人均纯收入575元,比上年增长7.6%。
治理整顿初见成效。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得到了控制。按照有保有压的方针,加强
了计划内项目的管理,从严控制了新项目开工建设,全市压缩固定资产投资7400万元。
1989年,全市地方全社会因定资产投资规模完成4.28亿元,扣除省下达广利电厂资金
7400万元,比上年压缩13.5%。流通秩序进行了全面整顿。货币净投放 7亿元,比上
年减少2400万元。社会集团购买力支出比上年下降16%,其中专控商品支出下降24%,
完成了全市社会集团购买力压缩20%的任务。通过治理整顿,撤销、合并了18家公司,
调整了97家公司的经营范围。查处违法违章经济案件492起,罚没款166.5万元。查处
假冒伪劣商品品种168个,总值529.6万元。全市零售物价上涨幅度逐月降低,零售物
价总指数为116.5%,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数,比上年回落4.5个百分点,实现了计划
控制目标。围绕治理整顿,继续深化改革。农村进一步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
双层经营体制, 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企业承包经营者发展为258个,全员风险抵
押承包者发展到195个,占承包企业总数的85.9%,有116个企业实行了优化劳动组合,
139个企业实行了“工效挂钩” ,增强了企业的生机活力;教育战线实行了乡镇中小
学教师“双向选择”;卫生系统在推行综合承包责任制的同时,公开招标选聘院(所、
站)长。
社会事业持续发展。1989年,全市科、教、文、卫等各项事业,在两个文明建设
中,有了新的发展。教育兴市的方针得到进一步落实,一向落后的农村幼教事业受到
全社会重视,全市农村办园率已达87.1%,儿童入园率达到84.3%。初等、中等、高
等教育及职工培训、 成人教育得到加强, 首批实施义务教育的20个乡、镇和市、区
(县)驻地8镇,义务教育率,分别达到90%和91.7%。通过考试,有 1131人被大中
专学校录取,录取率为39.1%,比上年提高8.4%。公办学校校舍改造开工项目53个,
投资1649.8万元,建筑面积5.90万平方米。科技事业实行普及与攻关相结合,全市已
有1205名科技人员到工农业生产第一线,承包、领办经济实体或从事技术服务活动。
实施“星火计划”等项目42项,投入科技三项经费126.5 万元,产生经济效益的已达
19项。在全省“星火”产品展交会上,全市有9 种产品获奖,其中金奖4项,银奖3项。
通过科技攻关, 全市有9个项目获市科技进步奖,3项获省科技进步奖,1项获国家科
技进步二等奖。 民办科技开发企业已发展到20个。引进各类专业人才502人。与省内
80多所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技术经济协作关系。科技县(区)长全部配齐。全
市城乡文化体育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文化网络日益完善,群众性文体活动不断发展,
一些好的文体项目在全省、全国比赛中获奖。由于逐级落实人口控制目标责任制,狠
抓基层基础工作和后进单位转化,在人口出生高峰期,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控制,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下。
社会秩序保持安定。1989年,全市民主与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各级党委、政府
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认真接待和办理人民来信来访,加强律师、公证和民
事调解工作,积极引导群众参政议政,逐步健全“两公开一监督”制度,增强了党的
各项工作和政务活动的透明度。各级政府依法行政、依法治市的能力不断增强,自觉
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定期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政协通报
情况,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提案。各级政府还开展执法大检查,加强行政
监察工作,依法查处了违法单位和个人。市、区(县)和17个乡(镇)政府聘请了常
年法律顾问,54个乡(镇)设立了法律服务站。1989年春、夏之交,北京的政治动乱
和反革命暴乱波及到东营市,部分不明真相的学生上街游行,但在各级党委、政府和
有关部门的积极工作,说服教育下,事态很快平息下来。广大干部、工人、农民、知
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排除干扰,坚守生产和工作岗位,表现出了很高的政治觉悟。
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继续贯彻“严打”方针,认真组织专项斗争,集中开展了统
一打击行动,破获各类刑事案件905起,破获积案、隐案 1700多起,依法逮捕犯罪分
子695名,劳动教养146名,缴获赃款赃物折款300 余万元。除“六害”斗争持续、深
入地开展,扫除了一些社会丑恶现象。由于坚持了打防结合、专群结合、点面结合,
强化治安、交通、消防管理和内部防范措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取得显著成效,保证
了治理整顿和经济建设的正常进行。1989年,各级党委、政府,注重廉政建设,转变
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普法教
育的广泛深入开展,大大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全市还开展了“十
大行业优质服务竞赛”、“万名职工技术大比武”、“国庆万民体育百花园”和大唱
革命歌曲等活动,进行热爱东营、热爱油田教育,坚定了人们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和决心。
困难不少亟待克服。一是经济建设中,企业管理水平低、人员素质差的问题仍很
突出,企业内部改革,需要进一步完善配套。二是城镇居民住房难、乘车难、子女就
业难的问题,尽管有所缓解,但压力仍然很大;农民关心的生产资料供应问题还没有
彻底解决好。三是机关工作人员的不负责任、工作飘浮、推诿扯皮、办事效率低的问
题还很突出;某些公职人员存在的问题揭露、处理不及时,腐败现象还没有彻底消除。
四是社会治安仍存有不少隐患,扫除“六害”的斗争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东志)

东营市新垦稻田喜获丰收
东营市引用黄河水,治理盐碱地,开辟水稻田。1989年,全市新垦稻田5.37万亩,
收获稻谷2523万公斤,亩产平均470公斤。其中8000亩高产地片,平均亩产达到700公
斤。
东营市有176万亩待开发的荒碱地, 每年可资引用的黄河水有数百亿立方米。为
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东营市采用统一规划、因地制宜、政策引导、资金扶
持、集体开垦、承包到户的办法,引水改碱种稻,逐年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到1989年,
全市种稻面积已达27万亩(其中胜利油田种植10万亩)。一些大面积垦荒种稻的乡、
村,一年摆脱了贫困。
1989年东营市的新垦稻田之所以喜获丰收,除了新垦稻田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和
风调雨顺、光照充足提高了千粒重外,主要是抓了这样几条:一是政策鼓励。利津县
政府规定, 凡是一次开发2000亩以上的乡镇、 500亩以上的村、300亩以上的联户、
100亩以上的大户,在资金、化肥、农药、机械、技术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与服务,
使新垦稻田的生产所需有了保证;二是选用良种,扩大了春稻“中国91”、“农垦57”、
麦稻“农香”等良种的播种面积;三是播期提前,工厂化育秧、塑料棚育秧的推广,
使水稻播期较之前些年提早了20-30天;四是适度密植,普遍推行宽窄行种植新技术,
改善水稻生长期的小气候条件,较好地解决了稀植低产、密植倒伏问题;五是视稻田
土质不同情况,采用氮磷比例施肥,加强治病、除草等管理措施。
(东志)
麻湾引黄闸主体工程建成
引水能力60立方米/秒的东营市麻湾引黄闸和与其配套的大孙灌溉闸,是经黄河
水利委员会批准兴建的。两闸主体工程分别于1989年2月23日和3月13日开工,当年10
月30日同期建成。整个工程共开挖、回填土方35.3万立方米,石方砌筑1.48万立方米,
混凝土浇筑1.01万立方米,使用人工9.85万个、机械台班7921 个,投资1331.19万元。
1989年11月8日~9日,经山东黄河河务局、东营市麻湾灌区渠首工程指挥部、东营黄
河修防处和东营市水利基本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等单位联合验收,麻湾闸各分部工程
均达到了合格标准,大孙闸各分工程均达到了优良标准,具备了全优工程条件。
麻湾大孙引黄闸是由山东黄河勘测设计院设计,东营市麻湾灌区渠首工程指挥部
组织施工,东营市自筹资金兴建的。
麻湾大孙闸建成引水,将扩大灌溉面积24万亩,改善灌溉面积74万亩,解决 7万
人的吃水问题。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打渔张闸用于引黄济青工程后,打渔张灌区
的用水矛盾。改变了东营市南部地区供水不畅、引水不足、用水被动的局面。
(东志)
东营区中共区委书记 鞠庆初※ 刘锦信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高广兴
区长 李献军
区政协主席 刘杏元
1989年东营区辖8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1145.4平方公里(折171.83万
亩),耕地29.28万亩,比1988年减少0.42万亩;总人口438968 人(包括胜利油田、
石油大学、中建八局),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42‰。全区工农业总产值1.31亿元,比
1988年增长6%。 其中: 工业总产值6209万元, 比1988年增长24.8%;农业总产值
6939万元,比1988年减少6.5%。粮食产量5.92万吨,比1988年减少10.9 %;棉花总
产6760吨, 比1988年减少8.1%;稻田开发1.84万亩,总产稻米8755吨;蔬菜1.91万
亩,总产4.63万吨,产值406万元;当年植树造林644亩,实有林果园6053亩,水果产
量538吨;原有虾池7700亩,有效养殖面积5215亩,因受赤潮影响,共收对虾166吨,
比1988年减产73吨,损失202万元。职工年平均工资1625元,农民人均年收入595元,
比1988年增长3.7%。 全区财政收入5535.2万元,比1988年增长30.4%;城乡储蓄余
额5.23亿元,比1988年增长28.2%;农村储蓄余额1.12亿元,比1988年增长17.696;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69亿元,比1988年增长15.1%。
王岗盐场开发建设
王岗盐场位于东营区境东南部的六户镇王岗村以东,莱洲湾畔沿海滩涂上。这里
属滨海沉积平原,可开发的滩涂面积20.9万亩,地下卤水充足,盐质优良,氯化钠含
量95.5%以上, 在40平方公里内可开采40-50年。1989年,东营区在资金极度紧缺的
情况下,把王岗盐场的开发扩建列为重点项目,统一规划,分期实施。王岗盐场总面
积13.9万公亩,计划投资1900万元,原盐生产规模18万吨。1989年底已投资1100万元,
成井151眼,架设高压、低压输电线路65公里,修柏油路7.5公里,建成盐田5万公亩。
该场已正式列入省级计划。
(张松叶)
河口区中共区委书记 蒋成全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周庆成
区长 刘传顺(代)
区政协主席 钱芳清
河口区辖4乡1镇两个办事处,境内有胜利石油管理局的河口、孤东、孤岛、桩西
4个采油厂和济南军区军马场。全区总人口15.81万人,土地总面积2068.9平方公里,
耕地26.83万亩,海岸线长254.37公里。1989年全区工农业总产值4842.2万元,其中,
工业总产值1895.2万元, 农业总产值2947万元;粮食总产量22.45万吨;社会商品零
售总额8142万元; 财政收入3070.8万元, 创历史最好水平;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1.74亿元;职工人均年收入1527元,农村人均年收入507元。
落实向农业倾斜政策 加强基础建设
河口区是黄河三角洲前沿地带,地域面积大,但盐碱化严重,农业基础薄弱。水
利是制约这个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此,区政府把工作重点放在水利基础设施
建设上。1989年区财政投资198.8万元,群众投入劳动工日147 万个,修建成500万立
方米的太平水库。开通了王庄二干供水干渠。配套修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设施,共完
成土方量390万立方米,使水浇地面积扩大到8万亩,全区实现人均1. 1亩水浇地。在
此基础上区政府狠抓了农业开发性生产,新开发稻田1万亩,使全区水稻面积达到1.6
万亩。1989年净增稻谷4112吨,使全区粮食生产在遭受旱、风、雹、虫等严重自然灾
害的情况下,仍获得好收成。同时全区还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新开发草场6000亩,为
今后畜牧业生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加强基础教育
1989年,河口区政府在农村中小学校舍已达到“六配套”标准的基础上,重点加
强了教师队伍建设和公办校舍改造。全区中小学教师已有298 名达到中专以上文化水
平。 区内还投资237万元,改造公办校舍,已改造面积达8723平方米,同时在这些学
校还添置了一批教学设备。 1989年,全区向各类大中专院校输送学生333名,高考录
取率达到40%。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7%。
(王常倍 张秀英)
广饶县中共县委书记 刘连元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孙洪亮
县长 阎君山
县政协主席 张文兴
1989年,广饶县辖3镇12乡,44.67万人口。总面积1076平方公里,耕地74.5万亩。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68‰。全县财政总收入3778.4万元,工农业总产值6.16亿元,其
中工业总产值3.73亿元, 比1988年增长22.6%,农业总产值2.43 亿元,比1988年增
长3%。粮食总产23.79万吨,棉花总产1.32万吨,蔬菜总产25.3万吨,果品总产3642
吨。 农民人均收入607元,比1988年增加 42 元。职工人均年工资收入1612元。城乡
储蓄额2.16亿元,其中农村储蓄额1.66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63亿元。
盐业生产走向现代化
广烧县东北部濒渤海莱州湾。广阔的滩涂,良好的土质,丰富的地下卤水,具有
发展盐业生产的优越自然条件。
广烧县的盐业开发,历史悠久,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盐钞即达八万八千二
百十八锭八贯,居省内13个产盐县的第二位。建国后,广饶盐业有了新的发展。年产
原盐达8万多吨。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对原盐需求量不断增长,而广饶县盐场
使用的盐田仅有3平方公里, 滩池小,且分散零乱,生产工艺落后,不适应机械化作
业和现代化管理的需要。为此,广饶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新的盐田开发和技术改造方
案:投资4500万元,建成占地面积为21.3 平方公里,盐田有效面积为1809平方公里,
年产原盐26万吨的现代化盐场。该盐场各项经济指标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产品质量
超过国家优质盐标准(GB5462-85)。
广饶县提出的这个盐田技术改造项目经省有关部门批准后,县委、县政府组织了
强有力的指挥部, 县委书记和县长担任指挥部的主要负责人,现场办公,调动了3万
民工,2000余台机械,精心组织施工。从1988年10月10日开始动工,至1989年,盐田
技术改造已初具规模。 工程总投资已达4500万元, 建成扬水站11座,大小闸门涵洞
1243个, 桥梁7座;架设滩内高压线路23.51公里,低压线路38公里;新修沥青公路8
公里,打卤水井235眼,整修蒸发池4个,面积3500公亩,采用塑料薄膜铺设调节池底
10个, 面积9600公亩;结晶池150个,翻打、泡抹、停晾、压实、提咸五道设施已完
工。已完成的各项配套工程占整个开发配套工程的70%,并有5.6 公里的新盐田初步
投产,年产原盐46171吨。其中优级盐25420吨,占55.1 %,一级盐20751吨,占44.9
%,平均氯化钠含量95.83%,超过了国家规定标准。
(王克春)
垦利县中共县委书记 王丁海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韩柱祥
县长 姜振邦
县政协主席 盖荣兰
1989年,垦利县辖12个乡镇,一个渔业管理站,20.3万人口。总而积2097平方公
里, 耕地面积54万亩。人口自然增长率7.3‰,比1988年下降1.11‰。全县工农业总
产值2.27亿元,比1988年增长17.2%,其中工业总产值1.45亿元,比1988年增长30.9
%,连续三年保持了年纯增3000万元以上的水平。农业生产在遭受百年不遇特大雹灾
和持续全年的特大旱灾的情况下,全县人民奋起抗灾自救,粮食总产达到6.91万吨,
比1988年增长3%; 棉花总产达到4540吨, 避免了大的滑坡。 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
8143万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501元,比1988年增长5.5%。滩涂对虾养殖面积已发展
到20000亩,水产品总量达到6399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完成1.86 亿元,比1988年增
长19.2%。 外贸收购总值实现2506.1万元, 比1988年增长10.7%。 财政收入达到
1881.2万元。年末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32亿元。
荒碱地水稻开发取得进展
垦利县地域广阔,仅荒碱地就有66万亩,黄河穿越县域,水资源丰富;但垦利县
属黄河淤积退海之地,成陆时间短,地下潜水位高,矿化度大,致使土地盐渍化面积
不断扩大。特别是经过1964年大涝之后,土地碱化程度日趋严重,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威胁。1970年后,垦利镇及胜坨、宁海、高盖等乡先后走上了引水
改碱、开荒种稻的路子。以垦利镇为例,1985年全镇水稻种植面积2.25万亩,平均亩
产稻谷450公斤, 水稻面积占全镇耕地面积的45%,而水稻产量却占粮食总产量的80
%以上。近几年,治水改碱、发展水稻种植越来越受到群众重视,1988年,全县水稻
种植面积发展到4.16万亩。
进入1989年,荒碱地水稻开发拉开了农业综合开发的序幕。按照“治水改碱、开
发荒地、从稻突破”的方针,乡村间小区域开荒种稻迈出了较大步伐,全县稻田面积
猛增到7万亩, 稻谷产量达到2.69万吨,比1988年增长72%。特别是国家计委六万亩
荒碱地水稻开发试验项目下达后,垦利县委、县政府坚持“水”字当头、科技领先的
原则,把荒碱地水稻开发作为振兴垦利经济的突破口,抓住开发机遇,积极探索规模
经营、 集约经营的路子, 综合开发荒碱地资源。1989年秋全县组织了32万名劳力、
220台机械上阵, 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与广大干部群众吃住在一起、战斗在一起,
并多次组织县直机关干部到工地参加义务劳动。经过60天的艰苦奋战,到年底完成了
稻田开发的前四期工程。共完成土方350万立方米,占总土方量的 70%;完成斗门以
上建筑物59座; 工厂化塑料育秧大棚基本落成;容量分别为250 万立方和280万立方
的两座水库基本建成。整个6万亩水稻开发试验分三年实施,每年开发2万亩。1989年
通过开发会战, 整个6万亩水稻开发的骨干工程和第一个2 万亩开发的配套工程已经
完成,为1990年适时插秧奠定了坚实基础。到1990年春,全县稻田面积可突破10万田。
(刘乐旭 程庆玲)
利津县中共县委书记 杨庆德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魏克勤
县长 杨志良
县政协主席 林乐松(女)
1989年,利津县辖17个乡镇,总人口28万,其中农业人口26万。总面积240 万亩,
其中耕地62万亩。 工农业总产值2.74亿元, 比1988年增长7.9%; 其中工业总产值
1.45亿元,增长20.2%。全县财政收入1514.8万元,增长38.5%,实现收支平衡。城
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634万元, 增长71%;农民人均纯收入582元,增长11.7%。人
口自然增长率8.86‰。
土地开发有较大突破
利津县人均占有土地面积列全省第二位, 尚未开发利用的土地面积38.14万亩。
为加快土地开发步伐,年初县政府制定了《关于鼓励开发荒碱地的暂行规定》,调动
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开发积极性。一季度全县筹集资金227.4万元,开发荒碱地 5.65万
亩,当年开发,当年种植,当年受益,取得了亩产籽棉150公斤,水稻500公斤的好收
成。土地开发的初步成功,使全县干部群众坚定了开发信心。秋后,全县上下全力以
赴, 主要领导挂帅,调集5万劳力上阵,人机结合,昼夜奋战。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
持下,集资1300万元,完成土地开发配套面积7.98万亩,大大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
(张景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