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4&rec=177&run=13

中共市委书记 孙淑义
副书记 朱关兴 秦尧基 段振方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翟文孝
副主任 孙洪业 刘本基 李国发 梁绍堂 王希文 孙庆传
市长 朱关兴
副市长 王允琳王玉章 褚庆方 汪纪戎(女)王玉中 陆巽生
市政协主席 王海一
副主席 郑维善 龙育道 孙维林 兰新聚 沈怀义 李安贵 刘亚三
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寻玉超
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杭世泉
1989年, 全市辖5区1市。总面积4550平方公里,总人口308.5万人,其中非农业
人口48.04万人。全市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78人。
1989年,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三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坚定不移地进行治理整
顿和深化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在适度控制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时,重点调整和优化
了经济结构。压缩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保住了对调整产业、产品结构有重要作用的
重点项目;保持了工业生产的稳定增长,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严格控制了消费基金
增长,稳住了市场物价,实现了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1989年,全市社会总产值完
成105.2亿元(现价) , 比上年增长9.9%(不变价),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4.7亿元
(现价),比上年增长4.7%(不变价);国民收入达到39 亿元(现价),比上年下
降3.5%(不变价) ;工农业总产值达到89.4亿元(现价),比上年增长13.9%(不
变价);财政收入达到25771万元,比上年增长16.8%,财政支出33087万元,增长12..
1%;零售物价指数上涨幅度比上年下降了3.6个百分点。
认真实施向农业倾斜的政策,在严重干旱的情况下,夺取了农业的好收成。1989
年是枣庄市有水文资料记载以来近30年罕见的大旱之年,雨季无雨,汛期无汛,地下
水位下降严重。面对严峻的现实,市委、市政府全面发动,积极组织各行各业大力支
援农业。同时,发动农民投资投劳,广泛持久地开展以治水为主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坚持不懈地开展抗旱斗争,夺取了农业全面丰收。全市粮食总产达到127.58万吨,比
上年增长5.3%;农业总产值21.23亿元,比上年增长5.4 %(不变价)。在农业总产
值中, 林、牧、副、渔四业所占的比重由上年的41%提高到43%,增长2个百分点。
1989年全市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资4596万元,投工2856万个,动用地石方2400万
立方米,修复、配套、改造和新建各类工程12.22万处,新增灌溉面积达11.51万亩,
改善灌溉面积22.77万亩, 大大提高了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和土地综合生产能力。
落实向农业倾斜的政策,增加对农业投入。1989年共向农业投入5324.3万元。其中市
级预算内投资1823万元, 国家投入的农业开发资金1360万元, 筹集农业发展基金
2141.3万元,有效地增强了农业的发展后劲;抓住粮食生产大头,推行和实施区域化
种植。 1989年,全市百万亩区域化种植方向的小麦,平均单产371.2公斤,比种植方
外小麦平均单产高出203.5公斤, 方内小麦产量占全市夏粮总产的70%以上。强化畜
牧业基地建设, 实行扶持保护措施, 提高了农业整体效益。全市共投放平价饲料粮
2945吨, 筹集畜牧发展资金2000万元,补贴保护价差额150万元,奖售氨化饲料所需
尿素316吨。1989年畜牧业总产值达到672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占农业总产值的
比重由上年的26.7%提高到28.5%。已有11个畜牧基地达标,适度规模饲养专业村达
到427个, 专业户发展到1.52万户,比上年增长一倍;强化系列化服务手段,保证了
农用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供应。全市农用化肥实物量40.54万吨,比上年增长9.8%,农
药、农膜等基本满足要求。支持贫困地区的经济开发,增强其“造血”功能。1989年
全市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95 元, 比上年增加115元,增长41%。全市贫困村
由480个减少到98个。
积极调整工业产业产品结构。通过稳定政策,完善以承包经营责任制为主的各项
改革措施,采取了生产要素合理倾斜及资产存量优化配置等调控手段,实行有保有压
的信货政策,增强了企业的应变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工业生产保持了适当的速度,
取得了较高的效益。 全市工业总产值完成了68.17亿元(现价),比上年增长16.1%
(不变价) 。其中全民所有制工业完成29.9亿元,比上年增长8.1%;集体所有制工
业完成214亿元, 增长24%。产品结构调整趋向合理,轻重工业协调发展。1989年全
市重工业产值完成42.2亿元,比上年增长17%;轻工业产值完成25.9亿元,增长14.2
%。轻重工业的比例由上年的45:55调整为43.4:56.6。重点骨干企业发挥了重要作
用,市重点调度的30个骨干企业产值增长在17%以上,高于全市平均增长速度。地方
预算内工业企业各项经济效益指标均居全省前列,销售收入增长31.5%,实现利税增
长27.9 %新产品开发进度加快, 重点产品产量稳步提高。1989年全市共开发新产品
83种,新增产值2.06亿元,新产品产值率达6%,新产品利税3920万元,创汇520万美
元。市重点考核的50种产品有35种产量增加。全年原煤产量1044.6万吨,比上年增长
3.5%,其中地方煤完成399.1万吨,增长13.4%;洗精煤完成287万吨,增长1.9%;
焦炭完成95.34万吨,增长4.2%。企业管理进一步改善。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全市产
品质量稳定提高率达到96.1%, 比上年提高了4.1%,有25种产品获省优质产品奖。
全市节能折标煤5.8万吨,万元产值综合耗能比上年下降4.7%。定额流动资金周转天
数为92天。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13285元/人,比上年提高1.8%,全
市预算内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利税1.4亿元, 比上年增长27.9%。邮电业务总量达
到953.5万元, 比上年增长18.6 %;交通运输货物周转量92432万吨公里,比上年增
长19.1%;客运周转量68016万人公里,增长21.3%。
坚持长期稳定发展经济的方针,进一步改善投资结构,保证重点工程建设,固定
资产投资规模得到控制。1989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比上年压缩18.9%。全民单
位基本建设投资完成4.2亿元, 主要投向了岩马、马河水库配套,鲁南化肥厂粉煤气
化、鲁南水泥厂、市化纤厂、峄城至台儿庄输变电线路,田陈、蒋庄、柴里煤矿和地
方煤矿等重点建设项目。全民单位共安排技术改造项目38个,全年完成项目19个,完
成投资1.1亿元。全年已完成的技术改造投入形成年产值1.46 亿元的产出能力,创利
税1864万元,创汇1030万元。
流通秩序进一步好转,城乡市场繁荣,物价稳定。1989年,市政府把整顿流通秩
序作为保护人民群众利益、解决社会分配不公的主要措施来抓,加强了对经济社会活
动的调控和管理,严厉打击了欺行霸市、投机倒把、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乱纪行
为,撤并各类公司94户,查处违法违纪经营的公司64户。对市场物价制定了一系列管
理措施,并实行了物价控制目标责任制,进一步建立健全了物价监测、检查、反馈体
系,有效地控制了市场物价。全市零售物价总指数比上年上升16.8%,低于全省17.3
%的幅度。疏通流通渠道,积极组织日用消费品的生产,努力增加花色品种,丰富和
满足市场供应。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21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城乡集市贸
易成交额达5.7亿元,比上年增长23%。
对外贸易不断扩大,外向型经济建设有了新的进展。1989年,外贸工作因受北京
反革命暴乱影响,加之西方国家对我实行经济制裁,工作难度很大。针对这种情况,
各级政府及时采取措施,利用各种形式积极开展对外宣传,并进一步完善鼓励外贸出
口政策,努力扩大利用外资的规模和领域,强化出口商品生产和收购的组织协调,克
服和排除了种种困难,取得了一定成效。1989年全市出口商品收购总值达2.63亿元,
比上年增长17.4%;全年新签利用外资合同23项,合同外资额达 8898万美元。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都有了新的发展。1989年,全市共获得科研成果
181项,其中一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6 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或填补国内空白,获得
省科技进步奖的有9项。 科研与生产的结合更加紧密。据测算,全市进行的农业十大
科技成果推广可获经济效益1.5亿元。 工业新技术、新成果在生产中推广应用率达80
%以上, 增加产值2亿元。各类教育事业稳步前进,实施义务教育取得显著成效。全
市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48%,流失生数量减少,初中流失率在之2.6%以下,小学流
失率在0.89%以下,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特教工作已跃入全省前列。卫星电视教育跨
入全国先进行列。 1989年全市教育事业投资9107万元, 其中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
5907万元,比上年增长19.6%;征收教育费附加2200万元;校改集资1000万元。教育
质量明显提高。 全市大学本科上线人数达415人,大专院校共录取1748人,占统考人
数的35.1%。城乡文化生活空前活跃。在大力整顿文化市场的同时,进一步繁荣文艺
创作, 各行各业职工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大量涌现。 全市电视覆盖人口中央一台达
261万人,中央二台达152万人,省台达271万人,市台达112万人。有线广播通播率达
93%,通户率达81%。卫生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得到加强,医疗
秩序明显好转,医疗技术不断提高。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计划外怀孕得到有效
控制。1989年全市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分别为13.4‰和8.98‰,分别比人口控制
计划低1.89和1.12个千分点。 1989年,市运动员参加省级以上比赛17次,获奖牌135
枚, 其中金牌22枚、银牌14枚、铜牌21枚;有21. 3万名中小学生达到国家体育锻炼
标准。
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更趋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日益增强。1989年,用于城市公
用设施投资达225.7万元。 新建城市道路12公里,面积18万平方米,城市居民人均占
有城市道路由上年的3.17平方米增加到3.97平方米,增长25.2%;全市拥有公共汽车
89辆,年客运总量1424万人次;全年供水总量达9240万吨,开发新水源两处,日供水
量由上年的10.1万吨增加到11.6 万吨; 城市管道煤气年供气总量由上年的1001万立
方米均加到2090万立方米, 气化率达34%;集中供热达6平方公里,年供热量达12.2
万百万大卡, 比上年增长2.6%;园林绿地面积由上年的823公顷均加到854公顷,建
成区绿化覆盖率由上年的22.6%提高到23.6%;污染治理取得了明显效果,城市大气
质量有了很大改善。
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有新提高。 1989年,全市农民人均收入达到663元,比上年增
加77元,增长13%。城市居民人均年生活费收入达1182元,比上年增长20.5%,扣除
物价上涨因素, 实际增长2.8%。 年末城乡人民储蓄余额达11.09亿元,比上年增长
31.2%。 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10.3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25平方米,农民居住面
积18.76平方米,增加1平方米。
(孟昭泰 王家友)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显著
1989年,枣庄市各级党委、政府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放在首位,组织和动员
全社会力量,积极推行了社会治安工作社会化管理,强化基层基础工作,保持了治安
秩序的基本稳定。11月初省委、省政府在枣庄市召开了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现场会。
枣庄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特点是,按照全方位管理的要求,以城为主,城
乡结合,从解决难点入手,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一、开展严打专项斗争,做到“三舍得”。
舍得拿人。 一是精简机关,充实基层警力。从市区(市)两级政法机关抽调170
名干警充实到基层,加强第一线的工作。二是招聘合同干警,补充基层。全市通过公
开招聘,择优录取1066名合同干警,补充到基层政法各部门。三是动员全社会力量,
加强基层,弥补了政法队伍的警力不足。
舍得拿钱。为提高政法机关敏捷、快速的出击能力,在市财力比较紧张的情况下,
保证办案经费,尽可能地解决装备、通讯、交通等方面的问题。同时,按照大治安由
国家负责,小治安由地方和单位负责的原则,动员各企业、社会各层次大力支持,齐
心协力,搞好社会治安工作。
舍得拿时间。各级党委、政府把社会治安治理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专项研究,
通盘考虑,自上而下都建立了综合治理办公室;每次重大行动,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
志都认真听取汇报,研究实施方案,提出具体要求,从而保证了综合治理工作的开展。
1989年,枣庄市先后组织开展了7次打击刑事犯罪的专项斗争,进行了13 次统一
行动,共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分子2441名,打掉犯罪团伙202个,查获团伙成员720名,
缴获赃款赃物折款964万余元,打击“六害”犯罪分子619名。通过专项斗争和侦察破
案,共破获刑事案件2447起,其中重大、特大案件267起。经过连续不断地严厉打击,
震慑了犯罪,增加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促进了综合治理其他措施的落实。
二、抓基层基础系统工程建设。
1、 改革派出所的管理体制,理顺关系,在治安管理中发挥“龙头”作用,真正
成为全方位、多功能、确保一方平安的战斗实体。一是改过去治安管理以条条为主力
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由派出所总揽辖区的治安事务,派出所所长参加乡镇党委,协
助分管书记负责抓好综合治理工作;同时给派出所下放了八项职权,改变了派出所有
责无权的状况。二是优化内部机制,推行所长负责制和分段管理责任制。派出所分为
若干治安段,昼夜在岗,随时处理治安问题。三是转变职能。将派出所工作由原来的
以户口管理为主,转变为以治安管理为中心,以户口管理为基础。派出所工作的改革,
使辖区内的治安力量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各项治安措施较好地落到实处,大大增
强了基层治安工作的自防自治能力。
2、在社会面上,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在全市布建了135个治安岗亭,投入值
勤力量690人, 实行昼夜值勤,受理报案,查堵犯罪,调解纠纷,维护交通,为民排
忧解难。并以岗亭为枢纽,联合一定区域内的群众治安组织和专业巡逻力量,把面上
的治安控制起来。同时,在城区加强了专业巡警队伍建设,将市治安中队扩建为治安
大队,各区(市)也都组建了巡警中队,加强第一线的警力,形成了点线面互为依托,
紧密配合的动态控制格局,提高了快速反应能力。
3、 在乡镇街道,建立了四支群众性的治安队伍。一是乡镇街道专职治安联防队
伍。全市90处乡镇街道,共有联防队员1061名,实行军事化管理,统一着装,集体住
宿。二是村居委会治安巡逻队伍。三是乡镇企业保卫队伍。四是农贸市场治安管理队
伍。全市76个较大的农贸市场,都建立了治安管理办公室,设专职治安人员。这四支
队伍共有1.5万多人,占市人口总数的6‰,弥补了警力不足,扩大了治安管理覆盖面,
使大量的治安问题在基层、在群众中得到及时消化处理。
4、 在单位内部,把安全保卫工作纳入经营承包之中。一是强化企业法人的治安
责任意识,治安责任同经济责任捆到一起,落实到法人代表身上。二是强化内部队伍
建设。区县属以上企业,300人以下的单位设专职保卫干部,300人以上的设保卫科股。
在大中型企业还组建了经济民警和其他形式的专业自防队伍,用武装的力量把重点要
害部门看护起来。
5、 在矿区、铁路沿线、边缘结合部,着重解决了条块、区域分割问题,由松散
型联合转为紧密型联合。矿区重点抓了治安工作领导、案件查处、治安队伍建设三个
“一体化”。并由驻地乡镇领导牵头,以派出所为主,成立了治安工作领导小组,统
一协调辖区内的治安活动。铁路沿线,加强了护路联防办公室,把维护铁路治安纳入
沿线乡镇、村庄治安责任制之中,实行路段承包管理。在邻省、县结合部,深化友谊
协作,从过去开展的友谊派出所发展到友好公安局活动;从小区域的联防。发展到地
区间大范围协作;从单纯的配合办案,发展到协作区共同协商落实综合治理各项措施,
统一研究,协调动作,从而把区域间的协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三、乡镇建成“四个一”。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为全面提高整体防范能力,达到以防治
本,齐抓共管的目的,使多层次、多方位的治安防范体系形成合力。枣庄市在充分发
挥政法队伍主力军作用的同时,注重抓了建好、管好、用好“四个一”的工作。全市
85处乡镇全部实现了一所(派出所)、一庭(法庭)一站(法律服务站)、一员(司
法助理员)。同时,加强了基层调解队伍建设。全市有各种类型的调解委员会3801个,
设立“十户三员”,有调解人员14290人,纠纷信息员22779人,法制宣传员25610人。
强化了的基层防范机制,使大量的治安问题解决在基层,牢固地筑起了社会治安的第
一道防线,在预防、打击犯罪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赵秋明 王家友)
市中区中共区委书记 李仲孚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杨传玖
区长 高惠民(代)
区政协主席 高文彬
1989年,市中区辖11个乡镇,5个街道办事处,37.68万人口,总面积375 平方公
里, 耕地16.23万亩。人口自然增长率10.4‰。全区工农业总产值5.54亿元,比1988
年增长18.15%。其中工业总产值4.77亿元,增长20.26%;农业总产值7617万元,均
长6.44%。粮食总产6.61万吨。农民人均收入718元,比1988年增加67 元。全区财政
收入3210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39亿元。
开源节流强化土地管理
市中区是全省38个人均耕地低于一亩的县(市、区)之一。为了节约土地,保护
耕地,使有限的土地发挥更大的效益,1989年,市中区认真贯彻落实《土地管理法》
和《山东省实施(土地管理法)办法》,遵循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
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进一步强化了土地管理工作,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的方针,一手
抓节流,一手抓开源,取得了可喜成绩,被省、市土地管理局评为先进单位。
强化国上观念教育。规定每年的2月、7月和12月为《土地管理法》宣传活动月,
利用宣传车、标语牌、举办培训班、文艺演出、有奖知识竞赛和在中小学开设国土教
育课、在区乡党校开办国土教育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在全区范围内广泛深入地开展了
全民国土观念宣传教育,增强了公民保护耕地的自觉性。
加强建设用地计划管理。一是对国家下达的计划指标实行三级控制,即国家建设
用地指标由市政府控制,集体建设用地指标由区政府控制,分级负责,层层把关。二
是严格了用地报批制度。国家建设用地,实行区长审查报批一支笔,集体建设用地,
实行土管局长一支笔,农民建房用地,实行乡镇长一支笔。对土地的使用,严格用地
限额、严格法定程序和审批权限,坚持逐级审查、逐级报批。三是切实保护耕地。国
家建设用地和集体建设用地,坚持能占用非耕地、劣地的,不占用耕地、良田,能厂
内建厂、一厂多建的,不向外扩展的原则;农民建房坚持上山上岭上非耕地,充分利
用村内空间地的原则。加强了用地批前、批中和批后管理,及时查处了个别单位少征
多用、早征晚用或征而不用的问题。四是积极推行了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对全
区48000户、57000处宅基地全部进行了丈量登记。宅基地标准面积以内的,按每平方
米0.05-0.1元收费, 超标准的按每平方米0.1-0.3元收费,实行有偿使用。农民使用
宅基地要写出申请,经村委会研究张榜公布;使用原有宅基地、村内空闲地和其它闲
置荒地的,报乡镇政府批准,区政府备案;使用耕地的,经乡镇政府审核,报区政府
批准,发给宅基地使用证。1989年,枣庄市分配的集体建设用地和农民建房用地指标
840亩, 市中区由于实行了分级负责,依法管理,实际用地302亩,节约用地538亩。
同时, 通过宅基地有偿使用,清退宅基地968 处,退还土地950亩,并且减少了土地
纠纷。
大搞了土地开发、垦复。市中区本着开发一亩是一亩,开发一分是一分的原则,
实行优惠政策,鼓励群众利用冬春农闲季节,大搞治山整地小流域治理和开发利用矿
区废弃土地。 区政府对开发山区小流域治理,新修水平梯田107亩,奖励3000元。各
乡镇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鼓励扶持政策。如周村乡实行了“两鼓励一限制”的政策,
即开发山区每砌石坝1平方米奖2元,开发的土地使用权长期不变;对不参加山区开发
的农户, 按每个工日4元收取工值费;闲置一亩收取50元荒芜费。由于措施得力,政
策具体,全区开发治理小流域面积3000多亩,开垦耕地900多亩,垦复土地520多亩。
(刘义光)
山亭区中共区委书记 赵政民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继贤
区长 孙风元※ 褚庆观(代)
区政协主席 赵政民(兼)
1989年, 山亭区辖14处乡镇, 40.44万人。 总面积1009.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36.6万亩。人口自然均长率8.96‰。全区财政收入1161.2万元,首次突破千万元大关。
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36.4%,工农业总产值3.77亿元,比上年增长18.8%,其中工
业总产值2.49亿元,比上年增长26%。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90亿元。职工月平均工资
128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19元,比上年增加44元。
改善农业环境 强化农业基础
山亭区委、区政府牢固树立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带领全区人民,积极改善农业
环境和生产条件, 强化农业基础。1989年,全区农业总产值完成128亿元,比上年增
长6.96%;粮食总产11.97万吨,比上年增长1.4%。
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三秋结束后,全区迅速掀起了农田
水利基本建设的高潮。其显著特点是开工时间早、项目多、规模大、速度快、质量高,
人民群众的热情高、 干劲大, 是多少年来所没有的。共开工各类农田水利建设工程
1320项,完成土石500万方,累计投工580万个,总投资达1969万元。通过这些工程,
恢复和扩大灌溉面积3万亩,治理水土流失15.2平方公里,解决了45个村1.9万多人的
吃水问题。
狠抓科技兴农。区委、区政府制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工作的决定》,颁布
了《山亭区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区里从财政收入中,每年拿1一3%作为区科技
发展基金。建立健全了行政指挥、科技推广、物资供应“三网合一”的科技网络。区
里和省农科院联合建立了科技实验站,对山区农业资源进行综合研究和系列开发。区、
乡、村也都配备了一名科技副区长、副乡镇长和副主任,从组织和领导上保证了农业
先进技术和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区委、区政府制定了《山亭区农业机械化发展
规划》 ,并根据有计划、有步骤、有选择地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指导思想,在全区8万
亩区域种植丰产方内全部实行了机械化耕作,在丘陵坡地实行了半机械化耕作。全区
农业机械化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立足本地资源,实行农业综合开发。山亭区充分利用当地林果、畜牧、水产资源
优势,逐步建成了一批与资源开发密切关联的九大生产系列:花生低产田开发与花生
酱厂配套;十大果品基地与罐头厂、饮料厂、恒温库配套;奶牛、奶山羊基地与乳品
厂配套;白鹅基地与畜禽宰杀生产线、羽绒制品厂配套;葡萄基地与葡萄酒厂配套;
青山羊基地与羊皮服装制革厂配套;毛羊基地与区毛纺厂配套;猪羊鸡等肉食畜禽与
区肉联厂配套;黄梨基地与川贝梨汁厂配套。九大系列的建立,促进了全区商品经济
的发展。九大系列的从业人员达10万余人,年产值4200万元,年创汇能力达1000万美
元。
(张玉杰 胡太星)
台儿庄区中共区委书记 徐以铭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邢广河
区长 郑世瑛
区政协主席 袁均芳
1989年,台儿庄区辖10个乡镇,人口23.7万,总面积533.8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
41万亩。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1989年工农业总产值4.84亿元,比1988 年增长23.1
%。其中工业总产值3.43亿元,比1988年增长31.2%;农业总产值1.46亿元,比1988
年增长7.4%。粮食总产量17.26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670元,比1988 年增加45元。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55亿元。财政收入1428.4万元。
灾害之年农业获得大丰收
台儿庄区是省内的商品粮基地和小麦生产基地之一。几年来,区委、区政府在发
展农业生产中,本着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指导思想,不断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使全
区农业生产条件和抗灾能力逐步增强,人均向国家贡献粮食一直居全省前列,被省委、
省政府表彰为粮食贡献先进单位。
1989年,台儿庄区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旱灾和雨灾等自然灾害,严重威胁和影响
着农业生产。对此,区委、区政府重点抓了两件事。
一是带领全区人民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抗雨灾夺丰收活动,在夏季小麦抢收抢
打的关键时刻, 连续降雨300多毫米,出现了近20年来少有的连阴雨天气,给小麦的
收打带来了极大因难。面对这种局面,区委、区政府采取紧急措施,全区总动员,集
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了艰苦的抗灾夺粮斗争。区里成立了抗灾领导小组,组织
协调全区的抗灾工作。同时抽调区和乡镇机关干部深入到村、到户、到地块,查灾情,
定措施。35个区直部门和企业支援乡镇救灾资金30多万元,同时援助了大批救灾物资。
10处乡镇也筹集资金40多万元, 购进脱粒机500多台,加上兄弟地区支援的机械,全
区共动用脱粒机1500多台,较好地解决了因阴雨不能打轧小麦的困难,把因灾害造成
的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小麦总产达到8.01万吨,比1988年仍略有增产。
二是针对春秋季节的持续干旱,围绕改善引水条件,挖掘新水源,发展节水型工
程,坚持“以小型为主、配套为主、当年见效为主、自力更生为主”的原则,采取劳
动积累、以奖代补、专款专用、无偿支援、平衡负担等措施,掀起了近10年未有过的
以抗旱治水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高潮。全年共完成农田水利工程2116处,完成土石
方252万立方米,完成投资746万元,使全区控制水浇地面积达到21.8万亩,大大改善
了水浇条件。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在持续干旱和遭受连阴雨天气的情况下,全年粮食
总产仍达到17.26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
(李华)
峄城区中共区委书记 王光荣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刘焕文
区长 张延功
区政协主席 董益锡
1989年,峄城区辖15个乡镇,30.47万人口,总面积627.62平方公里,耕地54.99
万亩。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全区财政收入1278.6万元,工农业总产值6.26亿元。
其中农业总产值1.85亿元。 粮食总产18.54万吨,棉花总产0.22万吨,蔬菜总产17.7
万吨,果品总产0.24万吨,肉类总产3.96万吨,水产品总产0.06万吨。社会商品零售
总额1.99亿元。 职工平均工资1530.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24元;城乡储蓄余额7929
万元,人均住房面积18.4平方米。

抓农业商品基地建设 加速实现两个转化
1989年,峄城区委、区政府继续努力探索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的路子,
以逐步实现由自然半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化,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化。
现全区已建成粮食、林果、畜牧、蔬菜等10多个农业商品生产基地。
发挥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峄城区确定“增粮、保棉、促牧、抓果、
扩菜”作为全区农业的总的指导思想,并根据各乡镇的实际,探索设计了各种基地建
设的优化方案。如蔬菜基地建设,峄城镇地处城郊,群众有着多年种菜的习惯和经验,
一直是枣庄市主要蔬菜生产基地之一。另外,距城较远的萝藤、曹庄两乡没有工业污
染,易建立无公害蔬菜区,经过反复论证,最后确定建立以峄城镇为中心,由近郊的
肖桥、 吴林、王庄和远郊的萝藤、曹庄共5 个乡镇的部分村参加的远近郊结合的近3
万亩蔬菜商品生产基地。
典型引路,政策鼓励,健全服务体系。进行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建设,是传统的自
然半自然农业的一个较大进步。峄城区首先抓了典型引路和政策鼓励,古邵乡搞养牛
基地, 本乡的小瓦屋村先行一步,一年时间仅养牛一项人均增收108元,亩增值48.5
元,第二年就带起了周围八九个村。为了搞好畜禽基地建设,1989年初区政府制定了
具体奖励政策,年底对完成养殖计划、饲料添加剂指标、粗饲料加工机械配套的乡镇
和做出较大贡献的个人进行政策兑现,促进了基地建设步伐。在桑茧基地和芦笋基地
建设中,区里根据亩收入情况进行定额补助,使农户在基地建成前收益不降低,比较
顺利地保证了基地建设的进行。近几年,区冶、村、农户拿出6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
金和物资用于基地建设, 1989年仅在畜禽基地建设上,区乡两级就投入资金100多万
元。在基地建设的同时,区委、区政府还加强了对基地建设宏观决策的指导,建立健
全了六大服务体系:以科委、科协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建立的科技服务体系;以粮食
部门为主建立的饲料加工销售体系;以农业、林业、畜禽部门为主,建立起的良种繁
育供应和植保防疫体系;以供销社为主建立的生产资料供应体系;以棉厂、农副产品
加工、贮藏等企业为主建立的农产品初加工和深加工体系;以商业、外贸、供销社为
主建立的农产品批发、销售体系。逐步探索出了一条“以户为基础,乡村作依靠,双
层经营,共建基地”的好路子。下一步,峄城区建设农业商品基地的重点是:农副产
品搞加工,畜禽基地抓流通,把加工、流通纳入基地建设体系中,从而真正使农业商
品基地形成种、养、加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格局。
(高焕毅)
薛城区中共区委书记 林兆义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马洪源
区长 魏建国
区政协主席 李继泉
1989年, 薛城区辖5镇8乡,有耕地38万亩,人口38万余。全区工农业总产值5.2
亿元,财政收入完成2654.5万元,实现了当年收支平衡。
城市建设稳步发展
省政府确定,薛城是枣庄市远期的政治、科技和文化中心。围绕这一总体目标,
1989年,薛城区委、区政府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城市规划:制定了《关于薛城城市建
设总体规划的执行意见》,并于年初付诸实施;完成了编制城与小区、全城道路网中
心桩定桩和临山公园的建设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新建了部分地下排水管道;逐步完
善了金河水源直供工程,使日供水量由原来的1700吨增加到6000吨;薛城邮电大楼整
体工程建设全部竣工, 2000门自动电话通讯网路投入使用; 城市煤气用户由原来的
2000户发展到4000户,普及率达到50%。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相继开发建设了火车
站广场东侧11000平方米的商业楼群, 福泉小区3000平方米的商品楼房;完成了清泉
小区5500平方米的旧房改造任务。路政建设:城市道路1988年的11公里发展到15.4公
里, 新修完善道路9条,计30.7万平方米;投资千万元,全面展开了薛城立交桥以及
泰山路工程的建设。规划面积4 平方公里的枣庄市薛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了建设步
伐,水、电、路、汽、暖等基础工程正在加紧建设,有的业己投入使用。开发区基本
骨架初步形成,为下一步开发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整个城市建设向着有利于经济发
展,方便群众生活的方向迈进。
(范祥广)
广辟财源搞校改
1989年,薛城区委、区政府为改变全区国办中小学校舍的落后面貌,根据中央和
省、市文件精神,结合本区实际,采取人民教育人民办的方针,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
广泛筹集资金,努力改善国办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取得了显著成就。一年来,全区新
建教学楼10座,面积为11520平方米;改造旧楼房4座,面积为4600平方米;新建改建
平房11310平方米;修水泥路面14310平方米。并完善配套了多项教学设施。薛城区仅
用一年时间就完成了原计划三年要完成的国办中小学校舍改造任务,其主要做法是:
(一)多方筹措资金。针对校改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和本区
经济发展的实际, 开辟了12条集资渠道。 到年底, 全区共筹集校改资金480万元。
(二)先建校后还帐。为了加快校改步伐,薛城区采取了“一年建校、三年还帐”的
办法,既加快了校改工程的进度,又节约了资金。这一做法,受到了国家教委的的肯
定。(三)自力更生、劳动建校。各中小学发扬艰苦创业、劳动建校的优良传统,组
织广大师生亲自动手,勤俭建校,既节约了大量开支,又培养了学生爱劳动的良好习
惯。
(郭传贵)
滕州市中共市委书记 徐广景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杨芝义
市长 王裕安
市政协主席 郭良志
1989年,滕州市辖22个乡镇,总面积1485平方公里,耕地115.5万亩,人口132.3
万。 全市工农业总产值19.9亿元,比1988年增长9.9%,其中工业产值为15.2亿元,
农业产值4.7亿元,分别比1988年均长13.2%和4.3%。财政收入8733.1万元;社会商
品零售总额8.39亿元;职工平均工资176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50元。
粮食生产在大灾之年创历史最高水平
滕州市是省商品粮基地县。1988年,由于连续遭到历史上少有的干旱、冰雹、蝗
虫等多种自然灾害,粮食生产受到很大影响。针对这种情况,市委,市政府首先做到
了政策倾斜,先后制定下发了《农业发展基金征集管理使用办法》、《关于依靠科技
进步发展农业的决定》 等文件。全市共征收农业发展基金810万元,其中大部分用于
了粮食生产。 22个乡镇全部建起了科委,有4个乡镇聘任了科技副乡镇长,93%以上
的管区(办事处)配备了科技网长,94%的村建立了科技领导小组,各种技术协会和
科技服务组织大量涌现。其次,大搞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全市共完成各类水利工程
4800多项,投入工日796.7万个,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8 平方公里,扩大和改善灌溉
面积14.8万亩。第三,大力开展了吨粮田、中低产田和高值田的综合开发工作,截至
1989年底,全市已建成高标准吨粮田6万亩;有10 万亩中低产田经过开发上升为高产
田,亩产由原来的350多公斤,提高到750公斤以上;10万多亩高值田产值达到2000元
以上。第四,完善和健全了农村经济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多层次、多形式的产前、
产中、产后服务,并使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在农用物资供应中,除了“三挂钩”的化
肥、柴油及时兑现返还外,还对缺口较大的化肥、农药、农膜等生产资料,积极组织
货源,基本上满足了生产的需要。第三,切实加强对粮食生产的领导。在多种自然灾
害威胁面前,市五大班子领导同志都是深入基层,现场办公,分类指导,采取各种有
力措施,把灾情降到最低限度。
1989年,全市百万人民经过顽强拼搏,艰苦努力,终于战胜了自然灾害,全市粮
食总产达到58.8万吨,亩产664公斤,创历史最好水平。
(刘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