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4&rec=126&run=13

[1989年全省教育事业新发展]1989年,山东省教育工作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排除学潮、动乱的干扰,治理教育环境、整顿教学秩序,
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明显加强,教育领域的各项改革逐步深化,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不
断提高,各级各类教育事业持续、稳步、协调发展。
本年度,全省有幼儿园4.93万所,在园幼儿208.31万人,比上年分别增长6 %和
3%。 普通小学6.23万所,在校生823.19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3%,小学毕
业生开学率由上年的71.3%提高到72.3%。普通初中6260所,在校生316.48万人,普
通高中737所,在校生47.26万人,分别比上年减少3.2%和3.6%,学校规模基本得到
了控制。 各类高中阶段的职业技术学校1113所,其中城乡职业高中568所,普通中专
230所,技工学校315所,共有在校生47.3万人,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比例由上年
的45.22%,提高到49.4%。普通高等学校51所,在校本科生10.39万人,研究生2158
人。 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53所, 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11.58 万人,比上年增长
13.6%。成人中等专业学校330所,在校生18.19万人,比上年增长12%。通过自学考
试, 获得大专学历者累计达到2万余人,获得中专学历者2.15万人。卫星电视教育地
面站建站总数达到383座,教育电视台2座,放像点2500余处,收看人数近20万,开展
各种类型的短期技术教育培训500余万人次, 扫除农村青壮年文盲25万余人。本年度
全省教育工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把稳定学校局势放在首位,全面加强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
1989年初,省政府发出了《进一步整顿教育秩序、优化育人环境的通知》,根据
通知精神,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从稳定学校局势出发,对存在的各种问题
进行了认真的检查。健全和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强化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4、5
月份学潮,动乱发生以后,各学校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坚持把问题解决在校内
的原则,层层建立了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为了尽快恢复学校秩序,省教委先后发出
了6个电报通知和通报。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全省51 所高等学校没有出现后果严重
的骚乱。平息反革命暴乱以后,省里召开了两次高校党委书记会议,部署加强学校党
的建设,进一步稳定高校局势。各高等学校根据中央4 号文件精神和省委的要求,从
总结学潮、动乱的深刻教训入手,运用宣讲会、座谈会、读书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开
展了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并根据高校的领导管理体制,认真抓好校系
两级领导班子建设和骨干队伍的培训。同时也在加强学校政工队伍建设、加强师德教
育、加强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等方面做出了一些具体规定。
中小学重点抓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通知》精神的贯彻落实,制
定了《中学德育大纲实施细则》、《小学德育纲要实施细则》和《中小学思想品德评
定试行方案》,普遍开展了“五爱”教育和道德行为规范教育。10月份,省委宣传部、
省教委在青岛联合召开了全省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了工作任务和目标。
二、筹措教育经费,改善办学条件有了新的进展。
1989年,全省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达21.77亿元,比上年增长18.51%,省属
高等学校财政预算内经费达到2.85亿元。 高校生均教育事业费4136.35元,中等师范
生均1383.49元,中学生均176.84元,小学生均68.28元。1989年,全省共征收教育费
附加6.9亿元。比上年增加1.5亿元,增长27. 32 %。其中城市教育费附加9077万元。
比上年增长47.35%;农村教育费附加5.95亿元,增长24.73%。全省农业人口人均教
育费附加8.72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49%。近年来,勤工俭学、校办工厂收入用
于补充教育经费的数额逐年增加,1985年为5400万元,1989年达到1.6亿元,4年增长
了3倍。
三、从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出发,积极稳步地推进教育改革。
农村教育,围绕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广泛开展了学习平度教育经验的活动,制
定了推广平度经验“五年基本普及,七年巩固提高”的规划和具体措施。1989年,全
省有21个县市区被省政府授予“学平度先进县”称号。基础教育,在进一步完善分级
办学,分工管理的同时,狠抓了内部管理改革和教学领域的改革,总结推广了阳信等
地教师双向选择,滕州一中教师结构工资制和诸城市“五四”学制改革的经验。制定
了中小学管理评估标准和中小学教学改革实验暂行条例。截至年底,全省基本普及了
初等教育,实施义务教育的乡镇达到2087个,占全省乡镇总数的84.8%,其中开始实
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乡镇达到385个, 占乡镇总数的15%。职业技术教育,在办好职
业高中、职业中专的同时有计划地开展了初中阶段的职业技术教育,推广了胶南县教
学、科研、生产、经营一体化的经验,选择12所学校进行了“双元制”教学改革试点。
高等教育,把工作重点放在改善内部结构,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上,重点抓了招
生、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专业结构的调整和优秀教学成果的评定工作。实行了招
生政策、招生计划、录取分数线等“八个公开”。对一些重复设置和供需脱节的专业
进行了调整。同时,自下而上地开展了优秀教学成果的评定。全省高校共评出优秀教
学成果168项,其中国家级优秀成果19项。成人教育,从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需要出发,
大力开展职工岗位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的推广,着重抓了“燎原计划”的实施和国务
院《扫除文盲条例》的贯彻落实。在100 个乡镇进行了实施“燎原计划”的示范试点
工作, 并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教育统筹的路子,全省有8个县市被国家教委命名为
全国教改实验区。
四、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实施“七五”计划以来,狠抓了师专建设,省和市地用于师专基本建设的投资累
计达1.02亿元,建成校舍23.5万平方米,扩大招生能力6000人。对中师建设提出了规
范标准和分步建设的实施规划。重视加强了现有教师的继续教育,通过函授、夜大、
卫星电视教育,举办培训班等多种途径,扩大培养、培训的规模。同时,在全省开展
了以学校常规和学校管理为主要内容的中小学校长短期培训, 受训人次达2万多。经
过培养培训,全省小学教师合格率由1980年的51%,提高到75%;初中教师合格率由
5.6%, 提高到30%,为了推动尊师重教良好风气的形成,教师节期间,省里召开了
表彰大会,对教书育人,教育管理、教育科研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2992名优秀代表
进行了表彰。 两年来,省财政先后拨出专款100万元,作为中小学幼儿教师的奖励基
金, 青岛市用作教师奖励基金的资金达200万元。为了稳定民办教师队伍,烟台、青
岛、德州、潍坊、枣庄、聊城、淄博等七个市地恢复了中等师范学校招收民办教师的
制度,共招收民办教师2000人。全省有30多个县市实行民办教师退休保险制度,较好
地解决了民办教师的后顾之忧。目前,全省有普通高等师范院校16所,教育学院16所,
中等师范学校66所,教师进修学校122所。初步形成了以高师、中师为骨干,多层次、
多渠道培养、培训师资的体系。
(王景华)
[李铁映同志视察山东教育工作]1989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兼国
家教委主任李铁映两次来山东视察教育工作,肯定了近几年山东教育所取得的成绩,
提出了今后的希望和要求。3月6日,李铁映来到济南,听取了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
赵志浩关于山东教育工作情况的汇报,并就教育经费、教师待遇、推广平度经验、进
一步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问题进行了座谈。并于3月7日到潍坊市、平度县进行了实地
考察。在平度,先后视察了平度八中、职业中专、职教中心、教师培训中心和明村镇、
香店乡、三堤乡的中心中学和小学,分别为职业中专和教师培训中心题词:“必须大
力发展职业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于教师”。在潍坊,他察看了昌邑县围子镇
中心初中、中心小学和潍坊一中。在视察过程中,李铁映同志对山东教育工作给予了
充分肯定,并就加强教育规划和法规建设、搞好教育战线的治理整顿、加强师资和校
长的培训提高、加强职业学校的技能培养等问题,作了重要指示。
1989年12月17-20日, 李铁映同志第二次来山东视察教育工作。先后到沂蒙山区
老革命根据地的平邑县、临沂市、沂南县、沂水县、蒙阴县和济宁、泰安市的曲阜、
泗水、新泰、莱芜等县市,视察了18处中小学、职业中学、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和
师范院校。在视察过程中,李铁映反复强调学校一定要端正办学思想,坚持社会主义
的办学方向。当前,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最核心的是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思想
品德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树立这样一个观念,中小学生在校八、九年
可以决定一生七、八十年、八、九十年,所以从小就要打好思想政治基础。李铁映同
志对办好师范院校,培养合格教师极为关切和重视。他在跟曲阜师大、临沂师专、沂
水师范的领导和教师交谈时说,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培
养合格教师的任务在师范院校,因此一定要把师范院校办好。师范院校要培养合格教
师,更好地为中小学服务,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就必须端正办学思想,加强教育实
践,培养教师一专多能。将来绝大多数学生要回农村,成为直接的生产劳动者,在学
校期间就要学一点实际的生产劳动本领,学会一技之长。为此,要从办学思想、办学
方式、专业设置,教学方法以及招生制度等方面加以改革。他要求结合农村经济发展
的实际,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治穷先治愚。要把农村扫盲
工作与开展职业技术培训紧密结合起来,加强职业学校实践技能的培养,以更好地适
应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他鼓励和希望同学们牢记毛主席的教导,“好好
学习,天天向上”,努力做到又红又专。
(思民)
[何东昌同志视察山东教育工作) ]1989年9月15——18日,国家教委副主任何
东昌来我省视察教育工作。省委书记姜春云、省长赵志浩在济南亲切会见了他。视察
期间,何东昌同志听取了省教委主任吕可英关于山东贯彻中央4 号文件和多渠道筹集
教育资金情况的汇报,并由副省长张瑞凤以及吕可英陪同,先后察看了山东大学和济
南、潍坊、诸城、莱芜市和沂水县的23所大、中、小学。何东昌同志对山东省和上述
市、县多渠道筹集教育资金、改善办学条件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就加强中小学德育
工作,坚持农村教育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等问题,发表了许多重要意见。
何东昌同志指出,学校一定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动乱以后,中小学德育工作
必须进一步加强。演变反演变、渗透反渗透,颠覆反颠覆的斗争是长期的。我们从整
体上讲消灭了剥削阶级,但阶级斗争还没有完全消灭,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现在的
孩子不大知道什么是剥削,所以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同时,还要向青少年讲清我们
的国情,讲建国40年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这些成就在资本主义国家是根
本办不到的。何东昌同志指出,学校没有劳动教育不行,总要有点劳动气氛。勤工俭
学要搞好,不单纯是为了几个钱。学校里搞点园地,一是美化,二是增强劳动气氛,
三是有点收益。现在提倡集体主义,艰苦奋斗,工农感情,没有劳动教育就变成空头
口号了。农村教育要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同农村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现在我们
花了很大气力来抓基础教育,改善办学条件。如果在职业教育上再加把劲,同时发挥
乡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的作用,抓好科技成果的推广,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就
会更明显。农村大部分初中毕业生要回乡参加生产,光有文化基础不行,还要进行一
些职业技术的培训,学点实用技术,否则回到农村不适应。进行五四学制实验,初中
四年,应主要增加职业教育的内容。在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方面,教育要同农业、科
技统一规划,统一步调,三教统筹,农科教一体化,把“星火”计划、“燎原”计划、
“丰收”计划结合起来。
在谈到多渠道筹集教育资金,改善办学条件问题时,何东昌同志指出,山东上下
认识一致,多方筹资办教育,尤其沂蒙山区,自然条件差,这里的人民发扬艰苦奋斗
传统搞校改,通过努力,校舍面貌有了很大变化,这在全国很有说服力。校舍改造完
成后,下一步再充实仪器设备、音体美器材,抓好师资培训,就给提高教育质量创造
了好的条件。
何东昌同志在谈话中还特别强调了要加强师资培训和提高教师待遇问题。他指出,
近几年山东的师资培训工作抓得很紧。为解决师资合格问题,采取了多种办法,多种
渠道,严格标准,收到了成效。将来培训,还是从实际出发,坚持标准,德才合格,
多渠道进行。提高教师待遇,一是抓好民办教师待遇的落实,二是要积极解决好公办
教师的住房和医疗条件。有条件的地方,学校可以搞一点产业,政府给予支持,利用
优惠政策,增加一些收入,使办学条件和教师待遇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
(思民)

专文:
山东教育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开拓前进
吕可英
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山东教育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开拓前进,已经走过40年
的光辉历程。
(一)
建国40年来的山东教育,大致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1)从1949 年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到1956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完成。这一时期山东省恢复、整顿了老解放区
教育,接收、改造了旧政府的公立学校、各种私立学校和接受外国津贴的教会学校,
建立了一批新型的中、初等学校,加强了共产党对学校的领导,对高等院校进行了院
系调整,开展了以扫除文盲和文化补习为主要内容的干部教育、职工教育和农民教育,
人民教育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人民的文化水平有了普遍提高。这是山东社会主义教
育的奠基时期。(2)从1957年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提出到1966 年“文化大革命”开
始之前。这一时期,山东省遵循毛泽东同志和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社会主义教育
方针,进行了旨在适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需要的教育改革实践,围绕加强党对教育
工作的领导,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实行半工半读教育制度,促进教育与生产劳动
相结合等重大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经验,同时也出现过某些
方面的偏差。 这可以说是山东社会主义教育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3)从1966年开
展“文化大革命”到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这一时期,山东教育事业遭受严重
摧残和破坏,建国十七年来的山东教育工作被诬为执行修正主义教育路线而予全盘否
定,学校党组织处于瘫痪状态,领导干部受到“批斗”,广大教师被打成“牛鬼蛇神”,
学校秩序混乱不堪,教育质量大幅度下降。这是山东教育工作出现严重的动乱的时期。
(4) 从1976年到1989年。这一时期,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山东省遵照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方针,提出了“科
教兴鲁”的战略决策,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逐步得到确立,从管
理体制、教育结构到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始了全面改革,政府、行业和广大群众对教
育的投入逐年增加,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各级各类教育得到发展,是山东教育事业全
面振兴的时期。
建国40年来的山东教育工作尽管出现了一些失误,教育发展出现过大起大落,甚
至出现了“文化大革命”对教育的严重破坏,但从整个教育事业看,从幼儿教育到高
等教育都有了巨大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山东教育的发展步子更快,
这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比拟的。
基础教育的发展。1949年全省幼稚园30所,在园幼儿2603人。到1989年上半年,
全省幼儿园发展到4.64万所, 在园幼儿202.13万人, 比1949年分别增长 1546 倍和
776.9倍。1949年全省有小学2.74万所,在校学生193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仅有20%。
到1988年,全省共有小学6.3万所,在校生830.01万人,学校数比1949 年增长23倍,
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7.88%, 全省实现了普及小学教育的要求,并开始实施九年义
务教育。1949年全省有普通初中44所,3.31万人;普通高中22所,0.58万人。到1988
年, 全省共有普通初中6713所,在校生324.51万人;普通高中761 所,在校生49.02
万人。 与1949年相比,初中处数和在校生数分别增长了152.2倍和 98.45倍,高中分
别增长了34.6倍和84.5倍。建国40年来,全省共有小学毕业生 3923.41万人,初中毕
业生2054.43万人,高中毕业生516.79万人。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1949年只有中等专业学校34所,在校学生1.37万人。
到1965年,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蓬勃兴起,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
校发展到378所, 在校生8.8万人,占高中阶段学校在校生总数的50.77%。1978年以
后,山东省努力纠正“文革”期间职业技术教育被严重削弱的局面,大力改革中等教
育结构,压缩普通高中,积极创办职业技术学校,使职业技术教育出现了新的鼎盛时
期。1988年全省共有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062所,在校生达到40.47 万人,比1949
年分别增长31.2倍和29.5倍,比1978年(学校189所、在校生4.95万人)分别增长5.6
倍和8.18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45.22%。建国40年,
共有中等技术学校毕业生15.59万人,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生33.17万人,技工学校毕业
生13.34万人,职业高中、职业中专毕业生16.73万人。
高等教育的发展。 1949年全省只有7所普通高等院校,在校学生3969人。1958年
到1960年,高等教育曾有过盲目发展,最多时达到63所,在校生3.47万人,后来经过
调整,1965年保持了16所,在校生2.22万人。“文革”期间山东高校连续5 年停止招
生,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显著下降。1978年以后,山东的高等院校以较快的速度稳步
发展。 1988年全省共有普通高等院校50所,在校生10.13万人。其中本科院校31所,
专科学校19所,初步形成了层次结构比较合理、专业门类比较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
与1949年相比,高等学校的处数和在校生数分别增长了7倍和25 倍。与1978年(学校
39所、在校生3.84万人)相比,分别增长了1.28倍和2.64倍。40年间,共有本、专科
毕业生28.59万人。
成人教育的发展。新中国建立初期,山东省重视发展干部教育和工农教育。1950
年, 全省已有职工、干部业余学校853所,在校学员8.76万人,建立农民冬学3.86万
所,学员161万人。1988年,全省有成人初等学校218万所,在校学员115.77万人;中
等学校3749所,在校学员100.74万人;高等学校52所,在校学员10.16万人。这期间,
还创办了广播电视大学,建立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40年间据不完全统计,共扫
除文盲1365万人, 成人小学毕业学员501.9万人,成人中学毕业学员342.25万人,成
人高校毕业学员20.48万人。
(二)
40年来,山东教育事业走过了不平坦的道路,在曲折中发展、壮大、前进,从正
反两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1989年春夏之交发生学潮、动乱和北京的反革命暴乱,
更给教育工作敲了一次警钟。冷静地思考一下山东教育发展的历史,感到有以下几个
根本性问题必须进一步明确,并在实际工作中认真加以落实。
一、必须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的问题,始终是教育战线的一个根本问题。教育是具有阶
级性的。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教育工作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为社会主义事
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从山东40年的教育实践来看,各级各类教育总体上是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前进的,
方向是明确的。建国之初,各级各类学校就加强了党的组织建设,同时逐步建立健全
了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工会等群众组织。40年来,党组织除“文革”期间一度
受到冲击外,一直能够发挥对学校的领导和政治核心作用。学校普遍建立了思想政治
工作和德育工作制度;有一支较强的专兼职结合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从小学到大学
的政治课教材基本上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理论基础,思想政治工作是
有成效的。
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山东省的学校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上也出现过一些偏差。
有一段时间,特别是在“文革”中,曾经片面强调学校是阶级斗争工具的作用,忽视
了教育在发展社会生产力方面的重要作用,使教育工作走了弯路,背离了教育方针为
学校确定的社会主义方向。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实行了工作着重点的转移,强调
教育在发展社会生产力方面的作用,提出学校应以教学为中心,这无疑是正确的、必
要的。但是在具体工作中,又出现了忽视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重视智育,轻视德育,
片面追求升学率,削弱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的倾向。在各级各类学校,四项基本
原则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艰苦奋斗教育,不同程度地受到忽视,资产阶
级自由化思潮在高等学校抵制不力。在这次北京发生的反革命暴乱中不少学生一度迷
失了方向,反映了他们在共产党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这个大是大非方面的思想认识
和政治立场问题还没有解决。严酷的事实使我们深刻认识到:资产阶级同我们争夺青
少年、争夺接班人的斗争异常尖锐复杂,国际资本主义妄想通过年轻一代“和平演变”
社会主义的图谋一刻也没有放松,学校教育的政治方向关系到党、国家、民族的命运
和前途,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二、教育的结构、规模、发展速度必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省40年教育发展的历史证明:教育必须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协调发展,必须
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我们应当按照教育与社会主义建设相互依赖、相互制
约、相互促进的关系来规划教育的发展,促使教育在纵向层次结构比例上更为合理,
在横向学科专业结构配置上更为得当,在地区布局上更为均衡,更加适应经济和社会
发展的需要。教育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来讲,不但要有适应性,而且要有超前性。因
此,必须把教育放到首要的战略位置上,下决心优先发展教育,真正做到教育与经济
协调发展。
第一,以条件定发展。要充分认识到我们是在一个拥有8000万人口,社会生产力
水平较低,商品经济不够发达的情况下发展教育事业,尽管教育摆到了战略重点地位,
但由于国家财力的限制和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制约,就决定了教育事业不可能一蹴而
就,而要经历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主要的是在经济发展
的基础上保持一个稳定、持续、协调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建国40年来,由于在处理需
要与可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上,有时缺乏科学精神和求实态度,曾吃了不少苦头。
从历史上高等教育的发展看, 建国初三年恢复时期,我省高校在校生每年递增7%,
“一五”期间每年递增11%,这个发展速度,比较符合当时的客观需要和实际可能,
高等教育的规模与当时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适应。 而1958-1960年,在“左”的
思想影响下,大学“穿靴”,中专“戴帽”,盲目发展了一大批条件很差的学校。全
省高校在校生从12352人猛增到34744人,每年递增29%。由于高等教育的发展超越了
当时国民经济的承受能力, 所以1961年至1965年不得不以每年递减8.5%的比例进行
了调整。教育发展的起落经验证明,教育发展既要考虑国民经济建设需要,又要从本
地经济状况和实际可能出发,来确定规模和速度。
第二、教育结构必须与经济结构相适应。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之间的关系,是教
育与经济宏观关系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经济结构制约着教育结构,教育结构必须与
经济结构相适应。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社会生产力呈现出较多的发展层次和类
型,所有制结构、分配形式、经营方式以及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等都参
差不齐,复杂多样,由于劳动者受教育的程度和他们所具有的知识、技能千差万别,
社会成员对教育的需要也各不相同,这就必然要求教育培养多种层次、多种类型、多
种专业和多种规格的人才。1978年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我省已把教育发展的重点放
在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降低重心,注意培养大量急需的中、初级技术人才,提高全
体社会成员的科学文化素质。针对我省高等教育工科、农科等专科层次薄弱,而工农
业生产第一线又急需这类人才的状况,发展和加强了专科教育,扩大了专科招生规模,
在专业结构上以国家的产业政策为导向,合理配置学科门类的比例,优先发展了财经、
政法、管理等短缺专业和应用学科,逐步调整了高校的专业设置。同时积极发展了各
级各类成人教育,并开始把成人教育的办学重点由学历教育引向各种岗位培训和实用
技术培训。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我省的教育结构正逐步趋向合理,教育对经济和社会
发展的适应能力有了加强。
第三,不同地区应该采取不同的教育发展战略,切忌齐步走、一刀切。要区别城
市与农村的不同情况,区别经济发达与不发达地区的不同情况,根据分区规划、因地
制宜、协调发展的原则,进行分类指导。在制定具体政策规定时,要充分考虑各地的
复杂情况,使不同地区都能按照各自的情况和特点确定教育发展目标、规模、速度、
重点和办学模式。
第四,教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当地领导对教育的认识。从根本上说,教育
的发展要受经济条件的制约,教育的发展水平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但
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地方由于领导干部对教育的认识不同,重视程度不同,采取措施
不同,那里教育发展的实际状况就会有很大不同。我省平度县就是由于各级领导特别
是县委、县政府重视教育,依靠全县人民,动员各方面的力量,解决了经费、师资、
管理体制以及校舍、仪器设备等许多重大问题,闯出了一条依靠自身力量,发展、改
革农村教育,促进当地经济建设的路子。近两年来,我省许多县、市领导在转变和提
高思想认识的基础上,组织全县(市)结合本地实际认真学习、推广平度经验,创造
了一些成功的新经验,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和教育的协调发展。
三、必须坚持全社会办教育的路子
教育事业是全社会的事业。要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高度,正确认识和处理教育事
业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确立依靠全社会办教育的观念。现代教育正朝着面向社会各
个领域、各个层面的终生教育的方向发展,不同年龄的人都要接受教育,各行各业都
离不开教育。因此教育不只是国家和教育部门的事,而是全党、全民、全社会的共同
事业,必须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努力才能办好。这里首先需要强调,依靠社会力
量办学,开辟教育投资新渠道,决不意味着降低国家教育投资的主渠道地位。教育是
第一位的战略产业,根据“科教兴鲁”的战略方针,首先应该建立以国家为主的投资
体系,唯其如此,教育经费和质量才有可靠的保证。但是也应看到,社会力量办学是
国家办学的重要补充。通过各种措施和形式,吸引和争取社会各方面增加教育投资,
包括鼓励企事业单位、民主党派、群众团体、集体经济组织等集资办学、捐资助学或
联合办学,这对发展我省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特别在当前国家
财力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就更有必要走这条路子。
发动社会力量办学,明确学校的领导管理体制是个关键问题。我省农村中小学校
舍改造的经验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由于我省明确了省、市、县、乡对基础教育的责
任, 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原则后,全省农村掀起了中小学校舍改造的热潮。8
年间全省用于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的总投资为26.6亿元, 其中农民集资24. 4亿元,
企业投资8000多万元,而国家财政拨款仅1.6亿元,占总投资的6.6%。目前,全省95
%以上的农村中小学实现了“六配套”。
发动社会力量办学,国家应当制订相应的法规条例,逐步使之走上有章可循的法
制轨道。这样可以利用政策导向调动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又能够保证办学标准和教
育质量。“六·五”期间,烟台、青岛两市人大常委会分别颁发了依靠社会力量集资
筹建烟台大学、青岛大学的法规。经过几年的努力,烟台市共筹集基建资金6000余万
元,青岛市共筹集基建资金5700多万元。近几年来,我省不少地方从当地实际出发,
制订了多种渠道筹集教育资金,发动社会力量办学的政策规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并有效地制止了乱收费、乱摊派的现象。
四、必须坚持各级教育的质量标准
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要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大批各级各类合格人才。衡
量学校教育工作的标准,不仅要看培养学生的数量,更重要的是看培养学生的质量,
看学生毕业后能否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40年来,由于我省原有教育基础薄弱,我
们比较偏重于数量和速度的增长,对质量问题有时抓得不紧,要求不严。这在一定程
度上影响了办学效益的发挥。为了使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正
确处理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的关系,在努力加快教育发展的同时,把工作精力更
多地集中到搞好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办学效益上来。
坚持教育的质量标准,就要树立正确的、全面的质量观。社会主义的学校,应该
把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作为办学的根本标准。一
个时期来,由于办学思想不够明确,各级各类教育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智育、轻德
育,忽视体育和劳动教育的不良倾向,片面追求升学率、单纯追求文凭的现象仍然比
较严重。这种状况必须尽快加以改变。应当进一步端正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尤其要
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和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劳动教育,促进教育
事业健康发展。
坚持教育的质量标准,就要按照教育规律办事,严格要求,严格管理。要认真负
责地贯彻执行党和政府关于教育工作的政策和法规,在设学、新上专业、承认学历、
执行教育和教学计划等重大问题上,都要严格执行规定,遵守程序,不马虎从事。对
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要有明确的标准,按照学校的规格要求培养学生,在招生、
毕业、考试等工作中严把质量关,不能降格以求。严格管理也是一种教育。应当逐步
建立和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强化教育和教学管理,坚持从严治校。根据各类学校
不同年龄的学生特点,制定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坚持教育的质量标准,还要深入开展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倡
导和发扬理论联系实际、严谨治学的良好学风,加强教育、教育实践环节,注重能力
培养,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全国筹措教育经费改善
办学条件山东现场会]国务院批准,由国家教委、财政部联合召开的全国筹措教育经
费、改善办学条件现场会于1989年12月16-24日在山东省召开。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兼国家教委主任李铁映、国务院副秘书长李昌安、
国家教委副主任何东昌、朱开轩、柳斌、邹时炎、王明达、财政部副部长刘积斌、山
东省委书记姜春云、省长赵志浩以及各省、市、自治区主管教育工作的副省长、副市
长、副主席、财政厅、教委的负责同志和计划单列市的代表共200 多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分两个阶段进行。16-20日,代表们分6路考察了山东的12个市地的39个县,
166处学校, 除考察了筹措教育经费、改善办学条件的情况外,还结合进行了基础教
育的五项督导检查。21日聚会济南。
21日在济南南郊宾馆举行全体代表大会,会议由国家教委副主任邹时炎主持、李
铁映同志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教育是人民的事业,人民办教育,教育为人民,这
是我们教育战线在观念上、指导思想上和办教育的实际措施上的一个重大发展。我们
这次会议,就是要总结推广10年来以山东省为代表的全国各地在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改善办学条件方面的经验。他说,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充分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依靠群众,动员社会力量,广开渠道、多方集资,是改善办学
条件,发展教育事业的成功经验,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新路子。近10年来,山东在
这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其经验概括起来有四条。第一,各级党政领导特别是党政
一把手重视教育。第二,依靠群众办教育,确立了人民办教育的思想和路子。第三,
各部门的大力协同,紧密配合。第四,制定了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改善办学条件的
规划和政策。
李铁映同志受李鹏总理委托,代表国务院对山东省委、省政府重视教育工作所取
得的成绩予以表彰,并将国家教委、国家计委和财政部颁发给山东省政府的奖旗授予
赵志浩省长。同时宣布奖励山东省人民币1000万元。
会上,财政部副部长刘积斌、山东省委书记姜春云讲了话,赵志浩省长全面介绍
了山东省筹措教育经费、改善办学条件的经验。何东昌同志做了会议总结。
(王景华)
[山东10年集资30亿元办教育]改革开放10年来,山东省委、省政府把教育当做
“战略产业”,舍得“长效投资”,在财力比较紧张的情况下,依靠全省8000万人民,
广开筹资渠道,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从1979年开始进行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以来,社
会各方面和群众对教育的集资、捐资达30亿元。10 年间共修建农村中小学校舍140万
间, 2800万平方米,相当于1979年实有校舍的106%,全省90%以上的农村中小学实
现了校舍、课桌凳、校门、操场、院墙、厕所“六配套”。不少学校建起了图书资料
室,配备了文体器材,开辟了生产劳动基地,兴建了教师宿舍等。城镇中小学校舍改
造也已全面铺开,1989年,全省有20多个县、市、区完成了城镇中小学校舍改造任务。
为了在全国推广山东的经验,1989年12月国家教委、财政部联合在山东召开了全国筹
措教育经费改善办学条件现场会,充分肯定了山东的经验。会上,山东省省长赵志浩
全面介绍了山东筹措教育经费改善办学条件的情况。
(王景华)
[山东1989年教育事业费使用情况] 1989年,山东省教育事业费实际支出18.22
亿元, 比上年增长15.81%。其中:人员经费12.74亿元,占实际支出的69.90%;公
用经费5.48亿元,比上年增长20.68%。各市地教育事业费及增长情况如下:

┌────┬─────┬────┬──┬────┬─────┬────┬──┐
│市地 │教育事业 │比上年增│增长│市地 │教育事业 │比上年增│增长│
│ │费(万元)│长(%)│位次│ │费(万元)│长(%)│位次│
├────┼─────┼────┼──┼────┼─────┼────┼──┤
│全省合计│182200 │15.81 │ - │潍坊市 │16813 │14.95 │8 │
├────┼─────┼────┼──┼────┼─────┼────┼──┤
│省级 │28407 │21.01 │ - │济宁市 │12499 │18.43 │2 │
├────┼─────┼────┼──┼────┼─────┼────┼──┤
│市地计 │153793 │14.89 │ - │泰安市 │11012 │15.68 │7 │
├────┼─────┼────┼──┼────┼─────┼────┼──┤
│济南市 │11310 │18.37 │3 │威海市 │5065 │14.25 │11 │
├────┼─────┼────┼──┼────┼─────┼────┼──┤
│青岛市 │13342 │14.95 │9 │惠民地区│7284 │10.20 │15 │
├────┼─────┼────┼──┼────┼─────┼────┼──┤
│淄博市 │6230 │16.41 │6 │德州地区│10616 │12.46 │12 │
├────┼─────┼────┼──┼────┼─────┼────┼──┤
│枣庄市 │5447 │17.00 │4 │聊城地区│7870 │14.62 │10 │
├────┼─────┼────┼──┼────┼─────┼────┼──┤
│东营市 │3261 │24.84 │1 │临沂地区│16511 │11.85 │13 │
├────┼─────┼────┼──┼────┼─────┼────┼──┤
│烟台市 │14209 │16.94 │5 │菏泽地区│ 12326 │10.87 │14 │
└────┴─────┴────┴──┴────┴─────┴────┴──┘
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农职业学校以及特殊教育学校事业费的支出及所占比重均
比上年提高;广播电视教育事业费支出与去年持平;中、小学等事业费的支出比上年
有所下降。
┌──────┬────┬────┬─────┬─────┐
│ │本年支出│上年支出│本年比重%│上年比重%│
│学校类别 │(万元)│(万元)│ │ │
├──────┼────┼────┼─────┼─────┤
│全省合计 │182200 │157333 │100 │100 │
│高等学校 │28524 │23819 │15.66 │15.14 │
│中等专业学校│7674 │5995 │4.21 │3.81 │
│农职业学校 │8401 │7048 │4.61 │4.48 │
│中学 │63160 │55657 │34.67 │35.37 │
│小学 │55208 │48081 │30.30 │30.56 │
│幼儿教育 │406 │386 │0.22 │0.25 │
│成人高等教育│581 │668 │0.32 │0.42 │
│普通业余教育│479 │490 │0.26 │0.31 │
│教师进修培训│4.293 │3870 │2.36 │2.46 │
│特殊教育 │809 │513 │0.44 │0.33 │
│广播电视教育│1133 │977 │0.62 │0.62 │
│其他教育事业│11532 │9829 │6.33 │6.25 │
└──────┴────┴────┴─────┴─────┘
各类学生每生每年平均占有教育事业费,在全国所占位次:高等学校生均列全国
第二位,中等师范学校生均列全国第十三位,普通中学生均列全国第廿五位,小学生
均列全国第廿四位。
┌──────┬──────────┬───────────┐
│ │生均占有教育事业费 │其中:公用经费 │
│ ├────┬─────┼─────┬─────┤
│学校类别 │1989年 │1988年 │1989年 │1988年 │
├──────┼────┼─────┼─────┼─────┤
│高等学校 │4136.35 │3644.05 │2900.30 │2480.52 │
├──────┼────┼─────┼─────┼─────┤
│中等师范 │1383.49 │1262.57 │684.94 │618.88 │
├──────┼────┼─────┼─────┼─────┤
│农职业中学 │448.25 │411.85 │142.66 │123.79 │
├──────┼────┼─────┼─────┼─────┤
│普通中学 │176.84 │152.82 │31.64 │26.59 │
├──────┼────┼─────┼─────┼─────┤
│小学 │68.28 │58.64 │5.18 │3.80 │
└──────┴────┴─────┴─────┴─────┘

[山东省1989年教育投入]在省委、省政府“科教兴鲁”方针的指导下,山东省
各级政府、各部门、社会各界关心支持教育,使全省教育投入有了较大增长。1989年
全省教育总投入为36.50亿元, 比上年的29.65亿元增长23.10%。其中:国家预算内
教育经费为21.77亿元, 比上年的18.37亿元增长18.51%;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
税费6.99亿元,比上年增长29.78%。教育投入包括以下8个部分:
┌─────────────┬────┬───┬───┬───┐
│ │合计 │教育 │其他 │厂矿 │
│ 项目 │ │部门 │部门 │办学 │
├─────────────┼────┼───┼───┼───┤
│总计 │36.50 │32.34 │3.00 │1.16 │
│一、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21.77 │19.41 │2.36 │ │
│二、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6.99 │6.99 │ │ │
│ 税费 │ │ │ │ │
│三、企业办学校教育经费 │1.16 │ │ │1.16 │
│四、勤工俭学、社会服务用于│1.31 │1.21 │0.10 │ │
│ 改善办学条件 │ │ │ │ │
│五、其他财政资金用于教育的│0.09 │0.09 │ │ │
│ 经费 │ │ │ │ │
│六、学费、杂费收入 │1.82 │1.53 │0.29 │ │
│七、社会集(捐)资收入 │2.58 │2.56 │ │ │
│八、其他收入 │0.80 │0.55 │0.25 │ │
└─────────────┴────┴───┴───┴───┘
(刘振鹏)
[1989年山东省教育费附加征收情况]自1986年开征教育费附加以来,山东从省
到市、地、县均采取有效措施,强化教育费附加的征收工作,使征收数额连续三年均
有较大幅度增长。
1989年, 全省征收教育费附加6.85亿元,比上年增长27.32%。其中:城市教育
费附加征收9077万元;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征收5.95亿元,已成为农村教育经费的重
要来源。
1989年,全省农业人口平均教育费附加8.72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49%。
各市地征收数额、增长比数如下:
┌────┬────┬────┬────┬────┬───┐
│市地 │征收金额│比上年 │ 市地 │征收金额│比上年│
│ │(万元)│增长% │ │(万元)│增长%│
├────┼────┼────┼────┼────┼───┤
│全省合计│68546 │27.32 │济宁市 │4369 │34.97 │
├────┼────┼────┼────┼────┼───┤
│济南市 │3091 │17.07 │泰安市 │5210 │22.53 │
├────┼────┼────┼────┼────┼───┤
│青岛市 │9094 │39.61 │威海市 │2096 │10.98 │
├────┼────┼────┼────┼────┼───┤
│淄博市 │3334 │25.21 │惠民地区│3297 │18.95 │
├────┼────┼────┼────┼────┼───┤
│枣庄市 │2275 │10.95 │德州地区│5279 │30.66 │
├────┼────┼────┼────┼────┼───┤
│东营市 │1280 │7.81 │聊城地区│3146 │42.53 │
├────┼────┼────┼────┼────┼───┤
│烟台市 │6633 │37.63 │临沂地区│6015 │41.25 │
├────┼────┼────┼────┼────┼───┤
│潍坊市 │8785 │10.05 │菏泽地区│4642 │39.54 │
└────┴────┴────┴────┴────┴───┘
(刘振鹏)

[省政府发出通知,进一步整顿教育秩序,优化育人环境]为了解决教育战线存
在的中小学学生流失、学校纪律松弛、乱收不合理费用等突出问题,1989年3月18日,
省政府发出关于进一步整顿教育秩序优化育人环境的电报通知。
通知要求:一、采取切实措施,解决中小学学生流失问题。要从宣传贯彻“义务
教育法”入手,制定一些法规章程,制止学生辍学。教育部门要端正办学思想,加强
学籍管理,避免学生流失,并动员辍学学生尽快返校。二、加强管理,制止一些学校
乱收费现象。要组织认真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尽快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和
制度,公开宣布,让群众监督。三、从严治校,克服学校纪律松弛的现象。要建立主
管部门对学校工作检查督促责任制,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定加强校风校纪建设
的具体措施,逐步建立起良好的校风。四、有组织有领导地开展有偿服务。要从高等
学校的实际出发,把服务的重点放在科技服务上。制定和完善必要的制度和办法,统
筹安排,有组织有领导地开展各种服务活动。五、加强社会力量办学的管理。通过检
查、整顿、督促办学单位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对极少数打着办学幌子
牟取私利者,要坚决查处并取缔。六、严格执行国家下达的高校招生计划。各地、各
学校不得违犯规定,扩大招生规模。七、采取积极措施,认真纠正乱编乱印中、小学
生的学习资料、复习读物的现象。
(王景华)
[省政府表彰21个学平度教育先进县]为进一步推进全省学平度教育经验活动的
开展,深化农村教育改革,1989年12月8日,山东省人民政府作出决定,授予21 个县
(市、区)“山东省学平度先进县”称号。
自1988年4月全省农村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平度现场会以来, 全省各级政府认真
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科教兴鲁”的战略方针,强化教育工作的领导,在统
筹管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改善办学条件,搞好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涌现出一批学习平度教育经验成绩显著的县(市、
区)。这次受表彰的21个县(市、区)是:长清县、胶南县、即墨市、张店区、临淄
区、薜城区、广饶县、招远县、栖霞县、荣成市、寿光县、昌邑县、嘉祥县,邹县、
莱芜市,博兴县、平原县、梁山县、郯城县、临清市、菏泽市。
《决定》希望受到表彰的县(市、区)戒骄戒躁,再接再厉,争取更大的成绩。
同时要求各级政府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精神,继续深入学习推广平度经
验,进一步繁荣山东的教育事业,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为富民兴
鲁做出更大贡献。
(王景华)
[山东省招生工作“八公开”]为了加强招生队伍廉政建设,使全省招生工作更
好地体现“公开、 公正、合理”的原则,1989年5月,山东省招生委员会制定并颁布
了《山东省招生系统廉洁勤政守则》。守则规定,全省招生工作人员要认真贯彻执行
国家招生的方针政策,发扬廉洁奉公的优良传统,做到严守法纪,不贪赃枉法;秉公
尽职,不以权谋私;勤奋工作,不敷衍拖拉。守则强调,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做到
招生政务“八公开”:公开招生政策;公开体检标准;公开招生计划;公开报名人数;
公开全省(各市地)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公开各校录取分数线;公开各学校公开录
取新生情况;公开检查监督措施。为了便于群众监督,各级招生办公室要设立举报信
箱和举报电话。守则要求,要坚持为政清廉,不借工作之便谋取个人利益,不受贿,
不收礼,不吃请。
(王景华)
[中国教育工会山东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济南召开]中国教育工会山东省第一次
代表大会,于1989年4月6日在济南召开。
这次大会根据中国工会十一大、省五次党代会和省工会九大精神,总结回顾了10
年来改革开放中全省教育工会的工作成绩与经验;提出了今后的工作和自身改革任务;
选举了第一届山东省教育工会领导机构。省委、省顾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协、省
纪委的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
中共山东省委副书记马忠臣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大会祝词。
马忠臣同志充分肯定了教育工会恢复活动以来的工作成绩。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
重视和支持教育工会,依靠工会做好教职工的工作。要注意帮助各级教育工会改善工
作条件,加强思想建设,提高干部素质,使他们有职有权,能够按照党的方针政策和
自身特点,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独立自主,积极主动地开展各项富有特色的活动。
要充分发挥教育工会在民主参与和社会监督中的作用,加强同教育工会的联系对话,
吸收教育工会参政议政和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行民主监督,使教育工会真正成
为党和政府联系教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在开幕式上祝词的还有全国教育工会主席李星万,省人大副主任、省总工会主席
杨兴富,省教委负责人吕可英。
省教育工会主席安维良作了题为“团结全省教职工,推进和深化改革,为振兴山
东教育而奋斗”的工作报告。
(王景华)
[旗帜鲜明地制止动乱] 1989年4月中旬以后,由于受北京等地学潮、动乱和反
革命暴乱的影响,山东省部分高校出现了学生罢课、游行、拦截火车、堵塞交通等混
乱现象,给国家造成严重损失。针对这种情况,全省教育战线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
高等学校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的指示精神,旗帜鲜明地制止动乱和反革
命暴乱,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主要表现在:推迟了动乱在本
省出现的时间,从4月中旬到5月中旬,外省一些高校出现了学生上街游行,进京静坐
等现象,而本省高校基本稳定;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动乱在全省的波及面和波动程度;
动乱的时间较短,平暴后半个月内全省52所高校全面复课。
在制止动乱中,省教育战线特别是各高等学校,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 坚决贯彻中央、 省委指示精神, 坚持以中央的精神统一认识,指导行动。
“4.26” 社论发表后,4月27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部分高校负责人会议,传达了
邓小平同志的讲话精神,动员全省人民旗帜鲜明地制止动乱,各高校连夜进行传达。
5月20日, 省委负责同志召开驻济高校党委书记会议,研究学习贯彻李鹏同志讲话,
立即抓好复课, 6.4平暴以后,各高校立即组织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告全体共产党
员和全国人民书》和省委常委紧急会议精神,使全省教育战线广大干部群众,能够在
关键时刻认清形势,步调一致,采取有效措施制止动乱。
2、 充分发挥学校党委的领导作用,千方百计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解决在校
园内。在制止学潮和动乱的过程中,省委的指导思想是相信和依靠学校党委,把任务
交给党委,把问题解决在学校基层。哪个学校出了问题,由哪个学校党委负责,哪个
系出了问题,由系主任和书记解决,这样一直包干到班级、宿舍、充分发挥了各级党
组织的作用,做到不论在哪里出了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尽量防止蔓延。
3、 深入细致地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各高校党委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处理学
潮问题和处理突发事件的方针,在制止动乱中,坚持不激化矛盾,注意疏导的原则,
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在党委领导下,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广
大教师,政治辅导员,深入到学生宿舍里,游行队伍中,静坐现场上,动员复课,制
止上街,劝阻进京,进京劝返。各校还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做好动乱中的骨干人物的
工作,对防止和控制规模性的动乱收到好的效果。
4、 加强行政管理,维护教学秩序,各校的行政管理部门、保卫部门进一步建立
健全了学校的校园管理制度,生活管理和学籍管理制度。为了确保学校财产和师生人
身安全,各校都建立了护校队,昼夜巡逻,同时严防校际之间和外地来山东的非法串
连活动, 防止学生进京参与动乱。5月25日,山东省教委紧急呼吁请社会各界劝导部
分罢课高校学生尽快复课。6月2日,省教委又向各高校发出《关于恢复正常教学秩序
的通知》,各校根据通知精神,做出了具体规定。6月7日省教委又发出通知,迅速恢
复学校秩序。各校为此做出艰苦努力,使全省高校在6月19 日就恢复了上课。
5、 建立健全信息网络和行政指挥系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在制止动乱的紧张
时刻,省教委以稳定局势为中心,一手抓正常的教育工作,一手抓制止动乱,建立了
稳定工作小组和值班制度,与各高校保持每天24小时信息畅通。学校发生的每一个事
件,都能及时掌握,并迅速采取措施加以处置,有的还制定了防止和处置突发事件的
预案,做到有组织有准备有效地制止各种规模的动乱活动。
(省教委政教处)
[动乱后高等院校的学习与反思]1989年6月4日平息北京反革命暴乱取得决定性
胜利以后,根据中央和省委的统一部署,遵照邓小平同志关于“冷静地思考一下过去,
考虑一下未来”的指示,山东省各高等学校广大师生员工对此进行了认真的学习与反
思。主要学习文件是以邓小平同志在接见首都戒严部队军以上干部时的讲话、党的十
三届四中全会精神和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和中
共中央国务院转发国家教委《关于当前高等学校工作中几个问题的意见》的通知精神
为指导,围绕着对这场动乱和反革命暴乱的认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总结
经验教训,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为彻底制止动乱、稳定局势,深入持久地开展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奠定了基础。
这次学习与反思,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高等学校全面复课到放假,
主要是在让学生认清北京反革命暴乱事实真相的基础上,初步学习邓小平同志的讲话,
对动乱和暴乱有一个基本正确的认识;第二阶段是在暑假,一方面组织学生深入社会
实践,发动全省工农群众做大学生的工作,另一方面各高校集中培训骨干,为对学生
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作好准备;第三阶段是在开学后,集中对学生进行一次政治思想教
育和法制教育,深刻反思。通过教育与反思,一些在动乱期间反对和抵制动乱的学生,
进一步提高了觉悟,更加自觉地拥护四项基本原则;一些不明真相卷入动乱犯有错误
的学生,主动进行了自我批评,总结了经验教训,提高了认识,转变了立场。学校党
委认真贯彻党中央对青年学生的宽容政策,对绝大多数犯有一般错误的学生,在分清
是非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形式及时给予解脱,使他们放下包袱,轻装前进。对于犯有
严重错误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帮助他们转变立场,纠正错误,从而团结和教育了大
多数学生。
各高校党委和广大干部教师,着重从办学的指导思想和办学方向上进行了学习和
回顾,认为这几年,由于受国际大气候和国内小气候的影响,由于赵紫阳等领导人的
错误与失误,高等学校党的领导和党的战斗力受到削弱,没有始终一贯地反对资产阶
级自由化,放松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致使部分学生在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影响下,
迷失了方向,犯了错误。在提高认识,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各高校制定采取了一
系列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措施,使高校的政治思想面貌出现了可
喜的变化。
(省教委政教处)
[全省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 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教委于1989年10月27日-
31日联合在青岛召开了全省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会议旨在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改革
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
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的意见》及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精
神,研究和探索新形势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新格局,进一步改革和加强全省中小学德
育工作。各市、地委宣传部分管部长、教育局长(教委主任)、教育局(教委)普教
科(处) 长及部分典型单位的代表共130多人参加了会议。副省长张瑞凤、省政协副
主席丁方明及青岛市的有关领导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会上省教委主任吕可英作
了《深入贯彻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精神,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报告,提出
了全省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任务:(一)认真学习四中全会精神和江泽民同志的重要讲
话,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二)采取有力措施,端正教育思想;(三)加强培养
培训工作,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的德育工作队伍;(四)进一步改革德育内容和方法,
提高德育工作成效;(五)建立必要的德育基地和完善制度;(六)进一步加强对德
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会议期间,代表们认真学习了中共中央《通知》和领导同志讲
话,学习讨论了先进单位的经验,实地考察了即墨市的德育工作,讨论修订了有关德
育工作的方案和管理评估标准。这次会议的召开,为推动德育工作进一步开展,创建
山东中小学德育工作新格局创造了有利条件。
(孟庆旭)
[中小学教育五项督导检查]根据国家教委的统一部署,山东省自1989年6 月初
至10月上旬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对中小学教育工作的五项督导、检查。“五查”的主
要内容是:查教育经费增长政策和教师经济待遇的落实情况;查校舍中危房的改造情
况;查中小学学生流失的制止情况;查乱收费现象的纠正情况;查《中共中央关于改
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初步贯彻情况。“五查”工作采取学校、乡镇和县
市区政府自查,市地政府复查和省政府抽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通过“五查”,对全
省基础教育以下五个方面的情况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①自1985年以来,国家对教育
的拨款和社会对教育的投入有了明显增长;中小学教师待遇逐步提高。②中小学校舍
改造有很大进展。到1988年,全省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任务已基本完成;95%以上的
学校实现了校舍、课桌凳、操场、院墙、校门、厕所“六配套”;城镇中小学校舍改
造正在加紧进行,规划至1993年完成。③针对中小学学生流失问题,各地采取多种措
施使中小学学生流失现象得到了程度不同的控制。④中小学乱收费现象,在很大程度
上得到纠正。⑤中小学德育工作普遍得到了加强,各级党政部门更加重视对德育工作
的领导和管理,中、小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通过这次“五查”,引起
了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对基础教育的进一步重视,扩大了全省上下对《义务教育法》
的宣传,推动了各地对查出的一些突出问题的解决。
(于新明)

1989年山东省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名单

高等学校 文圣常 陈庭根 艾兴 尹承佾 章志敏 陆瑶华(女) 李威周 王廷础 徐国仟
曹来宾省直 张言志
济南市 吴昌源 孙广信 安黎 张凤(女)吴彩霞(女)孟宪菊(女)张金岭
青岛市 李行杰 李忠民 易友政 王梓贤 陶德芳(女) 孙韵梅(女)纪玉恂 曲慧
敏(女)史健民(女)
淄博市 庄守常 初泽修 薛忠玺 朱于敬
枣庄市 王建琦 宫景成 苗德珍
东营市 李缙 刘建祥
潍坊市 王焕新 吴兰婷(女)韩佃花(女)周敦进 王圣元 唐宗学 吕秀芹(女)
郎钦 王志尚 朱敬芸(女)徐春江
烟台市 董宝贤 孙传忠 李裕恭 赵善夫 杨国正 原立堂 李克运 王在传 刘淑美
(女)威海市 王敬东 龙启科
泰安市 李应林 赵培亨 李晃 杜长武 张积山 童玲(女) 刘传雯(女)侯家珍
济宁市 朱绍玺 卓范 侯荣良 张格森 王风远 朱兴运 李素一(女)王常绣
德州地区 张光辉 杜丕缇 王哲兴 杨宪 康永泉 张希武 傅丙林
惠民地区 李宝珉 张忠华 王世慧(女)
临沂地区 李济惠(女) 王宁(女)洪国梁 陈久沛 李庆志 东野长敏 赵欣刚 苏
同远 戚树成 刘乃祺 高迎熙 杨朱华
菏泽地区 张崇岚 张钟谊 鲍扬倜 王宗英 罗衍库 谢林 袁新法 张忠阳
聊城地区 姜岳厚 李宝銮 孙绍堂 王希凤(女)牟留柱
(思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