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工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33&rec=115&run=13

【概况】 2016年,山东省有10个重点产煤市、32个产煤县(市、区),生产和在建煤矿127处,从业人员50万人。2016年下半年以来,全国煤炭市场出现回暖,全省煤炭价格持续恢复性上涨,主要经济指标同比(下同)大幅增长,全行业基本实现扭亏为盈。全年全省生产原煤1.29亿吨,销售商品煤1.27亿吨;期末煤矿库存158.9万吨,下降14.84%,实现产销基本平衡。据财务快报统计,全省煤炭价格从年初的311.27元/吨,回升至年末的612.29元/吨;全行业实现营业收入3118.8亿元,增长23.83%;利税254亿元,增长 31.79%;利润 55亿元,增长 233.20%。
【煤矿安全】 2016年,全省煤矿原煤百万吨死亡率0.054,连续13年控制在0.3以下,连续2年杜绝较大及以上事故,走在全国的前列。泰安、莱芜、临沂、菏泽4市和龙口市以及兖矿集团、新矿、淄矿、枣矿、龙矿、临矿6家省属煤炭企业实现安全年。全省59家煤炭企业和120处煤矿严格实行安全生产“两个责任”实名制登记管理,对各部门、各单位及136名矿长上年度安全目标责任完成情况逐一考核并通报。持续深化“大快严”集中行动,全年排查确认A级隐患33项、B级隐患1137项,落实治理资金1.2亿元,整改率99%。印发实施重大灾害整治、采空区治理专项方案,全年排定采空区治理工程30项,完成治理19项;加强水文地质类型重新划分和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停产撤人管理,汛期共停产撤人155矿次、22173人次。开展岁末年初安全大检查,组织检查组188个,检查煤矿464个(次),发现问题隐患6350项,整改6270项;逐矿落实盯守责任,实现对全省127处生产和在建煤矿的全覆盖盯守。全省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达标率100%,57处煤矿达到一级标准化矿井;34处煤矿建成全国安全高效矿井,其中建成特级矿井20处。
【能源保障能力提升】 2016年,全省新建矿井单井规模由45万吨提高到60万吨以上,连续5年未核准新建煤炭项目。全年省内煤炭产量同比(下同)下降8.5%,连续14年控制在1.4亿吨左右。严格按照276个工作日组织生产,积极稳妥地做好煤矿先进产能释放,全省分3批共98处煤矿释放先进产能。推进压煤村庄搬迁,全年完成搬迁村庄12个,解放煤炭资源6363万吨。集中建设了宁蒙、晋陕、云贵、新疆和澳大利亚五大煤炭生产基地,以省外增量弥补省内减量。全省煤炭企业累计在省外(境外)获得资源储量776亿吨以上,生产在建煤矿产能2.74亿吨;2016年,省外(国外)办矿原煤产量1.02亿吨,增长9.94%。
【产业结构调整】 2016年,全省累计关退煤矿66处,退出产能规模1960万吨,超额完成年度计划的120.6%。去产能关退煤矿实现“一矿一替代产业”,淄矿集团埠村煤矿先后建设了新型建材、工业蓝宝石等一批非煤项目,逆势解亏脱困,甩掉11年亏损的“帽子”,去产能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全省非煤产业产值规模达2239亿元,销售收入占比达69.2%,从业人员达13万人。全年全省煤炭企业个数减少到53家,企业平均规模提高到290万吨,减少生产矿井120个。兖矿集团以改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为契机,体制机制改革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山东能源集团与建设银行签署210亿“债转股”合作协议,成为全国能源企业市场化债转股的第一单;肥矿集团按债务处置5∶3∶2的比例完成改革重组,注册成立肥矿煤业,增强了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创新能力提升】 截至2016年底,全省煤炭行业已建成3个国家级、20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拥有6个国家级、11个省级技术研发平台。全省煤炭行业投入科研资金43.16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2.83%;全省煤矿采掘机械化程度达到95.5%。煤制油、煤制气、水煤浆气化、超大采高综采装备等一批关键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突出创新驱动与人才培训对接,培训高层次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人员8844人次,班组长6309人次,煤矿特种作业人员44323人次,从业人员教育培训力度不断加大。
【生态环境保护】 2016年,全省煤矸石综合利用率99.8%,煤矿煤泥综合利用率100%,矿井水综合利用率71.08%,均实现100%达标排放。加大资金整合力度,获得国家安排的项目准备金贷款(专项建设基金)额度6.6亿元;省级采煤塌陷地治理专项资金1.8亿元,累计筹集资金3.3亿元。全年全省共完成治理面积8.64万亩,新开工治理项目31个。以构建政策法规、质量标准、加工储备配送、科技装备支撑、联合执法监控、综合保障“六大体系”为重点,严把煤炭生产消费坑口、炉口、烟口“三口”责任落实,全省建成煤炭应急储备基地4个,大型煤炭物流园区15个,大型洁净型煤加工示范基地50个;全省散烧煤炭总量的70%以上达到民用散煤质量标准要求,民用型煤和兰炭替代量突破300万吨,推广民用环保炉具20万台。
(贺永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