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选编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32&rec=94&run=13

发展地方史志事业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山东省副省长 王随莲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地方史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编史修志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2015年10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山东省地方史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规划了“十三五”时期全省地方史志事业科学发展的蓝图。这是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后,第一个由省级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地方史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是省政府为繁荣发展地方史志事业、加快建设文化强省作出的重要部署,意义重大而深远。
编史修志是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我省地方史志工作成绩斐然
地方史志是中国独特的文化典籍,承载着传承中华文明、弘扬历史传统的重任,在世界文化典籍中独树一帜,堪称世界地方文献之翘楚。如果以周初的“古国史即古方志”算起,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若从汉代的“郡书”算起,至今也有2000多年的历史。自隋确立方志官修制度以来,历代都把修志确定为一种官职、官责。千百年来,地方史志编修代代相继,为中华文明的世代传承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现存新中国成立前编修的旧志8000多种、10万多卷,约占现存古籍的十分之一。它们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中弥足珍贵的部分,是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的资料宝库、知识宝库、智慧宝库,是传承和彰显中华文明、发掘历史智慧的重要载体。
“盛世修志,志载盛世”。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大规模编修社会主义新方志,地方史志工作成为一项“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的崇高事业。我省的地方史志事业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几代史志工作者三十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大批优秀的志鉴成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借鉴,为子孙后代留下了珍贵的文化财富,为加快经济文化强省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近两年来,我省地方史志事业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多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被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誉为“山东经验”。地方史志工作法治化建设全面推进,在全国率先实现省、市、县三级地方史志工作法规规章体系全覆盖,出台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总量约占全国总量的80%。第二轮修志加快推进,目前省志工作进度高出全国23个百分点,县级志书工作进度高出全国12个百分点。年鉴工作改革创新、提速增效,《山东年鉴(2014)》荣获全国最高奖项“综合特等奖”,2015卷6月底出版,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全省修编各级各类年鉴240多种,数量和质量均居全国前列。在全国率先建成省、市、县三级地情网站,成为全国的样板,2015年实现市、县地情网站第二轮改版升级,县级地情网站数量占全国的30%。方志馆建设得到加强,建成省级方志馆1个、市级14个、县级80个,市、县级分别占全国总数的23%、40%。旧志整理取得突破,《山东省历代方志集成》整理工程启动,完成宣统版《山东通志》整理影印,全省累计整理出版旧志200余种。地方史志资源开发利用成果丰硕,编纂出版《汶川特大地震山东省救助援建志》《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志》和山东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丛书等各类地情资料书籍5000余种,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发展地方史志事业是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开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博物馆参观北京历史文化展览时强调,要“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这一重要论述精准地概括了史书、方志等文献典籍的当代功用和历史价值,明确了新时期地方史志事业的发展方向。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东时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要求山东用好齐鲁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并赋予山东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责任。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深入挖掘齐鲁丰富文化资源,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地方史志事业繁荣发展。
中共山东省委十届十三次全体会议提出,“十三五”时期是我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的决胜时期,要把山东建设成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文化软实力和生态承载力的省份。山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伟大实践为地方史志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一方面,经济文化强省建设中形成的珍贵资料需要我们搜集、整理和记录;另一方面,我们多年来积累的地方史志成果和地情资料,必须得到开发和利用。“十三五”时期,全省史志系统必须按照《规划纲要》的部署要求,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全力抓好各项任务落实,在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布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全面贯彻落实《规划纲要》,推进地方史志事业科学发展
全国地方志系统先进模范座谈会近日在北京召开,李克强总理对会议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各级政府关心和支持地方志事业发展,希望地方志工作者直笔著信史、彰善引风气,为当代提供资政辅治之参考,为后世留下堪存堪鉴之记述。刘延东副总理在接见全国地方志系统先进模范代表时,再次强调全国《规划纲要》提出的“两全”目标,要求到2020年“全面完成第二轮修志规划任务,实现省市县三级地方综合年鉴全覆盖”。我省《规划纲要》根据全省地方史志工作实际,将“两全”目标完成时间确定为2018年,这是全省地方史志事业科学发展的核心任务。全省史志系统要认真贯彻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规划纲要》要求,不断加快第二轮修志工作进度,积极推进年鉴编纂出版,深入开展地方史志资源开发利用,切实加强信息化和方志馆建设,努力开创我省史志工作新局面。
深入贯彻依法治志理念。依法治志是依法治国方略在地方史志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各级政府要坚持依法治志的基本原则,进一步完善地方史志法规规章制度体系,为地方史志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要依法开展地方史志工作,推动建立各级政府依法履行领导责任、各级地方史志工作机构依法履行组织实施和管理职责、社会各界依法参与和提供支持的法治化工作格局,做到依法修志、依法管志、依法用志,用法治的思维和方式推动地方史志事业科学发展。
努力打造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文化精品。质量是地方史志事业发展的根基所在、活力所在、价值所在,关乎民族文化传承的根本。《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质量第一”原则,要求把精品意识贯穿于志鉴编纂出版工作全过程。全省史志系统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始终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要以对历史、对后人高度负责的态度,全面、客观、真实地记录历史,做到秉笔直书、求真存实。要建立健全志书质量保障体系,严格执行质量管理、质量监督的相关规定,以科学认真的态度,精益求精的作风,努力打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民族的精品佳作。
积极发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用。“一邑之典章文物,皆系于志”。地方史志工作是对省情、地情的客观记载,是对自然与社会发展状况的综合研究,可以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深化改革提供智力支持,为各级领导干部了解熟悉地情提供咨询服务,为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历史借鉴,是推动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力量。全省史志系统要紧紧围绕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找准史志工作与现实需求的结合点,积极开展资政课题研究,多出针对性强、参考价值高的资政成果。要进一步发掘史志资源的利用潜能,不断拓宽用志领域,创新用志手段,提升服务能力,形成修用结合、良性互动的工作新机制。
切实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地方史志工作是重要的文化基础事业,是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把地方史志工作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加快方志馆、地情网站、数据库等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搭建公共文化服务平台。要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积极敞开大门、面向公众,使研究成果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激发群众的阅读兴趣,引导群众主动利用传播地方史志成果。大力推动地方史志工作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积极创新传播渠道,通过微博、微信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主动把研究成果呈现到公众面前,为广大群众提供独具特色和魅力的地方史志文化服务。
(刊载于2016年2月3日《大众日报》)
建设地方志事业工作保障体系 省政府办公厅党组成员、省史志办主任 刘爱军
《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要求加强领导,全面落实法治、制度、经费、队伍、宣传五大保障措施,提出了科学严密的工作保障体系。这六个方面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为保障地方志事业科学发展提供了明确的路线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领导高度重视是地方志事业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刘延东副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地方志事业,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全国地方志事业迎来了新的春天。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支持下,《规划纲要》由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近两年来,山东地方志工作得到快速健康的发展,关键是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去年以来,省委书记姜异康两次给省史志办安排任务,省长郭树清14次对地方志工作作出批示,这在山东省新方志编修30多年来前所未有,有力促进了地方志事业大发展大繁荣。
推进依法治志是全面做好地方志事业的根本保障。《规划纲要》提出逐步建立健全地方性法规规章,只有依托坚实的法治保障,依法修志、管志、用志,地方志工作者腰板才能更硬,说话才能更有底气,做事才会更有力度。2014年底,山东全省17个市、137个县(市、区)全部颁布实施史志工作法规、规章或规范性文件,在全国率先完成省、市、县三级史志工作法规规章体系“全覆盖”,为依法治志创造了条件。
建立健全制度是促进地方志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规划纲要》对各项制度建设提出系统要求,明确以问题为导向,大力改革创新,形成先进经验,固化为制度保障,为不断攻坚克难奠定基础。去年,山东省史志办全面梳理完善32项管理制度和28项业务规范并汇编成册,形成以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的良好氛围,推动了工作有序开展。
加大经费投入是地方志事业取得成效的重要条件。《规划纲要》要求各级政府将地方志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山东省史志办在此基础上,主动作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争取到更大支持。去年,山东省史志办积极争取财政经费,迅速推出《山东通志》(宣统版)、《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志》《山东历史地图集》等优秀史志成果。之后,不但财政部门继续支持《山东省历代方志集成》的整理影印工作,而且郭树清省长亲自批示,支持山东省史志办承担编纂山东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丛书,并拨付专项经费。丛书总计5本、200万字、3000幅图片,仅用7个月时间完成,工作成效和经费支持形成了良性互动。
加强队伍建设是推动地方志事业长远发展的不竭动力。《规划纲要》对人才的培训、选用、激励等诸多环节作出明确要求。从山东的实践看,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山东省史志办制定了人才培训五年规划,山东省财政每年拨付60万元经费予以支持,已培训上千人。组建修志业务专家咨询组,吸收社会各界专业力量为志书质量评审把关。山东省政府办公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每四年开展一次全省史志工作表彰活动,调动起全省修志战线的积极性。
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是扩大地方志事业影响的有效形式。地方志事业要走出“闭门修志”的误区,只有加大宣传力度,与社会各界有机互动,才能不断拓展发展空间。《规划纲要》提出了宣传地方志工作“新举措”“新成绩”“新贡献”的工作思路,明确要求推出挖掘地方志资源价值的宣传精品。山东省积极打造方志宣传阵地,在全国率先建成并不断推进省、市、县地情网站改版升级,各级史志机构积极开通官方微信、微博,有的还创建了英文网站,不断发出自己的声音,同时利用各类新闻媒体扩大宣传渠道。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山东省史志系统将把学习贯彻《规划纲要》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切实加强领导,强化保障措施,为全国地方志事业科学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刊载于2015年9月11日《中国社会科学报》)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规划纲要推动山东史志事业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省政府办公厅党组成员、省史志办主任 刘爱军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山东省地方史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年)》。全省史志工作者无比振奋、倍受鼓舞,决心按照省委、省政府“一个定位,三个提升”的总要求,促进全省史志事业科学发展,继续走在全国前列,为加快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一、统一思想认识,领会好规划纲要重要意义
(一)规划纲要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史志事业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史志事业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度重视修史修志,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李克强总理作出“修志问道,以启未来”的重要批示。刘延东副总理强调要切实做到“一纳入、八到位”。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史志事业,两年来,姜异康书记2次安排任务,郭树清省长14次作出重要批示,并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史志事业提出明确要求,刘伟、孙伟、孙守刚、王随莲、季缃绮等省领导也都作出重要批示。各级领导的重要讲话、批示,为史志事业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其精神实质在规划纲要中得到充分体现。
(二)规划纲要彰显了史志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地位。史志事业经过30多年蓬勃发展,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各级政府行政管理的必要职责。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规划纲要,强化了编史修志“官职”“官责”的职能定位。省规划纲要是全国规划纲要出台后第一个由省级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史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国家和省出台规划纲要,对史志事业发展进行顶层设计,推动地方史志从一项工作向一项事业转变,大大提升了史志事业地位,为史志事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规划纲要为史志事业科学发展确立了新起点。全国规划纲要经过两年长期酝酿,凝聚了全国史志系统的最大共识,为史志事业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省规划纲要也充分吸收了近两年我省史志工作先进经验,如第二轮修志倒排工期、加强督查,年鉴编纂改革创新、提速增效,开展大规模、全方位的人才培训,形成发挥优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常态化工作机制等。这些有利条件促使我省规划纲要站在更高的历史起点谋划史志事业,以更高的标杆衡量史志工作,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引领发展,努力当好全国的排头兵。
二、积极主动作为,实现好规划纲要宏伟蓝图
一是紧抓主线、纲举目张。刘延东副总理明确提出“将地方志工作纳入各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各级政府工作任务,做到认识、领导、机构、编制、经费、设施、规划、工作到位”的总要求。国家和省规划纲要都将落实“一纳入、八到位”作为突出主线,关乎史志事业发展水平,是检验地方党委、政府是否重视史志工作的重要标准。我省史志事业要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必须把“一纳入、八到位”作为生命线,摆到重中之重的位置,理清思路,明确目标,不遗余力推动“一纳入、八到位”,完成规划纲要规定的各项工作任务,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
二是紧抓主业、全面发展。国家和省两个规划纲要都强化了以修志编鉴为主业、统筹兼顾各项工作全面发展的科学理念,把修志编鉴作为核心任务,以此带动和协调各项工作,形成修志编鉴、理论研究、质量保障、开发利用、工作保障“五位一体”的史志事业发展综合体系。落实好两个规划纲要,需要进一步提升统筹全局的能力,学会“弹钢琴”,抓主要矛盾,坚持以修志编鉴为主业,同时统筹兼顾,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扎实推进开发利用、信息化建设、方志馆建设、旧志整理等各项工作全面发展。
三是紧跟中心、搞好服务。国家和省规划纲要都提出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党政机关、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服务的工作要求。全省各级史志工作机构和广大史志工作者,应找准史志事业位置,发挥史志事业功用,实现有思路、有作为、有地位。始终坚持修用并举,探索总结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参考和智力支持,加大地情研究和资源开发利用力度,加强各项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为不同层次的对象提供独具特色和魅力的地方史志文化服务。
三、强化责任担当,保障好规划纲要顺利实施
一是更加注重法治的保障作用。国家和省两个规划纲要都明确了坚持依法治志的基本原则。法定职责必须为!史志事业不是想做或不想做的工作,而是不能有任何懈怠、必须做好的历史使命。要注重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来思考谋划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从理论和实践上加强依法修志、依法管志、依法用志等各项工作,依靠法治手段破解史志事业发展难题,理顺史志工作体制机制,服务史志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更加注重创新的关键作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落实好两个规划纲要,关键在于创新。要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编史修志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认真总结史志工作经验,正确把握发展规律,深化改革,与时俱进,努力做到思想上不断有新突破,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工作上不断有新举措,拓展史志工作领域,丰富史志成果表现形式,推进各项工作再上台阶。
三是更加注重人才的基础作用。人是最重要的生产力,对于智力密集的史志事业,人才显得尤为重要。要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建立分层次分类型培训的长效机制,不断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充分发挥史志专家和社会各界有关专家、学者的作用,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史志工作。同时弘扬史志人精神,开展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评选表彰活动,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增强为现实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刊载于2015年12月11日《大众日报》专版)
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促进济南史志工作科学发展 济南市史志办公室主任 翟旭东
2015年8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10月20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山东省地方史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年)》。两个规划纲要以落实“一纳入、八到位”为主线,提出了全国和全省地方志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描绘出地方志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极具前瞻性、指导性、开创性。
根据《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修志编鉴是地方志工作的主业。规划纲要对志鉴的地位更为重视和突出,分别将“修志”“编鉴”列为主要任务的第一条、第二条,并明确提出了“两全”目标。即“到2020年,完成第二轮地方志书规划任务,省、市、县三级地方志书全部出版”,“做到地方综合年鉴由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织编纂,一年一鉴,公开出版,实现省、市、县三级综合年鉴全覆盖”。省规划纲要则提出更高要求,将两项任务的完成时间提前至2018年。修志工作方面,济南市第二轮修志工作于2006年4月正式启动,规划为8册。为了在2018年按时完成修志任务,市史志办采用倒排工期法,截至2015年11月初,济南市志编印出版第一、二、三、六、七分册,第五、八册形成统编稿。10个县(市、区)中,章丘、平阴、历城、长清已完成二轮修志,济阳、天桥、商河预计于2016年印刷出版,历下、市中和槐荫则在紧张编纂中。下步工作重点是完成市志续修,并加大对县(市、区)修志的调度和帮助,按时完成国家和省规定的任务。年鉴工作方面,《济南年鉴》创刊于1989年,至2015年已连续公开出版27卷,县(市、区)综合年鉴编纂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对照两个规划纲要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10个县(市、区)出版的年鉴大多数为“多年鉴”,能做到连续公开出版的只有1个,个别县(市、区)至今仍是空白。市里将采取督导、调研、评先选优等方法,加强业务指导,对条件基本具备的县(市、区)加大帮扶力度,本着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通过以先进带后进等形式,推进县(市、区)综合年鉴的编纂,在规定时间内做到一年一鉴、公开出版。
此外,两个规划纲要均提出要坚持全面发展的基本原则,明确规定史志工作要以修志编鉴为主,同时统筹兼顾理论研究、开发利用、信息化建设、方志馆建设、旧志整理等工作,实现地方志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结合济南市工作实际,一是要继续扎实开展旧志整理工作,在出版道光《济南府志》《济南金石志》《济南历代著述考》基础上,全面搜集整理济南现存旧志文献;二是进一步提高史志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深入开展史志成果“六进”活动,向山东省图书馆、济南市图书馆及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济南大学等驻济高校图书馆捐赠道光《济南府志》《济南历代著述考》《济南市志》《济南年鉴》《济南泉水志》等,举办“地情资料开放周”活动,提供地情咨询,赠阅史志书籍。三是进一步创新史志成果的表现形式,在拍摄制作《济南年鉴》创刊25周年专题宣传片、反映济南地方历史文献的专题片等基础上,继续加大创新力度,探讨利用更多的方式和手段丰富史志成果的表现形式。
(刊载于2015年12月11日《大众日报》专版)
深入贯彻落实两级规划纲要 全面提升地方志事业发展能力和水平 青岛市史志办公室主任 高克力
最近,国务院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先后印发《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和《山东省地方史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进一步明确了地方志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与主要任务、保障措施,为地方志事业全面、协调和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青岛市贯彻落实规划纲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既着眼长远又立足当前,重中之重是高质量地完成第二轮修志任务,推进史志事业全面发展。
一是全力做好志书编纂工作。按照山东省关于第二轮修志的总体要求和部署,青岛市正加快推进市、县两级志书编纂工作。目前,《青岛市志(1978-2005)》(8卷)已出版5卷,通过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终审1卷,完成评审稿2卷,为2017年全面完成第二轮《青岛市志》出版任务奠定基础。青岛市各区(市)已经出版区(市)志7部,其余4部区(市)志正在抓紧编修。其中《市南区志》完成初稿正在总纂;《市北区志》《胶州市志》形成初稿;《胶南市志》完成资料征集并进行初稿编写。
二是扎实推进综合年鉴编纂。青岛市已经实现综合年鉴“全覆盖”。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的重点是缩短编纂周期,提升出版质量。深入开展学习全国优秀年鉴活动,从编纂理念、框架结构、组稿方式、组织运作等方面不断创新,进一步增强年鉴的时效性、权威性、实用性和可读性。加强对全市年鉴工作的组织领导,认真履行管理职能,指导各区(市)及基层单位做好年鉴编辑出版工作,在区(市)年鉴编纂实现“全覆盖”的基础上,创新工作思路,推进全市年鉴工作再上新台阶。
三是认真做好第一轮《青岛市志》精编工作。《青岛市志》精编本计划出版8卷,已经出版卷一(大事记),今年计划完成卷五(文化)出版。在编修《青岛市志》精编本过程中,以第一轮《青岛市志》69卷作为基础资料,广泛吸收了新发掘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同时邀请熟悉青岛历史和地方志的专家参与。按照精益求精的要求,对志稿进行评议和审修,确保志书编纂质量。
四是加强基层修志工作的指导和管理。按照省里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有计划地组织乡镇(街道)志、部门志、行业志、专业志的编修工作,支持和指导有条件的乡村(社区)修志。同时,根据各区(市)史志工作的实际,指导和开展地方志类成果编纂工作,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政服务。
五是加强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工作。把强化服务功能作为地方志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努力拓展服务领域。加强地情网站建设,加大人才培训力度,努力培养出一批既熟悉史志工作、精通编辑业务,又掌握总体设计、创意策划,具有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推动区(市)史志信息化建设,提高青岛市情网站建设和管理水平。积极做好青岛市方志馆及各区(市)方志馆的筹划和建设工作,改善地方文献保存环境和保护状态,积极为社会公众提供地方志资源服务。充分发挥史志期刊的平台作用,推进历史知识普及,促进方志理论研究,加强地方志工作宣传,努力把史志期刊和理论研究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刊载于2015年12月11日《大众日报》专版)
把握机遇 乘势而为 推动史志事业科学发展再上新台阶 淄博市史志办公室主任 毕建国
2015年8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10月20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山东省地方史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年)》,淄博市史志系统深受鼓舞。近年来,淄博市史志办积极推动史志工作创新发展,出台了全国首部地市级史志工作法规,率先在全省全面完成第二轮修志任务,市县两级综合年鉴实现“全覆盖”,史志资源开发利用不断深入。在良好的工作基础上,我们将认真落实规划纲要部署,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高标定位、创先争优,努力开创全市史志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坚持依法治志,为史志事业科学发展提供机制保障。学会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完善改进史志工作,依靠法制手段破解史志事业发展难题,实现从“依法修志”到“依法治志”的转变,理顺史志工作体制机制,保障史志事业科学发展。认真履行《地方志工作条例》《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和《淄博市地方史志工作条例》赋予的各项职责,进一步完善与三级条例相配套的工作制度体系和实施细则,提升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通过政府督查等手段,推动基础保障条件的落实和修志工作的协调发展。同时加大史志工作法规规章的普法力度,增强社会各界参与、支持修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营造依法治志的良好社会环境。
加强队伍建设,为史志事业科学发展提供人才保障。重视选拔、引进、培养和使用符合史志工作需求的人才,着力建设一支爱岗敬业、德才兼备、结构合理、专兼职结合的高素质志鉴编修和研究工作队伍。加大培训力度,逐步建立修志编鉴、理论研究、开发利用、信息化和方志馆建设等分层次分类型培训的长效机制。鼓励和支持业务人员接受专业继续教育,不断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在全市系统营造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为史志事业薪火相传提供人才支撑。加强部门协作,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动员和吸收一批专家学者参与方志理论编研工作,为史志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拓展服务领域,为服务文化名城建设发挥独特功用。淄博作为齐文化的发祥地,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宝库。史志工作作为重要文化事业,将牢牢把握市委、市政府文化名城建设部署,发挥优势和专长,选准选好为现实服务的切入点,不断提升史志工作的地位和社会影响力。以修志编鉴为主业,以区县镇村志略为突破口,进一步推动全市基层志编修工作,为第三轮修志启动做好资料、队伍、理论等各方面准备。秉承修志为用、修用并举的原则,加强地情资源的开发利用,打造以志鉴为主、其他地情书籍资料为辅的高质量系列成果,塑造地方史志文化品牌。准确把握史志事业的公共文化服务定位,加快推进方志馆建设和信息化建设,为社会提供高品位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积极开展推动社会各界读志用志的史志成果推广活动,以不同形式、不同载体的优秀史志成果讲好淄博故事、传播淄博声音、展现淄博风采,为服务文化名城建设做出新贡献。
(刊载于2015年12月11日《大众日报》专版)
以规划纲要为指导 促进东营史志工作科学发展 东营市史志办公室主任 杜金华
《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和《山东省地方史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的发布实施,是地方志战线上的一件大事,学习贯彻好两个规划纲要,是促进地方史志工作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把握好规划纲要的基本点
规划纲要强化了以修志编鉴为主业、统筹兼顾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理念,提出要到2020年基本形成“五位一体”的地方志事业发展综合体系,努力开创地方志事业发展新局面。只有把握住了这个基本点,地方志事业发展才会枝繁叶茂生机盎然。近几年来,东营史志工作在完成首轮市志编修的基础上不断拓展业务内容。从创编政府综合年鉴、地情手册到建立地情资料库、开设东营市情网站,从开办方志馆到发掘地情资源编辑出版系列地情读本,从主导编修到指导部门、村镇、学校、厂矿企业开展志书编修,从组织业务知识学习到开展系统编纂能力培训和建立地方史志学会,地方史志工作的内涵不断拓展,地方史志工作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我们坚持每年突出一至两个重点,全力以赴,重点突破,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实行市和县(区)“一盘棋”,统筹协调,整体推进,既克服了人手不足的实际困难,又解决了缺少工作氛围等现实问题。
二、领会好规划纲要的创新点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规划纲要的创新点很多,立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视野进一步拓展了地方史志工作的内涵,也赋予了地方史志工作更多的意义和价值。对于规划纲要的诸多创新点,我们将立足实际积极加以贯彻落实。尤其要借助东营市方志馆加挂“国家方志馆黄河分馆”的发展机遇,秉承“互联网+方志馆”的先进理念,统筹方志馆和东营市情网站建设,以数字化方志馆建设为目标,实现资料数字化、传递网络化、信息共享化、使用便捷化,提高方志馆建设管理水平。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升级完善地情网站和地情资料库软件设施,构建多界面、多渠道、多元化、全方位的综合服务体系。
三、发挥好规划纲要的支撑点
规划纲要明确了“把史志工作纳入各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各级政府工作任务,认识、领导、机构、编制、经费、设施、规划、工作到位”的总体要求,特别指出各级史志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编制要与其履行职能、顺利开展工作的要求相适应,为史志工作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规划纲要确立了依法治志的道路,为地方志事业发展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规划纲要提出了培训工作常态化目标,建立干事创业的激励机制,为史志工作队伍建设提供了保障。工作中,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些支撑点,乘势而上,顺势而为,进一步弘扬“修志问道、直笔著史”的方志人精神,从事业发展的高度积极争取领导关注和支持,尝试在学会成员中建立东营史志专家库,为史志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刊载于2015年12月11日《大众日报》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