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史志工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32&rec=27&run=13

【济南市史志工作概况】 2015年,济南市史志办公室推进地方综合年鉴工作,开展旧志整理,积极参与济南地方文化建设,推出一批史志成果,方志馆建设、地情网站等信息化工作也得到全面提高,全市史志工作得到全面发展。2015年3月,在“山东省优秀史志成果奖”评选中,《济南年鉴(2014)》被评为优秀综合年鉴,济南市史志办主持纂辑的《济南历代著述考》获优秀地情研究成果奖;2015年4月,《济南年鉴(2014)》获得中国出版协会授予的第五届全国年鉴编纂出版质量综合一等奖,并获框架设计、条目编写、装帧设计三个单项一等奖。
志书编纂工作稳步进行。2015年,《济南市志(1986-2010)》又有第二册(城市建设)、第三册(经济综合)印刷出版,第五册(商贸与金融)、第八册(文化与社会)完成统编稿。加上2013年和2014年已经出版的第一、六、七分册,《济南市志(1986-2010)》全部8册已经完成5册。剩余的3册,也已经完成了初稿,2016年印刷出版2册,2017年全部完成8册志书的出版任务,可比山东省的既定目标提前一年、比全国的既定目标提前三年全面完成二轮修志任务。
年内,长清区、济阳县分别完成了《长清区志(1986-2008)》《济阳县志(1991-2011)》的出版发行工作,其中,《长清区志(1986-2008)》获2014年度山东省优秀市县级志书称号。市中区、天桥区、平阴县、商河县、济阳县等推动乡镇(街道)志、村居社区志的出版工作,包括《分水岭村志》《大桥镇志》《平阴法院志》《商河乡村志》《济阳县志》等,其中天桥区《大桥镇志》获山东省“2014年度优秀志书成果奖”。《槐荫区志》《商河县志》《市中区志》《历下区志》编修工作也在稳步推进中。
发挥年鉴编纂的传统优势,《济南年鉴(2015)》提前出版。2015年,《济南年鉴》首次实现了9月底前出版,比上年提前1个多月,出版时间在全省17地市中位居前列。2015年3月,在“山东省优秀史志成果奖”评选中,《济南年鉴(2014)》被评为优秀综合年鉴;2015年4月,《济南年鉴(2014)》获得中国出版协会授予的第五届全国年鉴编纂出版质量综合一等奖,并获框架设计、条目编写、装帧设计三个单项一等奖。
年内,为继续落实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和全省史志工作电视会议关于“省市县三级都要编辑出版年鉴”和“一年一鉴”的要求,开展县区年鉴编纂工作。历城区《历城年鉴(2008-2015)》、长清区《长清年鉴(2009-2015)》、平阴县《平阴年鉴(2011-2015)》的编纂工作全面启动,历下区《历下年鉴(2014)》、天桥区《天桥年鉴(2015)》完成编纂工作,并相继印刷出版。
加快方志馆和地情资料库建设,全面提高地方志信息化水平。2015年,加强了济南市情网站硬件建设,将市情网站迁移至市政府信息中心统一管理,顺利完成后台开发和数据迁移工作。同时,对市情网站栏目进行科学综合整理分类,保留重要及亮点资料,删除冗杂信息,重新编制栏目、采集资料,完成市情网站栏目改版,网站运行安全稳定。将大量有价值的图片资料分类为山、泉、湖、河、城、人六个分库,建立了充实丰富的图片资料库。历下区、济阳县以及平阴县经过各方面努力建设了独立的方志馆,并陆续完成了搬迁工作。各县区方志馆馆藏数目都有所更新,加强了与外地方志馆之间的交流。
继续开展旧志整理,《济南金石志》出版发行。《济南金石志》是道光《济南府志》的一部分,道光二十年(1840)《济南府志》印行时,因其内容较多,单独印刷成为独立的《济南金石志》。同时,在2015年3月“山东省优秀史志成果奖”评比中,济南市史志办主持纂辑的《济南历代著述考》获优秀地情研究成果奖。平阴县也积极开展旧志整理工作,启动清光绪《平阴县志》整理出版工作。
积极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史志工作社会作用。积极挖掘、整理济南地区抗日史料,共搜集整理济南地区抗战遗址和纪念设施24处,搜集整理19名抗日将士照片和事迹,整理10位抗战老兵的采访资料(含文字和视频),搜集各类抗战文物照片29幅(包括抗战时期八路军用过的望远镜、军号、话机照片以及抗战老八路捐赠的军用水壶、饭盒照片,抗日战士穿过的粗布大褂、现存的日军碉堡照片等)。编辑出版《济南史志文萃》,打造史志文化建设平台。2015年,除继续编辑出版四期《济南史志》外,还编辑出版了《济南史志文萃》,受到广泛好评。努力宣传传统文化,拍摄《济南历代著述考》电视专题片。组织专家进行了多次研讨策划,对拍摄脚本反复修改,为专题片质量提供前提保证。专题片系统介绍了《济南历代著述考》的编纂背景和过程,对济南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古代文献做了揭示,宣传了济南厚重的传统文化。年内,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各县区从整理史料,口述历史,出版纪念书册等多方面多角度的开展纪念宣传活动。各县区积极开展志入基层的活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胡映雪)
【青岛市史志工作概况】 2015年,青岛市史志办公室认真贯彻落实《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山东省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按照年初确定的工作目标,聚精会神抓质量、抓进度、抓成果、抓落实,全面推进志书、年鉴、市情网、方志馆和开发利用工作,全年编纂出版各级各类地方志成果40余部。在全国第二轮修志工作中,青岛市史志办关于保障志书质量的“五轮十校制”经验得到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领导的充分肯定。完成《青岛市志(1978-2005)》经济上卷、经济中卷评审稿;《青岛市志》精编、崂山区“村村修志”等工作取得明显成就;《青岛年鉴(2014)》《黄岛区志》《东流亭社区志》、崂山区方志馆荣获山东省优秀志鉴成果奖。积极推进区市志编修和基层修志工作,已出版7部区市志,其余4部区市志正在抓紧编修中。广泛开展街道(镇)志、村庄(社区)志、部门志等编纂工作,全市出版街道(镇)和社区(村)等地方志书30余部。加强与全市近400个年鉴撰稿单位沟通协调,努力缩短编纂周期,提升出版质量,《青岛年鉴(2015)》于8月底按期完成印刷出版任务,增强年鉴的时效性、权威性、实用性和可读性。进一步加强对全市年鉴工作的管理和指导,10区市全部完成综合年鉴出版工作,实现了县(市区)综合年鉴全覆盖。加强地情网站建设和管理,制订和实施了《青岛地情网站管理规定》,对网站栏目设置进行优化,增设《青岛年鉴》栏目PDF版,市级网站新增资料3400余万字,各区市网站新增资料900余万字。与青岛世园会执委会、青岛世园集团联合开展了《青岛世园会志》编纂工作,完成总纂稿72万字。编纂《史鉴》期刊4期,刊登历史、地情和方志理论等文章100余篇。
续修《青岛市志》工作有序进行。2015年,市史志办公室完成《青岛市志(1978-2005)》经济上卷、经济中卷评审稿,为2017年提前完成第二轮修志任务奠定了基础。其中,经济上卷共16篇,涉及工业经济、工业行业、农村经济、乡镇企业、种植业、畜牧业、海洋渔业等内容,约91万字。经济中卷共12篇,涉及商贸流通、对外经贸、旅游、交通、邮电等内容,约67万字。本轮修志断限是1978-2005年,这一时期正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时期,经济管理部门职能转变以及工业主管部门转体等,给史志资料征集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市史志办充分发挥总编室的作用,积极争取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重点工商企业的支持,汇聚行业领导、专家的经验和智慧,统筹整合全办力量参与编纂工作,确保各节点工作任务按计划完成。
完成《青岛年鉴(2015)》以及区市年鉴编纂出版工作。《青岛年鉴》创刊于1988年,已连续出版28卷。年内加强与全市近400个年鉴撰稿单位沟通协调,努力缩短编纂周期,提升出版质量,于8月底按期完成印刷出版任务。《青岛年鉴2015》共设23个栏目,正文稿443篇,内文照片22张。为进一步增强年鉴的时效性、权威性、实用性和可读性,组织开展了学习全国优秀年鉴活动,按照“寻标、对标、达标、创标”的要求,从编纂理念、框架结构、组稿方式、组织运作等方面进行改造创新。实行“以流程掌握进度、以环节控制质量”编审校模式,通过初编、第一轮统编、第二轮统编、合成排版后两次校对、初审后两次封闭校对以及全书定稿后的精确校对,确保《青岛年鉴》的编纂质量和周期。
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全市年鉴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实现了10区市综合年鉴全覆盖。指导市卫生计生委、青岛水务集团、青岛卷烟厂等单位开展年鉴编纂出版等工作。开展了《市南年鉴(2015)》《中国帆船之都年鉴(2009-2012)》代理编纂出版工作;承担并完成《山东年鉴(2015)》《中国城市年鉴(2015)》等期刊的供稿工作。
扎实做好第一轮《青岛市志》精编工作。根据市政府要求,《青岛市志》精编本以第一轮《青岛市志》69卷1400万字为资料基础,计划精编出版8卷约600万字,并与第二轮《青岛市志》8卷本一起,形成内容贯通古今、装帧风格一致的16卷大型历史文献。在组织形式和编纂方法上,实行“专家带课题、专家带徒弟”全新编纂模式,每卷聘请一位修志专家,配备1~2位助手,以老带新,以新助老,优势互补,提高编纂进度和工作质量。同时,坚持继承与创新有机统一,在不丢失重要资料的前提下,以全新的视角进行压缩整合、勘误纠错、查缺补遗和规范统一。年内,重点抓好文化卷和经济管理卷总纂出版工作,其中文化卷7篇50万字以及照片223幅、图表18张。经济管理卷13篇70万字、图表131张。
积极推进区市志编修和基层修志工作。加强对区市志编修工作的指导和推动,抓紧做好最后4部区市志编修工作。其中,《市南区志》完成总纂稿的70%,《市北区志》《胶州市志》《胶南市志》完成初稿编写。同时,广泛开展街道(镇)志、村庄(社区)志、部门志等编纂工作。崂山区的“村村修志”成果丰硕,并启动了“校校修志”工程。城阳区在完成所属8个街道志书编纂后,启动了村庄(社区)志编修工作。黄岛区启动村志编修试点工作,并得到区政府财力扶持。即墨市启动了各乡镇以及拆迁村庄的修志工作。胶州市、平度市、莱西市街道(乡镇)、村庄(社区)志编修工作逐步推开。年内,全市出版街道(镇)和社区(村)等地方志书30部以上。
全面加强市信息化工作。制订和实施了《青岛地情网站管理规定》,对网站栏目设置进行优化,增设《青岛年鉴》栏目PDF版,为市民阅读浏览市情资料提供了方便。至2015年,市级网站共新增资料3400余万字,各区市网站新增资料900余万字。
积极组织《青岛世园会志》编纂工作。为全面、准确、系统地记录青岛世园会的申办、筹办、举办全过程,市史志办与青岛世园会执委会、青岛世园集团联合开展了《青岛世园会志》编纂工作。完成《青岛世园会志》总纂稿72万字,收集整理照片800余幅。
认真做好《史鉴》期刊编纂与发行。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史鉴》期刊辟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专栏,连续刊登12篇文章,宣传青岛市抗战历史事件和抗日英模人物。组织完成15处纪念设施、遗址,8名抗战将士传略,90余幅抗战大事图片以及9篇口述史等资料工作。《史鉴》期刊面向全市各级党政领导、部分大企业负责人、198个《青岛市志》承编单位,全市166个镇、街道一级的行政单位,以及各市区交通、旅游公共场所等发放。全年编纂《史鉴》期刊4期,发行1万册以上。
(青岛市史志办)
【淄博市史志工作概况】 2015年,淄博市史志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三级《条例》,坚持依法治志,按照“强化依法编修、打造志鉴精品、创新馆网开发、建设四型机关”工作思路,努力实现志、鉴、库、馆、刊、开发利用多业并举。1月,《淄博年鉴(2014)》获第五届全国年鉴编纂质量出版质量评比一等奖、第五届全省优秀年鉴评比特等奖。5月,《淄博史志》在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组织的2014年度山东省优秀史志成果奖评选中获优秀地情研究成果奖,市史志办连续三年获“市级文明单位”称号。12月,市史志办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表彰为全国地方志系统先进集体。
科学编制《地方史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年,淄博市史志办认真做好《淄博市地方史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年)》编制工作,在深入学习贯彻国家、省两级规划精神的基础上,立足市情,深入调研,编制完成规划纲要,经市政府领导同意,12月由市政府办公厅印发。该《纲要》对今后五年全市史志工作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提出明确要求,为依法推动全市史志事业科学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切实抓好志书编修工作。认真总结全市二轮修志经验,着力将工作重心转向加强基层志编纂管理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做好全市基层志编修工作的意见》,推动基层志编修工作在原有成就的基础上取得更好发展。重点指导推动周村区、博山区年内启动全区《村镇志略》编修,并做好相关业务培训工作。年内两次组织召开《山东省志·地方史志志》编纂工作会议,对淄博部分编纂工作进行部署安排,承担样稿试写任务,完成样稿6万余字并于年底上报省史志办。切实加强对基层单位的指导服务,对《华能白杨河发电公司志》《卫固村志》进行评审,审阅《博山山水》书稿,指导《淄博市总工会志》《淄博市工商联志》等基层志、部门志编修。各区县相继编纂出版《博山区工商行政管理志》《周村区武术志》《周村区工商行政管理志》《千乘之光·唐坊镇志》《高青县林业志》等一批基层志书,《王村镇志》《解营村志》《李家疃村志》《韩家窝村志》《李家村志》《鲁王建工集团志》《南马坊村志》《永流村志》《南山村志》《临淄区地名志》等启动了编纂工作。
创新推动年鉴编纂工作。淄博市史志办创新年鉴工作思路,改变组稿方式,年初召开全市年鉴工作会议,印发《淄博年鉴(2015)》组稿方案,对全市160个供稿单位参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淄博年鉴(2015)》9月出版发行。参加第十六届全国地州区县年鉴研讨会暨第五届年鉴编纂出版质量评比颁奖大会,并作大会发言。安排部署省史志办关于学习全国优秀年鉴活动、省方志理论研讨等研讨活动。认真完成《山东年鉴》《山东地方史志年鉴》淄博市部分的供稿任务。在实现所属8个区县年鉴编纂工作全覆盖的基础上,重点推动区县年鉴“一年一鉴”和提质增效,年内已有7个区县实现“一年一鉴”,《高青年鉴(2015)》《博山年鉴(2015)》《周村年鉴(2015)》《临淄年鉴(2015)》实现当年编纂、当年出版。全市还编纂出版《山东理工大学年鉴(2015)》《中共淄博年鉴(2015)》《淄博财政年鉴(2015)》《沂源统计年鉴(2015)》《周村统计年鉴(2014)》等一批部门、行业年鉴。
着力推动网站升级和方志馆建设。年内,重点全力推进全市地情网站第三次升级改版工作,制定下发《关于全市地情网站升级改版的通知》,市里统筹,区县联动,统一改版,2015年年底,“淄博市情”网站和8个区县地情网站全部完成改版。抓好地情网站的管理服务工作,做到新闻、史志动态和地情资料的及时更新、发布。《淄博年鉴》、淄博大事记、《历史上的今天》已更新至2014年。基本完成《淄博市志(1986-2002)》的标引。做好市政府门户网站的资料保障工作。加强图书文献资料管理和单位出版的志鉴资料管理。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与市党史委、市档案局共同承办淄博历史展览的筹备工作。积极争取各方支持,认真做好市方志馆的后期建设工作。
组织开展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宣传活动。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抗战遗址和纪念设施调查、抗日将士人物调查和事迹收集工作,加强调度,落实责任,集中人员、时间、精力,按时保质保量完成省史志办纪念抗战活动淄博区域供稿任务,得到省史志办充分肯定。组织编纂出版《淄博抗战记忆》,全书40万字,从全市角度多方位系统记述八年抗战历史。8月31日召开《淄博抗战记忆》出版发行座谈会,市直有关部门、各区县史志办、新闻媒体及中小学代表参加座谈会,副市长张庆盈出席并讲话。在史志刊物、地情网站开辟专栏,推动纪念宣传活动深入开展。
积极开展史志资源开发利用。调整思路、突出特色、提高品位、拓展服务,做好连续性内部资料出版物和市情手册的编辑出版和推广普及,提高史志工作的服务效能。年内,《淄博史志》出版4期,《淄博市情手册(2015)》10月出版。开展史志成果“五进”活动,在市直机关全覆盖的情况下,全市范围内第一批选择20余家单位作为联系点,组织开展赠书活动,着力打造传播史志文化的新平台。
举办全市地方史志业务培训班。为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和全省地方史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精神,12月1-3日,在市委党校举办全市地方史志业务培训班。市、区县史志系统专兼职工作人员及市直部门、有关单位从事志鉴编纂工作的相关人员等近200人参加。培训班邀请中指组副秘书长兼办公室副主任冀祥德,山东省史志业务专家咨询组成员、方志出版社特邀编辑王笃银,深圳市史志办原副主任王晓杰,分别就依法治志、地方志的体例及质量要求、年鉴的性质功能及框架设计规范授课。市史志办史志科科长郭延志、年鉴科科长王娟,分别就志鉴编纂中数字、标点符号的用法及常用字词辨析,《淄博年鉴(2016)》编纂方案说明和年鉴条目撰写有关问题作了讲解。培训班授课内容丰富,实用性强,既有志鉴编纂理论探讨,又有实践经验交流和具体工作部署,受到广大学员的普遍好评,有效提高了专兼职史志工作者的业务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
史志成果“五进”活动。11月5日,全市史志成果“五进”暨史志成果进校园活动启动仪式在淄博职业学院举行。11-12月,市史志办在全市开展史志成果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农村)、进企业、进军营的“五进”活动,第一批在全市范围内选择20余家单位作为联系点,通过赠书活动,打造传播史志文化的平台。年内,先后到联系点赠送《淄博市志(1986-2002)》《淄博年鉴》《淄博抗战记忆》《淄博史志》《淄博市情手册》等520册。
(淄博市史志办)
【枣庄市史志工作概况】 2015年,枣庄市史志办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开展“三严三实”活动。积极完成以第二轮市志编纂和《枣庄年鉴(2015)》编辑出版为重点的各项工作任务,志、鉴、网、馆、业务指导全面发展,取得较好效果。
打造精品志书。采取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方法,精心打磨完善《枣庄市志(1986-2005)》。继续强化质量意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得力措施,一手抓志书质量提高,一手抓志书编修进度,扎实有效地推进志书编修工作。一是安排专人完成卷前彩页专栏编辑制作工作,做到精心设计、精心选择、精心编排。二是组织全办编辑人员对志书进行3轮校对,努力降低文字差错率。三是沟通协调省史志办、省地图院、中华书局,报送终审稿,完善出版手续。
创新年鉴模式。一是在组稿阶段加强对供稿人员的指导,力争在初稿阶段保证质量。在编辑阶段,要求每位编辑在不影响质量的前提下缩短每轮编辑时间,《枣庄年鉴(2015)》比上年出版时间再提前半个月。二是对年鉴内容做适当调整。对一些章节按照社会事业分类进行重新归并整合,使章节编排更合理,内容更显完整;增加目录部分的英文翻译。7月,《枣庄年鉴(2014)》被军队出版物质量监督检测中心评为“图书印制优等奖”。10月中旬,《枣庄年鉴(2015卷)》出版,全书354页、100万字,彩页88页。
优化馆网服务功能。年内,通过购买、交流、向社会征集等方式增加志书、年鉴、地情方面的书籍馆藏,同时对全部藏书编号存档,全部免费借阅。对枣庄市情网进行全新改版,增加电子馆藏,建立便民链接,及时更新信息,方便全市民众电子查阅史志资料。同时,各区(市)地情网也都全面完成改版。
业务指导工作。一是加强调研,推动二轮修志工作顺利开展。先后13次深入基层史志办调研督导工作,了解基层修志工作的进展和面临的困难,与基层史志工作者一起想办法、理思路,共同解决困难和问题。二是继续加大对区(市)二轮志书的督查指导力度。《薛城区志》召开编纂动员大会,会前,与薛城区史志办共同议定篇目;会上,派出单位业务骨干授课指导。力保该书起点高、质量好。《峄城区志》编纂进入关键阶段,市史志办领导多次与峄城史志办工作人员联系,在各个环节给予精心指导和帮助,目前该书正在文字校对阶段,力争做到内容丰富、语言精彩、质量上乘。《滕州市志》顺利立项,相关工作正在开展。同时,《峄县志》(乾隆版)点注本顺利出版。
史志资源开发利用。1.围绕中心工作,整理挖掘抗战史料。结合全省抗战系列丛书的编纂,广泛收集整理枣庄地区抗战史料,重点做好抗战将士传略、抗战将士记忆、抗战战事史料汇编、抗日根据地图志、抗战纪念设施和遗址名录五个方面的资料整理和挖掘工作。2.充分挖掘枣庄优秀历史文化资源。一是做好对枣庄历史古国的研究和开发,编辑出版研究成果。继续做好《滕县志》和《峄县志》的旧志整理工作。二是积极筹备编辑枣庄地区第一本史志期刊-《枣庄史志》,开辟枣庄历史文化研究园地,提高枣庄历史资源开发利用水平。12月15日,该期刊顺利刊行。
史志队伍建设。1.以“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为契机,加强学习研究,提高认识、增强党性。制定市史志办“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学习计划,利用集体学习课、领导干部讲党课、自学后集体交流等方式,开展集中学习或集中讨论。党员领导干部轮流领学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其间,共开展9次集中学习,时长4.5天。12月30日,市史志办“三严三实”专题民主生活会顺利召开。2.以国学经典品读为核心,多种方式学习,提升个人修养,增强业务素养。一是开展国学经典品读活动。活动以个人自学后选题主讲,单位其他工作人员全部参与听课点评的方式开展,通过学、讲、评,每个人都参与进来,达到预期效果。二是开展学习优秀年鉴活动。选取《广州年鉴》等4种全国优秀年鉴为学习样本,在全体业务人员中开展学习优秀年鉴活动,每人选取一种年鉴学习,通过研读和对比,分析优秀年鉴的优点和长处,形成理论文章,并对这些理论文章进行评比。通过学、研、写,切实提高业务人员的年鉴编写能力。三是开展修志理论研讨活动。结合省史志办举办的“新方志论坛”活动,组织人员认真学习修志理论,结合实际研讨分析,形成修志理论文章,提高业务理论水平。全办形成修志理论文章3篇,年鉴编纂理论文章3篇,其中1篇文章被省“新方志论坛”评定为重点文章。
(枣庄市史志办)
【东营市史志工作概况】 2015年,东营市史志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省史志办的总体部署和安排,落实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各项要求,以大文化的视野和默默奉献的精神状态,上下联动,攻坚克难,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整体发展。续修《东营市志》全面启动,市方志馆获批国家方志馆黄河分馆,《东营年鉴》首次实现6月底前出版发行,地情门户网站全面完成第三次改版升级,依法行政工作获批3项“市级行政权力清单”,史志资源开发利用成果获省市领导高度评价,市史志办增加5名公益岗新成员。年内,市史志办位列全市427个事业单位绩效考核A级单位,并继续保持市级文明单位称号;《东营年鉴(2014)》被评为全省优秀综合年鉴,《广饶县旧志集成》《东营区老照片》分别被表彰为全省优秀旧志整理成果、优秀地情研究成果。
续修《东营市志》工作全面启动。上半年,筹备续修《东营市志》工作会议,完成向市政府常务会议的汇报工作。7月24日,召开续修《东营市志》启动大会,印发编修工作方案;8月13日,召开续修《东营市志》编纂业务培训会,培训各供稿单位编纂人员200余名。在工作推进过程中,编印《续修〈东营市志〉工作简报》。将内部编辑人员编组分工,明确各组联系单位、具体责任和完成时限。向外借力,寻求社会力量参与志书编修。至年底,全市148个供稿单位中已完成初稿报送工作的56个。继续稳步推进基层志、部门志编修工作。市直部门(单位)志累计出版45部,年内指导东营市体育局、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东营市文联等9个单位开展志书编修工作,完成《东营市物价志》《东营黄河志(1989-2005)》审稿任务。基层志编修,全市40个乡镇(街道)完成修志14部,在编12部;累计出版村(居)志27部,在编9部。其中垦利县《胜坨镇志》申报全国名镇志,河口区年底实现乡镇(街道)志编纂全覆盖。
市方志馆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突出黄河文化,努力打造特色方志馆。7月16日,中指办字〔2015〕41号文件正式批复东营市方志馆设立国家方志馆黄河分馆,增挂国家方志馆黄河分馆牌子,成为全国第2家国家方志馆分馆。开展地情展厅展陈设计、采购图书、征集老物件等工作。至年底,馆藏图书6600余种、1.7万余册,历史图片12万余幅,老物件600余件;沿黄河流域省市县三级志书收藏率逾95%。
《东营年鉴(2015)》在全省率先出版。《东营年鉴(2015)》实现6月底正式出版发行,成为全省出版的第一部市级综合年鉴,也是《东营年鉴》创刊以来出版周期最短的一卷。县区年鉴在继续保持“一年一鉴”、当年编纂当年出版的基础上,编纂质量不断提高。其中《河口年鉴(2015)》于6月初出版发行,出版时限创全省县级综合年鉴最快纪录。
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在2014年组织实施市县地情网站升级改版基础上,完成改版扫尾工作。优化栏目及后台,整理上传资料。至年底,市及五县区地情网站全部解析,宣告全市地情网站新一轮改版升级工作基本完成。加大信息宣传力度,年内市及五县区共在省情网发稿137篇,居全省第一。
地方史志成果开发利用成绩突出。编辑《东营市情》手册,于6月底同《东营年鉴(2015)》配套发行。面向媒体记者及导游服务人员广泛发放,受到广泛好评。开展史志成果进校园活动,市史志办主任杜金华为市晨阳学校学生作《东营人物》专题报告。利津县、广饶县积极与教育部门联合,探索地情知识进中小学校教材试点。东营区史志办出版《东营区老照片》第二辑,广饶县史志办出版《广饶影存》,垦利县编纂出版《垦区抗日烽火》,启动编辑《铭记先行者-垦利县的N个第一》《家训家规》;河口区编纂出版《天南地北河口人》。
口述史资料征集工作持续开展。围绕东营首任市委书记李晔的事迹,采访东营市原市长唐生海、原市委书记李殿魁、黄河口管理局原局长袁崇仁等,借助《石油纵横》刊物整理刊发,形成较为系统的口述史资料。采访民间传统木旋手工艺人,留存了宝贵的音像资料。
机关规范化建设不断深入。印发《规章制度业务流程汇编》,梳理行政权力事项,形成行政权力清单;深化“三严三实”教育实践活动,提升素质,锤炼作风;壮大史志工作队伍,招聘5名大学生参与史志工作;倡树“健康工作、快乐生活”理念,引导大家强身健体敬业精业;继续发挥史志办学雷锋志愿服务队作用,围绕创建文明城市开展义务劳动、联困帮扶等活动。
(东营市史志办)
【烟台市史志工作概况】 2015年,烟台市史志办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和省史志办的工作安排,突出“提高志书质量、推进二轮修志整体进度”两个重点,抓好“年鉴编纂、信息化与方志馆建设、历史文化和市情研究开发”三项工作,聚精会神抓质量,全力以赴出成果,史志资料征集、储存、编纂和开发利用工作稳步推进。
志书编纂。稳步推进《烟台市志》(1978-2002)总纂工作,主编逐字逐句审改志稿300万字,年度任务全面完成。县市区二轮志书已有6个县市区完成出版工作,2个市区召开了志稿评审会。
年鉴工作。《烟台年鉴(2015)》采取系列改革措施,常出常新,与时俱进,已经编纂完毕、印刷出版。5个县市区也启动了年鉴编辑工作。完成《山东年鉴》烟台部分组稿。
地情网建设。加强各县市区情网建设,派专人督促指导调度督导。市情网也进一步丰富了网站内容。对县市区地情网站建设做专题调研督查,组织外出学习,促进了改版升级。
方志馆建设。丰富方志馆藏书,藏书已达5000多册,积极开展借阅、展览、咨询等项服务,在市方志馆举办《巍巍丰碑》专题图片展览,弘扬胶东红色文化。
市情研究和开发利用。编辑出版《烟台大事记》2014年合订本,按月整理记录2015年大事记。参与省史志办纪念抗战70周年系列丛书编写,为《抗战遗址和纪念设施》《抗战将士名略》《抗战口述史》《图说抗战》《紫光阁》提供大量资料。参与烟台市纪念抗战70周年演讲比赛和征文活动。
依法行政。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和国家、省、市关于依法行政、推进行政执法责任的相关规定,强化措施,规范执法;严格按照要求管理行政执法证件。继续贯彻落实两个《条例》,贯彻落实出台的《烟台市地方史志工作管理办法》,依法开展修志工作。建立落实领导干部集体学法制度,及时组织行政执法人员进行法律法规培训学习,提高法律意识和执法水平。
党的建设。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班子和谐,政绩突出。在党员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工作作风得到改善,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落实民主集中制、民主生活会等党内制度,组织开展了丰富的党内活动。重视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组织党员干部集体学习10多次,按时收缴党费,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较好发挥。
(渠敬伦)
【潍坊市史志工作概况】 2015年,潍坊市史志办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国务院第五次地方志工作会议和《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要求,认真落实年度绩效考评业务工作目标,开拓进取,积极作为,推动了全市史志工作健康稳定发展。
史志业务发展。以第二轮修志为抓手,积极推动主体业务开展。拟定了《潍坊市志》续修工作计划,加强了与各承编单位对接,举办了部分单位续志业务专题培训班。积极推进县市区二轮修志工作,上半年分片召开了县市区第二轮修志调度会议,在充分调研基础上,确立了一县一策、积极推进的工作思路,加大了调度和指导力度。在已完成6个县市区二轮修志的基础上,《安丘市志(1986-2013)》于2015年12月召开了志稿评审会,顺利通过省志办专家组评审;《寿光市志(1991-2010)》形成送审稿,寒亭、潍城等市区二轮修志工作明显加快,全市第二轮县级志书已完成总量的60%。加强部门志、专业志、基层志的指导,年内举办业务培训班3次,培训人员110余人。指导编纂出版《冶源镇志》《姚哥庄村志》等镇、村志6部,组织审阅了《潍坊军事大事记》《潍坊人民防空志》《潍坊审计志》《潍坊水文志》等志稿。
增强年鉴服务功能。2015卷《潍坊年鉴》首次实行财政全额拨款,出版印刷由政府采购方式进行;同时,继续开展改版创新活动,除《潍坊年鉴》调整版面、实行全彩印刷外,还对年鉴袖珍版进行改版,编辑出版了《潍坊市情手册》,变“案头书”为“口袋书”,提高了年鉴服务的针对性。积极推动县级年鉴“一年一鉴全覆盖”的要求,加强对县市区年鉴编纂工作的调研、规划和督导力度。年内《寒亭年鉴》出版发行,临朐、诸城、高密、寿光列入第一批“一年一鉴”县市工作规划。
拓展史志工作服务领域。与市关工委联合举办“党史国史教育校园行”活动,深入12个县(市、区)、4个开发区,为16所学校7000多名师生及关心下一代工作者宣讲、介绍潍坊历史文化,受到广大师生和关工委工作人员好评。《潍坊历史青少年读本》形成初稿,将作为全市中小学生课外读物发放,探索了发挥史志工作“教化”功能、推动史志成果进校园、进社区的新形式。适应城市智慧化需求,与专业网络公司协作,对潍坊市情网及各县(市、区)地情网站全面升级改版,重新编制程序、界面,充实内容,建成了以“潍坊市情网”为主站,以12个县(市、区)地情网站为子站的潍坊地情网站群,一次性解决了多年来县(市、区)地情网站建设难题,提高了市情信息传播能力。系统开展市情资料收集、整理、研究、开发利用工作,与团市委、市风筝办等部门合作开展了第32届潍坊国际风筝会“首届潍坊大学生风筝知识电视大赛”活动,利用社会文史资源编纂出版了《郑板桥艺术精品集》,拓展了史志工作影响。为方便各级领导干部深入了解市情地情,编辑出版了包括自然环境卷、风俗民情卷、建置沿革卷、历代人物卷四卷本“潍坊市情丛书”。加快《潍坊风筝志》编纂步伐,目前已有10余个部门完成初稿撰写工作。
认真做好国家、省有关供稿任务。为配合完成省、市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组织力量收集整理提供抗战资料12万字,顺利完成省史志办“山东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丛书”资料上报和潍坊市“潍县集中营”解放70周年资料核实工作。按时按要求完成《中国城市年鉴》《山东年鉴》《山东军事年鉴》《山东地方史志志》《山东地方史志年鉴》组供稿任务。搜集、整理各类资料30余份,向社会提供资料查询服务50余次。
开展专题教育,强化思想作风建设。年内,按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史志办领导班子扎实开展了“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在加强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加强机关自身建设,强化内部管理,着力提升整体素质。按照市委统一要求,在机关内部深入开展了“守纪律、讲规矩、做表率”活动,以临朐县史志办为标杆,树立有压力才有动力、有作为才有地位、把工作当事业干的理念,努力克服“庸懒散浮”,传递和凝聚正能量。
(潍坊市史志办)
【济宁市史志工作概况】 2015年,济宁市史志系统重点落实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和全省史志工作电视会议以及李克强总理对全国地方志系统先进模范座谈会重要批示精神,史志事业发展势头良好。8月18日, 副省长王随莲、省史志办主任刘爱军一行到济宁调研督导第二轮修志工作,对济宁市第二轮修志和方志馆建设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19日,市委书记马平昌在市史志办呈报的工作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尽快落实“一纳入、八到位”的总体要求,促进了 “一市五县”7部志书编纂和方志馆规划建设进程。按时完成了省史志办交付的抗战史料的收集整理和《山东地方史志志》编纂任务,完成了市委、市政府动员部署的创建文明城市、驻村联户等项任务。
第二轮修志工作。《济宁市志(1991-2010)》编纂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大事记基本完稿,总体稿件处在拾遗补缺、加工修改阶段,2016年底可完成初稿总纂。任城(两部,含原市中区志)、兖州、曲阜、汶上、梁山志书按计划推进。
年鉴编纂。对《济宁年鉴》进行改版升级,按时完成《济宁年鉴(2015)》的编纂出版任务。市史志办组织到县市区和部分市直部门开展了督导调研活动,推进 “一年一鉴正常化”工作,加大了“部门办鉴”的宣传力度。如期完成《山东年鉴(2015)》和《山东地方史志年鉴(2015)》供稿任务。
信息化建设。完成了市、县两级地情网站升级改版任务,优化济宁市情网栏目设置,新增26个栏目,提升了地情资料的科普性和实用性,为现实服务力度增强。整理发布了济宁市2015年度大事记;加强地情资料库建设;全市上报省情网站信息量110余条。加强对县市区地情网站升级改版的督查指导,县级地情网站进一步优化。
方志馆建设。2015年2月,市史志办向市政府办公室呈报了《关于申请规划建设济宁方志馆的请示》,后又以市政府办公室名义上报济宁市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提出了方志馆馆舍选址意见和建议。7月,市史志办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递交了工作报告,就加快方志馆建设提出意见建议。市政府已对济宁市方志馆的建设提出了指导性意见。部分县市区方志馆建设有了意向或纳入计划。
乡镇村志编修。市史志办制发文件并开展督导。泗水、邹城、微山等县市区已把此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南阳古镇修志工作得到微山县政府高度重视,正在组织落实编修工作。
机关党建及自身建设。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开展“三严三实”教育活动,进一步完善工作制度,加强业务学习培训,开展理论研讨和交流,机关作风建设成效显著。按照市政府办公室党组统一安排,完成了科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5人得到提拔重用,工作机制更加完善。
(济宁市史志办公室)
【泰安市史志工作概况】 2015年,泰安市地方史志工作突出修志、编鉴、拓展社会服务三大重点,实现志、鉴、会(市情研究会)、网(泰安市情网、市情资料库)、馆(方志馆)、开发服务“六位一体”全面发展。在2015年度全省优秀史志成果奖评选活动中,《徂徕山志》获“优秀专门志奖”、泰安市情网获“优秀信息化建设成果奖”;泰安市地方史志办公室继续保持“市级文明单位”称号。
依法治志。组织学习《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和《山东省地方史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年)》,对全市落实史志“十二五”规划进行调研评估,草拟《泰安市地方史志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12月8日以泰政办字〔2015〕91号文件印发《关于贯彻落实鲁政办发〔2015〕46号文件精神推进地方史志事业发展的通知》。这个通知成为全省17个市中首个以政府办文件印发的实施意见。泰安市政府常务会议批准由泰安市史志办申报的“志书、年鉴及其他地情文献备案”行政权力清单,在有关媒体和市情网站进行公布,年内,依法查处未经备案审查擅自出版志书的行为1起。6月2日-3日,迎接泰安市政协对全市史志工作的视察,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促进依法治志工作的开展。
第二轮修志。《徂徕山志》经过三年精心编纂,于12月份正式出版发行,全书共80多万字,插排图片300余幅,全彩印刷,该部志书发行后受到广泛好评,成为宣传徂徕山的又一张新名片;《岱岳区志》编纂进度较快,12月召开志稿评审会议,预计2016年出版发行;基层志编修积极推进,督导市河道管理局做好《大汶河志》评审会后的志稿修改工作,年内完成志书印刷招标,《东平县文化志》等其他10余志书正在编纂中;完成全省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宣传活动有关资料征集上报工作,《泰安市抗日将士传略》《山东省抗战纪念设施、遗址》补充将士18人、遗址22处、文字材料3.2万字、照片50张,《山东抗战根据地图志》征集历史照片及说明100幅。
年鉴编辑。《泰安年鉴(2015·袖珍本)》4月份出版发行,为各级领导提供及时准确的参考。《泰安年鉴(2015)》于10月份正式出版发行,全书25个栏目、95.7万字,采用四色印刷,增加栏目图片和随文图片,进一步增强年鉴图文并茂的视觉效果。完成《山东省地方史志年鉴(2015)》泰安部分的供稿工作。
泰安市情网站和市方志馆建设。对改版后的泰安市情网20个主栏目集中进行内容补充录入,年内发布市情信息100条,市情资料库新录入资料2300万字;开通官方微信“泰安史志”,并与泰安市情网链接,方便公众查阅史志资料,了解史志动态;集中做好市方志馆迁馆后的书籍整理、制度完善、交换书籍等工作,新增各类志书、文史资料100册,馆藏书籍达1.6万册;接待前来咨询、查找资料30人(批)次。
市情研究服务。做好《泰安市情》杂志的编辑出版工作,2015年《泰安市情》出版4期,11月,在全省方志理论研讨暨方志期刊座谈会上,泰安市史志办作为两个市级单位之一,作了杂志编纂经验介绍,受到与会人员好评。先后为财政志、农业开发志、大汶河志等志书的撰写提供资料支持,为城市规划、项目推介、招商引资等提供资料和咨询10次,为地理标志产品提供资料服务15次。开展向学校、博物馆、图书馆、农家书屋赠书活动,全年赠送《泰安年鉴》《徂徕山志》《泰安市情》杂志等志鉴市情书籍800册。
(泰安市史志办)
【威海市史志工作概况】 2015年,威海市史志系统立足史志工作服务文化强市战略,加大国务院《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山东省地方史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年)》的贯彻落实力度,按照市委、市政府和省史志办的总体部署和安排,实现主体业务工作与现实服务工作并举,推进志书、年鉴、地情资料库、地情网站、方志馆建设和史志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全面发展。印发《关于开展史志成果“六进”活动》的通知,组织全市开展史志成果进机关、社区、乡镇、学校、企业、军营活动,普及威海市情知识,发挥史志“存史、资政、育人”的作用。至年底,向全市2116个单位赠送志类书籍8000余册。在2015年度山东省优秀史志成果评选活动中,《威海年鉴(2015)》《乳山年鉴(2015)》获“优秀综合年鉴奖”,威海市情网、文登区情网获“优秀信息化建设成果奖”,《威海市国土资源志》获“优秀基层志奖”,《威海卫抗日纪实》获“优秀地情研究成果奖”。威海市史志办继续保持市级文明单位称号。
《威海市志》编修工作取得新突破。2015年,威海市史志办开展对《威海市志》终审稿的审校工作,重点在资料的准确性、框架的科学性、行文的规范性等方面进行审校。加强与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和方志出版社的协调沟通,推动审核进度。10月,《威海市志》终审稿通过省史志办公室的审查验收,并报送方志出版社,进入出版程序。同时,省史志办将《威海市志》志稿报送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推荐申报中国精品志书工程。年内,完成《威海市志》终审稿第一次审校工作,形成审校稿441万字。继续稳步推进区市二轮修志工作。威海市史志办印发《关于做好第二轮修志自查工作的通知》,建立全市二轮修志定期调度制度,对各区市二轮修志工作进行两轮专题调研督导。加强对基层志编修的引导和指导。年内,市县两级史志部门对《威海市教育志》《远遥村志》《陶家夼村志》《文登职业教育志》《文登人民公安志》《荣成粮食志》等10余部基层志的编修进行指导,对修志人员加强培训,全市出版志类书籍20余部。
年鉴编纂工作有了新水平。坚持打造精品、常编常新的理念,提升资料内涵,加快编纂速度,如期完成《威海年鉴(2015)》编纂出版工作。全书118.6万字,图片60幅,表格74张,编校质量达到国家优秀等级,继续保持全国、全省先进行列。加强对各区市地方综合年鉴和行业、部门年鉴编纂工作的指导。至年底,《环翠年鉴(2015)》《文登年鉴(2015)》《乳山年鉴(2015)》《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年鉴(2015)》出版发行,均实现“一年一鉴,逐年出版”的目标,且全部彩印,增强了可读性。
史志资料年报工作持续开展。年内,下发关于做好史志资料年报工作的督导函,推动市直各部门、各单位继续做好年报工作。严格把好年报资料的审查验收环节,对65个单位上报的史志资料进行归档整理。
信息化服务内容不断丰富。注重打造以威海市情网、威海史志官方微博和微信为主体的互联网宣传平台,提升网络媒体的宣传效应。加强市情网日常更新管理,申请增挂党政机关网站标识。年内,威海市情网录入上网资料100余万字,总文字量2800万字,总点击率64万人次,威海史志官方微博发布信息238条。7月20日,开通威海市地方史志办公室官方微信平台“威海史志”。平台设市情网站、史志动态、志鉴书库等栏目,定期推送威海历史知识,回复公众咨询。至年底,微信平台发布信息25条。
地情资料开发利用取得新成果。年内,继续开展香港威海卫警察口述史课题研究,完成口述专辑首轮语言文字和篇章结构的调整,累计编写稿件28万字,商请当事人及香港警政史专家完成46篇稿件的细节校正与史实把关,编辑整理口述录音及访谈手记12.6万字。12月,由威海市地方史志办公室调研组撰写的《关于加强威海市地名命名管理工作的调研报告》,被威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惠,副市长张波分别作出批示,并在2015年度全市政府系统优秀调研成果评选活动中获二等奖。各区市采取不同形式,利用地情资料,面向社会,编纂出版《环翠区大事记(1993-2013)》《文登文献集(一)》《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民间文化图文集萃》等史志成果。
方志馆建设有序推进。威海市方志馆于年内开工建设,建筑面积4300平方米。在做好方志馆的功能定位、结构布局,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的同时,广泛征集史志资料,扩大志书交换范围,丰富馆藏资料。至年底,馆藏各种文献资料2385种4697册,影像资料4万张。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专项工作圆满完成。按照省史志办部署和安排,做好《山东抗战纪念设施和遗址名录》《山东抗战将士传略》《山东抗战将士记忆》《山东抗战战事史料汇编》《山东抗日根据地图志》丛书的威海市抗战资料的搜集、补充和整理上报工作。全市补增抗战遗址和纪念设施5处,总数15处。整理上报文字资料6万字,图片260幅,征集报送图书20种67册及视频光盘资料。各区市结合实际,开拓抗战资料的开发应用,编纂出版《口述:我们的抗战》《向阳山抗战史》《威海卫抗日纪实》等书籍。
(陶晓红)
【日照市史志工作概况】 2015年,日照市地方史志办公室结合新时期史志工作实际,探索史志发展新路子,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全方位开展,充分发挥史志“资政育人”和服务现实的功能,全市地方史志工作再上新台阶。
第二轮修志工作稳步向前推进。第二轮《日照市志》的编修工作于2013年重新启动,并于2013年、2014年连续2年将修志工作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立了第二轮《日照市志》编修办公室,从退休的老干部中聘请了7位政治素质高、文字功底过硬的编辑参与修志工作。定期召开集体讨论会,共同讨论每一编的篇目设置、需要重点编写的部分及稿件内容的不足,列出部门需要上报材料的明细,通过召开调度会和到部门召开座谈会等形式,搜集充实材料。市史志办全员靠上,迅速行动,认真细致地做实、做好第二轮《日照市志》的编纂工作。同时,加强修志人员的业务培训,积极参加中指组、省史志办等业务部门举办的各种修志知识培训活动,提高修志人员的业务素质。市政府办公室也非常重视此项工作,年内对第二轮修志工作进行了两次督查,目前,初稿征集工作已基本完成,正集中精力编写总纂初稿。
加强对区县第二轮修志工作的指导和调度。其中,《五莲县志(1989-2005)》和《日照市东港区志》已出版发行,《日照市岚山区志》《莒县志(1997-2010)》已完成专家评审,即将出版发行。
年鉴工作不断创新发展。根据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社会热点问题设计年鉴篇目,做到与时俱进、常编常新;进一步增强年鉴的实用性和可读性,积极推动年鉴的开发利用,充分发挥服务于经济社会的信息载体作用。一是在上年基础上,《日照年鉴(2015)》对框架结构进行了改进和创新,全方位全角度去贴近全市工作重点和经济发展情况,及时捕捉亮点和特色。调整、合并相关类目、分目设置,突出日照地方特色。二是与时俱进,取消了企事业单位的广告彩页,增加公共彩页的版面,提升公共彩页设计质量。三是为检索查找,卷首列中、英文目录,卷末有主题索引。同时注重了年鉴质量提升。加强同各单位撰稿人员的交流和沟通,实行责任编辑制,强化编审人员工作责任感,在具体的编、写、修、改、校等工作流程中,严格按照年鉴质量规范和技术要求,注重条分缕析、字斟句酌,在精耕细作上下功夫。同时,加强对区县年鉴编纂工作的指导和督促,按照省市县地方综合年鉴“一年一鉴正常化”的要求,推动各区县年鉴编纂工作走上正常化、规范化的轨道。《五莲年鉴》率区县之先,自2009年起保持每年一鉴,年年创新出彩;《东港年鉴》2015年创刊,当年出版发行;莒县史志办已经争取县政府同意自2016年起实行一年一鉴,所需经费由县财政拨付;岚山区正在积极筹划开展年鉴编纂工作。
地情网站建设水平逐步提高。通过不断地升级和完善,搞好地情网站的升级达标,及时更新充实网站内容,调整规划新栏目,活跃美化网站版面,提高网站的实用性和吸引力,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开展全方位的信息咨询服务。日照市情网及各区县地情网的升级达标工作均已完成,服务功能日益增强,网站点击率稳步提高。
方志馆建设扎实推进。市方志馆机构编制已于2011年11月30日经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复,同意市史志办公室内部增设方志馆,增加编制2人。市政府非常重视方志馆建设工作,经积极汇报争取,建议在新建的市图书馆4楼划出1500平方米作为方志馆馆舍。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斌分管史志工作后,于2015年8月7就方志馆建设作出批示。根据市领导的指示,先后到山东省方志馆,临沂、菏泽方志馆以及北京方志馆进行考察学习,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之后,认真研究、设计、规划方志馆建设方案,同时积极争取财政部门支持,方志馆建设启动经费已列入2016年财政预算。
旧志整理工作积极推进。根据省史志办《关于开展旧志整理工作的意见》要求,市史志办于2013年启动了清光绪十二年《续修日照县志》的点校、注释出版工作。岚山区于2009年整理、点校、注释出版了清康熙十二年《安东卫志》;莒县对民国《重修莒志》和雍正《莒州志》进行了系统整理,《重修莒志》影印本已出版,《校注本清雍正莒州志》已付梓印刷。
史志资源开发利用成果显著。将读志用志工作列入全年工作要点,与其他业务工作一同安排、一同部署、一同调度、一同考核。同时,加强与各类媒体的合作,加大对史志工作、市情信息、地域文化的宣传力度,满足社会各界对史志文化资源的需求。大力推进史志成果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进军营,发挥史志资源在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于兴玲)
【莱芜市史志工作概况】 2015年,莱芜市史志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地方史志工作会议精神和《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山东省地方史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年)》,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以“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为总抓手,以修志编鉴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加快推动信息化和方志馆建设,积极开展历史文化研究,出版志类产品,圆满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任务。年内,市史志办被市委、市政府评为群众满意度奖;新修《莱芜市志》荣获2014年度山东省优秀史志成果奖-优秀市县级志书、莱芜市第二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莱芜年鉴(2014)》在第五届全省优秀年鉴评奖中获综合奖项特等奖;与莱芜电视台合作拍摄的《莱芜村庄影像志》荣获2014年度山东省优秀史志成果奖-优秀地情研究成果。
志书编修。2015年,指派编辑人员对《钢城区志》终审稿进行审读,提出修改意见,指导《钢城区志》终审定稿。加强对部门、行业、企业和镇村志等基层志书编修业务指导,年内,《莱芜民盟志》完成资料长编,《莱芜民革志》进入总纂,《莱芜国土资源志》《莱芜水利志》启动编纂;《韩王许村志》定稿送交印刷,《劝礼村志》印发征求意见稿,《周王许村志》《雪野村志》完成资料长编。
年鉴编辑出版。1月,市政府办公室印发《莱芜年鉴(2015)》编纂方案,启动本卷年鉴编纂,坚持编辑责任制,加强对供稿人员业务指导,保证初稿质量,加班加点,缩短编辑时间,比上年提前一个月完成定稿任务。《莱芜年鉴》2015对8个栏目进行优化整合,内容编排更加合理,实用性进一步增强。本卷年鉴90多万字,580多页,精装设计,全彩印刷,卷首和随文精选200余幅珍贵图片,达到了图文并茂、装帧精美的要求,7月定稿印刷。《莱城年鉴》《钢城年鉴》《莱芜统计年鉴(2015)》也按计划出版发行。
信息化建设。2015年,按照政府网站自查整改工作要求,制定《市情网整改方案》,对3大类17项问题进行整改,及时更新动态信息和市情资料,补充完善首页栏目下15个子栏目,增加调查征集类栏目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栏目。莱芜市情网入库资料不断丰富,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访问量累计达到81万人次。莱城区、钢城区区情网(区情资料库)建设日益完善,全市地情资料信息化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争取市电子政务中心支持,将莱芜市情网站建设列入全市市级机关网站群建设首批名单,开工设计、新建莱芜市情网(市情资料库),并接入市级云平台。
方志馆建设。市方志馆建设是2015年市史志办全面深化改革重点改革任务,年内规划建设了阅览室、地情文献库、库房,陆续配置了阅览桌椅、开放书架、密集书架、监控、计算机、复印机等设备。下半年,全体人员齐动手,集中力量,利用1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了馆藏图书的登记、分类、编目、上架工作。年内通过征集、购买、交换等方式,添置了一批志鉴资料,进一步丰富了馆藏。全年接待单位和个人查阅服务200多人次,提供基层组织建设、城建、村庄、人物等方面资料信息300多条。
旧志整理。2015年,明嘉靖《莱芜县志》(点校本)出版。年内,积极争取市财政支持,对清康熙《莱芜县志》(五册)、光绪《莱芜乡土志》(一册)、宣统《莱芜县志》(六册)、民国《续修莱芜县志》(十三册)四部旧志影印本进行出版印刷招标,正在校稿整理,2016年出版。
志类产品开发。2015年6月,莱芜地方史志系列丛书-《莱芜古今》口镇专辑(总第六辑)出版。本专辑设概说口镇、冶炼重镇、文物古迹等11个栏目,收录文章60余篇,随文配彩图139幅,共计194页、10余万字。7月,《莱芜市情手册2015》出版发行,为境内首部便携手册,为社会各界提供了及时信息服务。加强与有关部门合作,与莱芜电视台合作拍摄《莱芜村庄影像志》《口述历史·莱芜记忆》,积极参与鲁中抗日战争纪念厅建设布展工作。
对上供稿。按时完成《山东年鉴(2015)》、《山东地方史志年鉴(2015)》组稿任务。圆满完成省史志办安排的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宣传活动各项工作,做好《山东抗战将士记忆》《山东抗日将士传略》《山东抗日根据地图志》《山东抗战战事史料汇编》《山东抗战纪念设施和遗址名录》等山东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丛书的资料征集和编纂,采访收集整理罗国范、方正、李元荣3位抗战将士的口述资料、4位将士的个人传略、80余幅图片史料、19处遗址名录等一批资料上报并收入丛书。完成市委宣传部编纂的《参加莱芜战役的将军们》一书审稿工作,提出合理化修改意见500余条。完成《山东省志·地方史志志》莱芜市篇目设计和组稿方案。
国家、省《规划纲要》学习贯彻。《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和《山东省地方史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年)》下发后,莱芜市地方史志办公室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全市史志系统认真学习贯彻。在莱芜市情网全文转载了两个《规划纲要》内容;通过召开全市史志系统会议和社会修志人员座谈会,全文学习宣传,并撰写体会文章,交流学习心得;研究制定《莱芜市地方史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年)》征求意见稿,向各区、各基层修志单位和社会各界广泛征求意见,最终形成定稿,已报送市政府会签。
“三严三实”专题教育。5月21日,市史志办召开全体人员会议对“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进行动员部署,结合史志部门工作实际,制订“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实施方案、职责分工和学习计划,主要负责人亲自撰写专题党课并带头讲党课,围绕三个专题共组织16次集体学习和5次研讨活动,把党风廉政建设列入“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整改方案,在深入学习研讨和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查摆确定2项专项整治任务,领导班子及成员查找的33项不担当不作为问题全部整改完成。
社会服务。迎接国家卫生城复审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安排部署,协调钢城区高新区、区史志办督促指导钢城区卞家泉社区做好国家卫生城复审宣传、卫生清理等工作。包村联企工作,领导班子成员和入企驻村干部深入企业和驻村,帮助村企出主意、想办法,解决村企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帮助莱城区牛泉镇祥沟村制定“我的乡村梦”发展规划,开发“农家乐”旅游项目;与莱芜电视台联合拍摄祥沟村《影像志》4集;帮助硬化村内道路、生产路3公里;走访慰问困难群众8户。干部挂职工作,按照市委组织部安排,推荐1名正科级干部到莱城区苗山镇挂职党委副书记,根据挂职要求,合理调整工作分工,保证挂职同志完全脱岗,全部靠在挂职单位,安心工作。招商引资工作,成立“一把手”为组长的招商引资领导小组,安排专门人员负责招商,确保了招商引资任务圆满完成。
(亓军华)
【临沂市史志工作概况】 2015年,临沂市史志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和全省地方史志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全面跨越发展工作目标,按照“走在前列”要求和“编史修志出精品,资政育人有突破,史志事业出人才,全局工作有作为”的工作目标,不断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完善工作措施,创新工作方法,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年内,市史志办编纂的《沂蒙革命根据地志》获评全省优秀史志成果奖“优秀专门志书”和临沂市第21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最高奖项--“重大成果奖”;《临沂年鉴(2014)》荣获第五届全省优秀年鉴评奖综合奖项特等奖;“沂蒙史志”微信获评全省优秀史志成果奖“优秀信息化建设成果”。临沭的《临沭县志》和莒南的《大店镇志》分别获评全省优秀史志成果奖“优秀县级志书”和“优秀基层志书”;沂水县方志馆获评“优秀方志馆”;费县史志办整理的清康熙版《费县志》获评“优秀旧志整理成果”。
第二轮志书编修工作进度加快。《临沂市志(1995-2010)》第一册共设综述、大事记及行政区域、自然环境、城乡建设旅游和县区概况等10部分内容,成书规模106万字,图片1000余幅。4月份省史志办主持召开了《临沂市志(1995-2010)》第一册评审会,专家组对志稿进行了评议,形成了评议意见,在吸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多次修改后7月形成终审稿,经省史志办和方志出版社专家审核验收合格后年底印刷出版。对市志第二册的编辑工作明确了责任分工,压茬进行,对报送的初稿进行梳理、编排并印刷装订成册;市志第三册的部分编章编辑工作也同时展开,保证了整部市志的统一协调。加强对县区志编修的指导、督导,加强对乡镇村志编修工作的调度,要求各县区确定重点,开展试点,有计划地推动乡镇村志编修工作。10月,罗庄区启动《罗庄区志》的编修工作,组织人员对《罗庄区志》撰稿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费县志(1986-2010)》于9月份正式出版,成为第5个完成志书出版任务的县。完成了《山东省地方史志志》的组稿工作。
年鉴编纂工作顺利推进。认真学习借鉴先进经验,紧密结合临沂市情,对《临沂年鉴(2015)》的框架做了较大的调整与完善,年鉴框架设计的科学性与严谨度得到进一步提升;改进了《临沂年鉴(2015)》的装帧设计与印刷版式,采用全彩印刷,三栏编排,并对书眉、中英文目录编排等设置做了调整。不断提高年鉴供稿质量,对县区年鉴的供稿格式、行文规范做了统一要求,在组稿、编辑、返校等环节均严把质量关、保密关。加大对县区年鉴工作的指导帮助力度,兰山、莒南、沂水、费县4个县区实现了年鉴编纂一年一鉴,并在完善年鉴框架结构、提升编纂质量方面取得了新的进步。积极完成《山东年鉴(2015)》等供稿任务,认真开展优秀年鉴学习活动。
方志馆建设初步实现规范化制度化。以“把方志馆打造成为弘扬沂蒙精神,守望临沂传统文化的阵地与家园”为目标,努力实现方志馆建设特色化、管理制度化、馆藏图书多样化、方志利用社会化。修订完善了志书征集、交换和购买制度,社会和个人捐赠制度。积极开展馆藏图书电子建档,做好图书统计分类和整理工作。全年完成省内县级及以上志书交换近100种,120余册,交换年鉴、地情资料类图书128种,200余册。积极发挥方志馆地情资料展和方志成果展的平台作用,全年共接待省史志办主任刘爱军专题调研参观、原民盟中央主席丁石孙后人集体参观、北京市史志专家专题参观、菏泽市史志办、日照市史志办专题调研等省市领导、专家、学者以及同行集体参观达30余次,接待社会公众参观达4000多人次,专题查阅资料、咨询近1000人次。
网站及信息化建设等成效显著。注重加强临沂市情网站的规范化运行,增设了在线调查栏目,史志动态栏目信息更新的时效性进一步增强。共上传《临沂地区志》《临沂年鉴》《沂蒙史志》杂志近百册,累计发布信息9万余条,点击量达695万余人次。信息化建设成效明显。“沂蒙史志”微信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信息发布更加贴近受众需求,微信订阅用户数量和栏目信息日访问量持续增长,全年共发布信息1252条,关注人数近千人;开通了“智慧临沂”手机客户端,为受众提供新闻、地情、志鉴、政务、便民等资讯和民生服务平台。各县区网站运行情况良好。全市12个县区网站全部按照省史志办关于加强网站建设的要求,完成了升级改版。
开展纪念抗战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编修了系列图书资料。《沂蒙抗日根据地大事记》《沂蒙抗战将军采访记》《沂蒙抗战歌曲选》《亲历沂蒙抗战》被省史志办选入山东抗战研究丛书,由中共中央委员、中央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王伟光作序,省、市史志办公室联合署名编纂,中国文史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沂蒙百家》和《老城夜话》也已于2月份正式出版;面向社会征集反映抗日战争历史的各类史料和文物,寻访老红军、抗战老兵、南下干部等抗战亲历者及其后代,整理出版口述史,编纂《沂蒙抗日记忆》;在临沂门户网站 “临沂在线”上设立“沂蒙抗日记忆”专版,将市史志办历年来所搜集、掌握的与抗日战争,特别是沂蒙地区抗日战争历史有关的各类资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社会大众展示,开辟互动专区并开展“抗日征文”活动,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投稿900余篇(首)。举办了沂蒙革命根据地抗日图片展。 自2015年8月15日,市史志办联合临沂日报报业集团等单位,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沂蒙革命根据地抗日图片展”,在市政府会议中心、人民广场、市方志馆、市展览馆、行政审批中心等6个地点同时展出,受众达数万人。同时举办为期两个月的抗日图片展进机关、校园、工厂、社区“四进”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以《沂蒙史志》杂志为平台开展相关纪念活动。刊登专题系列文章《巾帼铁流》,重点介绍抗战八年在开创沂蒙革命根据地斗争中做出卓越贡献的党的妇女干部。每期刊登至少1篇抗战回忆文章、口述史料、战役战事回顾,抢救发掘抗战历史文化资源。刊登“抗战文物”系列文章,并将文物图片印在杂志封面显著位置,以此来纪念宣传抗战历史、英模人物、英雄事迹。全年共编纂出版《沂蒙史志》6期,累计出版30期;各县区也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开展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活动,组织编修纪念抗战胜利图书,开展抗战老战士口述史整理。莒南史志办编辑出版了《莒南抗日烽火》,兰陵县史志办编写了《兰陵县抗战大事记》等纪念书籍。
(杜 帅)
【德州市史志工作概况】 志书编纂。《德州市志(1986-2011)》征求意见稿主体基本完成,全书共计200多万字。《德州市志·大事记》编辑工作结束,全书50万字,即将出版。
各县(市、区)第二轮修志成果显著,全市11个县(市、区)中有9个县(市、区)完成二轮修志任务,《禹城市志》完成了评审,正在修改完善,《武城县志》正在编辑中。
2015年德州市史志办公室组织专家对民国二十四年《德县志》进行点注,同时印刷发行影印本。原书共十六卷,一千二百余筒子页,刊印至今已80年整。因诸多原因,存量极少,且存世者多是纸朽墨淡,不可翻阅,亟待抢救,此次《德县志》的印刷对保存德州古籍起到了巨大作用。点注本《德县志》全书共8册,策划李其常,点注潘友林,复校潘凤君,印数400套,由吴桥金鼎古籍印刷厂印制,影印本印数200套。
年鉴工作。《德州年鉴(2015)》由德州市人民政府主办,德州市地方史志办公室承编。本卷年鉴是自创刊以来连续出版的第23卷,全书60万字,2015年8月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德州年鉴(2015)》进行了改版升级,压缩了出版周期,着力提高可读性、知识性。本卷年鉴较以往年鉴在三个方面有重大改变。一是改图片封面为净色封面,体现庄重;改平脊装订为圆脊装订,提高书卷气息。二是改内文双色印刷为四色套印,直观效果增强。三是大幅压缩篇幅。在大框架不变的前提下,删减了分目、条目,精简了文字,整部年鉴较上年减少8万字。
为方便各级领导干部掌握市情、了解市情,德州市史志办公室在编辑出版《德州年鉴(2015)》的基础上,编辑出版了《2015德州年鉴简明手册》。《2015德州年鉴简明手册》全书14万字,2015年4月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在此基础上创作了《德州年鉴手册》电子书,该电子书可直接装入手机,文字内容可阅读可复制,进一步方便了读者查阅使用。
信息化建设。2015年德州市情网站进行了改版升级,进一步丰富内容,扩大信息量。德州市情网被评为全省优秀地情网站。启用“德州史志”标识,强化品牌意识,扩大德州史志知名度和影响力。开通“德州史志”微信,进一步适应史志工作信息化建设的趋势,提高德州史志的传播速度,扩大史志宣传的覆盖面。开展地方志文献数字化工作,与有关机构合作,对市方志馆收藏的全市首轮、二轮志书、地情文献、年鉴等百余部书籍进行数字化处理,刻录光盘,发布到网站,为社会各界查阅使用资料提供便捷服务。

2015年7月20日,中共山东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德州市委书记吴翠云(前排中)会见德州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成员,听取德州市史志办关于《德州市志》编纂工作的汇报

为社会服务。2015年,临邑县史志办修缮的《明德堂赵氏家乘》、平原县续修的《任氏族谱》、平原县农民自编的《张氏族谱》和《庆云县冯桥村徐氏族谱》出版发行。
与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德州市分公司印发《关于联合开展村志编修工作的通知》,在全市范围内联合开展村志编修工作,此项工作是“德州市名村志”丛书工程的延续。
与德州学院共建“德州地方文献研究中心”,致力于德州地方文献的收集、交流、研究和读者服务,为德州地方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提供信息参考。
为“齐河鲤鱼”“齐河梨”“夏津棉籽油”等申请国家地理标志提供证明材料,为德州市博物馆撰写名人录,参与《德州市青少年党史国史学习教育读本》的编写工作。开展“志书进图书馆博物馆、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等活动,捐赠图书1000余本。
在《德州日报》开辟乡村记忆专版,介绍特色村庄的历史文化、民俗民风,为后人留下一份宝贵遗产。
地情资料研究。在2015年召开的全国第五届地方志学术年会上,德州市史志办夏传玉撰写的《二轮志书编修得失谈--以〈厦门市志〉为例》入选优秀论文;齐鲁方志论坛上,德州市入选的4篇论文被评为优秀论文。完成抗战胜利70周年遗址遗迹、口述史、抗战人物等相关资料的征集和编纂,共计20多万字,图片100余幅。
(德州市史志办)
【聊城市史志工作概况】 2015年,聊城市史志办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和《聊城市地方史志工作管理办法》,深入学习《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山东省地方史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年)》,紧紧围绕全市工作重心,强化措施,狠抓落实,不断创新志书、年鉴编修机制,继续深化地情研究,着力推进乡镇村志编修和旧志整理工作,各项工作均取得了显著成绩。
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2015年,市史志办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总部署,领导带头学习,给全办党员上“三严三实”专题党课,重点学习党章、党的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斗争的重要论述精神。通过活动,广大党员的思想认识与宗旨意识明显强化,工作作风与精神风貌明显提升,达到了预期目的,取得了良好效果。
《聊城市志(1997-2015)》编纂工作启动。市史志办启动二轮志书编修工作。8月开始,市史志办集中力量,多次讨论市级二轮志书篇目,广泛征求有关专家和部门单位意见,形成审议稿,报送省史志办审阅后全面启动,12月底召开全市《聊城市志(1997-2015)》续修工作会议,计划2018年确保按时完成。
部门志、行业志、乡镇村志编修加快进度。按照全省统一部署,2015年8个县(市、区)县级志书全面完成,重点加快与促进部门志、行业志、乡村志的编纂,不少部门、行业、村镇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年内市史志办指导《聊城市公安志》《聊城市民族宗教志》《聊城市民政志》等10余部志书的编纂。各县(市、区)全面启动,取得明显进展。茌平县完成全县732个村庄的《茌平县村庄志》的初稿;阳谷县《张秋镇志》出版发行,在全省乡镇志编修培训会上作经验介绍。全市各个层面的修志工作进展明显。
全面加强年鉴工作。自2005年起,市级实现一年一鉴,编纂质量逐年提升,《聊城年鉴(2015)》全新改版,年底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聊城年鉴(2015)》选用纯质纸,全四色印刷,与往年比增加了英文目录、索引等,内容更加丰富完整。《东昌府年鉴(2012-2014)》《阳谷年鉴(2009-2012)》《高唐年鉴(2005-2013)》编纂出版。在县级年鉴编纂工作中,市史志办派出骨干力量对县(市、区)年鉴供稿人员进行年鉴编纂业务培训,对年鉴篇目设计审核指导,保证县级年鉴的整体质量。参与山东省优秀年鉴学习活动,聊城史志系统上报年鉴学习论文数量最多,有1篇论文作为优秀论文推介。按时上报《山东年鉴》《山东地方史志年鉴》聊城部分资料。
加强旧志整理工作。年内全市整理出版旧志22部,其中市级3部,另有9部已完成标点注释工作,正在进行校对审核。
地情网、方志馆建设。完成市和全部县(市、区)地情网的改版。基本形成市、县两级史志平台,形成强大的史志宣传、地情教育的网络基地。稳步推动市、县两级方志馆建设。市及8个县(市、区)全部建立方志馆,市方志馆面积200余平方米,各类图书680种、12000余册。10月22日,王随莲副省长到阳谷县方志馆现场调研,对方志馆的建设质量和志书交流交换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市史志办争取市政府批准新建方志馆项目。
其他工作。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开展地情研究。围绕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和运河文化旅游开发等,完成地情研究成果5项,其中2篇论文被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和中指组举办的2015年新方志论坛采用。
(闫 冬)
【滨州市史志工作概况】 2015年,滨州市史志办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认真贯彻落实省史志办相关精神,紧密结合“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开展,以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的基本工作态度,按照常规性工作与为现实服务工作并举的工作定位,以及常规性工作上水平,创新性工作年年有的总体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志”,主动适应史志工作“九位一体”多业并举的工作格局,努力实现史志工作提质增效的内涵式增长,志、鉴、库、馆和开发服务五业并举、整体推进。
县区第二轮修志稳步推进。7部县区志书已出版3部、待出版1部、完成评审正在修改1部、完成总纂1部、编纂中1部。《天南地北滨州人(2015)》出版发行。《滨州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志》《滨州市工会志》完成总纂,《滨州市农机志》等部门志和行业志编纂工作有序进行。与市邮政公司协作启动滨州市村志编纂工作。
编辑发行《滨州年鉴》及袖珍本。市、县区地情网站全部完成升级改造。市方志馆全年增藏1000余册,接待群众查阅400余人次。全年编辑发行《滨州史志》1期。积极开展志书、年鉴赠送及省市间的交流活动,以书为媒,宣传滨州;为城市规划、行业发展等工作提供资料查询百余人次。
(滨州市史志办)
【菏泽市史志工作概况】 2015年,全市史志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严格按照两个《条例》规定,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山东省地方史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锐意进取,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史志工作“存史、资政、育人”三大职能,依法推进全市史志事业科学发展。
一、业务工作
市志编纂。在2005年启动的第二轮修志中,经过10年的努力,列入市政府规划的1部市志、9部县区志中,6部已完成出版发行,其中有2部县志被评为全省重点志书,荣获全省优秀基层志书成果奖。《菏泽市志(1986-2005)》历经近十年潜心编纂,数易其稿,完成了评审稿,评审稿分上、下两卷,共280万字。2015年4月,召开了《菏泽市志(1986-2005)》志稿评审会,评审会由国家、省、市、县四级领导、专家参评,在全省尚属首次。会上,《菏泽市志(1986-2005)》得到了中国地方志领导小组副秘书长、办公室副主任冀祥德,省政府办公厅党组成员、省史志办主任刘爱军,省修志咨询专家组7位专家的充分肯定与高度评价。评审会后,整理了专家意见,逐条讨论研究,形成了《〈菏泽市志〉(评审稿)修改方案》。截至年底,志稿已修改完成,《菏泽市志(1986-2005)》印刷出版也进入政府采购招标程序。
县志编纂。市史志办成立了领导小组对尚未出版的县区志进行指导,严把“组织关、指导关、审批关”,对达不到质量标准的志书,决不批准评审或出版。截至年底,定陶县已完成初稿,单县、鄄城县已完成评审稿,《单县志》评审会已于12月下旬召开。
年鉴编纂。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社会热点问题,及时调整优化年鉴框架和内容,做到与时俱进、常编常新。2015年在内容上,切实转变文风,压缩年鉴篇幅,总字数比上年精减10万字,整体框架更加科学合理,内容更加丰富翔实,文字更加精练简洁,装帧更加美观大方;在时间上,4月底完成组稿工作、6月底完成通稿工作,8月底完成总纂工作,11月底完成《菏泽年鉴(2015)》100余万字的出版发行工作。加大编纂地方综合年鉴推进力度,指导成武、巨野、鄄城、东明、曹县、郓城完成了年鉴出版发行工作。
旧志整理。清·乾隆二十一年版《曹州府志》,全志共22卷,计60万字,是全市迄今为止所见的最完整、最全面反映菏泽全境的唯一一部府志,该书问世250多年来,全国藏书量寥寥无几,且虫蚀霉变严重。按照省政府积极开展旧志整理,保护与传承好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的工作部署,特邀请菏泽历史文化与中华古代文明研究会会长、市人大原副主任潘建荣组成专家组,对《曹州府志》进行了认真点校,市长解维俊为《曹州府志》影印、点校本作序。《曹州府志》已于2015年12月出版发行。
省里交办的组、供稿任务。抗战胜利70周年系列丛书的组、供稿任务。召开了全市史志办主任专题座谈会,对省史志办五个重点项目的相关工作做出安排,提出编写要求,明确专人负责,设立县区联络员,要求按时高质量上报材料、完成任务。9月份,《山东纪念抗战70周年丛书》已出版发行,丛书共收录菏泽抗战将士记忆4篇、抗战将士20位、抗战纪念设施和遗址31处、抗日根据地地图1张、抗战战事9个。及时印发了《山东地方史志年鉴》菏泽部分的任务分工表,并于7月中旬,高质量地完成了菏泽部分4万余字的供稿任务。成立了《山东省志·地方史志志》菏泽部分编纂工作领导小组,并已启动资料征集工作。
二、基础建设
地情网站建设。市县两级地情网站改版升级全面完成。各县(区)设有独立的网站域名,形成符合各自地域特点和历史文化特色的网站。改版后的菏泽市情网栏目设置更加合理,资料信息更加全面丰富、真实准确,重点突出区域人文文化和史志文化特色,凸显了史志工作“资政、存史、育人”功能,增强了网站的实用性和吸引力。改版以来,网站日均浏览量800人次,受到社会公众的一致好评。市、县(区)史志办明确一名副主任,配备一名计算机技术人员专职负责地情网站的维护和运转,实行编辑责任制,严把政治关、保密关、质量关、史实关,做到网站重要内容及时更新。加强省情网信息报送工作,省情网已采用信息100余篇,位于全省首位。
方志馆管理。建设数字方志馆。通过“菏泽市情网”开通了网上方志馆,实现了网上地情展厅、网上查询资料、网上服务热线,为群众提供网络便捷服务。加强学习交流。截至年底,菏泽市方志馆共接待四川成都史志办、北京市方志馆等参观团队30余次,参观人数达5000多人,志鉴书籍室和古籍报刊阅览室查阅人数达2000余人。5月22日,韩国国际文化交流院院长宋基出、京畿道投资和招商局局长姜显道一行5人,到菏泽市方志馆访问交流。进一步丰富馆藏。通过交换的方式新增志书近千册,并先后与10个市、县史志办建立友好联系,并签订了志书交换协议。
三、优化创新
开展史志成果进机关、进农村、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军营--“六进”活动。吸引更多的群众走进地方志,熟悉地方志,支持修志工作,向“双联双创”联系村郓城县双桥乡何庄村农家书屋及何庄小学赠送《可爱的菏泽》《菏泽年鉴》等书。同时,利用微博、微信平台普及菏泽历史文化知识,与网民进行交流互动;通过“菏泽信息港”的“牡丹杂谈”论坛宣传菏泽历史名人和事迹。
开展菏泽方志理论大家谈活动。为提升广大史志工作者的服务能力和理论水平,自3月至11月底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方志论文征集和学习优秀年鉴征文活动。活动以史志系统业务人员为主体,以“菏泽市情网”为阵地,开辟活动专栏,及时上传大家工作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新体会等。
四、队伍建设
根据市委部署要求,高标准、严要求,扎扎实实地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和“双联双创”活动。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中,办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个人边学边查边改,将深入推进“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与史志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在思想、工作、生活中查找自身存在的不严不实问题,深入研究,认真整改。在“双联双创”活动和“第一书记”工作中,为把帮扶工作落到实处,深入到联创村郓城县双桥镇何庄村与村委班子一起就如何进一步深化帮扶工作,让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进行探讨交流,帮助村委理清工作思路,制定工作方案,为联创村解决实际困难。
加强业务培训。加强业务培训与业务研讨,在组织参加全省方志理论研讨会、全省年鉴编纂工作研讨会、全省地情网站建设工作研讨会的同时,组织开展全市史志系统业务培训活动,提高修志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技能训练。2015年共培训全市史志系统业务人员120余人次。
加强制度建设。将学习贯彻两个《规划纲要》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任务来抓,做到四个结合:贯彻落实国家和省《规划纲要》同贯彻落实两个《条例》结合起来,同贯彻落实年初全省史志办主任座谈会精神结合起来,同完成全年工作目标结合起来,同每位工作人员岗位职责结合起来,真正把国家和省《规划纲要》落到实处,推动全市史志工作再上新台阶。结合实际,起草了《菏泽市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年)》。
(菏泽市史志办)
责任编校:温书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