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爱军在全省史志工作电视会议上的讲话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31&rec=7&run=13

                    在全省史志工作电视会议上的讲话
                       (2014年6月5日)
                          刘爱军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在全省第二轮修志深入推进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省政府领导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郭树清省长专门作出重要批示,王随莲副省长多次听取汇报,今天又亲自出席会议并将作重要讲话。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传达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精神,通报当前全省史志工作情况和下步工作安排。
  一、 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精神
  4月19—20日,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的重要批示,总结了五年来工作,部署了今后五年任务。刘延东副总理接见会议代表并作重要讲话,中国社科院院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王伟光作工作报告。王随莲副省长参加会议。
  (一)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首都博物馆时指出:搞历史博物展览,为的是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要在展览的同时,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
  (二)李克强总理重要批示。4月16日,李克强总理专门对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作出重要批示:地方志是传承中华文明、发掘历史智慧的重要载体,存史、育人、资政,做好编修工作十分重要。五年来,全国广大地方志工作者执着守望、辛勤耕耘,地方志工作成绩斐然,这项事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谨向同志们致以诚挚问候!修志问道,以启未来。希望你们继续秉持崇高信念,以更加饱满的热情、以存真求实的作风进一步做好地方志编纂、管理和开发利用工作,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三)刘延东副总理重要讲话精神。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是国家战略的重要方面,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有机组成部分,要继往开来、再创辉煌。一是提高认识。从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个百年目标,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来认识编修地方志的重要作用。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地方志编修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基础事业来抓,进一步推动地方志事业在原有基础上更加繁荣、有新的发展。二是明确职责。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管理和发展地方志事业的重要职责,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做到认识到位、领导到位、机构到位、编制到位、经费到位、设施到位、规划到位、工作到位。三是加强质量管理。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地方志工作,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加强对地方志包括部门志、行业志、专题志、乡镇村志编纂的业务指导和服务。综合运用执法检查、行政督察等手段,完善资料报送、志稿评审、质量评价、审查验收、批准出版等制度,打造精品佳志。四是加强开发利用。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地方志工作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之中,加快方志馆、地情网站、数据库等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地方志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坚持修用并举,创新服务手段,拓宽服务渠道,运用动漫、视频等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利用地方志、传播地方志。
  (四)王伟光组长工作报告主要精神。一是坚持把修志作为基本任务,确保2020年全面完成第二轮修志任务。二是推动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开展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工作,基本实现全面覆盖。三是加大依法征集地方志资料的力度,夯实地方志事业发展的基础。四是集中整理各地历代方志,有计划地引进海外藏中国旧志,建立全国旧志资源数据库。五是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建设国家、省、市、县四级联网的全国地方志网络和地情资料全文检索数据库。六是深入挖掘地方志资源,为党政机关和社会各界提供服务。七是建立各级政府依法履行领导责任、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依法履行组织实施和管理责任、社会各界参与和提供支持的法治化工作格局。

  二、 当前我省史志工作基本情况
(一)第二轮修志取得阶段性成果。始终把第二轮修志作为中心工作牢牢抓在手上,实现了进度和质量同步推进。一是加快工作进度。坚持以提速增效为重点,主动出击,提前介入,加强指导,重点帮扶。联合省政府督查室对第二轮修志进行政务督查,切实解决进展不平衡的问题。目前,全省第二轮修志编纂出版省志分志21部,完成计划的28%;市级志书3部1册5卷,完成20%;县级志书74部,完成53%。淄博市在全省率先完成市县两级修志任务,滨州、泰安在完成市级志书编修任务的同时,县级志书编修整体进度较快。二是提高志书质量。为了提高志书质量,制定了13项志书质量管理制度。认真抓好志稿评议评审工作,全面查找质量问题,对评议后的修改工作提出质量和时间要求,反复打磨,精益求精。成立了全省修志业务专家咨询组,广泛吸收社会各界专家学者参与志稿评审。从已出版的二轮志书看,质量较首轮明显提高,《山东省志·烟草志》《淄博市志》《宁阳县志》等一批优秀志书在全国史志系统得到高度评价。
  (二)年鉴工作成效显著。一是数量不断增加。目前,全省各级各类年鉴达到221种,其中地方综合年鉴121种,数量、种类均居全国前列。东营市率先实现市县两级综合年鉴逐年编纂、当年出版发行。二是质量稳步提高。《山东年鉴》连续获得全国最高奖项,2013卷进行了全面改革创新,突出了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和部署,出版时间提前2个月,总字数减少30万,出版后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各市、县年鉴的质量也普遍提高。三是年鉴资料利用形式不断创新。通过对年鉴资料进行提炼、补充,编纂出版了一批方便社会利用的成果。省里组织编纂的《当代山东概览》丛书,青岛、淄博、泰安、日照编纂的《市情手册》,烟台、济宁编辑的《大事记》,潍坊、滨州出版的袖珍版年鉴等,提高了年鉴资料利用水平,丰富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内容。
  (三)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强。我省是全国史志工作信息化建设起步最早并率先全面建成省、市、县三级地情资料库和地情网站的省份。近年来,全省史志系统主动适应信息化发展新形势,不断对各级地情网站进行升级改版,实现了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目前,山东省情网已进行了6次升级改版,共开设382个栏目,拓展了动漫、视频、卫星地图等功能,访问量达1038万人次。济南、青岛等8个市的县级地情网站全部改版,提高了网站的资料性、权威性、实用性和吸引力。临沂市史志办的官方微信、菏泽市史志办的官方微博、乳山市史志办的英文版市情网站等,拓展了史志信息传播范围。积极参与全国地方志系统信息化建设,援建了陕西、广西、新疆、四川等地的地情网站,并实现与陕西、广西的地情信息跨省检索。
  (四)方志馆建设再上台阶。一是省方志馆建设取得新成绩。聘请著名学者欧阳中石先生担任省方志馆名誉馆长,并举办文化讲座。不断改善硬件设施和服务环境,馆藏书籍达9万余册,新开辟旧志、年鉴、过刊三个专题库。二是市县方志馆建设步伐加快。制定印发了《关于加快方志馆建设的若干意见》,联合省政府督查室对全省三级方志馆建设情况进行督查。目前全省建成市级方志馆14家,县级方志馆80家,收藏各级各类地方文献20多万册。菏泽、临沂、淄博、东营、莱芜等市建设了新方志馆。
  (五)史志工作领域不断拓宽。一是开展了一批重要专门志的编纂。省史志办组织编纂的《齐鲁诸子名家志》丛书入选建国60周年成就展,成为唯一入选的史志成果。2013年出版发行《汶川特大地震山东省救助援建志》,得到社会高度评价。《山东省历史地图集》已编纂完成,被列入文化强省建设标志性工程,并申报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济南泉水志》《青岛奥帆赛志》《东营图志》等也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二是旧志整理取得很大成绩。制定了《关于开展旧志整理工作的意见》,目前,全省累计整理出版旧方志162种,清道光版《济南府志》,清康熙版《德州志》以及《聊城旧县志点注》《汶上县旧志集成》等一大批成果都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三是乡镇村志编纂全面铺开。目前,全省已编纂出版乡镇村志727部。青岛市崂山区、肥城市、平阴县、茌平县等开展了“村村修志”工程,临朐县出版了《村镇志略》,对于传承和保护乡村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六)开发利用史志成果取得新成绩。一是为各级领导提供决策服务。省史志办翻印了《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丛书,组织编纂了《中国历代简史》《世界史概要》《山东地方史概要》供省领导参阅,起草《关于推动京杭运河通水复航的建议》等十余篇资政文章。泰安市史志办的《泰安主要历史名人故居遗迹现状及开发利用建议》、莱芜市史志办的《关于口镇古镇建设的几点建议》等也都受到当地领导高度重视,作为重要决策参考。二是积极举办文化活动。省史志办参与举办的“文化齐鲁大讲堂”“孙子兵法与文化创意产业高层论坛”,东营市史志办的“老照片及其背后的故事”有奖征集,菏泽市史志办的古村探源征文大赛等文化活动,为繁荣文化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三是创新史志成果利用方式。不断开拓思路,采用新方式、新手段普及利用史志成果。莱芜市、即墨市、广饶县、利津县等积极探索影视化的新路子,菏泽市编辑出版了《可爱的菏泽》中小学教材,并开通了菏泽历史知识手机报,使史志成果的社会效益得到充分发挥。
  (七)法制化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史志工作法规体系建设的意见》,目前已有15个市、125个县(市、区)颁布实施史志工作法规、规章或规范性文件,在全国领先,为全省史志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法制保障。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目前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改革创新的意识还不够强,长期形成的思维方式、工作模式与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还有差距。二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的深入,一些领域、机构、人员变化较大,对分解落实修志任务、征集志书资料等工作带来困难。三是史志机构参与文化强省建设的意识有待加强,领域有待拓展,手段有待丰富。四是方志基础理论研究滞后,缺少在全国有地位的学科带头人和有分量的学术成果。五是队伍结构不尽合理,专业人才普遍缺乏。对此,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三、 下步工作安排
  总的想法是,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及省委十届七次、八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精神,以改革创新为主线,从思想观念、组织管理、具体措施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和创新,推进全省史志事业科学发展,为加快经济文化强省建设作出更大贡献。重点抓好八项工作:
  (一)研究制定《山东省地方史志事业发展规划(2015—2020)》。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起草了《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4—2020)》,省史志办正在根据全国《规划纲要》,结合我省实际,研究制定《山东省地方史志事业发展规划(2015—2020)》,进一步明确全省史志工作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
  (二)坚持把第二轮修志作为中心任务抓紧抓好。从目前的情况看,到2018年完成第二轮修志任务,时间紧迫,任务繁重。按照王随莲副省长指示,省史志办制定了《全省第二轮修志倒排工期计划表》,设定了完成时限,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狠抓落实。今年的目标是出版省志分志9部,总数达30部,完成计划的40%;出版市级志书2部2册,总数达5部3册5卷,完成32%;出版县级志书15部,总数达88部,完成63%。省里将建立督导督查制度,综合运用检查调研、联合督查等手段,定期通报工作进度。狠抓志书质量管理,进一步加强志书评议、审查验收和出版工作,出台详细的工作流程和审批办法,达不到质量标准的志书坚决不允许出版发行。
  (三)切实做好年鉴工作。根据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社会热点问题,及时调整各级各类年鉴框架和内容,做到与时俱进、常编常新。积极推进有条件的县(市、区)编纂地方综合年鉴,鼓励和支持更多的部门和单位编纂专业年鉴。推动各级各类年鉴在组织结构、资料内容等方面大胆创新,增强年鉴的时效性、权威性、实用性和可读性。今年11月份将开展第五届全省优秀年鉴评奖活动,检阅成果,交流经验,促进年鉴质量全面提升。
  (四)加快史志工作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强信息化建设。重点抓好尚未升级改版的57家市县级地情网站改造提升,把网站办好、办活、办出特色。争取到2018年,省、市、县三级地情网站全面升级改版,地情资料库数字化资料达到20亿字。二是加强方志馆建设。积极争取把方志馆建设纳入各地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规划,力争到2020年全省方志馆全部建成达标。建立地方史志成果、资料的征集和年报制度,成果交换制度等,不断丰富馆藏。开展数字方志馆建设,实现三级方志馆成果共享。
  (五)扎实搞好旧志整理。根据全省旧志整理规划和出版情况,对已整理出版的旧志进行评优,发挥典型示范作用。进一步加大现存旧志的搜集、整理力度,保护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省史志办今年将完成影印宣统版《山东通志》工作。在搞好普查、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积极争取用3年时间将我省现存647种旧志搜集齐全,并进行整理、影印,出版《山东省历代旧志集成》。
  (六)不断丰富史志成果。一是根据《关于做好乡镇村志编修工作的意见》,加大对乡镇村志编修的指导力度,推动乡镇村志编修工作深入开展。二是研究制定关于加强部门志、行业志编纂工作的意见,增加成果数量,规范修志行为,提高志书质量。三是对全省山水名胜、历史遗迹编纂出版志书情况进行普查,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地方编纂出版志书。四是建立为大型活动、重要事件专题修志制度。五是开展口述史的策划和拍摄。
  (七)做好史志成果的应用。一是通过拍摄地情专题片,编纂地名志、地名图志、地情画册、历史文化普及读物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扩大史志成果传播和利用范围。二是通过编写领导干部地情读本,选派专家上地情课等形式,推动史志成果进党校、进行政学院;编写乡土教材、中小学课外读物等,推动史志成果进校园。三是广泛宣传史志工作的重要成果、先模人物等,引导社会读志、传志、用志。
  (八)加强法制化建设。积极推动尚未出台史志工作法规或规范性文件的2个市、12个县(市、区)今年内全部颁布实施,完成全省史志工作法规体系建设。鼓励条件成熟的地方开展史志工作执法检查,推动史志工作法规规章的贯彻落实。
  同志们,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一定要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精神,按照郭树清省长重要批示和王随莲副省长重要讲话精神,改革创新,埋头苦干,不断开创全省史志事业科学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