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史志工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31&rec=11&run=13

  【济南市史志工作概况】 2014年,济南市史志系统全面贯彻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和全省史志工作电视会议的部署,紧紧围绕第二轮修志中心工作,年鉴编纂、方志馆建设、地情网站、方志期刊等各方面工作全面推进,全市史志工作得到全面发展,各项工作都取得可喜成绩。

  《济南市志(1986—2010)》编修取得阶段性成果。2014年,根据济南市第二轮修志整体进展,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对市志各分册的内容、工作进度安排、保障措施进一步细化。《济南市志(1986—2010)》第七册于7月召开评议会,11月进入印刷出版程序;第六册完成近200万字的初稿征集,形成120万字的评议稿;通过专家审稿、课题外包等形式,推动第二册、第三册部分内容的撰写,年内第二、三册分别形成90余万字的统编稿;其余分册组稿已过半。
  年内,对历下区志、历城区志、天桥区志、商河县志的编纂进行调研、审稿和业务指导,对天桥区、商河县第二轮志书的篇目进行审核和修订。组织历城、长清区志评议会,历城区志被评为本年度优秀志书,长清区志获得省史志办批文,参评优秀志书。
  《济南年鉴》(2014)出版并获多项奖励。充分发挥年鉴编纂的传统优势,在保持《济南年鉴》传统风格和地方特色的基础上,2014年,从框架设计、彩页设计、装帧印刷、版式设计等多方面对《济南年鉴》进行了适当改版,同时,编纂进度也有所提前,增强了年鉴的时效性。2014年12月,在中国出版协会主办、年鉴工作委员会承办的第五届全国年鉴编纂出版质量评比中,《济南年鉴》(2014)获综合一等奖、框架设计一等奖、条目编写一等奖、装帧设计一等奖;在山东省第五届优秀年鉴评奖活动获综合特等奖第一名。
  年内,按照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和全省史志工作电视会议关于“省市县三级都要编辑出版年鉴”和“一年一鉴”的要求,积极推动县区年鉴编纂工作全面开展。支持天桥区、历下区启动年鉴编纂,在年鉴框架设计、栏目和条目设置等方面给予指导,帮助进行撰稿人业务培训。在山东省第五届优秀年鉴评奖活动中,《天桥年鉴》(2011—2013)、《历下年鉴》(2014)均获综合特等奖。
  首次拍摄史志工作专题宣传片。为纪念《济南年鉴》创刊25周年,策划制作《济南年鉴》创刊25周年专题宣传片。专题片搜集大量年鉴视频影像、老照片及文件资料,收录了当年参与《济南年鉴》创刊工作的老同志的回忆,在济南电视台播出后,引起很大反响。专题片展现了《济南年鉴》25年的发展历程,增进了人们对年鉴的了解和认识,扩大了史志工作的社会影响力,为宣传史志工作作出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地情馆网建设。济南市方志馆加强方志馆、地情资料库等馆藏地方志资料的数字化处理,利用地情网站向社会提供全面优质服务。完成新购及交换书籍的登记上架工作,全年完成新购志书类及相关书籍1000余册,对全国各省及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和省内17城市进行第二轮志书出版情况统计,并建立第二轮志书交换关系,全年交换80余家。采集有价值照片400余幅,录像资料时长120分钟。地情网站动态栏目更新及时,转载信息300余篇,上传本系统信息189篇、图片80余幅,上报省情网信息20篇。举办全市史志系统信息管理培训班,对网站管理、信息撰稿、书籍管理、摄影技术等进行培训。
  地情文献整理编纂。在点校整理道光《济南府志》的基础上,年内,济南市史志办主持编纂出版了《济南历代著述考》。该书全面梳理了济南地区先秦至近代现存的文献和曾经见于著录而现已亡佚的文献,展示了济南丰厚的文化积淀。《济南史志》期刊全年编辑出版4期,刊用文章60余篇,向社会各界赠阅6000余册。
(张 阳)

  【青岛市史志工作概况】 2014年,青岛市史志系统认真贯彻落实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和全省史志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推进修志、读志、用志工作。坚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不断提升编纂进度和工作质量,全市史志工作呈现整体推进、创新发展的良好势头。
  续修《青岛市志》。在出版《青岛市志》(1978—2005)大事记、城市、政治、经济(下)、文化5卷,并通过社会卷省史志专家组评审后,2014年,青岛市史志办启动《青岛市志》(1978—2005)最后两卷——经济卷(上)、经济卷(中)的总纂工作。当年,完成经济卷(上)经济综述、工业经济、工业行业、农村经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海洋渔业等16篇约85万字;经济卷(中)商贸流通、对外经贸、旅游、交通、邮电等14篇约53万字。
  年鉴编辑出版。《青岛年鉴》创刊于1988年,至2014年已连续出版27卷。《青岛年鉴》(2014)于8月底出版,全书设22个栏目,正文稿件421篇、128万字,内文照片21幅。《青岛年鉴》注重内容的丰富充实、体例的规范完善和表现形式的和谐统一。在保持总体框架连续性的前提下,每年都对一些栏目作适度的调整,以彰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的龙头城市特色和建设全国蓝色经济领军城市取得的显著成就,充分体现科学发展、率先发展的时代风貌。在2014年7月召开的全国第二十四次城市年鉴工作研讨会上,青岛市史志办作为6个先进单位之一做了典型发言,《青岛年鉴》品牌在全国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同时,加强对各区市及基层单位年鉴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全市区市年鉴工作实现了全覆盖。
  精编《青岛市志》。《青岛市志(精编)》以首轮《青岛市志》69卷1400万字为资料基础,计划精编出版8卷约600万字,并与第二轮《青岛市志》8卷本一起,形成内容贯通古今、装帧风格一致的16卷大型历史文献。截至2014年,《青岛市志(精编)》已出版1卷;形成终审稿1卷计15篇、71章、78万字,入志照片近200幅;总纂稿1卷计7篇、47章、57万字;初稿1卷、70万字。
  区市志编修。2014年,继城阳、李沧、崂山、即墨、莱西、黄岛6区市志完成后,完成《平度市志》出版任务,使全市区市志出版达到7部。同时,认真开展业务指导和工作督导,其余4部区市志编修工作顺利推进。其中,《市南区志》达到终审水平;《市北区志》确定志书框架,印发了编纂方案;《胶州市志》资料征集工作全面铺开,并有80%的撰供稿单位形成初稿;《胶南市志》完成初稿的90%。
  基层修志。在加快推进全市第二轮修志工作的同时,各区、市史志办组织和指导街道(镇)志、社区(村)志编纂出版工作。2014年,崂山区出版了东韩、大石等村志10部,对小河东、流清河15部村志志稿进行了审改,并启动了学校修志工作。城阳区8个街道全部完成修志任务,并组织出版了东流亭、东宅子头等4部村志。即墨市出版大韩村、九里夼等村志。年内,全市共出版基层修志成果40余部。
  《青岛世园会志》编纂。为全面系统准确地记述2014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的申办、筹办和举办过程,为青岛留存一项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青岛市史志办组织开展了《青岛世园会志》资料征集和志书编纂工作。2014年,共完成初稿编写47万字、资料征集350余万字、照片征集800余幅,为志书出版打下良好基础。
  市情网站建设。青岛市史志办根据网站实际情况和公众现实需要,对市级网站栏目进行了精简,将原来的27个调整为19个。调整后的页面更为精炼,内容更新更加及时。2014年,重点组织指导区市地情资料上网工作。其中,市北区完成了与四方区合区后的网站更新;黄岛区根据机构调整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了网站调整方案;市南区、李沧区、崂山区、城阳区等资料录入量创历年最高。截至年底,网站访问量达870万人次,成为青岛政务网的骨干数据库。
  史志期刊编辑。2014年,青岛市史志办编纂《史鉴》期刊4期,刊登历史、地情和方志理论等文章100余篇。面向全市各级党政机关领导、部分大企业负责人、区市领导,以及200个《青岛市志》承编单位发行。寄送到全市166个街道(镇)一级行政单位,配发到各市区交通、旅游等重要公共场所,并逐期录入青岛市情网,拓展史志工作的服务领域。年内,崂山区史志办出版《崂山春秋》4期,每期发稿20余篇;城阳区史志办出版《城阳纵横》4期,每期发稿20余篇;即墨市史志办出版《即墨古今》2期。    
(邢延军 贾国芬)

  【淄博市史志工作概况】 2014年,淄博市史志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地方志工作会议精神,围绕淄博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深入贯彻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和《淄博市地方史志工作条例》,按照“强化依法编修、打造志鉴精品、创新馆网开发、建设四型机关”工作思路,史志、年鉴、数据库、方志馆、开发利用等多业并举。
  在2013年率先在全省市、区县两级全面完成第二轮修志任务的基础上,将全市史志工作重心转为促进基层志编修。2014年7月,淄博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印发《关于做好全市基层志编修工作的意见》。年内,对《齐鲁石化公司志》《山东金岭铁矿志》《范家村志》《卫固村志》《齐峰公司志》等一批基层志书进行业务指导或评审。《淄博市志(1986—2002)》获淄博市第二十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年鉴编纂工作实现新突破。《沂源年鉴》(2007—2013)编纂工作启动,所属8个区县年鉴编纂实现全覆盖。其中,《临淄年鉴》等6部年鉴实现一年一鉴。在中国出版协会主办、年鉴工作委员会承办的第五届年鉴编纂出版质量评比中,《淄博年鉴》(2014)获综合一等奖;在第五届全省优秀年鉴评奖中,《淄博年鉴》(2014)、《博山年鉴》《周村年鉴》《高青年鉴》《山东理工大学年鉴》均获特等奖,《临淄年鉴》获一等奖。
  淄博市情网逐步更新、添加地情资料。史志资源开发利用取得丰硕成果。《淄博史志》创刊发行,年内出版两期。12月,《淄博市情手册》(2014)出版发行。各区县史志办组织编纂或出版了《周村史志之窗》《影像淄川》《张店区千名干部培训纪实画册》《新编天南地北高青人》《博山山水》等一批地情书刊。
  2014年3月,淄博市史志办被省政府办公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表彰为“全省史志工作先进集体”;4月,连续第二年获“市级文明单位”称号。6月,在全省史志工作电视会议上,副市长张庆盈代表淄博市政府作典型发言,介绍淄博市又好又快全面完成第二轮修志工作任务的做法和经验。
(淄博市史志办)


  【枣庄市史志工作概况】 2014年,枣庄市史志系统认真开展各项业务工作的同时,抓业务学习、研讨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松懈,在业务上政治上提高自身水平。共举办了3期理论研讨课,派出3名工作人员参加省史志办举办的第四期史志业务培训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理论水平。认真组织参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并努力践行其要求,党员干部受到了一次思想上的洗礼,政治理论素养得到了较大提高。 
  《山亭区志(1983—2003)》《市中区志(1986—2005)》分别于2005年、2012年出版发行,2014年,《枣庄市志(1986—2005)》文字校对工作进入关键阶段。通过多种渠道征集补充资料的同时,先后由主编、副主编、编辑和老专家压茬进行四遍志稿的编辑、校对,截至2014年年底,37篇计380万字的志稿文字编辑校对工作已近尾声,进入插图阶段。《峄城区志》志稿编辑工作进展顺利,50%的稿件已达到总纂要求。《薛城区志》于2014年年底前完成了篇目设计,进入征集稿件阶段。《滕州市志》也重新拟定了篇目,各项前期筹备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开展。
  枣庄市目前已实现市级及所有下辖区(市)定期出版年鉴。《枣庄年鉴》2014卷按照既提高质量又保证时效性的原则,对组稿工作早发动,加快编辑工作进度。从3月初至4月启动了组稿工作,其间,在进行多轮催稿的同时,加强对供稿人员的指导,力争在初稿阶段保证质量。在编辑阶段,要求每位编辑在不影响质量的前提下缩短每轮编辑时间,三轮编校完成时间比往年提前近一个月。对供稿中一些无关社会发展记载的“假、大、空”的内容坚决删除,供稿原文内容删除80余处,缩减字数4万余字。2014年,《滕州年鉴》(2014)和《山亭年鉴》(2014)按照一年一鉴的原则及时顺利出版发行,《台儿庄年鉴》(2012—2013)、《枣庄市中年鉴》(2011—2012)也已出版发行,《峄城区年鉴》(2012—2013)完成编印任务。
  方志馆建设不断加强,市、区(市)两级地情网站完成改版升级。健全完善了《方志馆工作规定》,明确由专人负责方志馆的管理工作,定时免费对全市民众开放。通过购买、交流、向社会征集等方式增加志书、年鉴、地情方面的书籍馆藏。对全部藏书编号存档,全部免费借阅。对枣庄市情网进行了全新改版,增加电子馆藏,建立便民链接,及时更新信息,方便全市民众电子查阅史志资料。
  方志理论研究取得较大突破。年内继续实施业务理论学习大课堂活动,组织业务工作人员认真学习相关业务理论知识,并轮流讲授学习心得,全体工作人员参与听课并在课后谈听课感想,通过这种互动学习的方式提高业务人员的理论素养,成果显著。2014年,3篇理论文章在《山东史志》发表,一篇理论文章通过《中国地方志》终审待发表。
  旧志整理工作取得新成果。滕州市史志办和峄城区史志办克服困难,积极作为,努力促进地方史志资源的开发利用。组织人员整理旧志,顺利出版了《滕县乡土志》(清·光绪三十三年)和乾隆版《峄县志》(点注本)。 
  自2014年3月至2014年10月,在全市史志系统党员干部中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通过集中学习提高了政治理论修养,通过深入查摆和对照检查找出了“四风”方面的问题,通过整改落实切实改进了工作作风,活动进一步加强了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了党员干部在为民务实清廉等方面的示范带头作用,锤炼了史志队伍。      
  (王正伟)

  【东营市史志工作概况】 2014年,东营市史志系统以贯彻落实《东营市地方史志工作管理办法》为抓手,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狠抓机关规范化建设,突出业务编纂和方志馆建设两个重点,积极开展地情资料收集发掘、市情网站改版升级工作,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年内,广饶县史志办、垦利县党史史志办被省政府办公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公务员局联合表彰为先进集体,李中华等4人荣记二等功和三等功,《东营图志》《河口区志》、垦利县方志馆建设获全省优秀史志成果奖;《东营图志》被评为东营市第二十三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志书编修工作稳步推进。做好续修《东营市志》准备工作。一是落实了办公场所、经费及人员。选聘3人成立《东营市志(1996—2015)》编纂办公室,承担续修市志的各项实质性准备工作。二是对首轮《东营市志》进行审校纠错,为第二轮修志对首部志书的“续、纠、补、创”奠定基础。三是重点研究论证续志篇目,着手搜集整理大事记、建置沿革、自然环境等部类资料。推进基层志编修。组织对基层志编修工作进行全面摸排和调研。至年底,全市40个乡镇(街)已出版志书13部、在编18部;村居志已出版20部,形成初稿8部。市直部门(单位)志编修稳步推进。坚持“方案备案、跟踪指导、志稿审核、风格统一”四原则,已出版44部,《共青团志》(续修)、《东营市物价志》《东营市外侨办志》《自然保护区志》等4部志书正在编纂。
  年鉴、手册编纂提质增效。《东营年鉴》编辑质量持续保持省内先进水平。对《东营年鉴》2014卷篇目及内容进行优化调整,突出展示东营市“黄河入海口”“黄蓝经济区”“石油之城”和“生态之城”等特色。《东营市情》手册编辑继续突出便携、便查的特点,与《东营年鉴》配套发行。两书于9月份正式发行。县区综合年鉴编纂工作亦在提高编纂质量、缩短出版周期上下工夫,取得明显成效。其中,《河口年鉴》2014卷于6月底在全省率先出版发行,获得省史志办主要领导的肯定。
  方志馆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强与建设管理单位的沟通协调,密切关注工程进度,做好地情展厅文本方案策划工作。为提升方志馆建设品位和层次,经过争取,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原则同意东营市方志馆加挂“国家方志馆黄河分馆”牌子。
  市情网站改版升级基本完成。自9月起,市县联动,开展全市地情网站改版升级工作。创新栏目设置,升级管理后台,更新服务器。至年底,市县两级地情网站改版升级工作基本完成。
  口述史工作探索开展。年初,中共东营市委首任书记李晔去世,迅速展开搜集整理李晔书记史料工作,先后采访李晔的子女李宇峰、李宇玲,秘书李玉卿、秦义波,同事李敬、耿庆昌等,形成口述史资料3万多字,借助《石油纵横》印发专刊。征得其子女同意,代管李晔遗物17件。东营区、广饶县也分别开展了一系列口述史资料征集工作。     
  (李中华 刘曙光 黄学桂 任 丽)

  【烟台市史志工作概况】 2014年,烟台市及各县市区全面完成《地方史志工作管理办法》出台工作。市史志办对10个县市区进行志书编修、年鉴编辑等工作调研,组织专家对县市区和行业志稿评审,完成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工作部署和市委、市政府的临时工作任务,6月18日,市委副书记、市长孟凡利对全市史志工作作出重要批示。烟台市、招远市、莱阳市被评为全省先进集体、5人被评为全省先进个人。
  志书编纂。年内,《烟台市志》(1978—2002)总纂工作顺利进行,主编通稿200万字,同时进行图片整理工作。县市区志方面,招远、莱山、栖霞、蓬莱、龙口、牟平6个县市区已经出版第二轮志书,《莱阳市志》完成评审。《蓬莱市志》在全省优秀史志成果奖评选中被评为获优秀基层志。行业志编纂方面,审阅《烟台海洋与渔业志》《烟台港航大事记》等专业志稿。县市区启动乡镇、村志编修工作,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村村修志。
  年鉴工作。年内,《烟台年鉴》(2014)采取压缩篇幅、增大文字密度、优化公益彩页、采用轻型纸、压茬编审校等系列改革手段,缩短周期,实现10月出版;提升编校质量,参评国家、省优秀年鉴,获山东省年鉴评比特等奖、全省优秀史志成果优秀综合年鉴奖、中国版协年鉴评比二等奖。完成《山东年鉴》烟台部分组稿。完成《烟台年鉴》(2013)赠阅工作。组织发动县市区年鉴编辑出版工作,在原有招远、蓬莱、莱阳、海阳、栖霞、长岛等县市区已编辑出版年鉴的情况下,莱山区、龙口市启动年鉴编辑工作。
  地情网建设和方志馆建设。年内,烟台市、招远市、海阳市完成地情网站改版升级。招远市在全省优秀史志成果奖评选中获优秀地情网站奖。市方志馆举办《巍巍丰碑》专题图片展览,弘扬胶东红色文化。
  市情研究和开发利用。年内,市史志办编辑出版《烟台大事记》2013年合订本和《改革时代烟台大事记》,按月整理记录2014年大事记。大事记编纂工作成为全省典型,年内在省里做典型发言。配合市政协编写《烟台市改革开放30年》,为其提供“烟台市改革开放大事记”史料。审核校对《胶东烽火》《烟台开放》等专题片,在央视和省市电视台多次播出,反响良好。出版《胶东红色人物志》,并在全省优秀史志成果奖评选中获优秀地情研究成果奖。整理编辑《蓝色文明幸福新烟台》地情图书,已形成初稿。各县市区史志办出版地情资料图书20余种,为当地经济文化建设提供丰富史料。
  (渠敬伦)

  【潍坊市史志工作概况】 2014年,结合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积极贯彻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精神、全省史志工作电视会议精神,结合省史志办关于第二轮修志工作倒排工期的要求,加大督促落实力度,进一步明确任务、时限和责任,增强了按期完成任务的自觉性。年内《高密市志(1986—2008)》顺利通过评审并出版发行,《坊子区志(1990—2007)》获评省 “优秀市县级志书”,寒亭、昌邑、寿光、安丘等市(区)第二轮修志工作明显加快,全市第二轮修志工作取得新进展。
  地情书籍编纂工作。2014年,市史志办在深入挖掘区域历史人文资源、提升地情研究方面积极进行尝试。《潍坊人居环境志》于2014年上半年出版发行,共8篇37章,60万字,穿插图片200余幅,在宣传推介潍坊城市建设与管理方面起到了较好作用。为进一步挖掘、整理风筝这一独特文化资源,在多方调研、反复修改的基础上,研究确定《潍坊风筝志》篇目,由市政府办公室转发《潍坊风筝志》编纂工作方案,具体部署《潍坊风筝志》编写工作,现阶段各项编纂工作正在积极进行中。
  年鉴工作。连续两年编辑印行《潍坊年鉴》袖珍版,提高了年鉴时效性和服务性。2014年9月,《潍坊人物年鉴》出版发行,共收录全国各地有一定影响的潍坊籍人士800余人,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在沟通信息、激励各地潍坊人为家乡建设献计出力方面发挥了一定影响力,探索了年鉴工作为现实服务的新途径。进一步健全完善年鉴质量管理的各项措施,年鉴编辑出版质量显著提高,在2014年度全省优秀年鉴评选中,《潍坊人物年鉴》获特等奖,2013卷《潍坊年鉴》获一等奖和框架设计奖。
  市情网站建设。认真落实省史志办关于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开发志鉴服务的要求,加大了市情网站建设力度,在2013年完成了工信部ICP备案注册的基础上,2014年与有关专业机构合作开展了网站升级改版工作,规划投资15万元,建立以潍坊市情网为主站、以县(市、区)为子站的全市市情网站群,实现站群之间数据的共享和统一全文检索。加强网站管理维护,及时更新网站资料,开发网络服务功能,方便群众读志用志。丰富内容,年内更新、上传总量近600条,其中新上传资料、信息、新闻稿件等100余条,全年网站点击量达到5万次。
  法制化建设。结合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把史志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建设提上重要日程,在2013年市政府发布《潍坊市地方史志工作管理办法》基础上,积极督促落实,召开全市史志办主任会议专题调度法制化建设和网站建设工作。全市12个县(市、区)政府均已出台史志工作规范性文件,史志工作进入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新阶段,为史志事业健康有序发展奠定了法制基础。
  业务指导工作。2014年,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做好部门志、专业志的编修服务工作。全年共为市军分区、市文化局、市规划局、寿光市广电局、营丘镇等部门、单位举办志鉴业务培训班6期,对《高密市志》《寿光市志》《潍坊军事年鉴》《潍坊盐业志》《沂山志》《寿光国土资源志》《寿光广电影视志》《营丘镇志》《刘家园村志》等综合志、专业志、基层志和相关地情文献的编纂工作,认真开展指导服务。潍城区《后姚家坊村志》在“山东省优秀史志成果奖”评选中获评省“优秀基层(专门)志”。
  社会服务工作。按时完成《中国城市年鉴》《山东年鉴》的供稿任务,上报《潍坊市行政区划沿革》资料10万余字,为省级各类志书的编纂提供了高质量稿件,及时完成了业务上级各项临时性、常规性统计上报工作。积极搜集、整理、研究、开发利用各类市情资料,年内共搜集、整理各类资料40余份,向社会提供资料查询服务30余次。为《潍坊市地图集2014》《潍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提供了相关地情资料和修改意见。
  包村扶贫工作。积极为群众办实事,主要负责人高度重视、分管成员靠上抓落实,“第一书记”一线服务,共计协调各方面投资97.6万元,顺利完成改水、修路、建“村委大院”并配套办公用品、建“富民爱心农家书屋”和村民文化广场等规划帮扶项目,赢得广大村民好评。2014年11月,青州市朱王孔村顺利完成村“两委”换届工作。
  强化史志人才培养。积极提升全市史志队伍专业素质,培养骨干人才,先后选派20人参加省史志办举办的业务培训班。举办了“业务大讲堂”活动,采取授课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领导班子成员带头,科室人员结合业务实际,自选课题进行讲解,提升了全办人员的专业素质。积极开展理论研讨,认真组织参与全省方志理论研讨会活动,编纂印行《实践与探索——潍坊市史志工作研究论文选》,收录全市2010年以来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学术论坛、学术研讨会所采用或获奖的研究文章35篇,有力推动了全系统钻研理论、钻研学术、提高专业素质的积极性。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2014年2月开始,市史志办按照市委统一部署,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及时成立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及相应工作机构,制定了《史志办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和《教育实践活动配档表》,特别是紧密结合本单位实际,研究设计了以切实提高思想认识,深入开展群众路线学习教育为主题的教育引导活动;以增强“主人翁”意识,为纠正“四风”建言献策为主题的建言献策活动;以着力解决“庸懒散浮”问题,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为主题的整改落实活动;以学习贯彻《党章》,做焦裕禄式好党员、好干部为主题的标杆引领活动;以认真组织回头看,进一步巩固整改成效为主题的巩固提高活动“五个主题活动”。广泛征求意见,聚焦“四风”,直面问题。认真整改落实,积极建章立制,逐步形成长效机制。截至2014年底,需整改问题已全部整改到位。同时,围绕长期不懈地抓好作风建设,努力实现教育实践活动常态化和长期化。   
  (林荣军 颜培胜)

  【济宁市史志工作概况】 2014年,济宁市史志系统认真贯彻落实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和全省史志工作电视会议精神,深入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扎实推进业务工作,圆满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
  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史志工作电视会议精神。 6月5日召开了济宁分会场会议,石中和副市长出席会议并讲话,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广大史志工作者,要迅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对济宁史志下步工作提出了指导意见。在听取了全市贯彻会议精神的落实意见后,吴霁雯副市长明确要求要传达学习好李克强总理、郭树清省长的重要批示,王随莲副省长的重要讲话和刘爱军主任的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努力方向,落实工作责任,促进济宁史志事业再上新台阶。围绕全国、全省史志工作电视会议精神,市史志办专门制定印发了贯彻落实意见,对县市区史志部门提出了集中组织学习会议精神、抓好“两个条例”的贯彻落实、加大志书年鉴编纂人员培训力度等5条具体意见,要求加快推进方志馆建设、乡镇村志编纂等工作,确保将会议精神落到实处。
  扎实推进第二轮修志工作。督促指导市住建委、卫计委、体育局、供销社等40余家部门、单位、行业系统上报志书稿件,强化专项业务指导,规范志书编撰程序,提升志稿编写质量,现有90%的单位完成组稿任务;加大对县市区修志工作指导调度,对参与志书编修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加强了对任城、金乡、兖州、汶上、梁山等县市区第二轮修志的督导检查工作;组织专门调研,指导太白湖新区管委会整理有关历史沿革资料;按照省史志办统一要求,在条件成熟的县市区推进乡镇村志编纂工作;参与了《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志》《济南市志》《历城区志》等的审稿、评稿工作;指导任城区启动了《市中区志》编纂工作,推动完成了《金乡县志》《任城区志》等志书的出版发行工作;整理完成《济宁市志(1991—2010)》大事记。3月,《汶上县旧志集成》荣获2013年度全省优秀旧志整理成果奖。 
  稳步提升年鉴编纂质量。《济宁年鉴》2014卷已于10月份完成出版印刷,比往年提前2个月完成编纂任务;2月12日,市史志办制定下发了《关于全面实行年鉴编纂一年一鉴正常化的通知》,并于9月份到各县市区开展督导。组织人员到泗水、任城区等县市区开展年鉴编纂业务专题辅导,推进“一年一鉴”正常化工作,组织开展年鉴编纂业务研讨,学习借鉴外地优秀年鉴,提升全市年鉴编纂工作水平;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了《山东年鉴》2014卷济宁部分供稿工作任务。
  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推进。完成了市级地情网站升级改版工作,进一步丰富网站内容,优化栏目设置,增设儒家文化、运河文化、水浒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版块,提高了网站的资料性、权威性、实用性和吸引力;健全完善信息资料上网制度,认真把好事实关、文字关、政治关和保密关,顺利完成网站各类信息录入工作,确保了地情资料的准确性、权威性;整理发布了济宁市2014年大事记;做好地情资料库建设,全市上报省情网站信息量110余条。
  方志馆建设有了新进展。市方志馆建设正积极争取上级支持,上报了《关于申请解决方志馆馆址的请示》,拟定了市方志馆规划建设意见,力争尽快列入市文化中心项目建设计划;部分县市区方志馆建设有了新进展,任城区已获批350平方米的新馆址,汶上、泗水、微山等县都有新建计划。曲阜正在完善馆藏设施和功能。市方志馆藏书量共24000余部(册)。 
  开展地方志理论研究和读志用志活动。深入挖掘利用济宁丰厚独特的文化资源,经常性地开展地方志工作交流和理论研究活动,动员史志工作者撰写有理论深度、有参考价值的地情研究论文,收到了良好成效。在《山东史志》刊物上发表业务文章1篇,在《济宁日报》刊登《济宁历史上的廉政故事》4篇,上报全省方志理论研讨会方志论文3篇。大力推广读志用志活动,持续开展送志书、送年鉴进社区、进学校、进村居,努力扩大志书、年鉴的社会服务范围。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按照市政府办公室党组统一部署,结合史志工作实际,深入查摆“四风”问题,明确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开展了“铺张浪费”等专项整治活动,严格落实整改措施、整改目标和时限要求,党员干部在调查研究、信息服务、志鉴编纂、服务群众方面的能力明显提升。办公基本支出同比下降10.6%,公务接待支出同比下降58.3%,公车费用支出同比下降51.4%。
  集中开展调研督导活动。把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化作行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集中时间,组织人员,深入开展针对性的调研、实效性的督导,对全年各项任务的落实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向县市区政府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具体意见、建议,引起县市区政府高度重视,解决了县市区史志工作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
  (陆 波 孟昭华 郭赟燕)

  【泰安市史志工作概况】 2014年,泰安市史志办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6月份,《泰安年鉴》(2013)荣获省优秀年鉴评比综合特等奖、市史志办志书编审科被评为全省史志工作先进集体;12月,在中国出版协会主办、年鉴工作委员会承办的第五届全国年鉴编纂出版质量评比中,《泰安年鉴》(2014)获综合一等奖;在第五届全省优秀年鉴评选中,获综合特等奖。
  第二轮修志。第二轮修志于1999年3月全面展开。全市共规划编修《泰安市志》1部,县(市、区)志6部,《泰山志》《泰安历史文化遗迹志》《徂徕山志》《东平湖志》等专业志5部,部门志、乡镇志、村志、企事业单位志等基层志书200部。《泰安市志》于2008年出版,为山东省第二轮志书中首部出版的市级志书。截至2014年年末,6个县(市、区)已出版志书5部,其中,《泰山区志》《新泰市志》于2004年出版发行、《肥城市志》《东平县志》于2005年出版发行、《宁阳县志(1985—2002)》于2007年出版。《宁阳县志(1985—2002)》被省政府评为“八个一优秀”县级志书,被省史志办列为2008年向全省推荐的样板志书;《岱岳区志》编纂顺利,2014年完成33编初稿的编纂工作;《泰安历史文化遗迹志》《东平湖志》《莲花山志》已出版发行,《徂徕山志》志稿评审会召开;全市已出版基层志118部,另有22部正在编纂中;整理旧志及地情资料8部。
  年鉴编纂。泰安市及所辖6个县(市、区)中,编纂综合性年鉴的有市级《泰安年鉴》(出版24卷),县(市、区)级《泰山区年鉴》(出版2卷)、《新泰年鉴》(出版4卷)、《肥城年鉴》(出版4卷)、《宁阳年鉴》(出版2卷)、《东平年鉴》(出版1卷)。专业性年鉴除《泰安统计年鉴》及县级统计年鉴外,还出版过《泰安市政协年鉴》《泰安财政年鉴》等部门年鉴,《山东农业大学年鉴》《山东服装职业学院年鉴》等高校年鉴,《石特年鉴》等企业年鉴。《泰安年鉴》自1991年创刊以来,已连续出版24卷,发行近5万册。《泰安年鉴》(2014)于10月底出版发行。《泰安年鉴》(2014·袖珍本)3月份出版发行,为各级领导提供及时准确的参考服务。
  信息化建设。泰安市史志办及6个县(市、区)史志办已全部建立起地情网站,6个县(市、区)中除岱岳区外,其他5县(市、区)均进行改版升级。泰安市情网站是于2005年在原泰安市情资料库基础上建成的具有独立域名、独立运行、独立对外发布信息,具有一定地方特色的地情网站,2014年投资6万元完成泰安市情网站的升级改版,改版后的泰安市情网设泰安概况、史志动态、泰山文化等20个主栏目。
  方志馆建设。泰安市方志馆于2002年在原方志资料室的基础上建成,2005年泰安市政府批准在原泰安市科协办公楼建立泰安市方志馆新馆,2008年5月泰安市方志馆被批准为独立设置的正科级事业单位。2014年11月份泰安市方志馆又迁至泰安市文化艺术中心,顺利实现对外开放。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采取购置交换、征集等方式,收集各地各类志书、年鉴,丰富方志馆馆藏。至年底,泰安市方志馆馆藏方志、年鉴、地情资料、古籍等图书12000册,提供查阅服务100余人次。各县(市、区)史志办公室均成立了方志馆(室),并有固定的专兼职人员进行管理,发挥了地情文献中心的作用。
  市情研究服务。于2006年4月成立泰安市市情研究会,通过各种不同形式,大力宣传、研究和普及市情。按时编辑出版市情研究会会刊《泰安市情》杂志,2015年创刊后,已出版发行17期,累计发表文章400余篇,180余万字,图片470余幅,较好地发挥了在宣传市情、普及市情、研究市情方面的主阵地作用。发挥史志部门特点,为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各部门各单位及社会提供资料支持和服务。先后派专业人员参与市人大《中外名人与泰山》、市政协《记忆大汶河》和市水利局《大汶河志》的组编工作,为财政志、农业开发志、大汶河志等志书的撰写提供资料支持,为城市规划、招商引资等提供资料和咨询10余次,为地理标志产品提供资料服务10余次。
  (袁立轩)

  【威海市史志工作概况】 2014年,威海市史志系统贯彻实施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围绕威海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实现主体业务工作与为现实服务工作并举,推进志、鉴、库、馆和史志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不断开创史志工作新局面。
  首轮修志任务圆满完成,新一轮修志工作全面启动。《威海市志》编修工作进展顺利,被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确定为“全国第二轮修志工作试点单位”。至2014年底,《威海市志》完成465万字终审稿的排版印刷工作,并上报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和省史志办公室审核。《文登市志》(续修)进入编辑阶段,对志稿进行补充完善,完成部分征求意见稿。《荣成市志》《乳山市志》进入收集整理资料阶段。继续推进部门、行业、村镇志编修工作。年内,威海市史志办指导启动编修《威海市教育志》和《威海一中校史》,对《威海市国土资源志》志稿进行审核。各区(市)史志办分别指导《荣成市教育志》《荣成市财政志》《荣成市粮食志》《文登市审计志》《文登市工会志》《文登市农村信用合作社志》等十几部志书和《山镇志》《北沙岛村志》《南桥村志》《瓦屋庄村志》等多部乡镇村志的编修工作。

  2014年12月16日,威海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董天祥(左)到威海市史志办调研

  年鉴工作取得丰硕成果。至年底,《威海年鉴》2014卷、《环翠年鉴》2014卷、《文登年鉴》2013卷、《乳山年鉴》2014卷、《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年鉴》2014卷出版发行。在中国出版协会主办、年鉴工作委员会承办的第五届年鉴编纂出版质量评比中,《威海年鉴》2014卷获综合一等奖,《环翠年鉴》2014卷、《文登年鉴》2013卷获综合二等奖,《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年鉴》2014卷获综合三等奖。在全省第五届优秀年鉴评比中,《威海年鉴》2014卷、《环翠年鉴》2014卷、《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年鉴》2014卷获综合特等奖,《文登年鉴》2013卷、《乳山年鉴》2014卷获综合一等奖。
  威海市情网站资料总量2700万字,年点击率10万余人次,成为了解威海的重要网上窗口。威海史志官方微博发布微博308条,单条微博平均阅读量达1500次以上。
  9月17日,中共中央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王伟光,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常务副组长李培林一行调研山东史志工作,在威海市召开座谈会,副省长季缃绮,省政府办公厅党组成员、省史志办主任刘爱军参加座谈会并讲话。座谈会上,威海市作为全省8家发言单位之一,向中指组和省史志办的领导汇报威海市史志工作情况,得到中指组领导的充分肯定。年内,威海市史志办、文登市史志办被省政府办公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和省公务员局授予“全省史志工作先进集体”称号,1人记二等功,2人记三等功。在山东省优秀史志成果评选活动中,市史志办编纂出版的《汶川特大地震威海市救助援建志》和乳山市史志办编纂出版的《乳山年鉴》(2013)被省政府办公厅授予“全省优秀史志成果奖”,文登区史志办编纂出版的《文登县志》(雍正、道光版)影印本和乳山市史志办编纂出版的《乳山村庄图志》分别获威海市第十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
  《威海市志》编修工作。年内,威海市史志办加快市志编修进度,按照志稿评议会专家组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威海市志》志稿进行修改完善。8月,完成465万字终审稿的排版印刷工作,并上报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和省史志办审核。9月始,威海市史志办对终审稿进行审核修改,在资料的准确性、框架的科学性、行文的规范性等方面进行精细加工。
  年鉴编纂工作。威海市史志办始终坚持地方综合年鉴由史志部门编纂、管理的工作体制,坚持逐年编纂、当年启动和出版,注重创新,严把质量关,编校质量均达到国家优秀等级,继续保持全国、全省先进行列。11月,《威海年鉴》(2014)出版发行,全书122.5万字。按照常编常新的理念,在《威海年鉴》(2014)封底增加威海市情网站的二维码,方便读者直接扫描查阅相关资料。加强对各区(市)地方综合年鉴和行业、部门年鉴的编纂工作的指导。年内,指导环翠区启动年鉴编纂工作,并列入经常性工作之一,为威海市综合年鉴编纂出版再添新彩。      
  地情资料库建设。继续完善史志资料年报工作制度,抓好史志资料年报工作。按照威海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印发的《关于做好史志资料报送工作的通知》要求,制定年报报送提纲,对资料的报送内容及书面装订形式、报送时间作出具体要求,严格把好资料的审查验收环节,对市直各部门、各单位所报资料进行归档整理。加强对威海市情网与威海史志官方微博的维护与管理,重视网络媒体的宣传效应。年内,录入上网资料100余万字,市情网总文字量2700万字,年点击率10余万人次。威海史志官方微博发布微博308条,单条微博平均阅读量达1500次以上。做好地情资料开发利用工作。年内,编辑出版《威海史志论文集》,收录全市论文大赛获奖论文及历年史志系统人员发表的理论文章91篇,35万字,是威海市史志系统的第一部论文集,展示威海市史志工作者的理论研究成果。
  威海市方志馆筹建工作。威海市方志馆获威海市政府立项,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威海市史志办在参与新馆筹建的同时,争取100余平方米的办公用房作为临时方志馆,对收集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和上架。年内,整理志书、年鉴等资料4000余册,影像资料2万余张。继续面向全市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征集史志资料,扩大志书交换范围,征集、交换各类史志资料500余册,影像资料1万余张。
  (陶晓红)

  【日照市史志工作概况】 2014年,日照市史志系统在日照市委、市政府和省史志办的正确领导下,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和全省史志工作电视会议精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开拓创新,顺利完成年初确定的各项工作目标。
  第二轮修志工作扎实推进。第二轮《日照市志》的编修工作于2013年全面启动,2014年完成了志稿初稿征集工作。同时加大对区县志、部门乡镇志的指导力度,区县志编纂出版工作已基本完成,《五莲县志(1989—2005)》和《日照市东港区志》已出版发行,《岚山区志》2014年4月29日召开了评审会议,《莒县志(1997—2010)》于2014年10月完成了征求意见稿。部门志、乡镇志编纂工作顺利向前推进。
  年鉴工作创新发展。2014年,全市共出版《日照年鉴》和《五莲年鉴》两部综合性年鉴。《日照年鉴》2014卷在上年全面改版的基础上,2014 年再次创新版式,展现了全新面貌,该书在中国出版协会举办的第五届全国年鉴编纂出版质量评比活动中,荣获二等奖;在全省优秀史志成果评比活动中获全省优秀综合年鉴奖。《五莲年鉴》(2014)采取县委年鉴、政府年鉴“两位一体”的编纂体例,并增设了“互动资料”“便民服务”等栏目,成为一部集党务、政务于一体的年度公报性、综合性、资料性和服务性工具书。并荣获全省优秀年鉴评比二等奖。同时,为便于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随身携带、查阅资料,日照市史志办编辑出版了《日照年鉴》(2014卷·袖珍版),向2015年日照市“两会”献礼。
  地情网站维护、升级工作逐步完善。对日照市情网进行及时更新,定期维护,对已出版的志书、年鉴和相关地情资料进行了数字化处理,做到了更加高效快捷地为公众提供地情资料信息。重点加强区县地情网站的改版升级工作。按照省史志办《关于市县两级地情网站改版情况的通报》精神,重点加强了组织县级地情网站的升级改版工作。
  方志馆建设逐步推进。日照市方志馆编制已经市编办批复,编制2人;现正根据省史志办要求,积极争取方志馆馆舍。区县中已建成五莲、莒县两家方志馆,五莲县方志馆荣获2011年度全省史志系统优秀方志馆入围奖。
  法规体系建设日臻完善。2014年11月24日,东港区政府办公室印发了《日照市东港区地方史志工作管理办法》(东政办发〔2014〕26号),至此,日照市及辖内两区两县全部出台了史志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李洪战)

  【莱芜市史志工作概况】 2014年,莱芜市史志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积极适应史志工作新常态,在省史志办的指导下,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坚持志鉴编修主业,多业并举,扎实工作,志鉴成果、库馆开发、资政服务等先后获得多项荣誉、得到各级领导肯定,推动了全市史志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年内,圆满完成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新修《莱芜市志》出版发行;《莱芜年鉴》《莱城年鉴》《钢城年鉴》2014卷出版发行;市、区地情网站正式改版运行;莱芜市方志馆馆舍交付使用;明《嘉靖莱芜县志》影印本出版。《莱芜年鉴》2013卷荣获“山东省优秀史志成果奖”——优秀综合年鉴,《莱芜年鉴》2014卷、《莱城年鉴》2013卷、《钢城年鉴》2013卷在山东省第五届优秀年鉴评选中获市、区级综合年鉴特等奖;莱芜市情网荣获“山东省优秀史志成果奖”——优秀地情网站;钢城区地方史志办公室被省政府办公厅、省人社厅、省公务员局评为全省史志工作先进集体,2名同志被评为全省史志工作先进个人。
  2014年,市地方史志办公室精心组织,认真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体党员通过学习教育、听取意见,查摆问题、开展批评,整改落实、建章立制三个环节,着力解决“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并认真加以整改,圆满完成了教育实践活动全部内容。史志业务工作。新修《莱芜市志》在上年完成终审的基础上,年内转入最终定稿阶段,经过全体编辑人员近7个月的努力,7月新修《莱芜市志》完成定稿任务,正式印刷,11月出版发行;《莱芜年鉴》2014卷2月下发编纂方案,4月完成资料征集,5月初稿编辑完成,8月送交出版社,11月出版发行;市情资料库(市情网)建设,年内申请注册中文域名,实时更新网站信息,完成《莱芜年鉴》2013卷88万字的资料录入,访问量累计达到45.91万人次;市方志馆建设,年内完成图书库房用品采购招标,11月馆舍正式交付,同月书库和阅览室设施安装完毕;志类产品开发,组织撰写10余篇业务论文,《莱芜古今》第六辑口镇专辑送交印刷,完成明嘉靖《莱芜县志》点校和电子化扫描,10月影印本和点校本定稿,11月影印本出版发行。干部队伍建设。开展“深化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五个一’(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张纸、每一升油、每一粒粮)”活动和“转作风、优服务、树形象、创品牌”活动,深化权力运行机制改革,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一年来累计为基层解难题、办实事100多件。加强干部培训,提高干部业务工作水平,积极招商引资,在参与经济工作中锻炼干部。
  (亓军华)

  【临沂市史志工作概况】 201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史志办的指导下,临沂市史志系统认真贯彻落实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和全省地方史志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刘延东副总理和郭树清省长、王随莲副省长的重要批示和讲话要求,按照“编史修志出精品,资政育人有突破,史志事业出人才,全局工作有作为”的工作目标,不断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完善工作措施,创新工作方法,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在2014年度山东省优秀史志成果奖评选中,《临沭县志(1986—2007)》被评为优秀市县级志书;《沂蒙革命根据地志》《大店镇志》被评为优秀基层(专门)志;“沂蒙史志”微信被评为优秀地情网站(优秀信息化建设成果);沂水县方志馆被评为优秀方志馆;《费县志》(清康熙版)被评为优秀旧志整理成果。
  第二轮志书编修工作。年初,对原定《临沂市志(1995—2010)》编修计划进行调整,根据编辑人员实际情况,重新分配了工作任务,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市志第一册编修上来。从县区和外地市聘用兼职编修人员4名,加快了编修进度,10月中旬,第一册完成征求意见稿。至2014年底,《临沂市志》组稿工作基本完成,72个单位的市志初稿完成初编。同时为保证整部市志的统一协调,对市志第二部的编辑工作明确了责任分工,与第一部交错开展,压茬进行;市志第三部的部分编章编辑工作也同时展开。加强对县区志的指导,组织人员对河东、蒙阴、郯城、平邑4县区的县区志撰稿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加强对市直部门志的业务指导,应邀对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市疾控中心、市红十字会3个单位进行了业务培训,培训人员120余名,并对部门志篇目设置提出了修改意见;对《费县志(1986—2010)》和重修《苍山县志》篇目调整情况进行了审核,提出修改意见80余条;10月,《费县志(1986—2010)》完成评议稿,市史志办安排专门力量对费县志稿进行了审读;对《莒南县志》和《临沭县志》的出版工作加强指导,《莒南县志(1993—2007)》《临沭县志(1986—2007)》年内正式出版发行;根据省史志办部署要求,对县区第二轮修志进行倒排工期,多次督促兰山、罗庄2个区迅速启动第二轮修志。加强对乡镇村志编修工作的调度,推动乡镇村志编修工作,临沂市第一部镇志——《大店镇志》于4月正式出版发行;组织业务人员多次对罗庄区《南十里堡村志》编修工作进行指导,及时进行评议和审定工作,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指导意见;沂南县启动了《界湖街道志》编修,费县启动了《费城街道志》编修,临沭县启动了《白旄镇志》《朱村村志》的编修工作;根据中指组的安排,向省史志办推荐了6部国家重点出版的镇志。
  年鉴编纂工作。年初对《临沂年鉴》2014卷的框架做了进一步的调整,更加注重发挥年鉴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实用价值和功用。按照市委、市政府两办印发《临沂年鉴》2014卷组稿方案要求,在组稿、编辑、返校等环节上严把质量关、保密关,并按照保密局要求,在稿件返校阶段,组织各供稿单位填报了信息公开发布审批表。11月,《临沂年鉴》2014卷出版发行。该卷年鉴做到图文并茂,编排严谨,印刷精良,突出地方特点。积极完成《山东年鉴》的供稿工作,在按时完成临沂市撰稿任务的同时,积极开展县区代组稿工作,按时保质地完成了《山东年鉴》2014卷供稿任务。组织各县区年鉴参与省史志办举办的第五届全省优秀年鉴评奖活动,共有兰山区、兰陵县、莒南县、沂水县、蒙阴县、沂南县、临沭县7个县区的年鉴参与此次优秀年鉴评选活动。其中,《临沂年鉴》(2014)获得综合奖项特等奖。《莒南年鉴》(2014)、《沂水年鉴》(2012)、《临沭年鉴》(2013)获综合奖项一等奖,《沂南年鉴》(2011—2012)、《兰山年鉴》(2012)、《苍山年鉴》(2007—2012)、《蒙阴年鉴》(2004—2008)获综合奖项二等奖。《莒南年鉴》(2014)获条目编写奖,《沂水年鉴》(2012)、《临沭年鉴》(2013)、《沂南年鉴》(2011—2012)获框架设计奖,《兰山年鉴》(2012)、《苍山年鉴》(2007—2012)、《蒙阴年鉴》(2004—2008)获装帧设计奖。
  地情网站建设。加强临沂市情网的规范化运行,严格执行上网信息审查审批制度,确保上网内容的真实性、安全性。扩大市情动态栏目的资料搜集渠道,增加《沂蒙晚报》、临沂在线、琅琊新闻网等多家媒体。至2014年底,共上传《临沂地区志》等志书10余部,《临沂年鉴》18部,县区年鉴14部,《沂蒙史志》杂志24期和《蒙山文化研究》16期,及其他栏目资料8000余万字,历史资料录入超过4000万字,累计发布信息9万余条,点击量达690余万人次。各县区网站运行情况良好,根据省情网关于加强网站建设的要求,督促平邑、蒙阴2个之前未进行网站升级改版的县完成了网站升级改版工作,全市12个县区网站全部完成升级改版。各县区网站版面设计得到进一步优化。
  方志馆建设。市史志办按照山东省史志办《关于加快方志馆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以建设特色化、管理制度化、馆藏图书多样化、方志利用社会化为目标,对市方志馆各项工作做了进一步规范,配备了专业专职工作人员和相应的各类设备,对一楼2个展室进行了重新布置,通过展板、灯箱、实物等,展示临沂社会发展史、修志历史与修志成果,展示临沂市历代所修旧志、新志共计200余种;积极进行建章立制,建立健全了临沂市方志馆章程、安全工作管理制度、图书查阅利用制度、日常管理制度、库房管理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对馆藏资料进行分类整理,设置了志书库、年鉴库、工具书库、其他地情资料库、报刊库共5个专业库,馆藏图书包括临沂以及全国其他各地的旧志新志、年鉴、工具书、文学作品、地情统计资料、报刊等,达到5000余种,5万余册,逐步形成了专业化、特色化、系列化的馆藏结构。同时,积极做好馆藏资料服务社会、服务大众工作,对社会开放,方便群众借阅和查询。各县区方志馆也都进行了进一步的提升改造。
  《沂蒙革命根据地志》出版发行。由市史志办自2010年开始编纂的《沂蒙革命根据地志》,历时四年,六易其稿,于2014年6月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发行。全书分为上下两册,记述时限上起1921年7月1日,下迄1949年9月30日。记事区域范围,以鲁中、鲁南、滨海三个中心区为主,亦兼及相关连地区,基本上涵盖了原临沂地区的13个县市。志书体例采用条目体,按入志内容设卷。志首设概述,以下分列十卷,依次为大事记、根据地建立、抗日根据地(上、中、下)、沂蒙解放区(上、中、下)、人物、革命纪念地。全书200余万字,插图1000多幅。志书真实、全面、系统、翔实地记述了沂蒙革命根据地的历史。为配合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经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同意,市史志办将《沂蒙革命根据地志》作为活动的学习材料,免费发放到全市村居社区以上各级党组织和副市级以上在职、离退休领导干部手中,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地情资料研究及开发利用。组织人员编辑出版简明《市情书册》,融资料性、知识性、可读性于一体,客观的反映临沂的历史与现状,为各级领导和部门、单位提供一份简明的市情资政资料;发挥史志“资政、教化”功能,不断运用新媒体拓展服务渠道。3月,开通临沂市史志办官方微信“沂蒙史志”,也是全国史志系统首个官方微信平台。“沂蒙史志”微信设置市情动态、历史上的今天、文化掇英、琅琊风物、探索发现、史志动态等10余个栏目,每天选取其中的四个栏目进行更新,突出实时性、连续性的特点,以订阅号形式接受公众关注;继续做好《沂蒙史志》编辑发行工作,至2014年底已出版发行24期10余万册。此外,年内临沂市史志办还积极投入对“智慧临沂”手机客户端的研发。正式发布运行的“智慧临沂”手机客户端可以为受众提供新闻、地情、志鉴、政务、便民等资讯,是便捷的政务手册和民生服务平台。
  学会建设。依托市地方史志学会和市望族文化研究会,积极组织开展学术研究、地情研究,协助组织开展名门望族宗亲联谊活动,增强海内外各姓氏后人宗亲之间的联系,为全市经济发展搭建招商引资平台,为临沂市的经济文化建设提供服务与支持。
  旧志整理。整理出版了民国《临沂县志》、民国《续修临沂县志》。莒南县史志办对清末翰林庄陔兰纂修的《重修莒志》按原版扫描修改完善后影印,4月正式出版。
  服务中心工作。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各项任务,为市委、市政府有关负责人提供了临沂历史沿革、本市名门望族和部分领导人来临沂的历史资料;为沂蒙革命史展馆的布展工作,提供了部分图文资料。                     
  (杜 帅)

  【德州市史志工作概况】 志书编纂。2014年,全市重点文化工程《德州市志(1986—2011)》编纂进展顺利。进一步调整了全书的框架结构,召开了6次编务会和3次对接会,对编辑中的难点问题多次讨论研究,对相关资料进行了补充,编纂完成了业务量的80%,约200余万字。完成《德州市志》大事记的征求意见稿约30万字。
  截至2014年底,全市11个县(市、区)中有9个完成第二轮修志任务,《禹城市志》完成了评审,《武城县志》完成资料征集进入编辑阶段。县(市、区)、乡(镇)、村三级志书编修工作全面展开,全年出版县级志书3部,评审志书1部。完成部门志、专业志12部,村志20多部。
  年鉴编辑。《德州年鉴》2014卷以提高质量、缩短周期为重点,突出对重大事件的记述,强调实用性和可读性,全书90万字,9月出版,发行5000册,荣获全省优秀年鉴评比一等奖。
  市县网站改版升级。德州市情网改版升级,对版面进行优化,增设栏目,补充约100万字资料,使修志成果更便于社会各界利用。7月,通过集中采取“三统一”(统一投资、统一设计、统一培训)的办法,完成了县级网站的改版升级。全市12个地情网站共更新资料6000多条(次),点击量较前增加10%。
  地情研究。为更好地为现实服务,继续编辑出版《德州年鉴简明手册(2014)》。编辑出版了《德州概览》,全书48万字,系统介绍了德州市、县、乡三级概况、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情况等。《德州往事》记述了明清时期德州的重大事件、名人名作、人文典故、名胜古迹等,全书40多万字。2014年10月,2部书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旧志整理。2013年,德州市史志办整理出版了清康熙年间《德州志(点注本)》。清康熙《德州志》是清代编纂较早的志书,记载了清“康乾盛世”伊始,德州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全方位的情况。该志由清朝德州三位进士主编,著名学界泰斗顾炎武亲临德州校订。清康熙《德州志(点注本)》的出版引起广泛关注,人民网、凤凰网、搜狐网等多家媒体予以报道。
  2014年,组织专家对明代嘉靖、万历、天启《德州志》进行校注出版,这3部明代《德州志》是德州历史上最早的志书,记载了明代嘉靖、万历和天启年间德州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全方位的情况,对研究明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这部志书的独特之处是不仅使用了简化字,还进行了勘误,对一些术语、事件、人物等进行了注释。各县市区地情研究和旧志整理也取得新成果,全年共整理出版旧志5部、地情研究书籍6部。
  (王立云)

  【聊城市史志工作概况】 2014年,聊城市史志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史志办的关心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及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体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聊城市地方史志工作条例》,紧紧围绕全市工作重心,强化措施,狠抓落实,不断创新志书、年鉴编修机制,继续深化地情研究,着力推进乡镇村志编修和旧志整理工作,各项工作均取得了显著成绩。
  志书编纂。县级第二轮志书编纂工作全部完成。8个县(市、区)和聊城经济开发区已出版志书9部,县级第二轮志书编修工作全部完成。第二轮县志质量普遍较高,其中有6部志书被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授予“齐鲁新方志奖”,《茌平县志》《聊城经济开发区志》分别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授予“优秀市县级志书入围奖”,《东昌府区志》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授予“优秀史志成果·优秀市县级志书奖”。市级第二轮志书编修筹备工作完成。第二轮市级志书的篇目设计基本完成,大事记部分即将完成。部门志、行业志编修工作积极开展。《聊城市卫生防疫志》《聊城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志》已出版发行,《聊城市卫生志》《聊城市民政志》等行业志正在编纂中。聊城市民政局召开志书编纂培训会,选派业务骨干对参会60余人进行了业务指导。2014年,8县(市、区)共出版部门志1部、完成初稿7部、启动编纂3部。乡镇村志编修工作大力推进。2014年,全市共有5个乡镇、7个村庄启动了志书编纂,其中2部已交付印刷。茌平县已完成包括全县732个村庄的《茌平县村庄志》初稿,志稿约300余万字。
  年鉴编纂。《聊城年鉴》(2014)交付印刷。按照“分编到人、责任到人”的原则,不断完善年鉴编纂体制,突出地方特色、时代特色,编纂进度比往年加快,现已交付印刷。已完成第二轮志书编修工作的县(市、区)普遍开展年鉴编纂工作。继《茌平年鉴》《东阿年鉴》《聊城开发区年鉴》相继出版后,2014年,临清、阳谷、高唐、东昌府区、莘县5个县(市、区)启动了年鉴编纂工作,其中《临清年鉴》《阳谷年鉴》《高唐年鉴》交付印刷,《莘县年鉴》《东昌府区年鉴》(2012—2014)已完成一半的编修工作。在县级年鉴编纂工作中,市史志办派出骨干力量对县(市、区)年鉴供稿人员进行了年鉴编纂业务培训,并对年鉴篇目设计进行审核指导,保证了县级年鉴的整体质量。
  旧志整理。2014年,全市史志系统共启动整理旧志10部,影印出版6部、正在整理4部。整理方式以影印为主,点校为辅。一是旧志整理取得成绩。2014年3月,《博平县志》(清道光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表彰为2013年度山东省优秀史志成果之优秀旧志整理成果奖。阳谷史志办影印出版民国二十六年《阳谷县志》。东阿史志办影印出版道光九年《东阿县志》等4部旧县志。高唐史志办影印出版《高唐民国志稿(手抄本)》。二是旧志整理继续推进。莘县史志办已完成明正德《莘县志》的注释整理工作,正在积极筹备出版费用。高唐县史志办已完成康熙十二年《高唐州志》的点校工作,即将交付印刷。冠县史志办已启动对明万历、清康熙等5部《冠县志》的整理。
  地情研究。全市史志系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依托志鉴资料开展多种地情书籍的编纂工作,为聊城的“生态型强市名城”“冀鲁豫三省交界科学发展先行区”等建设活动建言献策。地情研究成果质量高。《阳谷县历史大事记(596—2012)》受到县政府领导充分肯定,并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表彰为2013年度山东省优秀史志成果之优秀地情研究成果奖。进行多项地情书籍的编写。市史志办启动了《聊城历史文化遗址遗迹概览》《聊城大事记(1998—2012)》《聊城地方史研究》的编纂工作,三部地情成果全部完成资料搜集工作,1部交付印刷,2部正在进行初稿审定。东昌府区史志办编纂出版了《东昌府区情手册》(2014),深受广大干部群众欢迎。阳谷县史志办启动了补充建国前后县志资料的编纂,弥补了志书缺乏相关内容的缺陷。东阿县史志办完成了《东阿人物(下)》的编纂工作。高唐县史志办编纂出版了《高唐历史36问》,成为深受欢迎的地情手册。高新区出版《走进高新区》等地情书籍。发表多篇地情研究成果。在《中国地方志》《人文天下》《山东史志》《聊城日报》《聊城宣传》《光岳论坛》等多种杂志上发表业务理论文章、地情研究文章10多篇,期刊级别有明显提高,文章质量有明显提升。
  地情网、方志馆建设。完成了市和全部县(市、区)地情网的改版,形成了强大的史志宣传、地情教育的网络基地。在新网站上添加300多篇20余万字的聊城史志资料,发布200多篇聊城文史信息,上传历年《聊城年鉴》的电子版,进一步实现了志鉴资料和地情资料的网络共享。开设党务学习专栏,扩充党建专栏内容,及时通过网络平台开展党务公开活动,提高了史志工作的影响力。积极与各级政府协调,稳步推动市、县两级方志馆建设。市、县两级史志办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尽力完善方志馆硬件、软件设施,通过购买、交换等方式扩充了馆藏,丰富了馆藏品种。
  (宫磊 闫冬)

  【滨州市史志工作概况】 2014年,滨州市史志系统以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的基本工作态度,按照常规性工作与为现实服务工作并举的工作定位和常规性工作上水平、创新性工作年年有的总体要求,志、鉴、库、馆和开发服务五业并举、整体推进。
  志书编纂工作。全市第二轮修志计划编纂出版市级志书1部,县区级志书7部,至2014年底,市级《滨州地区志》出版发行,县区级《沾化县志》《滨城区志》《无棣县志》出版发行,《博兴县志》送印,《邹平县志》完成评审,《惠民县志》完成总纂,《阳信县志》编纂中。
  年鉴编纂工作。2014年卷《滨州年鉴》编纂周期8个月,比往年提前1个月出版。6月份,袖珍本《滨州年鉴》提前出版,提供各级领导使用。
  志类图书出版工作。年内,市史志办2014年1月整理出版的明万历、清康熙和咸丰三部《滨州志》获“全省优秀史志成果奖”。2014年4月,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滨州通史》六部曲之二《滨州百家诗歌词曲》。启动了《滨州简明通志》和《天南地北滨州人》编纂工作。
  网站及方志馆建设。滨州市情网完成升级改造。方志馆全年增藏图书1000余册。市史志办主任柴德杰在《滨州日报》发表方志馆建设的访谈报道。全年为城市规划、行业发展等工作提供资料查询110余人次。2014年10月,在滨州市公共文化中心博物馆争取到1300平方米的方志馆,年内开展前期调研考察工作。
  学术交流活动。年内,全市撰写论文数篇,筛选出2篇参加全省史志理论研讨会。编辑发行《滨州史志》1期,刊登理论文章16篇,信息9条。
  服务中心工作。年内,开展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向市直部门、单位等发放《征求意见函》160余份,共收集意见100余份,归纳为13项问题,全部整改到位。单位内部征求意见33条,出台《市史志办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方案》,提出9项专项整治措施,修订完善11项规章制度,完善了检查评估标准和监督问责机制。按照《滨州市党员干部全员联户实施办法》要求,滨城区杨柳雪镇后纪村为史志办联户村。全体党员干部到村入户走访,发放亲情服务联系卡、民生手册,为村民解决政策咨询等问题。结对帮扶1名困难职工,中秋节、春节等重大节日进行走访,送去1500元慰问金、食品和“爱心卡”等。
  (侯玉杰 田希婷)

  【菏泽市史志工作概况】 2014年,菏泽市史志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严格按照两个《条例》规定,充分发挥史志工作“存史、资政、育人”三大职能,全面推进志、鉴、库、馆、用“五业并举”,把全市史志工作推上了一个新台阶。
  业务工作快速推进。市志编纂。2014年,《菏泽市志(1986—2005)》进入了总纂阶段。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反复征求意见,推敲修改,精心打磨。11月,《菏泽市志(1986—2005)》评审稿历经近十年潜心编纂,数易其稿,总纂与印刷工作全部完成。该书是1998年版《菏泽地区志》的续志,也是菏泽撤地改市后的第一部市志。全志总计260余万字,分上、下卷,共34编,199章,809节,比较全面、系统、客观地记述了菏泽市的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力求展示出具有鲜明地方特点和浓郁时代特色的菏泽全貌。县志编纂。截至2014年底,9县区已有5县区完成了县区志的编撰发行工作。2014年,成立了市县业务专家组对县区志编纂进行业务指导,《巨野县志》完成评审并召开志稿终审会,已被省史志办确定为2014年度全省重点志书。《曹县志》完成出版发行,并被省政府办公厅评为全省史志优秀成果。单县、定陶、鄄城3县均进入志稿编写阶段。年鉴编纂。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菏泽年鉴》出版发行时间。4月底完成组稿工作、6月底完成通稿工作,8月底完成总纂工作,9月底,完成了《菏泽年鉴》2014卷90余万字的出版发行工作。指导成武、巨野、鄄城、东明、曹县、郓城完成了年鉴出版发行工作。乡镇、村志编纂。指导完成了巨野县第一部由乡镇独立编纂的镇村志——《巨野太平镇镇村简志》、牡丹区牡丹办事处《御河丹城(桂陵社区)志》、菏泽市第一部经过评审的村志——成武县九女集镇《曹口村志》的出版发行工作;启动了菏泽市第一部镇志——成武县《白浮图镇志》的编修工作。旧志整理。清乾隆二十一年版《曹州府志》的点校工作已经完成;整理重印的清·光绪《新修菏泽县志》已完成出版发行;《明清郓城县志》初稿已基本完成。
  基础建设稳步发展。加强地情网站建设。选拔业务骨干担任“菏泽市情网”栏目编辑,实行了编辑责任制,将栏目内容分配到人,网站维护责任到人,严把政治关、质量关、史实关,做到了网站重要内容及时更新,动态栏目一周更新两次,完成了《菏泽年鉴》2012卷、《菏泽年鉴》2013卷、《菏泽地方文化集萃》《可爱的菏泽》的资料入库工作。通过联通公司“菏泽信息港”技术部对“菏泽市情网”和各县区地情网站进行改版升级,12月,市及各县区已完成了网站主页框架及后台程序设计。各县区明确一名副主任,配备一名微机技术人员专职负责县情网站的建设和运转。加强了网站信息报送工作,“山东省情网”已采用相关业务信息50余篇,列全省首位。
  加强方志馆管理。市方志馆位于图书馆四层,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于2014年1月1日开馆试运行, 8月26日正式开馆,平均每天接待读者50余人次,累计借阅志书2万多册。自试运行以来,以加强方志馆管理,提升运行质量为重点,做了以下工作:建立规章制度。相继制定了《菏泽市方志馆入馆指南》《方志馆工作人员守则》《志鉴书籍借阅制度》《地情展厅参观须知》,使其管理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招募志愿者。面向社会招募志愿者10余人,利用节假日来馆帮助管理,减轻了方志馆接待读者压力,满足了群众的阅读要求。学习交流经验。派人员到北京市方志馆学习先进经验和工作方法。一年来,方志馆接待外省、市、县(区)等史志系统前来参观学习的团体30多个,菏泽市方志馆先进的办馆理念受到他们的赞扬与好评。丰富馆藏存量。通过采取购买、交换、捐赠等多种方式,使馆藏文献达到2000余种、20000余册。2014年,菏泽市方志馆被省政府办公厅评为山东省优秀方志馆。6月18日,副省长王随莲、省政府办公厅党组成员、省史志办主任刘爱军到菏泽市方志馆调研,对方志馆的建设、管理和运行给予了高度评价。
  志书利用取得新成效。开展菏泽历史知识进校园活动。做好中小学历史文化教育读物——《可爱的菏泽》的校园免费赠送工作。开展菏泽历史知识进万家活动。开通史志办公室公共微博,利用微博平台普及菏泽历史文化知识,运用平台功能与网民进行交流互动;在“菏泽信息港”的“牡丹杂谈”论坛开设“学历史,知菏泽,爱家乡”专贴宣传菏泽历史名人和事迹,向社会传递正能量,开设一年来,浏览量达20余万人次。开展菏泽方志理论大家谈活动。2014年,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了方志论坛资政论文征集活动。本次活动以史志系统业务人员为主体,以“菏泽市情网”为阵地,开辟“方志论坛资政论文”活动专栏,及时上传大家在第二轮修志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新体会等。参与活动的获奖论文在菏泽市情网开辟专栏刊登。本活动贯穿第二轮修志全过程,今后将每年年底组织一次。
  队伍建设显著提高。在全市史志系统组织学习好、宣传好、执行好两个《条例》和《暂行办法》,提高史志工作的社会认知度,推动史志工作上水平上台阶。制定了包括志书质量管理、年鉴编纂管理、地情网站建设、方志馆建设、读志用志管理等方面的业务规范,并结合以后的修志工作实践,不断地进行健全和完善。全面贯彻“八项规定”和“六项禁令”,结合工作实际,深入开展了“庸懒散”专项治理活动,集中治理教育单位中存在的“庸懒散”“堰塞湖”“中梗阻”等不良风气,切实改进机关工作作风,提升个人品位修养,树立机关人员的良好形象。抓培训。成立市修志业务专家咨询组,研究解决第二轮修志业务中的重大问题,全面提高市县两级志书质量。加强业务培训与业务研讨,在组织参加全省方志理论研讨会、全省年鉴编纂工作研讨会同时,组织开展好全市史志系统业务培训活动,提高修志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技能训练。做好《中国地方志》和《山东史志》的供稿工作。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实践活动从2月24日启动,历时8个月。全办12名工作人员其中7名党员,共1个党支部全部参加教育实践活动,参与覆盖面达100%。办党组在严格执行上级部门统一部署的基础上,立足于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整个活动“规定动作做到位,自选动作有特色”。截至2014年底,整改工作任务已经全面完成,后续整改工作也已作出有序安排。活动开展以来,市史志办全体工作人员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以“反对‘四风’、服务群众”为重点,扎实推进活动的深入开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 
  (陈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