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30&rec=187&run=13

【全省科技工作概况】2015年,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2.23%,比上年提高0.04个百分点。国家级高新区总数13家,数量位居全国前列,预计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1500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2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收入 2200亿元。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505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32.4%,比年初提高 1.01个百分点。发明专利授权量1.7万件,同比增长60.2%。共登记技术合同20651万项,成交金额339.7亿元,同比增长26.3%。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33项,数量创近四年新高,其中,参与完成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根据科技部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监测报告,山东省创新能力继续保持全国第六位。

加强全省科技工作布局谋划。重视加强新常态下重大科技问题研究,加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顶层设计,主动将科技工作融入全省创新发展大局,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谋划布局。启动编制《山东省"十三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系统谋划"十三五"时期山东省科技发展与改革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和重要政策。起草完成《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对科技体制改革进行顶层设计。
着力提升科技支撑引领作用。一是针对山东高新区体量较小、以单个高新区为主体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较为困难的实际情况,创新工作思路,以济南、青岛、淄博、潍坊、烟台、威海6个国家级高新区联合创建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被国务院批准列为重点培育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二是全省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初步形成,为全省现代农业创新发展提供坚实基础。10月,国家级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简称黄三角农高区)获得国务院批复设立。已建成19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和11家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山东高层次农业科技平台数量、质量均已达到全国前列。三是加快推进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建设,按照"去行政化""科研自主"的理念,推动实验室理事会、学术委员会和主任委员会的成立,建立与国际接轨、有利于科研创新的实验室组织构架和运行机制。四是研究制定《关于实施"双带"工程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转型升级的意见》,加快推动全省高新区带头创新驱动、带头转型升级。立足高新区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政策环境等条件,支持高新区重点打造区域性的"名片"产业,实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提升高新区区域影响力和产业竞争力。五是继续扎实推进"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通过盐碱地粮食生产关键技术攻关和模式创新,种植面积扩大至77.3万亩,产量进一步提升。六是全省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达到17家,数量列全国第一位。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内燃机可靠性重点实验室"等7家实验室入围第三批新建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七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别在内燃机可靠性、大型先进智能冲压设备、节能液压元件及系统、含氟功能膜材料、动物基因工程疫苗、海藻活性物质制备与高值化利用、养分资源高效开发与综合利用等方面掌握着国内同行业最先进的技术,代表着我国同行业发展的最高水平。

【科技体制改革】深化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更好发挥科技计划作用。针对以往存在的科技项目指南内容笼统、创新目标不明确的问题,以产业链、创新链发展需求为导向,凝练重大科技创新问题,形成明确的研发目标,引导科技人员进行攻关,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扩大项目指南编制工作的参与范围,广泛开展创新需求和项目建议征集等工作,科技计划指南的内容更加科学、合理。建立对话机制,引入企业家、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战略专家共同研究攻关方向;邀请全国相关领域院士、专家组成智库,对攻关方向进行深入分析,既确保项目前瞻性,又做到有的放矢、集中力量办大事。改进科技计划执行。制定《关于加快建立科技报告制度的实施意见》,将科技报告纳入科研管理。扩大科研项目间接经费比例,列出项目资金负面清单,允许科研人员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自主调整预算,增强科技计划执行的科学性。建立科研诚信制度和责任倒查机制,对有科研违规行为的单位和科研人员采取公开通报、责成整改、列入科研诚信"黑名单"等处理方式。强化项目绩效评价和结题验收,建立问题项目台账,严格落实整改。探索采取委托第三方组织方式加强对科技项目验收的评价,将评价结果与对科研人员进行后续滚动支持相挂钩,通过第三方治理保证了各项科技计划的有序推进。改革高新区管理体制,推动各市对高新区实行区别于其他区域的差异化管理和考评,突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等,引导全省高新区发展步入快速提质升级新阶段。
改进支持方式和重点,提高财政科技资金的普惠性。2015年,省自然基金规模增加至1.5亿元,更多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得以获得支持。加强对省自然科学基金的产业发展前瞻性研究导向,全省80%的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实现与产业发展现实问题对接,促进了基础研究与产业升级的紧密结合。省科技厅与省教育厅等部门设立省属高校优秀青年人才联合基金,加大对省属高校从事基础研究科研人员的支持力度。与8家医药研发企业共同设立省自然科学基金企业先导技术联合基金,吸引有能力的企业积极参与基础研究,对提升企业源头创新能力发挥重要作用。推动山东省与国家自然基金委联合设立的海洋联合基金项目顺利实施,有力促进了山东省海洋基础研究能力的提升。加大对青年科研人员支持力度。逐步建立竞争性支持和连续稳定支持相协调的支持机制,推动全省科研人员特别是青年科研人员队伍发展壮大,40岁以下科研人员承担的省科技计划项目达到70%以上。在省自然基金等科技计划的培育下,2015年山东省又有6名科技人员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入选人员数量为历年之最。改革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制定《山东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管理实施细则》,设立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首期出资2.4亿元,参股设立5只子基金,重点对处于初创期的科技型小微企业进行支持,共募集社会资金10亿多元,进一步放大了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改革财政科技资金使用方式,尝试有偿使用、PPP等模式,探索以投资基金为主的扶持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新路径。
加大科技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强化科研人员激励政策。研究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效生态农业、创新创业领域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实施细则,明确具体政策和推进措施。按照实施一个项目、培养一个人才、带动一个团队的思路,实行人才、项目"同时申报、同时评审、同步支持",面向省内外遴选78名泰山产业领军人才,为山东省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人才支撑。遵循科研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制定《山东省科技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综合考虑科技人才的年龄结构、科研水平、创新能力等因素,加快构建创新创业人才、青年人才、杰出青年人才、拔尖人才和领军人才等相互衔接的多层次、全方位科技人才计划体系。2015年,山东省新入选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31人,总数位居全国第6位,其中创业人才数量位居全国第2位。建立健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技术转移机制,省科技厅与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审计厅等部门共同制定《关于改革省属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制度的意见》,下放科技成果的使用、处置和收益权,提高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收益比例,有效激发了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动力。

【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小麦、玉米双增产科技示范工程"培育出一批产量潜力较高的小麦玉米新品系(种) ;筛选出小麦育种材料12份,选育的"烟农1212"小麦亩产达809.13公斤,创全省小麦亩产最高纪录;新选育的6个玉米品种进入省区试,2个品种进入"绿色通道"区试,为推动山东省小麦玉米育种继续保持全国前列增添了后劲。"透明海洋科技创新工程"构建了多尺度海洋动力过程及海气相互作用理论体系,建成从全球-区域海洋-我国近海-山东沿海示范区数值模式预估预测系统。"工业机器人核心部件创新计划项目"以机器人减速器等关键零部件为重点攻关方向,成功研制出RV(行星摆线齿轮)减速器轴承式一体化整机结构和加工工艺技术,打破了日本、德国和捷克等国家的技术垄断,迅速提高了山东省工业机器人技术和产业在全国同行业中的地位。"信息系统核心装备技术创新计划"成功研发64路关键应用主机,实现关键领域信息系统核心装备的国产化替代;研发了自主可控的金融数据分析工具及风险管理平台,成功应用在各类金融机构中。"大气污染防控技术创新及示范"项目已在湿法高效脱硫、湿法脱硫塔除尘一体化、湿式静电高效除尘等关键技术、装备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
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取得突破。重点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凝练科技攻关方向和目标任务,着力突破集成电路、新药筛选、高端液压装备、陶瓷连续纤维材料等方面关键技术。加快在智能制造、脑科学、精准医学等领域进行超前部署,为山东省未来在这些领域抢占制高点奠定基础。围绕省政府确定的22个行业传统产业升级需求,精心设计技术攻关方向,重点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核心技术问题,为船舶制造、钢铁及有色金属、轮胎、食品、纺织、造纸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技术支持。启动军民科技融合创新计划,重点围绕特种新材料、电子技术、先进制造、航空航天、特种舰船等领域加强军民两用技术研发,14项产品在军方成功应用,8项技术、产品即将被军方采用,14项产品即将进入军方采购。落实《山东省种业科技发展纲要》,育成各类农作物新品种120余个,良种覆盖率96%以上。
支持转型发展的实力进一步提升。2015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3800家,预计实现工业总产值23660亿元,同比增长13.8%,占同期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比重达到46.85%以上。东营石油装备创新型产业集群产值突破千亿元,全省产值过千亿元创新型产业集群达到5个。

【提升服务创新的能力水平】健全完善政策举措。制定《关于加快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推进创新创业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重点在打造创新创业孵化载体、激发创新创业主体活力、加强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加大创新创业投融资支持、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等方面强化工作措施,推动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发展。不断完善"创新券"政策,降低大型科学仪器入网标准,提高对小微企业科学仪器设备服务的适用性;按地区提高对使用科学仪器设备的小微企业的补助标准,"西部经济隆起带"地区补助标准由30%提高至60%,其他地区由20%提高至40%;同时将创新券使用范围扩大到购买财税、评估注册、网络信息等创新创业服务。小微企业对创新券需求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15年,全省共发放创新券超过1万份,补助金额3200多万元。
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专业化建设。制定《关于加快推进全省科技企业孵化器专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专业化建设。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达55家,总量位居全国第二位;孵化器面积达400多万平方米,设立的孵化资金总规模超过12亿元,累计孵化企业超过1万家,聚集各类创新创业人才11余万人。推动科技企业孵化器不断完善服务保障条件,突出专业特色,实现孵化器由综合性向专业化转变,更好满足小微企业发展需要。按照分类集群发展模式,加快构建海洋领域科技孵化平台,催生一批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材料、海工装备配套等领域科技型小微企业,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山东信息通信技术研究院加快改革创新步伐,集成电路、超级计算、量子通信、数字媒体、卫星通信等信息通信领域公共服务平台面向全省信息通信企业提供研发和设计服务,孵化了一批毕业企业和上市企业。引进一批高端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北大燕园科技园、中科创新园、清华科技园启迪之星孵化器等落户山东。
发展科技金融。拓宽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帮助大批科技型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题。2015年,全省187家小微企业获得知识产权质押融资19亿元,额度比上年同期增长46%。山东省被财政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确定为以市场化方式开展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工作试点省份,支持山东省设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低风险补偿基金和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基金,加快知识产权运营发展。探索建立大企业通过资本纽带反哺科技型小微企业共同发展的机制,利用社会资本支持小微企业创新创业。联合威高集团、金正大集团、南山、杰瑞、济南财金等民营企业募集1亿元资金,成立山东省首只科技型天使投资基金山东科融天使创业投资基金,支持处于创业初期的科技型小微企业。加快科技银行建设,新增加2家科技支行,总数达到7家。构建科技信贷风险共担机制,山东省科技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为32家科技型小微企业提供担保,成功帮助企业贷款2.25亿元。开展科技项目路演,与深交所合作,在潍坊、济宁高新区和东营农高区建设科技项目路演中心,为创新型企业尤其是科技型小微企业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融资对接服务。 完成对100多家企业的路演推介,推动10余家科技型小微企业成功实现融资2亿多元。
推动科技服务业稳步发展。制定《关于贯彻国发〔2014〕49号文件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重点培育科技公共服务、创新创业孵化、投融资等新兴业态,加快推动全省科技服务业发展。制定《关于加快全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发展的意见》,构建完善的全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加快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发展,平台会员单位增加至1843家,技术经纪人队伍增加至364人。制定《山东省专利奖励办法》,将专利奖提升为省政府奖。建成国家区域专利信息服务(济南)中心并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验收。新增4个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总数达到5家,形成以城市、园区、单位和企业为主体的知识产权网络。以贯彻《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为重要抓手,提升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能力。山东省通过"贯标"工作认证、获得国家《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的企业达到104家,成为全国首个企业"贯标"工作认证超过百家的省份。深入探索知识产权保护新机制,建立油气装备、化工产业知识产权保护联盟,提升行业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加快发展知识产权代理服务业,山东省被列入国家知识产权局促进专利代理行业加快发展试点省份,全省专利代理机构总数46家、分支机构55个、执业代理人403人、拥有专利代理资格的人数1200余人。在国家知识产权局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共同组织的第17届中国专利奖评选中,山东省共获得中国专利金奖3项(全国共20项),优秀奖38项,获奖总数、获得金奖的数量均居全国前列。

【创新要素国际国内流动】国内科技合作。全面加强与中科院、中国工程院等大院大所的合作,推动先进技术在山东转化。推动西王集团与中科院金属所共同打造国内首条"清洁智能化制备高端装备用特殊钢示范线",推动普钢向特钢延伸、特钢向终端产品延伸,拉长了山东钢铁产业链条;支持两家单位建立以股权为纽带的全面产学研合作关系,中科院金属所将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领先的十项新技术入股西王特钢,并在西王集团组建研发中心,为新常态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产生积极示范作用。积极争取与中科院建立共同实施中科院科技服务网络(STS)计划的合作关系,重点在现代农业领域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首批实施的盐碱地改良、近海高效健康养殖新模式示范、设施蔬菜安全生产等领域的9个项目,累计研发各类新技术、新品种等110多个,实现综合经济效益20多亿元。加强与大院大所的技术成果对接,与机械科学研究总院、中国科学院等单位举办多次装备制造、医药、先进钢铁材料加工等技术对接、推介活动,推动众多科技成果在山东转化落地。
国际科技合作。制定《关于进一步深化国际科技合作的实施意见》,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对外开放战略,聚集和利用国际科技资源。推动烟台中集来福士与乌克兰巴顿焊接研究院联合建立中集巴顿焊接技术研究院,使山东省成为开展现代焊接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举办中国-欧盟膜技术研究与应用研讨会、国际光纤与光电子传感器及其安全应用国际会议等国际会议,提升了山东省相关技术领域开放合作水平。推动黄三角农高区中以农业科技产业创新发展园纳入中国-以色列政府间合作框架。推动临沂中印软件产业园企业同印度软件领域知名高校签署合作协议,引进印度软件人才,带动山东省软件产业发展。

【山东省科学院】 2015年, 省科学院新列纵横向项目合同经费4.59亿元, 其中,纵向合同经费1.79亿元,横向合同经费2.8亿元。授权专利216项,其中发明专利115项,分别同比增长14.3%和33.7%;发表SCI论文93篇,同比增长22.4%。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参与);获省科技进步奖4项,其中一等奖3项;获省专利奖2项,其中一等奖1项。2人获第十届山东省青年科技奖。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省科学院按照国家和省科技体制改革总体要求,落实郭树清省长到省科学院调研重要讲话及批示精神,积极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改革发展新路径。做好顶层设计,初步完成院"十三五"创新发展规划。制定《山东省科学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试行)》,对科技成果转化方式及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分配等方面提出具体政策。成立山东省科学院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初步形成新的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机制。
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矿山安全光纤检测工程技术研发平台"获准建设国家安监总局的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平台,"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被工信部批准为国家绿色数据中心试点单位。新建"中药质量控制"和"轻质高强金属材料"2个省重点实验室;新建"海洋环境监测装备"省工程实验室;获准建设5个省级示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建10个院重点及培育性重点实验室。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重大需求,产出一批有重要影响的科技成果。低功耗激光瓦斯传感器模块从根本上解决煤矿气体传感器精度低、易中毒、功耗大、寿命短等技术瓶颈,被国家安监总局列入"十三五"期间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换代必备产品。自主研发的"云计算管理平台"实现数百台物理服务器规模资源的跨区域统一管理及完全自主可控,主要功能和技术指标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密码破解技术、电脑取证技术获得突破,基于USB接口的密码破解设备在全国推广,面向智能终端的计算机取证工具箱在国家某部列装。天然活性成分印迹靶向分离技术突破传统印迹技术难以分离高极性成分的难题,实现金银花、甘草、黄连、天麻、三七、银杏叶等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的快速高效分离制备。创新药物早期成药与安全性评价关键技术,建立心血管、肝脏、肾脏、老年痴呆、糖尿病等15种药物药效评价及毒理分析模型,达到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做好各级科研平台建设。
产学研合作与公共创新服务。与菏泽市签署全面科技合作协议;以智能制造为主要方向规划济宁分院建设;以"纯电动汽车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项目为抓手,推动临沂分院建设。启动实施院地产学研协同创新基金640万元,执行项目17个,撬动企业配套投入3000余万元。与莱芜、临沂、济南相关企业共建3个产业技术创新及应用示范平台。续签省科学院与中科院沈阳分院全面合作协议,在更广泛领域推动两院深入合作。启动"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山东省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合作伙伴项目"。以人员交流带动合作,新聘请中科院专家1名担任特聘专家,中科院2名专家通过该院入选"泰山学者"。与中科院新增合作项目5项,经费1000余万元。与中科院沈阳分院发起成立全国科学院联盟能源分会,举办2015年全国科学院联盟文献情报服务分会年会。国家超算济南中心国产计算资源利用率保持在65%以上,服务国家级科研项目60余项,支持南车集团、潍柴动力、青岛软控、台湾联电等大型企业完成多项具有重大市场价值的工程技术成果。广泛参与国家、省及相关部门决策支持工作,提交各类调研报告30余篇,上报科技部、省政府等各级呈阅件14篇,为省委、省政府及相关政府部门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科技成果转化。通过资本运作实现示范企业的社会化和快速发展。院属科技示范企业山东天力干燥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国中小企业股权转让系统(新三板)挂牌上市,成为省科学院第一家成功登陆资本市场的企业。微感公司和正中公司与券商签订辅导协议,新三板挂牌筹备工作积极推进。桑乐公司并购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全年新入选泰山学者工程3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2人,7名泰山学者特聘专家通过期满评估。印发《山东省科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引才引智工作的实施办法》,加大急需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细化和规范引才工作,全年引进双聘院士1名,泰山学者级专家3名,知名大学、中科院科技创新人才3名,引进博士30人。加强科研骨干人才的培养提升,评选11名中青年学术骨干进入该院2015年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及团队培养计划和杰出青年培养计划。省科学院博士后工作站在全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评估中获得优秀等次;海洋仪器研究所申请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获批。省科学院与齐鲁工业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研究生联合培养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发起成立省高层次人才促进会,承接建设山东省人才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在承接政府人才工作职能转移和服务全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国际科技合作。省科学院获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经费1035万元、引智项目经费407万元。1名专家入选外专千人计划,2名专家入选按照高端外国专家项目支持的"外专千人计划";1名专家入选省"引领齐鲁"外国专家,1名专家入选"智慧山东"外国专家项目;3名专家获"山东省人民友好使者"荣誉称号。与乌克兰国立技术大学达成院校科技合作战略协议。依托中白合作基地,与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共建中白高性能高分子材料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成立中美绿色合作伙伴计划山东省科学院驻伯克利办事处,推动与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在绿色能源领域深度合作。中白高科技园和国家海洋仪器装备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两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平台顺利通过评估。发起承办"光纤和光电子传感器及其安全应用国际会议""高消耗、高排放产业绿色技术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国际学术会议,获得国内外专家高度评价。举办创新科技讲堂,推动省科学院与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深入交流与合作。

2015年11月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名誉院长、省肿瘤医院院长于金明获2015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简称省医科院),是山东省政府直属的集医学科研、临床医疗、疾病控制、医学教育、科技支撑管理与服务等职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科研机构。下属13个单位、9所医院,以及承担医学人才培养任务的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和股份制事业单位山东省药物研究院。2015年,省医科院总收入24.58亿元,同比增长14.14%;净资产总额27.61亿元,固定资产17.4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71%和2.92%。
人才建设。坚持以打造三个创新团队为抓手,全面优化人才结构。2015年遴选青年创新团队3个,优秀创新团队2个,完成对首批优秀创新团队和青年创新团队年中考核,各团队均按期完成建设计划。于金明院士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谢立信院士获2015年度"亚太眼科学会成就奖",并荣登我国眼科15年学术影响力排名榜首。2人获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称号,3人当选泰山学者特聘专家,1人被评为国家卫计委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当选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获省青年科技奖。全院在国家级学会担任理事、省级学会担任副理事长和副主委的专家105人次。加大名校博士引进和青年人才培养力度,博士学位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比例10%以上,全院承担国家级项目负责人中,40岁以下青年科技人员占40.40%。
科研工作。全年新上上级科技计划项目217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3项;争取科研经费3799.29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经费1736.33万元。2015年全省在国家基金委医学部共获得5项重点项目,省医科院占2项。获各级科技成果奖励1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获发明专利14项。发表SCI论文236篇(5分以上25篇),影响因子593.224,较去年分别增长34%和36%。张福仁研究员领衔的科研团队发现6个新的麻风易感基因,研究成果在《自然·遗传学》杂志发表,标志着我国在麻风研究领域继续处于领先水平。强化平台建设,新增1个省级示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医药卫生重点学科。
临床医疗。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基本定位,为群众提供优质医疗服务。全年门诊接诊76万人次,收治住院病人7.4万人次,手术2.8万台次,医疗服务收入同比增长16.1%。持续推进院属医院标准化建设,省眼科医院、省职业病医院通过"三甲"评审。省肿瘤医院、青岛眼科医院(省眼科研究所)被确定为首批省级重点专病专科医院。省肿瘤医院多学科诊疗(MDT)平台上线,在全省启动创建"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医院";青岛眼科医院在国内首批建成支付宝"未来医院"项目,掌上医院、银医系统等也已上线,极大优化了患者就医体验;颈肩腰腿痛医院开展特色诊疗,全年门诊人次同比增长206%。加强重点学科建设,临床医学学科再次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国内排名位列第29名。

2015年11月24日,山东省医学科学院举办“服务百姓健康”大型科普义诊活动

疾病防治。全年新上防治项目19项,受理职业病诊断,血检"三热病人"(初诊疟疾、疑似疟疾和不明原因发热),完成麻风病、肿瘤早期筛查,以及放射人员查体291424人次,培训各类疾病防治专业人员8237人次。首次实现职业病统计报告省、市、县、乡四级覆盖;持续开展麻风病例早期发现二期项目,连续两年新发病例畸残率低于20%,提前达到《山东省消除麻风病危害规划》要求;创新梅毒防治工作模式,在全国率先启动省级梅毒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项目;以中央转移支付重大公共卫生疟疾防治项目为重点,加强防控能力建设,全省继续保持消除疟疾状态;制订全省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监测与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工作方案,监测哨点实现全省17市全面覆盖;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国罕见疾病防治研究与示范》顺利完成,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党委书记韩金祥再次当选省罕见疾病防治协会会长。
教育工作。坚持以学风建设为重点,不断规范办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加快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建设。学院全日制在校生2323人,其中,本科生1161人,研究生1162人。现有博士生导师15人,硕士生导师224人。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SCI论文40余篇,10人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人获省专业学位研究生优秀实践成果奖,4名同学被推荐到南开大学等知名高校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学院考研升学率30%,居济南大学各学院之首。加强对学生就业引导,就业率92%。加强师资建设,共有11人取得高校教师资格,全院具有高校教师资格人数96人。
科技开发。省医科院药物研究所入选科技部第六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GLP实验室通过国家食药监局认证评审,成为全省第三家可承接8项以上试验项目的药物安全评价研究中心。省实验动物繁育基地二期工程投入运行,实现销售收入264万元。省药物研究院积极探索开发肾脏病医院、细胞实验室、医疗器械实验室等产业项目,各项工作步入良性发展轨道。省多能干细胞库建设取得新进展,省内主要市场覆盖率75%以上。全年共签订技术开发、咨询及转让合同13项,技术服务收入4556.72万元,院属科技企业收入总额2993.24万元,取得较好社会与经济效益。
对外交流与合作。注重与国外医学机构和高校的实质性合作,与美国安德森肿瘤中心、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医学院、泰国拉卡邦先皇理工大学等签订合作协议或达成合作意向。全年共获得各类国际合作项目13项,经费186.4万元。派出20批33人次分赴10个国家或地区考察访问、参加学术会议、进修培训或开展合作科研,接待重要外宾来访7批38人次,1人获齐鲁友谊奖。选派专家赴坦桑尼亚援助开展"中-英-坦疟疾控制试点"项目工作,该项目为中英全球卫生支持项目,是我国首次在非洲大陆地区进行疟疾防控试点。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2015年,省农科院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省农科院重要指示精神为根本遵循,深入实施强院建设提升工程和"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腾飞行动,支撑全省农业农村发展的能力持续提升。
自主创新。围绕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强化自主创新,全院科研总经费2.04亿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实现连续14年获得国家级奖励不断线,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再创新高。新增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人选和特聘专家6人,1人获得中华农业英才奖,支撑产业发展的人才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围绕保障粮食安全,以赵振东院士为带头人,组建小麦研究中心,建立院士科研工作站,重点培育单产潜力达到820公斤的超高产小麦品种和配套技术。该院育成的"济麦"系列和"鲁原502"等小麦新品种年推广种植面积3000多万亩,占全省近60%、黄淮麦区的25%。特别是"济麦22"连续6年为全国推广面积最大品种,截至2015年夏收已累计推广超过2亿亩,增产粮食200多亿斤,为山东省粮食"十三连增"做出重要贡献。
围绕保障生态安全,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农业生态安全防控工程和耕地质量提升等科技创新重点项目,取得阶段性进展。为从源头上防控污染,建立天敌与授粉昆虫研发中心,已建成全省首条最大的规模化生产线,在德州市、济南市、潍坊市等地推广示范,平均每亩减施农药50%左右。
围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州立大学共建农产品检测技术与风险评估联合实验室,利用国际资源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研发。同时,研发了微生物饲料添加剂产品,解决养殖业中抗生素替代问题,从源头上推动养殖业向营养、健康、无污染方向发展。
科技服务。启动"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腾飞行动,开展科技服务和示范基地建设布局,初步形成全覆盖、零距离、立体化科技服务网络。围绕服务农业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需求,重点搭建六类公益科技服务平台,已建立全省首个家庭农场科技联盟,31处博士科研工作站,5处农科讲堂,100多处农业信息网络服务站点,10处企业研发中心,100多处成果转化基地,引导农科院新进科研人员深入一线锻炼,有效解决"科研"与"市场"两张皮问题。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对传播科学技术、推广成果的快捷优势,组织专家通过省农村农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指导农民科学种养,受到广大基层农民喜爱。
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对接,强化产学研企合作,形成服务"三农"的合力。相继与德州市、烟台市,莒南县、宁津县等地方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主动加强与省供销社沟通合作,探索规模生产模式下的科技服务模式,积极服务地方农业产业发展。
支撑区域发展。2015年,省农科院依托东营基地,会同省科技厅、东营市人民政府、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五方共建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研究院,依托济阳基地建设支撑省会城市都市圈现代农业发展,依托与陵城区共建的示范地基打造西部隆起带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完善服务区域战略的创新布局,支撑区域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各项工作均取得显著进展,新增试验基地4000多亩,济阳基地完成田间建设工程,启动建设用地划拨手续,并安排部分科研试验。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研究院已签订五方共建协议,获得省发改委批复立项。
开放办院。2015年,共引进国外优良动植物种质资源1200余份,现已同10个国际组织和50个国家或地区的科研机构和院校建立良好交流合作关系。与美国北卡罗纳州立大学共建"农产品检测技术和风险评估联合实验室"、与俄罗斯瓦维洛夫植物栽培研究所共建"落叶果树生物技术联合实验室"。合作建设山东中韩现代农业示范园,每三年举办一届中韩高层论坛。坚持农业科技"走出去",在苏丹、印尼、缅甸等国家开展科技合作和示范园区建设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