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资产监管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30&rec=106&run=13

【概况】2015年,省市两级国资监管机构监管企业资产总额29310亿元,同比增长12.28%;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0865亿元,同比下降7.67%,实现利润433亿元,同比增长1.64%,企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得到进一步提升。其中,省管企业资产总额14915亿元,同比增长10.31%;所有者权益总额3963亿元,同比增长15.17%;实现营业收入6658亿元,同比下降11.09%,实现利润177.3亿元,同比增长3.08%。

【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国资国企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省委、省政府研究出台"1+5"改革文件,分解制定的70项改革任务除3项需要等待中央文件外,其余67项年度改革任务全面完成,一批重大改革举措走在全国前列,开创了国企改革"山东模式"。在全国率先实施国有资本划转工作,省管企业集团层面全部实现股权多元化。改建新建11户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迈出坚实步伐。制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施意见,首批选择58户企业开展试点,推动3家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3家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企业活力"引擎"加快形成。各市国资国企改革在重点领域也有新突破,青岛、烟台等市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成效明显,初步形成"国有体制、民营机制、有效激励"相结合的模式。

2015年1月15日,省委副书记、省长郭树清(前排右三)到山钢股份莱芜分公司型钢厂调研

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省属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十三五"规划基本成型,围绕实施传统资源型产业转型、功能性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三大工程",明确结构调整的"路线图"和"时间表"。省管企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高端服务业发展迅速,2015年利润总额140亿元,同比增长18.64%。其中交工集团中通新能源客车销量超过1万辆,同比增长5.9倍,行业排名稳居前两位;金融投资类企业盈利能力不断增强,鲁信集团、省国投公司、中泰证券、威海商行4户企业合计盈利138亿元;一批重大项目取得重要进展,济青高铁项目全面开工,兖矿集团煤制油项目投产运行;"走出去"发展取得新成效,山东重工海外板块营业收入占比超过1/3。省管企业中有1户企业实现H股首发上市,3户在新三板挂牌。
国有企业党建不断加强。通过修改公司章程,将党建工作总体要求纳入企业章程。制定《企业领导人员选拔任用工作流程》等7项干部管理监督制度,从制度上防止干部"带病提拔"。部署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集中解决一批不严不实突出问题。加大培训力度,先后培训省属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1300多人次。改革纪检工作领导体制,调整充实15户企业纪委书记,解决7户企业纪委书记兼职问题。创新监督检查方式,建立省管企业巡察制度、巡回检查制度和监督检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开展"三重一大"决策、公款存放、招投标、关联交易等专项检查。开展省管企业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持续加大党风廉政建设力度。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放管结合,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模式进一步完善。省国资委强化股东理念,更加注重通过公司治理结构依法行使股东权利。省管企业董事会成员基本配齐,监事会实现全覆盖,19户企业实行高管人员契约化管理,外部董事、监事和职业经理人三个人才库初具规模,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实现重要突破。转变职能,精简7项"高含金量"的审批核准事项,保留事项的办理时限缩短一半以上,下放山东能源和省国投公司16户权属企业领导班子管理权限。全面启动省属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监管工作,制定省管企业章程管理办法和章程范本,以管资本为主的监管新模式初步建立。
加强制度保障,为国企改革营造良好环境。省国资委建立省属企业领导人员任职回避、公务回避和报告说明制度,制定规范"三重一大"决策、招投标、关联交易等方面制度,利益冲突"防火墙"初步构筑。建立财务等重大信息公开制度和常态化审计机制,打造"阳光国企"迈出重要步伐。建立企业改革创新免责机制,提出科技创新"四视同三激励一奖励"政策,省管企业全年科技支出73亿元,同比增长8.31%。组织省管企业入股拟改制农信社,入股资金总额58.5亿元。组建国企改革发展基金,作为调整结构的重要抓手,初期形成200亿元基金规模。
强化服务功能,帮助企业集中解决一批重点难点问题。省国资委弘扬"与企业一起做价值的发现者和创造者""我在功必能成""监管与服务并重"等理念,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积极作为的氛围,努力在实践中打造一支勇于担当负责的优秀团队。以敢于担当的精神攻坚克难,事不避难敢啃"硬骨头",完成凯远集团、工业设备安装公司历时10年之久的改制工作,妥善解决滨州活塞股权转让、浪潮信息股权激励等久拖不决的问题。以改革创新的思维迎接挑战,建立经营绩效综合评价制度,对山钢集团和山东能源两户经营形势最严峻的企业进行查体诊断、制定解决方案,促进企业解决"看不见、不愿改"的深层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