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3&rec=93&run=13

〔1978~1988年农机化发展综述〕改革10年来,山东省农业机械化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到1988年底,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2960.2万千瓦,比1978年增加1875.6万千瓦,增长
1.73倍,平均每年递增10.6%。其中农用拖拉机发展到58万台,比1978年增长2.73倍;
农用汽车4.6万辆, 电动机、柴油机201.8万台,分别增长16倍和1.4倍。各类机引田
间作业机械61.83万台 (件) , 比1978年增长2.65倍。场间作业机械45.6万台,增长
1.27倍。农业机械总值达到98.93亿元,比1978年的15.4亿元翻了2.5番,平均每个村
拥有农机资产11.1万元。农业机械的大量增加和广泛应用,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
高了农机化水平。1988年,全省完成机耕7319.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1%,比1978年
增长27.7%; 机播2921.7万亩,增长19.5%;机收1535.9万亩,增长7.1倍;机电有
效灌溉面积达到560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4.3%。
10年来,全省农业机械化经过不断调整改革与10年前相比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
发展农机化的指导思想上,不再片面追求高指标、高速度和为“化”而“化”,逐步
从以速度为中心转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并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讲求实效、有步骤、
有选择发展的路子;在农机的所有制和经营形式上,冲破了多年来由国家和集体所有、
经营的单一模式,农机作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允许农民私人购置经营,出现了国家、
集体、个体、合作等多种所有制和经营形式并存的新格局。1988年,全省国有拖拉机
为3039台, 占总数的0.5%;乡村集体所有统一经营或承包个人经营的5.86万台,占
10.1%; 合作经营的496台,占0.1%;户有户营的51.79万台,占89.3%。农民个体
和联户所有的农业机械原值达到68.1亿元,占全省农机总值的68.8%;在农机的管理
上,改变了过去那种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的老做法,走上了行政手段和经济杠杆并用,
法规制约和技术服务相结合的轨道。全省总结推广了农机作业“几统一”、合同制、
包修制、联合体等成功经验,较好地适应了农村实行以家庭经营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
制以后的新形势,解决了土地、机械分散经营情况下的农机作业问题。1988年,全省
有70%的县(市、区)实行了农机作业合同制,合同作业面积占总作业面积的50%以上。
有240多个乡镇试行了农机包修制或股份制; 在农机服务方面,全省着力加强了服务
体系建设, 健全完善了农机供应、维修、培训、科技推广4条服务线。农机服务的范
围进一步扩大,由单纯为种植业服务转向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商品经济各个领域。种植
业机械作业项目也有创新和发展,除机械耕、种、收、脱、灌以外,全省还大力推广
应用了精少量播种、地膜覆盖、秸秆还田等增产新技术、取得明显成效。10年中,农
业机械化同农村经济、农业生产发展结合得更加紧密了。农业机械在抢农时、抗灾害,
发展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粮食生产,繁荣农村经济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
作用,已成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
随着农机作用的发挥,人们对农业机械化的认识逐渐有所提高,依赖性明显增强。
发展农业机械化已由过去的“要我办”转变为“我要办”的自觉行动。1978~1988年,
全省农机销售额平均每年以8.6%的速度递增,10年累计销量100.8亿元,农民人均用
于农机的投资达147.4元。 农业机械化在经过一段调整以后,又逐步引起各级政府的
重视。 1987年,国务院以国发〔1987〕67号文件批转了农牧渔业部等4部委“关于当
前农业机械化问题的报告” ,随后山东省政府针对全省实际情况,采取了3项重大措
施:(1) 印发了“关于加强农业机械化工作的通知”(即鲁政发〔1988〕30号文件)。
(2) 召开了由分管市长、专员和部分县(市、区)长参加的农机化工作会议,专门研究
部署了农机化工作。(3) 理顺了农机管理机构,撤销了山东省农机服务公司,设立了
省农业机械管理局,作为省政府主管农业机械化工作的职能部门。不少市、地、县政
府、行署把农机化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召开会议,印发文件,理顺机构,增加投入,
并将农机化的发展纳入了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到1988年底,全省有烟台、
青岛、淄博、泰安、济宁、临沂、聊城、德州、惠民9个市、地及85个县(市、区) 恢
复了农业机械管理局,强化了农机管理和服务工作。
10年中,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农田机械化水平与农机的
迅速发展不协调。 10年来全省农田拖拉机增长了近3倍,而农机田间作业量却进展缓
慢,有些项目如机播等还未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2) 农机的管理水平与机械的大量
增加不相适应。机手技术素质差,机械老化失修严重。(3)机具配套水平低。1988年,
全省拖拉机配套比仅有1∶1.06。(4)国家对农机化的投入减少,农机化发展后劲不足。
许多基层农机管理服务组织基础薄弱,设施手段落后,功能单一,缺乏内在的活力。
纵观山东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历程,改革10年是发展最活跃的时期之一,成就
令人瞩目,存在的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10年间,全省农业机械化经过丰富的实践、
积累、摸索了不少成功经验:发展农业机械化,必须根据国情、省情、按经济规律办
事,走自己的路子;必须坚持国家、集体、个体一起上,注意调动广大农民办机械化
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须因地制宜,根据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有步
骤有选择地进行,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慢慢来。

山东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表

┌───────────┬────┬────┬────┐
│项目年份 │1978年 │1987年 │1988年 │
├───────────┼────┼────┼────┤
│农机总值(亿元) │15.40 │87.37 │98.93 │
├───────────┼────┼────┼────┤
│农机总动力(万千瓦) │1084.57 │2735.63 │2960.20 │
├───────────┼────┼────┼────┤
│拖拉机(万台) │15.57 │51.62 │58.00 │
├───────────┼────┼────┼────┤
│(万千瓦) │247.62 │699.03 │746.44 │
├───────────┼────┼────┼────┤
│农用汽车(辆) │2694 │43772 │45890 │
├───────────┼────┼────┼────┤
│柴油机(万台) │55.70 │99.30 │111.45 │
├───────────┼────┼────┼────┤
│电动机(万台) │28.30 │85.21 │90.38 │
├───────────┼────┼────┼────┤
│机引田间作业机械(万台)│16.94 │52.75 │61.83 │
├───────────┼────┼────┼────┤
│机耕面积(万亩) │5730.20 │7141.86 │7319.55 │
├───────────┼────┼────┼────┤
│其中小麦机耕(万亩) │4825.00 │5295.09 │5491.81 │
├───────────┼────┼────┼────┤
│机播面积(万亩) │2444.10 │2561.33 │2921.69 │
├───────────┼────┼────┼────┤
│其中小麦机播(万亩) │/ │2520.89 │2866.68 │
├───────────┼────┼────┼────┤
│机收面积(万亩) │189.30 │1014.68 │1535.88 │
├───────────┼────┼────┼────┤
│其中小麦机收(万亩) │/ │1003.33 │1507.89 │
├───────────┼────┼────┼────┤
│机械铺膜面积(万亩) │/ │22.64 │23.54 │
├───────────┼────┼────┼────┤
│机械植保面积(万亩) │/ │597.34 │507.85 │
└───────────┴────┴────┴────┘

〔推广农机化增产新技术〕 1988年全省围绕粮食生产,大力推广了8项投资少、见效
快、增产效益显著的农机化新技术。按最低增产数计算,共计增产粮食2亿公斤。这8
项新技术是:(1)小麦机械精少量播种技术。1988年全省完成987.3万亩,比1987年增
长84%。 其中潍坊市完成260万亩,占全省的26.3%,精少量播种最多的寿光县达到
61万亩,占全县种麦面积的70.1%。(2) 机械深耕技术。全省机械深耕面积达到1806
万亩,比1987年增播种技术。共推广小麦沟播机1541台,作业面积69.3万亩。(4) 玉
米半机械化套种技术。1988年全省玉米套种耧达到3.5万台,套播面积200万亩。 (5)
机械地膜覆盖技术。全省完成铺膜面积23.54万亩,比1987年增长4%。(6) 机械秸秆
还田技术。 玉米秸秆还田机拥有量达到2201台,作业面积101万亩,比1987年增长53
%。其中淄博市完成54.45万亩,占全省机械还田面积的54%。(7)化肥深施技术。化
肥深施面积达到182.8万亩,比1987年增长5.2倍。(8) 喷灌节水技术。1988年推广喷
灌机1.5万台。

〔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组织建设成绩显著〕1988年,山东省继续加强了乡镇农机管理服
务组织建设。到年底,建立农机组织的乡镇发展到2458个,占乡镇总数的99.6%,比
1987年增长2.33%。全年乡镇农机组织服务经营总收入2.09亿元,比1987年增长34.8
%。
这项工作的主要做法是:(1) 对已有一定基础的站,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增设服
务项目,扩大服务范围,上水平,上档次,实行管理、服务、经营一体化。1988年,
全省有1623个乡镇站具备了农机管理,供应、维修、培训、推广、咨询和代耕、代种
等综合配套服务的能力,占乡镇总数的65.8%。(2) 对原来基础较差的站和新建站,
主要是通过包修制、合同制、联合体及有偿服务等办法,逐步增加收入,增添服务设
施,边建设边服务,自我积累,自我发展。(3) 在空白乡镇,注意争取当地政府的重
视和支持,采取贷款、发动机手集资和带机入股等形式,多渠道筹集建站资金。不少
单位还从县直部门选派干部或从基层招聘人员,充实到乡镇第一线,促进了建站工作,
1988年全省乡镇农机组织空白点由1987年的79个减少到10个,下降了87.3%。
1988年,全省有7个乡镇站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先进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称号。
它们是:滕州市东郭镇农机管理服务站、莱州市西由镇农机管理服务站,安丘县黄旗
堡镇农机站、鱼台县王鲁乡农机管理服务站、平阴县平阴镇农机管理服务站、柜台县
耿桥乡农机管理服务站、胶州市李哥庄镇农机管理服务站。

〔农机技术状态检测〕1988年,山东省普遍开展了农机技术状态检测活动。全省共检
测小型拖拉机, 195型柴油机63.35万台,并对其中的25.86万台进行了调整,平均使
每台功率上升5%, 耗油量下降6%。仅此一项,全省可增加功率12.93万千瓦,节省
柴油1.51万吨。为了搞好农机技术检测工作,全省共引进各种检测仪器1438台;培训
检测人员2.23万人,平均每台仪器10人;制定了《山东省农业机械技术状态检验办法》
和一系列技术等级、调整标准。各地在检测过程中,“既看病、又治病”,实行技术
服务与管理措施相结合,初步形成了一套在农业机械面广最大的新形势下,搞好管理
服务的新机制。检测活动的开展,使农机工作迈出了科学化管理的重要一步。

〔农用柴油分配管理〕1988年,山东省各级农机管理部门全面推行了农用柴油年度计
划一次性分配到基层、落实到用户,分季供应的办法,并实行分配原则和分配数量公
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据对10个市、地92个县(市、区)1800个乡镇的调查统计,实
行一次性分配的乡镇有1720个,占95%。一次性分配到村(包括到机和到户部分)的计
划指标占年度计划的82%。为了确保农用柴油优先集中用于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
在分配管理上,全省大力推广了机、油、田挂钩的经验。对集体服务功能较强、能统
一作业的村,按农机田间作业量供油;对不能统一组织作业的村,实行以机定亩,以
亩定油,供油到机;在井灌区,推行以井定机,以机定亩,按亩供油,有效地控制了
农用柴油用向。同时,全省进一步加强了基层农机供油点建设和节油新技术的推广工
作。 到1988年底,全省基层农机供油点发展到478处,比1987年增加93处。推广小拖
拉机节油器8.9万只,金属清洗剂570吨,柴油添加剂4.5吨。
1988年,国家下达山东的农用柴油计划指标53.6万吨 (不包括渔业和粮食、棉花
奖励用油),实际执行46.65万吨,占计划的87%;增拨救灾柴油(平价)2.43万吨;高
价农用柴油9000吨。

〔农机教育培训〕1988年,山东省农机教育培训工作又上新台阶。据统计,全省共培
训各类农机人员34.6万人,比1987年增长47.9%。其中新训拖拉机驾驶员5.99万人,
复训8.5万人, 分别增长13%和54.5%;培训农机管理干部2513人,增长22.5%;各
类农机(具) 手13.7万人,增长42.7%。培训的主要做法是:(1)深化农机校改革,实
行简政放权。1988年全省有84所县级农机校落实了校长负责制,占总数的71.2%。(2)
组织开展评估活动,促进教学改革。采取学校自评、市、地统评,省里抽查的办法,
共评出一类学校36所, 二类学校34所,三类学校38所,四类学校8所。有20%的学校
达到“四有”标准,即有配套的培训基地,有素质好、数量足的师资队伍,有较先进
的教学设施,有正常的办学经费。(3) 拓宽培训范围,开展有偿服务,加强学校自身
建设。1988年全省农机校通过各项服务共创收1003万元,比1987年增长95%。到年底,
学校建筑总面积发展到9.75万平方米,教练车478台,电化教学设备275台(件)。

〔农机维修〕1988年,全省农机维修点发展到12644个,比1987年增长6.1%。其中县
级192个, 乡镇1298个, 村级2776个,个体8378个。农机修理工达到31240人。按照
《全国农村机械维修点管理办法》,全省已审定农机维修点11944个,占总数的95%。
定级考核修理工23810人, 占应考数的94%。全省维修各种拖拉机40.7万台,柴油机
245.8万台,各类农具306.2万台(件),修理产值3.3亿元。
全省87个国营拖拉机站(拖修厂),通过深化企业改革,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以
修为主,综合服务,生产经营取得了显著成绩。据统计,全省国营拖拉机站(拖修厂)
生产经营总收入达到9686.9万元, 实现利润644.6万元,分别比1987年增长44.1%和
80.5%,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另外,全省维修系统还有1项产品(2.8型推土铲)被评为
省优产品,2项产品(ZY0.03/0.69型刹车泵和2.8型推土铲)获部优产品称号。

〔农机化与规模经营试点〕1988年,全省省、地(市),县三级共确定农机化与规模经
营试点145个。其中经省府确认,省农机管理部门直接抓的试点单位9个,它们是:龙
口市、莱州市、张店区、兖州县、滕州市东郭镇和招远县东良村、高密县北大王庄、
诸城市丘家七吉村、章丘县相三村、嘉祥县黄岗村。各试点单位着重进行了三个方面
的工作。(1) 对土地规模经营所需的大中型农机具进行了引进、试验和考察,并对小
麦、玉米生产全过程机械化农艺进行了试验。各试点单位共引进小麦、玉米联合收获
机。精量播种机、麦草拣拾打捆机、除草剂喷洒器等机具213台(件)。(2)初步探索了
几种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形式。①集体农场,土地、机械均由集体经营,农场独立核算,
自负盈亏,内部采取定人员、定产量,定利润、定报酬、定提留的“五定”责任制。
②合作农场。土地田种植大户承包,集体提供机械服务。③专业承包。在“两田制”
的基础上,责任田由专业队或种植大户承包,村农机队或乡镇农机站负责组织机械为
其服务。④绿色车间。土地分包到村办企业,由企业兼管。(3) 。对土地规模经营所
需的农机服务体系和配套政策等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兖州县为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集培训、 推广、咨询、供应、维修和租赁等6项职能为一体,建立县级农机化服务中
心,实行经营性系列化服务。滕州市东郭镇对责任田实行招标承包,打破了原来土地
平摊、无偿使用的格局、促进了土地的相对集中。
1988年省抓的5个试点村, 劳均负担耕地15~57.6亩,劳均产粮13.5~33.7吨,
粮食单产平均比1987年提高2.1%,工副业收入增长53.7%。

〔农机供应企业深化内部改革〕1988年,山东省各级农机供应企业不断深化内部改革,
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省完成农机商品购进额15.7亿元,比1987年增长38%;销售额
达到17.5亿元, 增长41%;实现利润5742万元,增长69%。购、销、利润3项指标均
创历史最高水平。各级农机供应企业在深化内部改革方面,主要抓了以下几点: (1)
全面推行了经营承包责任制和经理负责制。(2) 本着“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
原则,改革干部制度,将竞争机制引入企业。1988年全省有40%的农机供应企业实行
了内部招标承包,初步改变了过去那种干部由上级任命、指标由上边下达的传统做法,
(3) 改革劳动用工制度,优化劳动组合。“兵选将”、“将点兵”,实行双向选择。
(4) 改革分配制度,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多劳多得,奖勤罚懒。有些农机
供应企业还将风险机制引入承包,从经理到一般职工,根据所负责任的大小,分别交
纳不同数额的风险抵押金,全员共担风险,增强了职工的主人翁意识,提高了企业的
凝聚力。(5)搞好内部配套改革,既讲企业自身效益,又讲社会效益,既包经济指标,
又提倡开展优质服务。1988年,全省有54个农机公司被评为“优质服务先进单位”,
59个公司被各级政府授予“物价计量信得过单位”称号。荣成市农机公司严格执行国
家物价政策,积极组织调拨各种优质机具支援农业生产,在1988年全省商业、供销、
物资、 农机等7大系统物价工作评比中,荣获第一名,并被国家物价局、商业部、全
国总工会等6部门授予“全国执行物价政策法规最佳商店”称号。

〔胶州市推行农机作业合同制〕胶州市为提高种植业机械化水平,1988年在全市范围
内推行了农机作业合同制。其主要做法是:(1) 广泛宣传发动。市农机局统一编印了
“农机作业合同制知识问答” 、“农机作业合同制宣传提纲”,下发到全市的789个
村和7638名农机手,大力宣传实行农机作业合同制的意义和具体办法。(2) 层层签订
合同。首先由村农机组织发动机手和用机农户签订合同,然后以村为单位与乡镇农机
站签订,最后再由乡镇农机站与市农机局签订。合同明确了签约各方的权利,并将其
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各负其责,各得其所。(3) 增强透明度,接受群众监督。合同
签订后,市对乡镇,乡镇对村,村对机手和用机农户,自上而下逐级张榜公布合同项
目、柴油分配数量、作业质量标准和收费价格等,并设立举报中心和专线举报电话,
接受广大干部群众对实行农机作业合同制的监督。(4) 农忙结束后,严格检查作业合
同执行情况,兑现奖惩办法,维护合同的严肃性。
农机作业合同制的实行给胶州市的农机工作带来了4个变化。(1)调动了机手和用
机农户双方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机务农。(2) 提高了机具配备水平。1988年全市新增
各种配套机具1400台(件) ,机具配套比由1987年的1∶1.2提高利1∶1.4。(3)将农机
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提高了管理水平。(4)扭转了种植业机械化水平徘徊不前的局面,
农机田间作业量大幅度上升。1988年全市机耕面积达到77.2万亩,比1987年增长10%;
机收24.5万亩,增长51%;机耙、机播、机脱等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安丘县强化乡镇农机管理服务〕安丘县本着“巩固、发展、充实、提高”的原则,
不断深化乡镇站改革,强化管理服务功能。1988年,全县乡镇农机站实现了两个一体
化和三个大幅度增长。两个一体化是:农机管理、服务、经营一体化,农用柴油管理、
供应、节约一体化。全县32处乡镇站全部有服务和经营项目,有15处乡镇还建立了农
用柴油供应点。三个大幅度增长是:(1)投资增长。1988年全县乡镇农机站共投资200
余万元,用于更新机具、设备,修建服务设施,提高服务能力。乡镇农机站固定资产
总值达到1200万元。(2) 农业机械大幅度增长。乡镇农机站共新增链轨拖拉机18台,
轮式拖拉机9台、农用汽车5辆、推土铲20副。乡镇站链轨拖拉机拥有量超过百台,代
耕作业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43%。(3) 经济效益大幅度增长。全年乡镇农机站服务经
营总利润近150万元,比1987年翻了一番,是历史上创利润最多的一年。

〔阳信农机服务市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土地、机械大都以户为单位分散经营,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开展农机的社会化服务,就成了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1988年阳信
县根据农民的要求建立了农机服务市场,对搞好农机社会化服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服务市场的宗旨是:有机户参加自愿、退出自由,无机户用机自愿、择优选机,互惠
互利。服务市场以乡镇农机站为依托,下设服务处。参加市场的有机户由服务处全部
登记造册,并将机械型号、技术性能、机手姓名以及作业质量标准、收费价格等张榜
公布,无机户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到市场随意挑选机械为自己作业。服务市场的建立,
将有机户和无机户紧密联结起来,较好地解决了经济条件差、农村基层组织薄弱地区
的农机社会化服务问题,深受农民欢迎。

〔临朐县建立农机化发展基金〕为增强农机化的发展后劲,完善其自我积累和自我发
展机制,临朐县1988年在全县范围内设立了乡村农机化发展基金。具体办法是,由县
农机主管部门负责, 按各种农用动力机械作业收入的0.8%筹集。筹集对象主要是农
机户和乡村农机服务组织。所筹基金60%由县农机主管部门统筹安排使用,40%留乡
镇。基金的主要用途是:(1) 以周转金或专项贴息贷款等形式,投向宏观效益显著、
农业生产急需的农机化服务项目;(2) 扶持农机户和乡村农机服务组织购置大型农业
机械和农田作业配套机具;(3)用于按农机化区划实施的机具更新换代补贴;(4)建立
基层农机管理服务组织,增设服务网点。

〔莱州市乡镇农机监理员参加养老保险〕莱州市为加强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对全市28
处乡镇站的55名农业户口的安全监理员,全部实行了养老金保险制度。乡镇农机安全
监理员年满55岁退休后, 每月可领取85~110元的养老金。这个办法有效地稳定了农
机安全监理队伍,解除了乡镇农机安全监理人员的后顾之忧,促进了农机安全监督管
理工作。1988年,全市在拖拉机了脱粒机等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实现农机作业无伤
亡事故。

〔山东农业的一颗新星--高密县北大王庄〕北大王庄位于高密县城北,是一个城郊村,
地理条件优越。但1978年前却一直是个有名的穷村。仅1977~1978年,全村就吃统销
粮28万公斤,花国家贷款10多万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该村从实际出发,以
农业机械化为先导,大胆改革创新,促进了全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传统农业向
现代化农业的转变。1988年,全村农工商总收入达到3050万元,比1978年增长87倍,
比1987年增长43.4%; 粮食总产108万公斤,单产突破一吨粮;集体公共积累1500万
元, 是1978年的44倍; 农民人均分配1200元, 比1978年翻了近4番,比1987年增长
14.3%。
10年来,北大王庄逐步确立了抓住粮食植根于种,依托外贸发展于养,围绕市场
深化于加工,发挥优势良性循环的指导思想,使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全
村农业基本实现了农田标准化、水利喷灌化、作物良种化、作业机械化、农艺规范化。
人们称之为“山东的窦店”、“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1986年北大王庄被省政府
授予“农业先进集体”称号。该村的主要做法是:(1)本着买、改、造三结合的原则,
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1988年全村农机总动力达到1168千瓦,各种机械130台(件) 。
(2)建立机械化集体农场,实行规模经营。农场共有35名劳力,经营全村的700亩土地。
96%的劳力从种植业转移出来,办起了11个工副业项目。(3) 发展养殖、加工工业,
实现良性循环。先后办起了奶牛场和养鸡场,从美国引进种鸡成套孵化设备,建起了
国内最大的“爱拔益加”良种鸡繁育基地,形成了年产牛奶20万公斤,繁殖父母代种
鸡85万套,商品代种鸡130万只,生产加工肉食鸡500吨的规模。全村形成了地养禽畜、
禽畜肥地和以种植带养殖、以养殖促加工的良性循环。(4) 不断扩大生产规模。随着
国内国际市场对肉食鸡和畜产品需求量的增加, 该村原有的700亩土地难以保证养殖
业对饲料的需求。 为此他们又发挥机械优势,跨村承包了1410亩耕地。该村计划在2
~3年内, 投资40万元,将承包土地全部建成高产稳产田,实现粮食生产全过程机械
化。

〔嘉祥县黄岗村合作农场〕嘉祥县黄岗村合作农场是以集体经济为依托,家庭经营为
基础, 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专业化生产的新型农场。合作农场由5个种粮专业户
和1个科技服务(主要是良种)专业户组成。6户共有劳力18名,占全村劳力总数的5%。
承包经营土地460亩, 占全村耕地面积的92.4%,劳均负担耕地25.5亩。农场内部成
立了由各户主参加的管理委员会, 拟定了章程,推选了场长,实行民主管理。6农户
之间相互联合, 分工协作,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农场的土地承包期为5年,每年农
场向村上交粮食25万公斤,村按每公斤小麦0.46元、玉米0.32元付款,剩余粮食自行
处理。农场的耕、种、收、运、脱等机械作业由村农机队统一提供服务,合理收费。
合作农场的建立较好地解决了村办工副业与种植业争劳力的矛盾,促进了农业和
工副业的全面发展。 1988年,农场共生产粮食35.7万公斤,比1987年增长8.5%,劳
均产粮1.98万公斤,粮食单产比1987年增长8.47%。全村95%的劳力从种植业解放出
来,转向工副业和第二、三产业,1988年工副业收入达到625万元,比1987年增长9.4
%。

〔省农机化先进县〕 1988年,山东省采取逐级推荐和考核相结合的办法,评出了6个
农机化先进县(市):莱州市、桓台县、德州市、安丘县、胶州市、荣成市。其共同特
点是:(1) 农业机械化水平高。小麦机耕、机播多数达到80%以上,机收50%以上。
(2)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组织较健全,50%的村有农机组织。(3)农机科技推广和教育培
训居全省前列。(4) 农机供应、维修企业经营管理好,效益显著,主要经济指标达到
省级先进企业标准。(5) 农用柴油年度计划一次性分配到基层,落实到用户,分配到
村的柴油占总数的80%以上。(6) 农机安全生产好,重伤、死亡人数千台拖拉机不超
过0.8人。(7)党委政府把农机化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农机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
用。

(韩山盛 韩永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