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3&rec=90&run=13

〔山东农业状况〕 1988年, 山东省各级党委和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三大精神,坚持
“东部开放,西部开发,东西结合,共同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积极进行治理整顿,
农村经济取得了较好成绩。全省农业总产值达到309.6亿元,比上年增长3.4%。农民
人均纯收入达到583.74元, 比上年增长12.76%。在大旱之年取得这样的成绩是不容
易的,这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切实加强领导,广大农村干部群众艰苦努力,各行各业大
力支持的结果。其主要特点:
一、同严重干旱作斗争,下大气力抓农业。1988年,山东省遭受了多种自然灾害,
全省受灾面积达1.05亿亩。特别是旱灾严重,干旱持续时间之长,受旱面积之广,是
建国以来所没有的。全省受旱面积达到7000多万亩,地下水位普遍下降,地上蓄水仅
为常年的1/3。面对严重干旱、各级党委和政府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大力开展抗旱斗争,
开展以治水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全省引用黄河水87.3亿立方,比上年增长15.3%;
年末配套机电井达到57.5万眼,增长4.7%;冬季农田水利建设上阵劳力855.5万人,
增加70万人。在农业生产的关键时期,省委、省政府多次召开会议,下达文件,进行
部署,组织开展抗灾斗争,并派出工作组深入生产第一线帮助指导工作。全年省里共
拿出救灾款5256万元, 化肥4.5万吨,柴油3.58万吨,调拨农电48万千瓦,支援各地
抗灾。同时增加了对农业的投入,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年末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960.25万千瓦, 比上年增长8.2%, 农用拖拉机
58.01万台,增长12.4%,农用汽车4.59万辆,增长4.8%,排灌机械总动力1155万千
瓦,增长6.7%;农村用电量64.76亿千瓦小时,增长11.9%;化肥、农药、农膜供应
量多于往年。 全省财政、信贷、乡镇企业用于农业的投入约146亿元,比上年增加16
亿元。尽管全省人民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由于自然灾害影响严重,粮棉油产量仍然
低于上年水平。 粮食总产3225万吨,棉花113.7万吨,油料197.82万吨,分别比上年
减产5%、8.6%和15.6%。但烤烟、水果等比上年有较大幅度增产。
二. 狠抓技术服务,大力推广农业科学技术。1988年,全省推广经审定、认定的
农作物品种面积1.4亿亩,占播种面积的80%以上;小麦、玉米、棉花、花生、地瓜5
大作物更新面积5500万亩;省内制定了种畜禽管理办法,开展了种畜禽鉴定工作,共
鉴定畜禽品种种类13个,总计4万余头(只) ;推广间套复种技术4400万亩,配方施肥
4000万亩,秸杆还田3000万亩,指标化栽培1000万亩,青贮饲料15亿斤;猪、鸡免疫
程序改革已基本普及;组织实施“丰收计划”1413万亩,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这
些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对于弥补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起了很大作用。
3.农业开发和农业基地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根据中央关于开发黄淮海平原的部
署,山东省认真制订了开发规划和实施计划,并落实了农牧业开发项目。1988年,全
省共安排建设内容8大类712个项目, 建设资金22522万元。其中,农牧业项目主要是
土壤改良、农牧业科技开发和农畜产品加工保鲜,共382个项目,10833万元。到年底,
农业科技开发和土壤改良等项目都已开始实施,有的项目已超额完成计划。同时,贫
困地区开发黄河三角洲开发和利用外资进行农业开发等,也都取得了较大突破。各级
政府按照省政府制订的农业商品基地建设管理试行办法,层层落实责任制,多方筹集
资金, 狠抓了基地的配套和完善。到年底,全省近几年安排的226个各类商品生产基
地(包括中心)和27个名、特、优产品开发项目,大都建成投产或交付使用。通过基地
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发挥了地域资源优势,促进了农业商品生产和创汇农业
的发展。
四. 深化农村改革,着重抓了农业承包合同管理、资金融通和农村合作经济审计
工作。1988年,省政府发布了《农业承包合同条例》,全省农村已签订各业承包合同
1382万份, 占应签订合同的79%;进行修改完善的527万份;对口头合同进行补签的
1414万份。按照省府办公厅《关于发展农村合作基金会的通知》,全省已开展资金融
通工作的乡镇695个,比上年增加526个,共聚集资金3.59亿元,比上年增加1.33亿元,
投放资金1.94亿元,比上年增加4600万元。全省开展审计服务的乡镇1681个,占乡镇
总数的66.7%, 比上年增加965个, 共审计26835个单位。通过审计,减轻农民负担
2021万元,为被审单位增加经济效益3209万元。同时,在继续推广诸城市组织“商品
经济大合唱”经验的基础上,总结推广了莱芜市简政放权、强化乡镇职能的经验。
五. 畜牧业和渔业有了突破性进展。1988年,彻底放开了畜产品价格,加之1987
年粮食大丰收,各类畜禽全面发展。年末大牲畜存栏620.19万头,比上年增长15.1%;
生猪存栏1768.34万头,增长14.3%;羊1827.75万只,增长30.2%。全省肉类总产量
171.47万吨, 比上年增长21.6%; 禽蛋总产量102.97万吨,增长30.1%;羊毛产量
1.99万吨,增长24.8%。畜牧业产值57.3亿元,增长27.6%,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
值的比重由1987年的15%上升到18.5%。 渔业生产自1982年以来连续7年增产,再创
历史最高水平。1988年水产品总产量135.59万吨,比上年增长22.5%,其中,海水产
品增长24.1%,淡水产品增长9.7%。
六. 乡镇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伴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山东省乡
镇企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逐步发展壮大,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1988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706.14亿元,比上年增长51.8%,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
比重由上年的47.4%上升到58.9%;乡镇工业产值489.42亿元,增长57.5%,占全省
工业总产值的41%,在全省新增工业产值中,乡镇工业新增部分占一半以上;乡镇企
业从业人员已占农村劳力总数的1/3,上交税金占全省财政收入的1/5,农民人均纯收
入的增长部分,一半以上来自乡镇企业。产值过亿元的乡(镇) 达到109个,过千万元
的村达到284个, 有4个企业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 34个企业晋升为省级先进企业,
214企业个晋升为市、 地级先进企业。由此可见,乡镇企业对全省整个经济发展,已
不再是一种简单的“补充”,而是一支重要的方面军,是建农、补农、强农的重要力
量。

〔南四湖开发建设成效显著〕自1985年10月起,省委、省政府连续三年在微山县召开
了三次南四湖开发建设现场办公会议。渴望改变湖区面貌的微山人民受到了极大鼓舞,
给湖区的改革和建设带来巨大动力。三年来,微山县委,县政府在省、市党委、政府
的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团结和带领全县人民,认真贯彻落实省历次开发建
设南四湖现场办公会议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进行渔、湖、养、工四业开
发和水利、电力、交通、流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五个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上
下共同努力,已使湖区的各项政策得到较好落实,省历次现场办公会议确定的开发建
设项目基本完成,湖区开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水产养殖业迈出了一大步,初步建成了多处大块连片养殖基地。三年来,以
改造湖洼、 挖池台田为重点,共投工200多万个,投资3000多万元,搬动土石2000多
万方,大打了一场渔业基本建设攻坚战。到目前已基本完成了五湾(独山湾、郗山湾、
马山湾、荣沟湾、胶村湾)、十洼(枣林洼、白山洼、黄山洼、羊庄洼、徐营洼、蔡园
洼、傅村洼、爱湖洼、利民洼、侯楼洼)的改造工程,使养殖总面积发展到47949亩,
比1985年增加30256亩;养殖产量达到4782吨,比1985年增长7倍多;养殖产量占水产
品产量的比重已由三年前的3.5%提高到38%。 全县出现了11个养鱼面积过千亩的乡
镇,120个过百亩的村,1000多个养鱼、养鳖、养蟹和育珠专业大户和联合体。
二、畜牧饲养业有了突破性发展,已初步呈现出草食为主,区域分布,大户迭出
的生产发展格局。为了充分发挥湖滩面积广阔、饲草饲料资源丰富的优势,从引进良
种、典型示范、政策鼓励、强化服务入手,坚持实行圈养、院养、放养相结合,大上
食草食贝畜禽,不断扩大了畜牧饲养业的发展规模。到1988年底,全县各类畜禽饲养
量已达到;大牲畜1.5万头、猪10万头、羊11.2万只、貂8万只、兔7.4万只、鸡250万
只、鸭100万只、鹅20万只。其中羊比1985年增长220%,鸡增长229%,鹅增长272%,
貂增长684%。 出现了80多个饲养畜禽万只以上的专业村,1060个饲养鸡、鸭、鹅千
只以上,貂、兔、羊百只以上的专业户。全县畜牧业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比重由1985
年的7%提高到11%。
三、渔湖产品加工业、矿产品开采加工业初具规模,开始形成了成龙配套的系列
化生产体系。三年来,共新建湖产食品罐头厂7处,松花、味蛋加工厂(点)100多个,
鹅鸭加工厂2处,羽绒加工厂4处,皮毛加工厂3处,苇草工艺制品厂2处。县稀土矿的
扩建工程即将完成,县煤矿扩建二、三号井的工程正加紧进行。全县渔湖产品加工业、
矿产品开采加工业的产值达到4600万元,为三年前的1.86倍。渔湖产品加工和矿产品
开采加工能力的提高, 促进了全县工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 1988年工业总产值达到
2.29亿元, 比1985年翻了一番, 其中,乡镇村工业产值达到1.38亿元,为1985年的
2.34倍。
四、农业、林果业稳步发展,初步做到了湖里湖外互促互补。三年来,他们在狠
抓渔、湖、养、加四业开发的同时,注意了山、水、田统一规化,高、中、低梯次开
发,正确处理了湖农关系和渔粮关系。从1986年起,全县共绿化荒滩、荒山3万多亩,
退耕还林、还果8000多亩。结合开挖鱼池,台田造地1.34万亩,大搞了水下,地上立
体开发,渔、农、林、果综合经营,不仅改善了自然生态,促进了良性循环,而且扩
大了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由于近年来突出抓了以井站配套和改造中低产田为重
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大大提高了抗旱保收能力。尽管1988年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大旱,
粮食生产仍获得了较好收成。
五、水利、电力、交通、流通及精神文明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加强,湖区生产生活
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三年来,共修筑沟渠2197条,疏挖河道35公里,新建、改建排灌
站115处, 新打机井1028眼,新增灌溉面积4万多亩,改造滨湖涝洼地5万多亩。新建
35千伏变电站一座,完成了湖西35千伏的输变电工程和南阳、微山岛等湖里乡镇的输
配电工程,共架设10千伏以上输配电线路114公里,低压线路369公里,全县已有98.7
%的村通了电。新建、扩建公路10条,通车里程已达202公里。新建码头,港口11处,
新挖疏通航道3条, 货物年吞吐量由20万吨增加到99.2万吨,年造船能力由1700吨位
增加到3万多吨位, 水上运输船只已发展到5398只,年运输能力由1.5万马力、9.8万
吨位增加到4万马力、 20万吨位。新建冷库7座、恒温库3座、其它仓库21座,仓容总
量由1985年的2.5万吨增加到4万吨。全县集资1000多万元,完成了农湖村学校的“两
改造”,建渔民子女寄读学校一处,新增校船20只。同时,还建起了医院,商场及影
剧院,百米电视塔等一些文化娱乐设施。这些设施丰富了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解决
了湖区群众交通、用电、就医、等难题。

〔沂蒙山区经济开发〕1988年,沂蒙山区的广大干部群众,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国
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贫困地区经济开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从单纯分散救济,向
经济开发整体性转变的基础上,坚持深化改革,紧紧围绕解决贫困户的温饱问题,积
极探索扶贫和经济开发的新路子,取得了很大成绩。
一是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开发实力进一步增强。1988年,在农业遭受自然灾害和
工业原材料,能源紧张的情况下,沂蒙山区的经济开发仍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据统计,
1988年沂蒙山区10个贫困县工农业总产值达到59.49亿元, 比1987年增长21%。其中
工业产值34.57亿元, 增长38.22%,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50.87%上升为
58.11%, 发展较快的临朐县上升为71.6%,除粮棉油因干旱略有减产外,林牧副渔
业都有了较大发展。特别是畜牧业已成为沂蒙山区脱贫致富的重要经济支柱。1988年
底沂蒙山区生猪存养量达到257.79万头, 羊148.45万只, 分别比上年增长10.7%和
26.6%。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生产生活条件有了进一步改善。经过几年的艰苦努
力,沂蒙山区10个贫困县1988年底累计新通汽车的村庄3197个,占原不通车村的74.4
%,沂水、平邑、费县基本实现了村村通车;新通电村庄2586个,占原不通电村庄的
61.7%,沂源县、山亭区的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电;采取承包办法解决人畜吃水困难,
进展较快, 累计有1540个村、74.19万人解决了吃水难,分别占1984年原缺水村庄,
人口的61.5%和65.6%。同时,各县还积极发动群众投工投料,大搞“三荒”治理,
兴办农田水利,为经济开发增强了后劲。
三是农民人均纯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贫困户大幅度减少。据统计,1988年
沂蒙山区人均纯收入达到449元,比上年增加100多元,其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全省平
均增长速度, 有7个县超过了省委、省政府要求达到408元的目标。人均纯收入200元
以下贫困户减少到18.58万户、占乡村总户数的比重由上年的31.56%下降为10.1%。
其中临朐、费县、沂南三县下降到5%以下,初步实现了解决温饱的目标。
四是文化教育落后的状况有了较大改变,农民的科举文化素质普遍提高。经过几
年的努力,沂蒙山区农村中学基本上实现了校舍“六配套”,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
%以上。同时,各县还充分发挥农民夜校和培训中心、农民中专、农技中学、农业广
播学校的作用,加强了农民实用技术的培训,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摈弃陈旧落后的
传统观念,因地制宜发展商品生产,应用新技术已成为多数群众的自觉行动。
五是横向经济联合和六市对口支援沂蒙山区开发有新的发展。1988年沂蒙山区同
省内外签订技术项目474项,引进资金8326万元,其中经济协作项目288项,新增产值
2.08亿元。六市对口支援沂蒙山区技术协作项目100个,落实的86个,支援资金258万
元,新增产值3153万元,利税399万元,代培人才3280人,安排劳动力就业10895人。
六是库区和山顶村开发建设取得了较大突破。广大干部群众消除了怨气,较好地
克服了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自力更生,修建水利工程,围库造田,发展林果,大搞畜
牧养殖业。组织劳务输出,生产和生活有了较大的发展和改善。临沂地区8个县的486
个库区村, 有362个村人均纯收入超过200元,占75%,个别村超过3千元。沂水、沂
源县的库区村全部通电通车, 人均纯收入超过300元。山亭区于1988年上半年完成了
42个山顶村搬迁任务,搬下山后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都有了较大的改善,有的当年
就成为富裕户。

〔山东农民收入情况〕 1988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583.74元,比上年增加66.05元,
增长12.76%,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2%。在农村居民中,人均纯收入1000元
以上的户达9.7%, 比上年提高4.6个百分点,有3.8%的农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在
200元以下, 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收入水平差距加大。人均纯收入超过800元的
县市区22个, 其中最高的长岛县达到2914元,比上年增加809.49元,增长38.46%;
人均纯收入300元以下的县3个,其中收入最低的曹县为296元,比上年减少10.77元,
减少3.51%。
人均纯收入800元以上的县市区是:
济南市:天桥区1212元
历下区970元
槐荫区962元
市中区953元
青岛市:崂山县950.27元
黄岛区921.85元
即墨县821.44元
胶州市809.15元
莱西县803.62元
淄博市:张店区942元
淄川区858元
周村区849元
博山区829元
烟台市:长岛县2914元
芝罘区1172元
牟平县801元
潍坊市:潍城区806元
济宁市:市中区973元
威海市:荣成市1013元
环翠区983元
文登市822元
德州地区:德州市899元
人均纯收入300元以下的县是:
泗水县298元
阳信县297元
曹县296元

(倪守民)
〔创办农村改革试验区〕 为了贯彻中共中央中发〔1987〕5号文件,关于“有计划地
建立改革试验区” 的指示精神,山东省人民政府于1988年1月向国务院上报了《关于
建立农村改革试验区的请示》报告。国务院以国函〔1988〕63号文批复同意。根据国
务院的批复精神,省政府以鲁政办(1988) 45号文确定在省内搞5个试验区:即淄博市
周村区乡镇企业股份合作经济试验区,平度县土地规模经营和土地制度建设试验区,
烟台市福山区发展贸工农外向型经济试验区,德州地区中低产田治理和荒地开发运用
农业科技成果试验区(先在平原县进行试验) ,临沂地区贫困山区开发试验区(先在平
邑县进行试验) ,其中周村区、平度县为全国的试验区;福山区、平邑县、平原县为
省内的试验区。
建立农村改革试验区,是中央和省府为深化农村改革采取的重要措施和步骤。农
村进入第二步改革以后,遇到了许多新问题:如怎样搞好产业结构调整;一、二、三
产业如何协调发展,利益互补;新的流通机制如何建立,城乡经济如何分工和结合;
社会化、专业化服务如何组织;开放区和开发区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等等。因此,通
过有计划地建立改革试验区,进行改革试验,就可以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就可
以为深化农村改革创造经验,为党和政府制定政策、法规、章程提供科学依据。
5个试验区试验的具体内容和任务是: 周村试验区,是乡镇企业股份合作经济试
验区。重点内容是将股份制与合作制融为一体,进行乡镇企业制度的改革。通过实行
股份合作制,明确财产关系,进行生产要素优化组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能
力,把企业办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具有法人地位的社会主义合作经济组织,从而
制订出规范化的章程,为全省乡镇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创造经验。平度试验区,是土
地规模经营和土地制度建设试验区。主要是把土地规模经营与土地制度建设结合起来,
探索不同条件下土地规模经营的形式、适度量,及与之相适应的配套建设、政策措施,
充分挖掘土地资源潜力,提高土地产出率,保证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通过试验,
形成一个能指导全省土地规模经营的规定和切实可行的土地管理制度。福山试验区,
是贸工农外向型经济试验区。重点是探索发展外向型农村经济的途径、政策、措施,
逐步建立起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生产基地化、管理科学化、服务社会化的
外向型经济管理体制,为东部经济开放区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经验。平邑试验区是贫
困山区开发试验区。主要是围绕发挥山区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剩余劳动力,搞好山区
开发,发展二、三产业,组织劳务输出,从中找出贫困山区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平
原试验区是中低产田治理和荒地开发运用农业科技成果试验区。主要任务是探讨在新
技术的推广应用中制约因素解决的途径,加强各级科技服务组织建设,搞好技术承包
和咨询服务,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从而制订出一系列规章制度,逐步形成与农村商品
生产新体制相适应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使黄淮海平原地区中低产田改造与科技推广
体制建设配套进行。
5个试验区虽然农业人口、耕地面积只占全省的4%,但有山区、有平原,有经济
较发达地区,有欠发达地区,有东部经济开放区,有西部经济开发区,具有广泛的代
表性。试验区所试验的内容,都是深化农村改革和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试验区搞好了,对农村不同经济类型区的改革与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1988年是试验区工作刚刚起步的一年,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一定成果。首先,各
级有关部门都建立健全了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省成立了农村改革试验区领导小组,
并以鲁政办发〔1988〕 105号文公布了领导小组成员名单。组长马忠臣,副组长林廷
生。并组建了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试验区工作。各试验区都制订了试验方案和
实施计划,明确了试验区的监测指标。
1988年7月19~24日, 召开了全省第一次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会议。马忠臣同志
听取了会议汇报,传达了梁步庭同志对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的意见并讲了话。会议形
成的纪要,以鲁政办发(1988) 102号文发到各地。各试验区相继出台了一些项目,试
验工作正在稳步展开,深入发展。

(段剑勇)
〔农业商品基地建设成效显著〕
根据各地的资源优势、社会经济和技术基础,在国家的支持下,山东省从1985年
开始,进行了农业商品基地建设工作,至1988年底,共建设了45个以工补农粮食基地,
21个“七五”商品粮基地,17个优质棉基地,63个农副产品出口基地,46个畜牧基地,
27个名、特、优农产品开发项目,分布于全省15个市地,107个县(市、区) 。总投资
45485万元(其中,中央投资20146万元,省投资9397万元,市、地、县投资15942万元)。
通过农业商品基地建设,(1) 改善了生产条件,全省农业商品基地县,在农田水
利建设中,共新建大、中型排灌设施1503个,新打机井57738眼,新修渠道698公里,
续建和配套建设小型水库95座。改善、扩大灌溉面积489万亩,改造中低产田550万亩。
在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方面,共新建扩建县级农技推广中心86个,乡镇农技综合服务站
572个,建立植保机防队500个,购置化验仪器、设备13694件。推广新技术1262项次,
配方施肥757万亩, 综合防治病虫害1767万亩。在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方面,扩建县种
子公司45个,良原种场82个,新建种子仓库6.1万平方米,共推广良种3.5亿斤。新建
农副产品贮藏、加工厂41处,加工能力85125吨。(2)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1988年
45个粮食基地县, 粮食单产278公斤, 总产158亿斤,分别比建基地前的1985年增长
4.5%和7%,比全省同期增长速度高出3%和4%,在全省粮食总产中所占比重由1985
年的47%增加到1988年的49%。已建成的16个优质棉基地县,1988年棉花单产60公斤,
总产49万吨, 比建基地前的1985年增长2%和23%;比全省同期增长速度高出12%和
16%;在全省棉花总产中所占的比重,由1985年的37%,上升到1988年的43%。栖霞、
平度、莒县、肥城4个果品基地,果品面积和产量比建基地前增长了111.5%和57.5%,
果品质量也有明显提高。

(单文修)
〔农业生态环保发展迅速〕1988年,山东省农业环保工作紧紧围绕保护农业环境,促
进农业发展这个中心,有了较大的发展。
经省科委批准, 山东农业生态环保学会于1988年5月6日成立。现有会员458人,
选举理事51人, 常务理事16人,赵忠云同志为理事长,肖继考、苗仕铭、李育方等7
位同志为副理事长,李传悦同志任秘书长。聘请农业部顾问边疆同志,省人大副主任
卢洪同志为名誉理事长。学会下设:农业生态经济、农药化肥污染防治、水产畜牧环
境保护、农业环境法制管理、农业环境科研监测、科普、宣传教育、学术、农业生态
系统工程等9个专业委员会。
为纪念省环境保护15周年及“六五”世界环境日,该学会召开了农业环境保护新
闻发布会。通报了全省农业环境质量情况,呼吁各级领导和干部群众增强环境意识,
重视农业环境保护工作。
农业环保机构队伍发展迅速。到1988年底,全省已有9个市地和19个县(区) 建立
了农业环保机构,现有人员141人。

(省农业环保站)
〔山东省土壤肥料测试中心建立〕由农业部和省农业厅联合投资建立的山东省土壤肥
料测试中心于1986年6月峻工并投入使用。 1989年1月8日,经农业部专家验收组全面
考核合格,成为我国第一个通过部级验收的省级土肥测试中心。
该中心总投资228.3万元, 建有主楼2810平方米,其中测试部分1500平方米,其
它配套工程1万平方米。 现有工作人员30名,其中中、高级农艺师14人。两年多来,
在对土壤普查、土壤分析化验、测土配方施肥、土壤肥力监测、化肥质量监测、科技
服务以及技术培训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截止到1988年底,共开展土壤、作物、肥
料、 果品测试项目62个,完成试分析和样品分析1.6万项次,提供了4000多个数据,
培训基层业务骨干600多人。为保进我省农业科研和生产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林松森)
〔全省农垦企业首次实现场、厂盈利〕1988年全省农垦取得很大成绩。18处农垦企业
土地总面积65.18万亩, 总人口21374人,拥有机械总动力3.5万千瓦。全系统完成工
农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 4645万元,实现利润539万元,分别比1987年增
长16.7%和58.2%。在省农垦史上第一次实现场、厂盈利。取得以上成绩的重要原因
是:
一、深化农垦经济体制改革,积极推行场 (厂) 长负责制。进一步稳定、完善了
“三自型”(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家庭农场。
二、调整农业内部结构,推广应用农业先进技术,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农场
种植业以小麦、大豆、棉花为主,占总播种面积的85%,其中良种面积达18万亩,占
粮食、 经济作物总播种面积的90%以上,使用化学除草剂44万亩;推广地膜覆盖2.6
万亩,秸杆还田42万亩。全省农垦挖沟清淤完成土方17.5万方,新打机井58眼,扩大
水浇地5000多亩,水利投资达100多万元。
三、 加快工业技术改造、发展场办工业。全省农垦系统拥有独立工业1个,场办
工业50个。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对厂长实行公开招聘,强化经营管理,加快技术更新,
使近几年场办工业产值,以年平均4.07%的速度递增,利润以年平均28.5%的比例增
长。1988年工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7.6%,比上年增长3.1%。
四、开展“双增双节”运动。1988年全省农垦系统通过改造生产工艺,增加适销
产品和清仓查库、修旧利废等措施,共节约煤炭250吨,油料50吨,电力5万千瓦。

(郑祖鑫)
〔省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全面展开〕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涉及省内德州、惠民、聊城、
菏泽、东营、济南、济宁、泰安、枣庄、临沂、潍坊、淄博12个市、地,83个县(市、
区) ,总人口514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497万人,占全省农业人口的65.7%;土地面
积14866万亩, 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63.2%;耕地面积7124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
68.6%,在耕地中有中、低产田6000万亩,荒地1600万亩。
根据国务院的要求,山东省人民政府制定了我省黄淮海平原开发总体规划。规划
开发期为13年(1988-2000) ,总投资50亿元。到本世纪末,改造中低产田5000万亩,
占现有中低产田面积的83.3%;开垦荒地1000万亩,占现有荒地面积的62.5%。其中
耕地300万亩, 草场400万亩,林地300万亩。并根据发展农村商品经济需要,建设一
批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的经济实体和第三产业,开发区主要农产品产量和产值的
计划指标是: 粮食总产300亿公斤,比1987年增加75亿公斤;棉花总产3000万担,比
1987年增加600万担;油料总产2030万担,比1987年增加500万担;肉类总产167万吨,
比1987年增加80万吨; 果品总产量225万吨,比1987年增加136万吨;木材总产量237
万立米, 比1987年增加140万立米;淡水养殖总产量40万吨,比1987年增加30万吨;
农业总产值350亿元, 比1987年增长68%;农村社会总产值1300亿元,比1987年增长
1.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1100元,比1987年增长1倍多。
国务院原则同意山东省的总体规划。 1988年7月14日,省政府与国家土地开发建
设基金领导小组签订了“七五”后三年开发建设协议书。协议确定,期间国家安排投
资4.4亿元,地方按1:1的比例配套,总投资为8.8亿元。8月6日,省政府与各有关市
地政府签订了1988年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建设协议书。 确定投资规模2.4亿元,改造
中低产田220万亩,开垦荒地50万亩,增加粮食生产能力5.5亿公斤 (棉、油、肉按折
粮标准抵顶) 。省计委、财政厅,省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办公室,联合下达了开发建
设项目计划。 1988年共安排8大类712个项目,建设资金22522万元。其中:农田水利
138项, 投资8797万元; 土壤改良53项, 投资633万元;农业科技开发147项,投资
2878万元;畜牧生产105项,投资3367万元;林业生产73项,投资974万元;淡水养殖
46项, 投资884万元;农业机械73项,投资1034万元;农产品加工、保鲜77项,投资
3925万元,同时,还安排了一批超前研究项目。
各地本着边规划边实施的原则,不等不靠,积极创造条件,提前开工。据各地汇
报,当年完成的农田水利工程,扩大灌溉面积100多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00多万亩,
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小麦增产技术开发,已落实910万亩;荒地资源的开发
利用等项目,也都有较快进展。

(刘昌惠)
〔齐河、禹城、陵县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的农业项目完成〕山东省齐河、禹城、陵县利
用世界银行贷款的农业项目, 是华北平原农业项目的组成部分,经过5年的努力,已
按“信贷协定”要求,于1988年完成。总投资2.1亿元(其中世界银行9000万元,省配
套2000万元,余为地方自筹和劳务投入)。累计完成开挖、治理河道、沟、渠3200条,
长4700公里,完成土方工程5800万立方米;修筑各类桥涵600座,扬水站152处,新打
机井3934眼;架设高低压农电线路3930公里,建变电站1100处。工程完成后,发挥了
显著的效益,据1988年底资料,与基期(1980-1982年3年平均值)相比,盐碱地面积由
64.6万亩,减至16.4万亩;易涝面积由64.3万亩,减至17.6万亩;盐荒地13.6万亩,
减至3.2万亩;水浇地由77.4万亩,扩大到118.1万亩,占耕地面积的92%;通电村由
472个增加到1132个,占项目区村总数的87%;林木覆盖率由6.2%提高到13.9%。粮
食亩产量由153公斤增至276.5公斤,粮食总产由1.96亿公斤增至3.66亿公斤;棉花亩
产由47.5公斤增至85公斤,总产由1800万公斤增至4350万公斤;农业总收入由1.52亿
元增至3.3亿元; 人均收入由168元增至595元。下半年,世界银行业务评议局派代表
团对这一项目进行全面检验评审,作出结论:“项目的成功是无可置疑的。”

(项目办)
〔农情信息工作〕山东省农情信息工作,从1952年就有专门的机构负责。特别是农业
发展到商品生产阶段,农业信息的作用越来越大,已成为领导决策程序中不可缺少的
重要环节。1986年省农业厅经省编委批准,新组建了调研室,为厅属处级单位,具体
负责调查研究、农业信息和综合材料等方面的工作,同时创办编印了《农业信息》。
1988年共编发《农业信息》 119期,其中省委、省府领导批示的有19期。省委、省府
办的《山东信息》、《今日信息》、《山东政务信息》及中办、国办信息刊物采用山
东《农业信息》文稿共52条,为领导决策和指导工作提供了重要资料。
在农业信息工作上,主要抓了以下几点:①抓动态,为指导生产服务。②抓预测,
为研究对策和具体措施服务。③抓经验,为制定新政策提供依据。④抓苗头,及时发
现和解决农业发展中的新问题。具体工作中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在时效性上抓住一个
“快”字 (快搜集、快整理、快传递、快反馈) ;在为生产服务上注重一个“超”字
(超前预测、科学预见);在反映内容上突出一个“新”字(新经验、新措施、新特点、
新苗头) ;在信息观点上强调一个“准”字(力求准确、实事求是);在文字加工上坚
持一个“精”字(观点精辟、言简意赅),使农业信息质量不断提高。目前,全省15个
市、地共有2500名专兼职的农业信息干部,基本形成上下连接紧密、反映灵敏、传递
信息及时的网络。11月份在全国农业信息工作会议上,有17名同志被评为全国农业信
息先进个人。

(王培泉 陈杰祥)
〔山东省人民政府召开会议表彰农业战线先进县乡村〕1988年3月1日,山东省人民政
府在济南南郊宾馆召开了表彰全省农业战线先进县乡村新闻发布会。姜春云、马忠臣
等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及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出席了大会。会上,马忠臣同志作了
讲话,并对在农业、林业、水利、水产、畜牧、乡镇企业和农机方面成绩显著,贡献
突出的152个县(市、区)、乡(镇)、村进行了表彰。

农业战线先进县乡村名单
一.先进县(市)21个
1.农业先进县(市)5个
平度县
滕县
诸城市
兖州县
陵县
2.林业先进县3个
五莲县
成武县
冠县
3.水利先进县(市)3个
龙口市
昌乐县
东明县
4.渔业先进县(市)3个
长岛县
荣成县
临沂市
5.畜牧先进县(市)1个
莱芜市
6.乡镇企业先进县5个
章丘县
崂山县
掖县
昌邑县
寿光县(多种经营)
7.农机先进县1个
安丘县
二.先进乡(镇)30个
1.农业先进乡(镇)8个
济南市历城区仲宫镇
桓台县唐山镇
招远县招城镇
泰安市郊区祝阳乡
惠民县李庄镇
莘县舍利寺乡
郯城县胜利乡
东明县胡庄乡
2.林业先进乡(镇)3个
牟平县龙泉乡
宁阳县葛石镇
莒县招贤镇
3.水利先进乡(镇)3个
莱西县马连庄乡
邹县城前镇
新泰市西周乡
4.渔业先进乡(镇)3个
枣庄市台儿庄区邳庄乡
蓬莱县大季家镇
寿光县羊角沟镇
5.畜牧先进乡(镇)3个
陵县丁庄乡
费县朱田乡
曹县侯集回族镇
6.乡镇企业先进乡(镇)8个
济南市天桥区北园镇
胶州市胶城镇
滕县城郊乡
广饶县大王镇
牟平县宁海镇
高密县高密镇
临沂市罗庄镇
定陶县陈集镇
7.农机先进乡(镇)2个
滕县东郭镇
掖县沙河镇
三.先进村101个
1.农业先进村29个
平阴县店子乡盛屯村
莱西县牛溪埠乡后庄扶村
淄博市临淄区朱台乡西单村
枣庄市峄城区曹庄乡曹庄村
利津县店子乡双高村
龙口市下丁家乡下丁家村
栖霞县桃村镇桃村
青州市何官乡南张楼村
临朐县杨善乡洼子村
鱼台县谷亭镇米滩村
金乡县司马乡周古堆村
汶上县苑庄乡前小秦村
肥城县边院镇柳林村
文登县泽头镇林村
邹平县孙镇乡冯家村
博兴县寨郝乡寨郝村
滨州市杜店镇姬家沟村
平原县寇坊乡寇坊村
武城县老城镇沙庄村
宁津县孟集乡方庄村
临清市大辛庄乡东周店村
聊城市许营乡民王屯村
阳谷县阳谷镇后吕村
莒南县坊前乡朱家洼子村
苍山县二庙乡赵楼村
临沭县东盘乡姚官庄村
菏泽市北城区刘庄村
巨野县大谢集镇王胡同村
鄄城县梁屯乡赵坊村
2.林业先进村10个
长清县城关镇西仓村
平度县何家店乡高戈庄村
淄博市博山区源泉镇西皮峪村
枣庄市山亭区冯卯乡寺沟村
东营市东营区六户镇李宅村
泗水县泗张乡入云山村
文登县张家产乡邹家床村
阳信县阳信镇梨园郭村
平原县王村店乡沙杨村
蒙阴县贾庄乡北贾庄村
3.水利先进村10个
章丘县旭升乡旭升村
淄博市淄川区杨寨乡赵瓦村
滕县姜屯镇黄庄村
广饶县福庄镇西家村
诸城市解留镇前九台村
乳山县育黎镇白石村
邹平县邹平镇东杨堤村
平原县林庄乡后谢村
高唐县梁村镇贾庄村
平邑县天宝山乡九间棚村
4.渔业先进村10个
长清县归德镇曹楼村
即墨县洼里乡周戈庄村
济宁市郊区唐门镇前王村
微山县留庄乡王口村
东平县老湖镇侯屯村
荣成县靖海镇靖海渔业公司(村)
沾化县富国镇大张村
东阿县关山乡牛屯村
日照市石臼办事处裴家村
梁山县馆驿乡王仲口村
5.畜牧先进村10个
济南市历城区十六里河镇大东村
胶南县大场镇马家滩村
淄博市张店区南定镇后南定村
枣庄市市中区西王庄乡南山村
垦利县下镇乡南义河村
掖县平里店镇淳于村
潍坊市寒亭区泊子乡走马岭村
曲阜市董庄乡管村
无棣县大杨乡顾什村
茌平县王老乡小杨屯村
6.乡镇企业先进村30个
济南市天桥区北园镇清河村
济南市历下区姚家镇马家村
即墨县即墨镇东关村
胶南县胶南镇李家石桥村
淄博市博山区蕉庄镇岜山村
淄博市周村区周村乡建国村
枣庄市薛城区夏庄乡东仓村
枣庄市市中区齐村镇后村
东营市东营区辛店镇辛店村
牟平县宁海镇新牟里村
牟平县宁海镇西关村
招远县招城镇后夼村
高密县高密镇南关村
潍坊市潍城区大虞乡大虞村
汶上县汶上镇柳杭村
邹县城关镇东关居民委员会
泰安市泰山区上高乡风台村
泰安市郊区山口镇新庄村
乳山县岸子镇崖子村
威海市环翠区蒿泊镇凤林村
邹平县位桥镇小田村
高青县常家乡常家村
临邑县临邑镇南关村
武城县滕庄乡阎庄村
临清市胡里庄镇东胡村
冠县斜店乡前社庄村
临沂市付庄镇西南村
沂源县东里镇东里东村
郓城县丁里长乡于北村
单县谢集乡陈桥村
7.农机先进村2个
高密县高密镇北大王村
嘉祥县大山头镇黄岗村

〔74项农牧科技成果获奖〕
1988年山东省取得农牧业科技成果194项, 获奖成果74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
奖2项,农业部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3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12项,省科学技术
进步奖43项,省农牧业技术改进奖14项。这些成果绝大多数已推广应用,促进了全省
农牧业生产的发展, 取得了显著的经济、 社会效益。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的
“棉花新品种鲁棉6号, 经过2年省区域试验比鲁棉1号增产11.66%-15.3%,亩产皮
棉91.12-102.22公斤,其品质好于鲁棉1号。从1984-1986年,全省累计推广面积1517
万亩, 增产皮棉1.05亿公斤, 经济效益达3.56亿元。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的
“提高长毛兔产量配套技术的研究”成果,截至1986年,全省共推广杂交免1050万只,
增加产值1.89亿元。农业部首次颁发的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山东省有12项成果
获奖,与四川省并列第一。

〔山东省丰收计划成效显著〕
1988年山东省实施各级农牧渔业丰收计划39项,实施面积达1413.6万亩,占农作
物播种面积的9%。 由于各级领导重视,农业、财政、农业银行、供销等部门通力合
作,经过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的努力,战胜了冻害、干旱等自然灾害,取得了可喜的经
济效益。 据统计,仅全国和省级20项丰收计划项目,就新增粮食16.6万吨、棉花3.5
万吨、 蔬菜6.8万吨、苹果2.2万吨、牛肉0.3万吨、鱼300吨,新增纯收益4.5亿元,
实现了大范围、大面积连片增产增收的目的。
各级政府把开展“丰收计划”活动作为发展农业生产,增强农业后劲的一项重要
措施来抓。除实施全国农牧渔业“丰收计划”外省、地(市)、县还从财政拿出1738万
元,建立了自己的“丰收计划”田。为了保证丰收计划顺利实施,省里建立了农牧渔
业“丰收计划”指导小组和丰收计划办公室,市(地)、县也普遍建立了相应的机构,
并制定了丰收计划管理及“丰收奖”奖励办法,使管理工作基本走上了正规化、制度
化。
通过“丰收计划”的实施,调动了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加速了科技成果
的推广应用。一是加强了农业、财政、农业银行、供销等部门的协作,使农业科学技
术与生产资料有机地结合起来。全省安排专项化肥36.6万吨、农用薄膜1966.4吨、农
药1.4万吨、柴油等1.3万吨,保证了“丰收计划”的实施。二是促进了农业科技“双
放”工作的开展。全省参加“丰收计划”实施工作的科技人员9120人,占全省农业科
技人员总数的1/3。 三是增加了对农业科技推广的投入。通过实施“丰收计划”,首
先改革了农业推广部门长期形式的依靠国家无偿拨款过日子的旧观念,实行了农业技
术推广与经营相结合,全年贷款达3421.5万元,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同时带动了黄淮
海区域开发等项目的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全省共拿出3500多万元用于小麦、蔬菜等
技术开发,加速了区域开发的步伐;还调动农民利用科学技术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广
大农民集资3971.1万元用于配合“丰收计划”的实施,是财政投资的12.1倍。四是加
速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在实施“丰收计划”中,广泛推广了农作物、红富士
苹果、中原肉牛等新品种和小麦精播高产、玉米指标化栽培、配方施肥、化学除草、
青贮氨化饲料、网箱养鱼、机械化耕作等新技术,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同时,通过报
刊、 广播、电视和培训等多种形式宣传、普及科学技术,全省组织技术培训达121.9
万人次, 印发各种技术资料308.6万份,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激发了广大农民学
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省农业厅科教处)
〔汶上县10万亩棉花“丰收计划”增产增收〕山东省汶上县1988年承担棉花“丰收计
划”10万亩。县政府为保证完成这一计划,采取了3条措施:(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
计划措施。县政府成立了由农经委、农业局、科委、供销社等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
加的“丰收计划”贡员会,下设生产情况、技术指导、物资供应等专业服务小组。在
“丰收计划”种植区采取“一保”,即保证按计划种足面积;“二增”,即增施磷肥、
钾肥,增打机井;“三统一”,即统一良种、统一规格、统一管理措施。(2) 鼓励科
技人员下乡蹲点, 实行技术承包。全县组织了96名科技人员下乡蹲点,其中农艺师9
人,助理农艺师15人。开展了集体、个人、集团、联合等多种形式的技术承包。 (3)
开展系列化配套服务。为帮助棉农解决生产上的困难,县里成立了以农艺师等科技人
员为主体的“丰收计划”咨询服务部;充分利用“丰收计划”贴息款、周转金,在银
行的支持下, 先后购进农药4.3吨, 化肥124吨,调剂良种22万公斤,印发技术资料
5000多份。同时,举办各种类型的技术培训班17期,培训骨干2546人次。在“丰收计
划” 种植区,每7-10户棉农配备1名技术员。经过广大群众的积极努力,全县实际完
成“丰收计划” 的面积11.63万亩,比计划播种面积扩大了16.3%;据专家验收,平
均亩产皮棉91.4公斤,比合同指标平均亩增14.04公斤,增产18.2%;比前3年平均亩
产70.33公斤,亩增21.07公斤;按现行价格每公斤4.4元计算,每亩增加收入92.7元,
全县棉花“丰收计划”共增加经济效益1075.4万元。

(王培泉 陈杰祥)
〔山东省农业厅与南澳洲农业部签订在农业领域合作的协议〕
山东省与南澳洲从1984年已开始了农业方面的合作与交流。为促进双方长期的友
好合作, 1988年5月,山东省在南澳洲举办经济贸易展览会期间,经过友好协商,于
1988年5月17日, 在南澳洲首府阿德累得市签订了“关于在农业领域合作的协议。双
方商定,在绵羊品种改良、果品蔬菜贮藏保鲜、草场改良、盐碱地改良、植物病虫害
防治,以及品种交换等方面,进行长期合作与交流。在经济方面,双方农业行政部门
为农业企业、厂家牵线搭桥,提供合作的机会。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专家交流,
互派进修人员,以及安排人员互访等。山东省农业厅外经处处长崔学廉,南澳洲农业
部副总长哈维博士,代表双方在协议上签字。山东省政府赴南澳友好访问团团长、副
省长马忠臣、南澳洲总站班侬先生出席了签字仪式。

(省农业厅外经处)
〔农业承包合同管理工作〕为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农民生产
积极性, 省政府于1988年1月,颁发了《山东省农业承包合同管理试行办法》。经过
一年的试行,取得了显著效果。全省已有104个县(市、区) ,建立了农村承包合同管
理委员会, 1969个乡镇建立了合同领导小组,6.4万个村建立了合同管理小组。共配
备合同管理专职人员1318人, 兼职人员4.2万人,招聘干部1253人。1988年全省农村
共签订各业承包合同1382.3万份, 占应签合同的79%;进行修改、完善的达527.3万
份;对口头合同进行补签的达1414.5万份。通过这项工作的开展,使农村合同纠纷明
显减少,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逯锦逢)
〔农业技术经济效益评价工作〕
为了引进农业发达国家的现代化管理手段,合理利用生产资源,提高农业生产经
济效益, 山东于1983年, 进行了农业技术经济效益评价工作。 经过5年的努力,到
1988年,全省已有112个县(市)、446个乡镇、690名专业技术干部、27568户农户,参
加了农业技术经济的试验、调查工作,共完成项目350个,推广应用281个。通过这项
活动的开展,使全省农业纯收入累计增加8.15亿元。其中,1988年完成和推广的43个
项目,增加农业纯收入3.09亿元。由于这项工作成效显著,1986年山东被评为全国农
业技术经济效益评价试点先进单位,受到农业部的表彰。1988年,农业技术经济效益
评价工作又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受到省政府的表彰。

(姚锡洪)
〔农村太阳能开发利用〕 山东省太阳能资源丰富,总辐射量在115-130千卡/厘米2
之间,年日照变化在2300-2900小时范围内,年日照百分率为50-65%。在农村太阳能
开发利用上,已从花卉、蔬菜温室,塑料大棚,地瓜、花生、棉花等作物育苗地膜覆
盖,发展到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太阳能电池等。目前,最成功的是太阳能热水器,
利用太阳能集热器,通过太阳能辐射,把水加热,可为家庭、集体单位提供清洁的低
温水(低于100℃) ,用于洗浴、炊事用热水等。由于造价低,节约能源,使用方便,
很受用户欢迎。1988年全省共推广太阳能热水器3.8万平方米,累计推广7.8万平方米。
全省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的已达10万多户,收到了显著效益。

(王东兴)
〔农牧系统首批职称评定工作结束〕按照中央和省职改领导小组的部署,山东省农牧
系统自1987年开始, 在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分期分批地进行了技术职称评定工作,
1988年底已全部结束。 全省共聘任高级农业技术职务888名、中级农业技术职务6502
人、初级农业技术职务12866人,分别占现有农业技术干部总数的4%、29.5%和58.3
%,高、中、初级农业技术职务之比为1:7:14。
通过这次职称评定工作,使全省绝大部分符合任职条件的技术人员,被聘任了相
应的技术职务。农业技术职务的结构比例逐步趋向合理,稳定了科技队伍,调动了广
大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省农业厅职改办)
〔农业三场实行目标管理制扭亏为盈〕山东省现有农业三场(农场、畜牧场、园艺场)
214个,固定职工11284人,土地面积31.7万亩。为改变部分三场长期亏损的局面,省
农业厅、 省财政厅把农业三场扭亏增盈作为一件大事来抓。1987年6个厅局联合下达
了“关于在农口生产性事业单位推行扭亏增盈目标管理责任制的通知”。1988年4月,
省农业厅、省财政厅召开了32个亏损场参加的现场会,由莱州畜牧场、蓬莱园艺场介
绍了经验,各单位落实了扭亏计划和发展多种经营的计划。各地通过试行招标、应聘、
考核、答辩等不同方式,进一步完善了生产责任制。为加快部分农业三场扭亏增盈的
步伐,省农业厅安排300万元,省财政厅安排363万元,作为扶持发展多种经营的周转
金,全省农业三场仅工副业收入7268万元,占总收入的50.7%,利润1151万元,占生
产利润的50.4%;粮食总产1460万公斤(良种776.5万公斤),皮棉191.9万公斤,棉种
157.5万公斤, 果品1927.7万公斤。亏损农业三场由1987年的77个减为55个,亏损面
由36.2%降为25.7%,亏损单位的亏损额由1987年的239万元降为119万元,减少50%。
全省农业三场的经济总收入14309万元, 比1987年增长41%;经营利润1881万元,比
1987年增长104%。

(谷运德)
〔全省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继续膨胀〕据省农村抽样调查队对126个乡镇、252个村
庄及2520个农户的调查推算, 1988年全省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30.5亿元,比1987
年增加13.56亿元,增长11.6%。主要特点是:(1)乡镇投资有所减少,村级和农户投
资大幅度增加。去年村级和农户投资分别达到37.59亿元和63.77亿元,比1987年增长
23.7%和14.4%。(2) 所投资金的大部分为自有资金。全部投资中,自有资金、贷款
和集资部分分别为60.4%、22.2%和8.3%。(3)非生产性投资比重继续增大,工业投
资仍然过热。年内非生产性投资和工业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分别由1987年的45.1%
和29.4%上升到52.8%和35.1%。

(省农村抽样调查队省府办公厅信息调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