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概况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3&rec=9&run=13

中共市委书记 于潮
副书记 邵桂芳 齐乃贵 孙嘉炼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于成凤
副主任 王灿德 李汉三 王鹤田 戴耀西 王华民 滕司宪 董建春 韩理 王荆玉
市长 邵桂芳
副市长 宋希焕 房忠昌 李惠信 张文玉 刘景云
市政协主席 远东
副主席 刘玉兰 姜日绍 王金源 钟华德 王文岳 杨明立 曾文戊 李在连 张平治
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高新亭
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李学义

1988年, 全市辖3区2市7县,总面积17302平方公里。总人口为829.3万,其中非
农业人口107.2万, 全市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79人, 城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
747人。
1988年, 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完成118.6亿元,按可比价格比
上年增长15.1%; 社会总产值完成257.2亿元,比上年增长23.3%;工农业总产值完
成170.55亿元,比上年增长24.5%;国民收入完成97.9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城
乡市场繁荣活跃,财政收支平衡,人民生活有所改善,全市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都有
了较大的发展。
1988年,全市各项改革进一步深化。企业以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各
项配套改革向深层次推进, 全市已有457家县属以上企业实行了承包责任制,占同类
企业总数的97.2%;241家县属以上集体企业已承包234家,占93%。引入竞争机制和
风险机制范围不断扩大, 全市试行股份制的企业已达644家,股金总额4.65亿元;实
行股份制暂不具备条件的企业, 有399家实行了风险抵押,抵押金额达4340万元、全
市初步实行优化劳动组合的企业253个, 占55.6%;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
企业320个,占70.3%。有110个企业实行“满负荷“工作法,76个企业设立厂内银行。
全市各类经济联合体已达到40多个, 参加联合的单位2800多家,其中,企业集团3 7
个。经济协作全面展开,同外省的联系不断加强,1988年与山西省阳泉市、河北省廊
坊地区建立了友好地市关系,设立了驻北京、上海、青岛等办事机构。市场体系进一
步发育, 生产资料、资金、劳务、人才、技术等市场日趋完善。一年来拆借资金3 8
亿元,签订技术交易合同1256份,交易额8000多万元。市政府公开招聘了86名外经外
贸干部和考聘了部门和驻外地办事机构副县级干部13名。农业、金融、住房、科技、
文教、卫生等方面的改革也都取得了新进展。
改革增强了企业活力,促进了企业素质的提高和管理工作的加强,工业生产保持
了速度、效益、后劲的同步增长。1988年全市有11个企业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91个
企业晋升为省级先进企业。技术进步步伐加快,全年完成技改投资3.78亿元,完成项
目272个,可新增产值7.48亿元,利税1.49亿元。
由于狠抓了技术进步和企业管理,深入开展“双增双节”运动,工业生产持续增
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33.37亿元,比上年增长31.4%。乡镇
及以上工业完成产值90.8亿元, 增长27%。全市重点考核的150项主要产品质量指标
比上年改善的有138项,稳定提高率92%,优质产品率为21%,年内有147种产品获省
以以上优质产品奖,其中4种产品获国家银质奖,36种产品获部优产品奖,107种产品
获省优产品奖。 全市先后研制开发新产品335种,其中有24种产品填补了国内或省内
空白。全市全民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为22824元,比上年增长8.9%;集体工业企业劳
动生产率为18683元,比上年增长28.2%;全市乡镇及以上地方工业实现利税10.34亿
元;比上年增长39.6%,县属以上地方工业实现销售收入71.3亿元,比上年增长42.9
%。全市重点考核的34项耗能指标,比上年同期降低的有28项,占82.4%。交通运输
能力进一步提高。
1988年完成货物周转量21.3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0.4%。公路旅客周转量12.4
亿人公里。 全年改建、新建、翻修沥青路面338公里,新建改建大中型桥29座。全市
邮电业务总量完成2292万元, 比上年增长23.8%,全市增开长话电路163条,电路数
量比上年增长27%;各县(市、区)全部进入省内电报自动转报系统,增装了自动来话
对端机,改变了全国自动网各地拨叫潍坊难的状况。
在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同时,不断调整投资结构,加强重点建设。全市
县以上基本建设,更新改造投资共完成13亿元,比上年增长32.2%,其中,非生产性
建设仅占11.5%,能源,原材料建设投资占55%以上。市里调度的潍坊纯碱厂、引黄
济青、煤气等9项重点工程,全面或超额完成了年度计划。
农村改革继续深化, 促进了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完成农业总产值37.18亿元,
比上年增长4.9%,在大旱之年,粮食总产达到432.1万吨,连续5年稳定增产;棉花、
花生、烤烟等经济作物获得较好收成,林牧副渔业全面发展,1988年末实有林地面积
359.8万亩, 比上年增长4.5%。全市生猪存栏182.93万头,比上年增长2.3%,生猪
出栏220.98万头,比上年增长2.5%;大牲畜年末存养53.21万头,增长14.1%;肉类
总产量21.99万吨, 增长14.8%,禽蛋产量达到10.41万吨,增长9.8%。全年投入农
田基本建设工日1.1亿个,完成土石1.84亿方,控制水土流失面积255平方公里,进一
步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1988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325.78万,比上年增长7.2%;
农用拖拉机62514台,增长12.7%;农用载重汽车5084辆,增长5.7%;排灌机械总动
力140.22万千瓦,增长8%;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23.3万吨,增长4.5%;农村用电
7.28亿千瓦小时,增长16.3%。
1988年潍坊市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山东半岛经济开发区。潍坊市抓住潍坊国际风筝
会、青岛小交会、北京新闻发布会、香港经贸展销洽谈会等几次大的涉外活动,拓宽
对外联系渠道,扩大了对外经贸合作的领域和范围。1988年共签订利用外资项目协议、
合同138项,计划总投资额10.45亿美元,协议外投资额5.66亿美元;批复立项项目96
个,总投资3.23亿美元,计划利用外资额1.58亿美元。兴办“三资”企业17家,总投
资4413万美元。 全年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值11.3亿元,比上年增长5.4%,居全省第
三位,是全国出口商品生产综合基地之一。全市共接待旅游、参观、探亲、访友以及
从事贸易、 文化交流活动的外宾、华侨和港、澳、台胞10200人次,比上年增长39.7
%。
1988年全市用于防治环境污染的总投资2694.4万元, 增加经济效益572.7万元,
提高了三废(废水、废气、废渣) 处理能力,年节水959万吨。城市建设完成投资8993
万元, 比上年增长16%,其中市区改建、扩建、新建普通和高级城市道路152万平方
米, 铺设排水管道38.7公里,新增日供水能力1.5万吨。竣工住宅面积42万平方米,
公共建筑面积9.2万平方米。城区9000户居民用上了管道煤气。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都取得了新成就,1988年全市通过各种形式
引进外地科技人员2600多人,放活本地科技人员8900多人。选聘科技副县长14人。聘
请国外专家18人。 全市取得重大科技成果216项,其中两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1项
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168项达到省市先进水平,41项成果获省级科技进步奖,16项获
全国星火计划成果展览奖,78项获申请专利权,已有20项授予专利权。全市适龄儿童
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在98%以上,盲聋哑和幼儿教育在全国特教会议上受到表
彰。 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在全省比赛中,连续4年荣获冠军。石莲县被评为全国扫盲
工作先进县。 在农村校舍改造全面完成的基础上,公办校舍改造逐步展开,已筹资
5400多万元, 竣工面积20多万平方米。1988年全市共举办优秀创作人员培训班31期,
举办书画、 摄影展览110次,在市以上发表文艺作品1800多件,其中有23件在全国获
奖, 15件在省获奖。1人在全省京剧大奖赛中获头等奖,吕剧《李二嫂后传》在全国
获二等奖。1988年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949个,医院病床14936张,比上年增长12.5
%, 全市计划免疫四苗接种率提前3年达到部颁标准。医学科研取得新成果23项,其
中7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3项属全国首创。在省以上体育比赛中,全市获金牌43枚,
银牌34枚, 铜牌46枚。其中在全国比赛中,获金牌6枚。1988年潍坊市成功地举办了
第五届国际风筝会和全国风筝邀请赛,潍坊市被荐举为“世界风筝都”。
1988年全市商业网点已达到9万多处, 集贸市场878处,实现商品零售总额52.44
亿元, 比上年增长29.7%。农副产品收购总值28.45亿元,比上年增长31%。城乡集
市贸品成交额14亿元,比上年增长46%。商业企业改革迈出了新步伐,全市商业系统
已有97.3%的企业实行了承包经营,并有39个企业进行了股份制试点,经济效益提高,
全市商业利润首次突破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61.6%。城乡人民收入增加,生活有所
提高, 1988年农民人均收入653元,比上年增长13.8%,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
长3.8%。 城镇人均生活费收入1186.7元,比上年增长21.9%,扣除物价上涨因素,
实际增长2.5%。 城乡居民储蓄大幅度增长,1988年末全市存款余额达31.6亿元,比
年初增长33.7%,人均存款由上年的292元提高到385元,增长31.8%,1988年全市国
内外业务保险收入6497万元,增长71%。
1988年物价上涨,特别是副食品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全年职工生活费用价格指数
上升18.9%,零售物价指数比上年上升19.6%。
积极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从1988年10月份开始,全市从有关部门抽调
了近5000人的检查队伍,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财税、物价、信贷、固定资产投资、控
制社会集团购买力、清理整顿公司等六个方面的大检查。检查与清理、整顿紧密结合,
全市停建了91个在建项目,压缩投资2.24亿元;查出偷漏税款3934万元,已补缴入库
3552万元; 物价检查查出违价金额1363万元,已收缴入库446万元;信贷规模基本得
到控制,现金管理进一步加强;清理公司中已发现有问题的515家,已处理378家,社
会集团购买力得到了初步控制,整个经济环境得到了一定改善。

(刘克已 孟庆云)

积极探索依法治市的新路子
按照中央“一手抓建设和改革,一手抓法制”的方针,潍坊市紧紧围绕保护、解
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主题,坚持依法治市,逐步构建新的经济社会运行机制。
依法加强对整个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
境。 一是抓了普法教育。近几年来,全市已有593万人参加了普法学习,占普法对象
的95%, 全市还有233万人转入学习与自己工作密切的专业法律法规。二是落实治安
责任制,并重点加强对违法青少年和“两劳”(劳改,劳教)人员的改造工作。到目前,
全市92%的单位建立了领导岗位责任制和安全责任制,80%以上的单位建立了治安防
范网络。全市共调整、充实调解人员2920名,初步形成了组、村、片、乡四级调解网
络, 共调解各类民间纠纷45983件,调解成功率达到93%。同时,帮教有轻微违法行
为的青少年,已有4002名帮教对象停止了违法活动,占总数的74%。全市12个县市区
政府都与市劳教所签订了对“两劳”人员的教育、改造、安置、帮教协议书,促其悔
过自新。三是依法追究因失误或失职而使国家和人民财产、利益遭受损失的领导者的
法律责任。近几年来,全市立查玩忽职守、渎职犯罪和重大责任事故81起,使严重官
僚主义和渎职犯罪受到了控制。四是集中组织进行了打击流窜盗窃、暴力抢劫、团伙
犯罪、流氓滋扰等7次专项斗争,共破获各类刑事案件3380起,捕获犯罪分子2667人,
缴获赃物价值207万余元, 起到了教育群众,震慑犯罪的作用,全市刑事案件发案率
连续5年低于全国、 全省水平。同时重点抓了对严重经济犯罪案件的查处,1987年以
来共立案查处经济犯罪案件548起,为国家和集体挽回经济损失450余万元。
强化行政法制建设和法律服务工作,为商品经济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
法律环境。 两年来,全市依照条例、规章查处违纪金额4330万余元;查出非法占地3
万余亩, 罚款138万元;查获、销毁伪劣假冒商品7800件,对1300多家违法经营户进
行了严肃处理。其次,依法制订了鼓励外商、华侨、港澳台胞来潍坊投资和开展“三
来一补”业务的优惠办法以及鼓励扩大出口创汇等一系列规定,同时,市及县市区政
府聘请了常年法律顾问,市法律顾问处还为80家涉外企业担任了常年法律顾问,帮助
企业挽回和避免经济损失617万元。 其三,依法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财税、物价、信
贷及集团控购,固定资产投资、清理整顿公司等六个方面的大检查。
依法加强市场建设和管理,为形成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首先对全市860乡处集贸市场和专业批发市场的经营范围、 收费标准、结算办法、价
格管理等依法做出明确规定,使各项经营活动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其次,广泛开
展遵纪守法、 合法经营活动。全市已有607家企业被评为“重合同、守信用”单位;
3459户个体经营者被评为“文明优质服务户”;30%的集市被评为“文明市场”,其
中有20处被国家和省命名为“文明市场”。
依法建设和管理城市,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确定了一批城市建设和
环境保护项目, 投资9000万元建设峡山水库引水工程, 缓解城区供水矛盾; 投资
2700多万元,对流经市区、污染较严重的白浪河分两期进行综合治理;投资230万元,
为受污染的35个村庄打井, 解决了群众吃水问题;投资4250万元,对市区235个主要
污染源进行综合治理, 新增日处理废水能力89000吨,既减轻了污染危害,还可年节
水2200万吨。 另外,还搞了7处无黑烟区和14处联片供热区建设、旧城改造、城区主
要道路改造等一大批项目,使城市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对1058个排污单位开征了排
污费; 对218个污染严重的单位作出了限期治理和关停的处理; 对新建项目达不到
“三同时”要求的不准投产。

(宋宗明 王有强)

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粮食生产连续五年稳步发展
1984年来,潍坊市牢固树立强化农业、狠抓粮食的指导思想,在政策、投入、科
技、开发等方面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使农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粮食生产战胜了少
有的旱、冻、风、雹、虫等多种自然灾害,连续5年稳步增长。1984年-1988年粮食总
产量分别是374.5万吨、 391.5万吨、425.5万吨、430万吨、432万吨,平均每年增产
14.4万吨。
靠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这方面着重抓了农业承包责任制的完善和提高,加
强了农村承包合同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 1988年全市219处乡镇全部建立了农业承包
管理机构,共帮助农民签订各种合同271.6万份,处理各种合同纠纷990起,避免经济
损失468.1万元; 制定了土地管理办法,对在承包土地中增加各项投入,使土地状况
明显改善的,除按季进行评比奖励外,土地承包期满或中途转让时,给予适当经济补
偿;对降低原有地力或恶化生产条件的,给予一定经济处罚;粗放经营或弃耕撂荒的,
交纳荒芜费; 情况严重的, 由集体收回承包地。到1988年全市粮田面积一直稳定在
75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5%。同时,保证“三挂钩”政策的落实,做到专油专用、
专肥专用、专款专用,减少环节,取信于民。市里连续多年对交售粮食过亿斤的县市
区, 分别奖给平价柴油800吨,化肥1000吨。这些政策对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起了很
大作用。
靠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坚持了“国家支持一点,地方财政拨一点、以工补农
补一点, 农民收入中出一点,劳动积累投一点”的办法。5年来,全市共向农业投入
37.4亿元,其中,乡村合作组织和农民投入35.9亿元,占总投入的96%,添置农业机
械总动力115万马力。
靠科技提高农业生产水平。重点抓了良种更换、配方施肥、有机旱作、立体种植、
玉米指标化栽培、小麦精播高产、病虫害防治、吨粮田开发、低产田开发等科技推广
和开发项目。 到目前,全市已建立小麦种子繁育村592个,建种子田33万亩,每年培
育良种10万多吨。 5年累计配方施肥955.3万亩、小麦精播254.6万亩、玉米指标化栽
培405.5万亩、 小麦低产田开发346.8万亩、吨粮田开发46.7万亩、桔杆还田667.2万
亩。
靠开发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按照“开发南北、提高中间”的战略,大搞了以开发
为重点的农业基本建设。 据统计,全市5年来,完成土石方7.8亿方,控制水土流失
983.6平方公里、 新打机井、大井4.4万眼,扩大和改善灌溉面积336.8万亩,新修防
潮坝210公里。

(张永田 徐洪吉)

潍城区
中共区委书记 邹立健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周百福
区长 梁吉人
区政协主席 王文长
1988年, 全区辖10个乡镇,7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368平方公里,耕地29.70万
亩,比1987年减少0.34万亩,人口51.50万,其中非农业人口27.80万。1988年,工农
业总产值9.07亿元, 比1987年增长32.3%,其中工业总产值8.1亿元,比1987年增长
34.8%; 农业总产值9631万元, 比1987年增长14.1%, 财政收入6148.6万元,比
1987年增长23.7%, 粮食总产10.42万吨,比1987年增长1.14万吨。职工人均年工资
1596元, 比1987年增长30%,农民人均纯收入745元,比1987年增长96元,增长14.8
%。城乡储蓄4.57亿元, 比1987年增长30.2%,人均存款898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5.37亿元,比1987年增长42.4%。出口商品收购总值4766万元,比1987年增长11.1%。

多渠道集资办学
潍城区原有公办中小学35处,在校学生3.12万人。经调查,城区校舍尚缺10万平
方米, 并有6万平方米校舍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鉴此,区委区府提出人民教育人民
办,人民学校人民建的办学方针,采取多渠道集资,加快校舍改造步伐。
1986年以来,潍城区先后筹集资金2233万元,新建、改建、扩建21处学校,总建
筑面积达7万平方米, 其中已交付使用的3万平方米,正在加紧施工的4万平方米,至
1988年底,累计完成4.25万平方米。办学条件的改善,使城区基础教育入学率、巩固
率、普及率达99.6%,毕业生合格率达96%,均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和要求。
潍城区在集资办学中,主要采取了三条措施,即:增加国家投资,动员社会集资,
捐资和联合集资办学。
1987、1988两年,在市、区两级财政、城建等部门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千
方百计筹措资金500万元,专项用于校舍改造。
为了动员社会集资、捐资办学潍城区制定了集资政策。规定:凡驻潍城区的国营、
集体、个体经营单位和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均按在职干部、职工人均100元,
凡未办学的大中型企业, 按在职干部、职工人均200元;凡外地迁入潍城的千人以上
的企事业单位,按在职人数人均1000元;城区内凡有收入的公民都应积极自愿捐资助
学。 同时规定,对捐资100元以上的单位和个人均按数额大小排列给予树碑留各和登
报表扬。 据统计,1987年以来,全区个体户和个人捐资达160多万元,企事业单位捐
资870多万元。
潍城区对地处城乡结合部的4处中学和6处小学均采取国家与农民联合集资办学形
式, 扩建、新建校合,解决学生就近上学问题。1987年以来,农民投资181万余元用
于校舍建设。 由于联合办学,农民低价收取征地费,只此一项就为国家节约资金170
多万元。

(杨寿山)

坊子区
中共区委书记 孟庆臣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牟振生
区长 贾乐起
区政协主席 李永祺
1988年, 全区辖9个乡镇,总面积361.7平方公里,耕地33.17万亩,比上年减少
0.13万亩, 人口23.72万,比上年增加0.35万人。1988年,工农业总产值3.42亿元,
其中,工业总产值2.71亿元,比1987年的1.90亿元增长42.2%;农业总产值7120万元,
比1987年的6822万元增长4.4%; 财政收入2013.5万元;职工平均工资1455元,农民
人均收入617元, 城乡储蓄余额8781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45亿元,出口商品收
购总值2170万元。

注重科技改造工业产品创优
坊子区是1984年组建的。 5年来,区委、区政府坚持改革、开放、努力发展工业
生产,到1988年已形成煤炭,纺织、建材、化工、电子、酿造、机械、陶瓷、服装、
医药、运输、食品加工等20多个行业、百余种产品的工业体系。在发展工业中,坊子
区重视企业内部的革新、挖潜和技术改造,千方百计,多种渠道筹集资金,逐年加大
科技投入。据统计,1984年以来,用于技术改造的投资平均每年递增54.5%。技术改
造措施的落实,促进了产品质量稳定提高,每年优质工业品完成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
值的80%以上, 居潍坊市之首。在150项科研技术改造项目中,有40项获科学技术进
步奖,其中国家级10项,省部级7项,市级4项,区级20项。
为发挥集团优势,保证产品质量,坊子区先后组建了随机工具、膨润土,铸造、
卫生洁具4个企业集团。建起了建材、皮革、工艺品等6个出口产品基地,增强了坊子
工业的活力。

(任光明 董兴周)

眉村纺织配件市场
眉村,自清朝就是近远有名的纺织之乡,家家都有制作纺织木机配件的传统手艺,
常有纺织厂家慕名而来,索取制作技术和产品。民国初年,眉村的纺织业发展迅速,
规模之大,波及潍县全境及邻近各县边界村落。有诗写道:“悠悠潍河水,岸畔杨柳
青。林深无啼鸟、盈耳机杼声。九千绣花女,十万织布机。眉村十里街,匹缕堆银台。”
近几年,随着纺织业的发展,纺织配件需求量增加,形成潜在市场。眉村瞅准时机,
抓住优势, 1984年集资15万元建起纺织配件市场,150多户上市经营,吸引了全国20
省市的客商,年经销额达700万元,成为我省最大的纺织配件市场。1988年,在潍(坊)
石(岛)公路近郊又新开辟一处纺织配件专业市场,进一步扩大了经营,稳定了供应,
这座完全由农民建造并经营的专业市场,逐渐形成了三大特色:一是品种全规格多。
从传统的旧式木机配件到现代的铁制件、皮制件、塑料件;从七八分钱的综线到几百
元的底座,一应俱全,品种达3000多个。二是经营方式灵活。不仅经营批发,零售业
务,同时开展邮购、赊销和送货上门服务。价格低廉。他们大多从生产厂家直接进货,
减少了中间环节, 一般比外地零售价低10%左右。薄利迎来了多销,198 8年销售额
逾850万元。

(任光明 董兴周)

寒亭区
中共区委书记 王光明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光明
区长 孙承志
区政协主席 杨学洪
1988年, 全区辖12个乡镇,总面积810平方公里,耕地56.6万亩,比1987年减少
0.86万亩。 人口33.94万,比1987年增加0.18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7.64‰。。财政
收入2144万元; 工业总产值4.0亿元,比1987年的2.83亿元增长41.5%;农业总产值
1.71亿元, 比1987年的1.60亿元增长6.8%;粮食总产20.1万吨,职工平均工资1480
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678元;年末城乡居民存款1.33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11亿
元,社会集团消费品零售额1919万元,出口商品收购总值4570万元。

对虾养殖工程
寒亭区地处渤海莱州湾南岸,海岸线长20公里。沿海滩涂面积13万亩,可做对虾
饵料的各种低质贝类达10余种,在不影响生态平衡的条件下,每年可采捕6000万公斤。
沿海气温适中,年平均气温在15℃(对虾生长的适宜温度) 以上的天数在165天以上,
是人工养殖对虾的良好场所。自1984年起,区委、区政府采取多种形式筹集资金,开
发养殖事业, 至1987年5月已建成防潮堤21公里,精养虾池2.15万亩。1987年10月,
国家计划委员会根据国务院的安排,批复了寒亭区新建出口基地养殖场的计划,并将
其列入国家农副产品出口基地建设项目。 1987年11月至1988年4月,区政府调集数万
名劳力,投工245万个,搬动土石方612.6万立方米,新建防潮坝7公里;扬水站6座,
总流量为30立方米/秒;进排水渠道8100米,进排水闸门266个;1000立方米水体育苗
室1处; 2200千瓦配电站1座,架设高压线路3000米;单池面积57亩的养虾池133个,
共计7581亩。 1988年放养对虾5000亩,平均亩产75公斤,总产375吨。毛对虾加工出
口率为55%,80%的成品虾供出口。全年出口对虾154吨,平均每吨换外汇8000美元,
共创汇123.2万美元, 上缴产品税和地方税45万元。对虾养殖基地的建成,促进了滩
涂开发的进程,带动了全区冷藏、饵料加工等事业的发展,为安排就业开拓了新的途
径。

(于兆岁)

昌邑县
中共县委书记 赵凤池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张占博
县长 董法进
县政协主席 王德仁
1988年,全县辖22个乡镇,总面积1814平方公里,耕地107.36万亩,比上年减少
0.64万亩, 人口65.87万,比上年增加0.43万人。1988年,财政收入6028.2万元,工
业总产值14.29亿元, 比1987年的11.01亿元增长29.8%,农业总产值3.21亿元,比
1987年的3.2亿元增长0.1%, 粮食总产37.77万吨。职工平均工资1653元,农民人均
纯收入700元, 城乡储蓄3.06亿元,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16亿元, 出口商品收购总
值1.36亿元。

农副产品出口创汇
1988年, 昌邑全县农副产品出口达30多种,分属粮油,食品、土产等6大类。出
口收购额为5955万元,创汇1588万美元,占全部出口收购额和创汇总值的53%。其中,
过千万元的产品有对虾和棉花两种。
在发展农副产品出口工作中,县委、县政府坚持一手抓生产,一手抓收购,始终
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大力发展生产上。
首先是抓好基地建设, 增强出口后劲,对虾出口基地建设。全县已建成虾池7.2
万亩,并初步形成了育苗,养殖,饵料加工、毛虾加工、冷藏、运输系列化对虾生产
体系。1988年全县对虾总产433万公斤,出口成品虾561吨,完成收购额2800万元,在
潍坊市列第二位;花生出口基地建设。一年中出口花生及其副产品1632吨,实现收购
额437.8万元。其中经过深加工的花生制品1251.3吨,收购额375.4万元;棉花出口基
地建设。1988年采取了鼓励发展棉花生产的政策,在严重干旱的情况下,全县棉花总
产达到1509.5万公斤。 其中出口皮棉800万公斤,实现收购额2400万元。出口棉花副
产品1548吨,实现收购额73.1万元。畜禽出口基地建设。1988年,粮食价格大幅度上
涨,县政府适时调整有关政策,采取得力措施,保护群众积极性,防止了养殖业滑坡
的现象发生。冻猪肉、活牛、肉食鸡、活兔等大宗畜产食品的出口收购仍取得了较好
成绩,共实现收购额131万元。
其次是抓农贸结合,促出口生产。为了切实搞好农副产品的出口创汇,县政府积
极在“农贸结合”上做文章,外贸部门在摆正生产与收购关系的基础上,从信息、技
术、资金、良种等各个方面,多渠道地为发展出口农副产品生产服务。积极与上级业
务部门联系,为各虾场解决预购定金300多万元,下拨肥水化肥100多吨。同时,还向
社会提供雏鸡50万只,饲料40多吨和价值10万元的药品,并专门设立了技术咨询服务
机构,千方百计为养殖单位和专业户排忧解难,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出口农副产品生产
的发展,保证了全县外贸出口额的稳定增长。

城镇交通道路建设
1988年,昌邑县用于城镇建设的投资736万元,县城新开通了6条主要街道,全长
16公里,铺筑柏油路面27万平方米,硬化人行道4万平方米,新打深井3眼,铺设供水
管道2.1公里,县城供水面积达到80%以上。铺设排水管道4130米。安装路灯250盏,
植树1.6万株。 在城镇建设的同时,注意把生产设施建设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1988
年,全县用于治理污染的投资达到104万元,一些严重的污染源得到比较有效的控制。
县里还拿出940万元, 专门用于交通道路建设,铺设柏油路面50公里,新修建大东环
路85公里,使县内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05公里,22处乡镇全部实现了晴雨通车。

(董云卿)

高密县
中共县委书记 王立福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立福(兼)
县长 王在辉
县政协主席 张凤玉
1988年,全县辖29个乡镇,总面积1605.55平方公里,耕地135.1万亩,比上年减
少300亩, 人口81.41万,比上年增加1.3万人。财政收入5518.3万元,工农业总产值
14.52亿元,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73亿元,出口商品收购总值7685万元。职工人均工
资154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4元。

建立多元化经济格局
高密县自然地理条件南北差异很大,受传统习惯影响,区域、行业间的商品经济
在分布范围和发展方向上各具特色。县委、县政府经过深思熟虑,按照不同区域经济
发展的要求,提出不同的发展目标、措施,从区域归并入手,以先进单位为依托,建
立了4个生产基地: 县城居于全县中心位置,胶济铁路横贯东西,交通便利,工业发
展有近百年历史,于此建成县内工商企业基地,并向周围辐射。几年来,该区乡镇村
办企业递增幅度均在30%以上,1988年总收入超过3.2亿元,加上县直工业,总计7亿
余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48%,从而促进了全县乡镇企业的发展。李家营镇一带,
人多地少,土壤贫瘠,工艺品生产很有发展前途。镇工艺品厂实行外引内联,与省工
艺品进出口总公司,香港裕顺实业有限公司联合投资200万元,兴建工艺品生产专厂,
生产草贴、绢花等工艺品,畅销国际市场。以此为中心建立工艺品生产基地后,该区
传统工艺品生产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生产迅速向全镇各村及邻镇(乡)扩散,厂内职工
增至900多人,镇内有28个村设加工点,从业2500人,邻镇(乡) 有33个加工点,1600
多人, 扩大了出口创汇来源, 增加了群众收入。 1988年工艺品厂产值460万元,比
1986年翻了三番,成为全省最大的工艺品生产出口基地之一。地处胶河沿岸的夏庄镇,
河崖乡,向有良好的蔬菜种植传统,蔬菜优质高产。以夏庄、河崖乡为中心,联合姚
哥庄、柏城镇在胶河沿岸地带建成蔬菜生产基地,使该地商品菜种植规模逐步扩大,
并朝着多品种、高档次、新鲜、精细、加工出口方向发展,不仅满足了城镇居民供应,
还提高了土地经济效益。高密镇南部,护城河、周阳、紫沟、注沟等乡镇多岭地,土
壤适宜果品生产,高密镇赵戈庄宋泽明种植葡萄一举成名,两年内成为万元户,村民
群起效仿,几年内,该镇西南片葡萄发展到4000亩。1988年,赵戈庄人均种植葡萄一
亩,收入千元以上。以这些乡镇为重点,建成果品生产基地,形成了果品种植,加工
配套生产,使广大土地资源得到科学合理开发。
其次,以重点行业为主,以名优新产品为龙头,建立集团经济;以全省爱拔益佳
祖代良种肉鸡繁殖基地北大王庄为龙头,组成养鸡集团,1988年,出口肉鸡1000余吨,
创汇170万美元,全县形成种、养、加工一条龙。以县服装厂、南关村服装厂为龙头,
联合23家服装加工单位,组成服装生产集团,解决了服装行业各厂家生产不稳定状态,
使小厂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出现飞跃,1988年出口服装218.7万件,比1987年增长了3
倍。 以县锻压机床厂为龙头,联合县内5家机械生产厂,组成锻压机械生产集团,生
产能力大幅度提高,产品覆盖面扩大,打入国际市场的品种增多。以高密镇纺织厂为
龙头, 联合8家纺织单位,组成纺织生产集团,通过相互协调、促进,生产效率迅速
提高, 企业弹性增强, 以组建前的8月份和建成后的10月份为例, 纺织厂提高产值
30.8%, 毛巾厂提高产值90%,捻线厂产值翻了一番多,其余6家的产值亦有明显提
高。
县委,县政府通过行政手段,采取多种形式,宣传、介绍先进单位的经验,表彰
了一大批先进单位的带头人, 使许多企业家崭露头角, 逐渐形成多元化经济网络的
“网结”,还通过制定有关政策,设立组织协调机构 (各集团均于龙头单位设联合公
司) ,进行分类指导、协调集团内部的关系,促进和推动集团内部劳力、资金、技术
的合理流动,使各集团保持了较强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高密县多元化经济格局的建成,使全县经济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1988年,全县
工农业总产值比1987年增长24.9%。

(栾世杰)

诸城市
中共市委书记 陈延明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崔功甫
市长 黄存福
市政协主席(缺)
1988年, 全市仍辖35个乡镇,总面积2182.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2万亩,总人
口99.99万,比上年增加0.8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61万人,比上年增加2.61万人,
人口自然增长率8.97‰。 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8.49亿元,比上年增长21.8%,其中工
业总产值13.19亿元, 比上年增长29.0%,农业总产值5.3亿元,比上年增长6.9%;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65亿元,比上年增长27.9%;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额2.11亿元,
比上年增长5.0%。全年农民人均收入688元,职工人均工资1691元,扣除物价上涨因
素,分别比上年降低2.0%,增长6.8%;城乡居民年末储蓄余额2.84亿元,比上年增
长35.4%。

完善农业发展机制深化农村改革
近几年来,诸城市坚持把农业作为全市经济的基础产业,努力深化改革,完善农
业发展机制,调整和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实现农村各业良性循环,增强了农业生机和
活力, 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1988年, 全市农业总产值达5.3亿元,是
1978年的3倍;农业总收入12.3亿元,比上年增长24.4%。
诸城市面对近年来粮食生产经济利益降低的实际情况,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出发,完善农业经济的良性循环机制,首先以发展畜牧业为突破口,抓住粮草剩余和
畜产品市场容量逐年增长的良好机遇,大力发展畜牧业,实现粮食增值。1984年以来,
全市用于畜牧业的贷款额达6373万元,占农贷总额的22.7%,供应畜牧业基础设施建
设的物资总值达4000多万元,经营上让利给农民1994万元。建起了16个良种繁育场和
484个繁育点, 使80%的畜禽实现良种化。建立并发展了38处饲料加工厂,配合饲料
普及率达40%以上。健全了三级技术推广和疫病防治服务网络,扩大了肉类加工和冷
储能力。1988年,肉蛋奶总产量达6.58万吨;比1984年增加2.55万吨;进入国际市场
的肉食品达9000吨;畜产品外贸交货值5745万元,占外贸出口交货总值的36%;畜牧
业收入2.57亿元, 比上年增长33.8%;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由1978年的2.9%
上升到21%。在发展畜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在统一规划、合理布
局的基础上, 集中资金2亿多元, 逐步建起了8大加工系列, 1000多个加工厂点。
1988年, 农副产品加工产值达9.1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67%。畜牧业和农副产品加
工业的发展,提高了农业的综合效益,保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1988年同1978年相比,
在粮田减少24.6万亩的情况下,粮食总产却增加30万吨。
根据农村分户经营和国家近年来对农业投入有所减少的新情况,经过积极探索,
逐步形成了多元化农业投入新机制。通过“争取国家多投入一点,地方财政拿一点,
经济部门扶持一点,乡村企业补一点,农民自己集一点”等五条渠道,构成新的投资
主体。1988年,全市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农业开发、农业商品基地和基础设施以及科
技等方面的投资达1.05亿元,其中部门、乡镇集体投入和群众劳动积累折款1.01亿元,
占投资总数的96.5%,两年来,仅用于水利建设的资金达3000万元,投工2700万个,
完成工程量3730万方; 经济部门扶持建立400多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总投资2.55亿
元;围绕农业投入建立健全了劳动积累、土地评比奖惩、农业资源保护等制度。近两
年扩大和改善水浇面积31.5万亩, 旱涝保收田达到107万亩,新增农业动力机械2.61
万千瓦, 土壤有机质含量由1978年的0.78%上升到1%以上,原有农田水利工程完好
率保持在90%以上,石砌防渗渠达到1000多公里,增强了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诸城市还注意搞好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的服务工作。通过健全服务网络,
农业生产上实行统一耕种、统一浇灌、统一调剂良种,统一生产资料供应、统一重大
生产技术措施下的分户经营,搞好对商品生产全过程的服务,实行产供销一体化等有
效措施,为农民发展商品生产创造了条件。同时,各级领导机关改善宏观调控机制,
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逐步由微观管理为主转变为以宏观管理为主,由直接控制为主
转变为以间接控制为主,由行政手段为主转变为以行政,经济、法律手段为主,创造
了农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邹金祥)

五莲县
中共县委书记 李明启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贺炳忠
县长 孙长华
县政协主席 王聚先
1988年,全县辖6镇16乡,总面积1442.7平方公里,总人口49.06万,比上年增加
0.2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40人。全县工农业总产值7.08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
4.74亿元,比上年增加29.7%;财政收入2415.7万元,财政支出3129.4万元;农民人
均收入616元;城乡人均存款357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43亿元;出口商品收购总值
5427万元。

计划生育工作有成效
五莲县的计划生育工作始自1963年。最初,只在少数人中实行,1971年推向全社
会,1978年后形成高潮。最近几年,尤其是1988年,改变了过去那种靠突击、靠小分
队、靠处罚的“三靠式”工作方法,把功夫用在经常性工作上,围绕强化基层,强固
基础,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将计生工作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使之经常
化、 制度化、规范化;组织了700多人的宣传队伍,结合五莲山区耕地少,经济基础
差的实际,多方面算帐对比,增强人们的人均意识,提高对计划生育必要性的认识,
宣传覆盖面积96%;县乡村层层签订“人口目标责任书”,尤其是充分发挥村两委会
的作用; 投资170万元,在所有乡镇及95%以上的村建起了计生服务站、室,专司宣
传和进行技术、药县服务;招聘了250名计生专职人员,充实各乡镇工作片和服务站,
并在农村组织起了1500人的管理队伍,协助村两委和服务站、室工作;对基层计生工
作人员关心、 保护、支持,待遇从优,使其责任心和工作热情长盛不衰;510个村建
立了党员联系户制度, 1.32万名党员与5.12万家农户建立了联系, 及时了解情况;
542个村建起了计划生育协会,会员达4948人;8.5万名育龄妇女,按照居住区域,组
成了1004个育龄妇女小组,由组长组织定期活动,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由此,
全县计划生育工作领导成线, 组织成网,根基牢固,成效大见。1988年,晚婚率达
80%以上; 2.25万对育龄夫妇领取了独生子女证;有11个乡镇和580个村无计划外生
育; 计划生育率注96.4%;150对育龄夫妇主动退掉了生育二胎指标;人口自然增长
率7.1‰; 比市分配数降低2.4‰,在山东省1988年计划生育先进表彰大会上,被省
政府命名为计划生育模范单位。

(厉保津)

安丘县
中共县委书记 王玉芬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赵星增
县长 刘德仕
县政协主席 吴永富
1988年,全县辖32个乡镇,总面积2010平方公里,人口103.61万,人口自然增长
率为10.61‰。工业总产值11.54亿元,比上年增长34.2%,农业总产值5.51亿元,比
上年增长2.0%, 粮食总产65万吨,比上年增产1.75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财政收
入7039万元,比上年增长26.8%。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32亿元,增长27.6%;农副产
品收购总值3.82亿元, 增长15.1%;出口商品总值1.19亿元,增长6.6%。职工平均
工资1609元, 增长26.6%,农民人均收入654元,增加87元;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
余额达2.83亿元,增长31.2%。
粮食连续七年增产
1982年以来,安丘县连续7年获得粮食大丰收,平均每年增产3.4万吨。1988年,
战胜旱、冻、雹、风、虫等多种自然灾害,粮食总产达到65万吨,人均占有650公斤。
安丘县实现粮食连年增产,主要采取了三项措施,即完善政策,注重科学,增加
投入。
完善政策。县委,县政府在稳定粮田面积的前提下,大力宣传国家有关经济法规,
制定了延长土地承包期、农业承包合同管理、土地承包责任制、农村定项限额提留等
一系列鼓励发展粮食生产的地方性规章制度,整顿了土地承包工作,并逐步建立健全
了土地承包合同的定期回访制度。 在1982年至1988年的7年中,共指导签订土地承包
合同23万份, 帮助完善合同6万多份,对合同回访1.2万份,调解处理合同纠纷130 0
多起,避免由此引起的经济损失45万元。同时还认真开展农村财务审计。全县配备了
130多名专职审计员, 开展定期定项、定期全面和重点、专项审计,基本上解决了财
务管理混乱问题。通过审计,压缩非生产性和不合理开支500多万元。
注重科学。县、委、县政府坚持把技术集约作为搞好粮食生产的“制氧造血”工
程来抓,在抓好科技培训的同时,积极搞好良种、科学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立
体种植等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工作。县和乡镇分别建立了良种繁育和示范基地,先后
引进新品种350个, 推广种植180个;全县已建立病虫测报站35个,测报点300处,保
证了病虫害预报和防治的及时性与准确性,有效地控制了病虫害;全县立体种植面积
已达总耕地面积的96.3%, 复种指数为154%,相当于比单作倒茬复种多种粮食78万
亩。
增加投入。首先是多渠道筹集建农资金。县、乡镇财政除每年从耕地占用税中提
取40%的资金返还农业外,还从地方财政中安排6.7%的资金补农;对乡镇企业职工,
每年按人均30元提取返农金,并从乡镇企业税前利润中提取一定的比例补农;从村级
集体提留和工副业收入中,提取30%的资金建农;同时,引导农民积极进行个人投入。
7年间,全县累计用于农业的资金1.083亿元,较好地解决了资金短缺的问题。其次是
多方面制定强农政策和多层次增加劳动积累。县政府规定,每个农村劳动力年义务投
工15至20个,主要用于挖水找水、治山整地、开发“五荒”。对于不能出工的或邻村
之间出工、受益不等的,则实行义务工商品化或以工换工,逐年找平的办法。同时,
还制定政策, 调动农民增加投入的积极性。 从1982年至1988年,全县农业累计投工
7700多万个,动用土沙石7100万立方米,开发“五荒”12.6万亩,治山整地20万亩,
新建提水站124座,打农用井3.84万眼,修防渗渠道60.38万米,扩大和改善水浇面积
38万亩。

(辛星华 张乐圣)

临朐县
中共县委书记 张广恂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张彦士
县长 迟昭厚
县政协主席 王光庭
1988年,全县辖28个乡镇,总面积1835平方公里,耕地78万亩,人口82.94万人。
工农业总产值达到9.7亿元,比上年增长21.9%;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3.0亿元,增
长27.9%; 财政收入达到3596万元, 增长21.8%; 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51元,比
1987年增加102元。

依靠科学做好扶贫工作
临朐县是国务院确定的沂蒙山区贫困县之一。 1983年底,全县农民人均收入只
有198元。 1988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达到551元,人均收入200元以上的户占全县总
户数的98%以上,提前3年越过了国务院规定的“全县人均收入200元以上的户占90%
的温饱线。
1984年以来,临朐县委,县政府从本县实际出发,经过反复论证,提出了“一抓
林果二抓牧,抓好油烟好起步,办好工业增收入,搞好流通拓富路”的战略方针。县、
乡、村层层制定了总体规划和实施计划,把全县的扶贫和经济开发纳入有计划靠科学
的轨道。几年来,他们加强教育,深化改革,制定和落实各项政策,调动了群众生产
的积极性。 林果业。 全县累计投工4500万个, 平均每个劳力投工136个,累计投资
8950万元。 共治理荒山、 滩、沟、坡35万亩,造经济林25万亩,植果树950万株。
1988年,果品产量达到2504万公斤。林果业的综合开发,系列化开发都有了新的进展。
全县的果品已由出售初级产品为主,逐步向储藏、加工增值、出售中间产品和最终产
品转变。畜牧业。发挥山多草多优势,实行牛、羊、兔、鹅、鸭、鸡、猪、蜂、鱼、
蚕十业并举。1988年全县畜牧业总收入达到1.36亿元,比上年增长66.6%,全县食草
畜禽比例由1983年的23%提高到44.6%。矿产建材业。1988年,全县矿产业完成产值
1062万元,建材业完成产值9703万元。水泥、石材生产都已形成一定规模。他们还发
挥劳力资源优势,狠抓了抽纱草编、养奶山羊、养兔、地毯加工、矿产、建筑劳务输
出等“六条龙”生产,同时,发挥传统优势,狠抓了黄烟生产。1988年,全县养羊养
兔重点户发展到1.6万户。仅1.4万名从事劳务输出的农民,年收入就在3000万元左右。
1988年,全县产烤烟3424万公斤,总收入1.18亿元。在抓政策落实,抓山区开发的同
时,临朐县还狠抓了科技扶贫工作。针对贫困农民缺乏生产知识和技术的问题,广泛
进行了科技培训,县、乡镇及60%的行政村,分别建立了培训中心、科普学校、农民
技术夜校。成立农民专业技术研究会73个、发展会员2100多名;发展农业科技带头户
3025个。用不同形式对20%的农民进行了培训,提高了脱贫致富能力。目前,全县已
办起各类扶贫经济实体504个,安排1.1万个贫困户劳力进厂务工,取得了扶持一个点,
安排一批劳力, 带动一大片脱贫的效果。从1986年以来,县直110个单位包了11 0个
贫困村,经过两年多努力,绝大部分已经脱贫。

(张维明)

青州市
中共市委书记 隋华堂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刘兆坤
市长 王治华
市政协主席 孟宪欣
1988年, 青州市辖36个乡镇, 总面积1569平方公里, 耕地96.71万亩。 人口
83.41万人。财政收入8259万元,工业总产值15.13亿元,农业总产值3.11亿元,粮食
总产40.6万吨,职工平均生活费收入108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34元。

建立新的投资机制增加农业资金投入
近几年来,青州市为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多种渠道增加农业投入,采取了一些
措施。地方财政在计划安排上向农业倾斜。财政部门压缩工业非生产性开支和其他非
急需性事业开支, 积极增加对农业的投资。 1988年市财政支援农业支出比上年增长
61.7%;农业银行调整信贷结构支持农业发展。农业银行和信用社,把支持发展农业
生产特别是粮棉油生产, 作为农村信贷工作的重点,1988年累计发放贷款15750万元,
比上年增长14%,农贷规模达到73.2万元,比上年底增加1270万元,增长21%,投放
收购农副产品专项贷款16150万元。同时,累计投放农业资源开发贷款260万元,发展
畜牧基地专项贷款413万元; 建立农业发展专项基金制度。1987年建立了农业发展专
项基金,用于农业基本建设、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应用和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今年纳
入发展基金的资金总额达800万元; 兴办农村合作基金会。1987年开始兴办农村合作
基金会,基金会资金主要用于周转快、 收益高的农业开发项目, 以及种植业、养殖
业生产。1987年以来,有29处乡镇建立了农村合作基金会,到1988年底,共筹集资金
1000万元, 累计投放1300万元; 加强支农周转资金的使用管理。对1987年以来投放
的407万元周转金, 重点扶持了一批开发性、示范性的种植业、畜牧业和农村加工业
等生产项目。对于上级下达的水利建设、 黄淮海开发等289.9万元无偿投资,有所侧
重地用于农田水利工程、土地整治、技术培训等社会效益大的项目。坚持以工补农,
以工建农。每年从乡镇企业利润中拿出一定比例投向农业,1988年乡镇企业通过各种
形式为农业提供资金900多万元,其中用于水利建设的资金达274万元。建立劳动积累
制度。市政府于1987年制定了劳动积累工使用管理办法,规定平原地区劳动力用于农
业基本建设的投工平均不少于30个,山区乡镇每个劳动力不少于50个。并推行义务工
商品化的办法,以资代劳。1988年,全市农业基本建设总投工达到1370万个,相当于
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引导农民增加对土地的投资。在稳定和完善各项农村政策的同
时,采取资金诱导的办法,对农民进行的较大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市里投一部
分扶持资金, 村户筹集相应的配套资金。 1988年农民用于农林牧渔各业的投资总额
达1.3亿元,其中用于打井等水利建设的资金1440万元。

(张景孔 王效友)

寿光县
中共县委书记 王伯祥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张本城
县长 姜洪佩
县政协主席 王明新
1988年, 全县辖10镇,24乡,总面积2200平方公里,耕地148万亩,人口96万。
工农业总产值16.87亿元, 比1987年增长30.9%。 其中工业总产值11.73亿元, 比
1987年增长46%; 农业总产值5.14亿元,比1987年增长5.8%。粮食总产量57万吨,
比1987年增长4.9%。 财政收入1.19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43亿元。外贸出口收
购总值1.04亿元。 职工平均收入1841元, 农民人均所得747元,分别比1987年增长
39.9%和13.8%。城乡储蓄余额3.84亿元,较年初增加0.89亿元。

村镇企业抓管理增效益
寿光县村镇企业,主要有机械、建材、食品、化工、纺织、缝纫、工艺美术、文
具、皮革及交通运输、商业、建筑等37个行业,2803处厂家,570多个主要产品系列。
1988年从6个方面加强了企业管理:(1)推行满负荷工作法。从原料入库到产品出厂都
制定了详细、 合理的消耗定额及相应的奖惩办法,使百元产值耗能比上年降低5%,
利税率增长2%。 通过实行工时定额、工作时间满负荷,压缩富余管理人员,充实生
产第一线,劳动生产率比上年同期提高10%以上。由于狠抓产品质量负荷,把经济利
益直接与产品质量挂钩, 全县674种主要产品,经监督部门检查,合格率达77.5%,
比上年提高4.7%。(2)层层制定企业升级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从严、从细、从全逐
个考评企业。 乡办企业有1处晋升为省级先进企业,10处晋升为市级先进企业,22处
晋升为县级先进企业,83处村办企业达到县级管理水平。(3) 组织人才培训。各级培
训网点为乡镇企业培训人才达1.43万人次, 其中县培训中心培训学员480人,参加省
乡镇企业中专函授的278人,有1273人取得了工程技术、会计、统计等专业技术职称。
由外地引进技术人材397人,壮大了乡镇企业技术力量。(4)采用现代化管理手段,注
重技术进步。全县28家村镇企业建立了标准化体系,其中19家经市标准局验收合格发
证。38家企业完善了计量工作,45家推行了全面质量管理,22家获得了县以上成果奖。
台头镇造纸厂的油毡原纸创部优产品,田柳村砖厂的红砖被评为省优质产品。全县推
广应用新技术64种, 开发新产品11项。有25种产品进入国际市场,6项填补了省以上
空白。(5) 统一制定印发安全生产法规和安全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做到了与经济效
益挂钩考核。县乡镇企业局联合公安消防、生产安全办公室等部门先后8次对145处乡
镇企业的1015个部门进行检查,查出隐患435个,避免了重大生产事故的发生。(6)成
立了由县委、县政府负责同志与县经委、计委、建委、人事、税务、工商管理土地管
理、 电力、物资、银行等部门组成的乡镇企业协调小组,对新上和技改项目进行了3
次现场办公,及时解决了乡镇企业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为保证乡镇企业统计资料的
准确性、可靠性,乡镇间开展了自查、互查,针对查出的问题,进行妥善处理。
管理水平的普遍提高,带来了经济效益的大幅度增长。1988年村镇企业共完成产
值7.7亿元,实现利税2700万元,分别比1987年增长66%和81%。

(李绪曾)

昌乐县
中共县委书记 李光信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张克泰
县长 王继东
县政协主席 郝雨东
1988年, 全县辖22个乡镇,53.28万人。总面积103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7.9万
亩。 1988年, 工农业总产值完成8.06亿元, 比上年增长25.7%,其中工业总产值
5.55亿元, 比上年增长38.2%,农业总产值2.51亿元,比上年增长4.8%。粮食总产
31万吨,比上年增长6.6%,亩产达到570公斤。财政收入3184.7万元,增长26.1%。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24亿元, 比上年增长22%。农民人均收入668元,增长15.5%,
职工平均工资收入1582元,增长31.5%。城乡居民储蓄1.74亿元,增长30.2%。

政务公开为政清廉
1988年,昌乐县实行政务公开,促进党政廉政建设,收到了比较明显的效果,中
共山东省委于1989年元月9日至10日在昌乐县召开了“坚持党的宗旨, 廉洁从政”现
场会议,总结推广了昌乐廉洁从政的经验。
一、增强了党政机关干部的宗旨观念,促进了廉政、勤政。实行政务公开,把党
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工作置于纵横交错的制约和监督之下,使弄权渎职者无可乘之机,
增强了党员干部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廉洁、务实、高效初成风气。县直机关干部到农
村出发坚持一菜一汤, 不喝酒,不陪餐,并按规定交款算帐。1988年县里招聘的2 9
名乡镇财税合同制干部和招收的923名合同制工人全部合格。 税务系统1988年7月~9
月就有9名干部12次拒贿, 总额1628元。县电业局用电科副科长,在查处一起窃电金
额达2.7万元的案件中,拒收当事人送的900元现金。崔家庄乡开展廉政工作后,乡直
属部门和村干部办事不受礼, 也不送礼了,非生产性开支大大下降。1988年4~12月
份,全乡非生产性开支比上一年同期减少9.6万元,相当于全乡村支部书记、村主任、
村文书三职干部两年半的工资。政务公开和廉政教育使党员干部和公务人员进一步增
强了事业心和责任感,工作作风显著转变,效率明显提高。1988年10月,城北供电站
发生事故,电业局立即采取措施,连夜抢修,当晚恢复供电,避免经济损失9万余元。
农机公司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1988年秋种前修复各种农用机械5100多台。
二、 有效地解决了一些农民群众意见大, 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过去,农民对
“三挂钩”物资不兑现、农副产品收购“打白条”以及乱收费,乱摊派和村干部贪吃
贪占等问题反映比较强烈。实行政务公开后,这些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全年应奖售给
农民的2275吨化肥和525吨柴油, 已按时按量兑现到农民手里。7000多万元的黄烟收
购款和5万担皮棉收购款也全部兑现。农电价格由原来的最高每度0.9元,下降到了最
高每度0.3元。 同时各部门对群众提出的问题及时查处。1988年,县农机公司在接到
群众关于秋种前供应柴油不合格的反映后,立即会同石油公司深入到村户,查明了原
因,并重新补发了柴油。县粮食局接到群众反映上半年部分花生饼没有返还的来信后,
立即进行了处理,共返还花生饼10万多公斤。政策兑现,取信于民,农民气顺了,满
意了。
三、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提高了党和政府的威信。政务公开,把事办到了明
处,消除了群众的误解和疑虑,取得了理解和支持。如计划生育、提留,过去是农村
干部的两大愁,现在也比以前好做多了。往年,有的乡镇提留需用一个冬天,1988年
全县只用1个月的时间就收齐了。全县计划生育率达到98%,比1987年提高5.7%,出
生率由1987年的23‰下降到14‰,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6‰下降到8‰。
四、整顿了经济秩序,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实行政务公开,使广大群众有效
地参与了对行政工作和流通部门的监督,促进了各项政策、法规的落实,经济秩序趋
向稳定。1988年全县共查处了24起假冒伪劣商品案件,查处违价单位20个,查处漏欠
各种税款21万元。下半年,县生产资料、石油公司、农机公司没收到一张领导干部批
的条子,县信访办公室也没收到一封关于基层截留化肥、柴油的信件。由于生产资料
供应及时,在严重干旱的情况下,农民抢墒造墒播种,按时完成了48万亩的小麦播种
任务,比原计划多播了3万亩,为小麦丰收打下了较好的基础。政务公开,为政廉洁,
调动了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繁荣。1988年,全县工农业生产创历史最高
水平,是经济发展最快,效益最好的一年。

水利建设成绩突出
昌乐县地处山东半岛内陆,缺水是农业稳步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改革10年来,
全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共投入资金7646万元, 平均每个劳力投工300个, 完成土石
478方。 共打机井、大口井7309眼,修水库,塘坝526座,扬水站335处,地上蓄水能
力达2.3亿方, 地下水开采量达到7000多万方,共新打机井919眼,大口井、梅花井
1590眼, 新建扬水站49处,新修渠道100.9公里。高崖水库北干南水北调工程,经过
12年的艰苦奋战, 完成62公里渠道建筑工程,12月份首次向县城供水300万方,扩大
灌溉面积7.5万亩。 十年兴修水利,初步形成了井塘遍地库成串,渠道纵横联成网,
地上水、地下水结合的水利灌溉网,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5.2万亩,占总面积的49.5%,
人均占有近一亩水浇田,为57个村,2.79万人解决了严重缺水的困难。1988年10月,
昌乐县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授予“水利系统综合经营先进单位”称号;红河镇水
利水保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授予“全国先进乡镇水利水保站”称号。县水利局
及水利系统12个单位也分别受到县委、县政府奖励。

(赵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