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工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3&rec=87&run=13

〔纺织工业概况〕1988年是山东纺织工业历史上发展最好的一年,全省纺织职工以四
化为己任,与改革共命运,积极地投身于改革和建设的洪流之中,取得了显著成绩。
全行业共有企业621个, 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293个,集体所有制企业326个,分
别比上年增加7%和38%,中外合营企业1个,共有职工55万人。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
96.2亿元,比上年增长18.05%(包括已划转的服装企业) ,按预定目标提前两年实现
翻番, 比1980年增长1.2倍。440个预算内纺织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3.8亿元、利税
11.78亿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24%、35%,其中利润总额实现7.1亿元,比上年增长
18%, 年末固定资产原值为44.9亿元、净值为33.2亿元,流动资金年末实际占用数
为31.6亿元。
主要产品产量均有较大增长 (以下均按全社会统计口径) ,棉纱、棉布分别完成
282万件、 19.28亿米,比上年增长21%和20%,这两项主导产品已稳居全国第二位。
印染布、 呢绒和针棉织品折用纱线量分别完成7.97亿米、1894万米和62.02万件,比
上年增长24%、6%和43%,位居全国前列,化纤已达24220吨,比上年增长34%。
搞好经济体制改革,全行业向“大纺织”管理体制转化。自1987年青岛服装行业
率先划转纺织部门管理后, 省政府决定自1988年元月1日起全省县以上服装企业移交
纺织部门实行行业管理,淄博、枣庄、菏泽、潍坊等市地的服装企业先后完成了移交
工作。到1988年底,全省共有57个服装企业划转由纺织部门管理,占总数的24%,并
开始按照以最终产品为龙头,组织全行业的生产运行。
贯彻十三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进行行业结构调整,压缩“棉纺热”,整顿了生
产和流通秩序。在省府统一部署下,全省停建棉纺在建项目97个,总规模达83万纱锭,
持续两年的“棉纺热”开始冷却。整顿纱、布流通秩序,采取省、市(地)两级协调、
坚持先省内后省外,先系统内后系统外、先出口后内销、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搞好
计划平衡,扭转了纱、布供需脱节的局面。纺织工业厅初步进行了机构改革,撤销了
下属行政性公司,经省政府批准组建了山东纺织经济技术开发公司、进出口服务公司、
电脑技术咨询服务中心等经济实体,机关工作职能转向宏观上调节,协调生产资料和
技术、人才,实行全行业管理。
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省内纺织工业在转变经营机制,提高经济效益这
个目标的指导下,在完善承包和企业内部配套改革方面又有新进展,企业承包经营责
任制基本普及。采取的形式有:基数递增包干,超收分成;两保一挂;基数包干,超
收全留; ;以扭亏为目的的盈亏包干等。到1988年底,国营纺织企业已有205个实行
了不同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占国营企业总数的82%。引入竞争机制,实现全员风
险抵押承包的面逐步扩大,竞争招标、择优选聘经营者的工作迅速展开,企业间的兼
并、承包和横向联合方兴未艾。已有12个优势纺织企业兼并或承包了13个亏损企业,
有9个大中型纺织企业被划定为特区企业, 青岛、济南、淄博等地纺织企业进行了劳
动优化组合,全系统改革了分配制度,推行了岗位工资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职工生
产建设的积极性。
抓管理、上等级,企业素质不断提高。青岛国棉三厂、青岛第五针织厂、青岛毛
巾厂、淄博毛巾厂、济南针织厂、济宁麻纺织厂、济宁纺织器材厂、昌邑麻纺织厂、
单县麻纺织厂、莱西麻纺织厂等10个企业率先进入国家二级企业,另有45个纺织企业
被批准为省先进企业,使上等级企业数达到年末企业总数的12%。在设备管理和质量
管理方面:济南国棉三厂和青岛国棉五厂荣获第二届全国设备管理优秀单位;30个纺
织企业获省设备管理优秀单位。济南针织厂、济宁毛纺织厂和青岛毛巾厂创纺织部质
量管理奖;济南国棉四厂和德州棉纺织厂创省质量管理奖。在这些先进企业带动下,
全省考核的22项质量指标稳定提高率,由1987年77.27%提高到86.36%。
改革促进了生产经营, 一大批优秀企业家脱颖而出。1988年9月在全国纺织工业
企业家代表会议上,济南针织厂厂长王子敏、淄博织染厂厂长唐作森、青岛国棉三厂
厂长钟长胜荣获优秀企业家称号;德州棉纺织厂厂长王根源、威海市第三毛纺织厂厂
长张福俊出席了这次会议, 并受到表彰。有9位纺织企业领导荣获首届全省优秀企业
家称号。新泰毛纺织厂厂长陈明学创造的政治生活民主、生产经营民主、经济分配民
主的“企业三大民主管理法”,受到中央、省领导同志的重视,并在全省纺织系统内
进行了推广。
深入开展“双增双节”运动,着重从调整产品结构,增产增收,降低消耗,厉行
节约, 提高生产水平和设备利用率、运转率上下功夫。全省419个骨干纺织企业,万
元产值综合能耗比上年下降5.4%, 仅此节约标准煤10万多吨。棉纱、棉布单耗大幅
度下降,与上年比,棉纱全厂用电和基本用电分别下降1.7%和4.4%,棉布全厂用电
和基本用电分别下降12.2%和14%; 印染布可比综合能耗下降4.4%,共节电3659万
度。
建立健全各项安全规程和标准,推广应用安全系统工程学和安全装置,深入开展
“三无”企业(无死亡、无重伤、无火灾)活动。全省纺织系统“三无”企业比上年增
加2.59%,达到96.59%。死亡事故二起亡2人,下降75%;重伤事故17起伤17人,下
降45.2%;火灾事故5起,直接经济损失2.5万元,下降1起,减少经济损失92.5万元。
1988年是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10周年。10年来,
山东纺织工业以每年递增12%的速度发展, 利税总额超过现有固定资产净值的4倍,
创汇额比前29年创汇总额增加近2倍,已成为“富民兴鲁”的强有力的支柱行业。

〔基本建设与技术改造〕基本建设投资扩大,技术改造比重增加,国营大中型纺织企
业技术装备水平进一步改善。1988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7亿元,为年度计划的94%,
比上年增长2.5倍。 其中技术改造投资10.6亿元,占57%;全民所有制企业技改投资
为7.4亿元, 占技改投资总额的70%。引进技术设备总值达7562万美元。济南、淄博
引进毛巾剑杆织机和经编机生产螺旋、缎档毛巾被、浴巾生产线;烟台、威海新上特
宽装饰布染整线、灯芯绒染整线和半精梳呢绒染整线,济南引进小批量、多品种染整
线等,进一步提高产品加工深度和档次。泰安棉纺针织厂引进的尘笼纺、淄博毛巾厂
引进的多功能绣花机和新泰毛纺织厂引进的无针针织机等新型设备,其产品填补了省
内空白。
济南涤纶工程1988年9月由国家计委批准开工建设,建设规模为:聚脂6.6万吨,
涤纶短纤维1.5万吨, 长丝1万吨,切片3.8万吨。总投资8.74亿元。其中1988年投资
1.53亿元,主要建设内容有:主体车间、铁路专用线及辅助工程施工等。淄博合成纤
维厂扩建4.5万吨腈纶工程,列入预备开工项目,总投资5.7亿元。目前已完成三通一
平和临时设施,扩初设计全部通过审查,具备全面开工建设的条件。年底,该项目已
完成国内工程投资3800万元,财务支出6888万元。

〔棉纺建设失控〕山东是主要产棉省,各地发展棉纺工业的积极性很高,但由于宏观
上的指导和调控不够及时有力,现行体制基建项目的审批权,头绪多而分散,加之金
融信贷控制不严,造成山东“棉纺热”持续升温,内地沿海、城市农村、系统内外一
齐上,战线过长,规模过大。截至1988年底全省棉纺锭安装数达到386.25万枚,比上
年增加52%, 其中纺织系统内277.15万锭,比上年增加23%;系统外109.1万锭,比
上年增加2.76倍。
“六五”期间,全省新增棉纺能力70万锭,增长率为50%,到1986年底,全省已
拥有棉纺能力221万锭。 “七五”期间,国家计划山东新增20万锭;山东省人大会议
决定新增60万锭,1988年安装数已超过“七五”国家计划数145.25万锭,超过省人大
决定数115.25万锭。
棉纺过热,进一步加剧了能力与原料,能源等方面的矛盾,影响了综合水平与效
益,引起了省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按照十三届三中全会精神,对在建棉纺项
目进行了清理,停建、缓建了一批棉纺项目,已初见成效。

〔花、纱、布流通混乱〕棉花调拨中抬级抬价、乱收费用、索要条件十分严重。除省
政府决定每担棉花增加扶持金22.42元外, 因哄抬品级、长度、乱收费用等,使纺织
企业每用1担标准棉所需费用在原供应价基础上上涨55%。 棉纺厂生产21支棉纱,每
吨成本高达7570多元。许多地区和企业甚至有计划分配指标而不能及时拿到棉花,成
为新棉上市后的一个突出问题。在纱、布流通领域中,虽然加强了计划管理,但由于
价值规律起作用,多部门、多渠道经营,棉纱、坯布对口供应计划的有效性大大削弱。
一部分棉纱、坯布以高价、物资串换、横向协作等方式,在计划外流通,使省内许多
企业供需脱节,影响了社会效益。

〔科技成果〕全省贯彻“科教兴鲁”的方针,促进了纺织工业的大发展。纺织系统在
发挥科研机构作用的同时,把科技进步的立足点放到企业,把竞争机制和市场机制引
入科技领域,形成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机制。以技术经济责任制为核心的多种技术
承包,纺织科研部门与企业及高等院校的横向联合,推动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1988年山东纺织系统科研成果获奖数在全国同行业和全省各行业中都是比较多的。青
岛印染厂改进的电子雕刻模具,省纺科所发明的真丝绸防缩免烫产品新工艺,分别在
北京国际展览会上获金质奖和银质奖。昌邑纺机厂研制的新型烧毛火口,省纺科所研
制的自动硬挺仪,济南毛巾厂研制的绞纱上浆机和青印改进的电子雕刻模具,获得国
家发明奖。有12项和16项科研成果分别获纺织部、省技术进步奖和科研成果奖。
科研项目紧紧围绕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为出口增加附加值服务。有34项获奖科
研项目转化为生产力,创产值1.57亿元,实现利税3223万元,创汇693万美元。

〔新产品开发〕 1988年纺织系统共开发新产品210个,新产品产值率和利税率分别达
到7.5%和8.7%,其中90个产品技术开发项目填补了省内空白。化纤品种不断增加,
差别化纤维已占13.5%。除涤沦、锦纶、腈纶、粘胶等正规产品外,高收缩涤纶和腈
纶及腈纶有色毛条、 PBT弹性纤维、有色丙纶长丝、丙涤共混纤维、丙涤共混阻燃纤
维、涤纶多孔细旦丝、网络丝、空气变型丝、绵纶长丝束纤维等差别化纤维开发成功,
并批量投产。1988年,利用山东棉花、麻类、兔毛等天然纤维资源优势,还开发出一
批适销对路的新产品。
在工业产品创优活动中,济南四棉聘贤牌J19.4(30)J14.6(40)精梳针织用纱获全
国棉纱第一块金牌,青岛毛巾厂美好牌5070提花毛巾被获国家银质奖。1988年创部优
产品72个,省优产品94个,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6.8%。

〔出口创汇〕1988年是纺织工业实施战略转移的第二年,广大职工坚持面向世界,振
兴纺织,围绕发展最终产品来组织全行业的工作,提高加工深度,增加创汇值,更好
地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要。一年来,一方面探索“自负盈亏、放开经营、工贸结合、
推行代理制、统一对外”的外贸体制改革的新路子;另一方面通过多渠道、多口岸扩
大出口,取得成效。主要出口产品产量:纱3.26万吨(18.08万件) ,棉布2.69亿米,
混纺及纯化纤布2.22亿米,针棉织品折用纱线量21719吨(12.06万件),毛线1624吨,
麻袋2495万条, 出口产品收购值达21.68亿元,比1987年增长50%。出口产品结构得
到改善,初级产品出口量逐年减少,深加工产品出口量大幅度增加。与上年比,棉纱
基本持平略有减少, 坯布减少18.3%;印染布、针棉织品和呢绒分别增加11.8%、
55%和1.5倍,深加工产品出口比重增加到41%。
利用外资兴办“三资企业”发展很快。改革开放的10年,山东纺织工业利用外资
项目达97项,共利用外资12357万美元。到1988年底,中外合资企业已发展到31家(已
建成投产的有16家, 已批准在建的有15家) , 总投资11789万美元, 其中外商投资
2950万美元, 占注册资本的25%;补偿贸易完成27项,外商投资4598万美元;36个
租赁项目完成租赁金额达3779万美元; 利用外国政府贷款3项,引进设备金额达1030
万美元。据对7个主要项目统计,每利用1美元外资,年平均创汇2.2-4.3美元。

〔纺织教育〕随着全省纺织工业的发展,一个院校教育与职工教育相结合,具有行业
特色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开放式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1978年省内改建山东纺织工学院后,10年中又相继开办1所纺织干校、4所全日制
中专、8所职工中专和4所技工学校,设置纺织类专业达52个,在校生增至8000人,从
事教育的专职工作人员达3000余名。新建、扩建纺织院校10年投资共计6000万元,占
全系统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10年总共向全省各地输送大专以上专业人才2044人;
中等专业人才5927人;培养技工1500人;全省纺织系统有584名干部到院校进修深造。
以岗位职务培训为中心的纺织职工教育蓬勃发展。纺织工业系统内兴办起一批电
大工作站、 函授工作站、职业高中和各类教学培训中心。10年来参加学历教育者达
2850人,参加素质教育的职工逾20万人,缓解了纺织工业人才缺乏的矛盾。

(訾德祯)
〔丝绸行业概况〕随着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省丝绸公司于1988年与省财
政签定了上交利润递增包干和事业单位的事业费递减包干协议。同时,省公司及下属
各公司的职工已由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结构工资改行企业工资制。从而,省丝绸公
司的体制,已完全转变为企业经济实体。
1988年省丝绸行业围绕提高经济效益这个中心,努力克服原材料、能源、资金不
足的困难,千方百计开源节流,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在生产、流通诸方面都取得了较
好的成绩。
全省丝绸工业1988年完成总产值63953万元,比1987年增长10.17%。全行业工业
实现利税5992万元, 比1987年增长22.86%, 其中全民企业利税为3621万元, 增长
9.69%。 全行业实现利润3641万元,增长22.51%,上交利税3291万元,比1987年增
长29.11%。 全员劳动生产率16889元/人,增长9.37%,其中全民企业13828元/人,
增长2.19%。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生丝完成1979.83吨,比1987年减少111.85吨。丝
织品8293.34万米, 增长40.67%。印染丝织品5203.5万米,增长1%。主要工业产品
质量:桑蚕丝正品率为99.87%,比1987年提高0.18%。白厂丝平均等级2A97,提高4
级分。柞蚕丝正品率90.51%,降低3.21%。绢丝一等品率99.45%,下降0.07%。丝
织品成品绸入库一等品率86.34%, 提高2.67%。 丝织品出口合格率89.86%,提高
5.0 6%。
全省生产桑蚕普通种40.97万张,完成年计划的114.69%,发放桑蚕种37.3万张。
年产桑蚕茧21.5万担, 比1987年增产2.5万担。 平均每张桑蚕种产茧57.64斤, 比
1987年增加2.64斤。由于受全国性“蚕茧大战”的影响,全省仅收购桑蚕茧14.2万担,
只占生产量的66%,比1987年减收1.5万担。全省年产柞蚕茧4.7万担,比1987年增产
0.5万担, 收购4.3万担, 比1987年增收0.12万担。蓖麻蚕开始恢复生产,收购茧皮
2500公斤。
省丝绸出口增长幅度较大,出口创汇总额5547.3万美元,比1987年增长15.1%,
完成国家计划4600万美元的120.6%。 其中丝类出口比1987年增长13.4%,绸缎类出
口增长12.5%。服装制品类增长22.1%。外贸收购总值17271.7万元,增长13.99%。
全省内销绸缎购进总值10579.8万元,销售总值13956.8万元,销大于进,年末库
存量比1987年压缩34.3%。 商业经营利润完成389.1万元,其中丝绸批发站完成利润
332.8万元,增长278.18%。
省丝绸系统内企业管理水平逐年提高。1988年莱阳绢纺厂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
这是省丝绸行业中的第一家国家二级企业。淄博丝绸印染厂、淄博丝织二厂、淄博丝
织三厂、文登丝绸厂、乳山丝针织厂5家企业晋升为省级先进企业。系统内还有5家企
业档案管理达到省级先进标准,5家企业全部质量管理达标,3家企业获省丝绸公司质
量管理奖。在系统内已有20家生产出口产品的企业,全部获得“出口质量许可证”和
“出口生产许可证” 。青岛丝织厂改进911毛葛增白工艺QC小组,被国家经委命名为
优秀QC小组; 莱阳绢纺厂提高绢丝质量QC小组,被纺织部命名为优秀QC小组。6家企
业被命名为1987年纺织部或山东省设备管理优秀单位。10家工厂被评为省级节能企业,
其中3家为国家二级节能企业,两家锅炉房被定为省一级锅炉房。
1988年有10个产品评为山东省优秀产品,两个产品获部优称号。省优质产品有:
文登丝绸厂的11212电力纺;12158双绉、锦花缎;乳山丝针织厂的真丝针织内衣;昌
邑丝织一厂的L7005人丝被面; 青州桑蚕生化研究所的糊状叶绿素; 青岛丝绸厂的
466L电力纺;昌邑丝织二厂和昌邑丝绸印染厂的彩芝绫;昌邑丝绸印染厂的富丽纺;
文登钢筘厂的新天牌丝织钢筘。莱阳绢纺厂生产的140N/2桑绢丝和120N/2桑绢丝均获
纺织工业部优质产品奖。

〔蚕茧大战〕1988年临沂、潍坊两市(地)的某些单位和个人,从春茧收购开始,非法
抢购蚕茧、倒卖茧丝类产品的现象日趋加剧,随之蔓延成全省性的蚕茧大战。1988年
全省应收购鲜茧21.5万担,实际收购14.2万担,仅占全省总产茧量的66%,比1987年
减收1.5万担。 临沂地区全年预计产茧7万担,仅收购3.5万担,占总产量的50%;潍
坊市全年预计产茧4.3万担,收购2.6万担,仅占总产量的60%。
近几年,省内乡(镇)缫丝、落棉、废丝加工企业发展过快过猛,盲目扩大生产能
力,盲目立项建厂,使原本就紧张的原料供需矛盾更趋尖锐,一触即发。而南方诸省
到山东高价抢购茧丝,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省丝绸公司系统所属个别单位为解决
原料不足的问题也参与了抢购和倒卖,影响很坏。由于多头竞相抬价抢购,给农民造
成政策上的误解,惜售蚕茧,待价出售,甚至将蚕茧盲目进行粗加工,使上好的原料
茧成了下脚茧。
1988年3月11日省政府颁布了《关于加强蚕茧、厂丝收购经营管理的若干规定》,
5月14日召开蚕茧生产重点市(地) 、县负责人会议,强调茧、丝类产品由丝绸公司统
一收购经营管理,加强蚕茧市场管理。省政府虽然采取了一些加强蚕茧收购和市场管
理的措施, 但由于“蚕茧大战”是全国性的问题,必然波及到山东。从6月初春茧收
购开始,部分单位和个人哄抬茧价,抢购蚕茧,由此一发而不可收拾,各地纷纷告急,
从而爆发了全省性的蚕茧大战。6月6日,国务院总理李鹏亲笔签发《关于加强蚕茧管
理,防止抬价抢购的通知》。此后,省政府又连续下达通知,召开会议,意图刹住抬
价抢购风。各地工商、物价、丝绸部门也采取措施,加强了蚕茧市场的检查,堵截非
法抢购单位。然而仍有许多单位和个人无视国务院、省政府的三令五申,争相抬价抢
购、 倒卖茧丝,使蚕茧大战愈演愈烈。9月22日,国务院下达了《关于茧丝收购和出
口全部实行统一经营管理的紧急通知》。10月7日省府常务会议确定,由省经委牵头,
组成由省工商局、省物价局、省丝绸公司等单位参加的调查组,分赴临沂、潍坊、青
岛、淄博等市(地),清理整顿蚕茧收购市场及乡(镇)缫丝、落棉、废丝加工企业,在
各级地方政府积极协助下,基本稳定了全省晚秋蚕茧收购市场,制止了蚕茧大战。
“蚕茧大战”使省内蚕茧价格失控,给国家和丝绸工业造成严重损失。1988年平
均每担鲜茧收购价(含补贴)433.8元,比1987年提高212.4元。交缫丝厂上干茧试样价
每公担1751.73元,比1987年提高401.81元。而且蚕茧质量明显降低,全省平均烘折、
核定光折均比1987年有所增加、茧丝长、解舒丝长比1987年下降。由于原料紧缺,预
计1989年丝绸工业总产值将减少1.17亿元, 减少利税1710万元,影响出口创汇300 0
万美元,并将有部分国营缫丝厂停工停产。

〔缫丝厂停产〕 由于1987年的蚕茧抬价抢购风的影响,使丝绸公司系统流失3万多担
桑蚕鲜茧。原料短缺,导致1988年全省12家国营缫丝厂和绢纺厂均出现程度不同的停
产现象,临朐缫丝厂受害最重,停产达半年有余。
1987年临朐缫丝厂仅调进干茧2692公担,比1986年的5761.9公担少了3069.9公担。
因原料缺口较大, 该厂于1988年1月停产,千余名职工停工待业,减发工资。下半年
开始调进1988年原料茧后, 7月15日首开4组自动缫机,到10月15日160台立缫机陆续
开机,但仍有108台机停产,382名工人在家待业。部分机台开工后,虽经该厂职工共
同努力, 1988年仍因停产造成亏损13.1万元,而1987年同期创利润达111.1万元。据
初步估算,1988年全省仅国营缫丝厂、绢纺厂因原料缺口停产损失额就达500余万元。

〔科技成果与新产品开发〕1988年,省丝绸行业的新产品棉混纺纱毛圈衣与85-
4经济养蚕法科研项目,分别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另有7项科技成果也通
过了省部级技术鉴定。
棉混纺纱毛圈衣是由青岛丝织厂科研所和青岛针织九厂共同研制成功的,它
与真丝针织内衣具有不同的风格,是一种质地厚实挺括、手感柔软、外观粗犷的新型
服装。1984年外商曾向青岛丝绸进出口分公司提议试织一种丝棉混纺外衣。据此,青
岛分公司协同青岛丝织厂科研所和青岛针织九厂, 于1986年7月开始了开发纱毛圈
衣的研制。 同年8月青岛分公司将初试产品向美国服装针织进口代理商贝安达公司展
示,引起外商的极大兴趣。1987年该产品投入正式生产,经试销,得到用户好评,毛
圈衣一到美国市场即被抢购一空。同年底通过纺织部技术鉴定。1988年扩大生产,外
销美国15万件,创汇100多万美元。
85-4经济养蚕法是文登县丝绸公司于1985年开始的一项研究。 该法是利用聚丙
烯编织布搭蚕台,代替传统的蚕匾养蚕;用塑料蚕网卷蚕除沙(即清除蚕粪),代替繁
笨的手拣蚕或抬网除沙;用方格簇自动上簇,代替手拣熟蚕上簇;春、晚秋蚕采用剪
条桑,实行条桑育,代替手摘桑叶。经济养蚕法将蚕台、饲育、除沙、上簇四方面进
行优选配套,具有投资低、工效高、方法简便、操作方便的特点,减轻了劳动强度,
提高了蚕茧质量。文登县利用该法养蚕,1987年一年减少投资和节约工值183.8万元,
提高茧质增值22万元,共计205.8万元。同年经在莱西、五莲、海阳、青州市(县) 推
广,也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1987年10月通过省级技术鉴定。
乳山制丝厂生产的筒装丝1988年6月通过省级技术鉴定。 栖霞方山柞蚕原种场的
柞蚕卵感光与出现滞育蛹的研究,1988年10月通过省级技术鉴定。淄博丝织二厂的双
宫系列产品,淄博制丝厂的疙瘩丝、省丝绸研究所的毛巾条绡、昌邑丝绸印染厂的合
纤绸特种整理1989年1月通过省级技术鉴定。淄博丝织一厂的真丝西服面料1989年1月
通过纺织部技术鉴定。

(高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