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概况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3&rec=8&run=13

中共市委书记 李晔
副书记 唐生海 李殿魁 赵芳清 张庆黎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唐生海
副主任 唐恩来 刘怿 严大凡 高树林 郭洪涛
市长 李殿魁
副市长 张庆黎 耿佃杰 张万湖 李吉祥 滕化迎
市政协主席 赵芳清
副主席 梁树 赵正修 周自力 卢爱珠 刘希圣 王力夫 王成山 上官正昌
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闻祥德
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李长君(代)

1988年, 全市辖3县2区, 总面积为7418平方公里,总人口150.62万人,比上年
增加2.16万人;全市非农业人口32.22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03人。
1988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67.2亿元,比上年增长10.5%;社会总产值120亿元,
比上年增长8.7%;国民收入58.80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工农业总产值51.8亿元,
比上年增长8.7%,其中地方工农业总产值13.21亿元,比上年增长18.9%;农村人均
收入534元,比上年增长11.0%。
1988年, 全市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全市已有308个企业实行了承包经营,占企
业总数的89.5%;有81个企业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有17个企业通过竞争选聘了经
营者,近30个企业实行风险抵押承包,58个企业实行租赁经营。企业内部的配套改革
进一步深化, 有90家企业实行了优化劳动组合,138家企业实行了“工效挂钩”。以
承包为重点的企业改革实现了速度、 效益、 后劲同步增长。 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
45.47亿元, 比1987年增长9.2%。胜利油田原油产量完成3330.26万吨,比上年增加
170万吨,增长5.4%;天然气工业产量完成14.06亿立方米;工业总产值完成37.76亿
元,上交税金完成7.27亿元。石油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地方工业的发展,1988年全市地
方工业总产值7.56亿元,比上年增长36.2%,首次超过农业总产值。全市年内完成技
改项目总投资9061万元,完工项目89个,可新增产值能力1.59亿元、利税能力4220万
元,开发新产品26项,其中6项填补省内空白,2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有16个产品分
别获得部优、 省优及省行业优良产品称号;有3家企业晋升为省级先进企业,32家地
方企业达到国家三级以上计量标准。
1988年,全市农村以稳定家庭联产承包制、完善双层经营机制和健全服务体系为
主要内容的改革逐步深化。 完成农业总产值6.34亿元,比上年增长5.0%,粮食总产
量58.39万吨,比上年增长1.4%。全市大牲畜年末存拦15.29万头,生猪存拦17.69万
头,羊32.26万只,全年肉类总产量1.82万吨。全市对虾养殖新增虾池3.6万亩,总面
积达10.78万亩, 总产6710吨。全市水产品总量达到2.56万吨,比上年增长46.0%。
全市乡镇企业人员14万人, 总产值10.30亿元,比上年增长45.5%,实现利润9260万
元,比上年增长24.0%。
1988年,全市流通领域改革在整顿中不断深入,促进了经济繁荣。全市商品零售
总额完成9.58亿元, 比上年增长25.1%。外贸收购总值突破1亿元。比上年增长27.1
%。全市工商税收完成8.77亿元,比上年增收5686万元。财政收入1.96亿元,比上年
增长37.4%,财政总支出完成2.40亿元,其中灶内支出2.01亿元,比上年增长34.5%,
按现行财政体制计算,实现了当年收支平衡,略有节余。年末储蓄余额8.51亿元,各
项贷款18.20亿元。 1988年,物价上涨幅度较大,市区零售物价总指数上升21%,其
中食品类上升28.1%。
1988年,全市横向经济联合有了新的进展。市政府先后与石油大学、胜利油田科
委签订了经济技术协作协议;组建了驻京驻沪联络处,扩大了对外交往的窗口;加强
了与兄弟省、市、地的联系与协作,年内与20多个省市、69个市地建立了经济协作关
系,实现经济技术协作项目38个,引进资金2000多万元,协作物资总额1.3亿元以上。
1988年,全市基础设施建设迈出新的步伐,为加快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和建设奠定
了良好的基础。水利建设总投资1522万元,完成各类工程5125项。第二批水利“星火
计划”19个项目全部完工,当年发挥了效益。王庄、胜利、宫家引黄闸和大型扬水船
等骨干项目先后建成投产,新增引黄能力80立方米/秒。全市有效灌溉面积已达164万
亩, 并解决了5.3万人的饮水问题。 电力建设完成投资932万元, 全年完成供电量
2.09亿度, 比上年增长43.1%;全市电力入村入户率分别达到90%和97%。胜利油
田80万千瓦的胜利电厂和市与油田集资兴建的10万千瓦广利电厂建设已全面开工。全
市公路建设总投资10477万元, 完成和改建大中型项目12项,公路建设提前一年实现
了三年规划,跨入全省先进行列。在加快公路建设的同时,德(州)东(营)铁路论证工
作取得重要成就,邮电通讯建设加快了步伐。新建东、西城两座通信大楼5000门自动
电话。全市长途电话电路发展到115条, 开通了通往全省各市地的直达长话电路,与
全国27个大中城市的市内电话实现了半自动拨号。城市基本建设进展顺利,全市安排
基建项目144个,总投资9678万元,年底有105个项目完成年度计划,其中86个项目交
付使用。东城建设完成投资8500万元,完工项目25个,竣工面积12万平方米。
1988年, 全市认真贯彻“教育兴市”“科技兴业”的方针,制定了9年义务教育
实施规划,普教15年实施规划和职业技术教育计划,建立了市、县两级人民教育基金
制度。全市各级各类教育都有了新的发展,县区驻地基本上解决了小学升初中难的问
题,升学率达到92.6%。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5000人,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
36.2%。全市有1005人被普通大中专学校录取,录取率为34.0%,有1187人被成人大
中专学校录取,全市教育事业经费比上年增加13%,市、县 (区) 两级教育基建投资
1300万元, 使全市乡镇初中以上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科技战线有437名科技人
员进入经济建设第一线, 引进专业技术人员482名,引进先进技术53项,安排科技项
目19个。“万亩棉蒜间作开发实验”、“地热罗非鱼越冬保种技术”、“人工牛体育
黄技术开发实验”等取得了显著成果。全市聘任科技副县(区)长、副乡(镇)长和职称
改革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
1988年, 东营市艺术团筹备成立, 当年推上舞台演出。东营市创作演出的吕剧
《考丈人》被搬上电视屏幕,在全国第三届电视戏曲评奖中获三等奖。市艺术馆创作
的国画《绿色高原》、报告文学《强龙之舞》以及书法作品,在全国美术、书法和征
文大奖赛中获奖。 山东《戏剧丛刊》编辑出版了东营剧本专辑,发表剧本8个。在山
东省十四届体育运动会上, 东营市共计夺得3枚金牌、6枚银牌、3枚铜牌。市自行车
队在全国公路自行分段赛中夺得女子团体总分第二名。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计
划生育率达到94.8%,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77‰。1988年全市6个单位被评为省
级精神文明单位,77个单位被评为市级精神文明单位。

(魏滋生)

黄河入海口疏浚试验
在自然情况下,黄河入海口每10年左右改道一次,现行的清水沟流路已行水12年,
河道淤积延伸,比降变缓,尾巴翘高,河槽宽浅乱,排洪排沙受阻,防洪防凌任务加
重。为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孤东、孤南、红柳、一棵树、长堤等油田的正常勘探
开发,胜利油田和黄河修防部门决定对现行清水沟流路实施疏浚工程试验,以求稳定
并延长清水沟流路的行水年限。
整个疏浚工程试验是分为两期实施的。 第一期工程从4月12日开始,先后调用80
多部机械、船只和1500名民工、70名船工,共截堵了6条支流,清除了3处河道障碍,
修筑了3500米导流堤, 开挖了2000余米拦门沙槽, 完成土方200万立方米,投资近
600万元, 初步实现了截支疏干、治乱归一、河归正道、打通河门的治理要求。第一
期工程7月初完工后,黄河8次洪峰接踵而来。洪峰一次比一次大,河口附近水位反而
越来越低。第七次洪峰比第一次洪峰增大一倍,而经过治理的北叉河河段,水位不但
没有增高, 还降低了0.13米。第八次流量为5320立方米/秒的洪峰经过时,18公里测
点, 河务局设计水位7.68米,而实测为6.88米,比设计水位低0.8米。临河的孤东、
长堤、一棵树、红柳、河滩等油田安然无恙。
8次洪峰过后,8月底,胜利油田和黄河修防部门实施第二期工程,调用10条船只
(总计4000多马力),在长达13公里的拦门沙和尾闾河段进行群船拖淤。采用耙拖、高
压水枪冲击、推进器搅打等多种手段,把泥沙搅起,借水流动力挟沙入海,经过40多
天的紧张拖淤,在拦门沙上拖出了一条100~200米宽的通道。
经过两期疏浚,黄河入海口实现了河口流路单一顺畅,水流集中,滩槽明显,进
入衰老期的黄河入海口又回到了壮年期。有关专家论证,现行黄河入海流路有可能稳
定30年。

(东志)

东营区
中共区委书记 鞠庆初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高广兴
区长 李献军
区政协主席 刘杏元
东营区辖4乡、 4镇、2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1145.4平方公里,耕地29.7万亩,
41.95万人(包括胜利油田,石油大学,中建八局) ,比上年增加1.31万人。1988年工
业总产值1.24亿元,比1987年增长20.28%;农业总产值7425万元,增长4.3%;粮食
总产量6.65万吨,与1987年持平;棉花总产7350吨,增长12.8%;蔬菜总产4.13万吨,
产值402万元; 造林面积3396亩。 职工平均工资1140元; 农民人均收入574元,比
1987年增长7.1%;乡村存款余额5565万元,比1987年增长76.6%。

发展教育事业
1988年,东营区认真贯彻落实“教育立市”的方针,进一步启动学校内部活力,
改革学校管理体制,建立人民教育基金制度,各类教育有了新的发展。全区教育经费
投入达360万元, 比1987年增加125.7万元; 征收教育费附加168.6万元,社会资助
125万元, 进一步改善了办学条件。开展了职称评定工作,教师待遇得到提高。狠抓
了师资培训和自学考试工作,被省教育厅评为自学考试先进单位。教研工作取得可喜
成绩, 有49人次获省、 市教研成果奖。全区有113名学生考取了大、中专院校,比
1987年增加75名, 录取率为26.2%;小中专录取148名,比1987年增加65名。同时,
抓了五年制义务教育规划实施, 全区小学毕业生升学率84%,居全市第一位。其中4
个镇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1%以上。

对虾养殖初具规模
1988年, 东营区大搞滩涂开发,发展对虾养殖,在原来基础上又投资925万元,
新开虾池4250亩,修建防潮坝5.5公里,修筑大堤水泥护坡2万多平方米,新建15立方
米/秒的扬水站一座,架设高压线15公里,建虾苗孵化场一个,饵料厂2个,修建虾池
建筑物150余座,动用土石方近300万立方米。目前,东营区共开发7700亩虾池,对虾
放养面积5071亩, 总产对虾23.95万公斤,平均亩产45公斤,创产值548.35万元,毛
利润124.8万元。

(张松叶)

河口区
中共区委书记 朱瓒* 蒋成泉 杨庆德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周庆成
区长 刘玉良
区政协主席 钱芳清
1988年, 河口区辖4乡1镇2个办事处,面积2600平方公里,15.4万人。人口自然
增长率7.76‰,略低于上年。全区(含军马场)工业总产值完成1752万元,比上年增长
25.4%; 农业总产值3550万元,比上年增长20.5%;农村人均收入481元,比上年增
长12.9%。 境内油田全年共打井224口,原油产量达到1494.8万吨,比上年增长11.7
%。 其中河口采油指挥部完成311万吨,滨海采油指挥部完成1183.8万吨。在境内浅
海又发现储量上亿吨的“埕岛油田”。

“屋顶接水”获成功
由市水利局承担,于河口区新户乡三个沿海村试验的“屋顶接水”科研项目全部
完成并获得成功,经对水质进行理化分析,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该项目已通过
鉴定。
河口区地处沿海,由于地下水矿化度增高,人畜不能饮用,常年以靠花费巨大代
价引用黄河水为主,严重地限制了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和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屋
顶接水”试验的成功则可较好地解决多年来一直未能解决的人畜饮水问题。
“屋顶接水”就是利用农民居住的瓦房或经水泥砂浆抹面处理过的平顶房顶面接
汇天然降水,通过集水槽、沉淀池、过滤池,由输水管进入蓄水仓,经消毒处理后供
人畜饮用。
此工程为分散性的户落工程,也是住宅建筑的伴生工程。技术要求不高,工程造
价低廉。 一个7口人家,总投资不过人均百元,属于一次性投资的长效工程。户建户
管,自存自用,适合当前的生产责任制,便于推广。
此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一般降水年景,每人只需有6~7平方米的屋顶
面就能满足饮用。由于天然降水直接进入蓄水仓,不受化肥、农药、人畜粪便及腐烂
物质的污染,有利于防止地氟病及由水体污染引起的各种疾病。试验表明,只要水仓
管理得当,存蓄一年水质不变。“屋顶接水”的推广使用,能大量节省劳动力,节约
油、电,且水源保证。因此,有关人士认为,存蓄天然降水以供人类使用,不仅是解
决沿海边远村民饮水困难的好办法,也是探索解决当前全球性能源危机的一条带有方
向性的有效途径。

(刘瑛 韩荣华)

利津县
中共县委书记 刘存吉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马迎奎
县长 阎鹏山
县政协主席 魏克勤
利津县位于黄河入海口西侧,辖3镇14乡,人口28万,耕地总面积83.69万亩,比
1987年增加3100亩。 1988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2.54亿元,比1987年增长21.16%,
农业总产值1.33亿元, 增长4.96%;农民人均收入521元,增长16.8%,职工年平均
工资1434.43元。 粮食总产10.7万吨,比上年减产230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4106万
元,出口商品收购总额2540万元,全县财政收入1078.2万元(包括征地占用税),比上
年增长52.87%。

农村工作
1988年,利津县农田水利建设完成了前刘、明集、王庄、北岭和滩区六个配套工
程,新建扬水站9座,扩建了王庄、宫家两座引黄闸,全县扬水能力提高到123立方米
/秒。县乡村三级清淤工程和六干拓宽工程进展顺利,扩大灌溉面积3万亩,改善灌溉
面积8万亩。
1983年开始建设的王庄万亩人工草场,到1988年已初步形成规模,营造防护林带
13条,植树20多万株,引进种植了50多种豆科、禾木科、苋科牧草,年产鲜草2500万
公斤, 使载畜量达到2634个牛单位。在草场附近建300吨冷库一座,为种草,养畜、
加工、贮存一条龙生产创造了条件。万亩人工草场实行了承包经营,100户农民承包,
均取得了较好效益,为全县发展草场、大养牲畜走出了一条好路子。
农村基层政权体制改革取得进展。县里设在乡镇的14个分支机构于1988年底分不
同层次下放给乡镇管理,增强了乡镇政权的管理职能。

(陈荫鲁 田惠臣)

垦利县
中共县委书记 王丁海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韩柱祥
县长 姜振邦
县政协主席 盖荣兰
1988年, 全县辖12个乡镇,20.35万人。总面积213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
42万亩。 工农业总产值1.93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7.4%,比1987年增长22%,其中
农业总产值为8242万元, 比1987年增长2.5%,工业总产值为1.11亿元,完成年计划
的115.5%, 比1987年增长42.2%,首次超过农业总产值。财政收入1708.6万元,完
成年计划的178.5%, 比1987年增长42.4%。全县职工年平均收入1431元,农民人均
纯收入475元。 城乡年末储蓄存款余额7734万元,比年初增长52.1%。社会商品零售
总额1.56亿元,比1987年增长31.2%。

发展滩涂对虾养殖
垦利县东濒渤海, 海岸线57.41公里,沿海滩涂52万亩中,可供开发利用的有30
万亩,具有发展海水养殖的优越条件。
1985年,垦利县委、县政府总结经验教训,决定把开发滩涂、发展对虾养殖当成
振兴垦利经济的突破口,从而促进整个经济的发展。1985年冬至1986年春,全县完成
6000亩虾池开挖及其配套工程。 1986年产对虾140吨。 1987年对虾养殖面积扩大到
8000亩, 总产量达到400吨。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在实践中看到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
发展潍涂对虾养殖的巨大潜力,进一步调动了积极性。1988年,全县统一部署,采取
人机结合、以机为主的方式,大搞滩涂开发会战,并战胜两次特大海潮侵袭等严重困
难,完成新虾池开挖8000亩,旧虾池改造8000亩的开发任务,实现了面积翻番,使对
虾养殖面积达到16000亩。 同时,还优化完善了配套体系,形成了对虾育苗、饵料加
工、电力供应、水利设施、鲜活饵料、科学指导、冷藏加工和销售八配套的综合服务
体系。1988年对虾总产量983吨,比1987年翻了一番多,创综合经济效益685万元。

开发草场发展畜牧业
垦利县现有草场面积59万亩,未被开垦利用的有20多万亩。由于黄河贯穿全县流
入渤海, 巨量泥沙在入海口处沉淀淤积,每年以近4万亩的速度递增,使草场面积逐
年增加。 1986年1月,县人民政府封育了黄河入海口南岸的大汶流万亩草场。草场封
育后,补播了苜蓿、沙打旺、红豆草、小冠花、草木栖等豆科牧草。1986年秋测定,
封育后产草量较封育前提高29%,封育效果十分明显。在此基础上,1987年又封育草
场5万亩,建设人工草场2万亩,其中飞机播种6000亩,并建成投产加工能力2000吨的
畜产品加工厂。
1988年,全县以畜产品加工厂为龙头,以广阔的草场为依托,带动了畜牧大户的
兴起,促进了全县以草食畜禽为主的畜牧业的较快发展,使畜牧业生产由自然优势转
化成为经济优势、 商品优势。 全县大牲畜年末存栏量达到4.04万头,比1987年增长
4.4%; 羊年末存栏量7.16万只,比1987年增长20.4%;生猪年末存栏量2.29万头,
比1987年增长116.2%。养牛大户发展到61户,养羊大户发展到347户,同时出现了一
批畜牧专业村。全县基本形成了牧草生产和草食畜禽生产基地。

(刘乐旭 程庆龄)

广饶县
中共县委书记 刘连元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孙洪亮
县长 闫君山
县政协主席 张文兴
1988年, 广饶县辖15个乡镇,45.03万人。总面积1164.1平方公里,耕地74.7万
亩。 工农业总产值5.41亿元,比1987年增长18.1%。其中工业总产值3.04亿元,比
1987年增长35.5%;农业总产值2.36亿元,比1987年增长1.3%。粮食总产22.68万吨,
棉花总产1.5万吨,农民人均收入565元,职工人均工资收入1261元。全县财政总收入
3272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44亿元,城乡储蓄额1.72亿元。

发展乡镇企业
1988年,广饶县委、县政府结合本县实际,确定了强化农业、提高工业、大力发
展乡镇企业的经济发展重点,坚持乡(镇)办、村办、联办、个体办四轮齐转和计划、
市场调节双轨并进的方针。1988年,全县乡镇企业发展到8719处,其中乡(镇) 办162
处,村办403处,其他办8154处,从业人员达5.6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28.4%。
为发展乡镇企业,县委、县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深化企业内部改革,改善了企
业管理, 增强了企业素质。全县乡镇企业中,有一家达到国家二级计量标准,4家达
到国家三级计量标准。通过开展横向联合,促进了生产技术的进步,提高了经济效益
和产品质量。全县乡镇企业中,有63家年产值超过百万元,其中500万元以上的14家,
1000万元以上的4家。有两种产品获部优、省优称号,8种产品被评为市优产品;卫生
纸、油毡纸、棉粕、纯碱、污水盖等5种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县委、县政府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振兴全县经济的一件大事,认真落实一系列保
护性、 扶持性政策,全县乡镇企业5年平均以41%的速度递增,现已初步形成了建筑
建材运输、棉花加工、粮油加工和菜果畜禽、水产品加工四大体系。1988年,全县乡
镇企业总产值达4.18亿元,比1987年增长60.4%。

(王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