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3&rec=75&run=13

〔1978-1988年山东工业经济取得巨大成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省工业战
线在改革、开放、搞活的总方针指引下,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合理调整行业和产
品结构,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努力加快技术改造、技术开发和技术引进步伐,
认真进行企业整顿和企业管理,积极发展横向经济联合,经过广大干部和职工的共同
努力,全省工业经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为建国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
工业基础得到进一步强化。10年来,我省在调整国民经济中,加快重点工程建设,
充分发挥老企业的优势,大力发展新兴工业,经济实力有较大提高。1988年末,全省
全民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达到576.66亿元, 比1978年的152.69亿元增长
2.78倍, 共有职工367.95万人,拥有688个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起了轻重工业比
较协调、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基础,成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胜利油田已成为全国
第二大油田, 山东的电力工业装机容量已达661万千瓦,黄金产量独占鳌头,冶金工
业在全国地方钢铁产量中名列前茅,煤炭工业发展成全国主要产煤省,机械、化工、
建材等工业在全国有一定优势,电子工业基础已初步建立起来,轻纺工业大批高档名
优产品已进入国际市场,一些耐用消费品在国内具有较高声誉。
工业布局和工业结构日趋合理。改革10年来,全省认真进行了工业布局和工业结
构的调整。在工业布局方面,除了充分发挥原有工业优势外,还采取一些鼓励政策,
加快工业基础薄弱地区的发展,特别是乡村工业的发展,初步改变了工业集中在几个
大城市的状况,形成了东西部地区相结合以中心城市带动小城市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鲁西南、鲁中南、鲁西北地区工业有了长足发展,占全省工业比重由1978年的31.5%
上升到1988年的35.1%。1988年全省乡村工业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在
工业结构方面,在加强基础工业和支农工业的同时,拉长轻纺工业,并制定了“六个
优先”的政策措施,使轻工业有了较快发展,改变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轻工业发
展落后于重工业的局面,轻重工业比例趋向协调、1981年以来,一直稳定在54:46左
右,形成了以纺织、机械、食品、石油、化工5大行业为主体的工业结构。
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1988年全省工业总产值完成1193.68亿元,突破千亿元
大关,比1978年的309.65亿元 (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 增加2.85倍,平均每年递增
14.4%, 其中乡镇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85.43亿元,比1978年的291.15亿元增
长2.04倍,平均每年递增11.8%,绝对值在各省市中居第四位。胶济沿线的青岛、济
南、潍坊、淄博、烟台5市工业总产值均已超过百亿元,青岛市已超过200亿元,主要
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1988年与1978年相比,平板玻璃、水泥、机制纸及纸板、自行
车、 手表等产品增长2倍以上,发电量、钢材、硫酸、纯碱、拖拉机、轮胎等产品增
长1倍以上, 原油、汽车、布、卷烟等产品增长70%到80%。新兴工业突飞猛进,家
用电器从无到有, 初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生产体系。1988年生产电视机58.73万
部,其中彩色电视机27.1万部,洗衣机68.5万台,家用电冰箱15.2万台。
技术进步取得可喜成绩。改革、开放有力地促进了全省工业技术水平、产品水平
的提高,名优产品大量涌现。1980年到1988年,全省共完成技术改造项目1.5万多个,
投资近200亿元,其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1200多项,用汇8.5亿美元,更新改造落后设
备11.9万台(套) ,建成比较先进的生产线890多条,扩大了几千种短线产品的生产能
力。新产品开发和新技术应用取得较大进展。从1979年到1988年全省共开发新产品、
新品种8000多项,有力地促进了产品结构的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生产技术和产品
水平达到了国际水平。 从1979年开展产品质量创优活动以来,全省共获得241个国家
质量奖, 其中:金质奖46个,银质奖195个;有1200多个产品被评为部优质产品,有
3519个产品被评为省优质产品。
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在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全省通过开展“双
增双节”运动,采取了各种挖掘企业内部潜力、扭亏增盈的措施,使宏观经济效益有
了明显提高。 1988年全省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利税152.02亿元, 比1978年增长
140.7%,全民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20909元/人,比1978年的13411元
/人, 提高了55.9%。 县属以上工业企业万元产值能耗由1978年的7.78吨标煤降到
4.91吨,降低36.9%。

(沈崇实、王兆春)
〔“七五”后3年技改规划调整与新的5年技改规划〕“七五”前两年全省技术改造实
际完成情况,明显超出了原“七五”技改规划安排的进度。总的看,成绩比较突出,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宏观上控制不严,上了一些水平不高的项目,对优化产品
结构和基础工业的改造突出不够。 根据全省经济发展的要求,结合新的一届省政府5
年任期目标,从上半年以来,省经委会同各市地和省直有关部门经过反复酝酿衔接,
对“七五’ 后3年技改规划进行了调整。在此基础上,编制了1988年到1992年全省技
术改造规划,并已通过了专家论证。规划力求与本届省政府的任期目标相一致,以利
于在本届政府的领导下抓好规划的具体实施,使技术改造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以保持
技术改造的连续性,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规划确定今后5年技术改造总的指导思想是: 立足现有企业,调整结构,保证重
点,优化投向,提高效益。即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国际、
国内市场为导向,以合理调整工业结构、扩大出口创汇、增加适销对路产品、提高产
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节能降耗、改善劳动条件、防止环境污染、提高劳动生产率
为重点,以技术进步为手段,以支柱产业、骨干企业和重点产品为龙头,配套成龙地
进行改造,使全省技术改造提高到新水平。5年全省规划共安排技术改造投资300亿元,
集中抓好汽车、拖拉机、柴油机、发电设备、煤化工、盐化工、彩电、洗衣机、纺织
机械、 丝绸等100个一条龙工业项目的配套改造,对原材料工业和支农产品的改造作
了重点安排。规划实现后,可新增产值能力660亿元,新增利税150亿元,创节外汇45
亿美元。主要行业和大中型骨干企业全部得到改造,原来主要依靠进口件组装的产品
即可基本达到国产化,全省产品结构将进一步优化,一些短线缺门产品的有效供给将
有较大增加,产品质量、品种、水平和创汇能力等方面也将迈上一个新台阶,对促进
全省工业技术进步向更高水平迈进,将起到重要作用。

(贾殿贻)
〔1988年山东发生工业增长过快和结构倾斜倾向〕1988年,山东省工业生产增长速度
过快,结构性矛盾有加大趋势。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193.7亿元,比上年增长33.8%,
是改革以来速度最高的一年。
山东工业增长速度比较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企业改革不断深化,进一步推
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增强了企业活力。二是市场牵动需求过旺,农民和职工的收入连
续几年有较大增长, 全省约有400亿元的结余购买力,加之由于价格上涨,出现抢购
风潮,也刺激了生产。三是能源、原材料生产增加,勉强维持了生产增长的需要。四
是前几年的基建。技改项目开始发挥效益,1984年至1987年间,全省全民企业基建投
资221亿元, 技改投资,46亿元,新增了一批生产能力,技术、设备水平普遍提高,
对生产增长起了很大作用。五是乡村工业发展迅猛,全省乡镇和村办工业产值已占全
省工业总产值的33.9%,1988年乡村工业增加的产值约占全省增加产值的51.2%。六
是实施沿海经济发展战略,特别是东部开放市、地,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使工业产
品出口量增加,推动了生产发展。
由于工业增长速度过快,特别是加工工业增长过快,使原有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
出,加工工业与基础工业之间的矛盾有继续扩大的趋势。一是工农业发展速度比例关
系严重失调, 1988年农业与工业增速之比为1:10,大大超过历史上1:3的正常比例
关系,为此,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形势更加严峻。二是工业内部产业结构、产品
结构不合理。首先,从所有制结构看,作为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全民所有制工业只增
长19.9%,而集体所有制工业增长36.6%,村办和个体工业的速度高达52.9%和90.6
%。其次,加工工业大大超过能源、原材料的增长,1988年纱、布增长18%以上,大
中型拖拉机、小型拖拉机、汽车增长45~60%,家用电冰箱、家用洗衣机、电风扇、
手表增长26~70%。 而原煤只增长4.5%,发电量增长14.4%,钢、生铁、成品钢材
增长15%左右。由于能源、原材料的发展大大落后于整个工业的发展,造成了当前工
业能源、原材料的全面紧张状况,影响了工业生产能力的正常发挥。

(郑晓光)
〔为进一步搞活大中型企业试办“特区企业”〕1988年,为了进一步探索搞活大中型
企业的新路子,省委、省政府决定在省内选择少数大中型企业试办“特区企业”。省
政府在鲁政发〔1988〕72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快和深化企业改革若干问题的规定》
中,对此做了原则规定。
试办“特区企业” , 是针对目前大中型企业缺乏活力而进行的一种改革试验。
“特区企业”,就是借鉴国家建设经济特区实行特殊政策的做法,选择部分大中型企
业,给予更大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和一定的优惠政策,使其进一步放开经营,超前改革。
省里原则规定“特区企业”实行的特殊政策主要是,在干部聘用和管理、出国考察、
对外贸易、劳动工资、工业产品定价等方面,把市、地的管理权限放给这些企业;在
确定承包基数、提高固定资产折旧率、发行债券和股票、建立艰苦岗位津贴、建立技
术开发基金、自选开户银行等方面给予一些优惠政策。省里还规定,“特区企业”及
配套政策由各市、 地确定。1988年4月,济宁市首先把市属14个管理基础好、生产经
营正常、有发展后劲、效益好的骨干企业列为“特区企业”,其中12个是大中型企业。
随后泰安、济南、淄博、青岛、枣庄、潍坊、惠民、临沂等市、地也先后试办了一些
“特区企业” 。据不完全统计,到1988年年底全省共有124户骨干企业被列为“特区
企业”,其中济南市有51户,数量居全省之首。
经过半年多的实践,“特区企业”收到显著效果。企业实行特殊政策,强化了企
业以市场为导向对生产经营的决策权,减少了各种行政干预,突出了厂长在企业的中
心地位,推动了企业内部改革,而且经济效益都比较好。据济宁市对10个国营“特区
企业”的统计,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26.6%,实现利税增长43.4%,效益增长大大
高于产值的增长。

(王兆春)
〔工业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1988年,全省工业企业改革紧紧围绕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这个中心,认真贯彻落实《工业企业法》和《工业企业承包条例》,重点配套、完善、
深化、发展承包制,取得了新进展。到年底,企业承包基本普及。全省预算内工业企
业实行承包的1936户, 占同类企业总数的96.8%,其中大中型企业已承包697户,占
大中型企业总数的97.5%;县属以上集体工业企业已承包2559户,占同类企业总数的
89.4%。这些承包企业的主要特点是(1) 长期承包的企业已占绝大多数,预算内工业
企业承包期在3年以上的有1883户, 占同类承包企业总数的94.2%,其中大中型企业
690户,占大中型承包企业总数的96.5%,县属以上集体工业企业承包期在3年以上的
达到83.2%。(2) 引入竞争机制的范围不断扩大。全省实行招标承包的预算内工业企
业794户,其中大中型企业109户,分别占同类承包企业数的40%和15.6%,县属以上
集体工业企业招标承包的占42.2%。(3)实行风险抵押的不断增多。全省有844户预算
内工业企业、1019户县属以上集体工业企业实行了全员风险抵押承包,分别占同类承
包企业的42.2%和37.8%,收取风险抵押金1.54亿元。(4) 企业内部配套改革进一步
完善和深化。全省县属以上工业企业中,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的占96.2%。在预算
内工业企业中,有646户企业实行厂长兼党委书记,占企业总数的32.3%,有257户实
行党委书记兼副厂长。全省有1481户实行了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占企业总数的
74%。有939户企业实行了优化劳动组合,参与组合的职工44.9万人,有240户企业实
行了满负荷工作法,有511户企业实行了“厂内银行”。(5)股份制和企业兼并有新发
展。 全省有147户国有企业实行了股份制, 其中:内部职工持股的114户,持股金额
3978万元; 公开发行股票的17户,股金总额达到2.7亿元。企业之间实行相互参股等
形式的有51户。全省共有297户优势企业兼并了344户微利企业或亏损企业。

(安勇坚)
〔技术改造取得新成绩〕 1988年, 国家、 省、市地经委系统共安排技术改造项目
4888个,计划投资79.2亿元,实际完成62.4亿元(含外汇1.7亿元) ,占当年投资计划
的78%,较1987年增加64%。当年竣工项目3339个,这部分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9.3亿
元,项目适产后,可增加产值106.2亿元,利税22.6亿元。每投入1元可增加产值2.15
元,利税0.46元。在建项目中,全民企业项目2639个,当年完成投资38.8亿元,较去
年同期增长45.9%;集体企业项目2249个,当年完成投资23.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
1 07%。
1988年,技术改造工作的主要特点是:(1) 重点突出。在技术改造计划中,优先
安排名优新特拳头产品,支农工业品、基础原材料工业和大中型企业的技术改造,全
年共投入资金46亿元, 较1987年提高1倍多,其中安排支农产品改造项目是历史上最
多的一年;(2) 外向型项目发展较快。一年来通过在香港经济贸易洽谈会等较大的对
外贸易活动, 技术改造共签合同及意向书500余份,金额近20亿美元。1988年全省安
排出口创汇企业技术改造1000余项,计划当年投资2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0%,当
年完工项目390个,可增加出口能力4亿美元;(3) 体现省内东部开放,西部开发的战
略思想。东部地区在原来比较好的基础上,技术改造主要突破点是面向国内外两个市
场,积极组织企业利用外资,大力发展“三来一补”业务,参加国际大循环。西部一
些地区主要突出区域经济特色, 围绕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在开发深加工上作文章。
1988年, 各市地完成的技术改造投资与1987年相比,普遍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尤
以西部地区增长为多。
1988年,技术改造工作的主要措施是:(1)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广开资金来源,
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全年,除了银行贷款外,还通过横向联合,利用外资,自筹等形
式用于技术改造的资金达23亿元,较1987年提高近1倍;(2)推行了承包经营与技术改
造任务挂钩,合理确定了上交利润基数,使企业的自我积累增加。在技术改造总投资
中,企业自有资金所占的比重已由1987年的26%上升到29%;(3) 加强了规划指导。
为了使技术改造工作更好贯彻改革开放的方针和省内经济发展的设想,在自上而下,
自下而上反复研究论证的基础上,编制了《1988-1992山东省5年技术改造规划》,这
个规划对今后几年的技术改造优化投资方向、调整产品结构,重点行业、产品和企业
的改造,达到的目标等方面都提出了具体要求。遵照中央关于治理整顿的精神,结合
省内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的要求,对全省在建的更新改造项目进行了全面清理,
逐一登记造册,共停建了272项,已压缩投资7.7亿元,有效地控制了盲目发展,重复
建设的现象。为全省今后工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进一步优化资金投向打下
了基础。

(徐伯欣)
〔技术开发工作取得重大进展〕1988年,全省技术开发工作有很大发展,各项指标较
上年都有较大幅度提高。全省工交财贸系统共完成技术开发项目4120项,比上年增长
12%; 新产品投产率达到78%,比上年高出2个百分点;实现新产品产值59.2亿元,
新产品利税8.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6%和60%;新产品产值率达到6.6%。在完成
的技术开发项目中,有137项达到国际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水平,有329项填补了国
内空白,633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874项填补了省内空白。
1988年,全省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工作取得重大进展。R100系列柴油机国产化和石
材加工成套设备已鉴定投产;滚筒洗衣机国产化和玻璃制瓶机组成套设备已基本完成;
电冰箱国产化率达到80%,彩电国产化率达到85%;棉花加工成套设备等其它一条龙
项目的进度均已过半。通过引进消化,开发出一批具有国际水平、能顶替进口或出口
创汇、产值过千万、利税过百万的重大拳头新产品,如潜油电泵机组、J1BZ.20和J
1QT-10N数控加工中心,多连杆闭式四点双动压力机、SZS型双色注塑成型机组、自
动辊压制钉机、 折径宽幅薄膜吹塑机组、 千门程控交换机、彩色高分辨率显示器、
TFA并条机、毛巾割绒机等。
1988年下半年,由省经委组织对1987年1月至1988年6月期间开发的经鉴定合格、
投产半年以上的,技术水平高、经济效益好、受用户欢迎的新产品进行了评选。共评
出“1988年度山东省优秀新产品”232项,其中一等奖72项,二等奖160项。

(林治泽)
〔企业管理与企业升级〕 1988年, 全省各市、地、部门和企业继续认真贯彻国务院
《关于加强工业企业管理若干问题的决定》,以深化企业改革为动力,广泛深入地开
展抓管理上等级的活动,在转换企业机制,提高企业素质方面取得许多新的进展。
企业升级工作在前两年试点的基础上向纵深发展。企业升级标准经过修订,不断
完善, 1988年修订了省级先进企业标准450多个,基本上满足了重要行业的开展升级
工作的需要。在1987年,全省有3个企业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223个企业晋升为省级
先进企业的基础上, 1988年又有94个企业获国家二级企业称号,555个企业获省级先
进企业称号。1988年企业管理的主要特点是:
一、企业管理水平和整体素质有新的提高。企业改革与企业升级工作相互配合,
使企业抓管理的自觉性不断提高,各项管理基础工作得到加强。全省已有1280种产品
采用国际标准组织生产, 其中,有750种产品经验收达到国际水平。有4700个企业获
三级以上计量证书。1988年,全省创国家金银奖产品23个,有145个企业达到国家一、
二级节能标准。
三、在学习推广国内外先进管理方法的同时,总结出了具有我省特点的管理经验。
博山水泥厂的“规范化工作法”、新泰毛纺厂的“三大民主工作法”、济南市的“成
本控制工程”等先进管理经验和方法,得到了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的肯定,
正在全省推广。
三“企业管理现代化工作取得一批新成果。越来越多的企业积极推广价值工程、
正交试验、目标管理、网络计划等现代化管理方法,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仅市、
地推荐为省级管理优秀成果的达213项,可增收节支2.26亿元。经过评审,有155项获
省企业管理现代化优秀成果奖。大中型企业较普遍运用微机辅助企业管理,提高了管
理水平。
四、在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企业家。烟台港务局局长朱
毅、青岛第九橡胶厂厂长汪海、。博山水泥厂厂长傅庆馥、青岛电视机厂厂长李德珍
荣获“全国优秀企业家”称号;蓬莱绣衣厂厂长门玉琦、烟台木钟厂厂长秘波海分别
获“全国优秀女企业家” 、“全国青年优秀企业家”称号。省评选出优秀企业家共
89名。

(邱青森)
〔山东部分企业定为大型企业〕1988年,原国家经委和国家计委、国家统计局、财政
部、劳动人事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大中小型工业企业划分标准的通知》。这次划分企
业规模,是按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和政企分开的原则进行的。主要坚持“两脱钩”原
则,即企业规模同政府机关的行政级别脱钩;与工资待遇等经济问题脱钩。只是反映
企业生产规模的大小,与过去市地级、县团级、科局级企业等概念不同。划分的标准,
主要是按企业的生产能力大小来划分。凡生产品种繁多,难以按生产能力划分的少数
企业,则按拥有固定资产(原值)多少来划分。
依据划分标准和1986年企业规模情况,原国家经委、国家计委、国家统计局、财
政部、 劳动人事部、于1988年4月联合公布了全国第一批大型工业企业名单,全国共
1523个,山东省为73个,占全国总数的4.8%,其中特大型企业3个 (胜利油田、齐鲁
石油化工公司、山东铝厂),大一型18个(新汶矿务局、兖州矿务局、枣庄矿务局、肥
城矿务局、淄博矿务局、青岛第二橡胶厂、青岛第六橡胶厂、十里泉发电厂、辛店发
电厂、邹县发电厂、山东新华制药厂、济南第一机床厂、济南第二机床厂、济南汽车
制造总厂、山东羊口盐场、青岛啤酒厂、烟台合成革厂、山东省陶瓷公司 (其中,新
汶矿务局、兖州矿务局1988年原煤年产能力已达到1000万吨水平,中国统配煤矿总公
司已将其列入特大型企业,故可按特大型企业进行管理)。大二型企业52个。

(郑莉)
〔山东机电产品出口有较大增长,限制进口取得可喜成绩〕1988年,山东机电产品出
口按经贸业务统计,共完成出口创汇2.5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3.3%,占全省地方产
品出口创汇额的比重,由上年的4.9%,上升到5.3%。有13个出口生产企业年出口创
汇超过了300万美元, 其中,烟台造锁总厂达到1050万美元,北极星钟表集团和潍坊
钢管厂超过了500万美元。
山东机电产品出口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出口产品结构和出口市场结构进一步改善。技术密集、附加值较高的机电出
口创汇额比上年增长近50%。出口市场,在巩固发展港澳、东南亚传统市场的同时,
向北美、西欧、日本市场的出口创汇额增长40%左右。
二、 出口产品生产体系建设步伐加快。目前,全省机电产品出口生产企业已达
350家。 被国务院有关部、办批准为机电产品出口基地企业和扩权企业共105个,其
中有外贸经营自主权的企业9个。
三、涌现出一批机电产品出口先进单位。1988年,国务院机电产品出口办公室、
对外经济贸易部表彰了全国140个机电产品出口先进单位, 其中属于山东的有烟台造
锁总厂、山东机床附件厂、莱州台钳厂、莱阳重型机械厂、潍坊钢管厂等10个单位。
省经委、省经贸委1989年4月份也表彰了济南第一机床厂等25个先进单位。
在积极组织扩大机电产品出口的同时,省内对企事业单位申请进口的机电产品作
了相应的严格限制,凡是国内能够制造供应、质量接近国外同类型产品水平的,基本
上不准进口,并积极与招标公司密切配合,在省内、国内组织招标,尽可能在国内组
织生产供应,提高国内的自给率,同时也促进国内机电产品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把有
限的外汇用在刀刃上。省机电设备进口审查办公室成立两年来,做了大量工作,共审
留国内供应设备5230台(套),节约外汇238万美元。

(王青媛)
〔质量管理和产品质量〕1988年,全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更加广泛深入。推行全面质
量管理的企业共4040个。规划在“七五”期间达到原国家经委提出的质量管理八条基
本要求的大中型企业和小型骨干企业全省共1380个, 1988年有345个企业达标,累计
已有674个企业经检查验收合格, 占计划数的48.8%。群众性的质量管理活动蓬勃开
展,常年坚持开展活动的质量管理小组有37465个,年创经济效益4.5亿元。有24个小
组获国家“优秀质量管理小组” 称号,158个小组获省“优秀质量管理小组”称号;
共评选出98名省质量管理优秀工作者和76名质量标兵。
在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工作中,涌现出一批成绩显著的企业,烟台汽车运输公司、
青岛第二橡胶厂、 胜利油田油建一部等3个企业被评为国家质量管理奖预评企业;济
南柴油机厂、济南试验机厂、济南化工厂、济南第四棉纺织厂、济南第四建筑工程公
司、青岛电视机厂、青岛远洋运输公司、烟台轴承厂、莱阳动力机械厂、莱阳重型机
械厂、潍坊拖拉机厂、景芝酒厂、博山水泥厂、齐鲁石化公司第二化肥厂、济宁抗生
素厂、山东机床附件厂、德州棉纺织厂、郯城化肥厂、临沂汽车运输公司等19个企业
获山东省质量管理奖。
为了促进全面质量管理向深化发展,省质量管理协会举办了两期企业领导干部和
技术骨干参加的质量管理学习班,有200余人参加学习;组织了全省33.56万职工学习
“全面质量管理基本知识”,并进行了统一考试。通过培训和现场考核,在全省聘任
了38名质量管理咨询师。发动全省广大质量工作者开展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学术研
究,评选出优秀论文64篇。
在提高企业质量管理素质的基础上,加强了质量监督,组织创优评优,采用国际
标准,使全省产品质量稳定提高。1988年国家监督抽查产品质量合格率86.3%,比全
国平均水平高9.8个百分点。省监督抽查产品质量合格率82.5%,比1987年提高7.4个
百分点。 全省采用国际标准的产品1280种,已经验收合格750种。有23种产品被评为
国家优质产品,其中金奖6种,银奖17种,名列全国第四位。有868种产品被评为省优
质产品。优质产品产值率达到18%。

(王广铎)
〔1988年全省工交财贸经济态势〕1988年,全省工交财贸战线认真贯彻稳定经济,深
化改革的方针,取得较好成绩。
一、 工交生产速度高、效益好。全省完成工业总产值1193.7亿元,比上年增长
33.8%, 绝对数超过了辽宁和上海,列江苏之后,居全国第二位。从地区看,大部
分地、市增长速度都在30%以上,其中增长速度在40%以上的有威海(55.48%) 、德
州(54.3%) 、临沂(43.3%)等3市地;从行业看,各行业都有较大增长,纺织工业系
统增长18%,一轻、二轻工业增长25%以上,电子增长37%,冶金工业增长11.3%,
建材增长24.3%,化工增长20.6%,机械工业增长28.3%。
交通、 邮电业有新的发展。 铁路货运量增长3.5%; 地方交通货运周转量增长
23.5%;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长10%;邮电业务计费总额增长25.5%。
经济效益增长高于生产的增长。 全省预算内地方国营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
272.41亿元, 比上年增长21.7%;销售收入338亿元,增长35.6%;实现利润29.64
亿元, 增长28.1%;利税合计完成53.23亿元,增长30.33%;亏损81户,比上年减
少64户, 扭亏14.4%;流动资金周转天数84天,加速13.4%;国家监督抽查山东产
品质量合格率达到86.3%。这种速度快、效益好的局面是多年来少有的。
二、轻重工业同步发展,适销对路产品大幅度增长。轻工业增长27.2%,重工业
增长26.3%,轻重比例为53.7∶46.3。在30种主要产品产量中,能源、原材料产品都
比上年有增长, 其中发电量增长14.4%,原油增长5.4%,原煤增长4.5%,钢增长
16.8%, 生铁增长15.4%, 钢材增长14.2%。 支农产品增长幅度更大,化肥增长
11.7%,大中拖拉机增长45%,小拖拉机增长47.2%。适销对路的日用消费品持续增
长,其中,电视机增长26.5%,手表增长36.4%,洗衣机增长32.4%,布增长18.5%。
三、财政收入、归还贷款、企业留利大幅度增长。全省财政收入完成90.15亿元,
增长23.84%; 财政支出93.71亿元,增长24.58%。在财政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同
时, 企业还贷和留利大幅度增加。预算内工业企业归还贷款12.24亿元,留利11.0 7
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4.4%和15.3%。
四、城乡储蓄存款增长创纪录,信贷投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城乡储蓄存款
年末余额为326.52亿元, 比年初增加84.1亿元,增长34.68%,创省储蓄增加额新纪
录。全省贷款总额668.21亿元,当年增加93.59亿元,增长16.29%,比全国平均增长
幅度低0.77个百分点。
五、 城乡市场繁荣。全省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完成490.9亿元,比上年增长31%,
高于全国28%的水平。商业供销系统调出省外商品总值41.52亿元,调入省内31.93亿
元, 继续保持了调出大于调入的势头。全省外贸收购额96.09亿元,比上年增长1.53
%;扣除石油后,地方产品出口创汇24.1亿美元,增长13.2%。其中工业制成品的比
重由上年的54.8%提高到58.1%。
1988年,省内工交财贸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速度增长过快,尤其是加工工
业增长速度过快,与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矛盾日益突出,电紧煤更紧的问题影响较
大;外汇短缺、流动资金缺口增大;市场一度出现抢购风,部分商品出现脱销断档;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出现超常增长;物价上涨幅度超过国民收入增长,出现了通货膨胀。
这些问题今后需要认真研究解决。

(王万杰)
〔山东省节能工作又创新水平〕1988年,在能源普遍紧张的情况下,各市地、部门和
企业认真贯彻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节约能源的政策规定, 节能工作取得新成绩。
1988年,全省共节约能源256.6万吨标准煤 (其中:节煤炭206.5万吨,节焦炭6.8万
吨, 节电183685万度,节油20.6万吨) ,完成当年节能计划的157.4%,综合节能率
达到5%。1988年全省围绕节约能源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组织制定了21个行业,586种产品,777个单耗指标。经过评定,全省有17个
企业被定为国家一级节能企业, 128个企业被定为国家二级节能企业,占国家定级总
数的15%,居各省、市前列。化工、建材、二轻等行业的国家级节能企业数,均名列
全国同行业第一。有637个企业被定为第二批省级节能企业,有137个锅炉房被定为省
一级锅炉,分别占全省年耗标煤千吨以上企业总数的26.5%和5.7%。
二、 加强了节能技术改造。 1988年, 全省完成了节能专项改造16项,总投资
1732万元。改造低效锅炉647台,高频炉64台,更新改造风机1324台,变压器2276台、
泵9152台; 推广应用金属清洗剂2099吨,推广应用面达到90%,共形成的节能能力
约80多万吨标准。
三、完善节能规则,表彰节能先进单位和个人。1988年11月,省政府颁发了《山
东省能源利用监测暂行规定》,省节能中心拟定了“山东省能源利用监测技术规程”,
组织各地对504个企业进行了能源利用监测。 另外,全省还评出节能管理先进单位98
个,能源统计先进单位5个,节能先进工作者194名。
四、开展了节能宣传和干部的培训工作。全省组织放映节能影片187场,约有8万
人观看。《山东节能》杂志和《山东节能信息》介绍了一批节能先进典型的经验。组
织编写了15万字有关节能知识的宣讲教材,组织1100个企业分管节能的厂长、科长参
加了节能函授学习班,举办了有250名节能管理人员参加的学习班3期,还组织举办了
华东地区小水泥节能技术学习班,增强了节能意识,提高了节能管理水平。

(栾绍珑)
〔能源供应全面紧张〕1988年,山东经济发展较快,但能源工业的发展与此不相适应,
因此,进一步加剧了能源供应全面紧张的局面。
一、煤炭供需全面紧张。1988年全省煤炭总产量5559万吨,其中地方矿1655万吨,
统配矿3904万吨(其中部统配3111万吨,上划省属矿795万吨),扣除精煤洗耗损失346
万吨,国家从山东调出770万吨、地方矿、统配上划外协作和外统的约200万吨,统配
矿自用煤99万吨, 省属矿自用煤24万吨, 小矿自用煤50万吨,剩余的省内总资源为
4070万吨(计划分配3846.4万吨)。1988年山东省实际需用煤约6000万吨,与计划相比
缺口在2150多万吨。为解决工业用煤缺口,省政府多次召开会议,采取措施。一是控
制省内煤炭外流, 超产煤省内包销。二是动员一切力量从外省协作煤。据统计198 8
年山东各行业通过各种渠道从外省调入煤炭约1338万吨。 全年省内煤炭实际消耗为
5853万吨。基本上保证了重点行业和人民生活的最低需要。
二、电力供需矛盾更加突出。1988年底,全省总装机661万千瓦,年发电量378.8
亿千瓦时。其中,山东电网装机581万千瓦(包括年底投产的80万千瓦)全年发电349.6
亿千瓦时,虽然省内电力工业发展较快,但电力供应仍然十分紧张。一是发电设备与
用电设备比例严重失调,全国为1∶2.9,山东为1∶3.3 (1988年底全省用电设备装机
为1916万千瓦)。如按合理比例1∶1.6-2计算,山东缺电150万千瓦。二是由于严重缺
电造成拉路限电严重。 1988年全省13个市、地供电部门共拉路限电66898条次,平均
全省每天拉路183.3条次, 各县拉路条次更加频繁,许多新建和技改项目因缺电不能
投产,老企业普遍每周开四停三,开五停二,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二是电网
机组超负荷运行。 国外发电设备利用小时, 每年一般不超过5000小时,我国平均为
6000小时,而山东省竞达7000小时以上,居全国首位。四是煤炭短缺更加剧了电力供
应紧张的局面。 全年发电用煤缺口达300万吨以上,因燃料不足,最多时被迫压电30
万千瓦,直接影响了全省工农业正常生产,同时,也给全省人民生活带来了困难。
三、石油供应严重短缺。自国家对石油供应实行包干以来,全省成品油分配基数
为178万吨。 1988年国家计划分配142.45万吨,比1987年分配计划减少36.5万吨,下
降20.2%,而全省成品油的需要量为270多万吨,缺口130万吨。全省用油非常紧张,
特别在4季度一部分市地出现断档脱销, 不仅许多货运汽车因无油停运,客运也纷纷
告急, 许多线路不能正常运行。据有关部门统计,4季度全省专业运输部门的车辆停
驶率达40%以上。为弥补油源不足,省里采取了一些措施。一是利用省级外汇进口成
品油4.95万吨;二是积极组织和挖掘省内各方面油源16万吨;三是石油经管单位组织
了近3000名职工到外省协作油源54万吨。经过努力1988年全省实际销售量为253万吨,
比1987年实际增加5万吨,增长2.4%。

(魏瑞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