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综述(二)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3&rec=58&run=13

〔黄河三角洲经济技术和社会发展战略研讨会〕黄河三角洲经济技术和社会发展战略
研讨会于1988年6月30日至7月4日在东营市召开。 来自中央、部分省市和本省的有关
部门、 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100多名专家、学者、教授出席了会议。全国人大常委
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费孝通,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钱伟长,民盟
中央副主席冯之浚等到会,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开发战略构想、指导思想,从宏观和
微观的结合上作了重要论述。专家、学者们还就国土规划、河口治理、农业开发、工
业发展、交通布局等,分专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并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一致意见。黄河入海流路问题,这是关系到黄河三角洲长
治久安和建设布局的关键性问题。专家们根据对河口多年的资料数据和水沙运动规律
的研究,认为现行流路,稳定30年是有可能的。同时对如何稳定河口的具体措施和远
期有计划地改道提出了很多好意见,为河道治理及全面开发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专
家们认为,胜利油田的发展前景良好,为发展石油化工工业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建立
石油化工基地是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迫切需要。要以油田发展带动社会发展,以社
会发展推动油田发展,逐步把黄河三角洲建设成现代化的、外向型的、多功能的经济
区域。如何以最快的速度开发黄河三角洲?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提出,应先开发那些投
资少,见效快的项目,为扩大开发积累资金。他还说,政策是有“含金量”的。在国
家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向中央要钱要不到,要一个好政策还是可以的。有了“含金量”
高的政策,再根据当地情况把它用足用活用好,就会加快开发的步伐。专家们还对农
业的发展,港口、铁路、公路、机场建设,人才开发,城镇规划等许多问题提出了很
好的意见。省顾委主任、省战略研究委员会主任苏毅然主持会议并讲了话。省委副书
记、省长姜春云代表省委、省政府讲了话。副省长马忠臣在会议结束时讲了话。

(魏滋生)
〔济南市开展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为确定正确的发展战略,谋求长远和全局发展
的主动,济南市从1988年2月起,组织各方面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100多人,集中
时间开展济南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 研究设总战略研究和了战略研究9个课题,
当年4月底形成战略研究报告。5月12日至14日,在济南宾馆召开济南市经济和社会发
展战略研讨会。出席会议的有:市战略研究委员会委员,市六大班子的领导同志,市
直各部、委、办、局和区、县的负责同志,市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爱国人士代表,共
200人。 市战略研究会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杨重光同
志、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民经济综合研究室主任田江海同志、省社联副主席季星如同志
和省社科院副院长赵海诚同志出席会议并作大会发言。市战略研究会高级顾问、著名
经济学家于光远同志和国家计委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孙效良同志向会议提交了书面
发言。与会专家学者对战略报告的框架和初步构思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了有重要参
考价值和指导作用的建议。经过专家论证,确立了“以省会城市为依托,科技发育为
先导,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为基础,面向两大市场,坚持‘两全’ (全面改革、全方
位开放) 突破,依靠‘两转’(向集约型和外向型转变)起飞,强化两大文明建设,使
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全国省会城市前列”的战略思想,确定了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突
出科技先导、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外向型经济和重视提高综合服务功能四个战略重点。
为实现战略目标,《纲要》从以改革总揽全局、走科技兴市之路、实行全方位开放、
加强产业结构调整、缓解能源、资金不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加强宏观调控等
7个方面提出了战略对策。

(王保欣、田承启、张贺清)
〔4种主要副食品价格调整后全省城乡集贸市场情况〕自5月16日我省猪肉、鲜蛋、蔬
菜、白糖4种副食品价格调整后,城乡集贸市场物丰价稳,秩序良好。主要情况如下:
一、价格基本稳定。据调查,济南市部分群众得到主要副食品价格将要调整的信
息后, 由于对调价幅度等具体情况不了解,5月15日前两天曾出现争相到集贸市场购
买猪肉和鲜蛋的现象,致使价格有所上涨。精肉价格由原来的每公斤6元上升到7.2元。
15日晚,马世忠副省长发表电视讲话后,争购商品的现象平息下来。16、17两日,济
南市纬十一路、自由大街、南门等大型农贸市场的价格已回落到原来水平。青岛市由
于居民听信谣传,15日过“第二个龙年”,致使集市蔬菜和副食品价格暴涨。猪肉由
13日的每公斤5.6元上升到10.4元, 鸡蛋由每公斤4.4元上升到5.2元,韭菜、黄瓜等
细菜价格也成倍上涨。16日,各种商品价格均回落到13日水平。另据枣庄、潍坊、济
宁、临沂、德州、惠民反映,16日前后集贸市场副食和蔬采价格没有明显变化,农村
集市肉、蛋价格低于城市。
二、农副产品上市量增多。根据省工商局的统一部署,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积
极提供信息,组织商品引进,丰富了货源,保证了市场供应。16日,济南纬十一路市
场上市蔬菜50万公斤,鲜蛋4000公斤。济南市居民生活所需品靠集市供应的,蔬菜占
87%, 猪肉占17.5%,鸡蛋占89.5%,水产品占82.7%。各地的情况说明,4种副食
品价格放开后,集贸市场在保证城乡人民群众生活需要方面的作用更大了,市场管理
和市场建设的任务更重了。
三、市场秩序良好。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做好市场服务工作的同时,积极宣
传有关政策,坚决打击哄抬物价、欺行霸市的不法行为,维护了市场秩序。各地市场
秩序活而不乱, 上市的农副产品中没有出现借4种副食品调价乱“搭车”、滥涨价的
现象。
四、各方面反映满意。4种副食品调价后,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均表示满意。
潍坊市和临沂地区的生产者反映,猪肉、鸡蛋、蔬菜价格放开,生产者可以按照价值
规律组织生产了。济南、临沂、惠民、德州的个体工商户反映,主要副食品价格放开
后,给了这些经营者更大的灵活性。青岛、枣庄市长期在集市上购买肉、蛋、菜的消
费者认为,过去国家补贴经营单位,消费者却是从集市上买菜,现在暗补改明补,消
费者得到了实惠,看得见,摸得着,并且市场商品丰富,价格稳定。国家的物价改革
措施是正确的,深得民心的。

(高绍辉 颜非)
〔经济协作和联合取得新进展〕1988年,山东的经济协作和联合取得新进展。到年底,
全省共达成协作项目6210项,执行5400项,引进资金12.2亿元,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其主要特点是:
一、区域性联合有了新突破。上半年、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分别率领代表
团,考察访问了13个省(市、区),通过考察访问,与上海市签订了“关于横向经济联
合中企业合法权益的保护协定”;同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6省 (区)
共同提出并建立了“沿黄河经济协作带”;与11省(市、区) 达成了280多个意向性协
议。全省已有12个市地参加了4个跨省(区) 的区域性联合组织。青岛、烟台、潍坊、
东营、惠民等5市地参加的环渤海经济协作区、全年共达成协作项目500项,其中我省
88项。聊城地区参加中原地区经济协调会后,与河北邯郸市达成了联合修建馆聊铁路
的协议,该工程去年初动工,预计今年“七·一”通车。
二、对口协作逐步深入。济南、青岛、烟台、威海、淄博、潍坊6市对沂蒙山区7
县的对口支援, 在项目扶持、 人才培训、大企业包点扶贫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
1988年, 6市与7县共达成协作项目157项,已实施和完成140项,预计年增产值1亿元、
利税1241万元。 6市为7县代培各类人才3500多人次。6市还有37个大中型企业对口扶
持7县的37个乡镇, 使市对县对口支援进一步发展到企业对乡镇的对口支援。省内东
部经济较发达地区和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相互协作,经3年努力,已得到稳步发展。东、
西部之间共达成经济技术协作项目159项, 已实施57项,预计可新增产值4501万元,
利税1008万元。菏泽地区去年与青岛市联合进行产品开发,使全区13个企业的产品打
入国际市场,有19种产品填补了区内空白。
三、科技生产联合取得新进展。按照省科技“双放”方针,各地、各单位采取多
种形式积极引进各类技术和人才, 全年省内人才交流总数达到1.9万人,是最多的一
年。 各地、各单位发展科技联合,注意以联合攻关、人才培训为重点,潍坊市300多
家企业与全国400多家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协作,共引进新技术、新工艺210项,引
进各类人才500余名。济宁、枣庄两市与华中师大等9所高等院校联合办学,举办各类
专业班24个,一年培养1500多名大学生。目前,市校之间的协作关系稳定发展。
四、企业集团进一步发展壮大。1988年,全省新组建大型企业集团15个,累计达
89个, 固定资产原值达90亿元,工业总产值、实现利税和出口创汇均占全省总数的
20%左右, 成为我省经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各地许多企业集团积极进行股份制
和企业产权转让改革试点。 新泰室内成套用品公司先后兼并了7家企业,实现了产权
的大部集中。同时,各个企业集团都开始把眼光转向国际市场。全省已有10个企业集
团取得了进出口自主权。青岛市组建的14家企业集团中,已有10个企业集团的产品打
入国际市场,年创汇额已达4000万美元。
在新形势下,经济协作和联合工作也遇到了一些新问题,并已影响到协作和联合
的深入发展。一是新的区域封锁限制了地区间特别是跨省(区)协作和联合的发展,使
许多已签订的协议无法执行;二是许多产品的专营和专管割断了正常的物资协作渠道,
不少物资协作已难以进行;三是对“官倒”和协作的政策界限认识混乱,许多部门和
企事业单位怕遭非议而不敢大胆开展协作和联合工作。

(省经协办省政府办公厅信息调研室)
〔城乡个体经济的发展〕1988年,全省个体经济发展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形成了继
1983年以后的第二次发展高峰。 截止到年底,全省个体工商户已发展到130万户,从
业人员229.5万余人, 拥有资金26.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2%、24.5%和44.8%。
个体工商户经营规模不断扩大, 全年经营额157亿元,较上年增长56.2%;其中社会
商品零售额94.9亿元,较去年增长60.6%,占同期社会商品零售额的18%,比上年提
高两个百分点。
1988年,全省个体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有4个方面。第一,领导重视,各级党委、
政府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一齐抓个体经济发展。第二,加强调查研究,分析个体经济
发展的客观需要与可能,克服消极思想,超前研究对策,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由过去
靠自发发展转变为自觉抓发展。第三,有计划地指导发展个体经济的做法在全省得到
普遍认可和采用,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内容。即根据需要与可能,年初提出一个
通过主观努力可以达到的发展计划目标,拟定具体完成计划的步骤和措施;将指标层
层分解到基层、到人,与岗位责任制和奖励挂钩;建立必要的检查和考核制度。第四,
总结推广经验,实行分类指导,促进全面发展。近两年,全省总结推广了临沂地区、
东平县等商品经济较不发达地区促进个体经济大发展的经验。同时,总结推广了淄博
市、莱州市等商品经济较发达地区促进个体经济大发展的做法。事实证明,不论哪类
地区,只要主观上做出努力,都能把个体经济发展促上去。各地虚心学习外地和本地
的经验,形成了地区间你追我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新局面。以往那
种部分地区发展快、少数地方发展慢、个别市、地下降的状况有了很大改观。全省出
现了一批比上年增长快的地区。按户数计算,济宁市增长54.1%,潍坊市34%,泰安
市28.9%,枣庄市28%,东营市23.6%,惠民地区21.9%,临沂地区20.9%,烟台市
20%,德州地区17.5%,青岛市17.3%,济南市16.2%,其他市、地也都有不同程度
的增长。第五,个体户从业人数占人口的比例有较大提高。全省总平均为2.81%,比
上年提高0.54个百分点。

(高绍辉 颜非)
〔积极争取国际援助,支持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近几年来,山东省积极争取国际援助,
用于贫困地区经济开发建设,取得了较好效果。到1988年底,接受国外民间组织、联
合国机构和外国政府无偿援助,已执行项目26项,共接受援款2110.65万美元。其中,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无偿援助沂蒙山区人畜饮水项目21万美元;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无偿
援助全省农村基层卫生防疫冷链项目94.3万美元;世界粮食计划署无偿援助惠民地区
渤海湾渔业资源开发项目1421.48万美元;联邦德国援助沂水、沂源、沂南3县农村饮
水工程297万美元; 国外民间组织对沂水、蒙阴、临朐援助项目22项,共276.87万美
元。接受国际援助、对贫困地区拓宽脱贫致富门路,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加速经济开
发建设,改善人民生活条件,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较好效果。如:联邦德国援
助临朐的百万株山楂基地项目, 已开发荒山近6000亩,第一期栽植16万株,198 8年
产山楂300万公斤,增加收入约480万元。国际无偿援助的沂水、沂南、沂源、蒙阴的
饮水工程项目, 解决了近4万人饮水困难,扩大农田灌溉面积9450亩。国际世界宣明
会向沂水县提供医疗卫生援助,为12个村培训了乡村医生和妇幼保健人员并援助了部
分医疗设施,使3万人改善了医疗卫生条件。

(省府办公厅信息调研室)

专文:山东省治理整顿工作初见成效
高洪波 孙常才

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确定,1988、1989两年改革和建设的重点要突出地放在治理
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和全面深化改革上。1988年下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结合
山东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这一重大决策,抓住治理整顿这一全面调整经济工作的
有利时机,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克服经济过热、需求过旺、通货膨胀带来的许多问题,
加强宏观经济调控,并引导工业以持续、稳定的速度健康发展;合理调整产业结构、
产品结构和企业结构;坚持有压有保的原则,合理调整信贷结构;大力压缩固定资产
投资;清理整顿公司;严格控制社会集团消费和消费基金增长;大力整顿市场秩序和
严格物价管理,努力改善市场供应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近几年来,山东省坚持中央制定的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方针,不断深化改革,
各项经济工作和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全省工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城乡市
场繁荣活跃,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进一步得到改善。但是,由于改革开放是前所未有
的事业,经验不足,又处在新旧体制的转换过程中;面对封建残余旧习俗的影响和资
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而我们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相对薄弱,加之其他不良因素影
响,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经济过热,固定资产投资过大。主要表现在:(1) 工业增长速度过快。1987
年全省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23.8%,其中,全民所有制工业增长14.3%,集体所有
制工业增长24.8%, 乡村企业增长44.6%。1988年,全省工业总产值又比上年增长
33.8%; 其中,全民所有制工业增长19.9%,集体所有制工业增长36.6%,乡村企
业增长54.9%。从连续两年的数字中可以看出,工业增长速度不仅越来越快,而且结
构性矛盾突出,全民所有制工业大大低于集体所有制工业增长速度,而乡村工业的发
展速度又大大高于集体所有制工业。造成工业增长速度过快的原因除了全省大多数工
业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实现了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增强了企业活力,有效地促
进了生产发展外, 还有以下几个主要因素:一是社会总需求膨胀。最近5年来,在全
国范围内总需求的增长过快,总需求明显大于总供给,必然牵动工业的高速发展。二
是工农业产出的结构失去平衡。 在1985到1987年的3年里,全省工业平均增长15.4%,
农业仅增长4%。 由于工农业产出结构失衡,引起了社会总需求的压力向工业倾斜,
迫使工业高速增长。三是宏观调控和管理工作没有跟上。由于宏观失控,致使一些工
业项目,尤其是乡村企业盲目上马,重复建设浪费严重。(2)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
1988年全省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达到362.9亿元,比上年增长21.9%。1985年以来,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平均每年增长26.8%,大大高于同期国民收入平均增长12.9%的
速度。特别是计划外项目、非生产性项目、长线加工项目上得过多,兴建楼堂馆所之
风愈刮愈烈,造成投资规模过大,投资结构不够合理。198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占国民收入的比重高达39.3%。造成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的原因,除多年来形成的
在经济发展指导思想上片面追求速度外,还有相当数量的行政领导和企业负责人程度
不同地存有在任期内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
二、通货膨胀,物价上涨过猛。1988年,全省零售物价总水平上涨18.3%,呈现
了通货膨胀。构成物价指数上升的因素中,价格改革影响为7.6%,其余是自然上涨。
出现通货膨胀、物价上涨过猛的原因,除受固定投资规模过大影响外,主要是: (1)
消费基金增长过快。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和物价指数的上升,消费基金保持一定的增
长速度是必要的。但突出的问题是消费基金增长失控,职工标准工资以外的收入比重
加大。许多企事业单位滥发奖金、实物的现象屡禁不止。社会集团购买力支出有增无
减,比1987年增长25.5%。(2) 货币投放偏多。全省货币净投放比上年增长86.9%,
超过了生产流通正常需要的增长,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物价上涨。(3) 流通秩序
混乱。在市场发育不健全、价格关系未理顺、供求矛盾比较突出的情况下,由于对市
场物价的管理不得力,不得法,给一些唯利是图、转手倒卖、哄抬物价、制售假冒伪
劣商品、牟取暴利的人以可乘之机。致使许多地方一度发生了“涨价风”和“抢购风”,
严重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三、政府机关和干部队伍中出现某些腐败现象。全省干部队伍的总体是好的,但
是官僚主义、推诿扯皮现象仍未根本消除,讲排场、摆阔气、铺张浪费、用公款请客
送礼等不正之风有所发展,少数人以权谋私、贪污受贿、滥权渎职、营私舞弊,败坏
了党和政府的声誉,损害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经济工作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已严重影响了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顺
利进行,对此中央及时作出全面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的决策。根据中央的部
署,省委、省政府于1988年9月25日和1989年2月25日先后召开了全省市、地党员领导
干部会议和省七届人大二次会议贯彻中央精神,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提出和不断明确
了全省治理整顿工作的重点、步骤和方法与工作要求,动员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
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决策上来,从全国大局出发,结合山东实际,把治理整顿作为
经济工作全面调整的有利时机,坚决认真地把这项工作搞好,具体抓了几件大事:
(一)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引导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健康发展。要求各级政府、
各经济部门进一步转变职能,简政放权,加强从宏观上研究经济的运行,按照“国家
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要求,积极探索新的调控方式、手段和方法。一是制定
科学的产业政策和相应的财税政策、金融政策、物价政策等,指导经济结构的调整优
化、引导资金、物资的合理投向。二是加强对经济总量和结构指标的监控管理,从经
济全局上搞好人、财、物的调节、调度。三是建立有效的宏观调控体制。
(二)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保持工业的适度增长。在认真分析了山东资源较
丰富、经济实力较雄厚、在对外开放中处于有利的地理位置等条件的基础上,统一了
全省工业应以持续、稳定、均衡的速度发展的认识。工业发展的速度,既不能过高,
也不能过低。 工业的增长, 既要从全国大局考虑,又要从本地实际出发,既要适当
“降温”,又不能“一刀切”、“急刹车”。地区间、行业间、企业间的情况不同,
允许有高有低,不能盲目攀比,也不能平均压缩。关键在于把注意力转到内涵挖潜、
优化结构、技术进步上来,使企业管理有新突破,产品的质量档次、花色品种上一个
新的水平,经济效益有大的提高。
(三)明确工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全省工业结构的调整,集中着眼于生产要素的合
理配置,重点是4个层次,即:发展100种能源、短缺原材料、市场敏感日用消费品、
支农、医药、机械电子等方面的产品;开发52种自动控制仪表、机电一体化设备、高
分子材料、高效节能机电一体化设备、中高档轻纺出口产品,替代进口产品、计算机
应用等方面的产品和技术,限制50种原材料缺口大,技术不过关、市场滞销的产品;
禁止17种污染严重、耗能高和国家明令淘汰的产品。同时着重加强煤炭、电力等能源
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开发建设。
(四)压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调整投资结构。一是从1988年10月份开始,全面清
理在建项目。不论计划内,计划外的,全民的、集体的基建和技术改造项目,全部进
行清理。二是按照产业政策,建设条件和投资效益,对在建项目分析排队,该停的停、
该缓的缓,该保的保。1988年11月底前,这项工作基本清理完毕。三是妥善做好停缓
建项目的善后工作, 把经济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楼堂馆所今后3年原则上不上新项
目,集中财力物力人力,保计划内重点建设,保农业基本建设和中外合资项目。
(五) 压缩信贷规模,调整信贷结构。根据中央的要求,集中在1988年后3个月和
1989年进一步做好控制信贷规模,调整信贷结构工作。坚决压缩经济效益差的企业和
销路不好的产品的贷款,对有倒买倒卖、抬价抢购行为的“中间商”一律停止贷款,
重点保证农副产品、适销对路工业品、短缺的上游产品、出口产品、计划内重点建设
和技术改造项目的贷款。同时,加快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积极发展金融市场,扩大资
金融通,千方百计增加储蓄和货币回笼。
(六)大力压缩消费需求增长,调整消费结构。首先下决心压缩社会集团购买力,
对国家确定停止购买的商品一律不准购买。对专控商品非买不可的,要从严掌握,并
征收5-30%的附加费。其次,严禁机关、企事业单位滥发奖金、实物,提高会议费、
差旅费标准,利用公款旅游和请客送礼等。第三,通过推行股份制、住房商品化、拍
卖小企业、发行债券等措施,把更多的消费基金转化为生产基金。
(七)彻底清理整顿公司。一是认真查处各类公司的违法违纪问题,重点是转手倒
卖、哄抬物价、牟取暴利的“官倒”案件。二是对各类公司进行分析排队,分别不同
情况,提出撤销、合并、转体和保留的意见。三是切实解决政企不分、官商不分的问
题。党政机关办的公司、企业或撤销,或与党政机关脱钩,在企业兼职的机关干部应
辞去一头的职务。
(八) 建立健全新的市场和物价管理运行机制。一是从1988年9月底到1989年春节
前, 用大约5个月的时间,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一次物价、财税大检查。在严肃查清问
题的基础上,抓紧整改工作,特别是加强法制和制度建设,堵塞各种漏洞。二是建立
健全市场物价管理机制。一要建立明码标价制度。二要建立群众监督制度。三要管住
管好重要商品和敏感商品价格,特别是加强对价格“双轨制”产品的管理。四要建立
物价首长负责制。严格物价管理权限,严格禁止“搭车”涨价,坚决控制住物价指数
的增涨幅度。三是进一步发育和完善新的市场体系,坚持多种经济成份、多条渠道、
多种经营方式并存,搞活市场供应,增加有效供给。
(九)以廉洁勤政为重点加强各级党政机关的建设。凡能公开的政务工作,一律实
行“两公开一监督”,对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对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的问题,都要定期向干部群众通报情况,公之于众,接受监督。同时,要加强制度建
设,从严治政,奖罚分明,坚决清除腐败分子,保持干部队伍的健康纯洁。
由于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部署,采取的措施得力,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山东的治
理整顿工作取得的显著效果已在经济工作的各个方面体现出来。
从1988年10月份开始的全省物价、财税大检查进展顺利。共查处违价金额0.98亿
元,已收缴入库0.56亿元,查出违纪金额5.1亿元,罚没收缴2.78亿元。
清理在建项目进展较快。 全省已停缓项目918个,压缩投资27.4亿元。其中楼堂
馆所252个, 占全省在建楼堂馆所的47.5%;压缩建筑面积98.4万平方米,压缩投资
8.2亿元,分别占49%和45%。
清理整顿公司的工作逐步深入。 截止到1989年5月底,全省已撤销合并公司1385
个,其中党政机关办的公司(企业) 已撤销或脱钩的有867个,占总数的94%。党政干
部包括退离休干部在公司(企业)兼职、任职的共1210人,现已辞去一头职务的1169人,
占94.6%。在清理整顿过程中,认真查处了3142户有转手倒卖,牟取暴利等违法经营
行为的公司,其中已严肃处理1576个,罚没款1197万元;省属公司投机倒卖的大案要
案已查处20起, 罚没款110万元。重新调整了经范围和经营方式的公司有2534户,占
总数的83.2%。
工业生产速度开始回落,逐步趋于正常。1989年1至4月份全省工业总产值老口径
完成319亿元,比1988年同期增长18.5%,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7个百分点,高于计划
增长12%和全国平均增长13.7%的水平。 加上村办企业,全省完成406.8亿元,增长
24.2%。经济效益比较好,预算内国营工业企业产值增长9.25%,销售收入增长26%,
实现利润增长11.5%,利税合计增长22.60%。
市场比较平稳,物价涨势减缓。1989年头几个月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一直比较
稳定,1-4月份累计完成182.4亿元,比1988年同期增长20.7%。市场总的趋势是,国
内商品购销活跃,购进增长幅度高于销售增长幅度;商品供应充足,价格相对稳定;
社会集团消费开始受到抑制,扣除物价上涨因素,消费总量是下降的;商业系统经济
效益明显改善,到4月底,利润总额上升50.8%,亏损额下降36.8%。1989年1-4月份
全省零售物价总指数比1988年同期上升25.7%,涨幅比1988年4季度减少1.5个百分点。
其中城市上升27.7%,农村上升24.6%,分别比1988年4季度减少2.1和0.9个百分点,
社会零售物价总指数涨幅呈逐月回落趋势。 1989年1-4月份分别为26.6%、 27%、
24.7%、 24.6%。在这4个月的物价涨幅中,属于1988年涨价的滞后影响为19.8%,
占总涨幅的77%;属于新涨价的影响为5.9%,占23%。
贷款投向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基本合理。在贷款的收回发放上,较好地体现了
保证重点、压缩一般的要求。一是农业贷款比重略有上升。1988年全省银行累计发放
农业贷款22.7亿元,比1987年增长26.8%。农业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比1987年提高
0.33个百分点, 达到2.92%。 二是重点保证农副产品收购和市场供应所需资金。
1988年收购旺季, 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银行把增加的存款及收回的贷款,集
中用于农副产品和外贸收购,9-12月,全省增加61.5亿元,比1987年多增12.5亿元。
全年还增加市场供应贷款15.6亿元。三是压缩了物资供销企业贷款。1988年9-10月份
收回贷款4.2亿元, 对整顿流通领域秩序起到了积极作用。四是抑制了工业贷款的过
快增长。 针对1988年前8个月工业贷款增长过猛的情况,9-10月份压缩收回18.5亿元,
促进了工业结构的调整。1989年根据省内治理整顿和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又进一步
优化了贷款投向, 一是增加贷款支持能源、原材料工业及人民生活必需品的生产1-3
月份共增加3.1亿元。二是增加农业贷款0.6亿元。三是增加外贸收购贷款1.7亿元。
财政收入回升, 支出贯彻了“有压有保”的方针。1989年1-4月份全省财政收入
完成32.44亿元, 不包括青岛为24.6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74%,超过了全年计
划增长速度。财政收入增长主要是税收增加,工商税收比1988年同期增长16.3%。省
内财政支出体现了有保有压的精神。 1989年一季度,基本建设支出下降14.12%,支
农支出增长1.76倍, 农村水利事业费增长31.29%,教育支出增调整产品结构已经起
步。根据国家企业政策和省里调整产品结构的决定,各地正把“保”和“压”的产品
目录逐步落实到企业,并实行能源、物资、信贷、运输、质量监督、技术改造、价格
等配套联动, 全省能源原材料等重要产品大多数增产,原煤增长3.7%,发电量增长
8.13%,生铁增长2.76%,10种有色金属增长3.94%。轻纺产品和一些敏感商品继续
保持增长幅度。
廉洁勤政建设已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取得初步效果。1988年底和1989年
初,省委、省政府先后总结推广了郯城和昌乐县实行政务公开,加强廉政建设的经验。
省里还制定了《省级干部廉洁勤政守则》,强调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实
行政务公开,加强廉政建设,在1988年下半年至1989年一季度这一段时间,各级党政
机关抓了廉政制度和组织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一是全省多数市、地、县(区)党政机关
先后制定了廉政和政务公开的有关制度,并请人大代表新闻单位和人民群众监督执行。
二是通过采取设立举报中心、举报电话、政务公开栏、政务活动通报会等措施,进一
步加强政务活动的透明度,倡廉肃贪。三是进一步发挥监察、审计、纪检等职能部门
的作用,对党政机关和经济部门中的违法违纪现象及时查处,加强干部队伍的自我约
束力。
近一年来,山东治理整顿工作的效果是明显的,但所取得的成绩只是初步的,经
济工作和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宏观调控能力还须进一步强化,工业生产结
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资金短缺、信贷比较紧张,市场和流通领域的秩序还必须进一
步加以整顿,党政机关的廉政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够得力等等。
随着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深入贯彻落实,随着治理整顿的深入和改革开放的发
展,上述问题必将能够逐步得到解决。

专文:1979~1988年山东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
吴德让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8年底,山东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经历了10年改
革的光辉历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0年改革,全省的经济体制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
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这是建国以来我省经济建设发展生机最旺盛、生产力最活跃、
国力增强最快和全省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10年。
10年来,开展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国民经济取得了全面发展。1988年
全省社会总产值达到1770亿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下同),比1978年增长2.49倍,
平均年增长13.3%, 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503.23亿元,比1978年增长2.29倍,平均年
增长12.7%。 国民生产总值达到760亿元,比1980年增长1.4倍,平均年增长9.2%。
国民收入达到680亿元, 比1978年增长1.95倍,平均年增长11.4%。这几项主要经济
指标的增长, 从1980年到1987年,社会总产值增长1.32倍,工农业总产值增长1.2 7
倍, 国民生产总值增长1.06倍,国民收入增长1.13倍,提前3年实现了到本世亿末前
10年第一个翻番的战略目标。
一、农业
同全国一样,我省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通过推进家庭
联产承包制,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改革流通体制,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和商品经济,
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持续发展。
1978年到1988年, 农业主要经济指标都上到了一个新台阶。农业总产值由144.8
亿元增加到309.6亿元, 10年增长1.14倍, 年均增长7.9%, 在全国所占位次,由
1978年的第三位, 从1987年开始上升到第一位。1988年粮食总产量达到3225万吨,
棉花达到113.7万吨, 油料达到197.8万吨 (其中花生达到194.7万吨) 分别比1978年
增长0.41倍、6.38倍,1.06倍和1.07倍。粮食总产量居全国第二位,棉花、花生产量
居全国第一位。我省由调入粮食省变为能够基本自给,棉花和油料每年大量调往外省。
肉类总产量达到171.5万吨, 比1978年增长0.9倍,平均年增长6.6%。水产品产量达
到13 5.6万吨,比1978年增长0.83倍,平均年增长6.2%。果品总产量达到262.5万吨,
比1978年增长0.72倍, 平均年增长5.6%。粮食和农副产品的大幅度增产,为国民经
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逐步改善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农业生产条件10年来有了明显改变。农业机械化程度有很大提高农业机械总动力
由1085万千瓦增加到2960万千瓦,增长1.73倍。其中,拖拉机由247.6万千瓦 (15.57
万台)增加到746.4万千瓦(58万台),增长2倍。农用汽车由15.25万(0.27万辆)增加
到346.4万(4.59万辆) ,增长21倍。柴油机由552万千瓦(55.69万台)增加到1020万
千瓦(111.45万台) ,增长0.85倍。机耕面积由5730万亩增加到7319.55万亩,由占耕
地面积的52.4%增长到70.8%。在农业电气化方面,全省农村用电量由14.1亿度,增
加到64.76亿度,增长3.6倍,平均年增长16.5%。在农田水利方面,全省农田有效灌
溉面积达到6484万亩,占全部耕地面积的比重由60.5%提高到62.7%。在农田化肥施
用量方面,每亩耕地施用化肥(实物量) 由48.4公斤增加到85.6公斤,平均年增长5.9
%。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乡镇企业在10年改革中异军突起,发展迅猛,现已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
力量。1978年到1988年,乡镇企业由20.4万个(社办1.9万个,队办18.5万个) ,发展
到142.08万个。从业人员由322.86万人(社办109.29万人,队办213.57万人),增加到
950.21万人, 由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2%,上升到29.4%。完成产值由52.78亿元,
增加到706.14亿元,10年增长12.4倍,平均年增长29.6%。乡镇企业总产值占农村社
会总产值的比重,由26.5%上升到58.9%。
伴随农业生产的发展,加快了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步伐。1978年到1988年,在农
业总产值中, 种植业所占比重由78.4%下降到69.4%,其它林、牧、副、渔4业所占
比重由21.6%上升到30.6%。在种植业总产值中,粮食作物所占比重由71.1%下降到
54.7%,经济作物所占比重由15.7%上升到32%。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农村工业、
建筑业、 运输业、农村商业、饮食业4业迅速增长,1987年其总产值占52.6%,首次
超过农业总产值。 1988年4业总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上升到58.7%。农业内
部结构趋向合理。
二、工业
在农村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的基础上,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扩展到城市。在工厂,
通过扩大企业自主权、建立和发展各种市场,鼓励企业开展竞争;同时相应改进宏观
管理,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调节经济,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发展了承包、租赁和多
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以及采取相互参股、联合经营等形式,加强了企业的责任,调
动了广大工人、干部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1978年到1988年, 工业总产值由309.6亿元增加到1193.7亿元,平均年增长14.4
%。10年来,全省的能源工业、基础工业,轻纺工业和耐用消费品工业都有较大的发
展。 1988年发电量达到378.2亿度,平均年增长9.3%。原油产量达到3330.26万吨,
平均年增长5.5%。 原煤总产量达到5516.62万吨,平均年增长2.8%。成品钢材平均
年增长8.2%, 烧碱、纯碱平均年增长10%和9.9%,汽车平均年增长6%,棉纱、棉
布平均年增长9.4%和6.5%,耐用消费品如家用洗衣机、家用电冰箱、电视机等基本
上是从无到有, 分别达到68.48万台、15.22万台和58.73万台。经过10年的发展,能
源工业、机械电子工业、化学工业、冶金工业、纺织和服装工业、食品工业、建筑工
业等产业,已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工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开始受到重视。作为比较薄弱的能源、原材料基础工业、加
快了发展步伐,一般加工工业一直增长过快。从产品结构看,初加工、粗加工产品和
一般产品占的比重大,深加工、精加工和优质产品占的比重小。从企业组织结构看,
由“大而全”、“小而全”,产品批量小、质量差、效益底,竞争力弱,向专业化、
加强协作,横向联合,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方向发展。在10年中,轻工业平均
年增长13.7%,重工业平均年增长10%,轻工业与重工业的比重由49∶51调整为53.5
∶46.5。
三、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
全省固定资产10年合计完成826.8亿元, 平均年增长18.2%,其中基本建设投资
442.36亿元, 平均年增长12.1%。基本建设新增固定资产314亿元,平均年增长15.4
%。在10年期间,基本建设施工项目共27143个,建成投产项目13741个。从各部门基
本建设投资所占比重来看,1978年到1988年工业部门基本建设投资额259.68亿元,占
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58.7%; 交通运输和邮电业63.32亿元,占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
15.4%。商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15.81亿元,占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3.6%。文教、
卫生、 科研部门36.38亿元, 占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8.2%。农林、水利、气象部门
13.97亿元,占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3.2%。
1978年到1988年全民所有制基本建设新增生产能力主要有: 煤炭开采1398.28万
吨, 原油开采1151万吨,化肥37.73万吨,发电装机容量431.62万千瓦,新建铁路交
付运营里程(包括复线)531公里,沿海港口吞吐量达到2434.8万吨。
在10年改革中,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山东的建筑业更是生机勃发,发展迅
猛。1978年到1988年,建筑业总产值由27亿元增加到130.5亿元,增长3.8倍,平均年
增长17.1%。建筑竣工面积由605.7万平方米增加到672万平方米,增长0.11倍,平均
年增长0.9%。年末职工人数由27.3万人,增加到38.5万人,10年增长0.4倍。
四、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10年来,在交通运输方面,全省进一步发展了铁路、公路、航空、水运和管道等
运输能力,逐步形成了综合运输体系。1978年到1988年,铁路营业里程由1385公里增
加到2042公里,公路通车里程由3.4万公里增加到3.9万公里。客运量由9431万人增加
到29035万人,年平均增长11.9%。货运量由2.3亿吨增加到4亿吨,年平均增长5.7%。
在邮电通讯方面,邮电业务总量由1亿元增加到2.7亿元,年平均增长10.4%。邮电局、
所由2349处增加到2576处。邮路总长度由22.4万公里增加到26万公里。长途电话、电
报电话和农村电话,1988年比1978年分别增长3.06倍、0.19倍和1.68倍。
五、国内商业和对外经济贸易、旅游业
在国内商业方面,通过10年改革全省城乡市场迅速发育起来。1988年社会商品零
售总额达到490.9亿元,比1978年增长3.7倍,平均年增长16.7%,扣除物价上涨因素,
平均年增长11.6%。 其中农业生产资料零售额达到986亿元,增长2.65倍,居民消费
品零售额达到356亿元, 增长4.18倍, 社会集团消费品零售额达到36.34亿元,增长
3.23倍。全省大多数乡镇建立了物资供应站、点,许多行政村都设立了代销点,个体
商业摊点遍及城乡各地。 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网点由47.7万个增加到108万个,增
长1.3倍, 从业人员由72.5万人增加到248万人, 增长2.4倍。城乡集市贸易市场由
1978年的3621个,到1988年增加到6145个,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由1978年的11.5亿元,
到1988年增加到113.18亿元。
在对外经济贸易方面,在10年改革中,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深入贯彻,山东的对
外经济技术合作不断扩大,对外贸易迅速增加,极大地促进了全省经济和技术的发展。
1978年到1988年,全省进出口总额由8.7亿美元增加到35.7亿美元,增长3.1倍,平均
年增长15.2%,其中出口额由8.3亿美元增加到29.8亿美元,增长2.6倍,平均年增长
13.6%; 进口额由0.42亿美元增加到5.9亿美元,增长13倍,平均年增长30.3%。10
年来, 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到1988年全省已有3个沿海开放城市、两个经济技
术开发区和6个开放港口, 44个县、市、区被划为山东半岛对外开放区。青岛、烟台
两个开发区的建设,累计批准外引内联项目140个,投资近8亿元,其中外商投资项目
38个, 合同外资额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000多万美元。山东省在国外和港澳地区
已设经贸企业(机构)34家,注册资本总额1300多万美元,其中中方独资企业15家,中
外合资企业14家,代表处和常设贸易机构5家。
在旅游方面, 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经济的发展, 旅游事业迅速发展起来。
1988年全省接待入境国际旅游者13.81万人次, 比1978年增长12.81倍,旅游收入总
额10488万元(人民币外汇券),比1978年增长101.82倍。
六、科技、教育和文化
在10年改革中,全省科技、教育和文化事业不断发展,科技体制改革步步深入,
科技队伍不断壮大,科技成果大量增加,文化教育事业日益繁荣。1978年至1988年,
全省全民所有制自然科学技术人员由28万人增加到41.55万人, 共取得重要科技成果
10367项。 近5年, 共取得科研成果7468项,其中319项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3335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729项获得国家和省级奖励。一大批先进实用的科学技术
成果得到推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
在教育方面,全省高等学校由1978年的39所,增加到1988年的50所,在校学生人
数由3.8万人增加到10.2万人, 1988年比1978年在校学生数增加1.7倍,平均年增长
10.2%。 中专、技校、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由7.6万人,增加到41.3万人,平均年
增长18.4%。 普通中学由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和学龄儿童的减少,在校学生由478万
人减少到374万人, 学校数由17361所中学减少到7474所。小学在校学生由181万人减
少到154万人,由79375所小学减少到63006所。
在文化艺术方面, 1978年到1988年,电影院由96个增加到291个,图书馆由80个
增加到111个,电台及转播台由21个增加到80个,电视台及转播台由23个增加到323个。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全省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事业日益繁荣起来。
七、卫生、环保和体育
全省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 现已基本形成了遍布城乡的医疗卫生保健体系。
1978年到1988年, 医院由2453个增加到2767个,年平均增长1.2%。医院病床由11万
张增加到15万张,年平均增长3.2%。
在环境保护方面,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工厂企业,重视和加强了环保工作,防
治污染和环境保护取得了新的进展。1981年到1988年,在全省环保系统内从事环保工
作的干部职工由1336人增加到3986人, 增长1.98倍,其中科技业务人员由542人增加
到2092人,增长2.86倍。1988年工业废水处理能力每天达到224万吨。
在体育工作方面,全省群众性体育活动得到广泛开展,增强了人民体质,比赛成
果不断增加。1978年到1988年,体育场由8个增加到35个,体育馆由3个增加到19个,
运动场由537个增加到1682个。 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人,由31.8万人增加到
505.3万人,增长14.9倍。
八、人民生活
在工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10年来,全省城乡人民收入不断增加,人民生活不
断改善。1978年到1988年农民每年人均纯收入由105元增加到584元,城市居民生活费
年收入由361.18元增加到1084.9元, 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平均年增长6.8%。农村人
均居住面积由9.81平方米增加到18.91平方米, 增长0.93倍。 城镇人均居住面积由
3.75平方米增加到9.46平方米, 增长1.52倍。1988年城镇平均每百户拥有电视机106
台,其中彩电48台;电冰箱27台;洗衣机73台;拥有自行车210辆,比1978年增长3.6
倍; 缝纫机81架,比1978年增长2.8倍。1988年农村平均每百户拥有电视机38.3台,
其中彩电4台电冰箱0.4台;洗衣机3.57台;拥有自行车155辆,比1978年增长2.37倍;
缝纫机63架,比1978年增长1.94倍。全省城乡人民已经基本上解决温饱问题,并开始
向小康生活水平迈进。
在10年改革中,山东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成就,但还存在着一些困
难和问题。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第一,经济的增长基本上是在粗放的经营中量的扩大,
依靠铺新摊子、上新项目、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外延扩张发展经济。经济结构还
不够合理,管理和科技、教育比较落后,经济效益低,产品质量差。第二,近几年来
出现经济过热,主要是工业发展速度偏高、基本建设摊子铺得过大,能源、交通、原
材料等基础工业薄弱,难以承受经济的过快增长。第三,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矛
盾比较突出,有效供给不足,需求过旺,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经济建设中存
在的这些问题,将通过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和深化改革逐步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