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概况(一)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3&rec=2&run=13

〔自然地理概况〕山东省简称“鲁”,是全国10个沿海省市之一。
位置。山东省居黄河下游,东临黄海、渤海,南接江苏、安徽,西南与河南省交
界,西北同河北省毗连。大致介于东经114°36′~122°43′,北纬34°25′~38°
28′。
地形。山东地形分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鲁东丘陵区、鲁西北平原区。其特点,
一是地势中部高,四周低。以泰、鲁、沂蒙、徂徕等海拔千米以上的中山构成鲁中南
山区主体,地势最高。渤海湾地区地势最低,仅高出海面2~3米;二是山东地形复杂,
地貌类型多样。山东有中山、低山、丘陵、台地、盆地、山前平原、黄河冲积扇、黄
泛平原、 黄河三角洲等9种地貌类型,且以丘陵平原为主;三是山东地处我国地势第
三阶梯的东缘,地面海拔高度不大,但相对高度大。
山东水平地形分为半岛和大陆两部分。东部的山东半岛突出于黄、渤海之间,与
辽东半岛隔海相对。海岸线长达3000多公里,约占全国海岸线的1/6。沿海有296个岛
屿。
面积。山东土地总面积15.67万平方公里,折合23507.5万亩,占全国土地总面积
的1.59%, 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居第20位。在山东大地上,山地占土地总面积的
15.5%,丘陵占13.2%,洼地占4.1%,湖沼平原占4.4%,平原占55.00%。
河流、湖泊。山东的河流分属黄河、海河、淮河三大流域或独流入海。山东三面
环海, 降水集中,水系比较发达,长度在5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000多条,10公里以上
的有1500多条,较重要的有黄河、徒骇河、马颊河、大汶河、小清河、沂河、沭河、
胶莱河、潍河、大沽河、五龙河、大沽夹河、泗水、万福河、洙赵新河等。
山东湖泊分布在鲁西及小清河沿线低洼地带, 总面积1494.6平方公里,蓄水量
23.53亿立方米。较大的湖泊有南四湖即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和东平湖。
气候。山东省气候温和,雨量集中,四季分明,属于暖温带季风型气候。夏季盛
行偏南风,炎热多雨,冬季刮偏北风,寒冷干燥;春季天气多变,干旱少雨多风沙;
秋季天气晴爽冷暖适中。全省气候地区差异东西大于南北。
全省年平均气温11°~14℃, 由南而北自西向东递减。气温平均日较差为8°~
12℃,极端日较差为20°~28℃;气温平均年较差为27°~31℃。山东无霜期一般为
180~220天。 日平均气温≥5℃以上的生长期一般比无霜期长10~20天。日平均气温
≥10℃以上的持续期,全省平均在200天左右。山东平均光照时数为2200~2900小时。
山东省年平均降水量600~900毫米, 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量过于集中,以6
~8月最大, 暴雨多, 降水强度大; 降水变率较大。 1988年全省年降水量258.2~
742.7毫米,除淄博市张店区较常年偏多外,其它地区均较常年偏少。

(年鉴编辑部)
〔人口〕 1988年, 全省总户数为20389523户, 平均每户3.93人。 总人口
80091777人, 比1987年增加1196993人,继四川、河南之后,居全国第三位。总人口
中: 男40924401人, 占总人口数51.10%,女39167376人,占总人口数48.90%;农
业人口67020021人,占总人口数83.68%,非农业人口13071756人,占总人口数16.32
%; 出生1426698人, 出生率为17.95‰,比1987年上升0.52‰;死亡472878人,死
亡率为5.95‰, 比1987年上升0.31‰,自然增长率为12‰,比1987年上升0.21‰;
全省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21人。

(钱生亿)
〔民族〕山东省是一个多民族杂居、散居省份。共有39个民族成份。其中有38个
少数民族成份, 45万多人,占全省人口的0.6%。其中,回族人口43万人;满族人口
1.5万人; 蒙古族人口1800人;其他少数民族的人口均很少。少数民族分布于全省15
个市地,60多个县(市、区) ,700多个村镇和街道。全省有3个回族镇、4个回族乡;
除回族乡镇外,另有青州市北城满族村,淄博市临淄区刘营蒙古族村。

(丁乐春)
〔行政区划〕1988年底,全省辖济南、青岛、淄博、枣庄、东营、烟台、潍坊、
济宁、 泰安、威海10个地级市,德州、惠民、临沂、菏泽、聊城5个地区。下设20个
县级市、 80个县、34个市辖区;1616个乡、816个镇、195个街道办事处;90102个村
民委员会,2988个居民委员会。
本年度行政区划变动如下:
一、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了6个县,设立了5个县级市和1个市辖区。即:2月24日,
撤销掖县,以其行政区域设立莱州市;3月7日,撤销滕县,以其行政区域设立滕州市;
9月1日,撤销乐陵县,以其行政区域设立乐陵市;10月24日,撤销文登县,以其行政
区域设立文登市; 11月1日,撤销荣成县,以其行政区域设立荣成市;11月17日,撤
销崂山县,以其行政区域设立青岛市崂山区。
二、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了10个县辖区、5个镇、36个乡、1个街道办事处,
新建了10个街道办事处、 14个镇。即:1月10日,撤销胶州市胶城镇、大庄乡和三官
庙乡, 设立阜安、中云、北关和南关4个街道办事处;4月1日,撤销日照市日照镇、
岚山头镇,分别以原镇的行政区域设立日照、岚山头2个街道办事处;4月11日,撤销
东营市东营区西城街道办事处,以其行政区域设立泰安路、海河路2个街道办事处;5
月4日, 撤销成武县徐庄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该县汶上集镇;7月7日,撤销莱阳市
城厢镇、 古柳镇,分别以原镇的行政区域设立城厢、古柳2个街道办事处;9月1日,
撤销招远县新村、 张星、宋家、南院、大秦家5个乡,分别以原乡的行政区域设立夏
甸、 张星、宋家、南院、大秦家5个镇;11月22日,撤销龙口市乡城、新嘉、羊岚、
兰高、东江5个乡,分别以原乡的行政区域设立乡城、新嘉、羊岚、兰高、东江5个镇;
11月24日,(1) 撤销曹县城郊、侯集、青固集、魏湾、孙老家、阎店楼、梁堤头、普
连集、韩集、庄寨10个区;(2) 撤销曹县东李集乡,将其行政区域分别划归曹城镇、
侯集镇、孙老家镇和王集乡;撤销曹县温庄乡,将其行政区域分别划归曹城镇、普连
集镇和莘冢集乡;撤销曹县王吕集乡,将其行政区域分别划归魏湾镇、倪集乡和郑庄
乡;撤销曹县刘岗乡,将其行政区域分别划归韩集镇和桃源乡;撤销曹县王庄寨乡,
将其行政区域分别划归普连集镇、青岗集乡和莘冢集乡;撤销曹县秦庄乡,将其行政
区域分别划归古营集乡和安仁集乡;撤销曹县孟楼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苏集镇;撤
销曹县袁辛楼乡;将其行政区域分别划归青固集镇、龚楼乡和安蔡楼乡;撤销曹县红
庙庄乡,将其行政区域分别划归青固集镇、苏集镇和龚楼乡;撤销曹县祝口乡,将其
行政区域并入梁堤头镇;撤销曹县北青山乡,将其行政区域分别划归郑庄乡和邵庄乡;
撤销曹县魏庄寨乡,将其行政区域分别划归阎店楼镇、郑庄乡和大集乡;撤销曹县火
神台乡,将其行政区域分别划归阎店楼镇、安蔡楼乡、仵楼乡和大集乡;撤销曹县望
鲁集乡,将其行政区域分别划归青固集镇、安蔡楼乡和仵楼乡;撤销曹县仲堤圈乡,
将其行政区域分别划归阎店楼镇、朱洪庙乡和邵庄乡;撤销曹县刘尚玉乡,将其行政
区域分别划归魏湾镇、楼庄乡和常乐集乡;撤销曹县西田集乡,将其行政区域分别划
归砖庙镇、魏湾镇和常乐集乡;撤销曹县白茅乡,将其行政区域分别划归庄寨镇、桃
源集乡和大寨集乡; 12月23日,撤销莱州市路旺、神堂、珍珠、过西4个乡,分别以
原乡的行政区域设立路旺、神堂、珍珠、过西4个镇。
三、经济南市人民政府批准,11月11日,撤销历下区科院路街道办事处,将其行
政区域并入文化东路街道办事处;撤销历下区花园路街道办事处,将其行政区域并入
建筑新村街道办事处;设立市中区舜玉路街道办事处。

(王日敏 王庆红)
〔1988年山东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概述〕1988年,山东省坚持改革、开放、搞活的
总方针,确定并实施“东部开放,西部开发,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
促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全省国民生产总值达到760亿元, 比上年增长
17.2%; 社会总产值1770亿元,比上年增长23.6%;国民收入680亿元,比上年增长
17.6%;工农业总产值1503亿元,比上年增长26.1%。整个经济形势是好的。
一、新的发展成就
(一)农村经济。全省农业总产值完成309.6亿元,比上年增长3.4%。其中,种植
业产值214.8亿元, 林业产值6.76亿元, 分别比上年下降3.7%和2.9%; 牧业产值
57.3亿元,副业产值17.6亿元,渔业产值13.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7.6%、21.7%
和30.2%。在种植业中,除粮食、棉花、油料有所减产外,烤烟、水果等较上年增产。
粮食总产量3225万吨, 棉花113.7万吨,油料197.8万吨,其中花生194.7万吨,分别
比上年减产169万吨、10.7万吨、36.5万吨和35.1万吨;烤烟23.4万吨,蚕茧1.4万吨,
水果262.5万吨, 分别比上年增产3.5万吨、0.1万吨和19.3万吨。畜牧业生产全面发
展。 年末生猪存栏量1768万头,大牲畜存栏621万头,羊存栏1828万只,分别比上年
增长14.3%、 15.1%和30.2%;肉类总产量171.5万吨,比上年增长21.6%。林业生
产,全省当年造林面积255.4万亩,比上年减少4.5%。渔业生产发展较快。水产品总
产量达到135.6万吨, 比上年增长22.5%,创历史最高水平。农村经济有较大发展。
全省农村社会总产值达到1197.97亿元(当年价格计算) ,比上年增长37.6%,其中农
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和商业总产值703.43亿元,比上年增长54%。
(二)工交通讯。全省工业总产值达到1193.7亿元,比上年增长33.8%。全省乡及
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886.4亿元,比上年增长26.6%;其中轻工业产值474.5亿元,重
工业产值411.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6.6%和26.7%。能源和原材料生产稳步增长。
原煤5559.2万吨,比上年增长4.54%;原油3330.3万吨,增长5.4%;发电量379.6亿
千瓦小时, 增长14.4%; 成品钢材141.4万吨, 增长14.2%;硫酸76.6万吨,增长
40.2%;纯碱37万吨,增长13%。市场紧俏的轻工产品有较大增加。纱48.8万吨,比
上年增长15.5%;布19.3亿米,增长18.5%;机制纸及纸板102.7万吨,增长24.2%;
电视机58.9万部,增长26.5%;家用洗衣机68.5万台,增长32.4%;电冰箱15.4万台,
增长69.6%。 支农产品增长较快。 化肥147.2万吨, 比上年增长19.7%;化学农药
1.02万吨, 增长35.9%;大中型拖拉机1.19万台,增长45%;小型拖拉机为21.88万
台, 增长42.4%。多数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有所改善。国家监督抽查的217个产
品, 质量合格率为88.6%,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有23种产品获国家金银质奖,
有868种产品获省优质产品奖。 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2090 9
元/人, 比上年提高13.5%。地方预算内国营工业实现利润和税金54.5亿元,比上年
增长33.1%;定额流动资金周转加快13.9天,亏损企业81个,比上年减少64个,亏损
额5175万元, 比上年减少872万元。县及县以上全民集体工业企业万元产值能耗下降
3.4%。
交通、 邮电、通讯事业又有新的发展。全省货物周转量727.2亿吨公里,旅客周
转量324.1亿人公里, 分别比上年增长12.7%和18.7%; 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
5537万吨, 增长22.3%。全省邮电业务总量完成2.7亿元,比上年增长30.9%。年末
城市市内电话用户达到18.5万户,比上年增长22%。
(三) 固定资产投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69.4亿元,比上年增长24.1%,
增长速度比上年的33.5%下降9.4个百分点。其中,全民所有制投资192.2亿元,增长
23.5%;集体所有制投资100.97亿元,增长28.2%;个人投资76.2亿元,增长20.3%。
国家重点建设进一步加强。全省施工的大中型基本建设项目54个,完成投资59.7亿元,
比上年增长13.7%。国家按合理工期组织建设的14个大中型项目,完成投资44.4亿元,
比上年增长19.7%。齐鲁乙烯二期工程、烟台西港池两个泊位、潍坊纯碱厂等工程完
成或超额完成了形象进度计划。 兖州矿区杨庄矿、枣滕矿区蒋庄矿、石横电厂2号机
组、 邹县电厂3号机组等工程基本建成投产。引黄济青工程进展顺利。通过基本建设
和技术改造的实施,形成了一批新的生产能力,开发了一批新产品。全年新增发电装
机容量110万千瓦, 采煤能力210万吨,原油开采能力360万吨,沿海港口新增吞吐量
60万吨,乙烯生产能力30万吨。完成新产品新技术开发项目4120项,其中填补国内空
白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新产品466项, 新产品投产率达到78%,为工业生产的
持续增长增添了后劲。
(四) 内外贸易。全省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490.9亿元,比上年增长31%,扣除
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0.7%。其中,农业生产资料零售额98.6亿元,增长33.2%;
居民消费品零售额356亿元, 增长31%;社会集团消费品零售额36.3亿元,增长25.5
%。 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达到113亿元,比上年增长41.7%,相当于当年全省社会商
品零售总额的23%,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同时,技术交易额2.9亿元,比上年增长
35%; 融通资金403亿元,增长70.8%。物价指数上涨较猛,全省零售物价总水平比
上年上升18.3%。其中,城镇上升21.2%,农村上升16.5%。对外经济贸易进一步扩
大。 全省签订利用外资合同457项,外资金额5.9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2.6%和
95.1%。其中,批准外商直接投资企业202家,协议金额2.6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
2.8倍和5.7倍;实际利用外资1.0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4%。批准来料加工、来件
装配、 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项目195个,外资金额2.3亿美元,增长2倍。对外承包工
程不断发展,旅游事业兴旺发达。全省对外承包工程49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倍。旅
游创汇收入1.05亿元,比上年增长29.9%。对外贸易,全省在压缩石油、棉花、粮食
出口的情况下,完成出口总值29.8亿美元,与上年持平。其中地方承包自营商品出口
19.3亿美元, 完成国家承包计划的138%,比上年增长16.2%。出口产品结构得到调
整和改善。在出口总额中,扣除石油后,工业制成品占的比重由上年的54.8%提高到
58.1%,其中机电产品出口增长33%。
(五)财政金融。财政工作,由于生产、流通扩大和继续开展增产节约、增收节支
运动, 以及价格上涨因素的影响,全年财政收入90.15亿元,比上年增长23.8%;财
政支出(包括中央对山东省的专项支出)93.7亿元,比上年增长24.6%,全年实现了收
支平衡,略有结余。金融工作,通过大力组织存款,扩大储蓄,加快资金周转,挖掘
资金潜力, 保证了信贷计划的实施。各项存款余额达到454.7亿元,比年初增加80.4
亿元。 各项贷款余额669.9亿元,比年初增加97.9亿元。其中,工业流动资金贷款增
加33.2亿元,商业贷款增加30.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增加20.6亿元,基本保证了
生产、建设和流通的资金需要。
(六)科技社会事业。山东省制定了“科教兴鲁”的方针,进一步调动了广大科技
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全省共取得重要科技成果1786项,其中有118项达到国际水平,
有1045项为国内先进水平, 获国家批准的发明奖12项,星火奖5项。推广应用新技术
450项, 比上年增长30%。教育事业在改革中稳步发展。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已发展到
50所,在校大学生10.13万人,比上年增长5.6%;招收本、专科学生3.57万人,比上
年增长8.3%。 中等教育结构有所调整。普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农中、职业中学
和技工学校在校生412.8万人,比上年减少0.6%。其中相当高中的各类中专、职业技
术学校在校生38.4万人, 占整个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43.6%,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
点。基础教育进一步加强。全省初中在校生324万人,小学在校生830万人,学龄儿童
入学率98.4%。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事业日益繁荣。广播人口覆盖率85%,
电视人口覆盖率76%,全年录制电视剧119部(集),广播剧60部(集),出版报纸61种、
9.47亿份,各种杂志7015万册,图书3.65亿册。医疗卫生事业持续发展。年末共有医
院病床15.2万张, 比上年增长3.7%。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成绩。省统计局提供的人口
抽样调查情况表明,1988年,全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5‰。
(七)人民生活。随着文化、出版、广播电视等事业和生产建设的不断发展,人民
的物质文化生活继续有所改善。全省职工工资总额125.1亿元,比上年增加30.6亿元,
增长32.4%。据城乡住户抽样调查,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可用于生活费的收入1084.9元,
比上年增长20.4%, 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收入与上年基本持平。 农民人均纯收入
583.7元,比上年增长12.8%,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2%。城乡居民消费水平
提高,居住条件又有改善。据抽样调查,每百户居民拥有电视机,城镇为105.6台(其
中彩电47.7台,增长22.3%),农村为38.3台,分别比上年增长4.5%和28.2%;家用
电冰箱,城镇为26.9台,农村为0.4台,分别增长92.1%和1倍。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
积9.62平方米, 比上年增长5%;农民人均17.34平方米,增长5.2%。城乡居民银行
储蓄存款增加。 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326.5亿元,比上年增加84.1亿元,增长
34.7%。
二、发展中的新特点
(一)农业这个基础有所加强。1988年,山东省农业生产遇到了多种自然灾害,尤
其是持续时间长的旱灾,使全省受旱面积达到7000多万亩。这种较严重的情况,引起
了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开展了以治水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全年引用黄河水87.3
亿立方米, 比上年增长15.3%;年末配套机电井达到57.5万眼,增长4.7%;冬季农
田水利建设上阵劳力855.5万人, 增加70万人;农业用电累计64.8亿千瓦小时,增长
12%; 财政、信贷、乡镇企业用于农业的投入146亿元,增加16亿元。同时,全省还
认真抓了农业开发性建设。制定了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规划和实施计划,一年内共安
排建设了八大类712个项目, 投入资金2.25亿元,贫困地区开发、黄河三角洲开发和
利用外资进行农业开发等方面,也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浅海滩涂开发的面积超过了前
8年的总和。海水养殖面积达到105万亩,比上年增长48.2%。近几年来,全省安排的
226个各类商品生产基地(包括中心) 和27个名、特、优产品开发项目,1988年底大都
建成投产或交付使用。这一切,对发挥地域资源优势,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
商品生产和创汇农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二)企业改革有了新的突破。1988年,山东省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和深化企
业改革若干问题的规定》,推动全省企业改革出现了新突破。一是企业承包经营责任
制基本普及。全省预算内工业企业已承包经营的占96.8%,其中大中型企业实行承包
的占同类企业的97.3%;县属以上集体企业和商业企业承包的占90%。二是引入竞争
机制的面逐步扩大。实行招标承包的县属以上工商企业6778个,占承包企业的47%。
三是引入风险机制有新发展。实行全员抵押承包的县属以上工商企业3782个,占承包
企业的26.4%。部分企业进行了股份制试点。四是企业间的兼并、横向联合发展较快。
全省已有166个优势企业兼并了203个微利或亏损企业,组建企业集团74个。五是企业
劳动人事制度改革步伐加快。全省实行优化劳动组合的县属以上工业企业5454个,职
工151万人, 占同类企业职工总数的29.8%;实行浮动工资和效益工资的企业占44.8
%。
与此同时,企业改革在现代化管理方面也取得较大进展。到1988年底,全省采用
国际标准生产的产品1200种, 经验收达到国际标准水平的440种;达到国家三级以上
计量水平的企业4700多个, 有583个企业达到省级节能企业标准。据全省4552个县属
以上工业企业统计,推行“满负荷工作法”的企业296个,占6.5%;实行“厂内银行”
的669个, 占14.7%。 有些企业在改革中还探索创造了具有新特色的管理模式, 如
“规范化工作法”、“成本控制法”等,在全国和全省产生了较大影响。一年中,取
得现代化管理成果158项,直接经济效益达1.5亿元。又有94个企业升为国家二级企业,
552个企业晋升为省级先进企业。全省累计共有国家二级企业97个,省级先进企业709
个。全省评选出优秀企业家89名
(三)对外经济交往空前活跃。1988年,中央批准山东省44个县市区列入山东半岛
经济开放区。为了适应半岛开放的需要,省里制定了吸引外商投资的若干政策和涉外
经济法规,有效地推进了全方位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其主要特点:一是对外交
往洽谈更为广泛。为了对外介绍合资合作项目,山东省建立了利用外资“项目库”,
已纳入项目库的项目有1000多个。先后在青岛、北京、澳大利亚、香港举办了四次较
大的涉外经贸活动。尤其是七月份在香港的洽谈会,同25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家公
司的代表进行了洽谈, 签订合同、协议396项,利用外资30多亿美元,进出口贸易成
交额1.2亿多美元。 全年邀请经贸方面来访客商1797批,5664人次,涉及的国家和地
区由上年的22个增加到31个、外派经贸出国团组1351批,6390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
51.2%和54%。二是外商投资面广,生产性项目多。外商投资企业分布由上年的11个
市地扩展到全省15个市地。在全年批准的202家外商投资企业中,生产性项目占97%,
外商投资比重由上年的30%上升到48%; 有4家是外商独资企业,填补了山东在这方
面的空白。三是驻海外企业(机构)逐步加强。山东省在国外和港澳地区已设立经贸企
业(机构)34家,注册资本总额1300多万美元,其中由山东独资企业15家,中外合资企
业14家, 代表处和常设贸易机构5家,分布在11个国家和地区,经营业务由单一的进
出口向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扩展。四是开发区建设已开始发挥效益。青岛、烟台
两市经济开发区,累计批准外引内联项目140个,投资近8亿元,其中外商投资项目38
个, 合同外资金额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000万美元;已开工投产项目66个,出口
创汇3000万美元。五是利用利资扶贫创出路子。通过接受国际民间组织无偿援助方式,
接受援款1000万元,在沂蒙山区三个县扶贫发展种植、养殖、解决人畜饮水等方面确
认20个项目,当年投产,当年见效,深受群众好评。
(四)科技教育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山东省在实施“科教兴鲁”方针过程中,认真
抓了科技体制改革,积极放活科研单位,放活科技人员交流,引进技术,引进人才,
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1988年,全省有92个县 (市、区) 聘任了科技副县长;有
7.5万多名科技人员通过停薪留职、 挂职或业余兼职等形式,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
引进省外科技人员5135名,聘请国外专家115人;科研生产联合体发展到716个。为加
快科技事业的发展, 财政安排的科技三项费用和科学事业费1.49亿元, 比上年增长
27.8%。 教育事业,通过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调整结构,改善办学条件,动员全
民办学, 从而得到加强。财政拨付教育经费15.56亿元,比上年增长30.3%;全省对
科技教育支出,都大大超过了财政总支出的增长幅度。另外,教育附加、社会助学和
勤工俭学收入达10亿元以上。 山东省大学生人均教育事业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
省有48万名教师增加了工资。 同时,山东省还制定了“拔尖人才”政策,抓了职称
评聘工作。这对于鼓励人才成长,提高知识分子的地位,起了积极作用。
(五)治理整顿初见成效。山东省按照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精神,从十月份开始,
集中力量对经济环境和经济秩序进行了认真地治理与整顿。全省共派出5423个工作组、
2.3万人, 对物价、 财务、 税收进行大检查,查出违价金额0.98亿元,已收缴入库
0.56亿元; 查出违纪金额5.1亿元,罚没收缴2.78亿元。清理基本建设在建项目进展
较快。全省已停缓建项目918个,压缩投资27.4亿元,其中楼堂馆所项目252个,压缩
投资8.2亿元。 清理整顿公司逐步深入。全省已合并各类公司1072个;党政机关办的
公司,已撤销288个,与机关脱钩434个;在公司(企业)兼职的党政干部,大都免了兼
职。通过以上工作,经济发展过热空气开始“降温”,经济秩序逐步趋向好转。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988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科技社会事业有了较大发展,但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不
容忽视的问题。主要的:一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山东省地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
资达到265.8亿元,比上年实际200亿元增长32.9%。而且非生产性项目、长线加工项
目上得过多,造成投资结构不合理。二是工业和农业发展很不协调。工业增长过快,
农业发展缓慢;突出的是粮、棉、油生产出现徘徊,很不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
活日益增长的需要。三是工业内部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主要是一般加工工业增长太
快,基础工业发展滞后,加剧了能源、交通、原材料紧张,使相当一部分加工能力得
不到正常发挥。 四是货币投放过多。货币净投放为61.53亿元,比上年增长90.4%,
同时,物价上涨过猛。这些问题,有待于今后在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深化
改革,不断调整中解决,以保证国民经济长期、协调、稳定发展。

(吉扬文)

山东省新时期1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及与兄弟省市的对比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10年(1979-1988)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发
展最好的历史时期。10年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一些主要指标,有的在全国所占的
比重提高,有的在各省市间所居的位次前移,也有的与兄弟省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
距。
一、国民经济综合指标
(一)社会总产值
社会总产值(也称社会总产品),是反映一定时期内物质生产总成果的重要指标。
1978年山东省社会总产值为445亿元,1988年达到2345.9亿元,增长250.1%,年均增
长13.4%, 高于同期全国年均增长11.2%的平均水平;占全国社会总产值的比重由
1978年的6.5%上升到7.9%, 提高1.4个百分点。这说明,山东省的经济实力进一步
加强,在全国所处的位置进一步提高。但仍低于江苏、浙江、广东的发展速度。这期
间, 该三省社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分别提高了2.8、 2.3、2.2个百分点。广东由
1984年的第6位前移到第3位, 浙江由1983年的第9位前移到第6位,江苏一直是第1位,
山东仍保持第2位。 1988年人均社会总产值山东为2942元,高于全国2703元的平均水
平,居全国第10位,辽宁居第4位,江苏居第5位,浙江居第6位,广东居第7位,均高
于山东。

社会总产值
单位:亿元,按当年价格

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
88/78 79~88
1978年 1980年 1985年 1987年 1988年 增长% 年均增长%
全国 6846 8532 16602 23081 29847 189.87 11.2
山东 445.0 587.7 1240.3 1752.8 2345.9 250.1 13.4
山东占全国% 6.5% 6.9% 7.5% 7.6% 7.9%
河北 362.3 417.3 751.3 1032.2 1354.9
辽宁 483.7 615.2 1076.8 1472.1 1861.4
上海 592.4 698.8 1055.8 1361.5 1657.9 114.1 7.9
江苏 521.2 703.5 1526.7 2301.7 3088.5 340.6 16.0
浙江 232.9 344.8 869.3 1302.4 1710.4 426.3 18.1
福建 345.3 500.1 702.4 252.6 13.4
湖北 307.0 397.6 806.4 1100.4 1359.2 211.1 12.0
广东 373.5 483.7 1113.9 1679.8 2287.5 312.2 15.2
四川 429.1 547.5 1046.1 1386.5 1784.1 168.2 10.4

(二)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是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效益和分配关系的重要指标。1978年山东省
国民收入为195.5亿元, 1988年达到915.3亿元,增长185.4%,年均增长11.1%,高
于同期全国年均增长9.2%的平均水平;占全国国民收入的比重由1978年的6.5%上升
到7.8%。但增长速度低于江苏(12.4%) 、浙江(14.1%)、广东(12.2%)等省。各省
国民收入在全国所居位次,山东由1978年的第5位,1983年后一直保持第2位;江苏由
第3位,1983年后一直保持第1位;广东由第6位前移到第3位;浙江由1983年的第10位
前移到第6位, 福建由1983年的第21位前移到第14位,河北、辽宁、上海、湖北、四
川的位次则后移。山东省五大物质生产部门物质消耗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
56%上升到1988年的61%,说明物质消耗所占比重增大,净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降低,
并高于全国60.6%的平均水平 (1978年与全国持平) ,但低于上海 (65.8%) 、江苏
(67.8%)、辽宁(62.7%)、浙江(62.7%);高于四川(55.2%)、河北(58.1%)、广东
(60.9%)、湖北(59.1%)。

国民收入
单位:亿元,按当年价格

增长速度:按可比口径
88/78 79~88
1978年 1980年 1985年 1987年 1988年 增长% 年均增长%
全国 3010 3688 7040 9361 11770 141 9.2
山东 195.5 252.2 552.4 735.6 915.3 185.4 11.1
山东占全国% 6.5% 6.8% 7.9% 7.9% 7.8%
河北 158.2 188.4 340.9 448.4 567.2
辽宁 205.5 249.6 425.7 566.4 694.5
上海 245.5 282.4 409.7 473.6 566.2 116.5 8.0
江苏 208.3 272.9 578.5 774.5 993.1 222.4 12.4
浙江 108.0 158.3 365.8 508.4 638.7 274.7 14.1
福建 72.9 164.8 226.2 307.6 201.7 11.7
湖北 135.1 173.9 358.5 464.8 556.2 165.0 10.2
广东 174.0 232.8 503.0 704.3 894.6 215.1 12.2
四川 200.8 265.4 491.4 625.1 799.0 136.4 9.0

(三)工农业总产值
工农业总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绝大部分,长期以来,我国一直用它作为经济考核
的重要指标。 1988年山东省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949.8亿元,比1978年增长22.94%,
1979至1988年平均增长12.7%,高于全国同期年均增长11.3%的平均水平;占全国工
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7%上升到8.1%。同期,有些省市工农业总产值的平均增长速度,
江苏16.1%,浙江18.3%,广东15.5%,福建14.1%,均高于山东。1978年以来,各
省市工农业总产值居全国的位次, 山东由第4位,1982、1984年前移到第3位,198 5
年后一直是第2位;江苏由第2位,1982年后一直是第1位;浙江由第13位前移到第6位,
广东由第7位前移到第3位,湖北由第11位前移到第9位(1984年曾为第6位)河北、辽宁、
上海、四川位次则后移。
工农业总产值
单位:亿元

88/78 79~88
1978年 1980年 1985年 1987年 1988年 增长% 年均增长%
全国 5689.9 7214.4 12167.5 13463.7 24089.9 190.5 11.3
山东 398.0 457.5 894.4 999.5 1949.8 229.4 12.7
山东占全国% 1% 6.3% 7.3% 7.4% 8.1%
河北 289.5 713.5 547.2 561.2 940.6
辽宁 453.8 514.0 808.8 993.0 1532.2
上海 565.9 650.9 894.2 1004.5 1348.9 106.19 7.5
江苏 464.5 604.8 1253.4 1753.5 2650.9 343.85 16.1
浙江 199.16 678.1 950.5 1423.7 435.6 18.3
福建 95.9 733.3 236.2 313.9 570.9 247.0 14.1
湖北 248.0 620.0 758.9 1132.4 223.6 12.5
广东 277.9 311.0 694.1 1001.4 1792.7 320.7 15.5
四川 341.2 401.5 759.6 917.2 1440.1 162.1 10.1

注:1978年为70年不变价格。1980、1985、1987年后为80年不变价格,1988年为当年
价格,增长速度按可比价。

(四)国民生产总值
国民生产总值是目前世界多数国家(主要是市场经济国家)所用的一项重要的综合
经济指标。我国从1980年以后才逐步进行这方面的统计。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
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的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从生产角度来说,它是
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之和;从分配角度来说,是这些部门的劳动者个人收入、税
金、利润、利息和固定资产折旧等项目之和;从使用角度来说,它是最终使用于消费、
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库存及净出口的产品和劳务。它大体相当于我国的国民收入加固
定资产折旧、各种服务及劳务收入的总和。山东省1978年国民生产总值为229.1亿元,
1988年达到1035.2亿元,约增长201%,年均增长11.6%,高于全国同期年均增长9.6
%的平均水平;占全国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由6.4%上升到7.4%。增长速度低于江苏
11.7%、 广东13.9%、浙江13.8%等省。从一、二、三产业的构成上看,198 7年山
东分别为34.9%、45%、20.1%,全国平均为28.2%、46.3%、25.6%。和世界各国
比较,总的看我国第三产业不发达,所占比重低,而山东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低
于一些省市,如广东为31.7%,上海29.2%,福建26.3%,辽宁23.5%,四川26.3%,
浙江23.1%。山东第三产业落后,一是原来基础差,1980年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6.3
%(全国平均20.5%);再是发展慢,1987年比1980年,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山东
仅增加3.8个百分点,全国平均增加5个百分点,福建增加64个百分点。
二、农业
(一)农业总产值
山东是一个农业大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1988年农业总产值达到494.5亿元,
比1978年增长113.7%,年均增长7.9%,是山东历史上农业生产发展最快的时期,增
长速度高于同期全国年均增长6.2%的平均水平。 各省农业总产值在全国的位次,10
年来山东与江苏、四川一直互争榜首,名次的变化如下:1978年3、1、2,1982年3、
1、 2,1985年1、3、2,1987年1、3、2,1988年2、1、3;各省农业总产值占全国农
业总产值的比重,山东由1978年的7.8%上升到8.4%,(1985、1987年为9.5%) 四川
由8.2%降到8.1%,江苏都是8.5%下降到8.1%。在农业总产值中,农作物种植、林、
牧、副、渔各业的构成,1988年山东分别为63.5%、3.0%、21.8%、3.6%、8.1%,
农作物种植和渔业所占比重均高于全国55.9%、 5.5%的平均水平,但林、牧、副均
低于全国4.7%、 27.2%、 6.7%的平均水平;江苏、广东、四川的牧业产值分别占
28.1%、24%、35.5%,副业产值分别占7.3%、10.8%、5%,浙江的副业、渔业产
值分别占11.7%、11.8%。这说明种植业是山东的优势,但其他各业相对比较薄弱。

农业总产值
单位:亿元

88/78 79~88
1978年 1980年 1985年 1987年 1988年 增长% 年均增长%
全国 1459.8 2223 2912 3153 5865 82.6 6.2
山东 113.5 193.9 276.6 299.5 494.5 113.7 7.9
山东占全国% 7.8% 8.7% 9.5% 9.5% 8.4
河北 90.7 113.0 150.0 154.0 256.9
辽宁 56.9 75.7 87.5 98.3 227.4
上海 21.3 29.3 22.9 25.2 53.1 30.3 2.7
江苏 124. 4 190.6 232.8 254.5 498.0 93.0 6.8
浙江 72.4 110.8 130.1 141.6 282.6 69.1 5.4
福建 35.0 54.8 70.9 79.3 182.0 98.6 7.1
湖北 85.9 108.4 162.4 172.5 297.5 63.0 5.0
广东 78.4 114.0 174.6 205.0 473.8 97.7 7.1
四川 119.1 188.7 265.9 290.0 476.0 81.3 6.2

注:1978年为1970年不变价格,1980、1985、1987为1980年不变价格,1988年为
当年价格;1978年、1980年农业总产值按老口径统计,即包括村及村以下工业产值;
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二)主要农业产品产量
粮食: 1988年山东粮食总产量达到3038万吨 (1987年3394万吨) , 比1978年的
2288万吨增长32.8%, 年均增长2.9%,高于全国同期年均增长2.3%的平均水平。
在年产2000万吨以上的产粮大省中,增长速度仅次于安徽(4.5%) ;占全国粮食总产
量的比重由1978年的7.3%,上升到7.7%(1987年为8.4%) ;居全国的位次,1978年
为第3位,1980年前移到第2位,1983年又下降到第4位,1984年至1988年的变化是3、
2、3、2、3。1988年粮食总产居全国第1位的是四川(3792万吨) ,第2位是江苏(3217
万吨),第4位是河南(2663万吨),第5位是湖南2519万吨。
棉花。1988年山东棉花总产为113.7万吨(1984年曾达到172.5万吨),比1978年的
15.4万吨, 增长6.4倍,年均增长22.1%,速度为各省市之冠;棉花产量占全国总产
的比重由1978年的7.1%,上升到27.4%(1987年为29.7%) ;居全国的位次,1978年
第4位,1980年后一直保持第1位。在1985年全国和各省棉花产量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下,
由于山东省采取了一系列鼓励棉花生产的政策和措施,近两年又有所回升。
油料。1988年山东油料总产为197.8万吨,比1978年的87万吨增长127.4%,年均
增长8.7%。 山东的油料产量虽一直是全国之首,但近10年来发展速度低于全国同期
年均增长9.7%的平均水平; 在年产百万吨油料的大省中,同期年均增长河南为14.8
%, 安徽10.5%,江苏11.4%,四川9.7%,均高于山东;占全国油料总产的比重则
由1978年的16.7%下降为15%。
肉类(猪、牛、羊肉) 。1988年山东肉类总产为150万吨,比1980年90.1万吨增长
66.5%,年均增长6.6%,低于全国同期年均增长7.8%平均水平;占全国肉类总产的
比重由1980年的7.5%,下降为6.8%;居全国肉总产量的位次由第4位前移为第3位。
在肉类年产百万吨以上的大省中, 同期平均增长速度和1988年肉类总产量为:四川
10.3%、 377.1万吨,湖南8.6%、178.7万吨,均高于山东。平均增长速度河北12.6
%,湖北10.6%,广东8.2%,也高于山东。
三、工业
(一)工业总产值
1988年山东工业总产值按新口径(包括村及村以下工业产值--下同)达到1455.2亿
元(当年价),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8%,比1978年增长285.2%,年均增长1.44%,高
于全国同期年均增长12.8%的平均水平。 总产值由一直居全国第4位,按新口径1987
年前移到第3位,1988年前移到第2位(第一位江苏2152.9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低于浙
江(22.2%)、广东(18.1%)、江苏(18.5%)、福建(17%)、湖北(15.2%)。
(二)轻工业产值
1988年山东轻工业产值按新口径达到751.7亿元(当年价) ,占全国轻工业总产值
的8.4%,比1978年增长319.3%,年均增长15.4%,略高于全国同期年均增长15%的
平均水平。居全国的位次由1980年的第3位下降为1987年的第5位;1988年又回升到第
3位;前2位是:江苏(1151亿元,新口径,下同) 、广东(864.6亿元)、年均增长速度
低于浙江(23.2%)、广东(20.3%)、江苏(19.3%)、湖北(15.9%)。
(三)重工业产值
1988年山东省重工业产值按新口径达到703.6亿元(当年价) ,占全国重工业总产
值的7.6%,居第3位(第1位江苏,1001.9亿元,第二位辽宁,864.5亿元)。比1978年
增长253.6%, 年均增长13.5%,高于全国同期年均增长10.9%的平均水平。占全国
重工业的比重由6.4%上升到7.6%, 由居第4位前移到第3位,1980~1984年降为第5
位,1985~1987为第4位;年均增长速度低于浙江 (17.6%) 、江苏(17.6%) 、福建
(15%)、广东(14.0%)、湖北(14.5%)。10年中,山东重工业发展经历了一个马鞍形,
有两年(1980、1981)产值是下降的,生产受到影响。
4、乡镇工业
山东省的乡镇工业起步较早, 从60年代到70年代前期,一直在全国名列前茅,
70年代中期江苏超过了山东。新时期的10年中,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获得了长足发展。
1988年山东乡镇工业产值达到489.4亿元, 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33.6%,比1978年增
长10.24倍,年均增长27%,但低于全国同期年均增长27.5%的平均水平。在这同期,
江苏、浙江、广东发展更快,年均增长分别为30.7%、37.5%、29.2%。继江苏之后,
1982年浙江又超过山东,此后山东一直屈居全国第3位 (江苏944.8亿元,居首,浙江
542.8亿元,第2位) ;乡镇工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从1978年的9.2%,一度落到7.6
%,1988年又跃升到10.8%。今后如何正确引导乡镇工业持续、稳定、高效益的发展,
是一个大课题。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按所有制分,包括全民所有制单位、集体所有制单位、
城乡个人三大部分。长期以来,国家对固定资产投资基本只统计全民所有制部分,而
全民所有制又主要是统计基本建设投资。1978年山东省全民所有制单位基本建设投资
25亿元, 1988年为98.5亿元,增长294%,年均增长14.7%,高于全国同期年均增长
12.6%的平均水平;由全国第5位前移到第4位。1980年全民所有制单位固定资产投资
(包括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其他固定资产投资) 36.9亿元,1988年为192.2亿元,增
长420.9%, 年均增长22.9%,高于全国同期年均增长19.2%的平均水平;居全国全
民固定资产投资的位次由第7位前移到第4位。同期,全民基建投资年均增长比山东快
的有广东(20.4%),上海(21.3%),福建(18.2%)、江苏(18%)、浙江(15.1%);全
民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比山东快的有广东(28.4%)。198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全民固定资产投资、全民基建投资在全国的位次,山东为3、4、4,江苏为2、5、5,
广东为1、 1、1,上海为5、3、2,辽宁为4、2、3,山东个人投资所占比重明显低于
江苏、浙江、河北,上海;全民基建投资低于广东、上海、辽宁。今后对如何选准投
资方向,提高投资效益,全民、集体、个人的比例关系达到最优组合,是很值得深入
研讨的大问题。
五、商业
1988年山东省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491亿元, 比1978年的106.7亿元增长360.2
%,年均增长16.5%,略低于全国同期年均增长16.9%的平均水平;占全国的比重有
所起伏,但近几年明显下降,1978年为6.8%,1983年达到7.3%,1987年降为6.4%。
1988年回升为6.6%,年均增长速度低于浙江(20.6%),广东(20%),江苏(18.5%),
上海(18%),福建(18%),略高于辽宁(16.2%),四川(16.4%)。这说明10年来,山
东商业流通的发展有逊于生产的发展。
六、教育科技卫生
(一)教育
1988年山东省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为10.13万人,占全国在校大学生人数的4.9%,
比1981年的6万人增长68.8%, 高于全国同期增长61.5%的平均水平;居全国的位次
由第8位前移到第7位。但增长速度低于广东(102.5%)、福建(90.3%)、江苏(80.1%)、
湖北(75.7%)。1987年每万人中拥有大学在校学生数12.17人,低于全国18.32人的平
均水平,居第22位。
1988年山东省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数为11.42万人, 占全国中专在校总人数的
5.6%,比1978年的6.4万人增长78.4%,低于同期全国增长92%的平均水平;居全国
的位次由第2位下降为第5位。 1987年每万人中拥有中专学校学生数13.16人,低于全
国17.64人的平均水平,居第27位。
(二)科技
1988年山东省全民所有制单位有自然科学技术人员53.25万人, 比1981年的28万
人增长90.2%, 高于全国同期增长69.1%的平均水平;居全国的位次由第6位前移到
第3位。但增长速度低于江苏(96.4%) ,浙江(96%),1987年每万人中拥有科技人员
60.27人,低于全国83.74人的平均水平,居第25位。
(三)卫生
1988年山东省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2.8万人,比1981年的17.8万人增长28.1%,高
于全国同期增长23.7%的平均水平, 一直居全国第2位,1987年每万人中拥有卫生技
术人员27.89人,低于全国33.76人的平均水平,居全国第24位。
下面是山东及一些兄弟省市1987年每万人中拥有在校大学生、中专生和科技、卫
生人员数目的情况。

单位:人

┌──┬───┬───┬──────┬───┐
│ │在校大│在校中│全民单位 │卫生技│
│ │学生数│专生数│自然科技人员│术人员│
├──┼───┼───┼──────┼───┤
│全国│18.32 │17.64 │83.74 │33.76 │
├──┼───┼───┼──────┼───┤
│山东│12.17 │13.16 │60.27 │27.89 │
├──┼───┼───┼──────┼───┤
│上海│98.44 │56.65 │342.84 │88.03 │
├──┼───┼───┼──────┼───┤
│辽宁│30.18 │23.83 │148.76 │14.80 │
├──┼───┼───┼──────┼───┤
│湖北│24.52 │21.20 │89.97 │38.35 │
├──┼───┼───┼──────┼───┤
│江苏│22.05 │18.61 │76.12 │30.25 │
├──┼───┼───┼──────┼───┤
│福建│19.28 │17.69 │68.46 │28.57 │
├──┼───┼───┼──────┼───┤
│广东│14.27 │14.57 │61.49 │32.88 │
├──┼───┼───┼──────┼───┤
│四川│12.81 │13.09 │64.15 │28.11 │
└──┴───┴───┴──────┴───┘

上述情况表明,山东省教育、科技、卫生事业虽有较快的发展,总数也居全国前列,
但人均数仍然居下游,山东省的教育、科技、卫生事业还是比较落后的。今后应着力
加强。
七、人民生活
(一)职工工资
1988年山东省全部职工年平均工资1782元,略高于全国1747元的平均水平,居第
13位。其中全民所有制职工平均工资1909元,比1978年的597元增长219.8%,年平均
增长12.3%,略高于全国同期年均增长11.1%的平均水平;居全国位次由第21位前移
到第13位;由一直低于全国到略高于全国1853元的平均水平。1988年比1978年全民所
有制职工年均工资江苏增长243.9%,由25位前移到第10位;广东增长268.8%,由第
16位前移到第4位; 上海增长228.8%,由第7位前移到第3位;浙江增长228.5%,由
第21位前移到第8位。
(二)农民收入
1987年山东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583.74元,比1978年的114.6元增长409.4%,
年均增长17.7%,高于全国同期年均增长15.1%的平均水平,是增长速度较快的省份
之一;居全国的位次由第17位前移到第11位。1987年为第9位。

(张果夫)

〔中国共产党山东省委员会〕
1988年,全省共有15个市(地) 委,134个县(市、区)委,1195个各级政府工作部
门和行政性企业管理部门党委,4290个党组。有5531个党的基层委员会,8661个党总
支,194078个党支部。全省共有党员3886621名。其中,预备党员105398名,占2.7%;
女党员464027名,占11.9%;少数民族党员19643名,占0.5%。

(徐青)
中共山东省委常委及所属工作部门领导成员名单

书记 梁步庭*(*年内离职,下同)姜春云*
副书记 陆懋曾*姜春云* 马忠臣 赵志浩
常委 杨兴富*杨衍银* 崔惟琳*刘鹏* 曹生*张全景 苗枫林 高昌礼
李春廷 贺国强 马仲才 谭福德
秘书长 高昌礼
副秘书长 田健 国孚有 许钧祥
省委办公厅
主任 田健
副主任 孙启松 陈楷 王懿诚
省委研究室
主任 国孚有(兼)*
副主任 李伯良 于广礼
省委组织部
部长 张全景
副部长 初世忠 王克玉 张宗亮
省委宣传部
部长 苗枫林
副部长 韩喜凯 刘守璞 徐学孟*鞠茂勤 陈光林
省委统战部
部长 周振兴
副部长 霍桂清 徐鹏先 刘永顺 李树印
省委政法委员会
书记 高昌礼(兼)
副书记 李诚 白凤朝 戴义增 赵景祥
省委老干部局局长
副局长 马仲忱 郑崇善 马士俊
省委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
主任 李伯峰(兼)
副主任 王兴起 刘寿北
省委机关党委
书记 高昌礼(兼)
副书记 王文信 牟兰堂 宗华民
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
主任 高克亭
副主任 秦和珍 王众音 王海天 王传忠 方正 于广荣 董本来 袭著亮
省委党校
校长 梁步庭
副校长 孙景协 黄澍霖 陈鸿儒 张振礼 司兆励 吴玉黎
书记 孙景协
副书记 黄澍霖
省委对台工作办公室
主任 霍桂清(兼)
副主任 刘福田
省委农村工作部(1988.12.7、省委决定撤销)
部长 李永臣
副部长 金石开 李金明 林廷生 孟云
〔中国共产党山东省顾问委员会〕
1988年底,省顾委设正副主任、常委12人,委员20人和正副秘书长。办公室下设
秘书、调研、联络3个处。

中共山东省顾委
主任 梁步庭
副主任 刘鹏 刘众前
常委(按姓氏笔划为序)
王成旺 王润斋 朱永顺 刘鹏 刘众前 孙恕之 李瑜 梁步庭 魏坚毅
秘书长 魏坚毅
副秘书长 邵阳
办公室主任 邵阳(兼)
办公室副主任 刘洲 郑世文

(省顾委办公室)
〔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1988年全省纪检队伍共有专职工作人员14875人,其中乡镇以上纪委13873人,基
层党组织专职纪检员1002人。 内有省部级干部2人,厅局级干部92人,处级干部1688
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2830人,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7147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
的4898人;35岁以下的3098人,36至45岁的5564人,46至59岁的6064人,60岁以上的
150人。全省乡镇以上纪检机构6550个,其设置和干部配备情况是:省纪委9个处室,
105人;省直部委厅局纪检组(纪委) 、机关纪委137个,专职人员294人;地直属部委
局纪检机构538个,专职人员1099人;县 (市、区) 纪委134个,专职人员2448人;县
(市、区)直属部委局纪检机构1977个,专职人员3325人;相当地市级事业单位纪委62
个, 专职人员323人;相当县级企事业单位纪委1323个,专职人员2478人;基层党组
织纪检机构2286个,专职人员3116人。

中共山东省纪委
书记 张全景
副书记 袁波 尹忠显
常委 张荣年 吴可裕 刘铭焕 徐炳煦

(胡上山)
〔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
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共有代表891人,各方面的比例情况是:工人141名,占15.8
%; 农民135名,占15.2%;干部286名,占32.1%;知识分子166名,占18.6%;民
主党派及无党派人士106名,占11.9%;中国人民解放军34名,占3.8%;中国人民武
装警察部队1名, 占0.1%;归侨16名,占1.8%;其他6名,占0.7%。其中,中共党
员672名,占75.4%;共青团员8名,占0.9%;少数民族29名,占3.3%;妇女183名,
占20.5%;先进模范人物343名,占38.5%;专业技术人员243名,占27.3%。代表中
具有中学以上文化程度的812名, 占91.1%。代表的平均年龄为49.7岁。代表中是省
六届人大代表的304名,占34.1%。
山东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
主任 李振
副主任 卢洪 萧寒 王树芳 徐建春(女) 林萍 曾呈奎 许森 严庆清 李晔
马绪涛
秘书长 徐学孟
委员(按姓氏笔划为序)
丁一志(女) 于波海 丁经清 于资平 于培宽 马德贵 王殿臣 凤存安
邓从豪 卢健民 冯中一 冯永喜 向克 刘国福 刘鲁生 江楠 孙杰
李文 李范 李本均 李永臣 李洪成 李富章 李聚馨 杨传堂 余松烈
谷桂兰(女) 张子明 张植萍 张程震 张燕霞(女) 陈万里 陈天有
陈世宾 林淑娘(女) 岳贞谟 金钊 周弘初(女) 周敬尊 郎咸芬(女)
房毅民 赵为武 赵永贵 赵志冰(女) 赵宗岐 宫云泮 袁守芳
侯逾璋(女) 徐世浙 高维真 郭玉山 郭兴和 郭宏毅 曹学亮 曹福长
常宗琳 崔凤举 章正源 梁丰 韩西琦 储建华 阙连春(女) 缪启珊(女)

省七届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及其组成人员
法制委员会
主任委员 卢洪
副主任委员 张子明 李洪成 陈天有
委员(按姓氏笔划为序)
丁一志(女) 孙杰 孙志皓 顾倚龙 曾国景

财政经济委员会
主任委员 萧寒
副主任委员 李永臣 于波海 崔凤举 曹学亮
委员(按姓氏笔划为序)
丁资平 于延浩 于培宽 王一 李富章 张程震 赵宗岐 章正源

城乡建设委员会
主任委员 王树芳
副主任委员 储建华 赵永贵 陈世宾
委员(按姓氏笔划为序)
刘雨温 周敬尊 赵为武 赵志冰(女) 房毅民 缪启珊(女)

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
主任委员 林萍
副主任委员 李聚馨 高维真 李范 向克
委员(按姓氏笔划为序)
邓从豪 严薇青 余松烈 金钊 苗鹤庚 赵锦良 阙连春(女)

民族侨务外事委员会
主任委员 许森
副主任委员 卢健民 林淑娘(女)
委员(按姓氏笔划为序)
马德贵 凤存安 李文 李仲铭 周保瑞

省七届人大常委会办事机构、派出机构及主要负责人名单
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
主任委员 徐建春(女)
副主任委员 梁丰 岳贞谟
委员(按姓名笔划为序)
冯中一 杨传堂 谷桂兰(女) 周弘初(女) 宫云泮 袁守芳 侯逾璋(女)
郭玉山
副秘书长 李庆鸿 王盛林
办公厅
主任 李庆鸿(兼)
副主任 李文章 王义德 朱广新 王珍行
法制工作室
主任 王盛林(兼)
副主任 戴廷玉 刘汉光
研究室
主任(暂缺)
副主任 牛光明
人事代表工作室
主任(暂缺)
副主任 杜忠臣
省人大常委会派出各地区工
作委员会
1.省人大常委会德州地区工作委员会
主任 吴振齐
副主任 王晓华 苏凤文 盛玉齐
2.省人大常委会聊城地区工作委员会
主任 郑衍柱
副主任 翟瑞华 王宪章 张震
3.省人大常委会菏泽地区工作委员会
主任 于法杰
副主任 李玉祥 刘广新 吴倩之
4.省人大常委会临沂地区工作委员会
主任 刘兴武
副主任 于兴和 袁安珍 孙成顺
5.省人大常委会惠民地区工作委员会
主任 胡兆坤
副主任 杜洪三 周茂林

(冷明道 王树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