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地区概况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3&rec=16&run=13

中共地委书记 刘明祖
副书记 王渭田 刘兴武 辛云岩
地区人大工委主任 刘兴武
副主任 于兴和 袁安珍 孙成顺
地区行政公署专员 王渭田
副专员 曹正寅 王家政 高广田 张守业 冯登善 康祖玉※ 郝洪琪
行署顾问 王有明※
地区政协工委主任 王有明
副主任 支玉斌 侯曰田 程彩霞
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刘泽才※ 张怀三
人民检察分院检察长 杨浩盛※ 刘广伦

1988年, 临沂地区辖2市、11县,321个乡镇、办事处。总面积22787平方公里。
总耕地面积1279.5万亩, 比上年减少4.5万亩。 总人口1155.56万人, 比上年增加
16.44万人, 自然增长率为14.34‰。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取得了新的成就。
1988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90.33亿元, 比上年增长17.5%,社会总产值182.06亿元,
比上年增长19.4%, 国民收入79.62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工农业总产值112.06
亿元,比上年增长24.5%,提前两年完成了“七五”计划。
1988年,全区农业总产值实现42.54亿元,(按1980年不变价) ,比上年增长4.46
%。在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产值27.23亿元,比上年增长0.7%;林业产值1.19亿元,
下降9.2%;畜牧业产值9.46亿元,增长18%;副业产值3.67亿元,增长3.6%;渔业
产值0.99亿元,增长23.5%。在自然灾害严重,农用生产资料紧缺等不利因素的影响
之下, 农业生产仍获得较好收成。粮食总产量450.85万吨,比上年减少8.8万吨,下
降1.9%;棉花总产量0.64万吨,增加0.22万吨,增长52.4%;花生总产量51.28万吨,
减少2.8万吨,下降5.2%;烤烟8.41万吨,增长34.3%;水果41.35万吨,增长0.2%。
1988年全区造林35万亩,年末实有林地面积580万亩,增长5.4%,新营造农田林
网82万亩。 大牲畜年末存栏51.17万头,增长11%;生猪年末存栏389.35万头,增长
7.9%, 由于饲料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生猪生产仍不够稳定;羊年末存栏146.29
万只,增长33.6%;家禽年末存养3167.4万只,增长25.6%;肉类总产量32.5万吨,
增长15.6%;水产品产量9.51万吨,增长23.8%。
1988年,全区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增加,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全区用于农业的
财政支出比上年增长96.5%,农业生产贷款增长45%。但用于农业的投资仍没有达到
1980年以前的水平。 农用机械总动力年末达到236.86万千瓦,增长7.8%;农村用电
量43682万千瓦小时,增长13.3%;农村化肥施用量(折纯)22.93万吨,增长17.3%;
农村配套机井17542眼,喷灌机械15282套,年末有效灌溉面积608.23万亩,占全部耕
地面积的47.5%。
工业生产持续增长,实现了速度、效益、后劲三同步。1988年,全区工业生产部
门继续深化改革,积极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充分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克
服原材料紧张,能源不足,奖金短缺等不利因素,工业生产以较高的速度发展。
1988年,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69.56亿元,增长41.1%,其中,全民工业24.15亿
元, 集体工业20.25亿元,全民与集体合营工业0.15亿元,中外合营工业0.32亿元,
村及村以下工业24.69亿元。 全区重点考核的40种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比上年增长
的有37种,完成和超额完成计划的有33种。
轻工业产值(不含村及村以下办工业)30.22亿元,增长34.8%。重工业产值(不含
村及村以下办工业)14.69亿元,增长39.1%。
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工业企业活力不断增强,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经
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区重点考核的80项主要产品质量指标稳定提高率为90%,优质产
品率为13%, 有54种产品分别获省及省以上优质产品奖。全年新开发产品达120项,
其中有5项填补了国内空白, 25项填补了省内空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
产率达16414/人,比上年提高10.6%。预算内国营工业企业定额流动资金周转天数由
上年的103.7天, 缩短到94.8天,亏损企业比上年减少4户,亏损总额减少57万元。
1988年工业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工业生产增长速度过快,使能源、原材料、资
金供应全面紧张,部分产品物耗上升,加大了生产成本。
城乡市场更加活跃、兴旺,外经外贸有了新的发展。1988年,全区商业流通渠道
进一步扩大,全年实现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3.8亿元,比上年增长29.8%,扣除物价上
涨因素, 实际增长10.9%。其中,居民消费品零售总额32.55亿元,增长30%;社会
集团消费品零售额2.26亿元,增长24.4%;农业生产资料零售额9.18亿元,增长30.7
%。 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全民所有制零售额10.71亿元,增长23.3%,集体所有
制商品零售额14.02亿元,增长26.6%,个体商业商品零售额7.79亿元,增长46%。
1988年, 全区农副产品收购总额29.84亿元,增长42.6%。其中,国营商业和供
销社收购额14.02亿元。 主要农副产品收购量中,粮食101.15万吨,增长11%;生猪
224.36万头, 下降2.3%;干鲜果17.1万吨,其中苹果9.98万吨,增长31%;水产品
2.49万吨,增长37.6%。粮食、棉花已完成和超额完成年收购计划。
1988年,在“涨价风”、“抢购风”的冲击下,刺激了社会消费品销售的增长。
据临沂市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调查, 全市零售物价指数为120.5%。其中城市零售物
价指数为122.6%,农村零售物价指数为120.3%。
1988年,全区外经外贸有了新的发展。全年出口商品收购总额完成7.72亿元,比
上年增长25.1%; 全年全区共批准利用外资项目24个,比上年增加7个。实际利用外
资已达2000万美元,其中三资企业利用外资所占比重为69%。
对内经济联合取得新进展。1988年,与外地达成各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协作和联合
协议共739项,比上年增加59项,引入资金7000万元,增长6%。
清理固定资产投资在建项目收到了良好效果。1988年,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全
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99亿元,增长37.9%,低于上年增长51.2%的速度。在投资总
额中,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64亿元,增长36.6%。
1988年,全区建筑业完成总产值1.65亿元,增长47.3%,全员劳动生产率比上年
提高27.8%。全年施工工程673个,已验收鉴定的工程占74.9%,共有114项工程被评
为优良工程。
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取得新成就。1988年,全区地方交通全年完成货运量1493.5
万吨, 增长11.2%,完成货运周转量10.65亿吨公里,增长30.6%;客运量2393.2万
人,客运周转量16.64亿人公里,分别增长5.1%和15.8%。铁路运输全年完成货物发
送量104.4万吨,旅客发送量66.5万人。石臼港、岚山港共完成货物吞吐量830万吨。
1988年, 全区邮电业务总量完成1870.9万元,增长19%,其中,出口函件增长3
%,报刊发行量与上年持平,电报增长20.1%,长途电话增长21.9%,年末电话户数
增长13.9%,其中农村电话户数增长8.8%。全区13个县市已有9个县市安装了市内自
动电话。
财政金融状况进一步好转。1988年全区完成财政收入4.41亿元,增长28.2%,按
可比口径计算增长21.5%。其中,工商税收完成3.43亿元,增长24.8%,占全部财政
收入的77.6%。全年财政支出6.62亿元,增长14.27%。
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各级金融部门积极采取多种灵活形式,广泛筹集、融通
资金,吸收存款,支持了工农业生产和各项事业的发展。1988年末,全区银行 (信用
社)各项存款余额38.66亿元,增长23.2%;贷款余额48.6亿元,增长19.4%,其中,
工业贷款增长15.9%,商业贷款增长19.4%,农业贷款增长45%,固定资产投资贷款
增长43.4%。全区开办国内保险种类24个,承保金额72.3亿元,保险费收入0.36亿元,
增长40.3%。
1988年, 全区用于教育事业的财政支出1.5亿元,增长29.8%,占全部财政支出
的22.4%。全区取得各类科技成果92项,其中有11项获国家和省颁发的科技进步奖。
推广应用科技成果7项, 获经济效益3.37亿元。全区“星火”计划的7个项目,已有4
项顺利完成,其中一项获国家“星火”科技奖,一项获省科技三等奖。在参加全国和
全省举办的书画、摄影作品展览中,有23件作品在全国获奖,71件在全省获奖。全区
医院床位比上年增加259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增加277人。在参加国家和省体育比赛
中, 共获奖牌75枚,其中金牌8枚,银牌12枚,铜牌10枚。全区有63.1万人达到了国
家规定的体育锻炼标准。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有了新的提高。1988年,据全区万户农民家庭收支抽样调查资
料推算, 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9元,增长21.9%,扣除商品性消费价格上涨因
素, 实际增长6.2%。人均收入在200元以下的贫困户所占比重由上年的5.4%下降到
3.3%。全区职工总数达到48.3万人,比上年增加4.9万人。全部职工工资总额6.88亿
元,比上年增长32.7%。据临沂市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调查,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年生
活费收入1090.7元,比上年增长27.6%,扣除生活费用价格上涨因素后,实际消费水
平提高4.8%。同上年相比,有4%的减收户。其中有34%的居民家庭纯因物价上涨造
成实际收入水平下降。
1988年末, 城乡人均储蓄存款余额236元,比上年增加57元,增长31.8%。城乡
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1988年城镇新建住宅114.4万平方米,农村新建住房1510.72万
平方米。社会福利事业进一步发展。1988年全区新办乡村敬老院71处,收养五保对象
835人。县、乡、村三级新办福利工厂137处,安置残疾人员1297人。

(魏贤胜)

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1988年,是临沂地区完成扶贫指标最好、解决温饱进度最快、效益最明显的一年。
在全区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形势下,贫困县的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步子比
较大。1988年8个贫困县工农业总产值达到48.78亿元,比上年增长17%。其中工业总
产值26.82亿元, 增长29.4%;农业总产值21.97亿元,增长5%。在大旱多灾之年,
这8个县粮食总产达到233.5万吨,比上年增产2.6万吨,农民人均收入399.8元,比上
年增加46.8元。
解决贫困村户温饱的速度加快, 数量增多。1988年,全区又有924个贫困村、14
万多户人均收入超过200元,占年计划的123%。累计全区已有2741个村、43万多户初
步解决了温饱问题,分别占原有贫困村、户的86%和84%。其中8个贫困县又有890个
村、13万户人均收入超过200元,累计8县已有2440个村、36万多户初步解决了温饱问
题,分别占原有贫困村、户的85%和82%。
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1988年, 全区又有510个村通了汽车,占年计划的
102%,累计全区已通车村达到4831个,占原不通车村的87%。又有665个村通电,占
年计划的88%, 累计全区已通电村3028个,占原不通电村的63%。又有518个村、20
万人解决了吃水难,分别占年计划的101%、130%,累计全区已有1254个村、51万人
解决了吃水难,分别占原吃水难村和人口的48.6%、50.9%。在1984年底的不通车、
不通电、 吃水难村中,自1985年开展扶贫工作以来,8个贫困县已有93%的村通车、
60%的村通电、49%的村解决了吃水难问题。
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变化。经过扶贫工作和经济开发的实践,贫困地区
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改革开放意识、商品经济意识、自我发展
意识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都明显增强,对地委、行署提出的“以林牧为主、农
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种养加销一体化经营”的方针贯彻落实更为有力,进一步坚定了
脱贫致富的信心,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这种精神上的力量,已经并将继续在改变
贫困面貌、加快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魏贤胜)

教育事业迈出新步伐
1988年,临沂地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协调发展。
基础教育。1988年,地区下达了巩固初等教育成果的任务指标,各县、市普遍推
行了“政府负责办学条件、学校负责全面管理、教师负责教学质量、家长负责子女入
学”的四方责任合同制,使初等教育工作得到进一步巩固提高。1988年全区适龄儿童
入学率达到97.9%,在校学生巩固率为98.9%,学生毕业率为97.6%,12~15周岁少
年儿童入学普及率为97.2%,“四率”全部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对初中的布局,本着
控制发展, 减少处数,加强管理的原则,基本达到了4万人口以下的乡镇建一处初级
中学, 4万人口以上的建两处初级中学的要求。中小学制定了严格的学籍管理办法,
对校园、三室(教室、寝室、办公室)、课内、课外、教与学的管理,都提出明确具体
要求,制定了检查评比细则,组织了两次视导检查,整个中小学的校貌、校风、校纪
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办学条件也大为改观。在农村小学已全部实现“六配套”的基
础上, 狠抓了中心初中的标准化建设,全区321个乡镇,按照统一的标准,已经建好
和基本建好标准化中心初中的有258个乡镇,占乡镇总数的80.37%,中小学的图书资
料、实验仪器等也得到明显改善。1988年小学毕业生升初中,普遍提高了一~二个分
数段; 高考时,全区本科上线人数为1956名,比1987年增加289名,增长17.8%;共
考取大中专学生8999名,是恢复高考10年来成绩最好的一年。
职业技术教育。1988年在中小学中引进职业技术教育因素,组织人员专门编写了
符合临沂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劳动技术课本,小学三年级以上的班级,全部开设了劳
动技术课。 在办好原有职业高中的同时,还突出抓了城镇职业高中建设,1988年有
12个县、 市在驻地办起了城镇职业高中,为解决城镇青年的就业创造了条件。根据
社会需要,调整专业设置。费县、日照、临沭等县、市新开设了“家庭经营”专业,
很受社会欢迎。还注重拓宽办学渠道,调动各有关部门、系统办学的积极性,初步改
变了过去那种教育部门单独办学的局面。1988年职业教育毕业生3200人,他们大都有
一技之长,在发展商品经济中将发挥积极作用。
成人教育主要是建立健全了成人教育机构。 全区321个乡镇,全部设立了农民教
育委员会,各县、市教育局设立了成人教育股,使这项工作层层有人抓。在具体工作
中,一是通过成立扫盲班、组和个人包教等形式,抓了扫除文盲工作,全区成人非文
盲率已达92%。二是本着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重点抓了实用技术培训工作,有
30多万人次参加了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培训。

(周东民 张宗义)

临沂市
中共市委书记 张敬涛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姚学益
市长 徐志顺
市政协主席 张崇祥
1988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26.14亿元,比1987年的18.50亿元增长41.8%。工业
总产值20.97亿元,比1987年的13.82亿元增长49.8%。市属企业实现利润3708万元,
比1987年增长75.8%,建国后第一次实现全盈无亏。农业总产值5.17亿元,比1987年
的4.68亿元增长10.6%。 粮食总产57.2万吨。 创历史最好水平。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9.33亿元,外贸收购额1.64亿元,分别比1987年增长24.6%和31.7%。税收首次突破
亿元大关, 财政收入9012.5万元,均比上年增长20%,城乡储蓄余额4亿元,比上增
长45%。 城镇居民实际年收入1211元。农村居民年人均收入634元,比上年分别提高
277元和94元。

压缩基建规模增加农业投入
近3年来, 临沂市市、 乡两级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年均增长40%以上、 大大高于
全国24.7%的平均水平;市、乡两级的工业产值每年以28.6%的增长幅度上升,也高
于全国的平均增长速度。市政府认真分析了这一形势,决定由市长挂帅,成立了清理
在建项目领导小组, 先后对175个在建项目进行清理和整顿, 停建12个, 压缩基建
投资2184万元,占年计划投资总额的9.82%。经济过“热”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与此同时,市政府也清醒地看到农业投入偏少,农业生产萎缩。1987年全市粮食
总产比1986年减少9600吨。 市委、市政府为改变对农业和水利投入偏少的状况,自
1988年9月起, 从开发低产田入手,投资700多万元修建汤河大闸,规划灌溉能力7.5
万亩。 1988年“三秋”刚过,市委、市政府又采取统一规划、协同作战的方法,组
织30余万名劳力上阵, 开辟了大小农田水利战场800多个,新打和修复机电井218眼,
新修土石渠59.5公里,新建大小闸260个,总投资1237万元,比前4年秋冬农田水利建
设投资总和还多。到1988年底,已完成以汤河大闸为骨干项目的农田水利建设和山区
开发工程2075项, 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近10万亩,全市农田保浇面积将占粮田面积
的75%。
此外,全市还推广施用优化玉米良种、间作套种、配方施肥、地膜栽培、化学除
草等耕作技术,以及大牲畜繁育和疫病防治等实用技术,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使粮食
生产在大旱之年仍创历史最好水平。

搞好科技教育振兴商品经济
临沂市册山乡党委、政府在深化农村改革的进程中,针对农业基础薄弱,乡办企
业管理水平低,科技服务跟不上等问题,狠抓了农村科技教育的普及,培养了一大批
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
在普及科技教育中,他们本着“实际、实效、实用”的原则,以推广种、养、加
工等实用技术为重点,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办学。首先,办好乡农业技术学校。长年
班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培训时间一至两年,既学文化又学专业技术;短训班与
生产紧密结合,传授单项应用技术,时间从几天至数月不等。其次,搞好村办农业技
术学校。 由于实行定任务、定职称、定考核、定奖惩责任制,全乡32个自然村,有
25个村办起不同形式的技校, 年培训能力可达8000人次。再次,他们重视发展科技
带头户和鼓励有专长的技术能手办班带徒, 开展互教互学活动。全乡现有科技带头
户1300户,占全乡总户数的11.6%。
为了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乡党委和乡政府从教育岗位、专业部门和上级科研单
位抽调、聘请一部分教师、科技人员以及专家学者担任文化课、技术课教学,并从农
村技术能人中招聘一部分临时教师。教材方面,除选用专业通用教材外,还组织人员
先后编写了《葡萄栽培》、《养鸡问答》等教材23种,印发8300份(册)。同时先后共
筹集资金50万元,建校舍39间,添置了急需的教学设备,并设置实验田35亩。乡内还
建立了养鸡、林果、蘑菇等7个技术研究会,共推广专业技术项目32个。

(唐毓光)

日照市
中共市委书记 王家政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史佩涓
市长 房训佐
市政协主席 赵全忠
1988年,日照市工农业总产值18.77亿元,(当年价格,下同) 比1987年增加7.11
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8.56亿元,比1987年增长69.5%(可比价格,下同)。农业总产
值10.21亿元, 比1987年增长1.9%。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9亿元,比1987年增长50.4
%。 财政收入5520万元, 比1987年增长27%,其中工商税增长24%。城乡储蓄余额
3.6亿元。 职工平均工资1548元,比1987年提高337元。农村居民年人均收入764元,
比1987年提高166元。

对虾养殖
1988年, 日照市养虾面积达到2.6万亩,单产82.8公斤,虾苗规格普遍长达12厘
米左右,产收对虾2117吨,总产值4229万元。劳均收入达5000元。最高单产396公斤,
产值8237元,获纯利6274元,最高收入4.5万元。
1988年,全市育苗单位发展到26处,育苗68.2亿尾,创产值2100万元。1985年春
对虾亲虾人工越冬育苗获得成功,产虾苗29.7亿尾。1987年亲虾室外越冬技术再次获
得成功。1988年越冬亲虾成活达13.6亿尾。虾苗销售山东、河北、江苏、浙江、福建、
天津等省市。对虾亲虾越冬技术曾获山东省科技攻关一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临沂地区科技进步一等奖。

中国北方最大的网绳专业市场
日照市汾水镇安东卫北村濒临海州湾, 全村410户,1610口人,耕地面积仅1080
亩。安东卫北村有经商结网的传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农村经济政策的调
整和贯彻,打绳结网的传统重新得到恢复和发展。村里办起了以联户经营和家庭经营
为主的网绳加工业, 并逐步发展成为网绳专业市场, 从事网绳加工群体发展到二省
(山东、江苏) 三县 (日照、莒南、赣榆) 、32个村庄、2万多户农家,年加工能力由
100吨发展到2700多吨。 1987年,网绳成交额达2700万元,1988年为3400万元,被称
为“中国北方最大的网绳市场”,产品销往华北、华东、东北的10多个省市,人均收
入过千元,比1978年增长10倍多。

(日照市史志办公室)

沂南县
中共县委书记 肖开富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孙凤恩
县长 牛泉然
县政协主席 王九如
1988年,沂南县人口83.2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79‰。工农业总产值6.5亿元,
比1987年增长25.7%,其中工业总产值3.53亿元,比1987年增加38.2%,首次超过农
业产值; 农业总产值2.97亿元, 比1987年增长13.5%; 耕地面积107.94万亩,比
1987年减少0.1万亩; 粮食总产33.64万吨,比1987年增加3771公斤;社会商品零售
总额2.74亿元, 出口商品收购总值2248万元,分别比1987年增长20.2%和8.5%;税
收总额2353.1万元; 财政收入2436万元,比1987年增长31.9%;城乡居民储蓄余额
1.66亿元, 比1987年增长37.1%;职工年人均收入1388元,农民年人均收入422元,
比1987年分别增长294元和74元。

利用扶贫资金兴办扶贫经济实体
1985年以来,沂南县委、县政府为了使有限的扶贫资金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坚
持从实际出发,采取多种途径兴办多层次,多型式的扶贫经济实体。1987年以来,先
后对县制鞋厂等5个县属企业投放扶持贴息贷款201万元帮助发展生产。通过这些企业
的发展,带动了86个扶贫经济实体,安置贫困劳力4460人,使一些贫困村,户脱贫致
富。
1985年以来,全县先后建立起以葡萄、西瓜种植为研究内容的农民研究会、协会
43个,县里把一部分扶贫资金投放给这些民间组织,通过他们办起了16个扶贫经济实
体,使其围绕技术、物质、销售等方面开展系列化有偿服务,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的
发展。还积极支持农村能人联合或个人牵头兴办经济实体。几年来,共建成这种类型
的经济实体212个,带动了5500个贫困户脱贫。
1986年以来,沂南县积极引导县乡镇部门创办和发展扶贫经济实体。县、乡镇两
级农业、畜牧、林业、农机、科技等部门,从本行业、本单位的实际出发,兴办和发
展综合服务公司、服务站和贸易货栈等扶贫经济实体74个。仅1987年,这些经济实体
就帮助农民调剂树苗50万株、 农作物良种12.5万公斤,调进家禽良种5万只,为30个
贫困村、8000个贫困户提供了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服务,当年就有3000多个贫困户人
均收入增加100元以上。
至1988年底, 全县共投放扶贫资金671万元,兴办扶贫经济实体425处,年产值
4925万元, 实现利税739万元,安排贫困劳力1.75万名,带动1.47万个贫困户走上了
脱贫道路。在全县438个贫困村中,已有397个村人均收入超过200元,其中193个村人
均收入超过300元。

(岳荣传)

沂水县
中共县委书记 刘广伦※ 段明福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孙隆茂
县长 莫西云
县政协主席 宋奎元
1988年, 全县辖21个乡、 10个镇,总面积2435平方公里,耕地121万亩,人口
105.2万,比上年增加1.43万人。1988年,工农业总产值883亿元,比上年增长19.8%,
其中工业总产值5.47亿元, 比上年增长25.8%;农业总产值3.36亿元,比上年增长
11.1%, 比1978年增长93.7%;粮食总产38.98万吨,比上年增长12%。财政总收入
2654万元, 比上年增长19.8%。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15亿元,比上年增长25.5%。
外贸出口商品收购额3732.7万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403元,比上年增加78元。职工人
均年收入1440元, 比上年增加239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38亿元,比上年增加
7211万元,增长44%。

鹅鸭饲养和羽绒产品开发
沂水县是个百万人口的大县,境内山峦起伏,饲草资源丰富,农民有饲养鹅鸭的
传统习惯。 为使资源优势变为商品优势,1986年9月,沂水县在商业部扶贫工作组帮
助下,引进推广了“活拔鹅鸭毛绒”新技术。1987年县里拨出扶贫贴息贷款64万元,
开发培植了123个鹅鸭基地村,新上孵化场5处,当年孵化鹅鸭25万只,使全县鹅鸭饲
养量翻了一番,达到50万只,当年获得经济效益500万元,比1986年增加300万元。
为加强和完善基地建设,1988年,沂水县又拨出扶贫资金50万元,根据“立足基
地,突出重点,集中资金,定向使用”的原则,对饲养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40个基
地村重点扶持, 投放雏鹅15万只,占基地村养鹅总数的75%,并选择4个村作为县土
产公司的典型示范村,在资金扶持,鹅鸭供应,技术指导,毛绒收购等方面给予优惠。
同时,县、乡两级政府和供销社不断加强对鹅鸭生产的领导,层层有人分工负责,并
组织培训了一支30人的技术队伍,巡回各基地村,帮助指导生产。举办培训班22期,
培训农民技术员3500人次,印发资料4000份,从上到下形成一个系列化服务网络,带
动了全县鹅鸭生产发展。 1988年,全县123个饲养基地村共饲养鹅鸭80余万只,其中
饲养50只以上的专业户3000多户,户均收入800元。
1987年, 沂水县土产公司投资120万元建成羽绒制品厂,生产能力为年处理原毛
20万公斤,加工羽绒服10万件,从而形成了资源靠基地,基地保龙头,龙头带加工,
加工促发展的系列化生产格局。1988年加工原毛6万公斤,实现产值400万元,销售总
额329万元, 创利润15万元,并安排60名贫困户劳力就业。该厂生产的羽绒制品被评
为省二轻厅优质产品。

(王祚厚)

莒南县
中共县委书记 邵长福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崔振远
县长 王军平
县政协主席 尚延生
1988年, 全县辖25个乡镇,总面积为1752平方公里,耕地109.6万亩,比上年减
少1.22万亩,人口91.54万,比上年增加1.18万人。工农业总产值8.8亿元,比上年增
长20%,其中工业总产值5.13亿元,比上年增长37.9%;农业总产值3.69亿元,比上
年增长2.9%;财政收入完成2745万元,比上年增长29.5%;粮食总产33.25万吨,花
生总产10.2万吨。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4亿元,外贸商品收购总额4776万元,农民人
均收入565元,比上年增加95元。农民人均储蓄217元,比上年增加50元。

增加教育投资改善办学条件
1988年,莒南县委、县政府把教育当做振兴莒南的战略任务来抓,采取多种形式,
多种渠道增加教育投入,教育经费由1987年的755.6万元增加到935.2万元。同时发动
全县群众投资1607.6万元,人均16.7元,主要用于乡镇中心初级中学建设。全县25个
乡镇中已有22个乡镇建起了中心初级中学, 占地10万平方米 (943.8亩) ,新建校舍
4689间。其中坪上、朱芦、坊前、团林、壮岗、演马、相邸、相沟、柳沟、涝坡、石
莲子、王家沟12个乡镇的中心初中经地区验收达到了配套标准。其他10个乡镇的中心
初级中学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 坪上镇在校舍改造达到“六配套” 标准后,1988年
又投资115万元, 建起一所规模为24个班的高标准中心初级中学,基本上解决了全镇
初中就学难的问题。目前,全县已有28处中学建起了较标准的实验室,团林中学还建
起了教学实验楼。有18个乡镇建起了电化教学放像点,放像机发展到20台,教学手段
和教学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1988年8月副省长赵志浩来莒南县视察工作时,对莒南
县领导重视教育, 舍得投资的做法给予了肯定和赞扬。同年,莒南县被国家列为全
国100个无文盲县之一,受到国家教委的表彰。

(王相连 刘建增)

临沭县
中共县委书记 张杰文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万青枝
县长 魏本建
县政协主席 张汉三
1988年,全县辖6个镇,14个乡,总面积为1038.1平方公里,耕地79.56万亩,比
1987年减少0.32万亩。 人口54.93万, 比1987年增加0.77万人。 全县工农业总产值
4.76亿元, 比1987年增加16.3%,其中工业总产值2.59亿元,比上年增加32.83%;
农业总产值2.16亿元, 比上年增长1.1%。粮食总产23.15万吨,比上年减少6.2%。
财政灶内总收入1784.4万元,比上年增加32%;财政灶内总支出1916.4万元,比1987
年增加29.9%。 农民人均生产性纯收入429元,比上年增加30.4%。全县社会商品零
售额2.01亿元,比上年增加30.7%;社会储蓄额1.18亿元,比上年增长33.7%;出口
商品收购额为3772万元,比上年增加13.5%。

支农资金的管理和使用
1986年临沭县被列为贫困县后,县委、县政府对支农资金的管理使用比较重视,
建立健全了规章制度,制定了农行、信贷服务于农业和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方针,多
渠道、多层次筹集资金,合理调整信贷结构,充分挖掘资金潜力。1988年,全县投放
农业和乡村企业的贷款累计达4644万元,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临沭县为了管好用好支农资金,制定了支农资金使用的报批制度、跟踪反馈与监
督制度。同时,改变了过去在支农资金使用上采取的“撒芝麻盐”的做法,对投资少、
见效快、收益大、辐射面广的短线项目优先扶持,确保了支农资金的合理利用。如:
花生是县内经济作物的支柱, 种植面积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3以上。1986年,省农业
厅又把该县定为花生出口基地县。因此,县里把花生低产田定为农业中的重点“突破
口”,1987年投资45万元,用于购买花生良种、地膜、化肥,并进行技术推广,当年
就使花生平均单产达到221公斤,总产超过6.06万吨。
1988年, 临沭县利用扶贫资金,重点兴办了43个经济实体,安排了贫困户劳力
5593个。 同时,还发展了创汇农业和联片开发项目,为脱贫致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88年秋季,在农副产品收购资金异常紧张的情况下,全县千方百计筹集资金,给予
大力支持。累计发放农业采购贷款6312万元,保证了定购合同和大部分农副产品议购
的资金供应。
针对农民文化低、素质差的状况,临沭县利用支农资金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推广农业应用科学,支援乡村企业的技术进步。自1986年开始,每年抽出少量资金,
利用各种形式,组织培训班2559期,参加培训的农民达10万人次,提高了农民的文化
技术水平,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1988年,全县共投放乡村企业贷款1767万元,支
持乡村企业进行技术改造, 使乡村企业年内完成产值2816万元,实现利润145万元,
分别比1987年增长24%和32.7%。

(刘贯让)

郯城县
中共县委书记 张传林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孟昭义
县长 马鸣皋
县政协主席 赵明亮
1988年, 全县辖22个乡镇,总面积1307平方公里,耕地99.17万亩,比上年减少
0.15万亩, 人口82.1万, 比上年增加0.6万人。 财政收入3296.3万元,工业总产值
4.43亿元, 比1987年的3.4亿元增长30.6%,农业总产值3.27亿元,比1987年的3.19
亿元增长2.6%,粮食总产45万吨. 职工年平均工资143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95元,
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48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49亿元,出口商品收购额4022.3万
元。

政务公开廉政建设见成效
1987年,郯城县的廉政建设已初见成效,并受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肯定和赞
扬。1988年,郯城县委、县政府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把监督、检查、制度化建设和
增强工作的透明度结合起来,通过扎实的工作,使勤政廉政建设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全县各级党组织广泛开展争创廉洁机关,争做廉洁干部的活动,普遍制定了廉政制度,
县乡村都不同程度地实行了政务公开,增加了政务工作的透明度。纪检、监察、审计
等部门围绕加强廉政建设的总部署,进一步健全了检查、举报、考核查处等项制度。
县六大班子领导成员在廉洁从政上率先垂范, 主动接受群众监督。1988年2月县委召
开全县领导骨干会议, 贯彻鲁办发1号文件,24名县级领导人当众在保证书上签字,
保证下乡镇出发不接受吃请招待,签字场面摄入录像在全县播放,让全县82万人民监
督。各级干部1500多名也都层层签字,形成了端正党风政风,为政清廉的浓厚空气。
县委对干部工作制度大胆改革,采取定期考核,民主测评,让最了解情况的干部群众
参与评议,对被测评的人逐项打分,并把考评结果公诸于众,依据测评结果决定干部
的提拔、调整和使用。这项制度增强了干部工作的透明度,更好地发挥了群众的监督
作用,为建设廉政机关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证。为切实保证减轻农民负担,县委、县
政府又对农村提留办法进行改革,限定了承包费数额,并明确规定,提留数额及用途、
新增提留项目须经县人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 各村均设立“土地承包费收缴明细榜”
和“开支明细榜”,由村委会定期张贴公布,让群众监督。由于这些制度合理适用,
能与群众直接见面,因而有效地解决了乱提留、乱摊派、乱开支的问题。1988年农村
人均提留占人均收入的4.2%。 办事公开化,廉政建设制度化,加上群众监督,保证
了为政清廉。党政机关廉洁从政,密切了干群关系,有力地推动了治理、整顿的开展
和改革的深化。

实行企业升级制度推动企业内部改革
1988年,郯城县在国营、集体工业企业、商办工业、流通企业中实行了企业升级
制度。 规定企业在产值、 利税两个方面达到一定的标准,即可升级。1988年,经审
核有1 1户企业升级, 年底又有17户企业达到升级标准。县化肥厂,造纸厂被评为省
级节能企业,县五金一厂被评为国家二级节能企业。全县95%以上的产品采用了标准
化生产,12种主要产品采用了国家标准,县营10户企业分别达到国家二级、三级计量
标准。县化肥厂、酒厂、农机厂晋升为省级先进企业,县化肥厂获山东省质量管理奖、
国家环境保护奖。
企业升级制度的实行,推动了企业的内部改革,增强了企业的竞争意识,有效地
调动了企业干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各企业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努力提高管理水
平,通过大力开展“双增双节”、技术改造和挖掘内部潜力,实现了速度和效益同步
增长。1988年,全县县营企业实现利税增长幅度大大超过产值增长幅度,预算内国营
工业出现了上交利税超500万元, 超600万元的利税大户。全县还开发新产品8种,其
中水力碎浆机、 单路稳定分流阀填补了国内空白,木制玩具、防滑锤、管件等7种产
品首次进入国际市场。

(秦士杰)

苍山县
中共县委书记 李荣强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张保忠
县长 潘本学
县政协主席 周爱三
1988年, 苍山县辖6镇22乡。面积1780平方公里,耕地127.3万亩,总人口100.2
万, 其中农业人口96.6万。 财政收入3154.8万元,比上年增长32.5%;工业总产值
3.36亿元, 农业总产值3.8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3.4%、7.4%。粮食总产50.3万
吨, 棉花360.5万公斤,花生1114万公斤,大蒜5270万公斤,蒜薹4620万公斤。社会
商品零售额2.84亿元,比上年增长37%;城乡年末储蓄余额1.3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
入503元。

科技成果引人瞩目
1988年,苍山县获省级以上科学技术成果奖10余项。其中苍山大蒜深加工技术开
发项目获国家“星火科技奖”;《遗传性色素性疾病的调查研究》、《着色真菌病的
实验研究》、《鲁南地区人畜共患皮肤癣菌病的研究》引起全国医学界的关注;手摇
电动磁带复录机等6项发明设计获得国家专利。 另有矾土尾矿生产快硬硅酸盐水泥及
空心砖2项技术成果分别通过省级技术鉴定。
“苍山大蒜深加工技术开发”是国家“星火计划”项目,由苍山大蒜食品厂承担,
苍山县科委和山东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所协助实施。 经过2年的努力,研究设计、加
工了蒜油的蒸馏设备,改造了蒜片烘干、选检车间,研究出了合理的生产工艺,精选
出正确的技术操作规程,使蒜片一级品率达85%以上,产品畅销国际市场;大蒜出油
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88年获国家“星火科技奖”。
苍山县皮肤病防治站副主任医师林得宝主持完成了3项科研任务。 《遗传性色素
性疾病调查研究》 是在对78.45万名皮肤病患者的普查中发现的12例“家族性进行性
色素过度沉着症” 和7例色素症的临床异型,进行了家系调查、临床观察、皮肤病理
和免疫学检查后完成的。肯定了“家族性进行性色素过度沉着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
传性疾病,在国内属首次报告。“异型色素失禁症”是新发现的色素失禁症的新的临
床类型。《着色真菌病的实验研究》是用大蟾蜍中华亚种腹腔接种裴氏着色真菌,在
国内首次复制出着色真菌皮肤损害的实验动物模型。它为着色真菌病的研究提供了新
的实验方法。该项研究还对着色芽生菌的常见腐生环境进行活力观察,发现该菌在黄
土中存活达6年之久, 揭示了患者污染环境后,真菌再感染人的可能性,首创用黄土
保存着芽生菌的新方法。《鲁南地区人畜共患皮肤癣菌病的研究》是通过对鲁南地区
人畜皮肤癣菌病的调查,摸清了人癣与畜癣的密切关系,即人癣患者系与畜癣接触而
传染。首创“石蜡切片棉兰染色”观察病发(病毛)的新方法。提出石膏样毛癣菌为发
内外型的新见解,纠正了一向认为的该菌为发外型的论断。并创造用松馏油治疗畜癣
的方法,取得显著疗效。1988年8月,上述3项科研成果同时通过了全国著名皮肤病专
家吴绍熙等9人组成的鉴定委员会的技术鉴定。
苍山县棉纺厂干部焦保民业余设计发明的坐椅睡眠枕头、手摇电动磁带复录机、
语言电喇叭、 多功能日光灯等6项科技发明获得国家专利。其中,他设计的多功能日
光灯经上海康普电器厂等4个厂家生产投放市场后,深受用户好评。

(张富敏)

费县
中共县委书记 李廷华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陈开方
县长 张伟祥
县政协主席 王爱菊
1988年, 费县辖25个乡镇, 人口81.81万人, 总面积1903.7平方公里, 耕地
92.95万亩。1988年工农业总产值6.6亿元,比1987年增长17.7%。财政收入2277.7万
元,比1987年增长32.6%,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完成2.61亿元,城乡居民存款余额1.52
亿元,农民人均收入422元,分别比1987年增长32.5%、33.4%、18.2%。

重视智力开发促进科技长入经济
费县是个贫困县,贫困的主要原因就是知识贫乏、科技水平低。针对这种情况,
费县坚持治愚与致富同步,经济开发与智力开发结合的方针,逐步把科学技术引入经
济建设。在科技培训中做到围绕开发推广搞培训,搞好培训上项目。1988年全县通过
举办培训班、 集市咨询、 印发小册子等多种形式,培训14万人。其中培训专业技术
人员4.5万人,有1453户成为科技带头户,1.4万人运用科学技术走上致富道路。县委、
县政府制定了《关于放宽政策,放活科技人员,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到乡镇企业工作的
试行规定》 ,全县已有190多名科技人员自愿报名奔赴经济建设主战场,组成10个农
业综合开发技术承包集团,领办了56家乡镇企业,承包了21个科技开发项目。县政府
还成立了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对粮、油、果、牧、渔等19个项目进行了综合开发,
增加经济效益350万元。 竹园乡1.2万亩花生低产田经综合开发后平均亩产208公斤,
比上年亩增28.3公斤; 许家崖水库网箱养鱼开发试验,亩产量8万公斤,达全省先进
水平。县里还重点推广了优良品种、地膜覆盖、塑料大棚、旱作技术、网箱养鱼、增
产菌等项技术。 全县90%以上的农作物达到了良种化,地膜覆盖面积5万亩,网箱养
鱼点1500个。

(杨德文 魏宝玉)

平邑县
中共县委书记 綦敦祥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李崇仁
县长 杨培才
县政协主席 王继瑞
1988年,全县辖26个乡镇,人口86.1万;总面积1825平方公里,耕地86.7万亩。
工农业总产值6.22亿元, 比1987年增长27.46%;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64亿元,外贸
出口商品收购总额1003万元,财政收入3672万元,城乡居民年末储蓄余额1.19亿元,
粮食总产25.1万吨,农民人均收入392元,职工平均工资1376元

扶贫结硕果山区经济兴
1985年以来,平邑县委、县政府把开发、建设山区作为脱贫致富的主攻方向,对
全县75个自然形成的流域,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有计划地进行治
理,基本控制了水土流失。 至1988年底,全县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95平方公里,修建
水平梯田6.56万亩, 修路2200多公里,建蓄水塘坝1300座,拦沙谷坊1.7万座;营造
经济林3.97万亩, 用材林、水土保持林7.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3.5%,治理水土
流失工程质量居全省第一,受到水利部专家、教授的高度评价。并定为“平邑模式”
在全省推广。
1986年,县委、县政府根据国务院提出的“七五”期间解决群众温饱问题的要求,
对尚未达到人均收入200元的420个贫困村,采取“包一带二”的方法,一次性包到地、
县直扶贫单位,制定了“三定一包”(即定人员、单位、时间,包保证脱贫)责任制,
充分发挥部门的职能作用,调动了包点人员的积极性。
1988年,平邑县共发展各种扶贫经济实体280处,安排贫困村剩余劳动力18万个,
带动了3万多农户发展开发性商品生产, 山区经济优势得到发挥。先后在12个乡镇建
成以采矿、建材、果品、饲料加工为骨干项目的小企业345处。1.3万个贫困户办起了
家庭种植、 养殖和加工项目,收入都在千元以上。贫困村共输出劳动力2万余人,总
收入1698万元。扶贫工作的发展,带来了山区经济的振兴,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
在1986年1987年两年解决220个贫困村, 3.46万户、 14.16万人温饱问题的基础上,
1988年又有100个村、1.52万户、5.22万人脱贫。3年脱贫总数分别占贫困村的76%,
贫困户的75%;原有“两难(吃水难、乘车难) ,三不通”(不通电、不通车、不通广
播) 的贫困村中,90%的村通了车,70%的村通了电,71%的村通了广播,63%的村
解决了吃水困难。

(高崇业 李有仁)

蒙阴县
中共县委书记 韩修民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彭立江
县长 于光兰
县政协主席 薛庆德
1988年, 全县辖15个乡镇,面积1601.6平方公里,耕地51万亩,人口47.77万,
工农业总产值4.17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其中农业总产值1.63亿元,增长0.8%;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53亿元,比上年增长25.7%;财政收入1971.5万元,比上年增长
24.9%; 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67亿元,比上年增长39.3%;农民人均收入453.5元,
增加67.5元。

经济工作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1988年,蒙阴县在处理工农业生产关系上,继续贯彻“重工强农”的指导思想,
全年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上年的57%上升为61%。工业生产坚持内
涵外延一齐抓。 1988年, 蒙阴县内经省、地、县批准立项的技改项目24个,总投资
6387万元,已落实4700万元,比上年净增3000万元,新增固定资产业总产值2.54亿元,
比上年增长19.6%,实现产值两年翻一番。在山区开发和扶贫工作中,坚持以林果牧
为主,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种养加销一体化的经营方针。全年新修县乡公路83公里,
新架输电线路105公里。 原有的182个贫困村人均纯收入达到250元,80%以上的贫困
户解决了温饱问题,73%原不通车的村,90%原不通电的村,49%原吃水难的村通了
车,通了电和基本解决了人畜用水困难。
大力发展外经外贸事业, 积极引进外资, 发展一头在内, 一头在外的项目。
1988年, 全县创汇企业发展到14个,建成小型农副产品出口基地11个,有9个系列40
种产品进入国际市场,1988年外贸收购总额9040万元。兔毛产量和出口收购量,继续
居全省首位。年内建成各种专业批发市场13处,新建的5800平方米的人民商场已投入
使用。个体工商户发展到1.1万个,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9531万元。

兔毛纺纱厂投产
1986年始建的蒙阴县兔毛纺纱厂, 设计年产兔毛混纺纱400吨,毛纺绽1680枚,
固定资产1886万元, 主要设备由意大利和日本引进。该厂1988年1月建成投产,当年
兔毛混纺纱320吨, 产值1734万元,利税504万元,创汇300万美元,产品全部出口,
年内人均创利税2.5万元。该厂二期扩建工程正在进行,总投资1290.55万元,其中外
汇213.5万美元,引进电脑设计系统、织机等设备14台(套),该项目预计1989年4月投
产。

(张德新)

沂源县
中共县委书记 孙运河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白正和
县长 朱兆彬
县政协主席 冯学训
1988年, 全县辖17个乡镇,总面积17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3.14万亩,比上年
减少0.52万亩, 人口55.59万,比上年增加0.54万人,财政收入2176万元比上年增长
20.2%,工业总产值2.85亿元,比上年的1.72亿元增长65%,农业总产值1.65亿元,
比上年的1.61亿元增长2.5%,粮食总产13.69万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13亿元,外
贸出口总值2107万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1%和43.5%,城乡居民储蓄1.59亿元,比上
年增长33.6%,职工平均工资146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3元,分别比上年增加306元
和88元。

林果业发展迅速
沂源县地处鲁中腹地,地理位置高,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土壤成份中性偏酸,
含钾量高, 境内有大小河谷1600余条,水库118座,总库容量2.37亿立方米,机电井
1422眼,排灌总动力3.94万千瓦,宜林面积96.2万亩,具有发展林果业的良好条件。
1988年,县委、县政府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同时,制定了鼓励农民积极发展林果业生产
的政策性文件, 采取多种措施,为发展林果业创造条件。全年共举办技术培训班2 5
期, 培训人员达5200人。调集销售各类化肥2850吨、农药500吨、各类树苗35万株,
树种502公斤。并将7万亩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还果。为解决农民卖果难的问题,县政府
规定果品收购必须随到随收,以质论价,对压级压价坑害农民问题要严肃处理,国家
返销的化肥等物资要及时兑现给农民。上述措施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林果
生产的积极性。 1988年,全县林果总面积发展到23万亩,比1987年增加6万亩,年产
果品3.63万吨,其中苹果产量为3.06万吨。全年林果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19.5%,成
为沂源县主要经济支柱之一。
林果业的发展, 带动了果品加工业的振兴。1988年,全县5处果品加工厂,年产
各种水果罐头97万公斤,饮料103万公斤,产值670万元,实现利税75万元。

(田传生 唐敬镇)

莒县
中共县委书记 任福堂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郑培松
县长 谢恩学
县政协主席 张洪举
1988年,全县辖28个乡,4个镇,总面积1952.4平方公里,耕地116.6万亩,比上
年减少1.3万亩。人口98.4万,比上年增加1.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09万人,比上
年增加1.56万人。1988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8.07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其中工业
总产值4.25亿元, 比上年的3.16亿元增长34.5%; 农业总产值3.82亿元,比上年的
3.78亿元增长1%。 粮食总产42.55万吨。职工平均工资140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5
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2.28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21亿元。

发展畜牧业
1988年,莒县畜牧业呈现发展势头。全县肉类总产3.32万吨,比1987年增长14.7
%,被山东省列为瘦肉型猪和珍贵毛皮动物基地县。1988年全县肉食兔饲养量达25 8
万只,收购肉食兔164万只,占全地区收购量的3/5。
随着全县肉食兔饲养业的迅速发展,莒县外贸冷冻厂不断完善管理措施,努力提
高生产技术水平,经济效益持续增长,成为省商检局的信得过单位。1988年,临沂地
区下达给该厂全年加工商品肉任务1000吨,实际完成1807吨,合格率99.7%,创外汇
200万美元,向社会投放价值1100万元的产品。

莒县涤纶厂建成投产
莒县涤纶厂是“七五”期间省属重点建设项目之一。1988年5月,全面建成投产,
当年产涤纶长丝3000吨,总投资5757万元,形成固定资产5200万元。主要生产设备及
检测仪器分别引进于联邦德国、日本、瑞士和意大利等国。现有职工600人,其中大、
中专毕业的工程技术人员50人。该厂主要产品有75D-150D涤纶低弹丝、高弹丝、竹节
丝; 150D-300D涤纶网络丝;150D-450D空气变形丝等。1988年,该厂完成产值2 577
万元,实现利税316万元。

(刘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