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地区概况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3&rec=15&run=13

中共地委书记 董凤基
副书记 王道玉 冯宝璞 赵玉兰(女)
地区人大工委主任 胡兆坤
副主任 杜洪三 周茂林
地区行政公署专员 王道玉
副专员 胡安夫 赵延孝 宋存胜 王天瑞 蔡玉昌
地区政协工委主任 商功阁
副主任 刘翠英 尹致中 徐晓东
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周镜福
人民检察分院检察长 于三杰

惠民地区现辖1市7县,即滨州市、惠民县、阳信县、无棣县、沾化县、博兴县、
邹平县、 高青县。下辖87个乡、33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10437平方公里,
耕地664.23万亩, 人口377万,其中农业人口344.6万,占91.4%。人口自然增长率
为11.48‰。
1988年全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在治理整顿中稳定发展。 社会总产值实现73.62
亿元, 比上年增长17.7%;工农业总产值达到40亿元,比上年增长16.97%;国民生
产总值完成38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国民收入达到33.9亿元,比上年增长17.2%;
地方财政收入18643.2万元,比上年增长35.42%。整个国民经济步入持续、稳定、协
调发展的新阶段。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都有新的发展。市场繁荣活跃,城
乡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企业改革向广度和深度拓展。1988年,进一步完善了企业经营机制。至年底,全
区681户县属以上工基交商业企业已承包、租赁666户,占98%;2238个流通门店全部
实行承包租赁。 其中工业战线实行招标承包的企业147个,占应承包企业的65%;财
贸企业实行招标承包的298户, 占应承包企业的91.4%。全区实行经营者、领导班子
成员和全员风险抵押的工业企业90户、 财贸企业179户。80%以上的承包企业实行了
岗位竞争和优化劳动组合。 有5个企业试办了特区企业。年内全区有20户劣势企业被
优势企业兼并,17个流通门店被拍卖。企业集团有了新发展。全区有30%以上的原企
业经营者在竞争中被淘汰,690名普通干部职工进入企业领导岗位。130个企业试办了
内部劳务市场,1100多名被优化组合出的职工得到了妥善安置。年内70%以上的企业
实行了工效挂钩,企业内部实行了“一酬多挂制”、“计件工资制”等多种新的分配
方法,由平均主义“大锅饭”的供给式分配,开始向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
式转变。
工业生产取得速度、效益、后劲同步增长。1988年,工业总产值实现23.49亿元,
比上年增长28.6%, 比1978年增长4.4倍,10年间平均每年递增18.3%。村及村以下
工业产值5.65亿元,比上年增长27.7%。全区预算内国营工业企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
36.35%, 实现利税1.25亿元,比上年增长71.14%,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8747元,比
上年增长22.3%,产值利税率21.61%,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
幅度增长,优质产品不断涌现。全区重点调度的30种主要产品产量,有25种增长,占
83.3%,年内有16个企业的19种产品荣获省、部优质产品称号。至1988年底,全区共
有42种产品获省以上优质产品称号,优质率6.1%,比上年增加1.3个百分点。企业技
术进步加快,全区共完成技改投资1.86亿元,相当于“六五”期间技术改造投资总额
的1.6倍, 完成技术改造项目68个,有10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30项被列为省重点技
术开发项目。引进国外技术10项,推广应用新技术20项,开发新产品64种;在工业品
创优活动中, 共获部优奖2个、省优奖17个。全区工业企业普遍采用了价值工程AB C
管理法、系统工程等现代化管理手段,有27个企业推广了“满负荷工作法”,60多家
企业办起了“企业内部银行” ,8家企业试行了“规范化工作法”。还有12个企业晋
升为省级先进企业, 4个企业被评为省级设备管理优秀单位,14个企业评为省节能先
进单位。年内创省厅级质量管理奖2个,达到国家三级以上计量水平的企业121个。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1988年,在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断巩固完善的基础上,全区又
展开以改革农副产品购销机制、调整农林牧渔和农工商结构为主要内容的改革。随着
改革的不断深化, 农村产业结构趋向合理, 农、 林、牧、副、渔各业协调发展。
1988年农业总产值16.5亿元, 比上年增长3.6%, 比1978年增长2倍, 10年间平均
增长11.7%;林业产值2617万元,增长7.6%;牧业产值18644万元,增长37.1%;副
业产值13417万元, 增长13.5%;渔业产值5402万元,增长33.7%。林牧副渔业产值
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9.98%上升到24.22%。粮食生产在遇到严重干旱、
风雹等自然灾害的情况下,总产量达到158.66万吨,比上年增产4.46万吨,接近历史
最高水平, 畜牧业取得新进展,大牲畜年末存栏58.14万头,比上年增长26.4%;生
猪年末存栏49.46万头,增长52.2%;羊年末存栏66.21万只,增长44.6%。猪、牛、
羊肉产量4.54万吨, 增长47.1%。羊毛产量634吨,比上年增长52.7%。乡镇企业已
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总产值达到16.5亿元,比上年增长26%,全区制定并开始
实施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规划,加强了农业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全区农业机械总动
力达1 48.9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8.64%。
财政状况好转。1988年,全区大力开源节流,融通资金,强化税收,实现了财政
收支基本平衡。 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86亿元, 比上年增长35.42%。 各种税收达到
2.39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年末银行各项存款余额146亿元,比年初增长35.5%,
其中城乡储蓄存款余额为11.7亿元, 比年初增加3.6亿元,增长44.7%;保险业务收
入1930.9万元,比上年增长75.95%。
城乡市场繁荣活跃。全区城乡集市贸易点由上年的262个增加到292个;城乡集市
贸易成交额4.71亿元,比上年增长27.25%。全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7.66亿元,比上
年增长33.6%, 剔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1.89%。城乡人民收入增加,生活得
到改善。全区职工工资总额3.28亿元,比上年增长42.2%,职工年人均工资1627元,
增长28.4%;农民人均收入507元,比上年增加50元。全区安置城镇待业青年14563人。
全年完成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值4.53亿元, 比上年增长16.71%,其中工业品出口收
购额2.48亿元,比上年增长4%,相当于1978年的8倍。
投资规模在治理整顿中得到有效控制,重点建设步伐明显加快。1988年,全区本
着压一般、保重点的原则,加强宏观调控,集中人财物力,加快了重点工程的建设。
全年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6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全区工业开发项目235个,至
年底峻工和投产项目99个,占总开工项目的42%。年内全区停、缓基本建设项目10个,
压缩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523万元。邮电、通信事业有了新的发展。本年度惠民、邹平、
无棣、滨州等县市的自动电话相继开通使用,全区自动电话通讯能力发展到107 60门。
交通设施进一步改善,年内铺设硬面公路12公里,新建汽车站1处,增加运输能力900
吨位。
科技“双放”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全区有2765名科技人员
走上生产第一线,从事各种形式的技术服务活动。80多个技术站(股)以集体承包的形
式与乡镇签订农林牧渔技术指导合同1070份, 租赁和领办企业117个。年内共取得科
技新成果127项,其中填补国内空白的2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34项,省内先进水平
的42项。
文教卫生体育事业开创新的局面。1988年全区80%以上的乡镇中小学总结推广了
以阳信县为代表的教育体制改革经验,受到国家和省教委的充分肯定和表彰。全区学
龄前儿童入学率达到99%以上。 高考本科上线人数429名,比上年增加169名,增长
65%。 中、小学开展勤工俭学的已有4932所,占学校总数的87.9%,总收入597.5万
元,比上年增长99%。 年内创作大型剧本7个,短剧小品14块,均被省、地电视台录
放。还有20多项文艺创作成果参加全省比赛获奖。 地区吕剧团首次晋京演出了8场自
己创作的大型现代戏《攀亲记》和部分小型传统剧目,并赴中南海作汇报演出,受到
中央领导和戏剧界专家、学者、同行的好评,获文化部嘉奖。年内还组织了首届儿童
剧创作汇演。滨州电视台正式开播,全区电视覆盖面达到80%以上。年内被中央、省
广播电台、 电视台采用稿件700多件,全区7县1市广播电台、站均被评为省先进集体
记者, 再次实现“满堂红”。在省第十四届体育运动会上,地区代表团共夺得9枚金
牌、 6枚银牌、 11枚铜牌。金牌数列全省第9位,获团体总分第12位,与两年前的十
三届省运动会相比,金牌数增长了7枚,跃了5个位次,团体总分上了两个台价。全区
中、小学体育锻炼达标率78%。在全省城市卫生评比中,滨州市获得“四连冠”,被
誉为“卫生城市” 。全区107处乡镇卫生院,全部下放乡镇管理。6114个行政村普遍
建立了卫生室,甲级卫生室占37.18%,比上年提高12.38%。全区普遍推行计划免疫
儿童保偿制,入保率为77.16%。

(任建 林顾峰 汝海)

发展制盐工业振兴惠民经济
惠民地区所辖的无棣、 沾化两县环绕渤海南岸,海岸线曲长272.5公里。属惠民
地区沿海开发区和黄河三角洲开发区。该区域内土地辽阔、地势平坦、光照充足、雨
热同季。 拥有浅海面积2752万公亩。宜盐滩涂面积1093万公亩,现已开发112万公亩,
尚待开发宜盐滩涂面积981万公亩, 辽阔的沿海滩涂和丰富的海水及地下卤水资源,
为发展盐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市场对原盐的需求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
又为发展盐业提供了新的机遇。
从1987年开始,惠民地区把滩涂开发,大力发展制盐工业,列为本区经济发展重
点。先后确立兴建项目4个,其中新建盐场2个。扩建和改建项目2个。总规模56万吨,
总投资4850万元。经过一年的努力,已完成投资3230万元,完成总工程量的50%。
惠民地区现有盐场3个, 生产面积70万公亩,生产能力28万吨;所产原盐质地纯
净、 粒度坚实、色泽洁白,平均含氯化钠在96%以上,优一级品率达到100%,出口
日本、朝鲜等国,深受欢迎。
1988年, 全区实产原盐28.10万吨,超过生产设计能力,创历史最好水平,实现
利税1300万元。

(王炳德 任建林)

发展中的惠民地区纺织工业
惠民地区纺织工业始于60年代末,8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1988年末,全区有纺织
企业24家, 工业总产值达到4.30亿元,实现利税7664万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42
%和101%; 全年出口交货总值为8509万元,占纺织工业总产值的20.3%。按可比口
径推算,纺织工业产值已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21%,从而成为惠民地区的支柱工业。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惠民地区纺织行业建立了系统的信息网络,及时
向企业提供信息,协调企业随市场变化调整产品结构。1988年,他们适当增加在市场
上走俏的印染布、毛巾、针织衫裤、服装面料等产品的产量,在产品加工档次上由棉
纱、坯布等初级产品向中、高档深加工产品过渡,增加了半成品、成品在总产量中的
份额。为稳定产品质量,纺织行业还普及了微电脑自动控制技术,根据不同生产工艺
要求,对生产过程中的温度、湿度以及通风等参数进行标准控制,从而使产品合格率
达到了部颁标准。
在抓技术改造、技术进步的同时,惠民地区纺织行业根据“没有高素质的职工就
没有高质量的产品”这一要求,抽调精干人才充实纺织院校,对职工进行定期技术培
训。另外还通过各种渠道广招人才。无论干部、工人,正式工还是临时工,只要你有
知识、有能力、具有开拓精神就委以重任。迄今,全区纺织行业职工考试合格率达到
98%,并初步形成了一支高质量的中、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队伍。此外,惠民地区纺
织行业还率先在全省实行了利润工资含量包干的工资制度,对每个科室、每道工序的
工作质量、数量精确定额,把竞争机制运用于生产过程中,有效地保证了产品质量和
企业的满负荷生产。
1988年,滨州针织厂、无棣化纤厂等13个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当年实现利税翻番,
特别是滨州印染厂,由上年全省亏损大户变为全省印染行业销售利税率最高的企业,
实现利税640万元;滨州一棉、二棉、邹平、惠民等四个纺织企业已实现利税过千万,
全区纺织行业销售利润率、资金利润率均居全省第二位。在此期间,纺织企业还从国
外引进了技术相对先进的汽流纺纱机、喷气织机、箭杆织机、兔毛纺纱机以及印染、
针织等设备,使纺织工业的装备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提高了纺纱产品在国内外市场
上的竞争能力。滨州一棉、邹平纺织厂、惠民纺织厂等11个企业的产品顺利进入国际
市场。

(张静生)

滨州市
中共市委书记 阎启俊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杨玉禄
市长 张英民
市政协主席 陈德金
滨州市现有8个乡、5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1016平方公里,耕地65万亩,
总人口50.4万, 其中非农业人口14万。 1988年, 全市工农业总产值5.45亿元,比
1987年增长24.6%,其中工业总产值3.71亿元,增长36.58%,农业总产值1.74亿元,
增长4.9%。 全年完成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17亿元,比1987年增长21.2%,财政收入
5214.4万元,增长37.3%,城市居民年生活费收入1183.49元,增长33.70%。全市实
现财政收支平衡有余,净结余1.4万元。

黄河下游卫生城
1982年以前,滨州市区是一个镇的建制,但又是中共惠民地委、惠民行署的驻地,
似城非城,似乡非乡,基础设施落后,卫生状况极差。1982年建市以后,经过全市人
民的艰苦努力, 滨州市的城市卫生连续取得好成绩:1984年至1987年,连续4年被山
东省爱卫会卫生检查团评为全省城市卫生乙级组第一名;1987年,通过了山东省爱卫
会灭鼠考核鉴定委员会组织的无鼠害市鉴定, 被山东省爱卫会命名为无鼠害市。
1988年, 市委、市政府领导全市人民开展了以路面保洁、环境保护、绿化美化、蚊
蝇鼠消杀、饮食卫生为重点的创建卫生城市、巩固无鼠害市成果的群众运动,经过10
个月的奋战,使市区的各项城市卫生指标都达到了《山东省卫生城市命名标准》所规
定的要求,于10月中旬通过了省爱卫会卫生城市鉴定委员会组织的鉴定,被命名为卫
生城市,成为全省8个卫生城市(县)之一和鲁北的第一个卫生城市。同年4月,滨州市
通过中央爱卫会专家考察组的无鼠害鉴定,无鼠害市的成果得到了中央爱卫会的承认。
与此同时,滨州市严格依照城市规划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对市容市貌的标准要求进行
城市建设,使渤海七路于1988年10月通过了省建委组织的全省中小城市市容市貌“一
条街”达标鉴定,成为全省市容市貌达标街道。滨州市还加强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全年共铺道路3.91万平方米,人行道2.67万平方米,硬化街巷路面1.22万平方米,安
装路灯153盏, 铺设供水管线7218米,日供水达7万立方米,开发住宅小区2个,筹资
新建商品楼6幢,总面积1.6万平方米。为了巩固已取得的成果,滨州市坚持依法管市,
依法治市,迄今为止,已经制定了《滨州市城市建设管理条例》、《滨州市市容环境
卫生管理暂行规定》、《滨州市环境保护管理暂行办法》、《滨州市环境噪声管理暂
行办法》、《滨州市供、用水管理章程》、《滨州市交通管理暂行规定》等规章,以
此作为城市卫生管理、环境保护、交通秩序管理的基本依据,使城市管理工作走上了
法制化的轨道。

(李吉田)

沾化县
中共县委书记 白殿忠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孙宝珩
县长 原野
县政协主席(暂缺)
1988年,沾化县辖14个乡镇,1个农场。总面积2214.57平方公里,耕地80.5万亩,
比上年增加0.19万亩。人口36.22万,比上年增加0.31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8.96‰。
工农业总产值2.91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其中工业总产值1.19亿元,比上年增长
26%;农业总产值1.72亿元,比上年增长6.4%。预算内财政收入完成921.7万元,比
上年增长34.2%,实现了收支基本平衡。粮食总产10.19万吨,比上年减产1.23万吨。
棉花总产1.9万吨,超过去年。职工平均工资136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1元,分别比
上年增加104元和58元。城乡储蓄10996万元,比上年增长27.7%,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13883万元,比上年增长40%,外贸商品收购总值5653万元,增长24%。

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业
沾化县地处渤海湾南岸,徒骇河下游,具有“洼大草多”的资源特点。全县有滨
海草场70万亩,其中改良草场13万亩,人工草场3万亩,年产饲草1亿多公斤。畜种资
源也十分丰富,渤海黑牛、德州驴、渤海马、沾化黑猪等都是地方优良品种。其中渤
海黑牛被列为全国八大名牛之一,在香港享有“黑金刚”之盛誉。1988年,县委、县
政府把发展畜牧业作为振兴沾化经济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制订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年内全县飞播牧草3000亩, 人工撒播2000亩, 草场建设进一步加强。大牲畜年末存
栏5.54万头, 比上年增长6.5%,其中牛3.5万头,增长9.7%,活羊饲养量17.5万只,
比上年增长69.7%,其中绵羊9.5万只,比上年增长53.2%。畜牧业总产值1860万元,
比上年增长22%,占农业总产值的10.8%。在畜牧业生产中,沾化县坚持集中饲养和
分散饲养相结合,在抓好专业户、专业村和重点乡镇的同时,把着眼点放在千家万户。
据统计,全县各类畜牧大户1314户,饲养万只羊的乡镇6个,其中利国乡2.5万只,全
乡人均1.5只。齐乡小房村,360口人,人均3只羊,户均2头牛,全村年出栏羊8 50
只,肉牛150头,畜牧业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59.2%。
同时,沾化县把羊毛基地建设作为畜牧工作的重点从疏通羊毛流通渠道入手,进
一步推行工牧直交。 县毛纺厂全年向畜牧部门提供资金100万元,从外地调入优良种
羊2000多只。 全县向毛纺工业提供细毛70吨、粗毛67.5吨。沾化县荣获纺织工业部
1988年度全国羊毛基地建设评比第一名。

(郭吉泽)

博兴县
中共县委书记 樊信泉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张善举
县长 张乐敏
县政协主席 樊信泉(兼)
1988年,博兴县辖12个乡镇,43.49万人,总面积897.44平方公里,耕地69.12万
亩。全县工农业总产值4.68亿元,比1987年增长15.7%。其中农业总产值1.91亿元,
增长3.1%; 工业总产值2.78亿元,增长26.2%。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47亿元,增长
56.9%。财政收入2144.5万元,增长41.1%。外贸商品收购总值5879万元,增长18%。
粮食总产19.98万吨,比1987年减产5.2%。棉花总产1.56万吨,与1987年持平。全县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5‰以下。

发挥优势开发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
博兴县的柳条、芦苇、蒲草、茅草、三棱草等资源丰富,为发展工艺美术生产提
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博兴县的工艺美术生产从原料的生产到产品的加工都是手工操
作,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根据本地人多地少的情况,博兴县组织闲散劳力,把
大力发展外向型的工艺美术生产,积极创取外汇,作为振兴经济的“一条龙”。首先,
加强了原料基地的建设。1988年,全县有25个村植柳,总产522万公斤;5个村植白蜡
树;26个村有苇,产量为4912万公斤;19个村有蒲,产量65万公斤。另外,还有大量
的野生资源和农作物的副产品--玉米皮、麦秸等。二是进一步扩大和发展加工基地。
目前,全县12个乡镇都建立了工艺品厂,有401个村、4万多人从事这一生产。其中重
点村35个, 专业户450个。莒南、桓台、高青等10个县市还有72个加工点为博兴县加
工工艺美术产品。三是积极做好产前产后服务。博兴县二轻公司组织县工艺美术一厂、
县工艺美术二厂和县地毯厂,认真进行技术指导和组织技术培训,狠抓产品的推销和
新产品的开发,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目前,博兴县的工艺美术产品主
要有柳制品、 草制品、毛地毯、蜡杆家具、工艺陶器、抽纱、百带丽等十五大类,3
500多个品种。 产品销往日本、美国、意大利、荷兰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市
场上享有盛誉。1988年博兴县工艺美术一厂生产的长虹牌柳制品、齐昌牌蜡杆制品和
博兴县工艺美术二厂生产的蒲草制品,被评为省优质产品。
1988年,博兴县工艺美术生产完成工业产值2222万元,比1987年增长17%;为国
家创汇650万美元;向农民投放加工费1500万元,全县农民人均增加收入37.5元。

(张光平)

高青县
中共县委书记 王致臣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常振纲
县长 刘义贤
县政协主席 王致臣
1988年, 高青县辖11个乡镇, 总面积896.5平方公里, 耕地74.04万亩, 人口
36.99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9.4‰。工农业总产值3.17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44亿
元, 农业总产值1.73亿元。财政收入890.3万元,城乡储蓄余额1.08亿元,社会商品
零售总额1.33亿元,外贸收购总值3393万元。

增加水利投入促进农业发展
高青县是省确定的粮食基地县,财政重点扶持县。近几年,他们狠抓农田基本建
设,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根据县内水利工程老化失修的状况,高青县本着先急后
缓,统一治理的原则,多层次、多渠道办水利,实现了工程规模和效益的新突破。一
是完成了刘春家引黄过清补源工程。 该工程纵跨惠民、淄博两地市,干渠总长18.16
公里,设计流量25立方米/秒,流经高青县的赵店、常家、田镇、唐坊、高城5个乡镇
23个自然村,穿越小清河入桓台县的马踏湖。高青县承担了渠首沉沙池土方工程、供
水干渠上游段8697米的衬砌及建筑物施工。工程于1987年10月10日开工,1988年12月
15日竣工, 3年的工程仅用1年2个月完成。工程运行后,非灌溉季节每年为桓台县供
水1亿立方米,补给地下水面积53万亩,同时,又可改善高青县沿渠乡镇的灌溉条件。
二是完成了部分抗旱除涝工程。全县投资20万元(不含投劳折资) ,动土47.46万方,
投入工日20万个, 彻底疏浚了马扎子灌区支六排、刘春灌区新老支一排,治理长度
达到2 8公里, 可改善除涝面积8万亩; 投资52万元, 动土112.12万方,投入工日
52.5万个,完成两灌区清淤工程14项, 治理长度达到116公里,解决了灌区下游用水
难问题;投资86万元,建成支脉河明理节制闸和东干排堰头节制闸,可改善扩大灌溉
面积11万亩。同时, 各乡镇投资366万元, 投入工日61万个,动土石方153万方,疏
挖、治理沟渠195条。 全县新打配套机井743眼,维修旧井250眼,新增排灌机械1350
台,改善灌溉面积2.8万亩。 农田基本建设的加强,初步改善了全县的农业生产条件。
1988年在遇到严重干旱、局部内涝和初霜偏早等自然灾害的情况下,高青县农业仍然
取得了较好收成。全年农业总产值1.73亿元,比上年下降1.2%;棉花种植面积28.78
万亩,低酚棉覆盖率为96.5%,总产1.5万吨,减产3870吨;粮食总产17.94万吨,增
产9083吨,是全省粮食增产县之一。

(王俊法)

邹平县
中共县委书记 郑锡昌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曲克祥
县长 苏乃军
县政协主席 陈元德
邹平县总面积1252平方公里, 年末耕地面积112万亩,66万人。1988年工农业总
产值7.59亿元。 其中农业总产值2.77亿元,工业总产值4.82亿元。粮食总产33.45万
吨, 棉花总产1.41万吨,肉类总产0.9万吨。社会商品零售额3.36亿元。外贸收购总
额5600万元, 财政收入3230万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2.2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2
元。

植树造林连续保持绿化先进
邹平县地貌类型多样, 土质肥沃,具有发展林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近3年来,
邹平县委、县政府把发展林业作为振兴国民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措施
来抓,科学总结以往林业生产中的经验教训,全党全民动员,大力植树造林,走出了
一条利用区划搞规划,依据规划限期绿化的加速林业发展的新路子。一是组织全县林
业科技人员,深入每一个山头地片、沟渠路段,利用农业区划成果,按照适地适树的
原则,制订了林业发展的总体规划,打下了植树造林科学化、规范化的基础。二是坚
持人民事业人民办。在全县征收绿化费,突出抓了育苗这个关键环节,较好地解决了
林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三是向全县人民提出了“奋战两年,实现全县基本绿化”
的目标,层层落实绿化责任状。每年冬、春组织大规模的全民林业会战,把植树造林
任务压在了全体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肩上。截至1988年底,全县林地总面积达到24.6
万亩。其中经济林11万亩,用材林9.1万亩,防护林4.5万亩;农林间作63万亩,农田
林网71万亩, 四旁植树900万株。全县初步形成了经济林、用材林、防护林相结合的
多功能、多效益的林业生态体系。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

(马兴无)

惠民县
中共县委书记 张俊华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赵山水
县长 马东向
县政协主席 李正教
1988年,惠民县辖21个乡镇。总面积1357平方公里,耕地111.54万亩,比上年增
加0.04万亩, 人口58.1万,增加0.4万人。工业总产值2.83亿元,增长21.3%;农业
总产值3.2亿元,增长6.2%;财政收入2431.8万元,增长28.3%;粮食总产32.5万吨,
增长11.5%; 皮棉总产3.04万吨,花生总产399.5万公斤。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12亿
元, 增长36%;出口产品收购总值6311万元,增长41.3%;农民人均纯收入513元,
增加46元。

畜牧业大合唱
1988年,惠民县按照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在全县组织了畜牧业生产“大合唱”,
坚持“上设施、建基地、订合同”,制定十项优惠政策,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初步
建成万头牛育肥基地、奶山羊基地、万头猪基地、万只肉食种鸡繁育场,有畜牧大户
5825个;建设加工冷藏设施,使冷藏能力达1520吨,乳制品厂即将完工投产;同时,
推广麦秸氨化和玉米秸青贮技术,全年青贮玉米秸3216万公斤,氨化麦秸256万公斤,
达到了农业部制定的先进县标准。通过落实各项措施,全县畜牧业的发展出现了前所
未有的规模和速度。1988年底,大牲畜存栏12万头,增长49.5%;生猪存养14.2万头,
增长35.2%;羊10.6万只,增长1倍多,家禽143.9万只,增长88%;肉蛋奶总量2.42
万吨,人均占有41.9公斤,增长1.3倍。

惠城建设
惠民县城历史悠久,古为州府驻地,曾是渤海行署和惠民专署驻地。现城区规划
面积5.5平方公里。 根据惠城建设总体规划,从1987年开始,惠民县对县城进行大规
模的改造建设。 1988年,市政建设投资180万元,搞了南门大街北段、糖坊、红星街
和西关街4条街的规划设计和拆迁,共拆迁国营、集体单位19个,居民111户,其中全
迁安置33户,总面积3.60万平方米。治理重点排水管道3382米,铺设了1649米的沥青
路面, 硬化人行道8977米,改建自来水主管线450米。城乡安装了2000门自动电话,
兴建大小不同的14座商业网点和设施。通过一年的规划建设,惠城长远建设和发展的
蓝图已见雏形。

(许国福)

阳信县
中共县委书记 黄学军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金智
县长 盖国强
县政协主席 贾玉忱
阳信县地处山东北部,总面积792.5平方公里,辖3镇10乡,41.2万人,耕地69万
亩。 1988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2.85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23亿元,比上年增长
23.98%, 农业总产值1.62亿元,比上年增长2%。粮食总产量14.46万吨,棉花1.42
万吨, 果品总产2.8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292元。外贸出口总值3318万元,财政收
入857万元,比上年增长34.9%。城乡居民年末储蓄余额7872万元,比上年增长94%。

深化中小学教育体制改革
1988年,阳信县在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在这一年里,县成
立了由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纪委负责同志参加的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经过
充分调查论证,制定了《阳信县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由点到面,在全县范
围内开展了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首先,在村小学改原来的教师委派制为聘请制,实
行教师和办学单位的“双向选聘”。其做法是,乡镇教委把教师和各村的情况张榜公
布,按定编定员的要求,在本乡镇范围内,教师自由选择学校,办学单位 (村民委员
会) 自由聘请教师, 双方协商,签订工作目标合同,聘期一年。全县721处农村小学
都请到了自己满意的教师,1994名教师选择到了自己称心的学校,77名教师因工作较
差落聘。其次,公开招聘中学校长,推行校长全面负责制。县委、县政府发出了中学
校长招聘广告, 并先后组织20多场答辩会,经过评审和民意测验,从89名答辩人中
选出了2 0位校长。 一部分青年教师脱颖而出,走上领导岗位。中学校长平均年龄比
原来下降了4.6岁, 学历普遍上升了一个档次。县乡教育行政部门与新任校长签订任
期目标责任书,并把学校人权、财权、管理权放给校长。各校校长聘任了副校长,教
务主任、总务主任和教职员工,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制定岗位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奖惩
办法。
把竞争机制引入教育,打破了长期存在的“铁饭碗”、“大锅饭”,增强了教师
的责任感,紧迫感和危机感,在教师队伍中形成了你追我赶教书育人的竞争局面;确
立校长的核心地位,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尤其是“双向选聘”的实行,调动了群
众办学的积极性,全县出现了村村争聘好教师的可喜景象,促进了尊师重教社会风气
的形成。在“双向选聘”制度的推动下,县集资40万元建立了人民教育奖励基金,开
展了创建规范化学校的活动。全县儿童入学率达到99.6%,巩固率达到98.6%。
阳信县改革中小学教育管理体制的作法, 受到了国家教委和省地领导的重视。
1988年6月, 惠民地委、行署在阳信县召开现场会,推广了这一经验。《人民日报》
和《中国教育报》也作了报道。

(赵和祥 王树丛)

无棣县
中共县委书记 李曰琴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孙金环
县长 冯梦令
县政协主席 武继信
1988年, 无棣县辖18个乡镇, 总面积1982平方公里, 耕地82.5万亩, 总人口
39.69万,其中农业人口37.33万。在遭受严重干旱和风雹等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全县
国民经济仍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全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60亿元,比上年增长27
%。其中工业产值1.73亿元,比上年增长33%;农业产值1.86亿元,比上年增长22%;
粮食总产13.7万吨,比上年增长8.4%;皮棉总产1.5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社会商
品零售总额1.43亿元,增长26.1%;出口商品收购额4465万元,增长34.3%;财政收
入1886.4万元, 增长16.1%;城乡储蓄余额8884万元,增长58%;农民人均收入485
元,增加62元;职工平均工资1460元,增长16.9%。

金丝小枣生产上新台阶
无棣县枣树栽培历史悠久。据县志记载:“始于唐,盛于明”。至今信阳乡李楼
村尚有一株高7.6米, 干周2.9米,冠径6.3米的千年老枣树。1984年以来,县委、县
政府把发展枣树生产作为振兴经济的五大优势之一来抓,把枣粮间作作为发展立体农
业的主攻方向。1988年,全县枣粮间作面积48万亩,存活枣树1200万株,比1984年增
长了2.3倍,尽管部分枣区遭受风雹灾害,干枣总产仍达931万公斤,居全国之首。
为了加快1988年枣粮间作发展步伐,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关于保护林木,发展
林业的规定》,进一步完善了枣树承包责任制,实行“谁栽谁有,所有权归己,允许
继承和转让”等一系列鼓励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县政府领导与各乡镇长签订
了枣树生产1988~1990年任期目标责任状,把完成枣粮间作任务的好坏作为考核各级
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全县编制了林业发展总体规划,科学、规范地进行枣树生
产和管理。枣苗繁育在普遍应用全园育苗、散生留苗的基础上,大力推广“二级育苗”。
通过户包育苗, 乡镇包销、林业部门包技术的办法,全县育枣苗400万株。春、秋两
季,县里又组织了枣粮间作大会战。各乡镇统一规划、统筹资金、统一标准、统一验
收,新发展枣粮间作面积11.6万亩,新栽枣树290万株。
为了提高管理水平,提高枣树结果率,全县建立了县、乡、管区、村四级技术网
络, 聘请省果树研究所技术人员担任技术顾问, 普及推广了“老枣树复壮更新”和
“枣树增产适用技术配套应用” 等技术,并承担了国家科委和省、地科委下达的4项
枣树生产开发试验项目。全县150万株结果枣树单株产量由1982年前的2.5公斤增加到
6公斤。
随着小枣产量的不断增加,枣制品加工业在民间家庭应用醉枣、炕枣、熏枣等加
工方式的基础上,以县食品罐头厂为中心,形成了系列化、多层次的加工体系,小枣
年加工量达到200万公斤。 枣产品有“无核金丝蜜枣”、“中华金丝枣酒”、“金丝
枣蓉”、“蜂王人参枣汁”、“枣花纯蜂蜜”等12个品种,行销全国23个省市,并出
口日本、马来西亚、东南亚等地。

(胡凤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