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3&rec=142&run=13

〔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计划分配到县试点〕为促进普通中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
一步提高普通高等学校新生入学质量和社会广大劳动后备军的基本素质,多方位地探
寻克服普通中学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的途径,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1988年山东省
在东营市的东营区、河口区、广饶县、利津县、垦利县,青岛市的胶南县,临沂地区
的沂水县、沂源县、平邑县等9县区进行了将本科招生计划分配到县的试点工作。向9
县区共分配招生计划995名,其中东营市2区3县239名,胶南县297名,沂水县203名,
沂源县139名,平邑县117名。
向试点县区分配招生计划数量的依据是, 各县区1985年、1986年和1987年3年升
入本科学校总人数的平均数加1988年山东省招生计划增长率和平均数的乘积。招生计
划只分配综合招生来源计划数,不具体到招生学校和专业。各科类 (指文史、外语、
艺术、理工农医、体育) 招生计划所占总招生计划的比例,原则上按山东省当年招生
计划中各科类所占比例,并参照试点县区各类考生近两年的实际考试水平确定。试点
县区的考生仍参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由省统一组织评卷、统分、组建
档案。录取时,对试点县区不划定本科最低控制分数线,即“上不封顶、下不保底”,
均按所分配的招生计划数从高分到低分一比一向省招生办公室送交考生档案材料,省
招生办公室根据考生报考志愿与非试点县考生一样从高分到低分向招生学校送档,由
招生学校审查录取。

(马文卿)
〔部分高等学校实行中期选拔制〕山东高等学校实行中期选拔制,于1987年开始试行。
具体做法是,按国家下达的本科和专科招生计划的总数,本专科生按同一分数线录取。
新生入学后的前两年不分本专科,混合编班,统一按专科教学计划组织安排教学。经
过两年学习后,在德智体全面考核的基础上,进行中期选拔,按招生计划的本科生招
生数,选拔优秀学生升入本科继续深造两年后,成绩合格者,授予学士学位,按本科
生分配工作,其余修业满二年的成绩合格者,按专科毕业生分配工作。
高校中期选拔制是先从体育院系作试点的。山东体育学院和山东师范大学体育系
是主要的试点单位。1987至1988两年间,这两所院校先后有231名学生选入本科深造。
青岛海洋大学、山东纺织工学院、聊城师范学院等高校也试行了中期选拔制。它
们的做法与体育院系的不同点是:招生时未向学生说明实行中期选拔,学习二年后,
各专业的本专科采取少量对等浮动的办法,即将专科生中10%左右的优秀生选拔到本
科学习,按同样的比例将落入淘汰范围的本科生降到专科,适当补习专业课,达到专
科毕业的水平后按二年制专科毕业生分配工作。

(路广滨)
〔选拔师范专科优秀毕业生到本科相同专业插班深造〕1988年,山东省从高等师范院
校的政治教育、中文、历史、英语、数学、物理、化学、音乐、美术等九个专业,共
选拔了158名优秀专科应届毕业生, 分别插入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聊城师
范学院、烟台师范学院本科相同专业高年级继续深造。这部分插班深造的学生在本科
学习两年以年,成绩合格的,发给四年制本科毕业证书;符合授学士学位条件的,授
予学士学位;毕业后,原则上由省统一分配工作,如选送单位需要,可优先分回原选
送学校。选拔工作采取推荐加考试的办法进行。这项改革措施的试点工作从1984年开
始, 到1988年共选拔了450余名优秀师范专科应届毕业生插入本科相同专业深造。实
践证明,这样做,对深化高等师范教育改革,把竞争机制引入高等教育,培养拔尖人
才,调动学生学习和学校办学的积极性,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蓝岩世)
〔部分高校在校生转学外贸类专业〕山东省计划委员会和山东省教育厅从本省急需外
向型经济人才的情况出发,从省属理、工、农、医类高等学校中选拔61名85级在校生
转学外贸类专业。
近几年来,山东省外向型经济发展较快,但专业人才缺乏。为了解决急需,从省
属理、 工、农、医类的7所高等学校的85级在校生中,选出参加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
试成绩在85分以上者,经统一英语口试,择优选拔了61名分别转入青岛大学国际贸易
专业和山东纺织工学院工业外贸专业学习。
这些学生于1988年5月初入校,先集中3个月进行英语口语的强化训练,然后利用
一年的时间学习外贸专业课程。毕业时,颁发有关外贸专业本科毕业证书,条件合格
的,授予学士学位。毕业后,由省统一分配工作。

(杨绪贤)
〔大学外语教学工作会议〕 1988年山东省高等学校外语教学工作会议于9月25日至27
日在淄博举行。33所本科院校的教务处长和外语教研室主任以及省高校外语教学研究
会负责人、省教育厅领导出席了会议。会议总结了1987-1988学年大学外语教学情况,
交流了贯彻《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经验,并制定了今后加强外语教学的措施。
1988年,山东30所高校的86级本科生参加了全国大学英语考试,总通过率为45%,
高出全国平均通过率12.4个百分点。 通过率在70%以上的学校有3所,其中山东纺织
工学院通过率为87.7%,在全国参考的555所高校中名列第八;通过率50%-69%的学
校有10所。青岛海洋大学、山东大学通过率也都高于全国重点大学平均水平。一些原
来外语基础较差的学校本次考试进步的幅度比较大。山东农机化学院通过率达62.4%。
聊城师范学院通过率由85级的6%上升到58.9%。 泰山医学院首次参加考试,通过率
达52.2%。新建院校青岛大学和烟台大学,通过率分别达到67.6%和54.6%。
会上对通过率在50%以上的13所学校颁发了奖状;对考试成绩在90分以上的52名
学生颁发了荣誉证书。

(韩述梅)
〔师范专科学校实行专业奖学金〕1988年,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财政厅联合下达了
《关于实行专业奖学金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决定各师范专科学校一律从本年度入
学的新生开始,实行专业奖学金,以奖励学生在校期间刻苦学习,奋发向上,德、智、
体、美、劳全面发展。
专业奖学金分三个等级, 一等奖学金,每生每年400元;二等奖学金,每生每年
350元;三等奖学金按原助学金的标准发给。
一等奖学金按学生人数的5%评定; 二等奖学金按学生人数的10%评定;三等奖
学金占学生人数的85%。学校可在专业奖学金的总额内适当降低一、二等专业奖学金
的比例和标准,增设单项奖。但获得一、二等奖学金和单项奖的人数比例应严格控制
在学生人数的20%以内。其中,获单项奖的,控制在学生人数的5%以内。
专业奖学金的评定办法是:新生入学的第一学年,均享受三等专业奖学金,从第
二学年开始,每学年(期)由系(科)按照专业奖学金的条件,评定一等和二等专业奖学
金并报学校批准,专业奖学金按十个月发放。

〔省长基金1/3用于高校科技开发〕1988年山东省政府从省长基金中拨出1/3即1000万
元,作为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服务项目周转金,以支持学校利用自身优势,更好地开
展科技服务、生产经营、人才培训等。
省教育厅、 财政厅经审查、评估,最后从37所高等学校申报的141个项目中,筛
选出68个,列入周转金使用范围。其中有青岛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利用钻60r射线辐
射灭菌、保鲜技术,省中医学院的银黄口服液,枣庄师专的永磁材料,山东大学的改
性氧化镁粉,青岛海洋大学的新型类肝素海洋药物,山东水利专科学校的电子节能镇
流器等一批社会效益显著的项目。这68个项目预计年利润可达1800万元。

(毕乃轩)
〔毕业生分配“双自选择”试点〕毕业生分配“双向选择”,是在国家就业方针、政
策指导下,毕业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志愿选择用人单位,用人单位根据自己的需
要和条件择优录用毕业生的一项改革措施。1988年,在烟台大学、青岛大学、中医学
院、艺术学院和体育学院五所院校进行了毕业生分配“双向选择”的试点。具体做法
是:1.邀请部分用人单位到学校进行“双向选择”。重点是让条件好、要人少、毕业
生要求去的多的单位和条件差、要人多、毕业生不愿去的单位到学校“摆摊、设点”,
与毕业生直接见面,公开招聘,选择人才。学校根据掌握的用人信息、国家下达的分
配计划和毕业生的志愿,按照用人单位提出的要人条件和需求数的2至3倍推荐毕业生,
供用人单位“择优录用”。2.学校代用人单位选择毕业生。对一些远离学校、来往不
便或需求人数较少的单位,学校可以起“中介人”的作用。用人单位可以向学校提出
自己的要人条件,学校负责把有关毕业生的学业成绩、健康状况、思想表现等,寄给
用人单位,待考核同意后,进行派遣。3.主管部门规定时间、地点,组织“双向选择”。
有的市地和县(区)在小范围内试行“双向选择”。济南市为了妥善安排318名代培生,
专门组织了一次“供需见面”、“双选就业”大会,由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直接在规定
的时间和地点洽谈,双方同意后,当场拍板,办理手续。淄博市张店区教育局为使毕
业生能够下得去, 留得住,干得好,对分来做师资的115名大学毕业生,全部实行了
“双向选择”,仅用了一天的时间,就顺利地完成了分配任务,全部分到了各乡镇中
学任教,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都较满意。

(袁生松、张琳)
〔山东省高校人才交流、技术贸易洽谈会〕山东省高校人才交流、技术贸易洽谈会于
1988年6月6日至10日在济南举行。会议组织了包括30所本科院校在内的教育系统近百
个单位参加,以大量图片、实物、录像等向社会各界展示了“六五”以来山东教育系
统特别是高等学校,在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为山东经济建设服务等方面的重要成果
和实力。 会上共展出了300多项科研成果,介绍了200多个专业、400多个专业点人才
培养情况,组织了2000多项技术转让、技术贸易项目。通过洽谈,供需双方达成用人
意向、 协议的8000多人,要求技术转让、技术服务的640多项,其中签定意向书、协
议书的569项。 通过人才培养方面的洽谈,有33所普通高校申报在国家指令性计划外
为乡镇企业举办委托培养大专班,计划在全省15个市、地,73个县、市、区招生7700
人。

(于新明)
〔师专办学水平评估〕1988年,山东省教育厅对全省师专进行了办学水平评估。评估
内容包括办学指导思想、校系领导班子、办学条件、教育教学质量等。
经过全面评估,专家组一致认为,临沂师专、昌潍师专、德州师专、济南师专、
泰安师专、淄博师专办学指导思想端正,办学条件基本具备,领导管理水平和教育教
学质量较高。山东省教育厅对该6所学校给予表彰和奖励。

(杨绪贤)
〔师范院校校际协作联合体〕为了增强高等师范院校的办学活力,发挥学校群体优势,
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1988年7月8日,曲阜师大、枣庄师专、济宁师专、临沂师专、
泰安师专、菏泽师专在曲阜师大建立了校际协作联合体。
协作主要内容有:(1) 在某些专业联合招收培养研究生,各协作学校输送的研究
生一律回本校任教,统招的研究生分配时优先考虑协作学校;(2) 互聘兼职教学、科
研及其他专业人员,共同提高教学和学术水平;(3) 联合编写教材、参考书及组织学
术活动,对某些科研项目,可以组织联合攻关;(4)相互开展教学、科研、后勤管理、
政治思想工作等方面的信息和经验交流;(5)各校举办的地区性、全国性的学术活动,
优先照顾协作学校参加;(6) 建立文献资料中心、计算中心和实验中心,优先优惠向
协作学校提供资料、实验室场地及大型精密仪器;(7) 校际协作联合体最高议事机构
为校长联合会议,曲阜师大校长为常务主席。联合会议每年至少举行一次,大会执行
主席由各校校长轮流担任;(8) 联合体联络处设在曲阜师大,根据需要不断扩大协作
项目。
建立校际协作联合体,在山东尚属首次。

(刘向信)
〔聊城师范学院等院校改革专科教育实习办法〕为了进一步把高等师范教育同中等教
育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解决现行教育实习办法中存在的经费短缺、联系实习难、实习
质量不高等问题,聊城师范学院在全国率先对师范专科学生的教育实习进行了改革。
改革方案确定:专科学生在校期间暂不实习,学制期满成绩合格者即行分配工作,享
受专科毕业生待遇,暂不发毕业证书;经一年实习,成绩及格的,由学校发给毕业证
书,成绩不及格的,再延长半学年实习期,待及格后发给毕业证书,仍不及格的,发
给结业证书;原定在校期间的实习时间,用于加强教育理论课和教材教法课的教学。
聊城师范学院改革专科教育实习办法的方案,被泰安师范专科学校、菏泽师范专科学
校、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所采纳。

(蓝岩世)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1988年共青团山东省委、省教育厅、省学联利用暑期联
合组织了全省大学生百县建设、千厂发展、万人受训、富民兴鲁社会实践建设营活动。
全省50多所高校的9.5万多名师生,奔赴130多个县(区)、2000多个乡镇的4720个单位
开展科技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 共完成项目4965个, 其中考察调研、设计规划项目
2293个,工艺改进、产品更新改造项目140个,科技成果转让项目190个,知识、技术
培训项目308个、 公益劳动和其他项目2034个。据不完全统计,各类项目创直接经济
效益2100多万元。在活动中,培训各类人员6.2万多名,培训中学生200多万名,建立
各类社会实践基地410个,写出调查报告1.9万多篇,提出合理化建议6079条,有力地
促进了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与此同时,各地、各高校在活动中,积极主动地为广大
青年学生接受教育创造条件。据不完全统计,活动中组织各方面人员与大学生开对话
会、座谈会4000多场(次) ,考察改革和生产经营先进单位500多个,走访劳模、先进
英雄人物800多人(次) 。省委、省教育厅、省学联,对在活动中表现突出、做出显著
成绩的49个优秀组织单位、280名优秀指导者和969名优秀学生进行了表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职务评聘〕根据国家教委关于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专职
人员中聘任教师职务的有关规定和具体部署,1988年山东各高等学校在学生思想政治
教育专职人员中首次开展了教师职务评聘工作。评聘范围是:学生辅导员、做学生工
作的校系共青团干部、分管学生工作的系党总支副书记或书记、学校主管学生工作的
部门中专职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分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校级领导干部。
在评聘过程中,强调了专职、现任、兼课三个条件,遵照国家教委的有关规定,在具
体掌握上,充分照顾到本专业的特点,对德、勤、绩、能做出了具体规定。经统一评
审,全省聘任高级教师职务55名(副教授) 、连同国家教委先期批准聘任的5名,全省
高校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高级职务的教师已达60人,占思想政治教育专职人员总数
的4.8%。同时,聘任中级职务的教师336名,占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职人员的27
%;聘任初级职务的教师525名,占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职人员的42%。

(李学端)
〔山东经济学院〕该院是一所文理渗透、以文为主的综合性高等财经院校,校址在济
南市燕子山下。学院占地311亩(新校230亩,老校81亩),两校建筑总面积7.47万平方
米,8000平方米的图书馆正在建设中。学校图书馆藏书25万册,期刊1092种,学校有
电子计算机室、语言实验室、电化教学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全院共有教学、科研设备
700余件,价值144万元。
学院现设四系11个专业,三部。即:会计系会计学、审计学专业,计划统计系统
计学、经济管理师范专业,工商经济系物资经济、工业经济、国际贸易、贸易经济、
县乡经济管理专业,财政金融系财政学、金融学专业,三部是马列教研部、基础教学
部、函授部。
省政府确定1990年山东经济学院在校生3800人。1988年在校生1746人,其中本科
生1154人,专科生463人,干部专修科129人,现有教职工641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
授59人,讲师105人,助教144人。
在教学上,学院坚持高等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一是根据全省经济发展和乡镇企
业发展的需要设置专业,如增设的工业经济、贸易经济、审计学、经济管理师范、经
济信息管理、县乡经济管理等专业;二是采取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办学,注意在
职培训。1988年,经省教育厅批准的专业证书班13个,共计招生1.31万人。学校重视
重点专业和重点学科建设,争取办出自己的特色,该院会计专业已经省教育厅批准列
为省重点专业。
注重科学研究, 建立了经济研究所,1978年以来,获科研成果800多项,其中获
省市级奖的60项, 正式出版的专著、教材32种,通过省级鉴定的科研成果3项。由该
院编辑出版的刊物《山东经济》,1988年被评为优秀刊物。
建校以来,山东经济学院已培养本科生2517人,专科生1360人,函授生1132人,
培训干部9000人。

(高洪涛)
〔济南机械职工大学〕该校为济南市机械局主办的市属成人高等学校。
学校现有建筑总面积1.45万平方米,建有教学楼、实习工厂、学生宿舍、教工宿
舍等建筑设施。现有教职工130余人,其中专职教师64人 (副教授6人,讲师21人,助
教37人)。设有机械系、企业管理系、基础部3个系及有关科室。开设机械制造、工业
企业管理、热加工工程、铸造等专业。办学形式为脱产和业余二种。该校为山东省职
工高校“高等数学”、“机械制图”教研会理事长单位;“普通物理”、“电工学”、
“机制工艺”教研会副理事长单位。该校在济南第一机床厂、第二机床厂、汽车制造
总厂、 平阴和章丘县设有校外班。学校已建立了物理、电工、计量、计算机4个实验
室,仪器设备总值16.4万元。图书馆藏书2.1万册,订阅各类杂志60余种。
几年来,该校充分发挥与当地经济、企业紧密联系的优势,积极为本市、本系统
及有关单位培养各种类型的专门人才。自1980年以来已为济南市机械系统培养了大专
毕业生676人,中专毕业生229人。绝大多数毕业生已被企业录用为技术和管理干部,
一部分人已成为中、小企业厂级和中层领导干部,其中毕业学员崔德臣的“浮力式自
动跟踪太阳装置”、朱贵增的“偏转式油量校正器”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有的毕业
学员考取了研究生。该校在办好学历教育的同时,积极开展专业证书、岗位培训,继
续教育等多种教育形式。 据1988年统计,在校生1800余人,其中大专教育427人;中
专教育440人;其他非学历教育1000余人。

(刘轲)
〔临沂师范专科学校〕该校是一所以培养农村初中师资为主的高等师范专科学校,隶
属山东省临沂地区行政公署,校址设在临沂市。
临沂师专占地612亩(其中费县老校241亩,临沂新校371亩) ,现有校舍建筑总面
积7万平方米,1986年,省政府确定临沂师专“七五”期间发展规模为在校生3000人。
学校现有藏书47万余册,外文图书3000余册,期刊1050余种,实验室23个,语言室和
微型电子计算机室各一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174万元。
该校共设有11个系,12个专业,它们是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政治系政治专业,
历史系历史专业,外语系英语言文学专业,数学系数学专业,物理系物理专业和农机
电专业,化学系化学专业,生物系生物专业,体育系体育专业,艺术系音乐专业,地
理系地理专业,学制为二年。
学校有教职工543人。 其中有高级职称的42人,中级职称的134人,专任教师321
人,其中教授、副教授34人,讲师119人,助教176人。在校普通专科生2343人,函授
专科生2447人。
临沂师专在省教育厅组织的专科毕业生升本科考试中,连续四年取得全省第一名,
在全省师专化学、 物理专业, 汉语课程及全省师专办学水平评估中,都名列前茅。
1988年8月受到国家教育委员会的表彰和奖励。

(高洪涛)
〔山东省劳改工作警官学校〕 山东省劳改工作警官学校创建于1958年8月,当时称山
东工业专科学校。1959年12月调整为中专,“文革”期间停办。1978年6月恢复招生,
1985年12月更名为山东省劳改工作警官学校。
学校占地面积76亩, 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设22个行政处室,14个教研室,有
专职教学人员101人,其中高级讲师11人,讲师25人。
学校设有机械制造、工业电气自动化、财务会计、劳改工作管理、工业企业管理
等5个专业,在校学生640人。同时设有成人班、函授班、校外专修班、共计学员1244
人。
学校设有十几个条件较好的实验实习室,仪器总值近120万元。几年来先后有135
人次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发表各种论文近百篇,参与或独自编写中专教材多种。
有5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专利。
学校自创建以来,已培养出毕业生3128名,大部分分配到我省公安、劳改系统,
为公安、劳改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兆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