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地区概况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3&rec=14&run=13

中共地委书记 马仲才※赵林山
副书记 赵林山※吴振齐 马荣珂 袁文光
地区人大工委主任 吴振齐
副主任 王晓华 苏凤文 盛玉齐
地区行政公署专员 赵林山※马荣珂
副专员 许志玉※马荣珂※ 董昭和 许红峰 王富昌
行署顾问 姜德宏※
行署调研员 宫传华
地区政协工委主任 许志玉
副主任 侯书华 冯宝童 周基勋 张国贞
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刘爱贵
人民检察分院检察长 李宝善

1988年9月1日, 经国务院批准, 撤销德州地区的乐陵县,以其行政区域设立乐
陵市(县级) 。区划调整后,全区辖2市11县,共257个乡镇、5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
1.27万平方公里,耕地1082.4万亩,年末人口600.1万人。
1988年, 德州地区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社会总产值142.4
亿元,国民生产总值66.7亿元,国民收入61.6亿元,工农业总产值88.1亿元,分别比
1987年增长26.9%、16.6%、15.8%和29.4%。
1988年是农业多灾的年份,旱、涝、风、雹、虫灾交替发生。在大灾、多灾面前,
全区人民依靠政策,依靠科技,增加投入,综合开发,农村经济有了新的发展。粮食
在面积减少42万亩的情况下,总产275.25万吨,保持了1987年的水平。棉花生产中,
前期干旱,中期寡照,后期早霜,虽种植面积增加,但单产下降,总产30万吨。林牧
渔业发展较快,在农业中的比重由上年的13.2%增加到16.7%。当年造林面积25.1万
亩, 年末实有林地面积达161.8万亩,比1987年增长15.9%。年末大牲畜存栏112.62
万头, 比1987年末增长19.4%,居全省首位;生猪存栏130.5万头,增长25.3%,出
栏101.1万头,出栏率为97%;羊存栏255.3万只,增长34.5%;家禽1872万只,增长
29.1%; 全年肉类总产量11.7万吨, 增长38.4%。 水产品总产量为10575吨,增长
29.9%。 农业总产值30.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0元,农业生产商品率61.3%。农
业后劲、活力进一步增强。年末全区农机总动力288.7万千瓦,农用拖拉机3.2万台,
均比1987年增长12%以上。 全年通电村庄达80.6%,用电量3.2亿度,比1987年增长
6.7%。年末有效灌溉面积749.22万亩。2月26日至29日,中国科学院、德州地区行署
在德州市联合召开科学技术与生产见面会,拉开了农业科技“黄淮海战役”的序幕。
6月16日至18日, 李鹏总理亲临禹城开发区,对禹城县改碱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全区
推广平原县尹屯乡“义务工商品化” 的经验,入冬以来,组织110多万民工,1700多
万工日,投资3亿元,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为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1988年,德州地区立足本地资源,调整工业结构,把棉纺工业作为发展重点,新
增棉纺纱锭24万多枚,相当于近30年全区棉纱纱锭的总和;把乡镇企业做为振兴农村
经济的战略重点,根据县、市情况,各打各的优势仗。武城县充分发挥玻璃钢生产的
传统优势,组建了多层次、多成份的玻璃钢生产企业集团,被全国玻璃钢协会认定为
第一个玻璃钢县;德州市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实行城区、郊区对口支援,
走城乡一体化的路子。全区工业总产值57.6亿元,比1987年增长53.3%。城镇街道和
乡及乡以上工业产值38.4亿元,增长36.8%,农村工业总产值达29亿元,比1987年增
长90%,接近农业总产值。产品质量,企业素质进一步提高。独立核算工业企业销售
收入、产品销售税金、利润总额分别增长60.3%、36.6%和74.9%,定额流动资金周
转天数由上年的118天缩短为95天,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7040元,增长20.3%,产值利
税率13.9%, 资金利税率19%,分别比上年上升1.8和3.3个百分点。销售利税率与
1987年持平, 万元产值能耗下降8%。全区拥有省以上优质产品111项,新完成技术
开发项目110项,其中达到国际水平的9项,填补国内、省内空白的12项。年末省级先
进工业19处, 地区级先进企业142处。交通邮电事业在改革中发展。1988年公路通车
里程3173公里, 机动车总数28279辆。地方交通货运量、货运周转量,客运量、客运
周转量, 分别比1987年增长27.6%、46.7%、41.2%和56.6%。全区邮电业务总量
1284万元,比1987年增长24.7%。
固定资产投资结构趋向合理,计划内、生产性和重点项目建设得到加强。全年完
成全民及城镇集体所有制固定资产投资7.5亿元,新增固定资产4.1亿元,其中生产性
建设投资完成6.4亿元, 占全部投资的比重由1987年的73.9%提高到85.2%。华鲁电
厂等12个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在城市建设方面,全年用于城市建设资金5045万元,新
建、 扩建水厂9处,新建道路16条,共20.5公里,硬化路面32.7万平方米,完成城市
公用建筑29万平方米, 新建、扩建商业网点100个,规划、新建农贸市场15处德州火
车站扩建一期工程、济阳经二路改扩建工程顺利完成。
市场、 物价基本稳定。 全区实现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1.99亿元, 比1987年增长
37.5%,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5.4%。由于总供给与总需求矛盾尖锐,八九
月份一度出现抢购、涨价风,经过采取措施,抢购风很快平息,物价上涨得到有效控
制。全区认真清理、整顿公司,严惩“官倒”、“私倒”,市场秩序明显好转。1988
年, 与28个省市区的大中城市、100多所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经济技术协作关
系, 新增协作项目403个,引进资金9126万元,引进人才1212人次。全区外贸出口产
品250种, 收购总值4.29亿元,工业制成品收购总值所占比重提高12.7个百分点。全
区签定利用外资800万美元,接待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来访客商300多人次,派遣出国
考察、技术培训、推销商品团组10多个。
财政收入增长速度高于支出增长速度。 全区财政收入2.65亿元,比1987年增长
36.8%, 财政总支出4.46亿元,增长27.4%。金融、保险工作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日益重要。年末银行存款余额24.04亿元,比年初增长14.3%,银行贷款余额43.77亿
元,比年初减少2.9%。 全区保险公司自身业务和代办业务保费收入比上年增长70.6
%,处理自身业务赔案8600多起,综合赔付率达35%,有力地保障了改革、建设和人
民生活。
1988年,全区各项改革进一步配套完善,为经济建设注入了生机和活力。1199个
县属以上企业实行承包经营,占总数的97.6%,有2193个小型企业、门店实行租赁经
营, 866个企业实行招标承包, 1020个企业实行内部层层承包, 690个承包企业、
1920个租赁企业实行风险抵押, 抵押金额4229万元。566个企业实行优化劳动组合,
占承包企业的53.3%。902个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和经济效益挂钩,110个企业实行厂内
银行。全区建立机床、 造纸、扒鸡、地毯和液压机具5个企业集团,开辟了规模生产
的新途径。地区汽运公司多年管理不善,累计债务1307万元,1987年亏损64.3万元。
经过一年改革3个月变亏为盈,全年实现利润327.5万元,占承包指标的461.27%,超
额完成三年利润承包之和。
全区实行“内放”、“外引”等多种形式,共放活各类科技人员3789人,10名科
技副县长到任。 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新技术、 新成果571项,产值1.75亿元,利税
3125.75万元。 进行工业企业技术改造297项,当年投资3.3亿元。安排农作物开发试
验93.76万亩,带动面积270.6万亩。禹城县开发效果显著,被省政府授予“黄淮海平
原科技开发先进县”。平原县靠科技求发展成绩突出,被省政府确定为农业科技攻关
试验区。
各级各类教育事业有了新的发展。初等教育基本普及,幼儿教育健康发展,特殊
教育开始起步, 少数民族教育有所提高,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有了新的起色。经过8
年的努力,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任务基本完成,共投资20765万元,新建校舍74472间,
改建22023间。
全区各项社会事业都有较大发展。地区先后组织参加了省电视台、省戏协举办的
“八大名丑”电视大奖赛,参加了省文化厅举办的中青年京剧演出比赛,在全省曲艺
大奖赛中获得创作、表演两项一等奖和两项二等奖。创作了《吕家大院》、《珍珠》
等剧本,写出电视报道剧四部。德州市苏禄王墓第一期工程、陵县文博苑和平原千佛
塔修复业已完成。广播电视1988年度在两次省优秀节目、稿件评比中获15项奖励。全
年共在省台用稿502篇,是1987年的两倍。在全省第十四届体育运动会上获金牌3块、
银牌6块、 铜牌10块, 奖杯5尊。德州体育馆落成启用,总投资190万元,建筑面积
2688平方米,可容纳3500名观众,附有卫生室、会议室、化妆室、招待所等设施,既
能开展体操、武术、球类等体育活动,又能进行歌舞曲艺演出和团体集会。全区有各
类卫生技术人员1.6万人,比1987年增加3150人;医疗卫生机构571个,医院床位9536
张,比上年末增长2.1%。全区农村甲级卫生室3363个,比1987年增长1.5%。各类医
疗协作联合体发展到58处,初步形成纵横联合网络,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地区肿瘤医院先后与天津、上海、北京、南京等医疗单位联合协作,填补了区内整形
技术空白;夏津县与卫生部生物制品研究所联合,建立血液运输站,在全省为首创。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1.26‰。
1988年在全区范围内广泛深入地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形势教育、职业道德教
育、移风易俗教育和法制教育,进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开展生产力标准大讨论;创
办《德州日报》;开展各种文明创建活动和跨行业“十佳”竞赛活动;积极探索加强
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推动了改革和开放的顺利进行。

(王文龙 杨光来 吴稚斐)

中低产田开发成效显著
1988年2月26日至29日, 中国科学院、德州地区行署在德州市联合召开科学技术
与生产见面会议。 经过双方洽谈,达成技术协作、转让和项目承包等364项意向性协
议。 会议制定了中低产田、 荒地、水面开发治理的范围、目标和实施办法。计划从
1988年开始用3-5年时间, 治理开发中低产田700万亩,开发荒地100万亩,开发水面
10万亩。开发治理分实验区、示范区和推广带动区三个层次。并成立了由德州行署、
中科院地理所、资环局、生物局、技术条件局、中国农科院、山农大、省农科院等单
位负责同志组成的开发协调小组。这次会议拉开了农业科技“黄淮海战役”的序幕。
一年来德州地区中低产田开发取得显著成绩。 全区共安排各种农作物开发93.76
万亩,带动面积270.6万亩,开发面覆盖155个乡镇,形成确立一个点,开发一大片,
带动一个面的格局。 仅据棉花、 小麦、 玉米、水稻四项技术开发统计,增产皮棉
2480吨, 增产粮食13.1万吨。18万亩夏玉米高产低成本综合技术开发试验,带动150
万亩,单产分别达549.9公斤和416.8公斤,比开发前增长82%和47.2%。每公斤生产
成本下降26.6%。平原县的10万亩玉米开发平均单产621.4公斤,比开发前亩增288.4
公斤。其中1.06亩实测达857.54公斤,创鲁西北地区玉米单产最高记录。15万亩冬小
麦精播高产技术开发试验,带动25万亩,平均单产为407.25公斤和380.25公斤,增产
幅度为35.67%和7.1%。 2万亩水稻高产技术开发,亩产达568.43公斤。20万亩棉花
开发、立体农业开发和西瓜开发取得理想效果。在开发中出现各种类型的承包集团51
个, 参与承包的人员705人,其中科技人员483人,党政干部200人,金融人员22人,
承包农、林、 果、渔168.8万亩。禹城县与中科院组成科技、行政、物资三位一体的
10万亩玉米开发承包集团,承包亩产比合同指标增89.1公斤。德州地区农业开发受到
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人的重视和肯定。

(王文龙 杨光来 吴稚斐)

德州市
中共市委书记 杨振成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尚荣华
市长 王富昌
市政协主席 贾玉水
1988年,德州市辖7个乡5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312.5平方公里,耕地17.6万亩,
比上年减少0.3万亩; 全市人口29.87万人, 比上年增加0.87万人。 工农业总产值
12.96亿元, 增长30.2%。其中,工业总产值12.22亿元,增长32.6%。农业总产值
7340万元, 增长4.7%;财政总收入8509.4万元,按可比口径增长30.7%;职工年平
均工资1925元, 增长43.3%;农民人均生产性纯收入856元,增长16.8%;城乡人民
储蓄余额4.33亿元,增长60.9%;社会商品零售总额6.19亿元,增长58.6%;外贸出
口商品总值9600万元,增长113.3%。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1988年,德州市在巩固完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基础上,继续引入竞争机制,
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各企业普遍实行了层层聘任制,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本着精简、
统一、效能的原则,精简科室194个,压缩非生产人员882人;97个企业实行了优化劳
动组合,共裁减富余人员1172人,有96%的人员得到妥善安置;采取计件、浮动、工
资含量包干等8种主要形式, 改革了内部分配制度;已有47个企业推行了全员风险抵
押;有28个企业建立了“厂内银行”,26个企业推行了“满负荷工作法”;按照《企
业法》的要求,进一步理顺了党政工三者关系,普遍建立了厂务会、党务会和民主管
理会,厂长(经理)的中心地位进一步确立,党委的监督保证和工会的民主管理作用进
一步发挥。与之相适应的配套改革已经起步。制定了《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
的试行办法》和《经营者收入与企业经济效益挂钩的试行办法》,同时,还在全市所
有企业实行了退休金统筹;完善了社会劳动调节机制,建立了劳务市场。改革金融体
制,建立了信托投资公司,开办了有偿证券转让与交易业务和票据交换中心;从树立
大流通观念入手, 拓宽流通渠道,发育市场体系,有计划地进行了企业兼并和股份
制试点, 已有4个企业被兼并;进一步扩大了横向经济联合,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
等发展联合协作项目达198个。 农村改革不断深入,在巩固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的基础上,注重强化了统一经营这个层次,普遍修订完善了土地、果园承包合同,建
立了信息、技术、流通三个服务体系,解决了一些困扰农民的实际问题,促进了商品
经济的发展。

(德州市政府办公室)

陵县
中共县委书记 周庆芳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傅长君
县长 李华亭
县政协主席 高登岩
1988年,陵县有6镇18乡,总面积144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0万亩,比上年减少
1300亩。 人口56.57万, 比上年增加1.16万人。 财政收入1642.6万元,比上年增长
24.3%。工业总产值4.54亿元,比上年增长28.9%;农业总产值3.98亿元,比上年增
长0.4%; 粮食总产量4万吨。职工平均工资144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74元,比上年
增长4.29元。城镇储蓄1.9亿元,比上年增长6221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6亿元,
比上年增长40.7%,出口商品收购总值1550万元。

发展节粮型畜牧业
1988年,陵县大力发展节粮型畜牧业,全县畜牧业生产出现了新的局面。畜牧业
总产值达到7106万元,比上年增长21%,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4.8%,提高
到17.8%。其主要做法是:
根据市场变化,调整畜群内部结构。近年来,陵县食粮畜禽发展过快,食草畜禽
发展缓慢。对此,县委、县政府及时根据市场变化和县内农作物秸杆比较丰富的优势,
适时提出了调整畜群内部结构,大力发展以牛、羊、兔等为主的节粮型畜牧业的指导
方针。
积极推广青贮氨化技术, 大力开发饲草资源。 在前两年试点推广的基础上,
1988年有了新的发展。 县乡村户四级共投资400多万元,建池30422个,青贮玉米秸、
氨化麦秸超过了农业部规定的达标县标准。由于青贮氨化工作的开展,全县以牛羊为
主的食草畜有了明显增加。年底,全县大牲畜存栏量达到12.3万头,羊存栏量26.4万
只,分别比上年增长8.3%和127.3%。
发挥新体制优势, 搞好系列化配套服务。1984年9月,按中央体制改革精神,把
原属县农业局的畜牧兽医站、原商业局的食品公司、原粮食局的饲料公司及国营县办
畜牧场合为一体,组建了县畜禽综合公司。为进一步发挥新体制的优势,1988年注重
加强了系列化配套服务:畜产品购销服务。先后与河南、天津、北京等13个省市建立
了新的疏通渠道。国营食品全年购进总值2950万元,销售总额3100万元,分别比上年
增长42.5%和18.1%。技术服务。县里先后7次组织1200名农民兽医技术员进行培训,
有21名中、 初级畜牧兽医人员自立专题,开展科学试验,先后与8万户农民签订了家
禽防疫合同, 共承包大牲畜7.5万头,猪9.4万头,禽130万只,占总饲养量的80%。
良种引进和推广服务。 突出抓了黄牛改良;引进肉鸡种蛋10万枚;纯种细毛羊200 0
余只。 年底全县纯种羊和改良羊已发展到5.2万只,被省政府批准为全省首批羊毛商
品生产基地县。

(赵春雨)

宁津县
中共县委书记 盛玉振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魏玉珂
县长 陈兴和
县政协主席 王坤玉
1988年,宁津县辖25个乡镇,总面积821平方公里,耕地80.35万亩,比上年减少
2.47万亩, 人口42.65万, 比上年增加1.1万人。财政收入1188.2万元,工业总产值
4.72亿元,比1987年的2.89亿元增长70%,农业总产值2.19亿元,比1987年的2.08亿
元增长5.1%, 职工平均工资1440元,农民人均所得524元,城乡储蓄2.1亿元,社会
商品零售总额1.63亿元,出口商品收购总值2502万元。

改善生产条件农业获得好收成
1988年,宁津县在“保粮上棉,搞好畜牧业、农村工业两个突破”的战略思想指
导下, 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重点抓了农田基本建设。全县共清淤沟渠80多条,总
长150多公里, 完成工日48万个,动土方30万立方米,新建扬水站8座、桥涵闸51座,
新打机井635眼。全县共引水7759万立方米,使地上水和地下水浇地面积达到150万亩
次。 同时, 积极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 农民投入不断增加, 全县农业共
施化肥56933吨, 比1987年增加3036吨,农业机械化程度也有新的提高,全县农业机
械总动力达到30万千瓦, 比1987年增加1.4千瓦。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促进了粮棉
生产的发展。尽管1988年宁津县先后遭受旱、风、雹、早霜等多种自然灾害,农业生
产获得较好收成。 全年粮食总产达到19.3万吨,比1987年增长6.4%,棉花总产达到
2.36万吨,增长6.1%。

(孙世逊 盖魁杰)

乐陵市
中共市委书记 郭连祥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刘广森
市长 金清云
市政协主席 高洪敬
乐陵市原名乐陵县,1988年9月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乐陵县设立乐陵市。年末,
全市辖26个乡镇, 总面积1116.8平方公里,耕地99.48万亩,比上年减少0.6万亩,
57.7万人, 增加2.4万人。全年工农业总产值为5.69亿元,比1987年增长25.6%,其
中工业总产值3.29亿元, 增长54.6%;农业总产值2.40亿元,减少0.1%。粮食总产
量22.8万吨,比1987年减产8.8%。小枣总产量9400吨(干枣) ,增长25.3%。棉花产
量3.82万吨, 减少5.8%。农民人均纯收入412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45亿元,增
长23.9%,外贸收购总值1312万元,增长73.8%。

建生猪市场促生猪生产
1988年,乐陵市形成了花园、胡家两个各具特色的生猪专业市场。胡家生猪专业
市场以销售仔猪为主,年销售仔猪8万头左右,成交额达600万元,主要销往天津、河
北和山东的十几个县(市);花园专业市场,以销售肥猪为主,年销售肥猪3万头左右,
成交额达1200万元,主要销往烟台、惠民、德州的一些县市。两大生猪市场的建立,
为广大农民养猪致富开拓了门路。1988年末,全市生猪存栏量达10.20万头,比19 87
年增长5.2%。在发展生猪生产中,乐陵市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
加强领导。市政府成立了以一名副市长为组长,有农委、农业局、兽医站等有关
部门参加的生猪生产领导小组,讲形势、搞宣传,启发群众养猪的积极性,并定期对
生猪生产进行检查、督促、指导。
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生猪生产。在全国生猪生产出现滑坡的情况下,市政府制定
了鼓励养猪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一是建立了以胡家乡为主的仔猪生产基地。胡家乡历
年有养母猪的习惯, 全乡5697户,1988年养母猪达5700头,户均一头,年产仔猪8万
头。二是对养猪专业户实行扶持,对养猪大户优先给予贷款,每养一头母猪,奖售饲
料粮25公斤。三是生猪收购实行淡存旺销,常年大量收购,并规定每交售50公斤生猪,
奖售平价化肥10公斤、柴油5公斤。
推广新技术,科学养猪。生猪生产主管部门除多次举办养猪培训班外,还在全市
推广翠竹牌饲料添加剂10吨。缩短了生猪育肥期,提高了经济效益。
生猪全部实行防疫承包。 养猪户年交0.6元承包费,由乡镇兽医部门对猪瘟、猪
丹毒一年进行两次防疫注射,提高了防疫密度,减少了生猪疫病。
为提高猪群品质,大力推广以“长白”为主的种猪品系,并对种猪选优汰劣鉴定
发证,不合格的不允许配种。

(王春邦 王吉玉)

庆云县
中共县委书记 尹吉恒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高树松
县长 张汉东
县政协主席 贾国治
1988年,庆云县辖16个乡镇,总面积496.9平方公里,耕地44.73万亩,比上年减
少1200亩。 人口27.29万人, 比上年增加1.2万人。 财政收入503万元。工业总产值
1.85亿元,比上年增长62.4%。农业总产值9792万元,比上年增长16.1%,粮食总产
1 0.02万吨, 增长1.3%,棉花总产8610吨,增长28.2%。职工平均工资1332元,农
民人均纯收入380元, 城乡储蓄余额5600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8587万元,外贸交
货值1104万元。

全方位开展横向经济联合
依靠横向联合,稳定发展庆云经济,是庆云县在贯彻执行“改革、开放、搞活”
方针的过程中提出的经济发展战略重点。1988年,县委、县政府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
础上,从有利于发展横向经济联合入手,围绕完善政策、改善环境、加强领导等方面,
进一步采取了措施,使横向联合企业由上年的45个发展到66个。年内,县委、县政府
调整了经济协作领导小组,分工一名副县长担任组长。并加强了经济协作办公室的力
量,各企业主管部门设专人负责。在工作中,除为来庆云开展联营协作提供各种方便
外,对受聘人员来庆云安家落户,从住房、任用、家属及其子女“农转非”、升学、
就业等方面优先解决。对联营项目的计划审批、土地征用等优先安排。还设立了驻津、
京联络处,负责津、京地区的联营洽谈,举办庆云名优产品展销,参予各地在津、京
举办的订货会,主动同津、京及各地进行经济接触。同时加强部门协调,强化各项服
务。计委、科委、经委、协作办定期召开联席会,研究协调联营企业、技改项目、技
术开发中的实际问题,为联营企业项目排忧解难。并随时总结推广、交流联营企业的
经验,鼓励企业主动开展联合引进。
随着各项政策措施的完善配套,横向经济联合不断发展。县造纸厂在与德州造纸
厂开展技术协作的基础上,1988年又同北京租赁公司联营,引进资金248万元,用7个
月的时间, 新上一条1757生产线,扩大生产能力3000吨,新增产值800万元。县抽纱
厂同天津外贸部门开展贸工联营,利税翻了一番。东辛店棉纺厂同济南、青岛有关部
门开展技术协作,引进资金、技术,新上一个具有先进水平的气流纺车间。据不完全
统计,1988年,全县引进资金388万元,协进物资折款579万元,引进技术37项,引进
技术人才51名,开发新产品92个。借水行舟,借力爬坡,给庆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全县66个联营企业完成产值7383万元,占县乡两级工业总产值的56%;县乡两级独立
核算企业实现利税1514万元,比上年增长163%,为庆云经济振兴奠定了基础。

(庆云县政府办公室)

商河县
中共县委书记 孙洪祥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冯士祥
县长 张守忠
县政协主席 赵佳福
1988年, 商河县辖22个乡镇,2个国营农场,总面积1194平方公里,耕地106.87
万亩,比上年减少0.5万亩,人口56.1万人,比上年增加2.6万人。全县工农业总产值
达到7.47亿元,比上年增长46.8%,其中,工业总产值4.22亿元,增长91.8%,农业
总产值3.25亿元, 增长12.5%,粮食总产59.02万吨,棉花总产3.46万吨,农民人均
所得531元, 财政收入1185.7万元, 城乡人民储蓄余额1.12亿元, 社会商品零售额
2.38亿元,职工平均工资1516元,外贸收购总值1181万元。

正确决策六畜兴旺
商河县为了充分合理地利用饲料、 劳力资源,发展畜牧业生产,县委、县政府
1986年在科技人员的帮助下, 制定出一个能发挥商河县社会、经济、生态最佳效益
的优化方案。 1987年1月经专家评审,通过了省级鉴定。以此为依据,县委、县政府
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组织实施:
第一、把优化方案的总指标分解到各乡镇、村、户,并层层实行目标责任制,定
期考核。如商南几个乡镇人均占有粮食较多,过去偏重养猪,致使大量桔杆浪费。县
里下达养牛、羊、兔的指标,食草动物很快发展起来。
第二、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促进优化方案的落实。如规定:给饲养专业村、户
以适当的资金饲料扶持,减少义务工,划给饲养场所饲草地。凡存养畜禽达到一定指
标的乡镇,年终授予锦旗;达到一定指标的户,年终给予奖励。1988年全县共发放专
项贷款500万元,平价饲料100万公斤。在收购生猪、兔毛中实行保护价格。
第三、建立专业化、系列化服务体系,组织有关部门参加畜牧业生产“大合唱”。
建立完善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县里引进良种牛、猪、羊等,在22个乡镇和县畜牧兽医
站实行了良种配种法; 在各养殖重点村扶持发展200个配种专业户,形成了上下贯通
的良种繁育网络。 并对800头非良种大牲畜采取行政和经济的手段进行阉割,全县基
本实现了畜禽良种化。建立完善畜禽防疫体系。县、乡、片、村四级都有畜禽疫病防
治组织, 而且任务明确、各负其责。各乡镇按每人0.3-0.5元统一收取防疫费,实行
定期免费防疫。建立完善饲料加工体系。县饲料加工厂1988年生产各种饲料1000万公
斤,发挥了骨干作用;乡镇新建12个粗饲料加工厂,微利为农民服务;县里实行免税
等优惠政策扶持个体户、 联合体兴办300个小型饲料加工厂;并在全县推广作物秸杆
氨化、碱化和青贮技术,保证了畜牧业生产所需饲料。建立完善畜产品收购、加工、
销售体系。1988年全县各种畜产品收购网点增设到50多个,冷库发展到14座,冷藏能
力为2000多吨。 县食品公司新建一座500吨的现代化牛、羊、兔宰杀分割车间;全县
个体宰杀户发展到500多个; 建立了以白集村为主的畜产品专业市场和横跨17个省市
的牛、羊肉购销集团。全县畜牧业生产、收购、加工、销售形成了一条龙。
正确的决策,有力的措施,使多年来发展缓慢的商河县畜牧业有了突破性发展。
1988年全县畜牧总产值达到5290万元,比上年增长64.2%,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
的比例提高到16%,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大牲畜、猪、羊、家禽和珍贵皮毛动物(貂、
貉) ,年末存养量分别为13.7万头、18.77万头、55.09万只、183万只和2.2万只,比
上年分别增长20%、 31%、65%、39%和131%。肉类总产量、禽蛋总产量为1394万
公斤、600万公斤,分别比上年增长37%、21%。
1988年, 商河县畜牧业重点村、专业户发展快,数量分别由1987年的20个和900
户发展到170个和2100户; 不但有养牛、养猪、养羊、养鸡重点村、专业户,而且有
养貂貉,养兰虎、肉鸽、鹌鹑、毒蝎等重点村、专业户。并涌现出一大批靠养殖致富
的典型。畜牧业的发展,不但增加了农民收入,也促进了农业生态的良性循环。

(商河县政府办公室)

临邑县
中共县委书记 厚富勇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杨俊奎
县长 解华
县政协主席 吴传香
1988年,临邑县辖3镇17乡,总面积1007.2平方公里,耕地86.43万亩,比上年减
少0.04万亩, 人口45.26万, 比上年增加0.41万人。 工农业总产值6.16亿元,增长
46.4%; 粮食总产22.54万吨,棉花2.35万吨;财政收入1665.6万元,增长43.5%;
职工平均货币工资1699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559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02亿元,社
会商品零售总额2.22亿元,出口商品收购总值918万元。

正确处理“四个关系”发展乡镇企业
1988年临邑县在发展乡镇企业中,正确处理“四个关系”,乡镇企业,特别是乡
镇工业速度、效益、后劲全面增长。
正确处理发展农业与乡镇企业的关系,坚持重工强农。县里从领导精力和政策措
施上既注重于发展乡镇企业,又积极地向农业倾斜,做到以工促农,以工补农,乡镇
企业、农业全面发展。1988年,在农业战胜旱、涝、风、雹、霜严重自然灾害,获得
全面丰收,基础地位进一步增强的基础上,乡(镇)村户联企业由上年的3644处,增加
到6637处, 乡镇企业产值达到3.82亿元,增长173%,其中乡镇工业产值2.50亿元,
实现利税2639万元,分别增长190%和126.7%,乡镇工业产值第一年超过了农业产值,
开始成为全县经济的重要支柱。
正确处理“内涵”和“外延”的关系,保证有效益、有后劲的发展速度。全县有
针对性地对240处乡镇企业进行了技术改造, 共投资1500余万元, 更新较大型设备
350台, 改革工艺31项,扩建厂房8800平方米,各种产品产量成倍增长,当年增产值
11410万元, 利税1000余万元,新投建项目3100余处,投产达产2993个,投资6800余
万元。投产项目新形成生产能力可年增产值14000万元。
正确处理“四个轮子”间的关系,乡(镇)村户联得到协调发展。坚持工、商、建、
运、服五个行业一齐上,乡(镇)村户联四个轮子一起转,以乡(镇)办为骨干,以村户
办为重点, 促进了各个层次的发展,乡镇一级工业企业达116个,年生产能力7725万
元,村办企业发展到515处,其中工业企业198处,年产值7608万元,独办或参加联办
项目的户已有8780户,占全县总户数的8.9%,创产值万元以上的户达4000余户。
正确处理依靠“内力”和借用“外力”的关系,乡镇企业的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在挖掘“内力”方面,通过深化改革,全县594处老企业,546处完善了承包经营责任
制,48处实行了租赁经营,29处实行了股份制,11处实行了全员风险抵押承包。新建
的几百处乡(镇)村级企业,正在推行股份制等改革措施。同时通过一系列政策挖掘资
金潜力,利用各种形式集资1920万元,有效地集中了财力,发展了生产。在借助“外
力”上,积极开展了各种形式的联合与协作。有215处乡镇企业与外地190处企业、院
校、科研单位建立了经济技术协作关系,先后引进技术70项,人才410名,项目95个,
设备200台(套) ,资金1000万元。内外力的“合成”,形成了推动乡镇企业发展的强
大动力,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发展。

(临邑县政府办公室)

济阳县
中共县委书记 任荷舫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郭书庆
县长 阎维杰
县政协主席 赵守业
1988年, 济阳县辖20个乡镇,总面积1076平方公里,耕地97.94万亩,比1987年
减少0.66万亩, 人口49.2万,比1987年增加1.5万人。财政收入1062万元,工业总产
值3.36亿元,比1987年的2.36亿元增长42.4%,农业总产值2.36亿元,与1987年基本
持平。 粮食总产21.36万吨。职工平均工资1521.51元,农民人均收入456元,城乡储
蓄8465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08亿元,出口商品收购总值2541万元。

运用法律手段完善土地承包责任制
1988年,济阳县进行土地承包合同公证,理顺了农村经济关系,受到省司法部门
和地委、行署的肯定。
1982年以来,济阳县在土地承包责任制中逐渐暴露出一些不完善的问题:不少农
民认为分田到户了,个人说了算,土地公有制意识和集体经济观念淡薄,对国家和集
体应尽的义务也不明确,甚至把农业税和合理的提留误认为额外负担;同时,集体积
累减少,村级服务功能削弱;还有部分农民怕“变”,不敢大胆向土地投入。面对上
述问题,济阳县改变了过去单纯用经济手段或行政手段管理的做法,从土地承包入手,
依法进行土地承包合同的公证,把农村经济工作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在试点和广泛
宣传的基础上, 全县于1987年末至1988年3月普遍开展了土地承包合同的签订和公证
工作。 102738个农户,除322户不承包土地外,其余的都分别与村民委员会签订了土
地承包合同, 共签订合同102416份, 承包土地89万亩,占总耕地的91%,总承包额
2346万元,均按法律程序进行了公证。合同规定农户经营的土地一般分为自留田和责
任田。 按所承包的责任田的价格计算承包费,承包期一般3至5年,荒地、荒滩一般
10年以上。 合同还对农户和集体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作了明确规定,双方都明确表示
认可。1988年合同履行的实践证明,签订土地承包合同并进行公证是依法管理农村经
济的有效措施。其好处有七条:一是提高了县、乡、村领导干部依法管理的水平,实
现了由行政手段向依法施政的转变。二是农民群众普遍受到一次法制教育,增强了法
制观念。三是发挥了政法部门服务于经济的职能作用,为经济工作保驾护航。四是密
切了干群关系,集体服务作用有了法律保障,农村工作中的一些难题初步得到解决。
五是调动了农民增加投入的积极性。六是减少了纠纷,稳定了农村的社会秩序。1988
年, 济阳县受理信访案件506起,比1987年减少385起,其中土地纠纷案件仅8起,比
19 87年减少近80%。 七是巩固发展了农村第一步改革的成果,保障了农村改革的深
化。

(张忠福)

齐河县
中共县委书记 官延水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李化武
县长 王玉岱
县政协主席 张玉贵
1988年, 齐河县辖5镇19乡,总面积1154.49平方公里,总人口63.43万人,比上
年增加2.42万,其中农业人口57.98万人;耕地面积125.7万亩,比上年减少1100亩;
工业总产值3.99亿元,农业总产值3.34亿元;财政收入1928万元;出口商品收购总值
2581万元; 粮食总产34.9万吨,棉花总产3.08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553元;社会商
品零售总额3.44亿元,城乡储蓄余额1.71亿元。

全面发展农村经济
1988年,齐河县按照稳粮上棉的指导方针,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棉田面积扩大
到57万亩, 比上年增加12万亩,但由于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减产1万多吨,总产
3.08万吨。粮田面积虽然减少10万亩,总产仍接近历史最高产量,达到34.9万吨。同
时, 大力发展林牧渔各业,当年植树350万株,林木覆盖率扩大到19.5%,比上年增
加3.5%; 年末大牲畜存栏量达到14.8万头,生猪存养量13.7万头,分别比上年增加
3.3万头和0.5万头。林牧渔业产值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由上年的13.1%提高到17%。

把目标责任制和竞争机制引入行政机关
齐河县县委、县政府针对经济体制改革和商品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把任期目标责
任制引入行政机关。 1988年2月,县委、县政府与县直有关部门签订了1988年经济目
标责任书, 与各乡镇党委、政府签订了1988年-1990年的任期目标责任书。责任书规
定了各经济主管部门、各乡镇所要达到的目标和奖惩办法。并先后在10个乡镇实行了
干部竞争选聘目标责任制,主要做法是:把乡镇的各项工作分成农业、乡镇村企业、
机关等几个口,确定各口的任务指标。采取公开招标,个人投标竞争,干部评议,组
织考核审批的办法确定各口负责人。各口负责人同党委、政府签订承包合同,并按方
案规定的范围和限定基数选聘工作人员,然后将任务落实到每个工作人员。
作为一项改革,任期目标责任制,初步改变了行政干部吃“大锅饭”的现象,增
强了各级干部的责任感,调动了多方面的积极性,为优秀人才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
境。

(董庆新)

禹城县
中共县委书记 蔚立臻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杨德泉
县长 李宝贵
县政协主席 李朝荣
1988年, 禹城县辖19个乡镇,总面积990平方公里,耕地80。63万亩,人口46.9
万,财政收入1812.4万元,工农业总产值6.79亿元,比上年增长42.4%,农业总产值
2.64亿元,比上年增长3%,粮食总产26.97万吨。职工平均工资1647元,农民人均纯
收入659元。 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32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32亿元,外贸收
购总值4012万元。

农业开发形成科技集团优势
禹城县是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重点县之一。一年来,全县人民认真贯彻落实李鹏
总理“开发禹城”的指示,启动各个方面的力量,进行了多层次多方面的综合开发。
特别是在搞活科技机制方面迈出了新的一步,农业开发形成科技集团优势。
禹城县在科技开发中,为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重大作用,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优惠
政策。禹城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等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建立了长期稳定、对口
支援、合力开发、科技协作关系。在工作中,组成了由行政领导、科技人员、物资供
应部门相结合的农业技术承包集团。中国农科院、县政府、农业局、科委、农机局、
供销社等单位和7个乡镇共同承包的10万亩夏玉米, 经中国农科院和省、地20多位专
家测产,平均亩产达到488公斤,比承包前亩增138公斤,其中伦镇、石屯两个乡镇的
玉米平均亩产达到620公斤。
禹城县的科技集团承包有四个特点:(1) 融科技服务、行政领导、物资供应为一
体,解决了科技人员单独承包“孤军作战、势单力薄”的矛盾,使科技推广建立在严
密的科学论证、得力的行政措施和充分的物资基础之上。(2) 科技、行政、物资部门
责任明确,利益共沾,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3) 外来和当地科技人员紧密结
合,发挥各自优势,为开发多层次、多渠道的技术服务活动创造了条件。(4) 乡镇政
府、农技站和村委会、农民技术员作为双层承包的中间层次,提高了开发技术承包的
透明度。他们作为乙方,负责消化科学技术,督促物质供应,替农民讲话。他们也作
为甲方,负责技术推广和物资发放,为农民服务。这种双重身份,通过两份合同,使
他们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一致起来,避免了科技承包技术人员“一头热”的弊端。
实行集团承包,开展有偿科技服务,使责、权、利相结合是科技承包中一个新的
尝试。禹城县10万亩玉米高产技术开发承包,不仅取得了显著成效,而且在全县产生
了积极影响,推动了农业开发科技承包活动的开展,拓宽了科技开发领域,促使单项
技术承包向综合技术承包发展,一般技术指导向产前、产中、产后综合服务发展,部
门承包向集团承包发展。1988年秋,禹城县总结了玉米高产技术开发承包的经验,又
组织开展了10万亩小麦高产、10万亩棉麦套种和10万亩小麦配方施肥三项技术开发承
包活动。

(禹城县政府办公室)

平原县
中共县委书记 王克功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郭东彬
县长 刘奉昌
县政协主席 方玉珍
1988年,平原县辖19个乡(镇) ,43.35万人。总面积1105平方公里,耕地84.6万
亩。工农业总产值6.47亿元,比1987年增长29.7%,其中工业总产值3.69亿元,农业
总产值2.78亿元, 第一次实现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总产值。粮田面积37.35万亩,总
产27.32万吨, 比1987年增长230吨。棉田面积47.48万亩,在前期干旱、中期阴雨、
后期早霜的情况下, 实现总产3.07万吨,比1987年减少1160吨。农民人均纯收入640
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2.02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38亿元。

农业科技开发获丰收
1988年, 平原县农业科技开发向全方位发展,省、地下达的农业科技开发项目7
项, 总面积23.61万亩,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获得全面丰收。省小麦顾问团的《小
麦中产变高产最佳栽培技术规程开发研究》平原试验区2.5万亩,单产375.5公斤,比
前3年平均单产增55.5公斤, 增长17.34%,比科研计划增产15.5公斤,增长4.3%;
地区科委下达的《冬小麦精播高产开发试验》3万亩,单产431.3公斤,提前一年完成
科研计划指标,其中,平原镇大、小官道西村200亩小麦丰产方,亩产超过500公斤;
省科委下达的 《夏玉米高产低成本综合技术开发试验》 平原试验区10万亩, 单产
633.5公斤, 提前一年超额完成科研计划, 其中,平原镇小官道村150亩夏玉米单产
770公斤,3亩高产攻关田单产998.5公斤;省科委下达的《大面积棉花开发及125公斤
/亩模式研究》平原试验区7.5万亩,单产102.12公斤,超额完成当年计划单产95公斤
的指标。刚开始实施的和开发期较长的课题也取得了明显效果。
1988年,平原县委、县政府总结前几年农业科技开发经验,确定采取省、地、县
相结合,领导部门、科研机构和有关单位相结合,专家教授、科技人员和农民群众相
结合的方法,搞好农业科技开发。他们分别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农业开发领导小组
和技术小组,聘请山东农大、中科院等单位的9名专家、教授担任技术顾问。7个开发
项目都根据乡(镇)、村的领导力量、生产条件和技术素质,逐级落实到乡村和地块,
并逐级签订合同。还组成10个技术指导和检查验收小组,分赴15个开发乡镇,按照技
术规范要求,逐村逐地块进行检查指导,组织验收。
在科技开发过程中,为解决科技力量不足的状况,县委、县政府积极与大专院校、
科研单位密切协作,实行“科研、教学、生产”和“试验、示范、推广”两个三结合。
1988年,山东农业大学、中国棉花研究所、南京农学院、山东农业科学院、莱阳农学
院、 中国科学院、中国林科院等34个单位的专家、教授共180人次,到平原安排或指
导农业科技开发。 平原县根据项目性质的不同, 分别采取了“补偿”、“无偿”和
“有偿”三种协作方式。对于属于研究性质的项目给予补偿;对有成功经验,属对负
责这些项目的科技人员,根据表现和贡献大小分别给予奖励;对有明显经济效益的项
目,试行有偿服务,双方签订合同,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送技术上门,并与农药、
化肥、柴油等农资供应挂钩,收取技术指导费。1988年,全县有32名技术人员实行了
技术承包有偿服务,承包效果好的一人提成1000多元。
在开发中,平原县还组织多层次进行技术培训。每项开发中的各个关键时期,都
举办技术讲座, 培训技术骨干,办训练班。全年有4.8万人接受技术培训,并将每项
开发技术规范印制10万份,发到每个农户。同时,各级还利用有线广播、农民夜校和
黑板报传播农业技术,使各项开发技术基本达到家喻户晓,从而提高了农民技术素质,
保证了开发任务的完成。

(李淑华)

夏津县
中共县委书记 王同福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傅增义
县长 王有相
县政协主席 吕广森
1988年, 夏津县辖20个乡镇,45.11万人,总面积871.9平方公里,耕地83.42万
亩。 全县实现工农业总产值5.24亿元, 比1987年增长11.3%, 其中,工业总产值
3.26亿元, 比1987年增长42.6%;农业总产值1.98亿元。粮食总产9.22万吨,棉花
总产超额完成了2.85万吨的国家定购任务。实现财政收入1296.8万元,比1987年增长
50.5%。 职工人均收入1725元,农民人均收入373元。1988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73
亿元,比1987年增长30.5%, 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1.71亿元,比1987年增长2.6倍,
城乡居民储蓄总额1.40亿元,比1987年增长40.3%。

增加投入加强农业发展后劲
1988年,夏津县在积极发展乡镇企业的同时,注重加强对农业生产的领导和投入。
在政策上,制定了关于棉花生产、开荒植棉、畜牧业、科技服务等有关规定;在科技
上,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的栽培技术,全县普及了冀棉11号和中棉12号,并认真
推行了新盛店镇村村配备科技主任的经验,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科技网络;在
投入上, 紧紧围绕抗旱浇地问题,去冬全县组织4万名劳力上阵,开展了以七一河、
十三平渠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会战,共动土703万立方米,完成工日340万个,
配套桥、 涵、 闸等建筑物43座, 增打机井2913眼,使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1988年, 在黄河、卫运河上游水源不足的情况下,引用客水1.3亿立方米,有效灌溉
面积由1987年的69万亩提高到75万亩,为农业增产增收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根据
黄淮海平原开发总体规划,还重点抓了新盛店、双庙、报效屯三个示范区的开发性投
入。通过综合治沙改碱,已初见成效。

(董光林)

武城县
中共县委书记 李宗林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秦之堂
县长 刘富春
县政协主席 王金龙
1988年,武城县辖15个乡镇,总面积748平方公里,耕地64.74万亩,比上年减少
0.09万亩, 人口34.19万, 比上年增加0.84万人。 财政收入1281万元,工业总产值
4.37亿元,比上年增长54%,农业总产值1.69亿元,增长2.7%,粮食总产11.0万吨,
棉花总产2.34万吨。 职工平均工资164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0元,城乡储蓄1.64亿
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69亿元,出口商品收购总额2151万元。

全国第一个玻璃钢县
1988年12月20日,武城县被中国玻璃钢工业协会命名为“全国第一个玻璃钢县”,
并被批准成立中国玻璃钢工业协会武城分会。武城县的玻璃钢生产,始于1973年。中
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委、县政府确定把发展玻璃钢生产作为振兴武城工业的重
点行业来抓,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促进生产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并成立了玻璃钢工业
总公司,进一步加强了对这项生产的指导、协调和服务,先后对全县从事玻璃钢生产
的技术员和业务员进行了分期培训。同时,还与全国52个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挂钩,
聘请72名专家、教授、工程师为技术顾问,从而使全县玻璃钢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
到1988年, 玻璃钢产业已成为全县的骨干行业,玻璃钢生产厂家100多处,遍布全县
12个乡镇,从业人员1万多人,年产量达8000多吨,占全国玻璃钢总产量的1/10以上,
产值超万元。全县所生产的玻璃钢制品,已由原来的单纯用于棉毛纺系统的空调设备
逐步扩大到印染、化工、轻工、机械、冶金、建筑、汽车制造等各个行业的各种配套
产品共290多个品种, 其主要产品有汽车、冷却塔、旅游快艇、风机、风道、消声器
等配件,已有10种产品通过了省级以上鉴定。县旅行车厂生产的玻璃钢BW-620型旅行
车为国内首创,获得了国家专利权,并通过了国家级鉴定,现已形成年产1000辆的能
力,在1988年全国乘用车展览会上荣获“工艺优秀奖杯”。

(李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