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机构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3&rec=130&run=13

〔独立科研机构改革〕1988年省政府召开了全省科技“双放”工作会议,发布了《山
东省关于进一步放活科研机构,放活科技人员的若干规定》等几个有关科技体制改革
的重要文件。国发[1988]29号文件下发后,省科委专门召开了全省科研院所长会议,
进行传达贯彻,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科研与生产的
结合日趋紧密,科研机构正以多种形式进入经济、向着开放、联合、竞争的方向发展,
运行机制和组织结构开始转向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轨道。
一、在运行机制方面:科研机构的自主权不断扩大,据统计,1988年全省实行所
长负责制的比例已由上年的40%上升到85%。 已有127个科研单位按照两权分离、政
研分开的原则与其主管部门签订了承包合同,占全省全民独立科研机构的32%,其中
部分所通过竞争选聘了经营者。进行了科学事业费拨款制度的改革,全省共划转各级
科委管理的科学事业费8056万元。绝大多数科研机构已按新的拨款方式运行。技术开
发型科研机构的事业费在过去核减的基础上,1988年又核减了30%。拨款制度的改革,
有力地激发了科研机构的活力。1988年仅省级科研机构的横向收入即达2700万元,是
国家拨付事业费的5.3%,一些单位的科研手段和工作条件得到自我改善。
二、在组织结构方面:科研机构进入经济、长入经济取得新进展。1988年全省已
建立各种科研生产联合组织716个, 比上年增长近一倍,承包、租赁和创办、领办企
事业单位263个,初步进入企业或企业集团的41个,实现创汇的科研机构7个。
三、在人才管理方面:研究院所内部实行了人员聘任制、课题组自由组合,促进
了科研机构内部的人才合理流动和优化劳动组合, 1988年全省有7.5万名科技人员深
入农村、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服务。各地普遍采取“选聘结合,以聘为主”的方
式,引进科技人员参与决策班子,1988年底全省已有92个县(市区) 选聘了118名科技
副县长,369个乡镇选聘了389名科技副乡镇长。

〔厂办科研〕山东省厂办科研出现了巩固、发展、完善、提高的好形势。截至1988年
底,全省县属以上工业企业科研开发机构已发展到490处,其中大中型企业有300处,
比1985年增加140处;拥有职工1.3万多人,技术人员6000多人。这些厂办科研为推动
企业技术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年完成科研、开发项目800多个,开发新产品的产
值20多亿元,利税1.7亿元。
1988年厂办科研通过深化改革,出现两个显著变化:一是“包”字进所,增添了
新的活力。 1988年有50多个厂办所实行了厂长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100多个所实行
了课题承包、重大攻关项目招标,科研生产销售一条龙承包等,10多个厂办所实行了
财务独立核算,还有的与企业实行经费包干,或加入了“厂办银行”,从而扩大了厂
办研究所的自主权,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二是一些大企业的厂办所开始发挥对
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的技术辐射作用,使厂办所逐步由封闭型向开放型发展。如齐鲁
石化公司研究院是个800多人的厂办科研机构, 拥有较雄厚的技术力量和先进仪器设
备,近几年在完成国家和企业下达的科研攻关和技术开发任务的同时,已与十几个县
区、乡镇建立协作关系,大力开展成果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活动。

〔民办科技机构〕随着经济和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许多科技人员自愿走出科研单位、
大专院校创办了一批民办科技机构,一部分科研机构也积极进行了“一所两制”的探
索,创办了一些民办性质的科技经营实体。这些民办科技机构机制灵活,实行自筹资
金、自由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技工贸、技农贸一体化发展。1988年全省经县
及县以上科委批准, 并经同级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这类科技机构已发展到937个,比
上年增加近2倍,从业人员已发展到9950人,其中科技人员4200人,筹集资金4586.65
万元,完成科研项目1630多项,总收入3210万元。

〔民办科技机构简介〕一、齐鲁科学技术研究院。该院是于1988年8月6日成立的新型
民办综合性科技实体,总院设在山东济南市。该院现有专职科研人员30余人,拥有大
量的兼职科技人员。该院集科技开发研究、教育培训、生产、贸易为一体,以科技开
发研究、教育培训为主导,以高技术开发为龙头,以市场为导向,有机结合、相互促
进、全面发展。研究方向涉及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机械、化工、轻纺、医疗、建
筑、能源、通讯、环保、交通、基础科学、边缘科学、软科学等。主要优势是电子、
能源、通讯、建筑、机械、化工等,配有高档微机系统、工业控制机、各类中小型智
能化系统、各类电子仪器及仪表、机械加工设备、现代绘图工具等科研设备,有23个
项目,在开发研制之中,预计1990年可完成投入市场。
二、济南市光明新产品研制所。该所(原名济南新产品研制所)于1984年8月成立,
共有32名职工,其中总工程师1人,高级工程师2人,工程师3人,助理工程师1人,技
术员2人。
该所以研制化工新产品为主, 已研制出“Gm-2型多功能污水净化剂”和“污泥
脱水剂”系列。
三、乳山县贝类养殖研究所。该所是由该县海阳所镇西泓辛家村农民辛启泰创办,
并由辛自任所长。主要探讨贝类的人工育苗、半人工育苗、自然增殖保护技术;研究
贝类精养高产、敌害防治措施;引进新品种,开发滩涂资源;开展技术服务,普及养
殖技术。
该所聘任有关科研单位的水产专家为兼职技术顾问,招聘当地有文化的青年为工
作人员,已建起300平方米的科研室,200立方水体的泥蚶、牡蛎、杂色蛤育苗场,60
亩立体养殖池和800亩滩涂立体养殖区。
该所根据生产需要进行了内湾贝类大面积自然增殖保护、引进缢蛏养殖、泥蚶大
面积越冬保苗以及滩涂立体养殖等试验研究。建所两年来,养殖纯收入已达70万元。

(省科委办公室)
〔山东棉花研究中心〕省科委、省编委于1985年底批准建立,同时撤销山东省棉花研
究所,1987年筹建完毕并开展工作。该中心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援建的面向山东和华
北地区的棉花专业研究机构。对外使用“中国山东棉花研究中心”名称。
该中心隶属于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内设办公室、资料室、科学研究部、交流培训
部、科技咨询服务部。专业研究机构设有纤维测试试纺、农业化学、植物生理、电子
显微镜、 棉籽综合利用、棉花病虫害防治6个实验室。另在临清设有试验站。1988年
底共有职工136人,其中科技人员61人(高级10人,中级13人)。该中心的主要任务是:
组织棉花科研攻关和国内外学术交流,进行科技人员培训,开展科技咨询服务。主要
承接棉花遗传育种、栽培生理、营养施肥、病虫害防治和棉籽综合利用方面的研究课
题。按照《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项目》提出的发展目标,旨在提
高山东和华北地区棉花的纤维品质和丰产性能,促进纺织工业的发展。
山东棉花研究中心是一个开放型的研究机构,已利用外资引进部分当代先进的仪
器设备,每年有联合国粮农组织指定的高级顾问和选派的专家来帮助工作,培训人员,
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广泛建立联系和合作关系。

〔山东省棉麦两熟区划及其生产潜力研究〕系省科委1984年下达,由省农科院作物研
究所承担并主持的省科委重点研究课题,目的在于对棉麦一年两熟进行系统全面的研
究, 经过几年的努力达到了预期研究目标,于1988年2月通过省级鉴定。鉴定认为,
该项研究是国内首次作出的省级棉麦两熟区划,不仅对本省棉麦两熟的发展,实现区
域化、规范化、科学化奠定了基础,并且对黄淮海流域发展棉麦两熟有重要参考价值。
已作为重要科研成果上报。
该项研究初步摸清了棉麦两熟的有关规律和生态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全省
农业资源的特点和棉麦两熟对生态环境条件的要求,以试验资料为依据,采用多因子
综合评分法, 编制出《山东省棉麦两熟区划》,将全省划分为5个一级区和10个二级
区,为有关部门和领导因地制宜规划和指导棉麦两熟制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
总结出棉麦两熟高产(亩产皮棉75公斤,小麦250公斤) 配套技术,为大面积推广应用
创造了技术条件。这项成果1985~1988年示范推广179万亩,经济效益5199万元。

(陈庆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