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概况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3&rec=13&run=13

中共市委书记 李太启
副书记李文全 陈建国 李仕恩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李太启
副主任 张崇德 门兆英
市长 李文全
副市长 臧海强 张锦超 王大海 李同轩 邵恒斋
市政协主席 李文全
副主席 桂占山 张春璞 王金田 邱铁铠 戚遵烈 张锦升 李耀辉
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华义明
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刘世俊

1988年,威海市辖乳山县、文登市、荣成市和环翠区。总面积5436平方公里。总
人口234.31万,比上年的232.57万增长7.5‰,其中,非农业人口46.93万,市区人口
24.4万。全市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31人。市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98人。
1988年,全市国民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在治理整顿和改革开放中全面发展。工农
业总产值74.35亿元,比上年增长44%;国民生产总值31.96亿元,比上年增长24.8%;
国民收入29.42亿元, 增长26.9%;财政收入2.91亿元,增长21.3%,实现了收支平
衡。
1988年,威海市全面推行和完善企业承包责任制,深化企业内部配套改革,积极
推进科技进步和技术改造,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全面开展企业管理升级及
产品质量创优活动,使工业生产协调、稳定地发展。全市工业总产值完成57.25亿元,
比上年增长55.7%, 其中乡镇办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45.62亿元,增长52.9%;实现
利税6.48亿元,增长53.4%。速度与效益实现了同步增长。其它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完
成情况也好于往年。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29.7%;定额流动资金周转天数加快13.2天;
资金利税率提高15%; 万元产值耗标煤下降16%;优质产品率提高3.4%;技术改造
投资增长139%;完成技术开发项目220个,其中填补国内空白14项,属国内先进水平
26项, 填补省内空白61项,新创国优产品3个、部优产品20个、省优产品57个;有36
个企业升为省级先进企业, 7个企业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交通运输业也有了新的发
展。 全市共完成货运量783万吨,比上年增长16.9%;客运量749.9万人,增长2 9.2
%。
全市农村在巩固完善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和完善双层经营机制,
已有70%的村庄建立起多层次、多形式、多种经济成份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土地适度
规模经营开始由点到面逐步展开,全市实行土地规模经营的村由1987年的62个发展到
170个,规模经营的土地达4.2万亩。规模经营的范围开始由土地扩展到林果业、渔业
和畜牧业。全市各级采取倾斜政策,增加投入,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积极推广应用农
业新技术,战胜了历史上罕见的干旱,夺得了农业的全面丰收。1988年全市财政用于
农业生产的支出1278万元, 比上年增长94.77%;农行和信用社对农业的贷款11.0 3
亿元,增长21%。全年兴建各类水利工程3778项,扩大、改善和恢复水浇地26.8万亩。
全市共开发粮、油、果新品种10个,推广立体种植150多万亩,配方施肥172.9万亩,
应用增产菌30多万亩。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力推动了农业特别是粮食业生产的发展。
1988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98.68万吨, 与1987年基本持平,花生总产量达24.8 9万
吨, 比上年增产1.8万吨,果品产量达到23.5万吨,比上年增产27%,果品单产达到
1256公斤,居全国地市级之首。水产品总产量达51.8万吨,居全国地市级第二位,比
上年增长29.3%。 乡村工业产值29.37亿元,比上年增长24.3%,已成为农村经济乃
至全市经济的重要支柱。 农副产品商品率达到80%,居全省首位,比上年提高了5.3
个百分点。农村劳力从事二、三产业的总人数达到38万人。1988年全市农村经济总收
入达到79.35亿元, 比上年增长81.8%,增长幅度列全省榜首。农民人均生产性纯收
入831元,居全省之首。
流通领域以稳定市场、增加供给为重点,狠抓“菜篮子”工程,加强商业网点和
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城乡合作商业和个体商业,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效益。
全市化肥、农膜、农药供应量分别比上年增长28%、22.6%和35%,已在全国28个省
市的大中城市建立经营机构70处, 紧密联系户607个。1988年市直企业向各县市区调
拨商品总额占总销售的60%以上,就厂直购商品占商品销售额70%以上。市政府拿出
1100万元贴息贷款,建立了4万头规模的生猪基地,8500亩蔬菜基地,使市区肉、蛋、
菜供应得到改善。为繁荣市场,增加有效供给,建设了统一路、和平路两条商业街,
到年底已峻工2.5万平方米,新增网点140户,扩建了西城路农贸市场和南山路禽蛋市
场,新建了一处蔬菜批发市场和一处早市。到1988年底,市区各类商业零售机构发展
到1810处,比上年增加347处。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3.68亿元,比上年增长44.9%。
其中农业生产资料零售额7.03亿元, 增长37.5%; 消费品零售额16.65亿元, 增长
48.3%。
威海市是全国沿海开放城市, 乳山县和荣成市、 文登市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8年实现了全方位开放。 威海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对外经济技术交流
日趋活跃。 全年共接待海外客人8200多人次;外派经贸考察团组59个、220多人次;
与世界上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技术协作关系;共签订利用外资合同44项,合
同成交额1.1亿多美元, 已正式批准立项33项,合同成交额6585万美元,其中外资额
4576万美元, 相当于建市前利用外资总额的2.57倍。为了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组
建了5个外贸专业公司, 层层落实外贸承包责任制,狠抓基地建设,大力优化出口商
品结构,积极开展横向联合,使外贸出口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市共完成外贸出
口商品收购额7.58亿元,比上年增长20.7%。市政府还十分重视与国内其它地区、大
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经济技术联系与合作,共签订协作项目162项,引进技术106项,
物资协作总额3580万元。
威海市把城市基础建设作为一项战略性措施来抓。威海机场于1988年7月1日正式
通航;先后开通威海--北京、北京--威海--济南航线。威(海)文(登)汽车专用公路完
成全部路基桥涵和路面备料工程;威海港万吨级泊位码头改建完成工程量20%;威--
荣(威海--荣成)公路拓宽完成50%的土石方工程;烟(台)威(海)铁路可行性报告已经
省和铁道部上报国家计委立项。 邮电枢纽工程完成总工程量的50%;市话增容228 0
门;增开长途电路94条;开通了两条国际电话线路。市区煤气工程主厂房及部分配套
设施基本完工;二热电主厂房工程及部分安装基本完成。旧城区改造已完成85%;新
建市南工业区基础设施基本配套;市内商业服务设施和旅游设施初具规模,日趋完善。
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2%,连续5年在全省卫生评比中名列第一。
在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中,威海市按照压缩社会需求,增加有效供给,
抑制通货膨胀的原则,对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了全面清理,重点压缩楼堂馆所
和其它非生产性项目, 已停缓76个,压缩投资2.15亿元;对全市700多个公司进行了
清查整顿, 撤销6个,与机关脱钩28个,免去33名党政干部在公司的兼职;对专控商
品从严控制,将控购种类由17种扩大到32种,社控指标比上年压缩了21%;对市场物
价加强了监督检查, 共查出违价单位1474个,违价金额270多万元。此外对化肥、农
药、地膜等农业生产资料和石油、钢材、彩电、小汽车实行了专营。通过这些综合整
治措施,物价上涨势头减弱,供求矛盾趋向缓和,城乡储蓄逐步回升。全市零售物价
总指数比上年上升了18.9%,城乡储蓄余额19.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3.3%。
1988年,全市有高等学校分校3处,电视大学4处,中等专业学校5处,技工学校5
处,农业、职业中学47处,普通中学203处,小学1628处。市教育学院正在加紧筹建;
九年制义务教育开始实施, 小学入学率、 巩固率、毕业率、普及率分别达到99%、
98.5%、98%和98.7%,均高于省教育厅和国家教委规定的标准;初中升学率、合格
率分别达到了43.1%和60%,向大中专院校输送合格新生3000多名;中等教育结构改
革步子加快,职业学校在校人数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36.4%;对教育投入有较大
增长,各级财政教育经费支出达4509万元,比上年增长35.2%,农村教育费附加征收
2000万元, 城市教育费附加及其它集资700多万元,办学条件有了进一步改善。全市
科技部门认真贯彻“双放”方针,加速了科技成果商品化、科技机构企业化步伐;全
市有339名科技人员流动到乡镇企业,900多名科技人员实行业余兼职,引进外地技术
人才500人, 引进大中专毕业生2145人,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科研机构52处,其中
民办科研机构10处,科技示范乡镇、村、户和企业2299个;全年共取得科技成果87项,
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5项, 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38项,获省级科技进步奖13项。
文化、卫生、体育、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各项事业都有了较大发展。

(姜岱敏 闫荣臣)

乡镇企业实行战略转移跻身国际市场
1988年是威海市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取得显著成效的一年: 新建“三资”企业8
处,引进外资957.73万美元;出口产品交货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乡镇企业已成为全
市出口创汇的一支生力军。
提高创汇意识,强化组织领导,威海市乡镇工业起步较早,1978年,乡镇工业企
业总产值已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7%。但乡镇企业产品出口发展较慢。到1987年,全
市乡镇企业出口产品生产值仅有5318万元,占全市乡镇工业总产值的3%。1988年1月,
新成立的地级威海市委、市政府召开了有全市乡镇长以上干部参加的全市外向型经济
工作会议,要求全市乡镇企业敢于跻身国际市场,争当出口创汇的生力军。会后,全
市各级政府和乡镇企业主管部门迅速行动,到年末,全市有出口产品的乡镇企业发展
到629处, 共完成出口生产值23898万元,占全市乡镇工业总产值的7.7%,比上年增
加了4.7个百分点。完成出口交货值18532万元,约占全市工业出口产品交货值总额的
28%,比上年增加了20个百分点,为国家创造外汇5050.4万美元,是1987年的5.1倍。
调整产品结构,发挥资源优势。1988年,威海市各级乡镇企业主管部门,按照市
委、市政府总的指导思想、狠抓传统的工艺美术品、水产品、畜产品、矿产品的生产
加工, 使这些行业迅速发展壮大。工艺美术品出口交货值1714万元,比上年增长1.4
倍; 以貂皮为主的畜产品产值1110万元,比上年增长6.8倍;矿产品产值1442万元,
比上年增长26.2倍。
发展横向联合,拓宽出口渠道。为了增强出口创汇能力,各级政府发动乡镇企业
大搞外引内联,积极与国内出口厂家攀亲结友,建立横向经济联合。如服装纺织行业,
多年来在出口方面一直是空白。通过开展横向联合,这个行业很快打开了出口渠道。
1988年,纺织、服装行业出口产品交货值达2246万元,占全市乡镇企业出口交货值总
额的12.1%。 再如文登市界石乡礼品玩具厂,通过横向联合,实行工贸联营,198 8
年,全厂共出口礼品玩具110万打,完成出口交货值960万元,是上年的5倍多。
培植出口大户,建立创汇基地。这是针对乡镇出口企业发展不平衡、出口生产不
够稳定的实际情况制定的。1988年,威海市把水产品、矿产品、工艺美术、服装等行
业作为出口创汇的突破口,从各方面支持其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创汇能力。到年末,
上述行业有6个企业出口交货值超过500万元以上。环翠区温泉镇呢绒服装厂,年服装
加工量由上年的20万件提高到40万件,出口交货值由上年的430万元,增加到957万元,
分别比上年翻了一番,成为全市工业出口大户之一。

(吴学模)

环翠区
中共区委书记 李仕恩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许善才
区长 刘家钦
区政协主席 王庆发
1988年,环翠区财政收入8355万元,比上年增长24.8%,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全区完成工农业总产值9.4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8.3亿元,比上年增长55.6%,实现
利税1.1亿元, 增长43.6%。其中利润7387万元,增长40.6%;镇以上工业销售收入
5.98亿元, 增长60.6%。流动资金周转天数比1987年的149天,加快了15天;万元产
值综合耗能保持在1.26吨, 降低了22%;全员劳动生产率23722元,提高了37.4%。
农业总产值完成1.1亿元, 增长11.6%。粮食总产4.21万吨,较上年减产一成;花生
总产0.63万吨,较上年减产三成。果品总产达到3.15万吨,比上年增长20.4%;水产
品总产4.93万吨,增长31.6%。其中捕捞总产量达到1.75万吨,增长14%。外贸出口
商品交货总值5804万元,比上年增加一倍多。城镇职工人均工资收入1349元,比上年
增长20.56%,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2.4%。农民人均收入938元,增加63元。
城乡居民年末储蓄余额2.32亿元,增长62.8%。全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2.4亿元,
增长35.4%。 人口自然增长率由上年的14.4‰下降到11.34‰,被评为省计划生育先
进单位。

侨乡北竹岛
位于威海湾海滨、 金线顶下的侨乡--北竹岛村,共有540户、1480口人。这里70
%以上的人口为归侨、 侨眷和港澳台胞家属; 90%以上的户与海外有亲戚关系。
1979年以后, 北竹岛村充分发挥侨乡的优势,加速发展工商业,并瞄准国外经济市
场,大踏步地走上了商品经济之路。
1984年,北竹岛侨属共同集资50万元,吸收华侨投资20万元,办起了华侨振兴有
限股份公司。总公司直接管理22个厂企单位,居委会还有十几处承包个体。几年来,
他们加强国外信息研究,及时调整生产结构,不断更新产品重视包装装潢,使一些产
品进入国际市场, 有的已成为常年订货。1988年,仅服装和明胶分别创汇245万元和
150万元。1988年全村总收入2500余万元,人均收入达2000余元。
经济发展了,集体福利事业和居民生活也在不断地改善。村里婴儿入托,幼儿入
园,以至进入小学读书,全部实行免费。医疗费,实行个人与集体分担制。老年人实
行退休制, 按对集体事业贡献大小,确定退休金额,多者800余元,少者也保证基本
生活需要。村里建有“青年之家”,1989年又组织起一支业余管弦乐队。居民区内按
规划进行住房建设,现已有80%以上的住户迁入新居。新建房舍均分设有会客室、卧
室、厨房、储藏室等。各户家电设备如电视机、电冰箱、收录机、洗衣机、电风扇等
已经普及。1986年,村里在临海的金线顶东麓建起了一座高级宾馆--瀛洲宾馆,为做
好侨胞的接待工作和各地人士的参观访问创造了条件。

(刘德煜 李文杰)

荣成市
中共市委书记 吴隆江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姜保国
市长 张执政
市政协主席 彭晋盛
1988年11月1日, 经国务院批准改荣成县为荣成市。至年底,荣成市辖16个乡12
个镇,总面积1563平方公里,75万人。1988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5.2亿元,比上年增
长45.5%;财政收入8335.8万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6.4%,实现了收支平衡,略有结
余。 国民生产总值提前12年翻了两番。农民人均纯收入902元,比上年增长12.5%;
职工人均纯收入1574.5万元,比上年增长19%。

工业生产和外向型经济
围绕增强企业活力这个关键,1988年,荣成市积极深化企业改革,先后推行了承
包经营责任制、工效挂钩和系列动态累进考核办法,全市有40多处企业实行了招标承
包和优化劳动组合,有30多处企业实行了全员风险抵押承包和股份制,有20多处企业
推行了“满负荷工作法”和“厂内银行”。这些改革,激发了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和
创造性,有效地启动了企业的内在动力。围绕提高经济效益这个中心,抓改造增后劲,
抓挖潜促降耗。1988年全市工业开工重点改造项目76个,总投资1.88亿元,已完成61
项,可增加产值2.78亿元,创利税5091.3万元。围绕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狠抓行业结
构和产品结构调整,积极开展产品的创新创优和企业升级升档工作。1988年全市共开
发新产品70种,其中有12种填补省内空白,重点考核的36种主要产品,质量稳定提高
率达到96%,全市已有64种产品获得88个省优、部优和国优产品称号,名列全省各县
(市) 之首。出口工业企业达到41处,工业品出口收购额达到1.5亿元,比上年增长47
%。全市工业生产以崭新的风貌,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88年工业总产值达到
17.5亿元,实现利润2.0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9.7%和63.3%。
1988年荣成市被列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市委紧紧抓住这一机遇,积极实施沿海
经济发展战略,本着优势互补的原则,开展了广泛的横向经济联合。“借四方之力,
兴我荣成”。全市共成交国内经济联合项目57个,签订技术协作项目53个,引进资金
2097.2万元,引进技术人才116名。有4个企业参与了国内大中企业联合,有25个企业
同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协作关系。与此同时,大力推进国际间经贸合作,先后
制定了吸引外商投资的政策和鼓励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惠措施,成立了对外经贸机构,
建设加工开发区,报请国务院批准石鸟港对外国籍船舶开放等,使外向型经济有了新
的发展。 全市外贸收购总额2.3亿元,比上年增长25%;与外商成交项目16个,利用
外资3738.6万美元, 是上年的1倍。 已批准立项暂末成交的共26项, 可利用外资
4464.5万美元。

(周耀武)

文登市
中共市委书记 焉荣竹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刘昌英
市长 李书绅
市政协主席 于新明
1988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文登县,设立文登市。其行政区划未变,仍辖
9镇14乡,总面积1797平方公里,人口71.7万人,其中市区面积25平方公里,人口8万
人。全年工业产值13.98亿元,农业产值4.5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2.5%和11.8%。
粮食总产值34.54万吨, 比上年增长1.03%。社会商品零售总额6.55亿元,比上年增
长60.9%。 财政收入6241万元,比上年增长19.97%。城乡储蓄余额5.21亿元,比上
年增长33.3%。 城镇居民实际年收入1139元,农村居民年收入771元,比上年分别提
高107元和106元。

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发展
农村改革,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推进区域化种植,完善双层经营体制,加强社
会化服务的基础上,依法完善了果业和渔业责任制,推进了各业的规模经营。1988年,
全市农业车间、专业农场由上年的25个,发展到60个,新建百头以上规模养猪场1 09
个, 有1.5万亩个体虾池通过完善责任制实行了规模经营。米山乡南郑格村农民于喜
畔, 一人承包耕地80亩,自1987年以来,每年完成定购合同粮11623公斤,并向国家
交售议价粮和向社会出售商品粮25500公斤。 被商业部授予“全国售粮模范”称号,
成为全国百名“粮王”之一。
企业改革,1987年下半年开始推行企业承包责任制,到1988年6月,全市有159个
企业实行了招标承包。 同年8月,市政府批转了市体改委《关于加快深化企业改革若
干问题的试行意见》,对领导体制、经营体制、分配制度、政工体制改革和推行全员
抵押、办好厂内银行、优化劳动组合等,都做了明确规定,使改革的重点迅速转移到
配套、 完善、深化和发展上来。至年底,在领导体制改革方面,全市有105个企业签
订了党、 政、工三份责任书,131个企业依据《企业法》建立起管理委员会。在经营
体制改革方面,有76个企业落实双层经营体制,83个企业落实单层经营体制。60个企
业试行优化劳动组合,106个企业建立工资储备基金,149个企业推行全员风险抵押,
经营实体由原来的1383个,增加到1789个。在分配制度改革方面,主要推行了计件工
资、 定额工资、超定额计件工资、浮动工资、百分考核工资和岗位工资等6种工资形
式。在政工体制改革方面,多数企业都在落实“一岗两责”思想政治工作制。通过深
化企业内部配套改革、 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1988年,全市有5个承包企业一年
完成3年的承包任务, 11个企业完成2年的承包任务,139个企业完成当年承包任务,
24个企业的利润比上年翻了一番,未完成当年承包任务的企业仅4个,占2.5%。
此外,全市还改革了劳动人事制度,为人们就业提供了均等机会,公开选聘、公
开考试、引进外经外贸人才8名,招收合同制工人670名。乡镇企业也在完善激励机制,
面向社会招标承包,搞活内部分配方面进行了探索。各项改革的全面深化,为经济和
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王梅胜)

乳山县
中共县委书记 由学志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由学志
县长 薛洪振
县政协主席 修顺兰
1988年,乳山县辖16个乡镇,总面积1583平方公里,耕地74万亩,人口63.39万。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46‰。 完成工农业总产值13.01亿元,财政收入4595.3万元。粮
食总产27.6万吨,果品7.01万吨,水产品3.96万吨。职工平均工资1416元,农民人均
纯收入672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64亿元,出口商品收购总值达到1.41亿元。

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发展合资企业
根据中央提出的沿海经济发展战略,利用自身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乳山县委、
县政府狠抓外商投资环境的改善。1988年,中外合资企业发展到9个,比上年增加5个,
共引进外资790万美元。
首先是对硬环境大力改造。本着量力而行,先急后缓的原则,1988年,采取全县
统一组织会战和提出规划要求、责成部门实施结合;财政适当拨款和各级合理集资、
出工结合; 重点新建和一般改建结合,认真办了7件事:投资近百万元,对城区重点
部位进行了美化整修,完成了自来水二期改造工程,新上了第二水场,使重点开发区
乳山口通上了自来水, 同时“北水南调”的基础工程基本完工,结束了2×6000千瓦
热电厂报批立项和前期设计工程; 安装了电传,开通了直联全国重要城市的4条电话
专线,综合通讯能力明显提高;按时修复了全部水毁路段、桥涵,保证了所有乡(镇)、
村车辆畅通;规划了8平方公里的出口加工区,投资300多万元,动用土石20万方,结
合拓宽城郊牟乳公路,基本完成了水、电、通讯设施配套;改善了接待外宾的食宿卫
生条件。
其次,使“软环境”尽快改观。通过协调、督导、总结经验,建立了高速、快节
奏的内部机制:对发现的合资线索,实行有关部门统一对外,联席办公,加强论证,
认为可行者,抓紧商洽,形成意向,对已达到意向的项目,由分管负责人牵头,组成
精干班子进入谈判,力求谈成;对已签订了合同的项目,落实专人负责,制订分期实
施目标,有关部门协调动作,保证各项准备工作一步到位,快速筹建,千方百计按期
履约。 另外,全年举办培训班9期,对干部进行了外经外贸知识轮训;还从自己的实
际出发,在税收、生活福利、利润分配、土地征用等方面,制订了20多条政策性规定,
对外商和国外侨胞投资兴办企业提供优惠。

实行倾斜政策大力加强农业
1988年,乳山县在严重干旱情况下,各级把粮油生产摆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领
导实现了三个转变:由只靠少数人员抓,转变为力量倾斜,关键时刻全力以赴抓;由
较多地重视具体生产环节,转变为加强战略规划,通过制订实施政策性办法,增强宏
观调控能力;由单纯职能部门服务,转变为各个部门参与农业“大合唱”。在投入上
实规了四个突破:水利方面,投资700多万元,投工280多万个,修复新建了一批工程,
扩大和改善水浇地面积4.5万亩。 其中龙角山水库东上干渠配套工程,新建浆砌干渠
2.5公里, 干渠总长27.2公里,开挖支渠11公里,总投资485万元。干渠中的滕家庄
拱形渡槽,29孔,宽4米,总跨度2160米。农资供应方面,投资150万元,突击抢修了
停产已近3年的县化肥厂,仅用一个半月的时间,实现了重新开车,年产碳铵3.2万吨,
缓解了化肥供应紧张的状况。改土保墒方面,通过推广典型,落实鼓励办法,使压沙
压土等传统增产措施得到较大恢复。农机购进方面,发挥村、户两个积极性,县和乡
镇适当补贴, 保有量明显增加,农田机械作业量平均提高7%。除此,全年开发荒山
荒滩植果3万亩,植树造林1万亩,扩大浅海滩涂养殖面积5500亩,食草畜禽增加了10
万多只。

(林焕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