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与技术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29&rec=179&run=13

·科技综述·
【全省科技工作概况】 2014年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至2.3%。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44900亿元,同比增长13.5%,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31.4%,比年初提高1.1个百分点。国内发明专利授权10538件,同比增长18.2%;万人有效发明3.59件,提前完成国家“十二五”规划确定的要达到3.3件的目标;获得第16届中国专利奖金奖1项,专利优秀奖42项,获奖总数居全国前列。登记技术合同17474项,成交金额269亿元,同比增长42.6%;获得第七届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31项,实现“四连冠”。登记科技成果2955项,获得2014年度国家科技奖28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参与完成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实现新突破。区域创新能力保持全国前6位。
围绕“两区一圈一带”区域发展战略,加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力度。围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加快推进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组建工作进度。探索去行政化科研管理模式,聘请国内外海洋科技领域的高层次人才担任学术指导,构建开放式的研发平台。省市两级政府已累计投入13亿元,完成西区一、二期13万平方米基础设施建设,东区规划建设的2万平方米即将封顶,已具备研究团队和科研设施入场的基础条件。按照部、省、市三方共建协议,省级财政连续3年支持海洋国家实验室建设经费4亿元,2014年完成2.72亿元。配合海洋国家实验室科研工作进展,省政府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设立的联合基金投入8000万元,支持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等4个海洋研究中心项目。启动透明海洋等重大科技工程,同时支持中国海洋大学建设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平台建设,支持海洋生物、海工装备、海洋产品高值化开发等50多个科技计划项目。
围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推进黄河三角洲国家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创建工作。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步伐加快。经科技部、国土部、住建部等国家部委同意,打破原有思路,按新建高新技术园区办法申建,相关报批工作进展顺利。东营核心区和产业辐射区滨州、寿光按照功能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规划范围内已建成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中科院生物技术研发中心、中国农科院综合试验基地等十余个研发平台。
围绕“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西部经济隆起带”建设,加快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编制《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科技发展规划》和《西部经济隆起带科技发展规划》,对科技支撑“一圈一带”发展、提高区域创新能力进行顶层设计和高标准规划。组建天津大学高分子材料研究院、清华大学MEMS(微机电系统)产业研究院、临沂应用科学城等一批工业(产业)研究院,中科院山东综合技术转化中心德州、淄博、东营和聊城中心也列入中科院规划当中,加速创新资源集聚和科技成果转化。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依托山东信息通信技术研究院和现有国家、省级高新区等平台,支持新一代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现代服务业集群式发展。山东信息通信技术研究院科研创新基地建设推进中。在西部经济隆起带,重点布局建设枣庄锂电池、滕州机床、临沂医药等10个特色产业基地。通过医药大平台和医药产业孵化基地辐射带动,支持西部医药产业做大做强。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推进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以济南、青岛、淄博、潍坊、烟台、威海6个国家高新区和青岛西海岸新区为主体,着力在科技金融、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使用、公共管理服务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突破。实施省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计划,重点支持自主创新示范区内10家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完善区域创新体系。

【科技体制改革】 改革科技计划和科研项目管理。针对科技资源分散重复、科技专项数量较多、部分边界不够清晰、相关信息不够公开透明等问题,制定《关于改进和加强科技计划管理提高财政科技资金使用效益的意见(试行)》,加快建立科学规范、公开透明、监管有力的科技计划和科研项目管理机制。改革科技计划体系,将省级科技计划由11项优化整合为4类,形成以应用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产业技术创新与科技金融、自主创新与成果转化、公共研发平台建设计划等为主体的科技计划体系。优化科技计划管理流程,取消项目限项申报,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根除因限项而滋生的腐败问题。取消项目成果鉴定,重视成果转化带来的实效。改革项目评审制度,推进项目评审信息全过程公开,推行评审时间、评审过程、评审专家和评审结论信息“四公开”,实现立项过程对项目申请者可申诉、可查询、可追溯。
改革财政科技资金使用机制。针对科技投入结构不合理,科技资金引导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进一步厘清市场和政府投入的边界,着力发挥政府科技计划资金对不同科技创新领域稳定支持和竞争支持的导向作用。出台《山东省科技成果转化先导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建立以财政科技资金为先导,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共同参与的省科技成果转化先导资金,2.6亿元资金带动创投机构约20亿元资金投向科技创新领域。发挥省科技创业投资基金作用,投资培育一批成长性好、科技含量高、居行业领先地位的创业企业。设立省农业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吸纳社会资金投向现代农业产业。
强化财政科技资金监管。建立项目经费预算评估、部门预算批复前项目资金预拨、间接经费使用“负面清单”、结转结余经费管理、科技资金“痕迹化”管理、预算单位科技经费“公务卡制度”、科技经费使用问责七项制度。成立财务监管中心对科技计划项目等进行全面检查,约谈存在问题的项目主管单位和项目法人,规范财政科技资金使用。
改革科技奖励制度。针对优秀科技成果少、申报科技奖励难等问题,改革科技奖励与评价制度,出台《关于改进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工作的意见》,加强重大科技成果奖励,改进科技奖励评审方式,充分发挥科技奖励在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中的激励与导向作用,授奖数量从不超过500项压减至不超过240项,奖励成果质量水平大幅提升。在2014年度国家科技奖评选中,山东省共获得国家科技奖28项,数量、质量和结构均取得新突破。浪潮集团“高端容错计算机系统关键技术与应用”和山东康平纳集团“筒子纱数字化自动染色成套技术与装备”两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打破山东省单位主持完成的成果连续四年无缘一等奖的局面;参与完成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第三次获此殊荣;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结束连续五年无缘此奖的历史。
改革创新平台建设管理模式。出台《关于改进和加强省重点实验室建设的意见》,加强不同学科、区域、所有制等跨界省重点实验室的横向联合,促进创新链条不同节点省重点实验室纵向融合,着力解决科技前沿科学问题和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关键技术问题。首批启动重点建设31家省级重点实验室。针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数量、比规模、轻质量、少创新等问题,出台《山东省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质升级的实施意见(试行)》,引入竞争激励分级管理机制,制定标准化质量认证体系和管理体系,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行科学评价,105家中心升级成为省级示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时在山东省重点产业领域新建25家省级示范中心。新增两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数36家,数量继续保持全国各省区市首位。

【科技经济深度融合】 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钢铁、纺织、建材、造纸、食品、有色金属、轮胎橡胶等传统产业以及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战略新兴产业创新链,实施省自主创新与成果转化专项,带动社会和金融资本投入180亿元,其中金融资本30亿元,预计新增产值660亿元,利税200亿元。申请发明专利1052项,软件著作权254项,国家标准52项。围绕海洋强国战略,保障粮食安全、信息安全国产替代计划等的实施,面向社会公开进行重大关键技术招标,组织实施小麦增产科技支撑计划等5项重大科技项目。
优化科技型企业发展环境。全省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067家、国家创新型企业45家,预计全年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0950亿元,占同期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46.7%;实现新产品产值9200亿元,同比增长16.5%;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4700件,同比增长17%。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和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加快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和培育。推动企业创新平台建设,65%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已建立技术研发机构,17家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批复建设。全面推行实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31家企业通过国家认证机构现场审核,数量占到全国1/2,威高股份成为国内首家获得知识产权贯标认证的企业。
支持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发展。出台《关于支持高新区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并以省政府办公厅名义转发,优化小微企业发展环境,济南、青岛、烟台、威海、东营、日照高新区先后设立科技支行或开展试点工作,建立小微企业绿色信息库,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50多亿元;出台《科技型小微企业共享科学仪器设备扶持办法(试行)》,支持小微企业共享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可共享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7860台套,仪器设备购置原值71.76亿元。建设专业技术领域孵化器,新认定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9家,总数55家,总量位居全国第二位;孵化器面积45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5500余家,聚集各类创新创业人才11余万人。
加快培育创新产业集群。出台《关于加快推动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通过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快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实施省自主创新与成果转化重大专项,重点支持济南智能输配电、淄博高分子材料、东营石油装备、烟台化工新材料、威海现代医药5个产业集群。围绕支持纺织、橡胶轮胎、有色金属等8个传统产业升级发展,加快关键技术研发和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围绕支撑新材料、电子信息、海洋新兴产业等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支持重大创新产品研发和产业化。潍坊光电、济南智能输配电、烟台海阳生物与医药、济宁高效传动与智能铲运机械4家产业集群进入国家创新型试点产业集群试点,青岛新型数字家电、潍坊动力机械、东营石油装备、淄博新材料4个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产值超过千亿元。
推动高新区转型升级。实施高新区“双带”工程(带头创新驱动、带头转型升级),培育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打造创新产业集群发展的载体。引导高新区转变发展理念,优化发展环境。青岛高新区按照简政放权的要求,全力推动“招商引资向产业组织、政策优惠向环境优化、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转型;泰安高新区出台《关于进一步提升行政服务效率优化发展环境的意见》,为全区快速发展营造良好环境,输变电设备、汽车及零部件、矿用装备等优势主导产业素质和规模进一步提升。支持高新区聚焦产业,打造转方式调结构的示范。淄博高新区设立10亿元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形成新材料、新医药、新电子、新能源、新环保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科技成果转化】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意见》,在粮食稳产增产关键技术突破、开发智慧农业技术、农业科技合作交流和农业科技人才等方面强化顶层设计,加快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继续实施农业良种工程,重点支持大宗农产品品种突破、良种创新成果集成展示示范、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利用,收集引进及评价种质资源3300份,开发重要功能基因分子标记10~15个,创制新种质和新材料80份以上,培育动植物新品种(系)150个以上,研制关键生产技术标准10~15项。山东省作物、畜禽、林果和水产等领域育种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6%以上,种业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达48%。
推进科技支撑粮食增产。推进“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初步建立盐碱荒地改良与低产农田粮食增产增效技术模式和高效生态农业技术体系。小麦试验方亩产突破千斤大关,最高单产1076.2斤。2014年项目区总面积扩大至41万亩,项目区小麦总产量突破6亿斤。启动实施“超高产小麦、玉米科技创新示范工程”,加快突破粮食增产瓶颈,推动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继续实施“粮食丰产”科技示范工程,建立小麦和玉米核心区7500亩、示范区5.3万亩,粮食产量较三年前实现明显增长。建立10个星火科技示范基地,开展1万名返乡农民工培训。
加强与中科院现代农业科技战略合作。省政府与中科院签署现代农业科技战略合作协议,成功争取中科院率先在山东开展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试点。中科院集成院士领衔的14个创新团队和52名高层次科技人才在黄河三角洲地区组织实施中科院科技服务网络(STS)计划。计划围绕新品种选育、滨海盐碱地生态利用与开发、新范式农场模式等9个领域进行集成创新与示范。
加强民生领域科技成果转化。继续实施省科技惠民计划,面向社会征集科技需求和技术解决方案,着重在环保、人口健康、食品安全等领域转化惠民科技成果。在西部经济隆起带菏泽市实施“创新医疗器械产品基层应用示范工程”,20万群众享受到便捷、低廉的医疗服务。争取实施国家科技惠民计划,启动山东重大、多发疾病科技攻关与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推进节能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快污染防治关键技术突破与转化,钢铁行业节能实现20%以上,污染物减排超过山东省最新标准要求。

【健全科技人才管理】 实施科技人才推进计划。加快构建创新创业扶持计划、青年人才培养计划、杰出青年接力计划、拔尖人才支持计划、领军人才助推计划等为主体的多层次、全方位的科技人才计划体系。全省拥有“千人计划”人才131人,两院院士40人,39名人才(团队)和2个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入选科技部第二批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加强基础研究计划对科技人才的支持。推进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改革,省自然科学基金投入比2013年实现翻番,资助数量与资助强度实现“双增加”,青年科技人员获资助项目数量占总资助项目数量的比例提高至55%;省自然基金分设5个基金,其中3个对应支持创新创业扶持计划、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和杰出青年接力计划。基金改革得到省教育厅和省科学院、省医科院、省农科院回应,相继与科技厅设立3个联合基金。在省自然基金支持下,山东省6名科技人员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为近5年最好成绩。
统筹推进对高端和基层科技人才的服务。实施高端科技人才培养工程,启动泰山学者种业人才团队支撑计划,拟利用5年左右时间培养引进50个左右种业人才团队,已确定10个泰山学者种业人才团队。实施西部经济隆起带基层科技人才支持计划,连续5年支持7市共计1000人次优秀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配合省委组织部选派高层次科技人才到西部经济隆起带和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区域77个县(市、区)政府担任科技副职,制定《西部经济隆起带和省扶贫开发重点区域科技副职挂职具体工作方案》,为西部经济隆起带科技创新提供人才支持。开展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解决基层科技人才匮乏难题。

【完善科技创业环境】 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加强“科技成果转化16条”和“知识产权12条”等政策落实,选择济南市、省科学院等6个市、单位在科技成果处置权管理改革、科技成果收入分配方式改革等方面先行先试。组织参加全国创新创业大赛,3家企业在第二届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数量列全国第一位;75家企业参加第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5家企业获得奖项,63家企业分别与25个创投机构和银行初步达成贷款和投资意向。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着力推进“两区一圈一带”区域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和区域知识产权保护联盟工作,探索建立石油机械、石墨烯、能源化工3个行业知识产权保护联盟。探索针对新兴产业的知识产权导航服务,制定《石墨烯材料专利布局态势与创新方向综合分析报告》。不断提升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开展电梯产业专利导航试点,9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集群管理试点项目取得显著成效,组织开展现代生物医药、特种钢、金属冶炼等6个知识产权分析评议项目。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全省专利代理服务业发展的意见》,服务企业专利工作,省内专利代理服务机构80家,实现17市全覆盖。出台《山东省科技型小微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暂行办法》,全省上百家企业通过专利权质押获得贷款总额95亿元,贷款总额位居全国第一位,小微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近12亿元。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取得新进展,新增国家级知识产权试点城2个、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县2个、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4个。
深化国内外科技交流合作。定期组织专业领域技术交流对接活动,开展“中欧膜技术国际研讨会”“鲁台技术交流对接会”“中国科学院先进钢铁材料加工技术专题推介会”等一系列科技交流活动,落实山东·以色列产业研发合作协议,举办山东·以色列企业科技合作交流洽谈会。搭建科技合作平台,启动建设临沂市中德创新中心、鲁台产研合作交流中心等省级科技合作基地,新建设111家院士工作站,设立省科学院与昆士兰大学“鲁昆先进材料研究中心”“金正大-利夫纳特农业科技研究中心”等一批合作平台;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所与乌克兰合作创建的“中乌特种船舶研究设计院”,引进30多名乌克兰专家,承接10条舰船设计任务。推动军民科技融合,以技术创新为载体的军地科技融合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威海市搭建多渠道、多形式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与技术转移平台,军民科技融合重点企业发展至45家,实现销售收入188亿元,利税34.1亿元。
发展科技服务业。在全国率先开展省科技计划科技报告试点工作,开通科技报告共享服务系统,面向全社会提供科技计划科技报告共享服务。建成省科技统计服务平台,集成统计数据采集、统计数据分析、统计数据查询、信息发布与咨询交流等功能,为全省科技工作提供统计分析服务。完善山东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成线上线下双通道技术交易网络。

【山东省科学院】 2014年省科学院新列纵向项目274项,经费2.19亿元,同比增长10.4%。承接横向课题335项,经费合同总额2.36亿元,同比增长6.4%;授权专利189项,其中发明专利86项;发表论文568篇,其中SCI论文76篇;获软件著作权41项,获国家和地方标准22项。1人获省科学技术最高奖,1人获国家发明创业奖,6个项目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全年为5089家企业提供服务9041项。
创新驱动发展顶层设计。根据省委、省政府对省科学院定位,面向全省重大需求和科技前沿,制定“山东省科学院创新工程”总体方案。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实施院重大创新专项、青年科学基金、基础研究基金、管理创新研究计划、先导科技专项,与省科技厅设立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初步构建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的院科研计划体系。打造由“科研骨干培养计划-杰出青年计划-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及团队计划-创新团队计划-院士支持计划”构成的人才培养体系,明确科技人员成长路径,逐步营造安心致研的发展环境,努力建设区域人才高地。
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浮标研发团队自“七五”攻关开始,研制不同型号的系列浮标及传感器,构建了我国海洋资料浮标技术体系,形成系列海洋监测技术规范与国家标准,引领我国海洋资料浮标技术发展方向,有力推动了我国近海海洋、黄海、东海、南海资料浮标监测网的建设,为我国海洋环境预报、海洋防灾减灾、海洋资源开发、海洋渔业生产、海上军事活动、海洋科学研究等提供重要数据支撑。王军成研究员获2014年度省科学技术最高奖。自主研发的光学检测核心器件高性能多波长窄线宽光纤激光器打破了国外的产品和技术垄断,已在国内多地开展规模化推广应用;研发的石墨纯化炉控制系统实现2400度高温和纯化工艺过程精确控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打破国外在大型高温纯化炉技术方面的技术垄断;基于多旋翼平台的移动远程环境监测系统检测精度、定位精度、自主飞控能力、复杂环境适应性等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省环保领域得到应用推广,有效限制污染企业偷排行为;在省内首次将经济数学模型应用到技术交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中,为全省技术转移提供有力指导;在LED封装用高端有机硅材料、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超宽带探测成像等方面也取得一批重大成果。“海洋监测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及“海洋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平台”参与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建设,已开展实质性工作;获准新建2个省工程实验室;4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升级为省示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重点实验室在全省考评中列为优秀,1个省重点实验室得到2014年重点建设支持。
产学研合作与公共创新服务。创新合作方式,集成院属单位优势力量,通过联合企业出资共同攻关、地方政府匹配资金扶持的方式,启动“纯电动汽车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和“光纤智能传感器关键技术研究及矿山安全监测预警工程示范”2项院重大创新任务。与地市合作进一步铺开,临沂分院首批入驻临沂应用科学城,莱芜技术转化中心揭牌运行,与烟台市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与枣庄市政府联合设立“山东省科学院-枣庄市产业技术研发联合基金”。与航天五院503所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超算中心共提供300多批次的计算服务,资源利用率保持在68%以上,催生复杂电磁环境数值模拟、精细数值预报系统、航天飞行器全飞行流域数值模拟等一批国际领先、具有重大价值的科研成果。软件评测中心获得工信部两化融合贯标咨询机构资质,成为山东省唯一一个在软件质量、信息安全、智能系统领域拥有全部资质的第三方服务机构,全年受理项目1400余个。测试中心为10余个省市的近3000家客户提供食品、药品、环境、土壤、环评等多个领域分析检测服务,发放报告4277份,报出数据30多万个,提供谱图20余万张。战略研究所参与省发改委、经信委、科技厅等政府部门和多个地市的规划与指南编制以及专题调研等活动,撰写各类报告57篇,参与呈阅件撰写8篇。情报研究所完成各级各类项目查新2500项,服务范围覆盖华北和华东地区。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研究院入选具备参与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和提供政府所需服务的省管社会组织。
科技成果转化。开展科研成果及院属示范企业调查研究,按照“科研成果产业化、科技产业社会化”改革思路,明确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方式,科技示范企业的创办、管理和退出程序,在建立“引进社会资本合办-聘用专业团队管理-适时退出回馈科研”的产业与科研良性循环体系方面进行探索。院属示范企业天力公司上市工作进展顺利,桑乐公司就股权转让签订协议,全年科技示范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1.75亿元,利税4155.69万元;总资产、净资产分别为16.52亿元和6.37亿元。作为贯彻“省科技16条”试点单位,研究制定《山东省科学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试点实施方案》,探索多元化引入社会资金形式,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计算中心引入风险投资2000万元,成立泽正信息技术公司,参照“省科技16条”精神,对云健康研发团队按70%比例进行股权奖励。新材料所与大橡塑、东泰公司三方合作成立大连达翔环保工程科技有限公司,以知识产权作价500万元,占25%股份,并对相关团队进行股权奖励。计算中心与浪潮集团合作成立浪潮汇享云计算科技公司。
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聘任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Grattan教授担任省科学院海外特聘高级科技咨询专家。1人获得泰山学者蓝色产业计划支持,1人期满评估优秀获得二期支持,新增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2人,全院泰山学者及泰山学者海外专家26人。2人被授予“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全年新引进博士39人,博士后研究人员3人,1人获得省博士后创新项目资助。启动院士支持计划;启动院杰出青年和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及团队培养计划,重点支持院内从事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的优秀中青年人员,13名科研人员入选。
国际科技合作。全年立项国家和省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7项,总经费1427万元。中-乌特种船舶研究设计院建设工作有序推进,与乌克兰马卡罗夫国立船舶设计大学签署协议联合培养研究生,并签署多项技术研发合作协议。与美国普渡大学技术学院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共建“普渡大学高端铝合金材料研究中心”。与昆士兰大学签署全面合作协议,成立“鲁-昆先进金属材料研究中心”。省科学院代表团赴白俄罗斯参加国家科学院85周年院庆,受到白俄罗斯总理米亚斯尼科维奇接见,1人被授予白俄罗斯科学院荣誉奖。省科学院与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入选2014年度中美绿色合作伙伴计划,参加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系列活动的签字仪式。1名与省科学院合作的外国专家获得2013年度齐鲁友谊奖。

【山东省医学科学院】 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简称省医科院),是山东省政府直属的集医学科研、临床医疗、疾病控制、医学教育、科技支撑管理与服务等职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科研机构。下属13个单位、9所医院,以及承担医学人才培养任务的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和股份制事业单位山东省药物研究院。2014年,省医科院总收入21.53亿元,同比增长16.57%;净资产总额19.36亿元,固定资产16.99亿元。
人才建设。实施“人才强院”战略,正式启动三支团队建设工作。成立2个院士工作室,评选出2个优秀创新团队和3个青年创新团队,实行动态管理,给予经费支持和政策倾斜,大力培养和扶持具有较强学术能力的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为提升医科院科研队伍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创造条件。全年有1人当选“万人计划”第一批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2人当选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2人当选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当选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1人获山东省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奖。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吸引优秀毕业生来院工作。全年引进博士41名,全院博士比率9.25%,博士及高级以上技术人才已占全院总人数的28%,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
科研工作。全年新上上级科技计划项目168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6项;争取科研经费4357.72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经费2369.62万元,占54.4%。获各级科技成果奖励42项,其中,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1项。获发明专利16项。全年发表SCI论文176篇,影响因子434.265。立足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平台,加大创新药物研发力度,全年完成化学3.1类新药研发6项,在研3.1类新药8项。强化平台建设,新增1个省级示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工程实验室,2个省医药卫生重点学科。
临床医疗。院属医疗机构发挥公益职能,全年共为74万余名门诊患者、近8万名入院病人和2万余名手术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医疗服务收入同比增长15.96%。加强医院标准化建设,省肿瘤医院和青岛眼科医院相继通过三甲复审;附属医院完善学科建设和人才建设取得成效,医疗服务收入1.26亿元,综合实力显著提升;鲁医医院正式升级为山东省二级中医专科医院,定名为山东省医学科学院颈肩腰腿痛医院。加强重点学科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临床医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成为全国唯一一所临床医学进入全球前1%的省级科研机构。省肿瘤医院获批建设“山东省转化医学中心”,全年评选出8个院重点学科和6个院临床重点专科,努力打造医科院特色专科品牌,扩大社会影响力。
疾病防治。健全职业病报告网络,实现全省职报网络省、市、县、乡四级覆盖。开展麻风病例早期发现项目,麻风二级畸残率由2013年的30%降至17.6%。继续落实《山东省预防与控制梅毒规划(2010-2020年)》,梅毒报告发病率增长速度从2013年的21.18%降至10.17%。加强疟疾疫情管理、业务培训及健康教育,全省继续保持消除疟疾状态。按期完成山东省医用辐射防护监测网试点工作方案和海阳核电站周边居民健康基线调查阶段任务,全程参加由中国疾控中心举办的核和辐射事件卫生应急跨省联动拉练。关注罕见病患者生活质量,推动罕见疾病进入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与日本东京大学合办的国际罕见疾病学术期刊《疑难及罕见病研究》被Pubmed收录。
教育工作。坚持以学科建设为根本,以学风建设为重点,加快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建设,为社会培养精品型医学人才。学院全日制在校学生2464人,其中,本科生1172人,研究生1292人,全日制在校研究生培养规模创学院历史最高水平。现有博士生导师15人,硕士生导师212人。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SCI论文43篇,荣获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二等奖1项,3名同学被推荐到南开大学等知名高校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学院考研率24.67%,就业率82%。加强教学管理和教师队伍建设,全年共有48人取得高校教师资格,全院具有高校教师资格人数85人。开展合作办学,培训基层医疗卫生相关人员,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第四人民医院成为学院研究生教育培养基地。
科技开发。省药物研究院成立山东医科元多能干细胞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开展山东省多能干细胞库建设和运行工作,市场覆盖率70%。GLP实验室进入试运行阶段,开展一系列药物安全性试验,进入认证准备阶段。山东省实验动物繁育基地I期工程正式运转。加强科技成果宣传推介,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省医科院药物研究所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级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全年共签订技术开发、咨询及转让合同40项,技术服务收入4755.35万元,院属科技企业收入总额2079.5万元,取得较好社会与经济效益。
对外交流与合作。注重与国外医学机构和高校的实质性合作,与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南非夸祖鲁-纳塔尔大学医学院、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等签订合作协议或达成合作意向。全年共获得各类国际合作项目20项,经费248.57万元。派出18批24人次分赴13个国家或地区考察访问、参加学术会议、进修培训或开展合作科研,全年接待重要外宾来访12批52人次,1人获得齐鲁友谊奖。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2014年,省农科院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省农科院重要指示精神为根本遵循,推进强院建设取得新成效,支撑全省农业农村发展能力持续提升。
科技创新能力提升。针对山东省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凝练11个关键技术领域进行重点攻关,启动山东特色农产品产业助推行动。科研经费实现稳步增长,达2.5亿元。基础研究不断强化,新增国家和省自然基金项目67项,比上年度增长67.5%。横向课题数量和经费均有较大增长。全院主持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审(鉴)定新品种54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24项,获得发明专利125项,授权软件著作权120项,发表SCI/EI收录论文120篇。“济麦22”和“鲁原502”均创造出亩产超过800公斤的高产典型,为山东省粮食“十二连增”做出贡献。新增省葡萄研究院、省轻工农副原料研究所两个单位,学科领域进一步拓展。
产业支撑与服务能力建设。围绕“谁来种地”“怎么种地”,在科技服务模式上进行探索。主动对接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科技需求,组建全省首个家庭农场科技联盟,建立7处博士科研工作站、6处成果示范基地,与省供销社签署农业科技服务战略合作协议,形成从源头创新到生产一线的扁平化推广服务模式。与省科技厅、东营市政府三方签订协议,共建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研究院。在西部隆起带与德州市陵城区共建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基地,服务“两区一圈一带”建设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举办全省农技推广信息员培训班,首次进入政府培训体系。由省财政厅和省农科院发起,种业集团与省财金投资公司等单位出资设立山东现代种业发展基金。
强化人才队伍,提升核心竞争力。落实院高层次人才和有突出贡献专家奖励办法,对各研究所突出贡献人员兑现奖励。实施院高层次人才及创新团队引进计划、院青年英才培养计划,完成两批人才遴选工作。启动重大科技成果培育计划、科技创新重点项目、青年科研基金等项目,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按1:0.5进行配套,调动创新积极性。2人入选首批泰山学者种业人才团队支撑计划,2人被评为省突出贡献专家。在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新增1个首席和8个专家岗位,蚕桑和水稻学科获得稳定支持。公开招聘博士31名,接收13名博士后进站。山大农学院录取7名研究生,并在广泛调研基础上探索办院模式。
全方位开放办院,提升协同创新能力。启动院地合作引导计划,密切省市农科院实质性合作。在山东省农业科研院所科技协作网顺利运行基础上,与省农业厅共同发起,联合省内农科教单位、农业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立山东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加强与地方政府和农业企业对接,与德州市、烟台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企业共建7处研发中心。国际合作方面,新上国际合作项目16项,立项经费980万元,聘请的外籍专家首次入选国家外专局高端专家项目。加强与国际半干旱研究所及新西兰、俄罗斯、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的研究机构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种质资源200多(项)份。援建的苏丹农业科技示范中心成为我国援非项目的典范,“中国-印尼玉米产业科技园区建设项目”获得立项。

·气象事业·
【概况】 截至2014年底,山东省气象部门共有17个市气象局(其中青岛、济南市气象局为副厅级)、108个县(区、市)气象局。省气象局设10个内设机构、10个直属事业单位。全省气象部门在职职工总数为2021名。其中,博士16名,研究生139人,本科1336人,专科314人。
2月11日,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的意见》。3月27日,山东省政府颁布第275号政府令《山东省气象灾害评估管理办法》,并于5月1日起施行。8月26日,省政府主持召开山东省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工作会议。11月27日,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山东省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并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创设了不可迁移台站、气象台站旧站址保护等地方特色制度。
防灾减灾和气象服务。全省气象部门完善农村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17个县成立气象为农服务工作领导小组、31个乡(镇)开展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乡(镇)建设。省气象局与省农业厅联合将全省91个县(区、市)近9000个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种粮大户纳入直通式气象服务对象库;针对2014年山东省汛期降水量少、降水时空分布极不均匀等天气气候特点,各级气象部门密切监视天气变化,准确预报5次全省大范围强降水天气过程,及时发布预警信号,呈报省级决策服务材料300多份。7月份,针对极端旱情和“麦德姆”台风导致旱涝急转的严峻形势,及时启动重大气象灾害干旱Ⅲ级、台风Ⅱ级预警防御应急响应;针对上半年严峻旱情,及时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针对春季烟台、威海、莱芜、日照等多地突发森林火灾,利用卫星遥感等高新技术,及时上报火点监测信息;做好青岛世园会气象保障服务工作,成立世园会气象台,成功服务世园会开(闭)幕式,提前预警“麦德姆”台风影响,确保园区安全运行。组织做好第23届省运会气象服务保障,开发专项精细化预报产品,开展赛事精细化气象服务,确保各项赛事进行。
重点领域气象服务建设。海洋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实现“预报业务精细化、气象广播常态化、部门合作规范化”。开展沿岸海区和海洋气象要素精细化预报。应用FY-2F卫星资料实现海雾24小时自动监测、报警,跟踪分析海雾发展变化。开展基于自动站、浮标站和卫星反演风场等多源风场资料的综合分析。石岛海洋气象广播电台纳入省政府海上安全生产组织体系和政府公共安全服务保障渠道。与海事、交通港航、海洋与渔业、海上搜救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和预警联动发布常态化机制。
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实现“设施农业服务多样化、粮食生产服务系列化、农业灾害防御社会化”。在果品主产区建立樱桃、冬枣等特色果品小气候观测站,建成农业气象试验田25个。建立50种农作物及海水养殖鱼类农业气象服务指标库,开展黄瓜、西红柿等设施农业气象预报服务。针对关键农时季节和农业生产需求,开展土壤墒情监测、作物苗情监测、产量预估服务以及拔节、返青、抽穗等系列化粮食生产气象服务。新增中国气象局认定标准化气象为农服务县1个、标准化气象灾害防御乡(镇)8个。与省农科频道“热线村村通”合作开展农业气象服务。
环境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实现“有技术、有团队、有合作”。开展全省雾霾历史分布、变化趋势及成因等气候统计分析,建立省市县三级集约化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业务并开展落区预报。组建技术攻关组,围绕环境气象预报预警技术、重污染天气发生发展机制等开展科学研究,自主研发山东省环境气象业务平台。与环保部门实现大气污染监测信息实时共享,通过传输专线开展数据传输和视频会商。将环境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和重污染天气应急联动工作纳入政府规划。
公共气象服务发展实现“多元化”和“社会化”。与国土、林业、旅游部门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森林火险和旅游气象服务,为公路、铁路、民航、高危行业、风电场等提供专业气象服务。与省地震局开展重点区域雷电临近预警服务;与省住建厅联合开展暴雨强度公式修订工作。淄博、枣庄、东营市气象局分别加强与环保、电信、交通等部门的合作联动。推进浮标站、测风塔、GPS/MET等设备社会化保障工作。
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试运行,预警信息发布比例达90%以上。组织全省11个市、58个县开展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普查。完成全部56个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新建改造221个自动气象站、12套气象预警信息共享系统和17套发布系统。开展公路交通气象灾害风险普查、泰山景区旅游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系统示范建设。印发精细化格点预报业务实施方案,研发山东省内陆5km、海洋10km格点化要素预报产品。完善强对流天气短临预报预警业务,推进强对流天气短期分类落区预报研发。建立山洪地质灾害和中小河流防汛精细化气象预报预警系统。开展新一代天气雷达建设业务软件系统开发及应用系统试用。按照“省级有机构、市级设岗位、县级上业务”工作目标启动全省气象卫星遥感应用体系建设,加强卫星、风廓线雷达、GPS/MET等资料在天气预报业务中的应用,推进气象卫星应用技术及天气应用平台、卫星监测分析与遥感应用系统本地化。开展气候信息处理与分析系统等现代气候业务试点工作,制作植被指数、林火监测等业务产品。制定2014年2017年综合气象观测和气象信息网络发展规划。威海、潍坊、滨州新一代天气雷达投入业务试运行,潍坊风廓线雷达正式运行,启动长岛海洋气象综合观测试验基地建设。完成地面气象观测与航危报业务改革调整,地面高空一体化业务正式运行,农气观测报表实现无纸化,提高自动站加密观测频次,110个站实现冬季降水自动观测。综合气象信息共享平台正式运行。建成FY-2F/3C卫星数据接收处理系统。省级运行监控业务系统、区域气象站站网管理系统投入业务试运行。全省国家站和区域站资料一体化业务平台试运行,实时-历史资料一体化业务进展顺利。
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与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成立省气象局气象卫星资料应用技术指导委员会。全年共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46篇,其中SCI/EI收录4篇。获批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获第八届全国气象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团体第八名,在第九届全国气象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上获得团体总分第二,举办第五届全省气象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气候】 2014年,全省年平均气温为14.4℃,较常年偏高1.0℃,为1951年以来历史最高值;全省平均年降水量为516.8毫米,较常年偏少19.4%;全省平均年日照时数为2208.8小时,较常年偏少179.4小时。冬春季雾霾频现,空气污染严重;春末持续高温,大部地区出现重干热风天气;夏季持续少雨,部分地区旱情较重;6月7月冰雹较多,农业损失重;7月台风“麦德姆”登陆半岛,降水缓解旱情;年末半岛出现暴雪,交通运输受影响。本年度气象灾害影响程度一般,气候年景属中等偏好年份。
气温。全省年平均气温14.4℃,较常年偏高1.0℃,比上年偏高0.7℃,为1951年以来历史最高值。各地年平均气温在12.5℃(成山头)~16.0℃(微山)之间,半岛大部和鲁西北、鲁中、鲁东南部分地区在14℃以下,鲁中和鲁南部分地区在15℃以上,其他大部地区在14℃~15℃之间。与常年同期相比,全省各地均偏高,其中,鲁中大部和鲁西北、鲁南、半岛部分地区偏高1℃以上。
降水量。全省平均年降水量516.8毫米,较常年偏少19.4%,比上年偏少174.5毫米。各地年降水量在284.3毫米(长岛)~819.5毫米(兰陵)之间,鲁西北和鲁中部分地区在400毫米以下,半岛南部、鲁南部分地区和鲁西北局部地区在600毫米以上,其他地区在400毫米~600毫米之间。与常年同期相比,全省大部地区偏少,其中,鲁西北和鲁中大部、鲁南和半岛部分地区偏少20%以上。
日照时数。全省平均年日照时数2208.8小时,较常年偏少179.4小时,比上年偏少117.8小时。各地年日照时数在1790.9小时(郯城)~2611.0小时(招远)之间,全省大部地区偏少,其中,鲁西北和鲁东南部分地区、鲁中局部地区偏少300小时以上。

【主要天气气候事件及其影响】 雾霾。年内,全省雾霾天气频繁出现,以冬、春、秋三季较为严重,对空气质量、交通运输和人体健康产生一定影响。1月,省内出现5次不同范围和强度的雾霾天气。春季,全省出现10次不同范围和强度的雾霾天气;夏季,出现3次局地性雾霾天气;秋季,出现14次不同范围和强度的雾霾天气。12月,省内出现4次不同范围和强度的雾霾天气过程。受雾霾天气影响,全省大部地区空气质量达重度污染及以上级别,全省累计20余条高速公路的部分路段和200多个收费站出入口临时封闭,百余次航班延误或取消,海上客船部分航线封航。
大风。2014年山东省出现多次大风天气过程,以春季最为频繁,对海上交通运输带来不利影响,造成部分省际航线客船停航。春季,全省出现21次大风天气过程。夏季,山东省出现9次海上或内陆大风天气过程。秋季,山东省出现18次海上或内陆大风天气过程。12月,山东省出现10次海上或内陆大风天气过程。
暴雪。1月、2月和12月,全省出现12次降雪天气过程。其中,12月上中旬,威海、烟台两市出现7次降雪天气过程,3次达暴雪量级,以威海地区最为显著,半岛地区海陆空交通运输受到一定影响。暴风雪导致半岛地区部分短途班车停发、高速公路封闭、航班延误或取消、船舶停航。对农产品价格造成影响,农贸市场及超市的西葫芦、黄瓜等蔬菜价格上涨,部分品种涨幅超过30%;蓬莱市海鲜市场的虾蟹价格涨幅明显,爬虾、飞蟹等价格环比增长40%。
冬春气温异常偏高。1月5月,全省平均气温偏高2.1℃,为历史同期最高值;1、3、4、5月分别偏高2.9℃、3.6℃、1.6℃、2.0℃,为历史同期第2、1、2、4位高值。1月,全省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2.9℃,仅次于2002年(1.5℃),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2位高值,曲阜、兖州等51站达历史同期最高值。春季,山东省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2.4℃,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值。
干旱。2014年春夏季,全省降水量偏少,部分地区出现旱情。据4月16日卫星遥感监测,全省农田干旱总面积约666.7千公顷,其中重旱约93.3千公顷。夏季,全省平均降水量261.9毫米,较常年偏少34.6%,为2003年以来同期最少值。据7月21日卫星遥感监测显示,全省农田干旱总面积约为933.3千公顷,其中重旱257.3千公顷。持续少雨导致半岛、鲁中和鲁东南等地人畜饮水困难,京杭运河枣庄段部分航段停航。
暴雨。春季,半岛地区出现暴雨,多站降水量突破极值。夏季,全省出现16次区域或局地性暴雨天气过程,累计共57站次达到暴雨量级。秋季,全省出现3次局部暴雨天气过程。
高温。5月下旬,全省出现持续高温天气,平均高温日数为4.0天,共482站次,为历史同期最高值,出现在21日23日、27日31日。全省共17站出现极端高温事件,19站达到极端连续高温事件标准。7月1日22日,山东省出现持续高温天气,全省平均高温日数为4.9天,累计出现592站次。
干热风。5月,受持续高温影响,全省大部地区出现干热风天气,麦田墒情较好,仅鲁西北、鲁中北部和半岛等地的局部地区遭受干热风灾害。
冰雹。夏季,山东省共遭受6次不同范围和强度的风雹袭击,累计受灾人口58.1万人,房屋损毁1849间,农作物受灾面积58.7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1.53亿元,其中农业损失20.54亿元。
台风。7月25日,第10号台风“麦德姆”于荣成市虎山镇登陆,登陆时最大风力8级,中心气压993百帕;25日18时10分于荣成市成山镇移入黄海北部海面。台风导致农作物受灾,房屋和基础设施损坏,但充沛的降水解除了半岛、鲁东南地区的旱情,缓解了鲁西北东部和鲁中东部地区的旱情。
连阴雨。9月13日18日,全省大部地区出现了3~5天的连续降水天气,平均降水量44.1毫米,曹县、定陶等11站大于100毫米;枣庄出现最长连阴雨,连续降水日数达10天。连阴雨造成部分农田积水,对玉米等秋收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产生不利影响;济南市部分地势低洼或排水不畅路段严重积水,给附近居民出行带来不便。

·防震减灾·
【概况】 防震减灾组织领导和法制建设。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省委书记姜异康调阅山东省2014年度震情趋势意见。省长郭树清先后8次对防震减灾工作作出批示。4月11日,郭树清省长带领王随莲、孙绍骋副省长到防震减灾科技园区调研,对山东省防震减灾工作作出全面部署。王随莲副省长多次听取省地震局工作汇报,并赴烟台市调研防震减灾工作。1月21日,省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在济南召开;2月28日,印发防震减灾工作文件;5月1日,《山东省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山东省防震减灾知识普及办法》立法工作进入法制部门审核阶段,《山东省农村民居建筑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办法》立法工作开始启动。《山东省地震台(站、点)代码》等三项地方标准完成起草并通过审议,进入完善送审阶段。8月14日,召开部分重点地区防震减灾工作座谈会。
重点项目建设和防震减灾规划。山东省防震减灾科技园区正式投入运行。地震应急训练基地项目稳步推进。中国地震背景场探测项目、极低频探地工程试运行良好,国家地震社会服务工程顺利推进,郯城马陵山地震台仪器比测基地可研报告通过中国地震局批复并基本完成建设任务。开展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评估工作,推进“十三五”规划研究编制。
地震监测预测和地震科技。省地震台网中心测定天然地震、爆破、矿震等事件2037次,向省委、省政府发送震情快报8期。组织编制并实施震情监视和短临跟踪工作方案,较好把握地震形势。全面落实宏微观异常零报告制度,对17市监测预报工作开展检查。保障地震台网连续可靠运行,在重点地区“增上快上”观测手段,更新一批观测仪器,加密地磁、重力、水准流动观测,新建成阳谷等17个县级台网中心和威海市地震前兆观测台网。在乳山市布设地震观测台阵,有效支撑震情研究。莱芜市加强矿区爆破监管。23项地震观测资料质量获得全国评比前三名。研发应用台网台站运行监控平台、前兆观测数据即时共享平台,提高台网运行效能。加强观测环境保护,科学论证多项输变电工程避让范围。抓好抓实国家级科研项目实施管理,争取省部级以上重点科研项目,获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中国地震局星火项目各2项。正式出版《齐鲁地震科学》,促进全省地震科研成果转化和提升。推进地震科技交流与合作,组织赴日本、台湾地区学习考察活动,主办海峡两岸鲁台地震科学技术交流会议。
地震灾害防御。推进城乡建设抗震设防,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省政府关于提升建筑质量的意见都对抗震设防工作做出部署,省地震局成为省城镇化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参与咨询论证。加强重大工程监管,参与济青高铁、济南轨道交通项目勘察论证,审查确定青岛新机场等1100余项重大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推进地震基础探测和应用,邹城等6个城区地震小区划项目通过国家评审,淄博禹王山、新泰新蒙断裂活断层探测项目进展顺利。推进基层试点示范工作,诸城、邹城、新泰、莒县、东明被评为首批国家防震减灾示范县,新一批11个省级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通过验收。开展红旗窗口创建和复查工作,举办地震行政审批窗口工作人员培训班。加强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管理,取消二级地震安全性评价人员执业资格核准,有关注册工作移交到行业协会,推行网上评审。利用防灾减灾日等有利时机,举办防灾减灾大型图片展、地震台站社会公众开放日、新闻媒体“走基层”专题采风等活动,通过新闻媒体、广场宣传、科普讲座、手机短信、网站专栏、模拟演练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与省科技厅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的意见》,命名新一批158所省级地震科普示范学校。10个社区获得国家地震安全示范社区称号。
地震应急救援。妥善处置1月7日乳山4.3级等25次有感地震事件。派员支持云南景谷6.6级地震应急工作,为灾区地震烈度图绘制提供技术支持。5月16日,省政府在烟台开展胶东半岛地震应急救援演练,15支地震救援队伍、105台作业车辆和517名应急救援人员参加演练。参加全国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应急响应与服务保障演练,东、中、西地震应急协作联动区分别开展演练。编制地震重点区应急准备工作方案,开展重点地区地震风险评估。举办3期地震应急救援业务培训班,成立山东省地震应急专家组。完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省有关部门、设区市政府地震应急预案全部完成修订。完善地震应急协作联动机制,与省武警总队联合印发地震应急救援协作联动方案。加强装备配备,地震现场移动指挥平台完成建设,省救援队增配救援车辆。推进地震应急救援青年志愿者队伍建设,更新全省地震灾情速报人员基本信息。与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联合下发《关于在我省高等院校新生中普遍开展防震避险安全教育的意见》,新生军训期间,全省有64所高校、5.8万名大学生参加地震应急疏散演练,实现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全覆盖。

【地震活动简况】 2014年山东内陆及邻区共记录可定位天然地震1768次,其中M≥0.0级地震974次,其中,0.0~1.1级地震728次,1.2~2.2级地震216次,2.3~3.3级地震27次,3.4~4.5级地震3次。山东陆地最大地震为1月7日乳山M4.3级地震,海域最大为4月1日黄海M4.8级地震。2013年10月1日开始的乳山震群持续发展,2014年共记录到可定位地震1436次(单台记录4763次),其中0.0~1.1级558次,1.2~2.2级105次,2.3~3.3级16次,3.4~4.5级地震3次。
地震活动特点。2014年山东省内陆及附近海域地区共计发生3.0级以上地震30次,其中有感地震事件25次。2014年山东省地震活动存在以下特点:一是胶东半岛及北部海域3、4级地震集中增强、乳山震群活动显著;二是南黄海北部海域3级地震持续平静;三是沂沭带及其北西向分支断裂小震活跃;四是鲁西地区地震活动水平相对较弱。

山东及附近区域2014年显著有感地震事件特征
(一)震群(或序列)活动情况
乳山震群是山东省近年来最为显著的震情事件。震群活动自2013年10月1日开始并一直持续,全年记录到地震7970次,共发生M≥2.3级地震23次,M≥3.4级地震3次,其中,2014年1月7日、4月4日分别发生的M4.3和M4.0级地震造成较大社会影响。为积累基础资料,研究乳山地震近场区地层结构,把握震情发展趋势,2014年5月山东省地震局在乳山布设测震台阵,加强该区地震活动监测,开展乳山地震活动相关工作。
(二)显著性地震事件应对
1. 1月7日乳山4.3级地震。1月7日22时24分在乳山市(北纬36.8°,东经121.7°)发生4.3级地震,乳山市、烟台市牟平区、栖霞市震感强烈,荣成市亦有震感。至23时30分,震中附近发生小震29次,最大为2.0级。这组地震的宏观震中位于乳山市白沙滩镇东南海域,推测在宫家岛北东方向约6km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6.84°,东经121.77°。陆地最大地震烈度为Ⅴ度。
2. 1月9日乳山2.8级地震。1月9日16时54分在乳山市(北纬36.84°,东经121.69°)发生2.8级地震,乳山有震感。至17时00分,乳山4.3级地震序列共记录到余震33次,其中,1.0~1.9级26次,2.0~2.9级5次,3.0~3.9级1次。
3. 1月23日垦利2.6级地震。1月23日07时37分在东营市垦利县(北纬37.60°,东经118.48°)发生2.6级地震,垦利县有明显震感。
4. 2月25日乳山2.9级地震。2月25日01时50分在乳山市附近海域(北纬36.81°,东经121.70°)发生2.9级地震,乳山有震感,有地声。
5. 2月25日乳山2.9、2.6级地震。2月25日1时50分乳山市附近海域(北纬36.81°,东经121.70°)发生2.9级地震,之后原震中又连续发生05时23分02秒2.9级、05时23分29秒2.6级地震,乳山有震感,有地声。
6. 4月4日乳山4.0级地震。4月4日00时1分在乳山(北纬36.8°,东经121.7°)发生4.0级地震。乳山市区震感明显,海阳市、青岛城阳区有感。该次地震震中位于1月7日乳山4.1级地震震中东南3.5km附近,位于乳山震群北西向线性展布的东南端。截止02时00分共记录到余震共75次,最大震级M2.0。本次地震造成的最大烈度为Ⅳ度。Ⅳ度区主要位于白沙滩村、小滩新村、桃村李家、桃村王家和八甲等村庄。震害主要表现为老旧院墙局部坍塌、烟囱断裂、旧房老瓦滑脱、隔墙开裂、墙皮脱落等。
7. 4月15日乳山2.6级地震。4月15日乳山(北纬36.84°,东经121.69°)发生2.6级地震,乳山市区震感明显。
8. 4月23日乳山2.6级地震。4月23日01时33分乳山(北纬36.8°,东经121.7°)发生2.6级地震,乳山市区有感。
9. 5月18日乳山2.3级地震。5月18日21时20分乳山(北纬36.8°,东经121.7°)发生2.3级地震,乳山市区有感。
10. 5月26日长岛3.4级地震。5月26日04时03分在长岛附近海域(北纬38.39°,东经120.83°)发生3.4级地震。长岛县小青岛乡有感。
11. 7月16日乳山2.9级地震。7月16日00时40分乳山(北纬36.8°,东经121.7°)发生2.9级地震,乳山市区有感。
12. 9月3日乳山2.6、2.5、2.4、2.9级地震。09月03日09时08分、09时47分、10时25分、10时30分,乳山市(北纬36.8°,东经121.7°)连续发生2.6、2.5、2.4、2.9级地震,乳山市区有感。
13. 9月16日乳山3.6、3.3级地震。9月16日14时42分、43分在乳山市(北纬36.84°,东经121.68°)连续发生3.6级、3.3级地震。威海市大部分地区、烟台市区及莱阳、长岛、牟平等地有感。宏观震中位于白沙滩镇唐曲洼村和刘家塂附近,最大地震烈度为Ⅳ+度。
14. 11月6日乳山2.4级地震。11月06日07时57分在乳山市(北纬36.84°,东经121.67°)发生2.4级地震,乳山市区有感。
15. 12月13日乳山2.5级地震。12月13日02时03分在乳山市(北纬36.8°,东经121.7°)发生2.5级地震,乳山市区有感。

2014年1月15日,山东省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在济南召开

2014年5月16日,省政府在烟台开展胶东半岛地震应急救援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