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29&rec=116&run=13

【现代农业发展】 粮食综合生产。推进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扩大粮食高产创建规模,集成推广粮食增产模式,提高整县、整乡连片高产水平,确保1亿亩播种面积底线。2014年,农业增加值2799.3亿元,比上年增长4.6%;林业增加值92.5亿元,增长9.5%;牧业增加值997.7亿元,增长2.0%;渔业增加值908.8亿元,增长2.8%。粮食总产量4596.6万吨,比上年增长1.5%,连续12年增产。其中,夏粮总产2264.5万吨,增加45万吨;秋粮总产2332.1万吨,增加23.4万吨。畜牧业生产基本稳定,生猪存栏2910.7万头,比上年下降0.7%;生猪出栏4955.1万头,增长3.3%。家禽存栏60732.7万只,下降2.2%;家禽出栏169396万只,下降7.8%。猪牛羊禽肉产量758.1万吨,下降0.7%。禽蛋产量388万吨,下降2.1%。牛奶产量279.6万吨,增长3.0%。渔业生产保持增长,水产品总产量(不含远洋渔业产量)867.2万吨,比上年增长1.8%。其中,海水产品产量709.6万吨,增长3.1%;淡水产品产量157.6万吨,下降3.7%。
2014年山东省主要种植业产品产量及增长速度表
产品名称 单位 产量比上年增长(%)
粮食 万吨 4596.6 1.5
夏粮 万吨2264.5 2.0
秋粮 万吨2332.1 1.0
棉花 万吨66.5 7.1
油料 万吨335.9 -3.9
蔬菜 万吨9973.7 3.3
园林水果 万吨1665.5 4.0

农业科技化。实施“渤海粮仓”和“超高产小麦、玉米科技创新示范工程”(简称“双增产工程”),在鲁中半干旱区集成示范小麦玉米稳产、节水、高效生产3种技术模式,冬小麦示范种植面积41万亩,示范区小麦平均562.8kg/亩;玉米平均682.8kg/亩。推进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实施电子商务助农、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建立完善涉农专业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山东“数字农业”“智慧农村”建设。加强种业科技创新强省建设,出台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意见,制定《山东省种业科技创新发展纲要》,实施泰山学者种业人才团队支撑计划;审定小麦、玉米等7种主要农作物新品种32个,非主要农作物新品种24个;全省作物、畜禽、林果和水产等领域育种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6%以上,种业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48%。推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创建,批复设立威海海洋产业园,并列入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规划管理,至2014年底,全省共有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11家。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全省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家,占全国农业领域总数八分之一,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9家;新增临沂河东区和德州乐陵市2家国家级园区,工程中心和国家园区总数均居全国首位。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新建产业创新团队4个,总数19个;推介发布50个农业主导品种、50项主推技术。启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与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创业培训一起形成新的“三大农民培训”格局,全年共培训农民110370人。
农业规模化。推行专业化、园区化生产,打造一批特色产业专业县、专业乡,支持发展现代农业园区、渔业园区、畜牧养殖园区,提升现代农业示范区水平。推进40家国家级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新批复设立以东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核心区,滨州、寿光为示范区(即“一核两区”)的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并纳入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管理。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瓜菜基地2226万亩;新增国家级、省级畜禽示范场分别为20个和290个,畜禽规模化与标准化养殖比重分别为75%和65%。发展集约经营,推动现代生产要素向农业集聚。全省农机总值840亿元,比上年增长5.7%;农机总动力1.31亿千瓦,增长3.15%;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0.3%,领先全国19个百分点。拥有专业远洋渔船419艘,总功率43.6万千瓦,远洋捕捞量比上年增长2.3倍,远洋渔业综合实力从全国排名第四跃升第二。
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代养殖业,建设现代海洋渔业,打造高端高质高效产品和精深加工产品,推进农产品特色化、品牌化、高端化。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及蜂业、茶叶、烟叶、桑蚕、中药材五个特色产业规划深入实施;新认定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06家,总数216家。创新形成以合作制、混合所有制为主导的产业化经营体制,鼓励发展混合所有制农业龙头企业,支持农民合作社兴办农产品加工流通项目。围绕打造全产业链生产经营模式,推进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一批科技、物流、市场、旅游、农产品电子商务等示范龙头企业。截至年底,全省规模以上龙头企业9200家,销售收入突破1.5万亿元。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兴农田水利,构建现代水网,搞好大中型灌区改造、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开工建设21个雨洪资源利用项目,完成412座一般小(2)型水库除险加固主体工程;南水北调东线干线山东段工程成功实施试通水、试运行和年度调水;安全引黄河水79.4亿立方米,创近20年最高纪录。“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发展至6295万亩,建设节水灌溉农田510万亩;国家级和省级水利风景区250处,新增33处。气象地震服务水平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提高。组织11个市、58个县开展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普查,完成56个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验收;人工作业增加降水15.5亿立方米,减少雹灾损失2.1亿元;记录并分析天然地震事件6788次,妥善处置25次有感地震事件。
农业可持续发展。启动耕地质量提升计划,在5个县(市、区)开展耕地质量提升试点,全国第一家印发《山东省耕地质量提升规划(20142020)》。在34个县(市、区)开展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累计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县108县次,规模以上生态循环农业基地1200余个,面积130多万亩。水肥一体化推广面积73万亩。农村沼气用户累计260万户,各类沼气工程6535处。制订《山东省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20142015)》,农作物秸秆重点区域利用率90%以上。完善公益林、湿地、水土保持林等生态补偿制度和奖励政策,建立重要水源地、重要水生态修复治理和蓄滞洪区生态补偿机制。开展荒山绿化和退耕还林,完成水系绿化9.5万公顷,林地面积365.9万公顷,林木绿化率24%;木材产量515.5万立方米,活立木总蓄积13987万立方米;国家级森林公园48处,新增6处,省级森林公园68处,市级森林公园130处。强化湿地保护,开展水土流失、地下水超采区、海水入侵区、破损山体、采矿塌陷等生态脆弱区的恢复和治理。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17处,国家级湿地公园50处,新增11处,省级湿地公园96处。控制渔业捕捞强度,加强渔业资源修复养护。投放苗种54.3亿单位,新建人工鱼礁区26处,新建国家级、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分别为3处和10处。

【农业农村改革】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家庭承包制与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企业结合,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出台《农民合作社登记与管理工作意见》,下发《关于引导规范农民合作社信用合作的通知》,拟定《山东省家庭农场省级示范场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初步构建起促进新型主体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全省农民合作社发展至12.7万家、家庭农场3.8万家。新评定农民合作社省级示范社706家,推荐国家级示范社213家。鼓励供销、邮政、烟草、水利、植保、交通、粮油、商贸等各部门各系统发展面向“三农”开展社会化服务的基层组织20万个。
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山东省与四川、安徽省一起被列为全国三个整建制土地确权颁证试点省,3月21日,国务院土地确权颁证座谈会在济宁市召开,汪洋副总理充分肯定山东省做法。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转发山东省《土地测绘办法》《淄博市确权确股不确地》的经验。至2014年底,有76.5%的村、67.7%的耕地完成确权登记颁证,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发证率分别为99.3%、96.0%和96.3%。鼓励农民以出租、转包、互换、转让、入股、托管等形式流转经营权,全省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面积2155.8万亩,占家庭承包经营面积的23.3%,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程度达32.1%。
探索开展其他各类改革试点。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全省已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村4254个,占总村数的5.16%,量化资产总额193.23亿元。开展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试点,成立金融资产、能源环境、农村产权、海洋产权4家权益类交易场所;在市、县两级建立综合性产权交易平台,开展农村产权流转和交易、资产评估、招投标服务、产权抵押贷款鉴证服务、农业信息发布服务等。全省有57个县(市、区)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农村各类产权交易35.2亿元。开展供销社综合改革试点,山东省是全国4个整省试点之一,以开展农村土地托管、“订单式”社会化为农服务、加强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及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探索农村合作金融服务为重点,推进“党建带社建,社村共建”,截至年底,各级供销社托管土地800多万亩。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海域滩涂使用权、淡水水面养殖权等改革。

【农村金融和流通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加快构建商业金融、政策金融、合作金融功能互补、相互协作、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鼓励各类金融机构至县城、乡镇设立分支机构,扩展乡镇服务网络;逐步实现村镇银行县(市)全覆盖;支持由社会资本发起设立服务“三农”的县域中小型银行和金融租赁公司。开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等改革试点,推进农信社、城商行等地方银行类机构改革。累计改制组建农商行50家,村镇银行总数发展至86家,居全国首位。诸城市推动金融资源“下沉”,建设覆盖城乡的普惠金融,较好地补齐了农村金融短板。
发展农村金融市场。通过调整银行机构考评指标涉农贷款权重、推动银企对接等方式,引导银行机构拓宽信贷支农领域;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加大涉农贷款投放。2014年,全省涉农贷款余额21649亿元,比年初增加2523.7亿元;县域贷款余额17594.6亿元,比年初增加1977.2亿元。探索金融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路子,青岛市在全国率先出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被中央农办《农村要情》转发全国,汪洋副总理作出重要批示。全省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2.3亿元。林权、海域滩涂及淡水水面养殖使用权抵押贷款全面推开,全省农村各类产权抵押贷款超过200亿元。拓宽保险服务领域,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成功启动;农业保险承保种植面积567.8万公顷,承保猪、牛等各类牲畜788.9万头(只),为1517.2万户次农户提供345.5亿元风险保障。
完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组织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鼓励骨干流通企业进入农村,建设集聚商业、服务、餐饮、配送、休闲、金融等功能的乡镇商贸中心,提升农村流通服务档次。重点发展乡镇物流配送中心和直营连锁店,优化流通网络布局。创新农批对接、农超对接、农社对接(CSA)等农产品短链流通方式,打造从产地批发到终端零售流通链条。全省参与商贸流通企业226个,共新建或改造各类标准化农家店7.8万个,建设农村配送中心300个,覆盖全省所有乡镇和75%以上行政村。山东家家悦集团有限公司开办农家店600多个,覆盖威海、烟台、潍坊、莱芜等地的200个乡镇,其销售收入的35%以上来自于农村店。
打造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开展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试点,并在省级范围内选择依托国有资本投资农产品流通运营公司、设立农产品流通产业发展基金或采取公私合营(PPP)等多种方式支持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重点支持建设市场加工配送、交易展示、冷链仓储、信息平台、检验检测、废弃物处理、消防安保等基础设施项目,提升公共服务功能。发挥济南、潍坊、临沂、聊城的流通节点地位作用,建设省级农产品流通信息平台,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涌现出4个“中国淘宝村”。推进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示范区创建,组织龙头企业参加“山东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创建媒体行”“山东名优农产品西班牙精品展”“厦门食品展”等系列展销活动,举办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暨第三届山东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全省农产品出口157.4亿美元,增长3.5%,连续十五年全国第一。

【农产品质量安全】 农业标准化生产。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工程,结合开展食安山东建设、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创建、食品安全城市创建等活动,以市、县(市、区)为单位整建制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建设。在9个县(市、区)启动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累计已达55个县。加强农业标准和操作规程的制订,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新制修订农业标准76项,编制简明技术规程110项,全省累计制定各类农业地方标准、生产技术规范2300多项,基本实现主要“菜篮子”产品有标可依。发挥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在标准化生产中的示范引领作用,鼓励成立行业(产品)质量联盟。全省无公害产地认定面积117万公顷,绿色食品原料产地环境监测面积86万公顷,增长25.9%。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颁布实施《山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规定》,是全国首个以政府令形式出台监管规定的省份。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各级党委政府政绩考核范围,完善考核评价制度;省长质量奖首次将农产品和农民合作组织纳入范围。开展示范市、县创建试点,支持标准化生产、重点产品风险监测预警、食品追溯体系建设,加大批发市场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费用补助力度。研究制定《山东省农药监督抽查管理办法》等配套制度。加强省、市、县、乡、村五级监管体系建设。开展“双百行动”等专项整治活动,净化农资市场。加大蔬菜、水果农药残留专项监测和蔬菜质量安全监督抽查力度,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品牌引领战略。一手抓好传统农产品品牌提升和壮大,一手培育新品牌。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产品市场、行业协会等各类农产品市场经营主体打造认证品牌、商品品牌、团体品牌,申请著名商标、驰名商标。搞好农产品展销推介活动,加大农产品品牌宣传力度,叫响山东农产品品牌。新认定“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930个,总数6169个,产地面积183.47万公顷,总产量3210万吨,均位居全国前列。

【城乡发展一体化】 小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2月召开全省城镇化工作会议,出台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发展规划,明确未来15年山东省农村新型社区和保留村庄的数量、规模和建设标准,推进以小城镇、农村新型社区和保留村庄为主体的村镇体系建设。实施“百镇建设示范行动”,搞好20个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加快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累计建设农村新型社区6190个,新建农房485万户、改造危房95万户,1600多万农民群众改善了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1.5万户。60%的建制镇、68%的新型农村社区建有污水处理设施,95%的建制镇建成垃圾转运设施,全部农村新型社区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2014年,村镇建设完成投资1575.2亿元,比上年增长7.1%。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政策,扩大济南、青岛两市中心城区“积分入户”等阶梯式落户通道,探索实行将农民工纳入住房公积金制度保障体系,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升城镇化水平,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5.01%,比上年提高1.26个百分点。
生态文明乡村建设。9月,在沂水、沂南两县召开全省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会议,推进生态文明乡村示范县建设。开展沿路、沿河、沿湖、沿库、沿海以及重点风景区、农家乐乡村旅游集中地的环境整片连线整治和农村村容村貌综合整治。累计对1.5万经营户实施改厕改厨,普及“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生活垃圾处理模式,89%的村居实现生活垃圾标准化、无害化处理。大规模开展水系生态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600平方公里,新增造林面积22.92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9%。创建国家级生态市4个,国家级生态乡镇579个,国家级生态村6个。发展乡村旅游业,全省农家乐、休闲园区、休闲农庄等休闲旅游农业经营主体7000多家,省级旅游强乡镇381个,省级旅游特色村639个。2014年,全省乡村旅游接待2.7亿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收入1420亿元,增长31%。实施第二批“村级公路网化示范县”建设,加强村内道路、供排水等公用设施的运行管理。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推进区域集中供水和城乡一体化供水,完成省重点贫困村通自来水任务,91%的村庄实现集中供水,解决380万农村居民饮水问题。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开展全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校舍标准化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10.49亿元,开工项目11102个、1429.37万平方米,竣工项目6437个、673.19万平方米。首次实施地方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取消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高考报名户籍限制。将农村初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分别提高至870元、670元,提高乡镇特别是艰苦边远地区公务人员及教师津贴补贴水平,月人均增加收入300元。第二批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启动,186家医院全部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72834所,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由30元提高至35元。加快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新建农村幸福院1971处。农村养老机构1525个,床位数24.5万张,集中供养率74.3%。加快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推进县级“两馆”设施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规范提升、村文化大院覆盖、农村文化小广场建设、乡村文艺骨干培训和城乡基层数字文化服务“六大工程”,构建农村现代公共文化体系,乡镇综合文化站1828个,实现全覆盖,农村文化大院7万处。举办第四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全省17市、85.3%的县(市、区)、76.7%的乡镇(街道)和63.6%的行政村建成相应规模的体育健身工程。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稳定农村计划生育网络和队伍,开展城乡计生卫生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继续实施农村公路改造和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工程,改造建设农村公路17350公里、农村电网3.6万公里。20户以上的自然村全部通电话,95%的行政村实现光纤网络覆盖,广播电视“村村通”成果进一步巩固。

【强农惠农富农政策】 “三农”投入稳定增长。落实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政策,省以上农业项目资金向产粮大县倾斜,增加对粮油猪生产大县的奖励补助,降低产粮大县直接用于粮食生产等建设项目资金配套。新增补贴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小麦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资金标准每亩125元。共落实粮食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良种推广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各类强农惠农政策补贴资金115.7亿元,相当于直接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275元。继续在莱芜市开展涉农资金整合试点,探索资金整合新途径、新模式,推进从财政预算编制环节清理和归并整合涉农资金,提高涉农资金使用效益。探索粮食、生猪等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开展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营销贷款试点,鼓励符合条件的多元市场主体参与大宗农产品政策性收储。抓好粮食应急供应、粮食现代物流及粮食仓储设施建设。
改善农村民生。开展“就业政策惠齐鲁”行动,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权益保障、公共服务3个“3年行动计划”,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31.2万人。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制度不断健全,农村居民参保人数5758万人。开展“阳光低保”专项行动,共入户核查低保对象312万名,新纳入低保23.6万人,退出33.6万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58.2万人,年人均保障标准2990元,比上年提高480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并轨后运行通畅,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险资金全部落实到位,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由每月65元提高到75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并轨,在全国率先建立覆盖全省的大病保险制度,城乡医疗救助资金支出9.2亿元,比上年增长26.0%。公共财政预算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达4168亿元,增长8.7%,占比达58.1%,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82元,增长11.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6%。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7962元,增长15.8%。农村居民人均现住房建筑面积40.2平方米,增加0.6平方米。

【农村社会治理】 推行社区化服务。加快构建公共服务、经营性服务、互助性服务“三位一体”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金融、邮政、通讯、供销社、烟草、水利、农机等各类经营性服务组织到农村社区设立网点。县级党政机关各部门将服务职能延伸到社区,并与县行政服务大厅实现信息、审批、办理联网。县乡村建立健全便民服务中心3.4万处,有5.5万个村(社区)实行为民代办服务,久拖不办、“中梗阻”现象明显减少。引导发展互助性公益服务,加强民生工作人员、社会工作者、志愿者“三支队伍”建设。开展以消防、车管、危管、外管、网管、物管进社区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六进”活动。
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制定《关于以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统领深入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党代表联络工作机构和党代会代表提案制,指导平度市、曲阜市、乳山市、莱芜莱城区开展乡镇党代会年会制试点。结合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对25.2万名特别是3035个省级贫困村基层党组织书记、493.4万名基层党员进行集中培训。做好村、城市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对全省摸排出的7570个软弱涣散党组织进行集中整顿,为排查出的16.6万名流动党员落实了参加活动的党组织,对23.2万名村“两委”成员开展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专项审计。加强农民合作社党组织建设,加强城乡基层党建资源整合,建立稳定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制度,提升村干部“一定三有”保障水平。启动第二轮“第一书记”抓党建促扶贫工作,省直194个单位选派617名“第一书记”和34名挂职县(区)委副书记,帮包608个省定贫困村。逐步形成建组织、育骨干、促发展、强服务、顺机制“五位一体”的农村社区党建工作格局。
农村基层民主。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健全完善直接联系群众和服务群众制度,各级领导干部在县、乡镇和基层单位共建立9.1万个联系点。查处征地拆迁、涉农利益、涉法涉诉、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发展教育事业、医疗卫生等方面损害群众利益问题和案件17621件、11712人。推进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党务公开,全省新建村务公开栏5092个,修建完善20966个,基本实现村务公开设施全覆盖。99.98%的村居完成资金资产资源状况、征地补偿等重大事项、集体财务收支和债权债务情况的“三榜”公示,70624个村实现农村集体“三资”动态管理。深化乡镇行政体制改革,完善乡镇政府功能。健全村规民约等民主管理制度,促进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农村社会治理。实施网格化联系群众工程、视频监控全覆盖信息化工程、社会服务建设工程,构建以网格化为基础、信息化共享为支撑、社会化服务为依托的治理机制。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畅通和规范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加强农村信访工作,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矛盾纠纷。深化农村平安建设、法治建设,健全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组织体系,保障农村社会公共安全,维护农村社会和谐安定。

【扶贫开发】 2014年按照省委、省政府对扶贫开发的决策部署,以制定出台实施意见为统领,以精准扶贫为头号工程,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全年减少贫困人口100万人以上。
精准扶贫。完成扶贫对象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建档立卡省定贫困村7005个,省定扶贫标准以下农村贫困人口519万人、233万贫困户,贫困发生率7.22%;其中国定扶贫标准以下农村贫困人口287万人、142万贫困户,贫困发生率为3.99%。
产业扶贫。调度各市产业扶贫项目,审核55个县,涉及1863个村的项目实施方案。对40个县的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开展绩效考评,对24个县奖励500万元财政资金,全部用于增加互助资本金。跟踪落实省选派“第一书记”帮包村项目资金。
社会扶贫。筹备全省第一个扶贫日活动,申请开立扶贫公募专用账户,募捐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管理,通过媒体向全社会发布公募倡议书,发送“扶贫日”公益宣传短信。全年共完成资金投入和物资折款累计50多亿元,新建村内、村外道路共3489千米,建设改造10千伏线路1358千米,低压线路6228千米,配电变压器3662台,2795个贫困村庄实现通自来水,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农业产业化经营】 扩大产业化经营规模,增强对农民增收带动能力。2014年,全省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发展至9220家,省以上重点龙头企业773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89家,居全国第一位。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4975亿元,销售收入过亿元的2642家,过10亿元的214家。在全省销售收入排前三名的企业是青岛新希望六和集团、临沂金锣集团和滨州西王集团,销售收入分别为490亿元、424亿元、309亿元。
重点龙头企业规模效益、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2014年,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农产品原料采购值2978亿元,占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32%。通过合同、合作、股份合作等形式直接带动基地农户650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30%,带动基地农户增收193亿元,户均增收2974元。直接提供就业岗位90万个,年人均工资2.6万元。

【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 全省所有涉农县(市、区)、乡镇(街道)均开展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76.57%村(社区)已颁发承包经营权证书。全省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面积143.72万公顷,占家庭承包经营面积的23.3%,同比增加5.8%。推荐11个县(市、区)为第二批全国农村集体“三资”(资金、资产、资源)管理示范县,认定12个县(市、区)为第二批全省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示范县。

【农业科技支撑能力】 新启动水稻、蚕桑、毛皮动物、贝类4个创新团队。创新团队总数19个,共有187名专家、104个综合试验站,涉及93个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单位和龙头企业,带动1800多名农业科技人员参与。全年共培训农民110370人,发放《技术指导员手册》9600本、《科技示范户手册》10万本,启动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云平台县级试点应用,利用“12316”信息平台及时传播生产信息和关键技术,解答农民疑难问题。

【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暨第三届中国山东国际农产品交易会】
10月25日28日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暨第三届中国山东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在青岛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山东省副省长孙伟、赵润田等出席开幕式并现场参观。山东省展团实现现场销售额5000万元,现场贸易额80亿元,荣获“最佳组织奖”和“设计金奖”,“万新”章丘大葱等30个参展农产品获得展会“产品金奖”。

【农业保险工作】 新增花生、日光温室、苹果、桃、能繁母猪、育肥猪、奶牛、公益林、商品林(用材林)9个农业保险险种,调整小麦、玉米、棉花保险费率,全年种植业保险签约面积588.47万公顷,保费收入9.25亿元,理赔金额2.55亿元。
【生态循环农业】 全省新建户用沼气1.5万户,累计260.51万户,新建大中型沼气工程43处,累计623处,各类沼气工程总池容128万立方米,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83%。选择5个县(市、区)启动实施耕地质量提升试点项目。公布25家单位为第三批山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4个村被认定为2014年中国最美休闲乡村,5个景观被认定为2014年中国美丽田园,中国美丽田园总数累计12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