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和改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27&rec=81&run=13

【概况】 2012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50013.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9.8%。
其中, 第一产业增加值4281.7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25735.7亿元,增长
10.5%;第三产业增加值19995.8亿元,增长9.8%。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三次产业
比例由上年的8.8∶52.9∶38.3调整为8.6∶51.4∶40.0。 人均生产总值51768元,增
长9.2%,按年均汇率折算为8201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319.8亿元,增长20.5%。
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超过4000亿, 达到4059.4亿元,增长17.5%。年末金融机构本
外币存款余额55386.4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7.9%;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
42899.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4.3%,全年本外币贷款增加5345.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25755元, 增长13.0%;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9446元,增长13.2%,快于城
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0.3个百分点,高于GDP增速1.2个百分点。

【宏观调控】 一是产业发展良好。农业生产形势良好, 粮食总产902.3亿斤,实现连
续十年增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 完成水利工程投资240亿元,新增和改善灌溉面
积72.67万公顷。工业生产增速回升,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4%。实现服务业增
加值19995.8亿元,增长9.8%,服务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到50%。二是扩内需见成
效。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319.8亿元, 增长20.5%;出台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
的实施意见,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达到80%。100个省重点项目进展顺利,滨德高速
公路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投产。认真落实鼓励消费各项政策, 消费需求保持平稳
增长, 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175.3亿元,增长15%。信贷支持力度加大,金融机构
本外币贷款比年初增加5345.1亿元。物价涨幅稳步回落,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2.1%。
三是结构调整趋向优化。 三次产业比例由2011年的8.8∶52.9∶38.3, 调整为8.6∶
51.4∶40。"双轮驱动"深入推进,实施1001个技改项目,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
到60%以上,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29.1%。服务业增加值
占GDP的比重提高1.7个百分点, 首次达到40%。自主创新进一步加强,设立了10亿元的
省级自主创新专项资金, 全省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国家超算济南中心、海洋
科考船、济南国家新药研发综合大平台等项目基本建成。关停小火电32.55万千瓦,淘
汰炼铁、炼钢产能150万吨和40万吨,单位GDP能耗下降4%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
标持续下降。四是区域发展呈现新亮点。蓝黄"两区"建设力度加大,基础设施一体化、
产业集群和特色园区培育取得积极进展。安排省级"两区"政府专项资金28亿元、合作
贷款12.05亿元, 扶持294个重点项目;东营、滨州完成未利用地开发1.43万公顷。日
照钢铁精品基地和青钢搬迁项目获得国家核准, 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沂蒙革命
老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加快,支持菏泽科学发展政策得到较好落实,聊城、菏泽
两市和东平县纳入国家中原经济区规划。出台推动县域科学发展整体提升综合实力的
意见,县域经济发展成效明显,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过50亿元、40亿元、30亿元的县市区
分别达到10个、19个和31个。

【体制改革】 企业重组取得新进展, 组建齐鲁传媒集团、山东演艺集团和山东影视
传媒集团。出台促进民间融资规范发展的意见, 开展县域金融创新试点。医药卫生体
制改革不断深入,启动30个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出台新农合大病保险实施意见。
开展"百镇建设示范行动",4个县级市和22个乡镇列入国家第三批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
综合配套改革、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进展良好。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实现进出
口总额2455.4亿美元, 增长4.1%;实际到账外资123.5亿美元, 增长10.7%;境外投资
36.6亿美元,增长35.2%。

【民生社会事业】 35件民生实事全部兑现, 财政用于民生支出占全部支出比重达
56.1%。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19.9万人,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37.4万人,34个自费进行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县纳入国家试点。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快, 超额完成国家下
达的目标任务。省属普通高校完成招生48.37万人,新建加固中小学校舍730万平方米。
全省美术馆、文化馆、公共图书馆全部实现免费开放, 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2720
亿元, 增长17.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5755元和9446
元,增长13%和13.2%,均高于生产总值增幅。山东省体育健儿在第30届奥运会上创造了
历史最好成绩。妇女儿童、人口老龄、民政扶贫、防震减灾、对口支援等事业全面发
展。

【蓝黄两区经济建设】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3645.8亿元,比
上年增长0.7%,比全省增速快0.9个百分点;完成投资15028.8亿元,占全省的49.6%;
实现出口996.9亿美元,占全省的77.4%;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750.7亿元,占全省
的43.1%,分别比上年提高0.7、0.5和0.3个百分点。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全年实现生产总值7274.0亿元,比上年增长1.8%,
比全省增速快2.0个百分点; 完成投资4650.4亿元, 增长23.3%;规模以上工业增长
13.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1%;出口24.4亿美元,增长9.1%;实现公共财政
预算收入463.0亿元,增长18.1%,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蓝黄"两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省发改委
充分发挥"两区"建设办公室的职能作用,"两区"建设呈现出增长速度快、投入力度大、
质量效益好、发展后劲足的良好态势,已经成为全省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和科学
发展的强大引擎,在全国重点区域发展方面走在了前列。国家对山东省"两区"建设工
作给予充分肯定,中央组织部将山东省推进"两区"建设的经验做法确定为全国区域科
学发展典型案例,国家发改委将黄三角列为全国第一家开展规划实施中期评估试点的
区域。
强化综合协调职能,完善工作推进和保障机制。一是建立健全规划体系。组织编
制完成55个专项规划, 印发蓝色经济区7市规划,编制蓝色经济区"四区三园"和黄三
角四大临港产业区发展规划。二是建立健全政策体系。研究出台《关于贯彻落实〈规
划〉的实施意见》等16个政策性文件,认真落实国家赋予的83项重大支持政策和事项,
52项基本完成。三是建立健全推进体系。认真组织实施"两区"建设重点工作协调推进
制度,先后签订24个省部战略合作协议,顺利完成黄三角中期评估工作。四是建立健
全考核体系。会同省委组织部研究出台《"两区"建设年度绩效评价及考核暂行办法》。
强化产业集群和特色园区培育,健全现代产业体系。围绕海洋生物、石油装备制
造等10大现代海洋和高效生态产业,加快推进一批重大项目,重点支持一批行业骨干
企业。海洋生物、海洋工程装备、石油装备、现代海洋化工、水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
规模位居全国首位。 加强园区建设,促进优势产业集聚发展。研究出台《关于推进"
两区"特色产业园建设的意见》 ,培育形成60家初具规模优势的现代海洋和高效生态
特色产业园,蓝色经济区"四区三园"和黄三角四大临港产业区建设进展顺利。
强化创新驱动, 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一是着力抓好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
两区"《规划》确定的21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15个已基本建成。目前,"两区"
共建成省级以上各类科技创新平台1202个, 其中国家级178个,有53个居世界领先水
平。二是着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成立14个海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黄三角
可持续发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两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已达4家,海洋领
域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达5家, 居全国第一位。三是着力加强人才培养引进。
制定《泰山学者蓝色产业领军人才团队支撑计划》 ,加快实施国家"千人计划"、省"
万人计划"。目前,"两区"共拥有各类研发人员7.7万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1.35万人。
强化要素支撑,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制定省级"两区"
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项目申报指南和评审办法,累计安排省级以上财政资金
34.4亿元、基建基金及合作贷款资金34.12亿元,集中扶持579个重点项目和《规划》
确定的重大事项。投入运营蓝黄"两区"产业投资基金。制定《对金融机构支持"两区"
建设奖励资金管理办法》,省政府与18家大型金融机构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2012年,
"两区"新增贷款3105.4亿元, 占全省的58.1%。二是推进土地海域开发。制定出台黄
三角未利用地开发利用意见和项目管理办法, 计划10年开发200万亩。目前已安排国
家和省级专项资金14.65亿元支持东营、 滨州、潍坊等市进行未利用地开发,已启动
开发46.6万亩,完成21.4万亩。坚持集中集约用海,龙口湾临港高端制造业聚集区等
4个集中集约用海片区获批建设。 三是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启动乳山潮汐湖生
态修复与海岸整治等一批海洋环境修复整治工程, 新设立威海小石岛等5个国家级海
洋特别保护区。 争取刘公岛等4个海洋公园入选国家级海洋公园,数量居全国第一。
加快实施黄三角"三网"绿化和百万亩湿地修复工程, 完成造林166万亩,修复湿地38
万亩。
强化宣传推介,扩大"两区"影响力。先后举办蓝黄"两区"建设恳谈暨项目推介会、
经贸洽谈会、蓝色经济发展国际高峰论坛、中国绿色论坛等重大活动,取得了良好的
经济和社会效益。设立新华社"蓝黄两区网"、《大众日报》和山东广播电视台"两区"
记者站,举办"两区"建设走基层大型采访报道等活动,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按照
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承担了蓝黄主题展馆的筹建任务,组织编制完成16万字的
脚本,确定了推荐设计方案。
(姜东杰 卢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