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城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27&rec=245&run=13

区名由来城东有潍河, 故以"潍"字冠名。 隋朝置潍水县、 潍州, 明洪武十年
(1377年)改称潍县。1949年6月为潍坊市,1984年1月建潍城区。
政区 人口全区总面积272.3平方公里, 辖6个街道,169个行政村,83个社区。
年末全区总人口35.3万人。 人口出生率9.7‰,死亡率5.7‰,自然增长率4‰。有少
数民族23个,678人。
经济概况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87.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其中,
第一产业增加值8.4亿元, 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84.2亿元,增长8.2%;第三产
业增加值94.9亿元, 增长10.2%。 三次产业比例为4.5∶44.9∶50.6。固定资产投资
160.4亿元, 增长22.1%。实现财政总收入20.95亿元,增长3.8%;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12.84亿元,增长13.3%。
农业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35亿元,增长5.2%。其中,农业总产值4.5亿元,
林业总产值0.24亿元,牧业总产值8.93亿元,渔业总产值0.02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
总产值0.65亿元。粮食总产9.72万吨,水果总产2.06万吨,蔬菜总产4.11万吨,水产
品总产238吨, 肉类总产1.45万吨,禽蛋总产0.59万吨,奶类总产0.65万吨。生猪年
末存栏6.5万头,家禽年末存栏154万只。全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95.6亿元,增长11.8%。
全年新增造林面积666.67公顷。国土绿化森林覆盖率达18%。全区农机总动力19.13万
千瓦,增长1.8%。
工业和建筑业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72.3亿元,增长6.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
工业增加值57.6亿元,增长2.2%;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91.8亿元,实现利税18.7亿元,
实现利润11.7亿元。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23.9。工业产品销售率达99.2%。全区
资质三级及以上建筑企业有12家, 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3.02亿元,实现利税4770
万元。
建设 环保推进滨湖、 利昌等重点片区开发,加快6个旧城片区和28个城中村改
造,铺开27个高端商住区和7处现代化农村社区建设。推进6条道路扩建改造,启动大
于河综合整治工程。城市绿化率达到49%。商品房施工面积424.2万平方米,商品房竣
工面积39.6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55.3万平方米,商品房住宅销售5564套。城乡
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城乡环卫一体化实现村居全覆盖。城市空气质量、水环境功
能区均达到规定标准,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处于较好水平以上。
交通运输境内胶济铁路、青银高速公路横贯东西,与国道、省道及区街公路形成
四通八达的陆上交通网络。 全年旅客运输量1184万人次, 增长2.8%; 旅客周转量
51938万人公里,增长4.2%。货物运输量649万吨,增长5.7%;货物周转量214461万吨
公里,增长6.4%。
贸易 旅游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5.89亿元, 增长14.6%。实现进出口
总额39726万美元,增长10.5%,其中出口总额27275万美元。新批准利用外资项目3个,
合同外资额8587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88万美元。主要旅游景点有十笏园、万印楼、
郭味蕖故居、浮烟山、白浪绿洲湿地公园、人民公园等。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4家。全
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71.3万人次,增长17.2%。
教科文卫体有中等职业学校8所,普通中学13所,小学37所,特殊教育学校2所。
各类学校在校生共79710人, 各类学校专任教师3796人。有各类科技人员3.03万人。
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2项, 取得重要科技成果13项。专利申请量580件,授权
专利462件。有档案馆1处,名人故居陈列馆2处,美术馆3处。有农村文化大院169个,
社区文化中心83个。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均达到100%。有医疗卫生机构(含诊
所、村卫生室)422个,共有床位3090张,卫生技术人员3229人。有大型体育场1个,
占地面积28.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4.5万座席。全年参加市级体育比
赛共获奖牌118枚,其中,金牌72枚,银牌32枚,铜牌14枚。
社会生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817元, 增长14.7%;人均消费性支出16100
元, 增长6.1%;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6.9平方米。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42659元,
增长12.3%。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445元,增长13.4%;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888元,
增长10.8%; 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2.5平方米。全区城镇基本养老、医疗、工伤和生育
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4719人、58948人、47746人和24689人。社会保险基金征缴总
额41186万元。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100%。全区
有各类养老托老机构85处, 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92%。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
到每人每年4320元和2300元。 全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救助8563人, 其中,城镇低保
4565人,农村低保3998人。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1个,收养68人。社会福利企业3个,
安置残疾人员70人。
(曲福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