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技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27&rec=151&run=13

【海洋科研项目】 全省海洋大院大所、涉海企业积极申报承担国家、省市科技计划,
涵盖的计划类别日益扩大,落实的项目数和国拨经费持续稳定增长。据不完全统计,
2012年山东新增市级以上海洋领域项目(课题)800多项,合同国(省)拨经费总额近
12亿元, 其中国家各部委项目(课题)600多项,合同国拨经费总额近10亿元。2012
年山东在研海洋领域项目(课题)2000多项,年度国(省)拨到位经费9亿多元。
国家和省重大科技项目。2012年新增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1项,
项目名称"典型弧后盆地热液活动及其成矿机理",首席科学家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
所曾志刚研究员,总经费3800万元。至此,山东承担的973计划海洋领域项目达19项。
新增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1项,项目名称"西北太平洋海洋多尺度变化过程、机理及
可预测性", 首席科学家为中国海洋大学吴立新教授,总经费2600万元。2012年海洋
新兴产业成为山东省新设立的自主创新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的九个产业之一,全年海洋
领域项目共立项13项,合同省拨经费1亿多元。
海洋科学联合基金。5月,山东省人民政府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签署协议,
共同设立海洋联合基金,每年分别投入5000万元,用于提升海洋自主创新、基础研究
和原始创新能力,加快国家海洋科技事业发展,推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

【创新平台建设】 蓝区重大科技平台建设。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工程建
设一期项目已经完工, 二期工程建设资金已全部到位。二期西区建设项目8月底全面
开工, 东区建设项目进入用地审批程序。三期工程正在规划中。9月底,"科学"号海
洋综合考察船在青岛交付使用,该船是"十一五"期间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采用多项国际先进的船舶技术,具备全球航行全海深观测能力,标志着我国海洋科学
考察能力迈入国际先进行列。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完成6次下潜试验,下潜最大
深度7062米,并成功取得一批水样、沉积物样和生物样品,成为目前世界上下潜能力
最深的载人潜水器。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作为"蛟龙"号的保障和支撑基地,正在稳
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业务能力建设,为"蛟龙"号的入驻做好准备。山东船舶技术研
究院获批并启动,由山东省科技厅、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市人民政府共建。国家海
洋新能源研究院列入日照国际海洋城项目,与上海海洋大学签订合作协议书;日照国
际海洋城海洋新能源研究院上海中心揭牌。
区域和行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国家海洋腐蚀防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式获得
科技部批准。省科技厅先后批复海水健康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岸带环境工程技
术研究中心、 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海洋领域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
使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数达22家。批准设立9家海洋领域院士工作站,总数24家。

【海洋科技成果】 4项海洋科技成果获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其中第一完
成单位在山东的2项,分别是"海水池塘高效清洁养殖技术研究与应用"和"海底大型金
属矿床高效开采与安全保障关键技术"。 23项海洋科技成果获2012年度山东省科技奖
励,其中,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科技
进步一等奖6项、 二等奖9项、三等奖3项。涉及海洋工程、海洋仪器仪表、海洋船舶
与装备、海洋生物与水产、海水农业、海洋地质等多个海洋领域。中国水产科学研究
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赵法箴院士获2012年度青岛市科学技术最高奖。 第二届"曾呈奎海
洋科技奖"中, 中科院海洋所费修绠研究员获突出成就奖,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曾
志刚研究员获青年科技奖。2012年9月19日,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完成
的牡蛎对潮间带逆境适应的组学基础研究成果在《自然》(Nature)上发表, 标志着
我国科学团队独立绘制完成了世界首张牡蛎全基因组序列图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
所选育的海湾扇贝"中科2号"、黄海水产研究所选育的海带"黄官1号"新品种通过全国
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海洋新兴产业】 海洋生物医药领域,中国海洋大学"海洋药物新藻酸双酯钠(PSS)
技术"以1100万元的科技成果转让价格与青岛正大海尔制药有限公司实现双向合作。
青岛中皓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联合中国海洋大学开发的"组织工程全层眼角膜移植技术",
在多种动物身上实验成功,已具备年产10万片人工角膜的生产能力。中科院青岛生物
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与青岛琅琊台集团股份公司合作实施的海洋微藻发酵生产DHA产业
化项目日前正式落户胶南,从海洋微藻中提取生产DHA,计划3年内年产DHA1000吨。
海洋工程装备领域,海洋石油981、海洋石油201、中国首艘300米饱和潜水母船"
深潜号"、7个半潜式平台相继完工,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实现了海工领域跨越式、
划时代的发展。山东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的浮标、气象仪等海洋水文气象监测系列产
品的科技产业化规模继续提高,有力带动了我国海洋仪器仪表产业的发展。
海洋渔业领域, 科学家团队培育的多个海水养殖良种顺利推广。"鲆优1号"牙鲆
在福建东山培育出优良鱼苗1500万尾, 实现了从北到南的跨越;中国对虾"黄海2号"
成功繁育优良苗种4.05亿尾, 继续保持良种优势;"黄官1号"海带已培育出第六代成
藻,并顺利推广到南北方大面积养殖,累计养殖面积30万亩以上;中国海洋大学开发
的"海大金贝"良种年培育苗种超过30亿枚, 底播海域面积达10万余亩;中国对虾"黄
海1号"、 三疣梭子蟹"黄选1号"推广效果显著,已在山东、河北和江苏等地示范推广
十万亩。
海洋新能源领域,国内首台利用海洋潮流发电的新型永磁直驱式发电装置在青岛
海斯壮铁塔有限公司问世;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能源藻类资源团队
在微藻生物柴油生产成本和能耗影响大的微藻油脂提取、微藻生物柴油转化等下游关
键技术上取得突破。

【产学研合作】 区域产学研合作。全国第一所针对国家蓝色经济战略建立的地方综
合性科研机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工程研究院在寿光建立。 "寿光卤水综合利用产业基
地"获批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基地内拥有7家海洋化工高新技术企业及80多家
关联性企业, 建有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省级院士工作站和1家省级产业技
术创新战略示范联盟。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2012年,"海洋生物制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
山东船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 使全省涉海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总数达到
18家。 其中"海参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优势海洋生物资源高值化利用产业技术创新联
盟""循环水产养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微藻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4家成为省级示范
联盟,至此,涉海省级示范联盟总数达9家。18家涉海联盟涉及成员单位超过200家,
其中,驻鲁成员单位132家,科研院所26家,企业106家,覆盖了海水养殖、海洋生物
资源利用、海洋仪器装备、海洋精细化工、海洋新能源等多个海洋领域。
(孙晓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