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和改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26&rec=96&run=13

【概况】 2011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45,429.2亿元,增长10.9%,高于年初制
定的10%的发展目标。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973.8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
值24,037.4亿元,增长11.7%;第三产业增加值17,418.0亿元,增长11.3%; 三次产
业比例为:8.8∶52.9∶38.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928.4亿元,增长21.8%。实现
地方财政收入3455.71亿元,增长25.7%,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年末金融机构本
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7,521.93亿元,比年初增加5028.97亿元;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
项贷款余额35,941.49亿元, 比年初增加4881.3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
792元,增长14.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342元,增长19.3%,增速比上年加快5.1
个百分点。

【宏观调控】一是全面落实宏观调控政策。物价涨势得到有效遏制,全省居民消费价
格比上年上涨5.0%, 比全国平均涨幅低0.4个百分点。17个市全部建立社会救助和保
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其中11个市启动联动机制,发放临时价格补贴。房
地产市场调控力度加大,新建商品房销售价格涨幅回落。安排省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3亿元,设立合作创投机构14家。发行企业债券20只,募集资金190.8亿元。二是积极
推进转方式调结构。深入开展"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装
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6.2%,比规模以上工业增幅高2.2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快
速发展, 新口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27.3%,比年初提高
1.2个百分点。 自主创新得到加强,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8%;全省专利
申请109,599件, 专利授权58,843件,分别增长35.6%和14.3%。节能减排力度加大,
关停小火电机组62.7万千瓦, 淘汰落后炼钢产能80万吨、 炼铁812.6万吨、 水泥
1414.8万吨,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三是内需外需得到有
效拉动。投资增长势头较好,改建和技术改造、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
27.2%、 31.5%和23.8%; 三次产业投资结构由上年的2.4∶48.7∶48.9调整为2.1∶
47.9∶50,服务业投资比重首次达50%;民间投资比重达80.4%,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112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016亿元,其中20个建成投产。
宁东直流送电、日照-东明油气管道、京沪高铁山东段、青岛海湾大桥、青岛港国际
集装箱码头等一批项目建成投运,基础设施的保障作用持续增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
售总额16,675.9亿元,增长17.3%。全年旅游总收入达到3736.6亿元,增长22.1%。外
经外贸规模持续扩大, 完成进出口总额2360亿美元,增长24.8%,出口、进口分别增
长20.7%和29.8%。实际到帐外资111.6亿美元,增长21.7%。实施"走出去"战略成效明
显,全省实现境外投资27.1亿美元,增长46.4%。

【体制改革】积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出台全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
见, 4市7县10镇2个开发区的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步伐加快。深化企业重组,组建山东
能源集团。成立泰山财产保险公司和全国首家权益资产类房地产交易所,村镇银行达
到47家。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省4858.7万亩集体林地全部确权到户。医药
卫生体制改革进展加快, 140个县市区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国家
基本药物,提前实现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扎实推进。教育文
化改革取得较大进展, 基础教育等6项国家教改试点全面启动,出版发行、影视制作
等文化领域体制改革基本完成。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等进展顺
利。

【民生社会事业】全面加强社会民生文化建设。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会同有关部
门加强工作协调调度,2011年年初省政府承诺的26项民生实事全部兑现。实现城镇新
增就业118.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35.9万人。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
比国家要求提前一年实现全覆盖。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全部实现市级统筹,政府对城镇
居民医保及新农合补助标准全部达到人均200元。 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保障性安居工
程目标任务,连同结转项目竣工率达到71.2%。整村建设新建农房126万户、改造农村
危房24.9万户,超额完成农房建设三年任务。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化解任务基本完成,
高校债务化解工作全面启动。 省属高校完成普通本专科招生47.88万人。广播电视村
村通等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 建设各类文化产业园区(基地)150个,新口径文化
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2300亿元, 增长16%。妇女儿童、人口、老龄、民政、防震减灾
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对口支援和经济合作】积极开展对口支援工作。全省把对口支援作为重要政治任务,
编制援藏、 援疆、援青工作规划,启动对口援建项目345个,落实对口支援资金11.4
亿元。推动山东省与重庆等省区市的经济合作,牵头组织了西洽会等一系列招商引资
活动。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2011年初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获国务
院正式批复,成为"十二五"时期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该区域2011年实现生产
总值21,395.1亿元,比上年增长11.7%,高于全省0.8个百分点;完成投资13,090.3亿
元,增长22.6%,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实现财政收入1480.0亿元,增
长25.0%。
一、稳步推进政策的制定和落实
一是会同省委组织部研究制定《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年度绩效评价及考核暂
行办法》;会同省统计局研究制定《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统计指标体系》;制定《贯
彻落实〈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海域海岛使用权抵押贷款实
施意见》和《对金融机构支持"两区"建设奖励资金管理办法》等,为更好地落实蓝色
经济区《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二是认真落实国家赋予的66项重大支持政策和事项,
已基本完成17项, 全面落实已签订的5个省部合作协议;2011年省政府又与国土资源
部等7个部委签订了合作协议。三是经省政府批复同意,印发蓝色经济区7市区域规划
和24个专项规划。
二、积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
一是加大特色园区培育建设。研究制定《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特色产业园建
设管理办法(试行)》,加快推进蓝色经济区"三区三园"建设,不断增强园区承载能
力和产业集聚能力,形成具有规模优势和产业特色的园区已达37家。二是加快重点企
业培育步伐。蓝色经济区海洋生物、海洋装备制造、海洋能源矿产、现代海洋化工、
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5大产业规模以上企业, 全年海洋业务收入5500亿元,同比增长
26%; 着力培育50家重点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元的已达4家。其中,海洋装备
制造、 现代海洋化工、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3大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三是不断加
大资金支持。中央财政安排财力补助资金,省设立专项资金,制定专项资金管理暂行
办法, 安排下达资金投资计划,并协调银行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总规模300亿元的蓝
色经济区产业投资基金获批筹建,基金管理公司挂牌成立。
三、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蓝色经济区《规划》确定的18个海洋科技领域国家级创新平台,其中15个正在加
快建设, 其余3个正在积极推进。国家深海基地概念性规划已经编制完成,拆迁等前
期工作基本完成,年底前争取开工建设;青岛"蓝色硅谷"已经完成规划编制工作;烟
台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已完成投资5000万元;国家海洋新能源研究院、国家耐盐植物
研究中心正加紧规划编制;山东船舶技术研究院规划获得省政府批复。
四、不断加强招商引资和宣传推介工作
一是在北京举办蓝色经济区建设恳谈暨项目推介会,签约23个合作项目,意向投
资2550亿元。二是组织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专项宣传活动,先后在各类国家级
媒体发表稿件45篇。三是成功举办蓝色经济发展国际高峰论坛、蓝色经济区科普展、
海洋食品博览会等活动, 取得丰硕成果。四是加强与新华社的合作,开通"蓝黄两区
网";与大众报业集团合作,成立"蓝黄"两区记者站,两区宣传平台建设进入新阶段。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 2011年,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以下简
称黄三角) 全年实现生产总值6522.7亿元, 比上年增长12.3%; 规模以上工业增长
14.7%;全年完成投资3910.0亿元,增长26.2%;出口119.3亿美元,增长20.7%;实现
财政收入390.7亿元,增长27.0%,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高于或持平全省平均水平。
一、积极落实和制定相关政策
会同有关部门起草制定《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年度绩效评价及考核暂
行办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统计指标体系》,使统计指标和考核评价体系
更趋完善;国家赋予黄三角的重大支持政策和事项17项,其中11项已取得重大突破;
评审完成黄三角30个专项规划,印发实施28个。
二、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
一是加强管理和指导,研究并制定《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特色产业园建设
管理办法(试行)》,大大提高了园区承载能力和产业集聚能力。2011年,黄三角地
区主营业务收入过50亿元的各类特色园区已达19家,滨洲、东营、潍坊北部、莱州四
大临港产业区进驻企业878家。 29家省级以上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828亿元、利税
759亿元, 分别占黄三角全区的76%、54%。二是黄三角高效生态农业、石油装备等环
境友好型工业加速发展,投资过20亿元项目63个,总投资2610亿元。产值过10亿元的
企业157家, 其中过百亿的企业16家。启动实施黄三角高效生态农业冷链产业科技示
范工程,建立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和农产品产销对接、质量安全监控追溯系统,确定
6家试点企业,重点推进畜牧、粮油、蔬菜等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和流通体系建设。
三是制定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安排下达6亿元省级专项资金,支持120个高效生态
产业项目; 200亿元规模的"黄三角产业投资基金"投入运营,首期募集资金50亿元。
协调银行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人民币贷款增加446亿元,同比多增29.4亿元,占全省
新增贷款的13%,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较年初增长15.4%,高于全省贷款增速4.3个
百分点。
三、积极推进未利用地开发工作
黄三角未利用地资源丰富,为尽快将其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优势,拓展建设空间,
积累资金, 加大工作力度。一是对黄三角792万亩未利用地的权属、开发潜力、开发
成本等基本情况进行了细致研究分析,明确开发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二
是省政府印发《关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未利用地开发利用的意见》,省发展
改革委、国土资源厅、财政厅联合印发《黄三角未利用地开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提出未利用地开发项目化管理、建立土地交易三个市场、开展未利用地开发管理改革
试点等政策措施;三是召开全省未利用地开发工作会议进行安排部署,计划利用10年
时间开发未利用土地200万亩。省安排4亿元专项资金支持东营、滨州未利用地开发,
35万亩未利用地开发项目已于2011年10月份正式启动。
四、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黄三角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已获国家批准,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获批并启动建设,
中国石油大学"生态谷"、 国家农业科技园等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建设。黄三角6市19县
联合成立可持续发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盐碱地改良、生物质能源等核心技术取
得突破性进展。
五、不断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
启动实施百万亩湿地修复工程和黄河刁口河流路生态调水工程,断流34年的刁口
河重新恢复过流,东营百万亩湿地已修复20万亩。
(倪书俊卢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