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26&rec=277&run=13

市名由来古称邑、都昌,春秋时设城邑。宋建隆三年(962年)称昌邑。1994年6
月撤县设市。
政区人口全市总面积1627.5平方公里。辖9个镇(街道),691个行政村(社区)。
年末全市总人口58.23万人。人口出生率7.84‰,死亡率7.92‰,自然增长率-0.08‰。
经济概况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63.89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42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158.59亿元,增长11.9
%;第三产业增加值75.89亿元,增长12.7%。三次产业比例为11.1∶60.1∶28.8。全社
会固定资产投资186.35亿元, 增长22.9%。财政总收入28.63亿元,增长26.9%;地方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81亿元,增长27.3%。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29.67
亿元,比年初增加19.41亿元,其中储蓄存款余额171.05亿元,增加19.69亿元。人民
币各项贷款余额146.78亿元,增加23.4亿元。
农业全年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60.65亿元,比上年增长4.5%。粮食总产48.38万
吨;棉花总产1.14万吨;油料总产1.86万吨;品果总产7.89万吨,增长3.8%;蔬菜总
产60.71万吨,增长35.4%;水产品总产15.82万吨,增长15.2%。肉类总产11.11万吨,
增长8.6%; 禽蛋总产0.79万吨,增长9.7%;奶类总产0.61万吨,增长58.8%。新增和
完善农田林网面积4000公顷。全市农机总动力195.1万千瓦。
工业和建筑业全年实现全部工业产值896.36亿元, 同比增长42%。规模以上工业
企业349家, 完成工业产值829.8亿元,增长31.5%;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18.43亿元,
增长31.9%; 实现利税63.35亿元,增长22%;实现利润47.46亿元,增长34.9%。规模
以上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78.42亿元,同比增长57.5%,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9.45%,
比上年增加1.56个百分点。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4.66亿元,增长13.2%;实现利税7366
万元,增长3.41%。
建设环保完成小城镇建设投资21.4亿元, 基础设施投资8.2亿元。新增道路面积
106万平方米。 人均公共绿地15.3平方米, 城市绿化覆盖率40.3%。集中供热普及率
84.09%。集中建设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房470套,总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已建成污水
处理厂6座。城市空气质量良好率达到68%,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为100%,道路交通声
环境质量处于较好水平以上。
交通邮电公路通车里程1460.4公里。公路完成旅客运量135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
4.68%;完成货运量1279万吨,增长9.83%。完成电信业务总量32,550万元,增长23.1
%;邮政业务总量5040.16万元,增长9.15%。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4.11万户,增长5.1%;
移动电话用户65.74万户,增长60.7%;国际互联网用户7.65万户,增长19.8%。
贸易旅游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2.61亿元,比上年增长16.9%。其中,城
镇市场零售额11.85亿元,乡村市场零售额80.76亿元。实现进出口总额52,175万美元,
增长27.4%,其中出口45,287万美元,增长25.3%。合同利用外资额12,811万美元,增
长40%; 实际利用外资6434万美元,增长363.2%。主要旅游景点有绿博园、潍水风情
湿地公园、流青园、博陆山生态风景区、乾隆杯酒文化博览园。A级旅游景区5家。全
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50.4万人次,增长36.7%。实现旅游总收入13.8亿元,增长47.6%。
教科文卫体有普通高中2所, 在校生11,907人。初中25所,在校生23,607人。小
学79所, 在校生32,100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93人。共取得市(地)级以上
各类重要科技成果15项。专利申请量520件,授权专利107件。有文化馆(站)11个,
农村文化大院691个。 有卫生机构469处(包括393处村卫生室),其中医院、卫生院
10所,妇幼保健院(站)1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各类卫生机构共有床位2077张,
卫生技术人员3153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804人,注册护士825人。全年
参加市级及以上体育比赛共获奖牌238枚,其中金牌102枚。
社会生活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496元, 比上年增长19.1%;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4697元,增长5.8%。全市城镇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
达到73,017人、74,180人、36,895人、73,815人和35,609人,分别比上年底增加1607
人、 4510人、506人、1006人和1100人。征缴各项社会保险费8.41亿元,发放各项社
会保险待遇5.25亿元。 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457,484人。全市城乡最低生活保
障救助16,986人,其中,城镇低保1682人,农村低保15,304人。
【昌邑市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由国家科技部组织实施的全国县(市)
科技进步考核评选工作,自1997年开始,每两年举行一次,是国家对一个地方科技创
新能力和科技综合实力的评价。昌邑市再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实现“三
连冠”。
【昌邑市被授予“中国溴·盐之乡” 称号】昌邑市原盐年产量达到400万吨,占
全国海盐年产量的六分之一, 溴年产量达到4万吨,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溴盐产业成
为该市的支柱产业。被中国矿业联合会认定为“中国溴·盐之乡”,标志着该市正式
进入中国名牌矿业城市之列,对进一步促进昌邑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扩大盐及盐化工
产业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昌邑市城乡环卫一体化“昌邑模式”在全国推广】昌邑市坚持城乡统筹、一体
发展,全面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有效缓解了农村“垃圾围村”问题,农村生态环境
明显改善。一是推进模式创新。探索建立“统一收集、统一清运、集中处理、资源化
利用”的垃圾处理新模式,把镇街和村(社区)的环卫保洁、垃圾清运委托市环卫局
全面管理。目前,全市农村环卫托管率达到100%。二是推进技术创新。建设了城乡生
活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实现了生活垃圾处理向“无污染、零废弃、资源化、产业化”
转变。 投资2.2亿元建设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实现了粉煤灰、废弃矿砂以及城
乡拆迁废弃垃圾的资源化利用。三是推进机制创新。创新资金保障机制,坚持政府主
导、 群众参与、多元投入,市镇两级财政承担60%以上的环卫托管经费,村级资金筹
集主要由村集体出资和通过“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方式解决。创新政策激励机制,把
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纳入镇街科学发展综合考核, 对成绩突出的镇街, 市财政采取
“以奖代补” 的形式给予适当补助。2011年5月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前来调研并
给予充分肯定,住建部在昌邑召开现场会,在全国推广“昌邑模式”。
(李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