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城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26&rec=268&run=13

区名由来城东有潍河, 故以“潍” 字冠名。隋朝置潍水县、潍州,明洪武十年
(1377年)改称潍县。1949年6月为潍坊市,1984年1月建潍城区。
政区人口全区总面积272.3平方公里, 辖6个街道, 172个行政村, 79个社区。
2011年末全区总人口35.45万人。人口出生率8.9‰,死亡率4.65‰,自然增长率4.25
‰。全区共有23个少数民族,678人。
经济概况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67.7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下同)增长
9.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78.3亿元,增长
8.5%;第三产业增加值81.4亿元,增长10.1%。三次产业比例为4.8∶46.7∶48.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3.1亿元,增长23%。实现财政总收入20.18亿元,增长19.1%;
地方财政收入11.33亿元,增长15.6%。
农业全年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13.38亿元,增长6.67%。粮食总产10.01万吨,
水果总产2.16万吨, 蔬菜总产3.86万吨,水产品总产220吨,肉类总产1.46万吨,禽
蛋总产0.63万吨,奶类总产0.6万吨。生猪年末存栏6.56万头,家禽年末存栏172万只。
全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74.9亿元, 增长11.5%。全年完成造林面积666.7公顷。全区农
机总动力18.79万千瓦,增长0.91%。
工业和建筑业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68.4亿元, 增长9.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
现增加值50.5亿元,增长6.3%;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5.6亿元,增长12%;实现利税
13.4亿元, 增长15.6%;实现利润8.6亿元,增长16.6%。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
122.4。全区资质三级及以上建筑企业13家,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2.05亿元,实现
利税8743万元。
建设环保实施4条道路建设工程。改造完成8个旧居住小区。城市绿化率达到42%。
商品房施工面积363万平方米, 商品房竣工面积22.3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68.1
万平方米,商品房住宅销售3798套。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实现生活垃圾日产日
清和无害化集中处理,无害化垃圾处理率达到100%。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处于较好水
平以上。
交通境内胶济铁路、青银高速公路横贯东西,与国道、省道及区街公路形成四通
八达的陆上交通网络。全年旅客运输量1152万人次,增长1.4%;旅客周转量49,839万
人公里, 增长5%。货物运输量680万吨,增长16.2%。货物周转量201,489万吨公里,
增长8.3%。
贸易旅游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3.08亿元, 增长16.9%。实现进出口总
额3.59亿美元,增长19.2%,其中出口总额2.81亿美元,增长19.6%。新批准利用外资
项目5个,合同外资额1.48亿美元,增长946%;实际利用外资2518万美元,增长56.6%。
主要旅游景点有十笏园、浮烟山、白浪绿洲湿地公园、人民公园、万印楼、郭味蕖故
居等。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39万人次,增长20.6%。
教科文卫体有普通中学13所,中等职业学校8所,小学38所,特殊教育学校2所。
各类学校在校生共83,853人,各类学校专任教师3886人。有各类科技人员3.05万人。
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0项, 取得重要科技成果12项。专利申请量340件,授权
专利270件。有名人陈列馆2处,美术馆2处,档案馆1处。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
均达到100%。 有医疗卫生机构(含诊所)406个。各类卫生机构共有床位2459张,卫
生技术人员2775人。有大型体育场1个,占地面积28.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8万平
方米, 4.5万座席。参加潍坊市第十八届运动会比赛获金牌28枚、银牌26枚、铜牌14
枚。
社会生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682元, 增长14.6%;人均消费性支出15,
055元, 增长10.8%; 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6.5平方米。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8,
645元,增长13.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979.49元,增长18.1%;人均生活消费
性支出6214.97元,增长4.9%;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5平方米。全区城镇基本养老、
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4,924人、56,832人、48,817人和25,260人。
社会保险基金征缴总额39,121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100%。全区有各类养老
托老机构68处, 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91%。城镇新增就业4300人,城镇登记失
业率控制在2.58%以内。 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3960元和2000元。全区城
乡最低生活保障救助9076人,其中,城镇低保4985人,农村低保4091人。收养性社会
福利单位1个,收养89人。社会福利企业3个,安置残疾人员70人。
(曲福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