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技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26&rec=173&run=13

【概况】"黄蓝"两大涉海战略取得突破性进展。在2009年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
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基础上, 2011年1月4日,国务院以国函〔2011〕1号文件批复《山
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
也是国家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在两大战略实施过程中,推出了
青岛蓝色硅谷、威海南海新区、潍坊滨海新城、东营和滨州的黄三角高效生态实验区
等新举措。
承担重大海洋科技项目稳步增长。国家驻鲁和省内海洋科技力量抢抓机遇,积极
申报承担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支撑计划以及其他部委级
重大计划项目,涉及学科范围不断拓展。新增973项目2项,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
目2项,获得经费超过1.3亿元。以组织实施国家和省的重大海洋科技项目为抓手,基
本形成高水平的海洋科研开发格局,产学研结合水平逐步提高,海洋科技对经济增长
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不断增强,为"黄蓝"两大战略的顺利实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联合资助海洋科学研究中心项目正式启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山东省政
府商定联合资助海洋科学研究中心项目,共同推出面向海洋科学的联合基金,国家和
省联合探索新的运行机制,面向海洋科学战略性基础研究,助推海洋科学中心的发展。
海洋科学考察取得重大进展。一是"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顺利下水。该船
是"十一五"期间国家12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之一,也是到目前为止山东省单
体最大的一个科技类项目。2007年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立项,2010年开工建设。该
船是国家目前最先进的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 为中国未来10—20年海洋科学考察主力
船之一。 该船的成功下水,标志着山东海洋科研装备达到了新的水平。二是"大洋一
号"船完成369天环球调查。 在2005年第一次环测三大洋的基础上,以青岛为母港的"
大洋一号"船此次环球海洋科学考察超过一年, 并且在三大洋都有重要收获,特别是
新发现了16个热液硫化物矿床、矿点,标志着山东海洋科技事业大踏步走向深海远洋。
"国"字号海洋科研基地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一是国家深海基地正式挂牌筹建,
位于青岛鳌山半岛的最顶端柴岛。该基地作为目前我国各种深海重要设备的母港,肩
负着组织全国海洋科技力量,围绕深海远洋开展科学研究的重任。二是青岛海洋科学
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省市政府已累计投入近4亿元,拟将其建设成
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青岛"蓝色硅谷"的重要支撑平台。
一批创新性关键技术取得突破。 在海水养殖良种方面,2011年有6个新良种通过
国家水产原良种审定委员会认定,包括第一个鱼类良种(牙鲆),使山东海洋水产原
良种达到20个。 在水下焊接方面,山东省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掌握了200米水下焊接
技术,已经生产出40吨水下焊条和40吨水下切割条。在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方面,中国
海洋大学的人工角膜、中科院海洋所的海藻纤维胶囊、荣成好当家集团的海蜇活性肽
等产品已经开始初步生产。在海水淡化方面,膜技术和泵技术也取得了较大技术突破。
一批海洋新兴产业脱颖而出。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与美国波音公司
合作建立海洋微藻能源基地,共同生产海洋微藻柴油,此外还有四五家民营企业拟投
巨资进军该产业。海参产业从黄海之滨的岩石海岸逐渐延伸到莱州湾畔的滩涂盐沼,
呈现出集约化、 规模化的发展态势。中集集团烟台莱福士造船公司一年交付5个半潜
式的平台。喜盈门集团正利用青岛大学的海藻纤维技术,开发新型抗菌抗辐射服装。
青岛胶州湾沿岸每天20万吨的海水淡化工程即将投产。
一批新型的应用型的产学研结合的科研机构陆续建立。东营的黄河三角洲可持续
发展研究院、滨州的滩涂高效农业研究院正在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中集海洋工程研
究院依托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聚合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力量,规划建
设全国海工总部,包括计算设计中心、海工共性技术研究中心、国际会议中心等九个
中心和特种材料实验室、 多功能海工水池实验室、三维数字实验室3个实验室。日照
拟建新能源研究院、青岛拟建船舶研究院、潍坊拟建船舶设计研究院等。这些机构区
别于传统的科研事业单位,而是一种以产学研结合为主体的新型科研机构。
(胡建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