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贸易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26&rec=155&run=13

【概况】 2011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675.9亿元,比上年增长17.3%,
高出全国平均增幅0.2个百分点。 分城乡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3,175.3亿元,增长
17.9%; 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500.6亿元,增长15.2%。城乡市场增幅差距由上年的4.3
个百分点下降为2.7个百分点。分业态看,商品零售额实现14,743.7亿元,增长17.1%;
餐饮收入实现1932.2亿元,增长18.9%,其中四季度增幅达到21.5%。分商品看,限额
以上企业金银珠宝类商品零售增长42.0%,家装类增长35.6%,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
增长30.6%,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增长29.2%,汽车类增长23.4%。从市场价格看,
生活必需品价格稳中有涨, 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5.0%,低于全国0.4
个百分点,分月价格走势基本呈现倒"V"字型。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1.3%,粮食价格
先涨后落,食用油市场运行平稳,猪肉价格高位运行,部分蔬菜品种价格波动较大。
城乡市场繁荣稳定。加强产销衔接、跨区调运和进出口调剂,保障市场供给,强
化对重要生活必需品和重点生产资料、重点行业的市场监测,增强市场调控能力。家
电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政策效应明显, 全省销售家电下乡产品1507万台, 销售额
405.7亿元,销售家电以旧换新产品704万台,销售额266.1亿元。以"弘扬鲁菜文化、
创新鲁菜发展、 打造鲁菜品牌"为主题,举办首届"鲁菜创新大赛",在全国餐饮业产
生较大影响。
城乡市场体系不断完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建标准化农家店8930家,累计达
到7.6万家,覆盖全省所有乡镇和75%以上的行政村。以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
社区菜市场为重点, 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 建成年交易额过亿元的农产品批发市场
174个,年交易额2273亿元。潍坊、威海、临沂3市列入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城市。
截至年底,全省累计建成33个国家级和212个省级商业示范社区。
市场调控手段有所增强。省、市重要生活必需品政府储备制度进一步完善,积极
争取扩大中央储备商品在山东的规模,与有关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建立大城市冬春蔬
菜储备制度的通知》,推动完善济南、青岛、淄博等重点城市蔬菜储备制度。突出抓
好重要节日和重点时段市场供应,组织指导大型骨干商贸企业广开货源渠道,加大资
金投入,强化名、优、特、新商品采购,备足备好货源。元旦、春节和中秋、国庆等
重点节日商品投放总值同比增长20%以上。 推进南北蔬菜产销衔接,组织省内重点批
发市场参加南北蔬菜产销对接活动,建设海南菜山东销售专区,充实扩大全省蔬菜供
应货源。
应急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逐步完善信息支持、货源组织、投放网络、舆论引导"
四位一体"的应急管理系统,提高快速应急反应能力。快速应对食盐市场波动。3月,
山东食盐市场出现异常情况后,迅速启动应急预案,下发《关于做好生活必需品市场
供应工作的紧急通知》和《关于确保食盐等生活必需品稳定供应的紧急通知》,增加
上货批次,开辟食盐销售专区,使食盐抢购事件迅速得到平息。积极做好救灾物资调
运。4月18日,济南和泰安交界地区发生山林火灾后,组织9家商贸企业筹集矿泉水、
饼干、手电筒等40万元救灾物资,保障应急救灾需要。
社区商贸服务功能逐步完善。 全年共创建4个国家级社区商业示范社区,城市社
区商业覆盖面达到90%以上。认定首批山东省特色商业街21条。济南、潍坊、威海3市
列入商务部家政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 潍坊、青岛、淄博、东营、烟台、日照6市
建成市级家政服务网络中心。 推广潍坊市建设经验,全省累计培训家政服务人员5.2
万人,就业率达93%,涌现出"阳光大姐"等一批知名品牌。
骨干企业支撑带动作用得到强化。充分发挥大企业吸纳调存、稳定市场的骨干支
撑作用, 销售额前100位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实现销售额6545亿元,比上年增长
31.66%,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46%,提高6个百分点。全省年销售额50
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41家,销售额过10亿元的商贸流通企业达到70家,过百亿元的企
业8家, 银座商城、利群集团、家家悦集团等11家企业入选中国连锁企业百强,山东
商业集团等5家企业列入全国电子商务示范企业, 实现网络店与实体店融合互动。扩
大流通业对外开放,大润发、家乐福、沃尔玛、麦德龙、特易购等一批跨国零售企业
在山东加快发展。
诚信商贸企业创建富有成效。开展诚信商贸企业创建活动,推动商贸企业悬挂公
开承诺牌匾,引导广大商贸企业加强行业自律,强化诚信意识,接受社会监督。在全
省范围内开展"12312"市场监管服务体系建设试点, 青岛市肉菜流通追溯体系试点全
面展开,济南列入全国第二批肉菜流通追溯体系试点城市,临沂市被列为全国商圈融
资试点城市。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成效突出。
(王慧洁)

【服务业】 2011年,全省服务业(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7,418亿元,
居全国第三位, 比上年增长11.3%,高于全国平均增速2.4个百分点,拉动全省生产
总值增长4.1个百分点, 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8.3%,较上年提
高1.7个百分点。
及时安排部署和调度服务业工作。年初,筹备召开全省服务业发展工作会议,总
结"十一五"时期全省服务业发展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进一步明确"十二五"时期服务业
跨越发展的目标任务、 工作重点和工作措施。8月,组织省有关部门召开省服务业发
展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总结上半年全省服务业发展情况,分析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
题,调度各有关部门服务业工作的进度情况,安排部署下半年的工作。组织召开全省
服务业工作座谈会,对各市服务业工作进行调度和督促。11月,组织召开省服务业发
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络员会议,督促有关部门加快工作进度,加大工作力度,确保
完成服务业跨越发展的年度目标和任务。
抓好全省"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正式印发《山东省服务业发展
规划纲要》,对规划纲要确定的工作任务进行分解细化,落实到各市和有关部门,确
保规划纲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组织有关部门围绕十大领域编制服务业发展专项规
划,发挥重点行业对服务业发展的引领和带动作用。结合蓝、黄两区国家战略的实施,
编制完成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现代
服务业发展规划,组织编制完成长岛国际旅游度假区发展规划。
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督促济南、青岛两市加快推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
革试点工作,确保完成试点任务。在全国率先启动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制
定试点工作方案和试点区域确定办法。在各市推荐的基础上,经严格审核和专家评审,
确定11个县(市、区)和服务业园区开展改革试点工作,督促试点单位在重点领域和
关键环节破除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先行先试,探索服务业发展的新路子、新
模式,为全省服务业加快发展提供示范和经验。
加大服务业投资力度。充分利用鲁港经贸洽谈会、鲁台经贸洽谈会、西洽会等平
台,开展招商引资活动,签约项目64个,合同协议金额达1530亿元。发挥省级服务业
引导资金的作用,围绕现代物流、商贸流通、公共服务平台、非核心业务剥离四大领
域支持77个项目建设,安排引导资金1.2亿元,拉动社会投入141.9亿元,按项目当年
完成投资55亿元测算, 拉动效应1∶47。积极争取国家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支持山东
重点项目24个,争取资金4600万元。全年全省规模以上服务业投资完成12,969.7亿元,
比上年增长23.8%,服务业投资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50%,实现历史性突破。
完成上年度服务业发展绩效考核。围绕提高服务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突出绩效
考核的导向作用,强化对服务业占比提高幅度、服务业增加值增速、投资增速、税收
增速等主要指标的量化考核。加强对各县(市、区)服务业发展情况的考核,进一步
促进县域服务业加快发展。完成服务业重点城区、园区和企业的绩效考核工作。
开展推动服务业跨越发展的专题调研。会同省财政厅、省商务厅、省地税局、省
工商局、省旅游局、省金融办等部门承担《突出重点,完善政策,强化措施,努力推
动服务业跨越发展》课题调研,分别赴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和滨州进行实
地调研,书面调研其它市和单位服务业工作情况。学习考察广东和海南两省发展服务
业的做法和经验。牵头完成调研报告的起草工作,提出加快全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建
议。
组织开展服务业发展和工作情况的督查活动。根据省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第六次
会议的要求, 组织32个省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组成8个小组,对各地和有关
部门贯彻落实上年服务业发展工作会议情况进行专项督查。通过督查活动,进一步查
找和分析全省服务业发展的主要问题、薄弱环节和制约因素,提出相关对策建议,牵
头完成督查报告的起草并向省政府作专题汇报。
加强服务业经济运行分析。进一步完善服务业经济运行季度分析制度,及时召集
有关部门和企业调度服务业运行情况,分析运行中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联合省统
计局召开服务业统计工作座谈会,研究提出对服务业十大重点领域、四大载体的有关
统计指标进行核算的意见。督促有关部门进一步改进服务业统计工作,及时反映重点
工作的推进情况,使统计数据更加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服务业发展成果。
(省服务业办公室)

【供销合作】 2011年,全省供销合作社坚持为农服务的办社宗旨,努力推进生产流
通信用合作综合发展,加快构建农村现代经营服务新体系和新时期供销合作社组织体
系,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年内,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完成销售收入2658亿元,实现
利润49亿元,分别增长25.08%和3.47%。
农村现代经营服务新体系建设。一是加快构建农产品经营服务体系。完善各种经
营服务手段,与农民及相关市场主体共同建设从生产一直到市场终端的农产品经营服
务体系。 至年底,全省已有80多个县(市、区)成立150多个农产品经营公司,发展
8200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 建立890多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并与全国大中城市
的100多家连锁超市、 批发市场和出口加工企业建立农产品直供关系。汶上、惠民、
莒县等一批县(市、区)供销合作社大力推进以土地托管为主要形式的粮棉油等大田
作物经营服务创新,实施耕、种、管、收、售全过程服务,取得明显成效。在全国总
社召开的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电视电话会议上,山东省作典型发言,介绍发
挥供销合作社经济组织优势、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经验做法。
二是全面构建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从县域整合资源起步,在各个层面和环节
上合理安排投资及经营主体,努力形成上下贯通、横向联合、遍布乡村的综合性网络,
把标准化、 规范化服务送到农民身边。至年底,全省已有109个县(市、区)分别组
建日用消费品和农资经营公司114个、119个,发展直营超市6000多家,发展各类加盟
网点11.3万个。其中,在农资经营服务方面,重点推进农资联采和直供,并配套实施
技术服务, 建立新型农资经营服务体系,全年面向农民直供化肥302万吨,占供销合
作社系统化肥经营总量的30%。
三是积极构建新型农村社区经营服务体系。 按照"政府引导、供销合作社主办、
多方参与、 市场运作"的原则,立足于农民的物质生活,以日用消费品和农资超市为
基础,继续推进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积极构建专业经营服务、互助合作服务、农
村公共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村社区经营服务体系。至年底,已在80多个县(市、区)
建成1100多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 在71个县(市、区)的137处新型农村社区基本构
建起经营服务体系。
四是探索构建农村信用合作融资服务体系。以专业合作社为基本载体,将信用合
作与生产、流通合作融为一体,探索基于农民互助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至年底,
全省供销社已在所领办的400多个专业合作社内部开展资金互助,30多个县(市、区)
供销合作社组建投资担保公司等新型金融组织,有效解决农民融资难问题。
新时期供销合作社组织体系建设。一是全面加快基层供销社的启动和发展。制定
出台《关于加快基层供销合作社启动和发展的意见》。确定省联社直接调度的68个重
点启动和发展的基层供销社名单, 先后举办4期、12批次现场观摩和交流活动,带动
一大批基层供销社相继步入新时期发展轨道。 年内, 全省基层供销社实现销售收入
320亿元、利润10,105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8%和77.8%。
二是加快社有企业的恢复、发展和壮大。各市、县供销社恢复提升棉花、农资、
再生资源、烟花爆竹等传统业务,同时加快培育发展农产品、日用品经营企业。起步
较早的县级供销社已同时拥有日用品、农资、农产品和投资担保等公司,在农村现代
经营服务新体系建设中有效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三是加强各级联合社建设。年内,举办新任县级供销社主任培训班,培训新任47
名县级社主任。 除17个市联合社之外,全省113个县级联合社机关经费已列入财政预
算,86个县级联合社机关纳入参公管理范围,81个县级联合社设立监事会机构。
四是优化改革发展环境。省政府办公厅对各市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构建农村现代
经营服务新体系全面推进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意见》(鲁政发〔2010〕31号)和全
省供销社工作电视会议贯彻落实情况进行专题督查,促进各项政策的落实。至年底,
15个市和41个县(市、区)政府已出台贯彻落实省政府31号文件的意见,17个市和56
个县(市、区)政府设立供销社改革发展专项资金,省、市、县三级专项扶持资金规
模达到1.5亿元,办理确权、登记或颁证的土地面积达6.6万亩,政策性财务挂账、社
员股金专项贷款、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等历史遗留问题逐步解决。
直属企事业单位工作。一是出资企业快速发展。2011年,省供销合作社直属出资
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17.05亿元,利润10,614万元,均创历史最好水平。山东天鹅棉业
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积极推进棉花机械产业纵向一体化战略, 投资2亿元同时开工建设
济南药山工业园和新疆五家渠工业园。 山东联拓超市股份有限公司投资3亿元建设阳
谷宝福邻购物中心,营业面积达4.2万平方米。山东鲁棉集团有限公司全面实施"走出
去"战略, 与山东高速、中非基金合作开发苏丹棉花业务,与山东孚邦公司合资组建
山东孚成糖业经贸有限公司。山东梅开再生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全年经营各类废旧物资
3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0多亿元。山东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启动年周转量60万吨的
鲁北物流园二期工程建设, 再次中标2011`2012年国家淡储、磷肥专项和省级淡储39
万吨。省供销社基建储运公司统筹统保费总额3723万元,比上年增加1270万元。
二是事业单位工作稳步推进。山东经贸职业学院完成老校区整体规划调整,新建
成1.2万平方米实验实训楼。 年内新生实际报到入学2908人,应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
94%,被全国供销合作社列入首批6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重视并加强对《中国
果菜》杂志社管理,进一步明确办刊方向,理顺体制机制。
(杜鸣鸣)

【石油燃料销售】 2011年,山东石油公司深入开展"强化管理规范服务"和"为民服务
创先争优"活动, 全面推进"比学赶帮超"工作,科学设定经营策略,积极努力扩销增
效,精心选点优化布局,扎实推进精细管理。全年销售成品油1075万吨,实现销售收
入836亿元。
坚持主导市场,实现量利兼收。一是全力保障市场供应。面对年初旱情,充分发
挥主渠道作用,统筹制定保供方案。针对柴油紧张状况,合理调配资源,确保山东成
品油市场平稳。在"三夏、三秋"期间,实施惠农、支农、便农措施,支持农业生产。
二是兼顾利润做大总量。资源宽松时,零售环节积极采取措施,追赶计划进度;直分
销环节协调竞争对手,保持价格整体稳定,保证重点客户不丢。资源紧张时,巩固忠
诚客户,开发潜在客户,扩大客户群体。三是灵活应对市场变化。采取合理价格政策,
实现价格管理梯次化。认真分析市场需求,完成90号汽油退市工作。针对二、四季度
柴油进销倒挂,及时调整考核政策,控制经营规模。主动与竞争对手沟通,有效避免
效益损失。四是增强资源掌控力度。全面分析市场走势,关注地方炼油企业发展,适
时向政府汇报市场资源状况,争取积极主动。跟进做好车用柴油置换和推广工作,制
定方案,细化措施,稳步实施。五是零售业务实现飞跃。开展新站开业酬宾、油非互
动、品牌展销、节日促销等系列营销活动,多项指标取得历史性突破。加大加油卡宣
传推介力度,密切与招商银行、可口可乐等的合作,提升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有序
推广自助加油,培育打造骨干站点,进一步完善零售网络。六是直分销优势充分发挥。
加大县级和区外市场的开发力度,拓展经营规模。坚持"抓两头、促中间",打造务实
高效的营销团队。以"抓大不放小"为原则,通过客户座谈会、联谊、走访等形式,与
客户近距离沟通交流,提升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七是润滑油经营成效较好。发挥技
术服务团队作用,强化对市石油公司的经营督导。密切与中国石化润滑油公司的合作,
长城润滑油打假维权取得突破性进展。 八是非油品业务再上台阶。按照"宜精则精、
逐步推进"的要求, 打造一批"易捷"主力门店。强化采购管理,做好重点商品销售。
采用品鉴订货会、大宗商品送货上门、贴牌生产等多种形式,组织开展全面营销。以
建立"小超市、大连锁"为目标,逐步形成自己的经营特点和内在优势。
强化精细管理,着力固本强基。一是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高。加强领导班子和干
部队伍建设,优化人才队伍配备。落实劳动定员贯标,引入动态管理机制。运用人力
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全年共组织培训2531期,培训员工
7.4万人次。 二是财务管理日趋精细。规范财务核算,坚持实施资金与费用预算集中
会审和大额成本专项会审制度,共审减退回不合理费用预算约1200万元,审减错报和
虚报维修预算近4300万元。加大与政府部门的协调力度,减免土地使用税1697万元。
推进全员成本目标管理,做到人人有明确目标、处处有细化措施、项项有考评奖惩。
三是资产管理持续优化。量化权限标准,规范操作流程,分期分批次培训资产管理人
员。重新核实闲置土地,积极实施资产重组,努力优化资产结构。全年共盘活闲置土
地101宗,节约土地投资2亿余元,实现资产租赁收入1279万元。四是零售管理更加规
范。强化加油站监督检查,坚决查处违规违纪行为。在部分市石油公司推广中心站管
理模式,取得较好效果。调整受托方式,增加托管公司,明确托管资质,加大考核力
度,进一步规范小站委托管理。五是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搭建一次物流汽运管理系统,
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运输效率。运用数据集成技术,实现非油品收入凭证自动归集。
深化ERP系统应用, 提升办公自动化系统功能,完成全省视频会议系统升级,加油卡
系统实现平稳运行。六是安全管理规范严谨。从抓实抓细入手,深化全员岗位危害识
别,组织隐患排查和分类整治,规范承包商、承运商监管,提高本质安全。查找身边"
十大薄弱环节",推行HSE观察卡和直接作业环节过程控制,防范各类事故发生。七是
数质量管理深入细致。 明确工作流程,加强绩效考核,严把出入关口。ISO9000质量
管理体系建设顺利验收,成功运行加油机射频铅封管理系统并通过国家实验认可与计
量标准复查,提高计量检测与质量检验水平。八是审计工作收效明显。完成审计署经
济责任审计及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非油品专项审计工作。审计集成管理及内控预警系统
成功上线。 开展专项审计项目11项, 工程建设项目审计774项, 促进企业增收节支
4989万元。 九是发挥监察稽查效能。健全"一把手"负总责的领导体制和"分级立项、
分级管理、分级实施"的效能监察管理模式,立项67项,节约资金771万元,增加经济
效益2792万元,避免经济损失1490万元。强化专项稽查和重点领域、关键环节、重要
岗位的监督检查,保障企业的健康发展。
推动改革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一是努力打造一流企业。以一流企业为目标,形
成涵盖经营类指标56项、 管理类指标90项、服务类指标1项的对标管理体系。二是有
序推进体制改革。对部分市石油公司所属县石油公司具体情况进行现场调研,分类梳
理问题,制定整改意见。三是优化薪酬激励机制。健全薪酬考核办法,强化激励保障
作用。明确规定市石油公司中层正职和一线员工的薪酬分配比例,加大向一线倾斜的
力度, 落实增补薪酬额度,确保一线员工收入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1.2倍,提
升一线员工满意度,流失率大幅降低。四是积极开展管理创新。促进管理现代化,加
强软实力建设。 "借助信息技术实现销售企业物流一体化"和"创新打造高效的内控测
试与评价管理体系"获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管理创新现代化成果一等奖。 分层级、分类
型搭建标准化制度体系架构, 将347项制度纳入改造范围,实现制度全生命周期的在
线管理,确保制度的落地执行。初步建立起以识别、评估、应对、监控、改进为基本
思路的风险管理体系,实现风险防控的闭环管理。五是健全市石油公司督导长效机制。
征求各市石油公司在经营、 管理、服务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230条,省石油公司相关
职能部门逐条整改落实,增强市石油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和工作活力。开展省市石油公
司经营质量分析会互动,帮助其查找问题,分析原因,制定措施,补齐短板。六是完
善合资企业管理机制。实施经营分析和月度通报制度,形成较为完整规范的分析评价
指标体系。建立合资企业委派负责人的归口绩效考核制度,逐步将合资企业管理纳入
规范化轨道。
优化提升网络,增强竞争实力。一是全力发展新建网点。加大城市中心、发达县
级市及新规划区加油站发展力度,采用多方式灵活操作,力争重点位置加油站不流失。
加大考核力度,及时兑现奖惩,确保新增网点任务完成。依托原有加油站拓展加气子
站,选择重点位置进行新建,对加油量小、周边站点密度高的加油站实施改建,加气
站布局趋于合理。全年新增加油站95座、加气站21座。二是着力提升投资水平。坚持
单项审批制度,严格控制投资规模,设立改造费用投入产出比标准,提高资产利润率。
认真执行项目预算,调整加油站新建、收购程序,提高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质量。定
期调度进展情况,适时通报可研完成率。资产维护管理系统运行良好,通过权限限制
对年度投资计划实行分层次管理。对年度总预算按照投资结构细分,将投资程序主数
据的创建和投资项目总预算的下达归口省石油公司统一管理,增强调控力度。三是加
快利用闲置土地。在地理位置优越、具备建站条件的闲置油库内,争取地方政府支持,
建设经营网点。将不具备建站条件的,与政府协商置换土地,换取等价值的加油站建
设用地。将无法建站和置换的土地交由政府收回,按规定给予货币补偿。四是积极寻
求多方合作。整合中国石化系统非销售板块加油站,接收胜利油田划转的6座加油站。
与德州高铁签订合作协议,取得德州新区全部10座加油(气)站的建设经营权。与山
东交运成立合资公司,以油气经营为切入点,不断扩大合作领域。济南、滨州等石油
公司通过与当地政府组建联营公司,实现互惠双赢。五是有序推进形象改造。科学制
定计划,加强监督管理,确保工程质量,缩短改造工期。结合中国石化总部发展自助
加油站的要求,明确范围,循序渐进,提升加油站形象。六是"补一拆一"与打假维权
取得实效。完善"补一拆一"管理办法,细化责任分工,严格兑现奖惩,全年关停或拆
除加油站21座,落实政策19座。推进打假维权工作,形成企政联动、打防并举的维权
机制, 构建依法维权、成效凸显的工作模式。全年发现侵权加油站229个,取缔率达
到100%。
统筹各项活动, 助推全面发展。一是组织开展"强化管理,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规范服务,兑现社会责任承诺"活动,加强基础管理,提升服务水平,落实责任承诺。
二是强力推进"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 在窗口单位,组织"争创顾客满意加油站、
便利店""商客线条三争创""润滑油营销全流程服务""物流服务提升年"等活动, 展现
一流窗口形象。三是全面深化"比学赶帮超"工作。定期分析指标运行情况,适时查找
短板, 充分发挥标杆市石油公司带动作用。四是广泛开展竞赛比武活动。先后开展5
个岗位的竞赛比武活动,员工累计参赛5300人次。在中国石化总部竞赛比武决赛中,
获得3金、 1银、1铜和计量专业线第一名、综合网管系统团体第二名、销售企业综合
团体第三名的成绩。 五是全面落实"查铺张浪费现象、查违纪违规行为、查不和谐因
素"活动。 各市石油公司查出并整改问题百余件,进一步规范企业行为。六是继续强
化"我要安全"主题活动。牢固树立"我要安全、我会安全"理念,落实各级安全责任制,
减少"三违"行为和习惯性违章现象。七是坚持开展"市石油公司主要领导走遍加油站"
活动。市石油公司领导共走访加油站8000余站次,解决问题2100余条,进一步密切干
群关系。八是精心部署对口帮扶活动。与陕西石油公司结成对子,采取业务观摩与现
场帮扶相结合,共派出70余名帮扶人员、累计3384人次。
(宋鹏)

【粮食流通】加强粮食宏观调控,全省粮食市场供应和价格保持基本稳定。一是抓好
粮食购销,保持合理库存。全省粮食收购和调入量大幅增加。2011年,全省收购粮食
5984万吨, 同比增长22%。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支持,向省内移库政策性小麦22.8
万吨;加大组织协调力度,从东北运进大豆、玉米、稻谷等粮食160.48万吨;通过参
加福建、黑龙江、山西产销协作会签约粮食181.25万吨。粮食销售顺畅。全年各类粮
食企业销售粮食3660万吨, 同比增长30%。加大政策性粮食投放力度,通过济南国家
粮油交易中心组织政策性粮食竞价交易会87次,向市场投放粮食168.17万吨。粮食库
存量保持在合理水平。年末全省粮食库存达到530万吨。
二是综合施策,加强粮食市场调控。严格执行保供稳价政策,会同有关部门对粮
油市场适时适度进行宏观调控。加大粮食收购主体清查力度,核查确认粮食收购企业
5937家, 取消、注销粮食收购资格624家。积极做好定向销售工作,对省内91家企业
参与不完善粒超标小麦竞拍资格进行审核,争取5家面粉企业纳入国家定向销售范围,
购进定向销售小麦23.98万吨。 严格落实玉米市场调控政策,审核推荐44家企业参与
国家跨省移库玉米交易,竞买国家政策性玉米11.29万吨。加大地方储备粮投放力度,
年内全省出库储备小麦80万吨。全面落实最低最高库存政策,17市全部出台最低最高
库存制度,并按规定对囤积居奇等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加强市场预警监测,及时
掌控市场粮价走势。 全省共建立价格监测点185个(其中国家局直报点18个),城乡
调查户9000多个,纳入粮油流通统计范围的企业达到5937家。
三是进一步完善地方储备粮油体系,夯实市场调控基础。截至年底,全省地方储
备粮规模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计划,省级储备食用油计划全部落实到位。储备粮品
种结构和布局进一步优化,全省成品粮油和稻谷(大米)储备数量进一步增加。全省"
规范化管理示范粮库"创建活动深入推进, 省粮油仓储管理信息系统上线运行,全省
928家企业完成粮油仓储单位网上备案管理。
四是粮食应急保障工作和军粮供应工作进一步加强。组织开展粮食应急加工、供
应企业审核清理工作,共清退不符合条件的应急加工、供应企业40家。大力提升粮食
应急实战能力,济南、青岛等16个市开展应急演练。全省军粮供应综合保障能力全面
提升。 全年投入军供网点改造资金1377.8万元,同比增长87%。深入推进军粮供应规
范化管理工作,扎实开展星级军供站评选活动,做好军粮供应应急保障社会资源调查
和等级建档工作,军粮供应服务质量显著提高。
加大监督检查工作力度,全省粮食流通市场规范有序。一是粮食规范化执法示范
县创建活动向纵深推进。修订完善示范县考核验收细则,积极推广示范县经验,加强
层级监督、考核,提升创建活动水平。截至年底,全省已有67个县(市、区)达到规
范化执法示范县标准,粮食执法工作社会认可度和在政府工作中的地位明显提升。
二是圆满完成粮油库存检查工作任务。 扎实做好粮食库存检查工作。按照"有仓
必到、 有粮必查、有账必核、查必彻底"的要求,对全省粮食库存进行全面检查,省
粮食局对4个市19户重点企业进行抽查。 全力做好国务院部署的食用植物油库存检查
工作,成立领导机构,落实工作经费,制定工作方案,培训检查人员,圆满完成自查
和省级普查任务。从粮油库存检查结果看,全省境内所存各类粮油库存数量真实,质
量良好,管理比较规范。
三是各项粮食专项检查工作有序推进。抓好夏、秋粮收购专项检查,对检查中发
现的899例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肃查处。 抓好政策性粮食销售出库检查,建立协调处
理机制,及时查处最低收购价粮、临时存储粮等政策性粮食销售出库中存在的违法违
规问题,维护国家粮食销售政策的严肃性。
四是粮食质量监管工作得到强化。质检体系进一步加强。全省新增粮食质量检测
机构4家,省内各类检测机构达到49家,质检人员255人,其中具有高、中级职称人员
占40%以上。 认真开展收购及库存环节粮食质量检测工作, 全年共检测粮油样品16,
010份。
五是粮食行政执法工作基础进一步稳固。行政执法体系进一步健全,执法经费、
装备水平有新的提高。着力提高执法队伍素质,全年培训粮食行政执法及粮油库存检
查人员1100多人次。 积极开展主题宣传月活动,全省出动工作人员2万多人次,设立
宣传点1400余个,印发宣传材料近8万份。省粮食局被国家粮食局评为"全国粮食流通
监督检查工作先进单位",综合考评居全国第一位。
着力推动产业发展,粮食流通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一是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
力度进一步加大。 2011年,全省在建及开工粮食流通基础设施项目184个,总投资额
24.3亿元, 其中中央财政补助1.1亿元,地方财政投入2.1亿元。竣工项目150个,投
入使用仓容117.3万吨、罐容3.5万吨。
二是骨干粮食企业实力进一步增强。全省粮油加工业"十强龙头企业"资产总额达
368亿元, 同比增加81亿元。省内粮油行业中国名牌和驰名商标达到32个,山东名牌
和著名商标达到91个。粮油产业园区进一步发展,截至年底,全省粮油产业园区发展
到17家,投资规模达584亿元,占地2.59万亩。
三是县域粮食经济健康发展。突出地方特色,加强引导和扶持,以项目建设为重
点,以先进科技为支撑,推动县域粮食企业盘活存量资产,整合资源要素,把特色做
强,把企业做大,县域粮食经济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四是粮食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3月,全省核销1992年4月1日至1998年5月31
日间的粮食政策性财务挂账本金及利息61.3亿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45.7亿元,省
财政筹集资金15.6亿元,这在全国是第一家。全年落实各项储备补贴11.7亿元,省级
财政专项扶持资金1.6亿元,粮食收购资金90亿元,龙头企业扶持资金72亿元。
五是粮食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升。全省粮油加工业实现年销售收入2400多亿元,
产值、利税均居全国第1位。国有粮食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40亿元,同比增长4%,综合
经济效益3.55亿元, 同比增长8%,连续7年位居全国同行业前列。国有粮食企业净资
产达到71亿元,同比增加10亿元,资产保值增值率116%。
大力实施"三项工程",粮食工作服务民生能力显著增强。一是放心粮油工程扎实
推进。全省放心粮油经营量达到485.7万吨,实现营业收入166.6亿元,放心粮油配送
中心达到60个。 2011年,省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每年对16个市分别给予200万元`300
万元资金,支持放心粮油工程项目建设。各地科学制定实施方案和配套措施,在注重
效益的同时更加注重质量和规模,通过扶大扶强,推动放心粮油工程健康发展。
二是居民厨房工程深入实施。全省居民厨房服务网点发展到2412个,食品日加工
能力达到741吨, 年内实现营业收入10多亿元。各地高度重视质量监管,对纳入政府
居民厨房工程的单位和企业,加强指导,严格管理,保证居民厨房工程质量。
三是农户科学储粮工程有序开展。 新规划的15万户建设计划已全部落实到县。
2011年,国家粮食局在日照召开全国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建设协调会议,对山东农户科
学储粮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魏才奎)

【集贸市场】截至年底,全省各类市场7884个,比上年增加78个。其中,消费品市场
7327个,增加65个;生产资料市场512个,增加1个;生产要素市场45个,增加12个。
城市市场1831个,减少18个;农村市场6053个,增加96个。市场经营管理单位5759个,
增长1.4%。
以市场信用分类监管为依托,全面推进市场文明诚信建设。落实市场开办单位职
责,完善市场信用管理制度,加强市场监管信息化建设,改进市场监管方式和手段,
提高市场监管效能。省工商局联合省文明办、市场与经纪人协会继续开展文明诚信市
场创建活动。 临沂小商品城被国家工商总局评为"全国创建诚信市场先进单位",165
处市场被评为"山东省文明诚信市场"。省工商局、省文明办、省农工办等六部门联合
开展创建农村文明集市活动, 命名191处市场为"山东省农村文明集市"。沂源县悦庄
大集被中央文明办确定为重点报道的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两处先进典型市场之一。
各级工商机关结合日常巡查监管和专项治理整顿,切实加强网络商品交易、农产品、
重要商品、烟花爆竹、旅游、"限塑"、春运、艾滋病防控等市场监管工作,努力维护
市场交易秩序。 全年查处商品交易市场违法违章案件25,804件,比上年增长13.8%;
案件总值7,381.7万元,降低6.8%。其中,适用简易程序处罚案件18,453件、案值307
万元, 分别占全部案件的71.5%、4.2%。九类违法行为的案件中,超范围经营、掺杂
使假与假冒伪劣、 以次充好、不按规定明码标价案件较多,分别占案件总数的17%、
9.9%、 8.4%、 8%;骗买骗卖、出售违禁商品、强买强卖案件较少,共占案件总数的
0.1%。
强化重要商品市场监管,努力维护重要商品市场流通秩序。各级工商机关深入开
展"红盾护农行动",加大农资、成品油、粮食、棉花、汽车等重要商品市场监管力度。
全年查处五类重要商品案件7783件,比上年增长11.6%;案值6793.5万元,降低2.4%。
全年检查农资经营企业38,660个次, 取缔无照经营482户, 查处农资市场违法案件
6541件, 增长15.5%;案值4053.3万元,降低6.3%;全省农资经营户51,551户,增长
7.1%,其中A级信用户35,416户,占总户数的68.7%。检查加油站6276个次,监测(抽
查)成品油2572个批次,清理取缔非法加油站29个;查处成品油市场违法案件875件,
降低4.5%;案值1192.3万元,降低2.7%。全省具有棉花加工资格的企业504户,减少5
户;查处棉花市场违法案件107件,降低15.8%。全省可入市收购粮食企业2049户,减
少50户, 其中,国有粮食收购企业712户,经批准具备入市收购资格企业1337户;查
处粮食市场违法案件198件,降低15.4%;没收查扣粮食95吨,增长294.7%。全省查处
汽车市场违法案件62件,案值392.8万元,分别增长82.4%、55.7%。
加强经纪人培育和管理, 促进经纪业健康发展。全省经纪人总数达127,472户,
比上年增长10.3%。其中,消费品市场91,022户、占71.4%,生产要素市场23,933户、
占18.8%,生产资料市场6553户、占5.1%,文化、体育、旅游等市场5964户、占4.7%。
全省年经纪业务量433.3亿元, 降低3.4%。农村经纪人快速发展,达90,739户,占经
纪人总数的71.2%,增长9%;农村经纪人年经纪业务量285.4亿元,增长5.2%,占总业
务量的65.9%。全省查处经纪人违法违章案件178件,增长6%。
(王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