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26&rec=107&run=13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概况】2011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973.8亿元,比上年增
长4.0%,其中,农业增加值2255亿元、增长3.7%,林业增加值70.1亿元、增长9.9%,
牧业增加值891亿元、增长2.5%,渔业增加值614.3亿元、增长4.4%,农林牧渔服务业
增加值143.4亿元、 增长7.0%。粮食总产实现"九连增",总量创历史新高,达4426.3
万吨,比上年增长2.1%。畜牧、渔业产品供给稳定,肉类产量711.1万吨,增长1.0%;
禽蛋产量401.6万吨, 增长4.4%;奶类产量279万吨,增长2.7%;水产品产量813.5万
吨,增长3.8%。农产品出口153.8亿美元,增长21%,连续12年居全国第一位;乡村旅
游收入706亿元,增长33%,规模化开展乡村旅游的村庄2500个;农民人均纯收入8342
元,增长19.3%,连续两年高于城市居民收入增幅。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不断提高农业
质量、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大力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切实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
收。
一、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
大力实施农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 全省农林牧渔业结构更加优化, 由2010年的
59.8∶1.7∶20.3∶14.5调整为56.6∶1.8∶22.4∶15.5。继续深入推进高产创建活动,
全省小麦、玉米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扩大到274片,平均亩产607.7公斤和633.4公斤,
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56%和44%; 新发展整建制创建县4个、乡镇36个;全省棉花总产
78.5万吨,增长8.4%。全年蔬菜总产9180.9万吨、增长1.7%,水果总产2850.8万吨、
增长2.0%; 稳定发展畜牧生产,创建国家级示范场34个、省级示范场356个、市级示
范场800多个。 全省畜禽规模化养殖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标准化养殖比重提高6个百
分点。 通过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846个、产品认证439个、地理标志畜产品8个。规
模化畜禽养殖场区粪污无害化处理率80%、资源化利用率90%以上;渔业生产稳定发展,
水产品出口120.3万吨、 增长19.1%,创汇48.9亿美元、增长23.1%;渔业资源修复养
护力度继续加大,投放苗种46.3亿单位,建设人工鱼礁区43处,新建渔业资源保护区
7处, 新改造开发老旧鱼塘6.5万亩;远洋渔业发展迅速,从事远洋作业的渔船达608
艘,总功率23.1万千瓦;林业发展取得新突破,新增造林面积328.5万亩,增长9.3%,
是2005年以来新增造林最多的一年, 其中水系成片造林252.0万亩;新增农田林网面
积202.9万亩,新育苗34.9万亩;国家级湿地公园新建8处,省级湿地公园新建13处,
分别达14处、37处;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全省4858万亩集体林地已
全部明晰产权,其中,发放林权证面积3170.2万亩,发放股权证面积930.4万亩。
二、继续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
坚持以产业化升级农业,突出抓好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2011年,
全省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超过2万个, 其中规模以上龙头企业8120家,实现销售收入
1.2万亿元;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总数突破2000家,其中过百亿元的8家;规模
以上龙头企业资产总额8200亿元,净利润786亿元,出口180亿美元;全省国家级龙头
企业总数达89家, 新增数量和总数均居全国首位;莱阳等6个县(市)被农业部认定
为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东营市广饶县花观镇等23个村镇被农业部认定为第
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全省专业农民合作社56,552家,成员558,859个,出资
总额692.5亿元。
三、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继续深入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工程,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广泛开展农
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和农药残留例行监测,加快推进农业标准体系、检测体系和监管体
系建设,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新提高。全年组织制(修)订农业地方标准76项,
新认证"三品一标"产品1667个,总数5786个;农产品标准化基地总面积4310万亩,无
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1650万亩、 增长6.1%,绿色食品基地面积867万亩、增长6.1%,
新建果菜菌标准化基地600多万亩;省级蔬菜农药残留例行监测合格率98.2%。
四、努力扩大农产品出口
2011年, 全省农产品进出口总额339.3亿美元,增长35.3%,其中,出口153.8亿
美元、 增长21.0%,进口185.5亿美元、增长50%。在全省49个出口农产品示范区带动
下,出口大省的地位日益巩固,全省农产品出口总额占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25.6%,
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其中肉食品、水果、水海产品和蔬菜成为出口主要品种,占出口
总额的72%, 澳大利亚、巴西、南亚、东盟等新兴市场进口全省农产品73.6亿美元,
对全省农产品出口增长贡献率达57.8%。
五、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
大力加强农民培训,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农民就业和收入结构不断优化。
全年组织培训农民150万人次,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35.9万人。农村居民人均纯
收入8342元、增长19.3%,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3715元,增长25.6%,占农民人均纯
收入的44.5%,提高2.2个百分点,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强有力支撑点;人均家庭经营
纯收入3935元,增长13.8%;人均财产性纯收入247元,增长3.4%;人均转移性纯收入
445元, 增长32.1%。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901元,增长22.7%,其中食品支出
2107元,增长16.8%,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35.7%。

【科教兴农】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体
系和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业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年取
得农业科技成果305项, 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
省科技进步一等奖8项、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
一、加快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先后启动玉米、 蔬菜、水果、小麦、花生、生猪6个农产品的产业技术体系,设
置首席专家6名、 岗位专家62名,综合试验站34个,依托单位30个,累计财政投入资
金3000万元;强化农业部安排山东省实施的4个农业科研项目管理,投入资金275万元;
推介发布44项主推技术和103个主导品种,其中7个主导品种同时被农业部发布。加强
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开展专业信息服务系统建设,
启动苹果、蔬菜、花生、肉牛、水产、农产品物流等六大专业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工作,
不断提高农村农业信息化水平。加强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积极探索农村科技服务新
模式,通过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重点推进科技特派员创业链建设,形成并壮大区域
特色优势产业。
二、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2011年,全省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不含青岛市),占全国的10%以上;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0家; 新建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2家,总数达8家;
新建8个重点实验室和14个科学观测实验站。 加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建设国
家农业科技园区3家、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8家、农业科技园区19处、省级农
业科技特色园23个,累计引进农产品深加工、良种繁育、生物技术开发等高新技术项
目60余个, 总投资7亿多元。加强富民强县专项行动,全年新申报11项国家富民强县
项目, 其中阳信县"优质高效生态肉牛循环产业链构建及示范区建设"等9个项目被列
入2011年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获得无偿资金支持1449万元,立项数和资
金额度分别比上年增长80%和46%;围绕全省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安排省专项资金
1000万元,组织实施16个省级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项目。
三、实施农业良种工程促进现代种业发展
编制《种业振兴规划实施方案》,着力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
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产业体系,明确加强种质资源保护
和创新利用、加快农业新品种培育、加强种业创新平台建设、提升种苗生产能力、加
强种业服务体系建设、培育现代种业企业六项重点任务,大力实施农业良种工程、种
业生产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代种业企业培育工程三大工程。新增花生、蔬菜、果树、
林木、 畜禽、水产6个农业生物资源创新利用研究课题和小麦、玉米、棉花、蔬菜、
生猪、 水产6个种子商品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课题,进一步突出对现代种
业发展关键环节研发与示范。启动山东省科技型种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资金项目,
设立专项资金1500万元,支持有条件的科技型种业企业完善自有创新机构,增强持续
性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全国种业科技精品工程。
四、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
全省125个应改革县(市、区)中,出台改革实施意见的123个,农技推广机构覆
盖全省所有乡镇。选聘技术指导员4109名,遴选确定小麦、玉米、棉花、蔬菜和果树
等16个主导产业,筛选411个次主导品种和452项次主推技术,遴选41,041个科技示范
户。启动万名科技人员下乡抗旱促春管活动,下派各级农业专家指导组2850个,深入
一线抗旱的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5.2万人次, 累计下发抗旱技术明白纸2400万张,开
展面上普及5468次,集中办班6321个,培训人数307.7万人,指导农户191.3万户,服
务指导面积4128.17万亩。
五、努力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2011年,全省申报的30个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中,24个项目立项并得
到资金支持,资金额度达1760万元,立项总数及资金额度与其它三个省并列第一位。
继续做好省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管理工作,坚持向全省农业主导产业和地方特色
优势产业集成的原则,安排经费1000万元,支持50个转化项目,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创
业和产业链的形成与延伸,促进科技要素加速向农业和农村集聚,增强科技对农业农
村发展的支撑能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为抓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再上新台阶。
一、不断增强农业支持保护能力
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力度,2011年省级财政安
排"三农"资金258.63亿元, 比上年增加39.66亿元;落实粮食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
贴、 良种推广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四补贴"资金89.2亿元,比上年增加8.5亿元;小
麦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资金,由上年的每亩83.15元提高到98.45元;良种补贴覆
盖小麦、玉米、水稻、棉花,并陆续扩大到花生、马铃薯、畜牧、林木等品种。农村
土地政策进一步落实, 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耕地总面积9144万亩, 承包合同签订率
96.6%,证书到户率86.2%;土地流转面积800多万亩,流转出承包耕地的农户201万户,
占总数的11.5%。 7813个村开展村级集体资产、资源项目招投标经营,涉及金额53亿
元, 增收节支3.6亿多元。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村镇银行达35家,县域覆盖
面达40%, 小额贷款公司235家,试点覆盖率85%。农业保险加快发展,承保种植面积
3383.1万亩,为687.6万农户提供111亿元风险保障。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
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初步形成,顺利完成50万农村低收入人口的脱贫任务。
二、积极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以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为抓手,以路网、水网、电网、信
息网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2011年,全省政府性水利投入
175亿元,是山东水利发展史上投资规模最大、建设速度最快、效益发挥最好的一年。
骨干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山东段11个单项、54个单元工程全部开工
建设,为2012年完成主体工程打下坚实基础,胶东调水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引黄济青
改扩建工程前期工作顺利推进,完成国家规划内的163座重点小(1)型水库除险加固
任务;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积极推进60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新增小型
农田水利重点县28个,总数达88个,覆盖全部产粮大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7448万亩,
增长1.0%, 其中, 节水灌溉面积3592.3万亩、 增长5.7%, 新增(恢复)灌溉面积
114.9万亩; 大力实施防洪工程,整治河道550公里,建成平原水库7座;综合治理水
土流失面积1600平方公里, 新增国家级和省级水利风景区41处,总数147处。基本完
成村村通油路、 通电话、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自来水受益村92.6%,建成电气化
县72个、 乡镇763个、村2.89万个。新增农村沼气用户19.7万户,新建大中型沼气工
程600余处。 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原料化利用水平全面提高,全省农作物
秸秆综合利用率77%。 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农机总值702亿元,农机总动力
1.2亿千瓦,农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达77%。全省41个农村交通物流试点县(市、区)
共建成或在建县级分拨中心41处、乡镇物流站627个、农村物流点9616处。
三、着力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
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扩大农村公共服务覆盖面,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推
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工作,在抓好国家
确定的首批19个县(市、区)试点的同时,鼓励各地自行开展试点,2011年全省新型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提前一年实现全覆盖。 140个县(市、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综合改革全面完成, 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9.9%,人
均筹资水平超过250元,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70%以上,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
务中心、 村卫生室建设达标率分别达88.8%、 100%、83.7%。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
240.5万人,年人均保障标准1693元,提高262元。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1626个,床
位数23.8万张,集中供养率75.5%。建设乡镇文化站1855个,农村文化大院5.3万个。
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化解任务全面完成,农村初中和小学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分别提
高至800元和600元。 新建县、镇(街道)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健身工程866个,新建
农村健身工程1.7万个,"健身设施村村有"覆盖率71%。
四、大力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
召开全省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现场会议并下发文件,按照产业生态高效、环境优美
宜居、生活文明健康要求,加快发展生态高效产业,大力加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积
极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稳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全省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成效初现。
开展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工作, 三年累计新建农房320万户,改造危房61万户,
建成新型农村社区7900个,农村居民人均居住住房面积36.3平方米,增加1.6平方米;
村镇建设完成投资1496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安排增减挂钩总规模51.63万亩,复
垦耕地14.73万亩;城镇化率50.9%,提高1.2个百分点;全省建制镇生活垃圾处理率、
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77%、 25%,行政村生活垃圾处理率35.6%;新建国家级生态示范
区17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36个,省级生态县(市、区)6个,省级生态乡镇124个;
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共有全国历史文化名镇1个、名村4个,省级历史文化名
镇18个、名村12个。
五、全面夯实农村基层基础
不断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农村平安建设,为农村经济社
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基础和坚实保障。全省村"两委"换届工作全部
结束,99.3%的村庄顺利完成换届,群众满意率99%,"三高三强"型人才(政治素质高、
群众威信高、文化水平高和发展能力强、服务能力强、协调能力强)占村"两委"成员
的74.8%, 1016名大学生村官进入村"两委";99.6%的村实行财务公开,98.2%的村建
立民主理财小组, 86.3%的村实行会计委托代理;创先争优活动深入推进,先后制定
文件46个,10万个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党组织公开承诺事项67.3万余项,建立联系点
6万多个, 为群众办好事50.9万件。以"乡风文明行动"为抓手,大力实施村容村貌、
村风民俗、生活方式、乡村道德、平安村庄、文化惠民六大工程建设,努力实现营造
新环境、培育新农民、倡导新风尚、发展新文化、实现新发展的目标,不断提高农村
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方式,丰富农村社会管理措施,构建城乡一体
的城乡户籍管理社会治安防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社会团体管理、突发事件应急处
理等社会管理体制与机制,努力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社区居民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
动,农村社会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
(刘涛)

【扶贫开发】进一步理清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思路。在扶贫战略上,由主要解决温饱,
向巩固温饱成果、促进收入增加、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生态条件和增强贫困地区自
我发展能力转变。在扶持重点上,实行重点区域重点突破,山东省将五类特殊困难地
区作为扶贫开发重点,加大投入,实行资源整合,综合开发,逐村规划,分批治理,
整村脱贫。在扶持方式上,由主要依靠专项扶贫,逐步向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
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转变。在工作要求上,按照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分类
推进、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要求,对全省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落实扶贫开发政策,
力争尽快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努力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率
先完成国家确定的扶贫开发目标任务。
启动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
`2020年) 》,推动全省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贫困农户增收致富。
2011年,省以上财政扶贫专项投入8000万元,同比上年增加1000万元,扶贫开发由原
来的"整乡推进"调整为"整村推进"。
积极稳妥推进贫困村村民互助资金试点。 全省省级以上互助组织603个,资金总
规模1.5亿元(其中, 财政资金9800万元,农户自筹5100万元,捐赠及公积金转增本
金100万元)。其中433个合作组织连续运作1年以上,累计为9.9万农户借款4.96亿元,
户均增收1300元,资金收益率27%。
继续扎实组织实施国家"雨露计划"。与省财政厅联合下发《关于上报2011年财政
扶贫开发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下达"雨露计划"中央财政资金60万元,省财政资金
290万元, 集中安排在德州、滨州、聊城、菏泽和临沂5市,筛选13家学校作为"雨露
计划"培训基地。
管好用好中央扶贫贷款贴息资金。 2011年中央下达山东省500万元扶贫贷款贴息
资金,在安排使用上,按照突出重点区域、相对集中扶持的原则,集中投入到德州、
聊城等6市, 要求各市在确定扶持企业时,优先选择国家或省扶贫重点龙头企业;到
户贷款贴息资金使用范围必须扶持扶贫工作重点县中的贫困村,目标要瞄准贫困户。

【农业产业化经营】 产业化经营规模不断扩大, 对农民增收的带动能力日益增强。
2011年, 全省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8120家,省以上重点龙头企业695家,国家重
点龙头企业89家, 均居全国第一位。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2万亿元,其中,销售
收入过亿元的2170家, 过10亿元的169家,全省销售收入排前三名的企业是青岛六和
集团、临沂金锣集团和滨州西王集团,销售收入分别为600亿元、363亿元、202亿元。
2011年, 全省龙头企业农产品原料采购值5600亿元, 主要农产品原料从基地采购值
4850亿元, 占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75.8%。龙头企业通过合同、合作、股份合作
等形式直接带动基地农户1050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48%,带动基地农户增收168亿
元,户均增收1600元。龙头企业直接提供就业岗位240万个,年人均工资1.3万元。

【第九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
第九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10月在成都举行。本届农交会山东展区面积600平方米,
其中综合展区108平方米, 设标准展位66个。全省组织53家企业、11个农民专业合作
社的400多个产品参加展示和交易,突出宣传以"铸造优质安全品牌、引领绿色健康消
费"为主题的山东优质品牌农产品。山东省展团荣获"展团最佳组织奖"和"展团设计金
奖"等荣誉称号, 有16个参展产品获得"第九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全年县
级以上农业部门在国内举办的交易会、推介会、对接会、博览会等各种农产品现场产
销对接活动61场(次) ,参加企业和单位个数近1.9万家,参观人数1000余万人次,
形成贸易成交额800多亿元人民币。

【营造合作社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一是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召开全省农民专业合作
社工作会议, 各市分管副书记、副市长及4个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体现了领导的高
度重视。二是以省府名义下发《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的
意见》,使工作目标更加明确、发展更加规范。制定《山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省级示
范社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启动省级示范社创建工作。

【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 2011年,小麦、玉米和棉花三种作物合计签约
承保面积2655.7万亩,收取保费27,578.6万元,保险金额83.8亿元。其中,小麦签约
承保面积1128.8万亩,收取保费11,288万元,保险金额36.1亿元;玉米签约承保面积
1399.2万亩,收取保费13,992万元,保险金额42亿元;棉花签约承保面积127.7万亩,
收取保费2298.6万元,保险金额5.7亿元。

【休闲农业发展情况摸底调查】据初步统计,目前全省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7282个;
从业人数33万人, 其中农民就业人数近31万人,占93%;带动农户28.6万户;年接待
人次1.1亿人次;年营业收入122.3亿元,其中农副产品销售收入61亿元,占年营业收
入近一半;年实现利润总额38.3亿元,上交税金5.2亿元;形成资金总额259.8亿元,
经营面积168万亩。
(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