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我省服务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25&rec=9&run=13

山东省人民政府研究室 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一、我省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大力繁荣发展服务业的战略部署,
把发展服务业作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重要任务,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措施,优
化发展环境,有力促进了全省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
(一)服务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2009年全省实现服务业
增加值11— —543.67亿元,较2005年增长95%;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5
年的32.1%上升到34.1%, 服务业增加值对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9.5%,总量居
全国第3位。 规模以上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699.5亿元,增速比全社会投资增速
高5.8个百分点,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45.7%。
(二)服务业重点行业稳步发展,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产业结构呈现集
聚态势,商贸、物流、房地产、金融等行业成为重要支柱。2009年,全省批发和零售
业、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房地产业、金融业、住宿和餐饮业实现增加值分别为
2951.2亿元、 1801.42亿元、1175.83亿元、1080.07亿元、633.15亿元,分别比2005
年增加1563.98亿元、 832.78亿元、522.17亿元、612.48亿元、191.89亿元。服务业
内重点行业的较快增长,有力促进了服务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服务业对地方贡献度提升,社会效益显现。服务业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
要来源。 2009年全省服务业实现地税收入706.34亿元,比2005年增加399亿元,占全
部地税收入的比重达到53.94%。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拓宽了就业领域,预计2009
年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2000万人,同比增加80万人,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和重要
领域。
(四)“三大载体”培育成效明显,拉动作用增强。一是重点服务业城区成为发
展的主体板块。2009年,全省50个重点城区实现服务业增加值9831亿元,同比增长13
%,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81%。城区规模以上服务业投资完成4692亿元,占全省服务
业投资的70%。 二是重点服务业园区的集聚作用明显提高。2009年,50个重点园区完
成营业收入3317亿元,缴纳税金94亿元,分别增长15%和24%;入园企业1.96万家,增
长49.3%。 三是重点服务业企业的带动作用增强。2009年在遭受金融危机冲击的情况
下, 100个重点服务业企业仍实现营业收入2895亿元、缴纳税金88亿元,同比分别增
长10%和6%。
(五)服务业工作体制不断健全,发展机制逐步完善。一是领导体系坚强有力。
省市两级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政府相关部门参加的领导小组,省市和部分县
区成立了服务业工作机构,建立健全了综合协调或联席会议制度,基本形成了齐抓共
管、部门配合、密切协作的决策执行体系。二是政策体系逐步完善。省里先后出台了
《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关于贯彻国发[2007]7号文进一步加
快发展服务业的意见》《关于加快培育服务业“三大载体”的意见》及《关于加快发
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省人事厅、科技厅等部门结合各自职
责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17个市都制定了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三是考核制度逐步
健全。先后制定服务业发展指标体系及考核办法、服务业发展部门绩效考核办法和服
务业“三大载体”考核办法,在全省形成了上下配合、部门联动、点面结合的服务业
工作格局。一个比较有效的决策、执行、监督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正在形成。
二、我省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先进省市相比,我省服务业总量不大、结构不优、后劲不足、核心竞争力不强
的问题非常明显,长期制约服务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一)服务业总量小、占比低,产业结构不合理。2005年,我省服务业增加值分
别比广东和江苏少3674亿元和564亿元。 2009年,我省服务业增加值分别比广东、江
苏少6361.4亿元和1899.7亿元。“十一五”前四年,我省与两省的差距逐步拉大。服
务业增加值占比低, 提升慢。2009年我省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为34.1%,分
别低于广东和江苏11.5和5.4个百分点, “十一五”前四年,我省服务业增加值占比
仅提高1.6个百分点, 而广东和江苏同期分别提高2.7个和4.1个百分点。尽管我省在
服务业总量上提前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但在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上很难实现37
%的目标。
(二)传统服务业比重过高,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2009年,我省交通运输、仓
储邮政和批发零售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高达41.2%, 分别比广东、江苏和浙江高
10个、 4.9个和10.5个百分点。而我省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080.1亿元,分别比广东、
江苏和浙江少1096.9亿元、516.9亿元和840.2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9.4%,分
别低于三省2.8个、2.4个和10.1个百分点。“十一五”前四年,我省金融业增加值占
服务业比重仅提高1.7个百分点,而同期江苏提高3.1个百分点。2009年,我省房地产
业实现增加值1175.8亿元, 分别比广东、 江苏和浙江少1236.3亿元、 849.4亿元和
128.9亿元; 房地产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为10%,分别低于三省3.5个、4.9个和3.3
个百分点。 “十一五”前四年,我省房地产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下降0.7个百分点,
而同期江苏提高了3.7个百分点。
(三)载体整体规模小、实力弱,具有领军作用的载体不多。重点服务业城区发
展水平参差不齐,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高的达到80%—90%,低的仅20%左右。
不少中心城区缺乏对服务业的总体规划和协调,服务业布局散乱,缺乏特色。重点服
务业园区的总体规模偏小,园区内服务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大,缺乏规模优势和集聚效
应。 重点服务业企业多数经营规模小、竞争力弱, 经济效益好、服务功能强的领军
企业匮乏。2009年,省地税局公布的全省纳税百强企业中,服务业企业仅19户,且多
为央企。近年来,国外和省外企业大举进军我省金融、物流、房地产、商贸等领域,
而我省能与其抗衡或能走出去的服务业企业少之又少。
(四)服务贸易规模小,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低。2009年,我省服务贸易进出口
总额103.9亿美元, 同比下降15.5%,服务贸易规模居全国第7位。全省实现离岸服务
外包金额2.5亿美元,居全国第8位。服务贸易产业结构层次低,我省服务贸易主要集
中在运输、转口贸易及贸易佣金等传统服务贸易领域,其中运输服务进出口占服务贸
易总额的一半左右。服务业利用外资水平低,2009年,全省服务业外商实际投资完成
22.4亿美元, 比广东、江苏和浙江分别低53.39亿美元、44亿美元和11.6亿美元;同
比我省下降8.1%,而三省分别增长6.3个、7.4个和11.4个百分点。
(五)服务业人才缺乏,智力支撑不足。目前我省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素质远不能
适应迅速发展的需要,人才特别是中高级人才短缺已成为发展瓶颈。现代物流、国际
商务、中介咨询、信息服务等知识密集型的高端服务业专业人才匮乏,尤其是领军型、
管理型、创新型、高技能型人才严重不足。金融、物流、旅游、外包等高端人才引不
进、留不住,传统服务业对人才吸引力不强。在服务业人才培养上,缺乏整体规划与
指导,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不尽合理,新兴服务业专业少。
从客观上看,近年来,我省尚处于工业化扩张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连续多年
居全国首位,工业增幅远高于服务业增幅,加之我省农业增加值较大,决定了服务业
在整个三次产业中比重提高较慢;另一方面,在城镇化和城乡居民收入两个推动服务
业发展的动力指标上,我省远远落后于苏浙粤等省。但与同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南方
先进省市相比,我省服务业发展差距非常明显,且有越拉越大的趋势,说明我们更应
从主观上查找原因。
一是对新形势下服务业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当前,我省正处在由工业化中
期向后期过渡阶段,进入了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时期。按照科学发展
观和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服务业呈现出加快发展的大趋势,服务业将成为我国新
一轮发展的重点,也将成为新形势下区域经济竞争的主战场。而我省不少地方和部门
的干部,多年来对抓农业和工业驾轻就熟,对服务业不了解、不重视、不会干,没有
把服务业摆到事关全局的战略位置。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都十分欠缺,加快发展
服务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不强。
二是服务业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程度低。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作用不够,除
商贸、住宿、餐饮、娱乐等传统行业外,国有资本在多数服务行业中仍占据主体地位。
由于缺乏公平充分的竞争,服务业创新力不强、活力不足。市场中介多依附于政府部
门,发育不完善,影响了其市场拓展。多数工业企业仍习惯于传统经营模式,“大而
全”“小而全”,经营方式粗放。
三是对服务业投入不足。我省服务业投资多年来一直落后于二产,占全社会固定
资产投资比重只有1/3左右,直到2008年才超过40%,与江苏、浙江和广东三省相比投
资不足问题非常突出。“九五”到“十五”10年间,我省服务业投资累计完成1.66万
亿元,而同期江苏、浙江和广东分别达到2.02万亿元、1.95万亿元和2.53万亿元。从
服务业投资占比上看,“十一五”以来,江苏、浙江和广东三省都在50%以上,其中,
广东2009年达到65.6%,高于我省近20个百分点。我省信贷资金对服务业的投放偏低,
2009年,我省第三产业贷款余额8801亿元,比江苏少6834亿元。全年第三产业贷款新
增2747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43.8%,分别低于江苏2419亿元和9.4个百分点。从结
构上看,交通运输、仓储邮政、批发零售、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等传统服务业
新增贷款2344亿元,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金融、科技等生产性服务业新
增贷款仅2亿元, 比江苏少57亿元。当前的投资结构将对今后服务业产业结构乃至经
济结构带来深远影响。
四是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现行财税政策和统计指标体系体现
了对工业的重视和支持。尽管近几年各级各部门陆续制定了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
施,但大多仅针对个别行业和领域,还没有把服务业放在与工业同等地位。首先是政
策创新少、含金量低、可操作性差。特别是服务业企业在用地和信贷等方面的政策门
槛仍较高。其次是执行政策僵化,没有用足用活国家政策。在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的
形势下,部分部门在行业界定、企业认定和政策落实上反应慢,没有为行业和企业发
展创造良好环境。第三是部分已出台的政策落实不到位。尽管省和大部分市已对服务
业企业的水、电、气与工业企业同价问题作出明确规定,但基层和企业仍反映实际没
有执行到位,峰谷电价的划分,增加了商贸、住宿、餐饮等企业的晚间经营成本,企
业反映强烈。
五是服务业工作的推进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有些部门没有把服务业摆上应有位
置,重管理、轻发展,对本领域的服务业产业发展关注不够,研究不深。对制约服务
业发展的问题强调客观理由多、主动解决少。省服务业重点产业和重点工作协调制度
建立以来,有的协调组还没有开展实际工作。在基层和地方,不少市县有了发展服务
业的思想和认识,但还没有选准服务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资源优势还未转变
为产业优势。个别市县缺乏对服务业工作的统筹协调,工作指导力度较弱,在本轮机
构改革中,有的市对服务业工作机构削减编制、弱化职能。
六是服务业发展的外部环境还不够宽松。服务业中很多行业的法律政策、标准体
系不健全,一些部门政策执行不透明。物流、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市场秩序还不够规范。
社会信用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企业失信成本较低。信用信息系统还有待于进一步完
善,人行、工商、税务及公检法等关于企业的信息资源还不能实现有效共享。涉及服
务业领域的审批和收费项目过多,且手续繁杂,周期过长。
三、外省市加快服务业发展的经验做法
(一)把发展服务业放在特别优先的突出位置。一是认识水平高。四川省把加快
发展服务业作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重大战略,广东、江苏和浙江省实施了先进
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发展战略。他们把服务业作为主导产业进行培育,
在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投资等重大事项方面重点向服务业倾斜。二
是工作责任明确。渝川两地为保证发展服务业决策的落实,重要文件注明责任部门及
责任人,由政府督查室负责督查。四川省发改委编制了《2009— 2012四川省服务业发
展总体规划》,行业主管部门据此编制重点行业专项规划,把服务业发展规划具体化、
任务化。三是政策措施实。重庆市《关于加快“五方十泉”建设打造“温泉之都”的
意见》和深圳市《关于加快我市高端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政策支持的方向明
确、重点明确、受惠者明确、方式方法明确、资金数额及来源明确,可操作性强。
(二)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载体建设。一是支持企业做大做强。重庆市整合国债、
土地等分散的政府资源组建“八大投”,6年来资产从最初的200多亿元起步,到2008
年底资产总额达到3300多亿元。四川省出台了《大企业大集团营业收入上台阶奖励办
法》。江苏省每年公布服务业企业百强,企业据此享受一系列扶持政策。二是高度重
视集聚区建设。五省市从编制规划、政策激励、考核评估等方面着力加快服务业集聚
区建设。 重庆市2009年启动了服务业集聚区“225”工程建设,已基本形成渝中区商
务服务业集聚区和北部新区服务外包集聚区。南京市确定了宁南IT软件研发集聚区等
22个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区内服务企业享受优先纳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优先获
得服务业专项资金扶持。三是打造特色提升载体影响力和竞争力。重庆江北区建设五
里店工业设计中心,打造覆盖西部地区的研发设计基地。成都锦江区培育出了“五朵
金花” 等旅游型村镇。浙江省拥有600多家电子商务网站,阿里巴巴等成为企业间、
企业与消费者间、个人间电子商务模式的典范。
(三)加快吸引培养高端人才。广东省实施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人才集聚计划,在
珠三角地区打造若干个世界性营销服务中心和中央商务区,逐步形成为全球客户提供
金融、物流、信息、科技、创意等服务的国际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实施现代生产
性服务业人才培养工程,探索校企双导师培养研究生模式,鼓励研究生选择企业攻关
项目作为研究方向,加速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人才的培养。杭州市在浙江大学设立金融
信息与软件高级人才培训中心,在中国美术学院设立文化创意领域人才培训中心,加
大服务业领军人才培养力度。
四、从更高层面、更大空间认识把握服务业发展
当前我们正处于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新阶段,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进入关键时
期。在新阶段、新形势下,必须把加快发展服务业放到全局工作中更加突出、更加重
要的位置,认真剖析国内外发展趋势和自身实际,实事求是挖掘潜力打造优势。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经济文化强省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服务业发展步
伐。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要求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
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内容。加快服务业发展,既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又是
制造业高端发展的推动力量,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最佳切入点和突破口。服务业
是劳动和智力密集产业,高产出、低消耗、低排放,在扩大就业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据测算,单位服务业产值所创造的就业岗位是工业的5倍,服务业每增加100万元投资,
就可以新增1000个就业岗位。服务业还是高效财源和地方财政增收的重要渠道,目前
我省每百元生产总值提供的地方税收,第二产业为4.5元左右,第三产业为6元左右。
房地产、 金融保险、 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每百元生产总值提供地方税收高达
13.3元。切实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加快发展服务业,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与生产
性服务业联动发展、居民消费结构优化提升与消费性服务业互动发展,构建现代产业
体系,已成为我省新一轮发展的重大战略抉择。
(二)我省具备推动服务业跨越发展的坚实基础。从综合实力来看,我省作为沿
海经济大省,生产总值去年达到33— —805.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产业
体系在调整中更加完备,经济支撑能力较好,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为加快
服务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从产业基础来看,我省服务业总量和发展层次都
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 服务业增加值超过万亿元,总量列全国第3位,三大载体培植
取得明显成效,工作体制机制不断完善,这都将有力促进服务业规模扩大和内部结构
提升。
(三)国际经验表明经济服务化是普遍趋势。从理论上看,1940年,英国经济学
家提出了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制造业,
再从制造业转移到服务业。进入70年代,库兹涅茨、钱纳里等经济学家提出,随着人
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资本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会发生规律性的变化,逐步从
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并最终超
过农业和工业而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目前这一结论得到广泛应用,服务业比重
逐渐成为人们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从具体实践来看,一般
是高收入水平国家第三产业比重占主导地位,中等收入水平国家第三产业比重变化较
为不稳定,低收入水平国家则主要依靠工业和服务业共同拉动经济发展。我们认为,
我省应正确分析和判断自身产业及收入水平、所处阶段,学习吸收理论发展的既有成
果,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和做法,积极探索自身服务业发展的内在规律,科学制定符合
自身实际的发展思路和举措。具体工作中,应注重服务业的总量扩大和产业层次提升,
保持高速发展的增长态势。
(四)我省服务业面临良好发展机遇。服务业需求进入加速扩张阶段。今后五年,
我省进入人均生产总值5000—10,000美元发展阶段,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将加速转变,
城镇化进程将加快推进。居民收入提高将促进消费性服务需求总量扩张和层次提升;
产业分工深化,对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加大。资源环境约束倒逼服务业发展。我省经济
发展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资源和环境瓶颈制约。服务业能耗和污染排放相对较小,对提
升节能减排、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
服务业国际投资逐渐转向发展中国家,为我省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提升服务业发展
水平带来难得机遇。另外,现代科技在服务业领域普及应用,为加快改造传统服务业,
发展新兴服务业提供了技术保障和制度规范。
五、进一步加快我省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当前和“十二五”时期,我们要进一步树立战略眼光、创新思维方式、科学务实
谋划、积极全面推进,尽快拉长服务业这个“短板”。总的工作思路是:以邓小平理
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扣“转方式、调结
构”主线和建设经济文化强省主题,依托工业化提升和城镇化推进,坚持市场化、产
业化、社会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发展思路,深
挖潜力、突出重点、打造特色,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改造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大
力发展农村服务业,努力实现服务业跨越发展,全面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和质量,努
力形成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服务业经济体系,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社
会转型的新支撑。围绕上述工作思路,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坚定发展信心。一是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
院等干部培训主阵地作用,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部门、单位“一把手”的服务业知
识能力培训,不断开拓思路,坚定发展信心。二是召开高规格的全省服务业大会,对
服务业发展问题进行动员部署,邀请服务业专家和先进省市领导传经送宝,可采用电
视直播扩大影响范围。三是加大对发展服务业重要性的宣传,引导消费观念转变,在
全社会营造关注服务业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
(二)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加大已有政策落实力度,清理妨碍和制约
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各行业主管部门要认真梳理已有政策、学习借鉴外省市加快本行
业发展行之有效的措施,研究制定本行业的企业、园区建设扶持政策。加大督导力度,
落实“允许旅行社代理财政供养单位经批准的公务活动”政策,落实服务业企业水、
电、气与工业企业同价政策,调整不利于服务业企业发展的峰谷用电政策。二是进一
步加大服务业发展载体培育力度,突出抓好重点城区、园区、企业和项目建设。从各
行业中选择带动能力强、专业水平高、有发展潜力的前100名龙头企业进行重点培植,
支持其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发展,在信贷和用地等方面向其倾斜。突出发展高增
值现代服务业,打造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地方金融企业,培育组建在全国具有较
强竞争力的大型综合性房地产开发企业和建筑企业。 着力策划建设100家对全省服务
业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大型项目。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景区和知名品
牌,争取国家批准设立“长岛生态旅游岛”和“荣成好运角国际旅游区”。三是设立
企业剥离非核心业务扶持资金,鼓励企业整合重组服务流程,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市
场化程度。四是深化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鼓励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将非涉密、非核
心业务外包。
(三)进一步创新服务业发展体制机制。一是研究创新机构设置问题。总结枣庄
等市成立旅游与服务业委员会的做法,借鉴辽宁等省成立服务业委员会的做法,进一
步研究加强适应服务业跨越发展的各级服务业主管机构建设问题。二是加强工作创新。
在做好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申报的同时,研究设立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市、
县(市、区),鼓励探索新的具有制度突破意义的政策,为完善全省服务业发展体制、
政策先行试点。整合省旅游业发展协调促进委员会、省文化产业协调推进工作联席会
议和省扶持动漫产业发展联席会议职责,成立省文化与旅游发展领导小组,建立文化
与旅游发展协调推进机制。鼓励具备条件的地方,按照资源管理一体化的要求,整合
文化、文物、旅游、园林等相关部门职责,组建大文化部门管理体制,对文化和旅游
实行统一规划和管理。三是创新服务业考核机制。根据行业职能,明确生产性服务业、
生活性服务业、公共服务业、农村服务业等发展的直接责任主体。按行业抓重点园区
和企业培育,将重点园区和企业年度考核结果列入有关部门考核内容。加大服务业在
科学发展综合考核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建立服务业发展情况季度通报制度。加强服务
业发展重要事项的督查评估,尽快把发展载体做大做优做强。四是创新服务业行业推
进机制。充分发挥各服务业行业协会的作用,完善部门管理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管理
方式。
(四)进一步强化服务业发展的资金和人才支撑体系建设。一是进一步加大服务
业投入力度。多渠道增加对服务业的投入,确保服务业投资增速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
投资增速10个百分点以上。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整合部分相关行业专项资金,设
立省服务业产业投资基金。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引导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和金融机构开
发适合服务业企业的金融产品,加大对服务业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加大服务业领域
招商引资力度。从省财政支持企业上市资金中拿出一定比例,专门支持有条件的服务
业企业在主板、创业板或境外上市融资,改变我省服务业上市企业偏少的格局。二是
进一步加强服务业人才培养引进力度。支持高等院校增设人才缺口较大的服务业专业,
鼓励高校、专业学院扩大软件、创意、物流、金融等专业人才教育。在省人才专项资
金中,加大对服务业人才的使用比例,大力引进具有全球视野、熟悉服务业特别是现
代服务业发展规则的海外高端领军人才和紧缺急需人才。
(五)加强和完善服务业统计和研究工作。一是加强部门统计。加强对涉及服务
业部门的统计考核,健全统计制度,充实统计、调查、核算专业人员。二是合理增加
服务业统计调查经费的投入,加强基层统计。三是实行服务业统计信息定期发布制度,
为服务业的宏观和微观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四是依托大学或研究机构,建立服务业发
展指标评价体系,加强服务业相关研究。
(六)进一步增强服务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一是大力推进城镇化。充分利用城镇
现有的产业优势、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培育产业集聚区,加快形成区域经济特
色。完善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加强中小城市和中心镇基础设
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提高产业集聚和吸纳人口就业能力,促进工业向园区集
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二是进一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强化政府对
企业工资分配的调控职能,合理确定年度企业工资增长幅度和工资指导线标准,适当
提高包括公务员在内的社会事业单位的人员工资,带动社会工资性收入增长。从提高
农业经营收入、非农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着手,实施农
民收入倍增计划。
(七)当前亟待调整与加强的工作。一是应抓紧研究确定,从2011年起继续设立
省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并适当提高服务业引导资金占生产总值的比例。加强对引导
资金使用情况的绩效考核。二是增加“三大载体”的类型和数量。根据我省服务业发
展的需要,建议适当增加重点服务业园区和企业类型,将重点园区数量增加到100个。
三是建立服务业发展情况季度通报制度。在现有对各市和部门进行年度考核的基础上,
建立对各市、各行业服务业发展指标等情况的季度通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