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25&rec=4&run=13

2011年2月12日在山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山东省省长 姜大明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提出
意见。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十一五”时期,山东的发展进程极不平凡。在中共山东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全
省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
照胡锦涛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总要求,坚持积极作为、科学务实的工作基调,攻坚克
难,奋力前行,“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全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这是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五年。全省生产总值接连突破2万亿和3万亿,去年
达到39,416.2亿元,年均增长13.1%,人均生产总值由“十五”末的2400美元提高到
6000美元; 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749.3亿元,年均增长20.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
到23— —279.1亿元,年均增长2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211.6亿元,年均增长
18.9%;进出口总额1889.5亿美元,年均增长19.6%;实际利用外资累计463.9亿美元。
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这是人民生活水平较快提高的五年。财政对民生投入累计达到7004.5亿元,2010
年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总额的51%。 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全面发展,
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趋于完善,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
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9— —946元、6990元,年均分别增长13.2%、12.2%。
累计新增城镇就业550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710万人。解决了52万户城镇低收入家庭
的住房困难, 近400万户农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广大人民群众更多地享受到改革发
展的成果。
这是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五年。消费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投资结构逐年改善,经
济增长动力结构趋于协调。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传
统产业调整振兴成效显著,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
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5.2%; 服务业发展提质增量,增加值所占比重比“十五”末提高
4.3个百分点。“十一五”规划确定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这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的五年。“十一五”时期新开工铁路项目18个,
新增运营里程438公里、在建里程3151公里,相当于100多年来山东铁路通车里程的总
和; 新增高速公路1122公里, 通车里程达到4285公里;港口吞吐量由“十五”末的
4.1亿吨提高到9.2亿吨, 机场客运量由986万人次提高到2231万人次。 覆盖全省的
“五横两纵” 500千伏主网架已经形成,新增可用电力装机容量2707万千瓦,海阳核
电一期开工建设。 158座大中型水库和3882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全面完成,南水
北调和胶东调水工程进展顺利,治淮东调南下续建主体工程全面完工。一批事关长远
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对全省经济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进一步增强。
这是城乡面貌发生明显变化的五年。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
平进一步提高,全省人均城市道路面积达到20.5平方米,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
污水集中处理率由49%提高到85%,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由58%提高到80%;森林覆盖率达
到22.8%。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行政村通油路比例达到99.2%,农村自来水
普及率达到90%,农村电网改造全面完成,新建农村户用沼气186.8万户。统筹城乡发
展取得丰硕成果。
五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取得重要成果。
注重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重点和力度,牢牢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十一五”前
半期,针对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我们认真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坚
持在发展中相机调控、在调控中谋求发展,保持了经济平稳健康运行。近两年,面对
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我们坚决贯彻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和各项
决策部署,迅速制定实施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21条政策措施,启动了8546个
重大项目建设,采取鼓励消费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遏制了增速下
滑,实现了经济企稳回升。去年以来,我们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
济结构与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成为全国少数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以内的省
份之一,发展的协调性和内生动力增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成果进一步巩固。
(二)坚定不移地推进转方式调结构,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同步提高。
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 五年对“三农”财政投入累计4718亿元,年均增长36.1%。
深入实施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着力培植高效特色产业,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
能力。 去年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867亿斤,实现连续八年增产;农产品出口
达到127.1亿美元,年均增长13%。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兼并重组, 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五年累计完成技改项目3.7
万项, 技改投资2.6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利税、利润年均分别增长24.2%和24%。推
进服务业跨越发展,突出支持十大重点领域,着力培育“四大载体”,去年服务业增
加值达到14,429亿元,年均增长13.4%。旅游业总收入突破3000亿元。下气力推进节
能减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累
计分别下降22.1%、 20%和18%,省控59条主要污染河流全部恢复鱼类生长。坚持最严
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进程中,全省
耕地面积保持在1.15亿亩。
(三)坚定不移地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坚持把促进
区域发展与培植产业优势结合起来,区域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今年1月4日,国务院
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
域发展战略,也是我省在一年多时间内获国务院批准的第二个国家层面发展规划。黄
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起步顺利、开局良好,全区投资、进出口、地方财政收
入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和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建设扎实
推进,省会建设发展步伐加快。重视扶持欠发达地区发展,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去年
地方财政收入过10亿元的县(市、区)达到70个,其中过30亿元的11个。
(四)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推进国有企业改
革发展,先后组建了山东钢铁集团、山东重工集团、山东海洋投资公司、山东海运公
司、泰山财产保险公司,国有企业的规模、质量、效益显著提升。推动民营经济加快
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4%。农村综合改革试点、综合配套改革试
点、财税体制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资源环境价格改革取得新的进展。银行、证
券、 保险业支撑保障作用进一步增强,去年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突破4万亿
元,贷款余额、直接融资、保费收入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实施“深化日韩、提升东盟、
突破欧美、拓展非洲”的全面开放战略,加强与台港澳地区的经贸合作,形成了多层
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引导企业大力开拓国际市
场,着力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外贸进出口实现快速恢复性增长;围绕转方式调结构,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展我省对
外合作空间。去年外贸出口突破1000亿美元。
(五)坚定不移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管理和创新。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突出抓好大学生、城镇困难家庭和返乡农民工等重点人群就业,就业形势保持稳定。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由2005年的808元提高到1510元;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覆盖到36%的县、 1065万人;城市低保月人均标准增
加到290元, 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不低于1200元。建立了价格上涨与困难群
众生活补贴和保障标准联动机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
制度稳步实施, 最低工资标准年均上调18.4%。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新型农
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城市社区卫生覆盖率分别达到99.6%和98.7%,115个县(市、区)
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开展了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建立
健全了覆盖各教育阶段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素质教育取得阶段性成果,制
定实施了全省教育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农村住房建
设与危房改造。深化平安山东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强化食品药品安全和安
全生产专项整治,安全生产连续九年实现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双下降。
(六)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
展。实施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和创意山东计划,大力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文化
产业快速发展, 去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230亿元,是2005年的2.4倍。深入实
施文化惠民工程,省博物馆新馆和省档案馆新馆等重点文化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五
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基本完成经营性文化单位
转企改制、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全省广播电视有线网络
整合任务基本完成。成功举办一系列大型展会,创作生产了一批文化艺术精品。精神
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我省体育健儿在北京奥运会、第十一
届全运会、第十六届亚运会上均取得历史最好成绩。
(七)坚定不移地推进依法行政,努力建设法治政府、服务政府。认真执行人大
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群众和舆论监督。五年提请省人大
常委会审议通过地方性法规34件,制定政府规章41件,办理省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
案4970件。“五五”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省、市、县三级政府机构改
革任务基本完成,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政府应急管理能力不断提高。坚持
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深入推进政务公开,政府公信力、执行力进一步增强。坚持不懈
反腐倡廉,严厉查处了一批腐败分子。认真做好国防动员、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建
设、双拥共建和优抚安置工作,军政军民团结更加巩固。人口计生、妇女儿童、慈善、
残疾人、老龄等事业持续发展,气象、防震减灾、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等工作
取得新的成绩。
五年来,我们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全省人民的支持参与下,集中
力量办成办好了一系列大事。对口支援北川灾后恢复重建实现了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
成,一个美丽、和谐、羌族文化特色鲜明的新北川展现在世人面前。战胜严重浒苔灾
害,成功举办了奥帆赛、残奥帆赛。举全省之力筹办第十一届全运会,取得了办赛服
务和竞赛成绩双丰收。圆满完成了北京国庆60周年庆典和上海世博会参展的各项任务。
这些都充分彰显了齐鲁儿女顾全大局、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和海纳百川、
推陈出新、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必将形成加快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强大力量。
五年来的实践使我们深刻体会到:只要我们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走科学发
展之路,持之以恒地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落到实处,就一定能够保持工作
的正确方向。只要我们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宏观经济政策,结合山东实际不断增强工
作指导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就一定能够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只要我
们不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就一定能够保持发展的生机与
活力。只要我们把富民和强省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就一定能够
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只要我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看
准的事情咬住不放、一抓到底,就一定能够每年办成几件大事,推动各项工作不断迈
上新台阶。
各位代表,五年来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是党中央、国务院高
度重视、亲切关怀的结果,是中共山东省委科学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是人大、政
协和社会各界对政府工作有效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更是全省人民同心同德、艰苦
创业、开拓奋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工
商联、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驻鲁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中央驻鲁单位,致以
崇高的敬意! 向关心支持和参与山东发展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
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诚挚的感谢!
在总结五年发展成就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很
多困难和挑战,政府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差距。主要表现在:农业稳定增产和农民
持续增收基础不牢,农田水利设施依然薄弱,农业现代化水平总体不高;物价上涨预
期加强,资源、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已成为推动价格上涨的长期性因素;经济结
构调整任务艰巨,产业转型升级面临诸多制约,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以及人才支撑能
力不强;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还不够快,消费能力不足;资源环境约束强化,能源资源
消耗总量偏大;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在收入分配、
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
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比较薄弱,腐败现象还时有发生。上述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交织,
结构性问题和体制性问题并存,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互联,不仅影响当前经济运行,
还会制约今后一段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积极稳妥地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
从今年开始,我们已进入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时期。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
委九届十一次全委会精神,省政府编制了《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
规划纲要(草案)》。《纲要(草案)》及《说明》已印发各位代表,请予审议,并
请省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关键时期,是深化
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做好今后五年的工作,对于打好转方
式调结构这场硬仗、打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基础至关重要。纵观国际国内环境,我
们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
化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经济结构转型加快,社会保障体系逐
步健全,社会大局保持稳定,这些都为我们紧紧抓住并充分用好战略机遇期提供了有
利条件。经过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一五”以来的发展,我省经济已具相当规模,产业
体系更加完备,跨越提升的物质技术基础更为坚实;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改革开
放向纵深推进,科学发展的动力更为强劲;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
态经济区建设全面提速,我省发展空间更为广阔。我们完全有能力推动全省经济综合
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再上新台阶。“十二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
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牢牢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
线,坚定不移地以富民强省为目标,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建设经济
文化强省,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
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十二五”期间要始终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
和基础,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巩固和扩大应对
国际金融危机成果。实施扩大内需方针,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
长新格局。今后五年,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全省
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左右, 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4%左右,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
定。
“十二五”期间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取得重大进展。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
展战略,突出农业做优、工业做强、服务业做大,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结构
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基础设施
建设,打造适度超前、功能完善、配套协调、高效安全的基础设施支撑保障体系。到
2015年,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7∶48∶45,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
到10%,新口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经济
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十二五”期间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要与经济发展同步。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
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力争五年城镇新增就业500万人以上,转移农村劳动力600万人以上。加大收入分配调
节力度,努力做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
步,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争取农民收入增幅更
高一些。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范围、提
高社会保障水平,全面构筑起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网”。建立健全城乡住房保障体
系,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基本住房需求。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改善群众就
医环境和服务,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健全。
“十二五”期间教育、科技、人才和文化的支撑作用要显著增强。强化教育优先
发展的战略地位,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全面发展包括民办教育在
内的各级各类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全民受教育程度。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
力,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重要
领域和关键技术研发,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到2015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
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完善“以用为本”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大力培养、
积极引进、合理使用各类人才,人才竞争优势基本形成,进入人才强省前列。扎实推
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筑牢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发挥文化资
源富集优势,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文
化产业,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推动经济文化融合发展。到2015年,覆盖
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文化产业增加值翻两番,成为国民经
济支柱性产业。
“十二五”期间城乡、区域发展要更加协调。统筹经济与社会、当前与长远、海
洋与陆地、城市与农村、东部与中西部发展,深入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积极稳妥
推进城镇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一体
化,构建产业布局合理、区域协调发展、人口聚集加快、城镇体系完善的发展格局。
力争到2015年, 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55%以上,新农村建设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山东
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海洋经
济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3%,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鲁南经济带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实
力大幅提升。
“十二五”期间绿色发展模式要基本形成。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力度,强化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
建设,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加快生态省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
源环境相协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加重视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搞好土地综合
整治和矿产资源保护。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单位生产总值能耗
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达到25%,让
山东的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加清新,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十二五”期间改革开放要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拓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
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努力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
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制度环境,突破改革重点和难点,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
改革上迈出重大步伐。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
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结构不断优化。“十二五”期间,全省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0%,
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9%,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各位代表,经过五年不懈奋斗,到“十二五”末,全省生产总值将突破6万亿元,
地方财政收入突破5000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达到1万元以上, 山东将成为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现代产业体系更加完备的省份,成
为人民群众幸福感普遍增加、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的省份,成为能源资源高效利用、生
态环境明显改善的省份,成为城乡文明程度显著提高、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的省份,
一个文明、富足、开放、和谐的山东将在我国东部沿海蓬勃崛起。
三、2011年的主要工作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做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意义重大。我们要
把工作着力点放到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化节能减排和环
境保护、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全力抓好抗旱保丰收和保持物价总水平
基本稳定这两项关系全局的紧迫任务,确保“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
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2%左右,固定资产
投资增长17%左右,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左右,外贸进出口增长10%左右,实
际利用外资稳定增长,城镇新增就业10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0万人,城镇登
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0%左右,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全面完成国家下
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需要说明的是, 提出10%左右的生产总值增长目标,综合兼顾了需要和可能。一
方面,保持适当的发展速度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保持社会稳定的需要;另一方面,
是为调整结构创造宽松环境,引导各方面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上来。 提出城乡居民收入均增长10%左右,这是近年来的最高预期。提出这一目标,
一方面是落实中央、省委关于居民收入、劳动报酬增长与经济发展、劳动生产率提高
“两个同步”的要求,另一方面也顺应了广大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但实现这
一目标是不容易的,各级政府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
今年,要重点做好以下八方面工作:
(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进一步优化需求结构,完善消费持续增长机制,
保持投资合理适度增长,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扩大消费需求。一是增强居民消费能力。继续增加政府用于改善和扩大消费的支
出,加大对城镇低收入群体和农民的补贴力度。建立健全企业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完
善企业工资监控和工资保证金等制度,逐步增加职工工资收入。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
秩序,完善对高收入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双重调控政策。二是加强城乡市场流通
体系建设。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提高农村市场商品统一配送率。做好城
乡商业网络规划,优化商业网点布局,完善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功能,培育城市商业中
心,建设特色商业街区和大型城市综合体。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
及网络购物,提升流通现代化水平。三是营造诚信经营环境。深入持久开展“满意消
费惠万家”活动,促进放心消费、便捷消费。积极引导信用消费,加快建立商品流通
质量追溯体系。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假售假、走私
贩私、传销等违法活动,保护消费者权益。四是培育消费热点。继续实施家电下乡和
以旧换新政策,做好建材下乡试点工作,研究制定进一步鼓励消费的政策措施。促进
电子、通信产品和服务消费,大力鼓励新能源汽车等节能环保型产品消费,推动养老、
家政、培训、体育健身、社区服务、旅游休闲等服务型消费,倡导文明、节约、绿色、
低碳消费模式。
优化投资结构。一是把握好投资方向。继续抓好中央投资项目和省重点项目建设,
确保在建和续建项目如期完成,有序启动一批“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落实国家产
业政策,坚决控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盲目重复建设,引导投资进一步向重点行
业、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严格执行投资项目用地、节能、节水、环保、安全等
准入标准,切实提高投资效益。二是加强现代能源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开工建
设一批风电、 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项目,新能源装机达到480万千瓦。积极推进坚强智
能电网建设。 加快实施“外电入鲁”战略,今年接纳外省来电能力达到750万千瓦。
加强重点港口、省际重要通道、城际交通枢纽建设,加快建设济南至石家庄客运专线
等6条铁路、济南至东营等8条高速公路,建设好烟台新机场和济南机场指廊工程。三
是拓宽融资渠道。继续深化银企合作,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领域的信贷投放。支
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鼓励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金融租赁等方式多渠道筹集
资金,鼓励各类投资主体设立不同形式的投资基金。四是促进民间投资稳定增长。认
真落实鼓励引导民间投资的各项政策,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切实放宽市场准入,破除
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壁垒,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
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推动民营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鼓励和引
导民间资本重组联合和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对民间投资的服务、指导和规范管理,
促进社会投资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
管理好通胀预期。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综合施策、重点治理,保障民生、
稳定预期”的原则,全面加强价格调控监管工作。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抓好
“菜篮子”产品生产,适当增加重要农副产品储备,稳定主要农产品、基本生活必需
品和重要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供应。强化农产品产运销衔接,鼓励发展订单农业,搞好
农超对接,落实和完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建立完善信息监测、预警和发
布制度,严肃查处恶意炒作、哄抬价格、串通涨价等不法行为。
(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把“三农”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大兴水
利强基础、狠抓生产保供给、力促增收惠民生、着眼统筹添活力”的总体要求,坚持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
态、安全的新型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加快实施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按照到2020年实现全省粮食生产能力达
到1000亿斤的要求,深入开展高产创建活动,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加快推进农业
机械化,在稳定播种面积的基础上,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进一步调动各地政府抓粮、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确保今年粮食总产850亿斤以上。
全面实施十大特色产业振兴规划。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和生
态循环农业为重点,围绕蔬菜、畜牧、渔业、果业、油料、棉花、种业、苗木花卉、
水系生态、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建设一批高标准生产基地和产业园区,叫响高效特
色农产品和农业优势产业“山东品牌”。深入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工程,大力支
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和农业标准化生产,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全面提
升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选择若干县开展现代农业
示范区试点。
加快推进以水利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把水利摆在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
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大幅度增加水利投入,加快现代
水利示范省建设。推进南水北调、胶东调水等调水干线工程和区域水网建设,启动相
关配套工程。突出抓好水毁工程修复及重点中小河道治理、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易灾
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防洪薄弱环节建设。加快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实
施进一步治淮工程,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建立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
度,严格取水许可审批,控制用水总量,促进用水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去年9月下旬以来, 我省遭遇历史罕见的特大干旱,目前旱情还在发展。我们要
紧急行动起来,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社会动员,加大资金投入,依靠科技支撑,抓好
抗旱服务队伍建设和抗旱物资储备供应,搞好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和春季麦田管理,确
保越冬作物能够浇上水,确保旱区人畜饮水安全,坚决打赢抗旱夺丰收保民生这场硬
仗。
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进一步提高补贴标
准,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鼓励农民在搞好粮食生产的同时,优化种养结构,增加生
产性收入。扶持农民自主创业,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增加经营性和财产性收入。
加强农民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和权益保护,促进农民就地就业和转移就业,增加工资
性收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逐步减少农村贫困人口。继续抓好农民负担监管,切实
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三)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
向,深度调整产业内部结构,不断提高经济的整体素质与核心竞争力。
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突出存量调整,继续实施
十大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和40个特色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做强做大装备制造业,调
整优化原材料工业,改造提升消费品工业。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再实施1000个重点技
改项目,降低能源、原材料消耗,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提高基础工
艺、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力争全年技改投资8700亿元,增长
15%以上。 二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信息和
海洋开发等重点领域,出台实施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和配套政策,强化核心关键
技术研发、创新团队建设两个关键环节,实施好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打造一批
在全国有影响的特色产业链,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三
是深入实施质量兴省战略。突出企业质量主体作用,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加快构建质
量诚信体系。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和标准化战略,继续开展省长质量奖和优质产品生产
基地创建活动。通过“练内功、挖潜力、增效益”,深化企业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四是发展壮大产业集群。以规模经济显著的行业为重点,以资产、资源、品牌为纽带,
合理引导企业兼并重组,不断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全面落实支持中小企业
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完善服务体系,破解融资瓶颈,减轻企业负担,扶持“专精
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着重抓好140个重点镇的产业集群建设。五是加快推进信息化。
推动“三网”融合,加强物联网建设,扩大增值服务。大力发展软件产业,运用信息
技术发展工业设计,加快云计算、远程教育、远程医疗、一卡通、无线城市等信息化
工程建设。六是大力开展“市场营销年”活动。鼓励企业占足省内市场,多占省外市
场,拓展国际市场。大力推动名优特新产品“南下”“北上”“西进”。加强能源、
原材料、资金、电力等生产要素的组织保障,为经济平稳运行创造良好环境。
推进服务业提质增量。把发展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和主要经济增长点,
扩大总量与优化结构并重,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
一是突出发展重点。编制实施服务业十大产业发展规划,强化“四大载体”建设,增
强引领和带动作用。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推动农村服务业发展。
特别是加快发展与现代制造业密切相关的高技术服务业,积极发展投资和管理咨询、
现代物流、信息服务业。大力推进金融产业化发展,促进产融结合,加强金融创新,
积极稳妥地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加快济南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优化金融
生态环境,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抓好旅游大项目建设,规划建设长岛休闲度假岛和
荣成好运角旅游区,进一步提升“好客山东”文化旅游品牌,巩固和强化旅游业的国
民经济支柱产业地位。二是加快非核心业务剥离。推进主体企业与剥离企业理顺资产、
财务、劳动者报酬等关系,促进主体企业做专做强、剥离企业加快发展。三是完善政
策体系。全面落实省支持服务业跨越发展的30条政策,完善服务业绩效考核机制。组
织好济南、青岛两个国家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在部分市、城区和园区开展省
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
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一是狠抓节能降耗。强化源头控制,重点抓好高耗能
行业的节能监管,大力推广节能技术、产品和装备。发展绿色建筑,促进墙材革新和
建筑节材,抓好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应用。加快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推动公
共机构节能。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建立常态化节能预警调控机制。加大淘汰落后
产能力度,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淘汰落后各项任务。二是加强环境保护。以保障南水
北调沿线和重点区域水环境安全为重点,巩固提高省控59条主要污染河流治污成果,
实现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以治理工业废气、城市扬尘和机动车尾气为重点,突出抓
好城市建成区大气污染防治;以重金属污染治理为重点,加快构建环境安全防控体系;
以农村污水和垃圾处置为重点,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海岸带、海域、海岛整治
修复为重点,打造生态海岸、生态海洋。全面实施水系生态建设工程,新增水系生态
造林150万亩、湿地恢复保护100万亩。落实好我省应对气候变化实施方案。三是强化
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行绿色生产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
节能环保和再制造产业,搞好工业、建筑、城市生活垃圾等废弃资源综合利用,力争
主要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 继续深化资源山东建设,打造一批矿产
资源基地。四是强化责任考核。细化目标任务,明确各市各部门和重点企业的责任,
加强指导,强化督查,确保不折不扣地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按照区域优势互补、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科学确
定区域主体功能,深入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努力拓展全省
发展空间。
认真落实《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加快开展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
抓紧出台贯彻《规划》的实施意见,修改完善相关专项规划,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工
作责任,创新体制机制。实施海陆统筹发展,推进海洋综合管理,促进海洋经济布局
优化和海洋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围绕培育海洋优势产业和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筛选
启动一批项目,打造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海洋渔业、现代海洋制造业和现代海
洋服务业4个基地。 落实好省市两级蓝色经济区发展专项资金,争取国家核准设立蓝
色经济区产业投资基金,带动社会资金积极参与蓝色经济区建设。
扎实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紧紧围绕高效利用资源、改善生态环
境这条主线,突出港口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一批高效生态农业品牌和产业集群,
打造若干环境友好型产业基地,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生态旅游等服务业。探索建立与
周边功能区和内陆腹地之间的联动机制,搞好与天津滨海新区、辽宁沿海经济带、河
北沿海地区等周边功能区的联系对接。尽快完成黄河三角洲产业投资基金募集工作。
统筹推进区域发展。加快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突出青岛龙头地位,充
分发挥胶东半岛产业优势,大力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的高端产业集
群。抓住我省作为全国钢铁产业结构调整试点省的机遇,加快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建设,
推动全省钢铁工业向沿海转移、向高端发展,建设鲁南临港产业集聚区。加快省会济
南建设, 京沪高铁济南西客站今年6月要建成使用,编制实施济南与周边各市城际轨
道交通规划,提高省会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推进枣庄、济宁等资源型城市转型,继续
扶持菏泽等欠发达地区发展,打造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地区科学发展高地。高度重视县
域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县域经济在推动科学发展、搞好城乡统筹、保障和改善民生中
的重要作用,出台新一轮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扎实做好新一轮对口支
援西藏、新疆、青海和对重庆等地的对口扶贫工作。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把培育壮大城市群作为城镇化的战略重点,搞好《山东省
城镇体系规划》修编,积极构筑以山东半岛城市群、济南都市圈、鲁南城镇带为主体,
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力争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50%以上。制定
支持小城镇发展的资金、人才等鼓励政策,培育一批有一定产业基础、辐射带动能力
强、特色鲜明的经济强镇、区域重镇和文化名镇。加强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加快城市
供水、供暖、供气、污水处理等设施建设,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一县一场”目标。
编制实施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加快轨道交通、快速路网、停车场建设,优先发展公共
交通,及早研究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继续抓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结合农村住房
建设与危房改造和新型社区建设,制定长期规划,采取有效措施,有计划、分步骤地
改善农民居住和卫生条件,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落户城镇,逐
步解决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子女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五)强化科技人才支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认真开展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
组建一批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落实好
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继续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中
国工程院和国家各部委的战略合作,实质性推进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黄
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山东省国家新药研发平台和山东省超级计算中心等重大
创新平台建设。 搞好济南、青岛、烟台3个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开展国家农村农业
信息化示范省建设。
加强各类人才引进培养。全面实施我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把抓好创新型
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完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引进培养和创业人才扶持机
制,继续实施泰山学者、创新团队、首席技师、乡村之星等工程,推动引进海外创新
创业人才“万人计划”。加大人才政策创新力度,着力打造我省的“人才特区”。实
施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坚持以用育人、以用聚才,重视培养本省人才,促进优秀人
才脱颖而出,形成人才高地。
(六)深入推进改革扩大开放。加强改革的整体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优先顺序
和重点任务,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一是加快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深
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健全以职工代表
大会为主要形式的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抓好山东能源集团和融资租赁公司的组建
工作。二是深化农村改革。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林权、水域和海域使用权
确权登记工作,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建设。加强土地综合整治,促
进节约集约用地,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三是推动价格改革。稳步实施资源性产品价格
和环保收费改革,稳妥推进居民用电、用水、用气、供热计量价格改革。四是推进财
税体制改革。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
制,扎实推进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行范围,从今年
起,设区的市和国有资产规模较大的县(市、区)全部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
规范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运行,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切实防范债务风险。五是搞
好综合配套改革。力争在城乡统筹发展、资源环境管理、事业单位改革、基本公共服
务均等化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一是增创外贸竞争优势。鼓励企业培育自主品牌,积
极开展国际认证。组织实施“境外百展市场开拓计划”,提升发达经济体市场,开拓
新兴经济体市场。打造优势产业出口基地,提高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扩大
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覆盖范围,增强我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大力发展服务贸
易和服务外包,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适时增加省内紧缺能源、原材料、先进技术
设备、关键零部件进口。指导企业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有效防范外贸风险。二是
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组织好境外高层次经贸活动,引导外资投向现代服务业、现代农
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研发环节。支持跨国公司在我省设立地区总部、研发
中心等功能性机构。鼓励外资以参股、并购等方式参与企业改组改造和兼并重组,推
动省内符合条件的企业境外上市融资。三是安全高效“走出去”。鼓励大企业积极参
与境外资源合作开发,建设境外资源生产供应基地。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合
作,积极推动跨国并购,支持我省优势产能向境外转移,加快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
扩大对外工程承包份额,提升外派劳务层次。培育我省的跨国公司。四是强化口岸建
设。整合口岸监管资源,优化口岸功能结构,完善配合协作机制,创新监管模式,提
高通关效率,努力打造安全畅通、便捷高效的山东口岸。五是提升园区发展水平。强
化开放引领,吸引国际资本和优质资源向园区集聚,进一步提升产业层次,增强承载
带动能力。支持符合条件的省级开发区扩区升级,支持有关市设立保税港区、综合保
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建立各类园区动态管理机制。
(七)办好民生实事加强社会建设。民生事关重大,群众利益无小事。各级政府
必须把民生投入安排足,把民生大事保障好。今年,要继续扎扎实实为人民群众办好
几件实事。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先目标,坚持就业数量
增长与质量提升并重,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最大限度增加就业容量。继续把高校毕
业生就业工作放在首位,鼓励毕业生到基层一线就业。做好退伍军人就业安置工作。
大力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有针对性开展城乡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建立健全统一规范
的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城乡平等就业长效机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积极推进以创业
带动就业,支持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全面推行就业失业登记证制度,做好失业动态
监测、预警。加强劳动执法,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保障劳动者权益,建立和谐劳
动关系。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1)着力抓好第二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鼓
励有条件的市县参照国家和省的试点政策开展自主试点。今年济南、青岛、淄博、枣
庄、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莱芜、滨州等11个市实现新农保全覆盖,全省
覆盖面达到60%以上。同时,研究提出城镇非从业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办法。(2)提高
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 月人均普遍增加160元。巩固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
制度, 完善养老保险基金归集、调剂办法,逐步统一企业缴费比例。(3)进一步提
高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统筹层次,全省17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全部实现市级
统筹。 (4)提高失业保险金标准,扩大工伤保险适用和认定范围,调整工伤人员伤
残津贴、 护理费和供养亲属抚恤金标准。(5)健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
挂钩联动机制,落实好对优抚对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家庭困难学生的临时
价格补贴政策, 保证困难群体基本生活需要。(6)提高城乡居民低保标准,农村低
保标准提高到1400元。 (7) 保证集中和分散抚养孤儿每月基本生活费分别不低于
1000元和600元。(8)继续提高企业最低工资标准,今年三个档次分别提高到1100元、
950元和800元,比去年平均增长26%。(9)加快发展老龄事业,积极推进社会养老服
务体系建设,逐步扩大高龄津贴发放范围,为65岁以上老年人每年进行一次免费查体。
大力发展慈善事业。继续推进残疾人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上述措施全面落实后,
我省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将基本形成,主要保障标准可以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全面实施我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大幅度提高教
育投入。 (1)加快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抓好农村和城市新建小区幼儿园以及幼儿教
师队伍建设, 到2012年底,全省新增1100所幼儿园和2万名合格教师,学前教育入园
率达到63%。 (2)将农村初中和小学的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分别提高100元,达到
800元和600元。(3)将农村初中和小学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分别提高250元,达到
1000元和750元。(4)提高各类高校和职业学校的生均拨款水平,其中省属普通本科
高校生均定额平均提高1200元, 争取年生均拨款水平达到9500元。(5)将高校助学
金标准由每人每年2000元提高到3000元。 (6)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化解高校债务。教
育投入的大幅增加, 将为我省在2012年实现财政教育投入占财政支出20%的要求,奠
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增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完成三年五项重点改
革任务。 (1)建立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实现基本
药物制度在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覆盖。 (2)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保险制度,
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府补助标准由120元提高到200元,并相应提高报销
比例。(3)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由15元提高到25元。(4)积极稳妥推进
公立医院改革, 搞好潍坊、东营公立医院改革试点。(5)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
系建设,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和基层社区倾斜,探索建立城市医院与基层医
疗机构合理分工协作机制。 (6)扎实做好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提高传染病预防和
救治能力。 (7)积极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提高中医药服务
能力。(8)大力改善农村饮水条件,今年再解决260万农村人口和60万农村学校师生
饮水安全问题。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我省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将进一步
提高,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也会得到有效缓解。
大幅度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 (1)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三年规划。今年省级财
政对公共租赁房、廉租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的奖补资金从去年的1.3亿元增加到5亿元,
市、县政府也要大幅度增加财政投入,确保完成32万套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任务。(2)
全面完成农房建设与危房改造三年任务,结合国家土地综合整治试点,进一步加大对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建房的财政补助,今年新建农村住房80万户,改造农村危房
20万户。 (3)坚定不移地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强化城市政府责任,建立工作问责
机制,落实供地、税收、信贷、限购等政策措施,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切实稳定房
地产市场价格。要通过不懈努力,逐步实现广大群众“住有所居”的目标。
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完善计生利益导向政
策体系,加强薄弱地区、城市社区和流动人口管理,强化新型婚育文化建设,建立部
门资源共享人口信息平台,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人口规模、结构、素质协调发展。
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深化思想道德建设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筹办第十
届中国艺术节为契机,重点抓好省、市演出场馆和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动市级
图书馆和艺术馆、县级图书馆和文化馆达标改造,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使用管理,建
设11,000个村文化大院,基本完成农家书屋建设任务。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和整合重组。加快振兴文化产业,规划建设一批文
化重点项目、产业园区和示范基地,培育新的文化业态,打造齐鲁文化品牌。促进哲
学社会科学、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档案史志事业发展,繁荣文学艺术创作,加强文
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大力发展公共体育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做好第
三届亚洲沙滩运动会筹备工作。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协调推进城乡社区建设,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网络体系,
整合基层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服务能力和水平。抓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
工作,健全重大工程项目和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
矛盾。坚持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进一步畅通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深入推进
平安山东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大力推进“打控防”一体化建设,依法防范
和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支持司法机关严格公正廉洁执法,维护司法公正。加强和
改进法律援助工作。深入实施“安全生产基层基础深化年”活动,抓好矿山、交通运
输、海上渔业、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等重点领域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坚决遏制重
特大安全事故。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强化政府食品安全监管责任,深化食品
安全综合治理,全面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加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提高预防预警
和应急处置能力。大力加强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国防后备力量和人民防空建设,保
质保量地完成征兵任务,深入开展双拥共建和和谐创建活动,增强军政军民团结。全
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深入开展民族团
结进步创建活动,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八)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努力打造法治政府、服务政府。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严格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主动接受人民政协
的民主监督,认真做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工作,主动听取各民主党派、工
商联、各人民团体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加强政府立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依法设定行政许可项目,规范行政许可程序。出台《山东省行政程序规定》,细化执
法标准,严密执法程序,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理性执法、文明执法。积极推进
依法科学民主决策,规范行政决策程序,实行重大决策听证制度,完善行政决策风险
评估机制,加强重大决策跟踪反馈和责任追究。完善行政复议机制,依法及时处理行
政复议申请和投诉事项。搞好“六五”普法教育。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所有面向社会
服务的政府部门都要全面推行办事公开制度。进一步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切实做好政
府机关办公软件正版化工作,抓好政府门户网站、便民服务网络平台建设,推行网上
电子审批,更好地方便群众办事。
切实加强作风建设。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立场,强化公仆意识,坚持深入基
层、深入实际,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努力做到在感情上与群众“心连心”,
工作中与群众“面对面”,为群众办事“实打实”。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改革和完
善公务消费制度,从严控制一般性开支。认真解决乱占耕地、土地征收、环境保护、
劳动争议等领域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保障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认真抓好反腐倡廉。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
设。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工作力度,严肃查处腐败分子。深入推进专项治理工作,
继续深化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和“小金库”专项治理,深入开展庆典、研讨会、论
坛过多过滥问题和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自觉接受群众监督,高度重视舆论监督,
强化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建立健全领导干部问责制度,有错必纠,有责必问。认
真落实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加强对各级公务员的教育和监督,不断增强为民服务意识,
提高拒腐防变能力。
各位代表,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已经到来,山东正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起
点。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共山东省委的坚强领
导下,继往开来,乘势而上,抓住机遇,开拓奋进,用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实现
富民强省新跨越的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