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技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25&rec=173&run=13

【综述】 一、海洋科技引领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全省海洋大院大所、涉海企业积极申报承担国家科技计划,落实的项目数和国拨
经费持续稳定增长,全年全省在研海洋领域项目共计3138项,年度国拨到位经费7.11
亿元。 年度新增国家、省、市海洋领域项目412项,合同国拨经费总额3.6548亿元。
其中,国家科技计划项目271项,国拨经费3.205亿元,占年度新增计划项目经费的88
%。 海洋科技创新催生科技奖励多点开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侯保荣院士获2009
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刘瑞玉院士获2009年度青岛市科学技术最高奖。我国首
个以海洋科学家命名的科技奖——曾呈奎海洋科技奖颁奖, 评选出突出成就奖1名和
青年科技奖3名。
二、海洋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立足山东、面向全国,推动海洋领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持续快速发展。
2010年推动成立卤水精细化工、 水产品加工、海洋防腐蚀等8个海洋领域产业技术创
新战略联盟, 推荐其中4个参加省级示范联盟的筛选工作,并为国家示范联盟的推荐
做好准备。
着眼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兴海洋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一是大力发展现代生态海
水养殖业。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完成牡蛎基因组序列图谱,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所完成
半滑舌鳎基因组序列图谱,“海大金贝”虾夷扇贝通过全国水产原种与良种审定委员
会新品种评审,获得水产新品种证书。以重要养殖品种的遗传与分子基础和种质遗传
改良技术为重点,推动水产养殖研究进入基因组时代。二是努力推动海水淡化产业。
以青岛、烟台为主体,山东海水淡化装置数量居全国首位,每天海水淡化量约为20万
立方米,在全国率先形成新的海水淡化产业集群。三是着力推进海洋新能源产业。大
力开发滨海风能、 潮流能、波浪能、生物质能等低碳、可再生能源关键技术。沿海9
个风电场投入运营,总装机容量达到30万千瓦。威海市开工建设风电项目已投入运行
4个, 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0万吨。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与美
国波音公司签署协议,在可持续航空生物燃料方面展开合作。四是培育海洋新材料产
业。以海藻纤维、甲壳质纤维为代表的新型纤维已经突破若干关键技术,深度开发和
规模化应用前景广阔。“海藻多糖植物空心胶囊的研制及产业化”课题取得重大成果,
产品各项质量指标均高于国家现有胶囊标准。
三、重大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稳步推进
按照国际海洋科学前沿、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省内蓝色经济需要相结合的原则,
扎实推进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一期工程建设,为蓝区建设搭建强有力的科
技支撑平台。
目前国内唯一的国家级深海基地一期工程建设方案通过国家发改委的审批。抓住
国家“十二五”海洋科技向深海转移的机遇,瞄准国际深海战略性资源的调查、勘测
和开发,以驻鲁大院大所为主体,吸引凝聚国内外顶尖海洋科技人才,推进以7000米
载人深潜器基地建设为核心的深海科技工程。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可燃冰模拟实验室建设进一步深化,实验室研究团队初步提
出水合物在多孔介质中的成核模型等理论,为我国未来大规模勘探深海与陆地冻土层
的丰富可燃冰资源打下基础。
依托海洋化工研究院,海洋涂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申请获得科技部批准,成为
第二批依托转制院所和企业建设的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0年4月份中科院和教育部联合下发 《关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海洋科学综
合考察船建设项目开工建设的批复》,10月份考察船正式开工建设。
(胡建廷)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概况】 截至2010年底,全所职工348人,内
有科技人员259人。 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1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百千万人
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0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
家10人。在站博士后12人,2010年有4名博士后进站,培养出站博士后5人。在所实习
研究生总数168人,其中博士生16人;新招收研究生105人;培养毕业研究生67人(其
中博士12人) 。2010年全所有2个研究团队被推荐为“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
秀团队奖, 另有1个研究团队获该奖提名;有1人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1人入
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1人获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
年专家称号,1人获国家外专局“友谊奖”,9人被聘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
家, 2人获水科院首届中青年拔尖人才称号,唐启升院士当选为中国工程院第五届主
席团成员。
一、科研课题与科研成果
2010年, 共主持、承担课题360项,其中,主持973项目1项,973课题4项,参加
973课题3项; 主持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3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对外合作与交流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4项;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4项;
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1项;产业技术体系8个科学家岗位、1个首席科学家岗位,参加其
他单位8个科学家岗位工作; 以及省、部、市科技计划、国际合作以及研发等项目。
在研课题合同总经费达3.5亿元,累计到位经费8650余万元。
全年新上项目134项,包括863计划项目5项;973项目2项;科技支撑项目1项;国
家自然科学基金对外交流与合作项目1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3项;星火计划项
目2项;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1项;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31项,2010
年度农业行业标准项目17项。新上项目合同总经费4392万元。
全年获各级科技奖励8项次, 其中,“半滑舌鳎苗种规模化繁育及健康养殖技术
开发与应用”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对虾‘黄海1号’技术集成与推广”获
2008—2010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合作奖,海洋水产研究所被科技部
国际合作司授予“海洋渔业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称号,对虾良种繁育技术基地被国家
外国专家局授予“国家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广基地”称号,另有国家海洋创新成
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水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等。
全年有3项科技成果通过科技成果鉴定, 有34个课题进行现场验收,全年共发表
各类科技论文293篇,其中,SCI收录69篇,EI收录3篇,出版专著3部。申请发明专利
60项, 获授权专利24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2项。
《渔业科学进展》按期出版6期,共发表109篇文章。
二、对外合作与交流
全年主办、承办和协办的大型学术会议10余次,其中与中国水产学会在山西太原
联合举办“低碳渔业与节能减排养殖技术培训”;与中国水产学会联合举办“中国水
产学会会员日活动暨对虾低碳养殖技术培训”,开展对虾低碳养殖技术讲座,来自辽
宁、天津、宁波、青岛等地各单位的180多人参加了培训。共接待国内来宾40余批次、
400余人,其中10人以上的团体超过10余个,人数超过200人,包括国家部委、省、市
领导及科研院所、高校、学者到所考察、调研、学术交流等。
与欧盟、挪威、美国、希腊、韩国、泰国、英国、菲律宾等10多个国家和组织开
展了合作研究或进行了学术交流, 新上国际合作项目2项,接待外宾11批次近50余人
次来所访问、考察、合作研究,派出25批、43人次赴有关国家进行访问、考察、出席
国际会议、合作研究和参加双边渔业谈判等。
(马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