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25&rec=171&run=13

【综述】 截至2010年底, 全省气象部门共有17个市气象局(其中青岛、济南市气
象局为副厅级机构) 、108个县(区、市)气象局。省气象局设10个内设机构、10个
直属事业单位。 全省气象部门在职职工总数为2061名。其中,博士7人,硕士81人,
本科1133人;正研级高工11人,副研级高工301人,工程师924人。
2010年,全省气象事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进一步提升了气象为经济社会发展
服务的能力。针对汛期13次较大范围降水过程,均提前做出准确及时的预报服务。省
气象台和淄博、 德州、聊城市局被省政府授予全省防汛抗洪先进集体,5人被授予全
省防汛抗洪先进个人。针对入秋以来持续发展的旱情,加强墒情监测和旱情趋势会商,
向省委领导专题汇报旱情和气象服务情况, 并先后4次向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等呈
报专题服务材料。
突出抓好气象现代化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气象科技和人才支撑能力。与中国气
象局预报与网络司、国家气象中心共同承办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经验技术交
流会。制定全省气象预报业务技能培训及竞赛实施方案等,组织编写《山东天气预报
手册》。完善综合气象观测体系建设。新建区域气象观测站35个、能见度观测站7个、
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51个、设施农业、特色农业生产基地观测站20个,与省国土资源
厅共建地基GPS/MET站48个,建成地球观测系统GSP烟台站。石岛太阳光球色球望远镜
系统建设项目通过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验收并试运行,完成射电望远镜项目基础建设。
完成全省所有气象台站3G通信替代电话拨号备份线路改造。 建成省—市及4个市—县
高清电视会商系统,以及省、市局卫星数据广播系统。建成省、市级气象观测装备基
本维护维修系统。
提升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建成省、市、县集约化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平台。设施
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及防御关键技术项目、黄渤海高影响天气预报中的关键技术研究被
列入2010—2011年度国家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主持、参与中国气象局气象
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3项, 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33篇。
省气象台、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研发的海洋气象预报业务平台和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平
台均被中国气象局评为优秀业务系统。
提升海洋气象服务能力, 不断完善海洋气象监测网。新建9个船舶气象站、海上
石油平台气象站和风暴潮观测站, 与省海事局共建能见度观测站6个。加强海洋气象
预报业务建设。建成海洋气象预报服务平台,石岛海洋气象广播电台服务效果良好。
推进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初具规模。建成省、市、县
三级气象为农服务业务平台,开展设施蔬菜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专题服务。与省供销社
联合建设11个农超对接生产基地自动气象站,与中科院禹城综合实验站共同研发干旱
监测预警系统。 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初显成效。全省气象信息员已达6.4万人,完
成气象信息员培训教材编写,组织培训2.3万人次。
扎实开展“创先争优, 争做齐鲁先锋”活动, 精神文明创建内涵不断提升。开
展“党员先锋岗”“擦亮窗口、服务百姓”活动。切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大力推进
“阳光工程”建设,29个单位被命名为局务公开示范单位。

【气候概况】 2010年,全省年平均气温13.3℃,较常年偏高0.2℃;平均年降水量
705.7毫米,较常年偏多8.8%;全省平均年日照时数2265.7小时,较常年偏少211.8小
时。年内大部时段气候条件适宜,主要天气气候事件包括:年初冷空气频繁造成海冰
灾害严重,春季气温偏低使物候期明显推迟,春夏之交风雹灾害多,夏季持续高温,
盛夏初秋强降雨频发,鲁西北地区洪涝灾害严重,夏末秋初出现连阴雨,秋冬季持续
少雨干旱。2010年气象灾害影响程度一般,气候年景属正常年份。
一、气候概况
(一) 气温。全省年平均气温13.3℃,较常年偏高0.2℃,为1997年以来连续第
14年偏高。各地年平均气温在11.6℃(文登)至14.8℃(济宁),半岛局部、鲁西北
和鲁中的部分地区平均气温持平或偏低,其他地区偏高,其中鲁西南大部、鲁中和鲁
东南的部分地区偏高0.4℃以上。
(二) 降水量。 全省平均年降水量为705.7毫米,较常年偏多8.8%,比上年多
31.2毫米。各地降水量在484.0毫米(德州)至996.0毫米(文登),鲁西北和半岛的
局部、鲁东南大部和鲁中部分地区偏少,其中鲁西北和鲁中局部、鲁东南部分地区偏
少10%以上,其他大部地区偏多,其中鲁西北局部地区偏多40%以上。全年降水主要集
中在7月至9月,8月份最多,1月、6月偏少,12月显著少,10月、11月异常少,3月、
4月、5月、7月正常,2月、9月显著多,8月异常多。
(三) 日照时数。全省平均年日照时数为2265.7小时,较常年偏少211.8小时,
比上年少43.5小时, 是1998年以来连续第13年偏少。 各地年日照时数在1855.0小时
(枣庄)至2577.0小时(兖州),半岛局部、鲁南部分地区偏多,其他地区偏少,其
中鲁西北和鲁中的部分地区偏少400小时以上。各月全省平均日照时数,1月、10月、
11月、12月偏多,其他各月偏少,2月、8月、9月偏少50小时以上。
二、主要天气气候事件及其影响
(一) 年初持续低温,渤海海冰灾害严重。2009年11月上旬至2010年2月中旬,
冷空气活动频繁,全省气温持续偏低,造成渤海结冰、黄河封冻。2009年12月中旬,
渤海开始结冰,冰情不断发展,到2010年1月下旬,渤海湾海冰覆盖面积约1.4万平方
公里,莱州湾约1.1万平方公里。渤海海冰灾害持续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冰层之厚,
是近40多年来最严重的一次,对海上交通运输、生产作业、水产养殖、海洋捕捞、海
上设施和海岸工程等造成严重影响。
(二)春季气温偏低,物候期明显推迟。春季,全省平均气温为12.1℃,较常年
偏低1.0℃, 与1970年、1976年、1985年并列为1951年以来的第6位低值。4月中、下
旬分别偏低3.6℃、3.7℃,均为1951年以来第2位低值,中旬部分地区遭受霜冻灾害。
受低温影响,物候期比2009年明显推迟,其中聊城毛白杨芽开放期晚了11天。
(三) 春季半岛降雪突破极值。3月16月至17日,半岛北部地区出现大到暴雪,
烟台降水15.4毫米, 积雪深度16.0厘米,突破当地有气象记录以来的3月份积雪深度
极值。4月28日,烟台、威海出现“4月飘雪”景象,是当地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晚的终
雪日。
(四)春夏之交风雹灾害多。4月至6月,全省共出现5次大风、冰雹灾害天气。4
月26日至28日, 全省自西向东先后出现大风天气,内陆平均风力4—5级、阵风8级,
个别台站达到10级, 造成人员伤亡。5月29日至30日出现的风雹灾害较严重,滨州部
分地区的冰雹大如鹌鹑蛋, 潍坊、烟台、滨州、青岛、东营5市因风雹灾害造成较大
经济损失。
(五)夏季高温闷热。夏季共出现4次大范围的持续高温天气,分别出现在6月15
日至16日, 6月28日至30日,7月4日至7日和7月29日至31日。7月6日,全省大部地区
出现37℃以上高温,其中鲁西北6县(市)出现40℃以上高温,陵县最高,为41.0℃。
7月29日至31日, 鲁西北、鲁中和鲁南地区出现36℃以上高温,其中淄博、滨州、潍
坊部分县(市)出现39℃以上高温,寿光、邹平最高,为39.8℃;由于湿度较大,高
温闷热天气造成多人中暑。
(六) 盛夏初秋强降雨频发,鲁西北洪涝严重。8月上旬至9月上旬,全省连续
出现多次大范围强降雨过程, 8月8日无棣、9日聊城降水量分别为151.9毫米、233.4
毫米, 均突破8月份日降水量历史极值。 8月9日, 长清、茌平、东阿降水量分别为
160.0毫米、 152.7毫米、188.3毫米,均突破日降水量历史极值。海河流域徒骇河、
马颊河、德惠新河发生1964年以来最大洪水,多处超警戒水位,强降雨造成严重洪涝
灾害。
(七)夏末秋初阴雨天气较多。8月下旬至9月上旬,山东大部地区阴雨天气较多,
导致大部地区农田过湿,菏泽、聊城、滨州等地部分农田内涝严重,造成棉花明显减
产。期间,大部站点的日照时数为历史同期最少值,光照条件较差,不利于秋作物产
量形成和中熟苹果摘袋着色及采收。
(八) 秋冬持续少雨干旱。9月底以来,大部地区降水稀少,全省平均降水量为
10.7毫米, 较常年偏少85.1%,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少值。邹城、嘉祥连续97天
无降水,突破历史极值。持续少雨造成大部地区农田表墒较差,鲁南、半岛及鲁中等
地出现不同程度干旱。
(九)大雾天气频繁。全年共出现22次大雾天气,除6月、9月外,其他各月均有
出现。2月22日至23日,全省大部地区出现大雾天气,局地浓雾,能见度一般小于500
米,浓雾时最低能见度小于10米。大雾给山东交通运输带来不利影响。
(省气象局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