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贸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25&rec=145&run=13

【综述】 2010年,山东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211.6亿元,比上年增长18.6
%。按销售单位所在地分,城镇实现零售额11,388.4亿元,增长19.5%; 乡村实现零售
额2823.2亿元,增长15.2%。按消费形态分,餐饮收入1493.7亿元,增长19.7%; 商品
零售12,717.9亿元, 增长18.5%。按销售规模分,限额以上企业零售额6605亿元,增
长32.7%; 限额以下企业零售额7606.6亿元, 增长8.7%。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2.7
(以上年价格为100) , 其中,城市102.4,农村103.2;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2.9
(以上年价格为100),其中,城市102.6,农村103.5。
市场秩序 大力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特别是11月份国家部署开展打击侵犯知
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整治行动后,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
集中力量、集中时间,组织全面清查和综合治理,同步推进“十大集中整治行动”。
据统计,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全省累计出动执法人员17.6万人次,检查企业14.6万家,
查处各类侵权假冒案件1.38万起,其中向公安机关移送案件41起,罚没款4580万元。
不断规范生猪屠宰行业秩序,省政府出台《山东省生猪定点屠宰厂(场)设置规划》,
全年共关闭屠宰企业193个,全省屠宰监管技术系统、6个地级市肉品质量安全信息可
追溯系统正常运行。
市场体系建设 紧紧抓住商务部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有利时机,推动标
准化农家店建设,强化领导,精心组织,较好地促进农村现代商品流通网络的建设。
截至年底,全省累计新建改造标准化农家店6.6万家,配送中心248处。全年,全省年
交易额过亿元的各类商品交易市场达到550处。191家典当行和11家分支机构注册资本
39.5亿元, 全年实现典当总额115亿元。拍卖行业稳步健康发展,全年拍卖实现成交
额710.4亿元,同比增长53.3%。
商贸服务管理 商贸服务行业统计信息体系初步建立, 120户商贸服务典型企业
列入商贸服务典型企业统计报表制度(2010—2012年)。流通大企业发展迅速,限额
以上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企业达到1.9万家, 实现零售额占全社会零售总额的比重达
到46.5%,比上年提高4.9个百分点; 营业收入过50亿元企业达到41家,其中过百亿元
的企业6家。电子商务规范健康发展,山东商业集团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列入国家电子
商务示范工程。社区商业发展实现新提升,国家级、省级社区商业示范社区分别达到
29个和212个。家政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新成效,建成运营5个市级家政服务网络中心,
55个家政服务培训单位培训服务人员4.5万人,就业率达93%,涌现出“阳光大姐”等
一批知名品牌。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山东德力西再生塑料、临沂梅阜
镇家电回收中心等一批回收加工一体化集散市场和基地初具规模,涌现出青岛新天地、
烟台绿环等一批再生资源品牌。餐饮业服务规范化进一步提升,全省国家级酒家酒店
达到201家, 中华老字号和山东老字号分别达到66家和42家。会展业稳步发展,全年
举办各类展会活动1744个,实现门票广告、场馆租赁等会展直接收入35.6亿元,带动
相关产业收入320亿元。
市场运行调节 市场运行监测体系逐步完善,重点监测的19大类商品中,零售额
较上年全部实现增长, 其中增长30%以上的有金银珠宝类、家用电器及音像制品类、
汽车类等15大类,占重点监测大类商品总数的78.9%;粮油、食品、饮料、烟酒、日用
品等生活必需品对消费表现出较强支撑作用。在全省部分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中开
展日报监测试点,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避免市场过度反应。积极落实地方猪肉储备
制度, 保持省政府下达的库存水平。抓好应急投放渠道建设,完善全省160家应急商
品投放网络平台,并将其作为应急调运集散地和供应点。截至年底,全省酒类备案企
业总数44,396户,全年随附单使用量39,201本,均较上年有较大幅度提升。
(牟建芝)
【服务业】 2010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实现14,429.03亿元,同比增长13%,比全国
平均增速高3.5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
达到36.6%, 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 拉动生产总值增长4.2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
0.5个百分点。服务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占比逐步提高,增速加快。
加强对服务业运行态势的调度分析。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形势分析工作,加强与
省直有关部门特别是统计及重点产业主管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坚持每月调度一次服务
业运行情况,每季度召开一次服务业发展形势分析会议,对苗头性和趋势性问题开展
专题研究,及时提出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筹备召开全省服务业发展工作会议、 领导小组会议和服务业系统会议。7月份,
组织召开全省服务业发展工作会议,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服务业发展的总体
思路、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调动全省上下推动服务业跨越发展的积极性。为落实好
全省服务业发展工作会议精神,组织召开省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总结交
流服务业工作情况,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分解落实工作任务。组织召开两次发改委
系统服务业工作座谈会,明确全省发改系统服务业工作的目标、任务、重点和措施。
拟定加快服务业跨越发展的若干政策。认真贯彻省委九届十次全会精神,全面落
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若干重要问题的意见》,在深入调查研
究的基础上,起草《关于加快服务业跨越发展的若干政策》,经反复讨论、征求意见
和多次修改完善,印发各市各部门。该文件在市场准入、财税、土地、科技、人才等
八个方面,提出具有较强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对各级各部门做好服务业发
展工作起到重要指导作用。
组织编制“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联合有关部门开展服务业发展任务目标、
空间布局、重点行业、发展环境、重点项目建设等八个方面的重点课题研究,形成一
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在此基础上, 起草《山东省“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
(征求意见稿)》,召开规划编制工作座谈会,对《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进行
讨论。组织举办全省服务业发展规划高层研讨班,邀请有关专家介绍国内外服务业发
展的情况,进一步提高规划编制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水平,更好地发挥规划的指导
作用。同时,还完成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服务业发展专题研究报告和现代
服务业专项发展规划,以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现代服务业专项发展规划纲要。
科学安排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按照转方式、调结构、增财源、育载体的原则,
科学安排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会同省财政厅下达项目和投资计划,共安排重点项目
54个、 引导资金8680万元,拉动社会投资和银行贷款110亿元。开展服务业重点项目
和发展资金使用落实情况的专项督查。同时,积极争取国家资金和项目支持,国家安
排资金4600万元,对全省21个服务业重点项目予以扶持。
加快推进企业剥离非核心业务工作。建立省企业剥离非核心业务工作联席会议制
度,召开会议分解落实工作任务。组织联席会议制度成员单位对各市企业剥离非核心
业务工作情况进行督察调研,形成《关于企业剥离非核心业务工作督察调研报告》,
总结全省开展此项工作的做法和成效,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积极争取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有
关意见和政策措施,国家发改委拟选择部分城市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为使
全省符合条件的城市进入国家试点范围,提前部署开展前期准备工作,在掌握各地基
本情况的基础上,提出在济南等市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的申请。通过组织答辩和
专家评审,济南和青岛被国家发改委批准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有关试点
工作已全面展开。
组织开展服务业绩效考核。充分发挥绩效考核对服务业发展的督促和导向作用,
会同省统计局调整完善考核指标体系,对各市突出增速、投资、税收、就业等关键指
标的考核;对省直部门突出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发展成效的考核。
(省服务业办)

【供销合作】 2010年,全省供销社坚持为农服务的办社宗旨,继续推动农村现代经
营服务新体系和新时期供销社组织体系建设,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全年完成销售
收入1674亿元,同比增长2.88%;实现利润47.37亿元,同比增长19.93%;上缴国家财政
总额33.32亿元,同比增长5.6%。
农村现代经营服务新体系建设继续推进。 产业化经营服务体系建设方面, 按照
“建立从生产一直到市场终端的农产品经营服务体系”的要求,至年底全省已有70多
个县(市、区)启动和推进。围绕基地建设,基层供销社建立的服务链不断延展,有
的已着手互助生产保险试点; 产业化服务体系拓展至大田作物,汶上县等县供销社围
绕小麦、玉米生产实施播种、施肥、收割、秸秆还田、粮食代储、销售的全程服务,
对发展现代农业、确保粮食安全、创新产业化经营体制产生重要影响。农村现代流通
服务体系建设方面, 至年底已有102个县(市、区)启动农村日用品现代流通服务网
络建设,实现2007年省政府日照会议提出的工作目标。变革农资经营服务方式实现突
破,全面推进化肥直供,部分县(市、区)开始推动“直施”,显示出将农资经营服
务纳入产业化经营服务体系之中的发展趋势。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在按照省政府
“政府引导、供销社主办、多方参与、市场化运作”的要求继续推进完善的同时,选
择村居已调整的社区,从开展农业生产的系列化服务、解决社区内农民最急需的生产
问题入手,突破制约社区服务中心发展的瓶颈,并由此为探索建立社区综合服务组织
开辟途径。融资服务体系建设方面, 8月,省供销社召开融资服务体系建设会议,确
定“把握农村信用特点,依托生产经营合作,融入经营服务体系,自下而上逐步推进”
的基本原则,全省80个基层供销社成功搭建起旨在合作社之间、合作社与产业链各主
体之间融资的服务平台,与此同时,按照会议的要求,对融资服务行为进行整顿规范。
新时期供销社组织体系建设全面启动。基层供销社的改革和发展方面,省供销社
于5、6月份连续举办6期基层组织建设现场培训班;10月初在汶上县召开现场会议,总
结推广在全县范围内启动基层供销社的经验; 随后,省供销社又发现总结一批新的典
型,特别是一批改制比较早、集体资产丧失,但保留供销社的机构,通过组织服务农
民实现新发展的基层供销社,丰富建设新时期基层组织的经验。公司企业的发展方面,
在长期调研和总结实践的基础上,省供销社于 9月在枣庄召开全省供销社企业现场工
作会议,会议提出将公司企业的发展纳入“两个体系”之中、在“两个体系”建设中
实现公司企业壮大发展的要求,各级供销社特别是基层供销社在建设产业化经营服务
体系中形成的公司企业展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和更加迅猛的发展态势。市、县联合社的
建设方面,在组织指导基层改革发展的同时,各级联合社的理念、职能得到进一步转
变,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增强,机构进一步健全,至年底,全省16个市级联
合社设立监事会机构,77个县(市、区)配备监事会主任、副主任。
随着“两个体系” 建设的推进,全省供销社改革发展的环境进一步优化。3月,
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快构建农村现代经营服务新体系全面推进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
意见》(鲁政发[2010]31号),全年有16个市、35个县(市、区)设置供销社改革
发展资金, 部分县(市、区)在土地处置等方面得到政策支持。4月份,由省人大调
研组赴临沂、 日照等6个市的14个县(市、区)调研,所形成的报告在提交省十一届
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讨论后,由全国人大印发至国务院有关部委及多省(市、区)
人大,山东省委以参阅件形式印发多地党委政府,促进全省供销社改革发展。
直属企事业单位工作进一步加强。公司企业方面。一是经营成果显著。省社控股
的企业无一亏损,除基建储运公司首次扭亏略有盈利之外,其余公司均实现较大的盈
利。 二是资产积累加速。在没有占用贷款和流动资金的情况下,建筑面积2.7万平方
米的惠民大华生活中心和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的天鹅大厦相继建成, 全年省供销社直
属企业新增1000多亩的土地。三是形成清晰的发展战略,商业模式日趋成熟,运营管
理水平提高,大部分企业快速发展。四是近两年组建的新公司正在探索融入“三农”、
与基层联合发展的路子。 在省供销社直属事业单位方面,经贸职业学院新征130亩土
地手续已办妥,并开工建设师训楼。
(杜鸣鸣)

【石油燃料】 2010年,山东石油公司围绕“扩大经营规模,加强网络建设,提高管
理水平”三项重点工作,合理制定经营策略,规范推进管理创新,继续完善体制机制,
科学规划网点布局。 全年销售成品油103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708亿元。“十一五”
期间,山东石油公司成品油经营量增长14.5%,销售收入增长37.7%。
把握市场形势,实现量利双收。一是坚持不懈做大总量。强化营销工作策划,合
理安排销售布局。资源富余时,在油库销售环节,贴近市场、灵活定价,保证客户不
丢,在零售环节,开展“点对点”竞争,加大小额配送力度; 资源紧缺时,优先供应
忠诚客户,以柴油销售拉动汽油销售,并开展油非、油卡、轻润促销活动,实现量利
齐升。二是确保市场稳定供应。合理调配柴油资源,力保“三秋”用油需求,期间组
织资源41万吨。克服下半年外采柴油购销倒挂、销售亏损的困难,提前制定保供预案,
严格执行成品油价格政策。四季度外采成品油70万吨,保证市场的平稳供应。三是适
时调整营销策略。坚持实施“控制资源、控制市场”和“一站一策、逐步推价”。加
大资源外采力度,科学制定物流运程,有效压缩运营成本。针对大幅降温和雨雪冰冻
天气,及时增加负号柴油销售比重。优化完善物流流程,增进与中石油、地方炼厂的
沟通合作,发挥资源的效益最大化,确保利润应得尽得。四是持续拓展零售业务。以
开业营销、节日促销、新车送卡、润非组合促销等营销活动为手段,不断扩大零售量。
强化加油站现场管理,提高顾客满意度。加大加油卡推广力度,全年累计发售加油卡
136.8万张、充值卡186.6万张。五是发挥直销标杆作用。开展优秀营销团队、先进客
户经理评选活动,激发营销人员的服务热情。积极开拓“县级、区外、地炼、汽油”
市场, 实现销量103万吨。对全省9109家客户进行分析调研,把握客户需求变化,及
时调整营销重点。及时跟进全省150个新建重点工程建设,成功开发107家,月增销量
4000吨。六是润滑油经营取得突破。强化与中国石化润滑油分公司的沟通协调,疏通
进货采购渠道,合作成立润滑油技术服务团队,参与大客户的开发维护。优化库存结
构,提高进货准确率。七是非油品业务快速发展。督导市石油公司因地制宜抓好门店
销售, 在营便利店1650座,大店比重达36.5%。加油卡、充值卡进店消费比例逐月上
升,年末已达8.9%。引导毛利率偏低的市石油公司及时调整经营重点,整体获利能力
大幅提升, 毛利率达到15.7%。加快中央仓的建设使用,商品配送更加快捷准确,经
营成本大幅压缩。
强化基础管理,提高内在素质。一是优化人力资源管理。认真落实劳动定员贯标,
推进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充分利用三级培训网络和视频会议系统,加大对县
石油公司经理、加油站站长等中坚力量的培训力度,丰富其管理科学知识。发挥基层
培训网络作用,强化一线员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年共组织培训1969期,培训员
工58,596人次。二是严格财务目标管理。依据中国石化经济增加值(EVA)考核要求,
推进全员成本目标管理对标指标体系建设,实行财务预算审批制度和投资项目全过程
管理。资金集中管理信息系统顺利上线,完善资金考核办法,提高费用和资金管理水
平。 以清收系统外欠款和落实责任人为重点, 共清收处置2009年底以前发生的欠款
1.34亿元。三是资产管理更加严谨。借助推行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实施重大资产处置
项目会审制度、加油机检维修系统上线、加油站电子台账运营等措施,丰富资产管理
手段。加大闲置土地盘活力度,共计盘活土地113宗,节约土地投资近3亿元。完成省
石油公司机关办公楼资产置换工作, 积极协调国土和规划部门,节约预算投资470万
元。四是加强加油站规范管理。督促市石油公司落实好主要领导“走遍加油站”活动,
累计到站检查1572次。积极探索中心站管理模式,组建小范围管理团队,带动经营管
理水平整体提升,试点工作情况良好。五是狠抓油品数量和质量管理。健全管理制度,
强化人员培训,严格工作流程,杜绝不合格油品入库。自主开发实施电子封签监管系
统和射频铅封管理系统,实现配送车辆的有效监控。督促加油机生产厂家落实升级改
造方案,升级改造11,652条加油枪。发挥投诉举报热线的监督作用,切实维护消费者
权宜和企业信誉。 六是提升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开展ERP应用达标和典型企业培养,
ERP系统建设和深化应用稳步推进。 实施加油卡风险控制、发卡网点优化,加油卡系
统平稳运行。顺利完成非油品网络收款系统门店上线、办公自动化系统(OA)和电子
账表册系统功能提升、省石油公司机关新办公楼信息机房搬迁、经营管理指挥系统建
立等项目,信息支撑作用日益显现。七是充分发挥审计和稽查作用。完成 “小金库”
专项治理审计、管理效益审计、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建设项目审计等18项重点工作。
建立分层级专兼职稽查人员队伍,完善稽查结果处理情况反馈和整改落实情况复查制
度,有力保障经营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深化企业改革,完善体制机制。一是调整经营管理体制。重新明确省、市、县三
级责权划分,优化调整县石油公司、市零售片区数量结构,强化县石油公司职责,加
快县级市场的开发。根据市场发展需要,东营石油公司正式独立运行,增强地区控制
力。新建济南、烟台、临沂质检中心,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质检技术体系。配
合完成燃料油体制改革工作,实现人员、业务等的平稳交接。二是探索建立合理灵活
的考核机制。明确管理机关与经营一线薪酬联动的考核机制,更加鲜明体现“薪酬向
一线倾斜”的指导思想。适时调整考核重点,按照月度计划兑现薪酬,运用考核杠杆,
调动一线员工增量创效的积极性。三是畅通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完善晋升和退出机制。
指导市石油公司制定中层及后备干部管理办法、加油站站长及后备站长管理办法,认
真开展技能鉴定与职称评审,为员工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严格把握政策基点,修订
完善系统内中层管理人员和科级干部退出现职管理办法。四是组织实施第二批非全日
制用工安置。完成烟台、聊城、德州、淄博、威海的非全日制用工安置,已安排上岗
445人。 五是规范加油站委托管理工作。制定进一步规范加油站委托管理工作的实施
意见。 经过认真考察,新增13个符合条件的托管公司,完备各类相关合同,已有816
座加油站实施委托管理。六是完善合资企业管理机制。实施合资企业人员绩效考核办
法,每月定期召开合资企业经营分析会议,促进其不断规范管理,提升经营水平。完
成6家联营并表单位ERP上线。建立合资企业与省石油公司之间密切的日常工作沟通机
制。做好鲁润股份公司资产回购协调,摸清资产构成、相关证照及人员情况,指导制
定人员安置稳定预案。
优化网络布局,掌控主导地位。一是积极落实中国石化总部与省政府的战略框架
协议。研究制定2010—2012年网络发展规划,有关工作业已全面展开、有序推进。全
年实际新增加油站86座、加气站17座。二是严格执行中国石化总部“一放二管”的投
资政策。完善加油站新建、改造项目会审制度,对项目质量及进度跟踪监督。对投资
结构、项目预算、资金支付、工程核算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控制,构建与财务系统紧
密集成的动态管理系统。深入开展投资工作专项检查,对决策失误、先开工后请示、
单纯任务观点、调查不充分、项目超预算等行为,严格考核并追究有关单位领导责任。
三是做好加油站改造和土地置换工作。科学确定形象改造站点,合理控制改造规模。
对项目实施过程实行多部门、多层级交叉监督,敦促施工单位按期完工。加强加油站
形象改造效能考核,设立改造费用投入产出比标准,提高资产投入利润率,共改造加
油站73座。认真梳理站点土地情况,对不符合建设加油(气)站的土地,协调地方政
府置换新建站土地。 已上报中国石化总部置换土地14宗,换入21座加油站和1处办公
楼。四是打假维权与“补一拆一”工作取得实效。全年共发现侵权社会加油站(车)
129个,取缔率达100%。将“补一拆一”落实情况纳入市石油公司领导班子绩效考核,
关停或拆除的24座加油站,已落实政策14座。五是多渠道开展合作,提高市场控制力。
与山东高速集团实施战略合作,成立新的高速石化公司,整体租赁经营高速公路服务
区加油站。与山东交运集团筹划成立合资企业,管理其所属加油站。分别与济南汇邦、
德州高铁等公司达成协议,采取多种形式,投资建设加油(气)站。
统筹各项活动,助力企业发展。一是将“比学赶帮超”活动作为凝心聚力、科学
发展的载体。突出活动实效性,在不断发现问题、弥补短板、对标创标、力争上游的
过程中,促进企业全面发展,促使全员树立正确的荣誉观。二是有序推进“强化经营
管理年”活动。深度查找各项流程、控制点及相关工作的经营风险和管理漏洞,及时
分类梳理存在问题并分解到各相关部门,同时明确整改标准和时限,制定考核奖惩措
施,严格落实整改问责和责任追究制度。三是继续深化“我要安全”主题活动。认真
落实安全责任制度, 将HSE(健康、安全、环境)管理渗透到日常工作各方面,抓好
安全设备检查和隐患排查。 认真组织HSE大检查,针对查出的68个安全问题,明确整
改责任,跟踪落实情况。开展平安工地竞赛活动,从施工人员审查、安全教育、现场
监督等环节着手,施工现场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四是认真组织参加竞赛比武活动。
坚持以竞赛带动培训、以培训促进竞赛,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培训活动。在中国石化
总部8个专业线的竞赛比武决赛中,取得2枚金牌、1枚银牌、4枚铜牌,油品储运专业
线团体第三名的较好成绩。
(宋 鹏)

【粮食流通】 2010年, 全省各类粮食经营企业收购粮食4802.4万吨,比上年增加
667.4万吨; 销售粮食2755.7万吨,比上年增加346万吨。年末,粮食企业商品粮库存
554.7万吨,同比增加274.2万吨。
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高。积极落实保供稳价措施,成立保供稳价领导小组,
制定地方储备粮动用方案,有效保证全省粮食市场和价格基本稳定。认真抓好粮食购
销工作,全省统算已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地方储备粮规模。粮食应急体系进一步完善。
省、 市两级和129个县(市、区)建立粮食应急预案。粮食应急加工、供应企业分别
达到323家和1305家。 17市全部出台最低最高库存制度。粮情监测和流通统计工作进
一步加强。实行价格、市场日监测报告制度,全省纳入统计范围企业达到4324家,设
立农户粮情监测点6168个,城镇粮情调查点3000个,省级粮油价格监测点33个,国家
级粮油价格监测点18个。加强军粮质量监管和军粮应急保障机制建设,军粮供应服务
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粮食市场流通能力显著提高。粮食市场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全省取得粮食收购资
格的法人、其它经济组织和个体工商户达到6497家,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1108家,占
17.1%。 建成大型粮食批发市场24家,会员及商户1703家。粮食仓储设施建设有力推
进。全年,国家发改委批复山东省中央预算内粮食仓储设施投资项目16个,总投资55,
560万元,补助中央预算内投资7355万元。粮食现代物流项目7个,中央补助3000万元。
财政部拨付山东省仓库维修补助资金2735万元。全省新增仓储容量70多万吨。省际间
粮食产销协作取得新进展。 从东北三省采购粳稻(大米)108万吨,争取国家运费补
贴1.45亿元。组织省内粮食企业参加福建七省粮食产销协作洽谈会和黑龙江金秋粮食
交易合作洽谈会,签约粮食61.9万吨。
粮食依法行政能力显著提高。大力开展粮食规范化执法示范县创建活动。全省44
个县(市、区)达到粮食规范化执法示范县标准。着力抓好监督检查工作体系建设。
全省成立粮食行政执法大队107个, 充实专职(兼职)执法人员1705名,配备印有统
一标识的粮食执法车122部,落实粮食行政执法专项经费595.7万元。执法制度进一步
健全,省粮食局出台《山东省粮食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实施办法(试行)》《山东省
粮食流通监督检查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积极开展粮食行政执法工
作。全年共出动检查人员1.8万余人次,检查粮食经营业户1.4万余个次,核查粮食收
购资格许可证6078例,责令改正583例,暂停或取消收购资格107家,移交其他部门查
处106例。 着力抓好储备粮管理。制定《山东省粮油仓储单位备案管理办法》,建立
并开通山东省粮油仓储信息化管理系统。
粮食产业竞争能力显著提高。龙头企业实力进一步增强。省粮食局重点指导和培
育的十强粮油加工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85亿元,比上年增长34%。实现利税38.2
亿元, 资产总值达到287亿元。列入国家局和农发总行重点支持的粮油产业化龙头企
业,全年共争取贷款67亿元。全省粮油加工转化能力和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位居全国前
列。 粮食产业园区进一步发展。全省十大粮油产业园区占地面积达到2万余亩,累计
投资180多亿元,全年实现经营总收入697亿元,利税51亿元。粮油科技创新和品牌创
建能力进一步增强。全省投入粮食科技研发资金12.6亿元, 获得专利123件,省级以
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6个。 新增米面及制品山东名牌9个,新认定粮油食品著名商标
16个。 粮食经济运行质量良好。全省国有粮食企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328亿元,比上
年增长20%,综合经济效益3.28亿元,比上年增长11%。
粮食服务民生能力显著提高。放心粮油工程深入推进。全省放心粮油服务网点发
展到2.2万个,较上年增加2000多个,从业人员5万多人。农户科学储粮试点范围进一
步扩大。全年共落实农户科学储粮专项投资计划10万户、中央补助资金和省级配套资
金2100万元,工程涉及10个市72个县(市、区)。粮食质量监管工作进一步加强。全
省粮食质量检测机构达到64家,其中10家检测站被国家局认定为国家粮食质量检测机
构。全省扦取检测库存粮食和新收获小麦、玉米样品2000余份,为粮食质量安全提供
可靠依据。
(魏才奎)

【集贸市场】 2010年,全省各类市场7806个,比上年减少249个。其中,消费品市
场7262个,减少222个;生产资料市场511个,减少24个;生产要素市场33个,减少3个。
城市市场1849个,减少88个;农村市场5957个,减少161个。
商品交易市场监管工作不断深入,经营秩序进一步规范。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工作
不断深化,全省3000多处市场纳入市场信用分类监管系统; 3600多处小型市场落实市
场开办单位及责任。省工商局联合省文明办、省市场与经纪人协会深入开展“文明诚
信市场”创建活动,联合省文明办等六部门开展“山东省示范农村文明集市”创建工
作。各级工商部门深入开展农资市场、成品油市场、农村市场、烟花爆竹市场、集贸
市场“限塑”等专项整治行动,强化农产品市场、旅游市场、节日市场等监管。全年
查处商品交易市场违法违章案件22,674件,比上年增长8.8%; 案件总值7917.1万元,
增长56.6%。其中,适用简易程序处罚案件15,580件、案值731.5万元,分别占全部案
件的68.7%、 9.2%。九类违法行为的案件中,超范围经营、掺杂使假与假冒伪劣、以
次充好案件较多,分别占案件总数的24.4%、12.8%、5.8%;出售违禁商品、强买强卖、
骗买骗卖案件较少,共占案件总数的0.2%。强买强卖、不按规定明码标价案件分别降
低93.2%、37.7%。
重要商品市场监管工作取得新成效,流通秩序进一步规范。各级工商机关深入开
展“红盾护农行动”,加大农资、成品油、粮食、棉花、汽车等重要商品市场监管力
度。 全年查处五类重要商品案件6973件,比上年增长21.6%; 案值6961.8万元,增长
48.1%。全年检查农资经营企业29,317个次,取缔无照经营532户,查处农资市场违法
案件5662件,增长24.8%;案值4324.3万元,增长44.4%;全省农资经营户48,121户,增
长15.9%。检查加油站4846个次,清理取缔非法加油站42个;查处成品油市场违法案件
916件,降低1.6%;案值1224.9万元,增长5.5%;查扣油品11.3吨,降低11.7%。全省具
有棉花加工资格的企业509户,减少4户;查处棉花市场违法案件127件,增长309.7%。
全省可入市收购粮食企业2099户, 增加71户,其中,国有粮食收购企业775户,经批
准具备入市收购资格企业1324户; 查处非法收购粮食案件234件,增长7.8%;没收查扣
粮食24.1吨,降低16%。全省查处汽车市场违法案件34件,案值252.3万元,分别增长
88.9%、110.2%。
经纪人发展和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城乡经纪人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全省经纪人
总数达11.6万户,比上年增长15.3%。其中,消费品市场80,726户、占69.9%,生产要
素市场22,703户、 占19.6%,生产资料市场6249户、占5.4%,文化、体育、旅游等市
场5873户、 占5.1%。全省经纪业务总量448.7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农村经纪人快
速发展,达83,262户,占经纪人总数的72.1%,增长16.2%;农村经纪业务量271.4亿元,
占总业务量的60.5%, 与上年基本持平。 全省查处经纪人违法违章案件168件,增长
24.4%。
(王 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