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工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25&rec=115&run=13

【概况】 2010年,全省煤炭行业共生产原煤1.5亿吨,同比增长5.99%;实现销售收
入1895亿元,利税537亿元,利润35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4.9%、30%和59%。全年共
发生原煤死亡事故7起,死亡9人,同比增加2起,增加死亡3人,百万吨死亡率为0.06,
同比增长40%。省属煤炭企业非煤产业实现产值967.25亿元,占经济总量的59.42%,
从业人员占职工总数的40.8%。全行业原煤入洗率达55%以上,煤泥综合利用率达到
100%,煤矸石综合利用率达到99%,矿井水重复利用率达到69%,并实现100%达标排放,
提前一年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
一、遵循科学发展观,探索创新可持续发展之路
全省煤炭行业始终着眼可持续发展和新型工业化方向,不断寻求适合自身特点的
科学发展之路。注重统筹发展速度与经济效益的共同提高,统筹煤炭生产与非煤产业
的同步发展,统筹稳产增效与"走出去"开发的相互支撑,统筹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
兼顾并重,做到稳定煤炭产量与加强资源整合相结合,发展煤炭主业与搞好综合利用、
发展替代产业相兼顾,开发省内资源与开发省外、国外资源相补充,从而有效地稳定
了煤炭生产水平,优化了煤炭产业结构,提高了煤炭资源储备和接续能力,煤炭工业
综合实力大为增强。在全国9个省(区)和澳大利亚获取煤炭资源量500亿吨以上,规
划产能达到1.8亿吨,从战略上建立起新的能源基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走
资源利用率高、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
路。
二、把安全工作作为头等大事,着力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2010年,各级政府、煤炭管理部门和煤炭企业始终把安全工作摆在高于一切、重
于一切、先于一切的位置,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努力
构建"党委领导、政府监管、行业管理、企业负责、社会监督"的安全工作新格局,逐
级落实"两个主体责任",扎实开展"双基"建设,全面推行安全风险抵押、安全考核和
安全奖惩"三项制度",大力实施"科技兴安",不断强化全员培训和"三项岗位人员"持
证上岗,突出狠抓隐患排查治理,健全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多层次、全方位构建煤矿
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形成富有山东特色、较为完善的安全生产机制,确保安全形势持
续稳定好转,成为全国煤炭系统安全生产的一面旗帜,同时也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
环境。济南、淄博、临沂、莱芜、菏泽5个重点产煤市和兖矿、新矿、淄矿、枣矿、
龙矿、临矿6个省属煤炭企业2010年实现了安全年,全省有139处矿井安全生产周期超
过5年。
三、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全省煤炭行业把转方式、调结构作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内外环境
变化的战略举措,抓住经济形势逐步好转的历史机遇,着力实施结构调整。一方面积
极做强做大煤炭主业,在省内稳步实施"稳定中部、建设西部、准备北部"战略,保持
省内煤炭产量基本稳定,并着手建设煤炭储备配送基地;在省外积极实施"走出去"战
略,开辟新的煤炭生产基地。一方面科学调整非煤产业发展思路,改变过去低水平重
复建设的发展模式,重点拉长煤炭产业链,集中发展煤电、煤化工、煤建材等煤炭深
加工项目和煤机制造产业,形成一批具备核心竞争能力、发挥经济支撑作用的主导产
业。通过优化调整,实现了煤炭生产由扩能增量向稳产高效转变,煤炭开发由囿于省
内向省内、省外并举转变,煤炭加工由初级产品向深度加工、综合利用转变,全行业
综合实力、抗风险能力逐步增强。"十一五"期间新开工建设矿井19对,开工规模2340
万吨;新投产矿井8对,净增生产能力1425万吨;累计完成基建技改投资470.07亿元。
投入资金35.2亿元,搬迁压煤村庄47个、26,125户、90,271人,解放煤炭储量2.57亿
吨。
四、坚持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方向,强力搞好矿井关闭整合重组
全省历史上乡镇、村办和个体煤矿多达上千处,办矿体制混乱,小矿私采滥挖,
成为安全无保障、事故多发、难以监管的主要根源。近几年以来,各市县有计划、按
步骤实施整顿关闭,到2008年底全省687处村办、个体煤矿和129处9万吨以下煤矿全
部按标准关闭,并杜绝了死灰复燃现象。到2009年底214处乡镇煤矿全部取消。到
2010年底33处资源枯竭国有煤矿实施政策性关闭破产。由6个省属煤炭企业整合组建
了山东能源集团。通过关闭、整合、兼并、重组,全省煤矿平均单井规模由2005年的
40.2万吨提高到目前的70万吨,提高了煤炭生产集约化程度和生产力水平,增强了安
全保障能力。
五、全面实施"科技兴煤"战略,不断提升煤炭工业现代化水平
全行业大力实施"科技兴煤"战略,以7家省属煤炭企业为主体和引领,加大科技
投入,加强产学研联合,强化科技攻关,广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大
型煤矿基本实现采掘机械化、运输连续化、辅助自动化、监控数字化;许多地方煤矿
打破了地质条件差不能上综采、综掘,小矿不能上自动化、数字化设备的"禁锢",现
代化建设快速推进,在大倾角综采、薄煤层机采、极薄煤层螺旋钻机采等方面取得了
突破,无线通讯、人员定位、井下泵房远程集控、雨量自动观测等数字化技术得到广
泛应用。全省煤矿安全监控联网矿井达到100%;采掘机械化程度分别达到82.5% 和
74.9%。"十一五"期间,科技投入累计超过150亿元,已建成国家级技术中心2个、省
级技术中心1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一些关键性、前瞻性技术难题得以攻克,海
下采煤、高地温治理等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全省煤矿承担国家"863"科技攻关项目7
项,共完成科技成果600余项,有346项科技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其中,国家科技
进步二等奖7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7项。有33处煤矿建成为全国安全高效矿井。
(刘培亮)